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诊断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诊断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 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 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 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 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 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 研制方法

2.1 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 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 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 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 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 应用情况

3.1 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 讨论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 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 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第2篇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要学好临床中药学,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要教好《中药学》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要在《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将基本理论加以融汇贯通,有目的地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第3篇

关键词: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朱文锋,贺泽龙.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50-52.

[2]苏玉仑.中医病名应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0,5:31.

[3]刘理想,张其成.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3):8.

第4篇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是中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邓朴方先生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学科、层次,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学院现设有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1个听障全纳教育本科专业——工商管理,1个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特殊教育,3个视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2个听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工商管理、特殊教育。其中,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殊教育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共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学院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75%。在校生1143人,其中视障学生347人,听障学生483人,健全学生313人,在校视障听障学生总数830多人,是全国的高等教育在校残疾人群体。

二、专业简介

我院听障美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独立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室内外设计、招贴设计、饰品设计、展示设计、民间艺术、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电脑三维设计软件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

(二)绘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绘画的各种技法,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解剖、透视、中国画(工笔、意笔)临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写生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绘画、广告宣传的部门和单位。

(三)动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影视动画专业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卡通漫画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基础、动画背景制作、漫画创作、电脑动画、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原画创作、短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面向影视动画创作、漫画设计、广告传媒、数字影像设计、游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招收具备一定听说能力的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各级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或投资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商务礼仪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管理人才的部门和单位。

我院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特色专业

(五)针灸推拿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招收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推拿医学理论、实践及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够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经络学、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学、推拿学基础、推拿学手法、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保健推拿学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与按摩院等部门和单位。

(六)康复治疗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收低视力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掌握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技术,融康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康复治疗师。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传统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推拿手法学、经络腧穴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康复医学基础、中医针灸康复学、中医推拿康复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导引康复学、言语治疗学、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心理学、康复评定学、中医全息康复学、医用物理、生物力学、物理治疗技术、中医食疗学、实用论文写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医疗、预防、卫生及其它相关机构从事康复治疗、保健与评价等工作。

我院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

(七)音乐表演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演奏、演唱艺术技能,能在学校、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及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表演、基本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能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工作,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教育教学等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2016年计划招生206人,我校实行单独考试,各专业招生计划与考试科目见下表:

专 业

学制

层次

计划

招生对象

考试科目及分值

学 费

(元/年)

备注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本科

54人

听力障碍

文化课(各科目均150分):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课(各科目均100分):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色彩(水粉、静物默写)。

5400

听障考生

可兼报

绘 画

四年

本科

30人

听力障碍

动 画

四年

本科

30人

听力障碍

音乐表演

四年

本科

6人

视力障碍

文化课(各科目均150分):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课:基本乐理(10分)、听音(10分)、演唱或演奏(100分)。

6200

不可兼报其他专业

注:1.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只招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唢呐、二胡、钢琴、手风琴和钢琴调律考生;声乐方向只招收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考生。

2.能力测试科目为听写(提供一段内容为标准普通话,文字在200字左右的语音视频,考生在10分钟之内书写出来。语音视频播放三遍,语速为160--180字/分钟)、朗读(提供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字体为仿宋,字号为4号,考生在5分钟内朗读出来)。

四、报考条件、时间及办法

1.报考条件:

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17周岁(1999年9月1日前出生)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青年。

2.高考报名:

考生必须在各省(区、市)规定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招生办办理2016年高考报名手续,并索取14位高考考生号,否则我校无法办理录取手续。

3.报名时间及办法:

报名时间为2015年12月15日—25日。考生可来我校招生办现场报名,或通过邮局将报名材料邮寄到我校招生办(不收报名费)。

4.报名要求材料:

(1)考生在长春大学招生信息网的“高等特殊教育招生”中的“下载专区”里下载并打印“2016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考试报名表”(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并准确填写。报考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我校采用盲文(老盲文)或汉文两种方式答卷,视障考生必须在报名表中注明采用何种方式答卷。

(2)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二张,照片背面必须签名。

(3)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应届毕业生证明),残疾证复印件,体检表(由县级及以上医院体检,其中肝功、胸透或胸部CT为必须检查的项目)各一份。

以上材料现场报名时自带或通过邮局寄至我校招生办(只接收中国邮政EMS快递);报名表(表四)在面试时统一交给面试教师。

5.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自备画具、画板、颜料等考试用具,考试用纸由我校提供。

6.新生入学后将按规定统一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届时考生必须提供身份证原件、高中(或中专、职高)毕业证书原件、残疾证原件,一经发现报名弄虚作假,立即取消入学资格。

五、录取原则

1.根据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顺序,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时,依次按我校规定科目顺序的单科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规定科目顺序为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生物)、听写、朗读。

2. 计分办法:

(1)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综合分为六门文化课成绩总和。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绘画专业、动画专业的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2。

(3)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能力测试总分/2

(4)音乐表演专业的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1.2。

3.对报考艺术类各专业专业课成绩排前三名的考生,文化课总分加20分。少数民族考生文化课总分加5分。

4.考生入学后,绘画专业的考生根据考生意愿及入学后测试成绩分方向培养。

拟录取名单公布后,请拟录取考生下载报到确认单,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传真至我校招生办,否则视为本人放弃录取资格。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面试时间为2016年4月14日8:00~15:00,考试时间为2016年4月15日~4月17日,面试地点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具体考试时间、地点及科目安排详见准考证。

七、报名表下载

网 址:zsb.ccu.edu.cn

八、长春大学招生办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6543号长春大学招生办(只接收中国邮政EMS快递)。

收件人:曹殿辉

邮 编:130022

电 话:0431-85250087

第5篇

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190)

摘要:目的 将中医病案文本信息环境、知识需求、知识需求常见行为及现有的知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嵌入式知识智能在线提示系统。方法 系统利用了量表、规则提示和异名病症术语发现的方法,集成了文本提取、术语自动获取、术语检索、术语发现和智能提示的功能。内容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中医临床应用上的智能在线提示系统。它通过收集关于药物、方剂、症状、诊断等相关数据,集成了强大的数据库词典,并利用量表和规则,对医疗病案实现了智能化在线分析。最后,用100份病案数据对系统进行了试验。结果 量表证候提示实验,召回率为63.33%,准确率为76.00%;病症异名发现实验,召回率为58.06%,准确率为77.78%。结论 该系统可以提供即时的中医药知识服务,提高用户的知识查询、利用的效率。本研究也揭示了临床量表的制定与临床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智能在线提示系统;嵌入式知识服务;中医临床;量表;异名术语发现

Intelligent Online Clinic Aler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CM

SUN Meng1, LI Yuan-bai2, YANG Yang2, LIAN Chao-jie2, CAO Cun-gen3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ftware College, Beijing 100191, China; 2.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CM Inform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700, China; 3.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omputing Technolog Institute,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paper's aim is to build an inter-connected, mutual supported embedded intelligent online clinic alert system,which associated with TCM's medical record tex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knowledge requirement's common behavior and existing knowledge environment. Methods The system adopts the methods of scale table,rule promptness and Symptom terminologies'synonyms detection.It also integrates the functions of text extraction and terminologies'automatic acquisition,searching,detection and intelligent promptness. Content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n Intelligent Online Clinic Alert System which are appli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 By collecting the data of herbs,prescriptions,systems and diagnosis,the system builds a strong dictionary and achieves intelligent online analysis by scales and rules.At last,100 medical records are used to test the system. Results The recall and accuracy rates of the syndrome prompted experiment by scale table are 63.33% and 76.00%.The recall and accuracy rates of the symptom terminologies'synonyms detection experiment are 58.06% and 77.78%. Conclusions The system can provide instant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service,which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searching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Intelligent Online Clinic Alert System, Embedded Knowledge Services, Clinical Medicine, Scale Table, Symptom Terminologies'Synonyms Detection

1系统研究背景

1.1相关工作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研究日益深入,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进行中医交流、教学、科研的需求不断增加。智能中医诊断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引起科技界的高度重视。

系统在词典窗口显示术语相关的知识信息,不同的词条以不同的选项卡显示。如果用户对某一词条解释内容中的某些术语感兴趣,可以在该界面直接进行二次检索查询:①点击"查询"按钮对该词条的内容进行检索标注。例如,在下图中点击"查询"按钮后,"躁扰不宁"词条内容中和数据库术语一致的词语会被用蓝色标注出。②之后点击该词语将光标移到该词语附近的位置,并点击"提取词语"按钮,右侧会出现相应的词语。例如,点击左侧文本框的"躁扰不宁"将光标移到该处,然后点击"提取词语"按钮,右侧会按照类型显示出出现在"躁扰不宁"附近的术语。单击下侧区域的词条链接可以继续进行查询。见图2。

图2 词典窗口

2.4功能4:异名术语发现 将语料库文本输入系统中,在菜单中点击"病症术语异名发现",即可对现有文本进行异名发现操作。结果在异名发现窗口中显示,左侧为新发现的异名,右侧为新异名对应的正名。

2.5功能5:量表证候提示 根据量表方法,对病案中的患者所属的证候进行智能提示。首先,系统会检索量表症状是否在病案文本中出现。如果出现,系统会记录其所代表的证候的相应分值,会统计得到各个证候的总分值。对于总分值达到10分的证候,系统会做出提示。以上面"患者形体肥胖……"病案文本为例,单击"量表证候计算"按钮,弹出量表窗口。左侧以身体部位为分类显示量表症状,右侧显示量表症状的统计结果:各个证候的得分情况和证候要素提示。

可以看到检索到的"喉中痰鸣""口臭"等量表症状已经在左侧被勾选出。右侧显示了量表症状的统计情况,其中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证候得分分别为10、26、41、15、0、5,其中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血瘀"得分大于等于10,系统将这些证候标红提示。

该窗口还支持对量表症状的重新计算:用户可在左侧的选框重新勾选量表症状,然后点击"重新计算"按钮,可以获得新的统计结果。

2.6功能6:诊疗规则提示 根据诊疗规则方法,进行智能提示。首先,系统会检索每条规则中的症状是否在病案文本中出现。一旦在规则中作为条件的症状在病案中出现,该条规则会被触发,系统会提示相应的诊断和检查项目。

3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现在分析系统中运用的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实现来满足需求的。

3.1量表方法 在医学领域,学者们引入了量表的方法,用一种疾病和其他疾病或正常人群作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程度作比较,便形成了等级。这就是医用量表最基本的概念。

中医症状量表方法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基础,依据有关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结果进行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在本系统中,将病案文本中出现的症状和量表中的症状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将其对应证型、数值标记。通过统计,计算出各种证型的分值总和。如果一种证型的总分值超过量表规定的界限,则向医生提示该证型。

3.2规则提示方法 中医学的诊断学知识可以表示成规则集合。换言之,通过患者的症状,医生可以推断患者的病证,而这一基于经验和统计得到的诊断,本研究采用合取范式形式的规则进行表示。也就是说,系统可以根据从病案文本检索到的病症术语和其存储的规则集合,可以判断哪些证型、病因或检查需要被执行,并向医生提示这些结果。

例如规则:If occurs(病症A) & occurs(病症B) & occurs(病症C) then prompt(中风)

意思是如果病案文本中同时检测到"病症A""病症B"和"病症C",则系统会向医生提出相应的病证提示"中风"。

再例如规则:If occurs(病症A) & !occurs(病症B)& occurs(病症C) then prompt(呕吐)

意思是如果病案文本中同时出现"病症A"和"病症C",且没有出现"病症B",则系统会向用户提出相应的提示"呕吐"。

有时会出现规则的冲突,例如规则1:If occurs(病症A)then prompt(中风)和规则2:If occurs(病症A)& occurs(病症B)then prompt(呕吐)。这种情况下系统会优先选择条件中逻辑运算符多的规则,在本例中系统激活规则2。

3.3异名病症术语发现方法 中医学病症术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异名的现象,例如"脑卒中"和"脑中风"。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病症术语的非规范性带来的问题,将异名病症识别出来,系统将很难准确地处理病历。

然而,目前的技术只能识别名称完整、定义明确的标准术语,通用的做法是将标准术语整理好存入数据库中,识别时将文档中的文本和数据库中的词条进行匹配。由于汉语语义的模糊性及其所带来的巨大数量的衍生词汇,通过语义分析在有限的上下文内判断出异名术语难度很大。因此本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行业相关的丰富的语料文档库和已有的正异名术语表,不断发现语料库未识别的异名术语,扩充已有的异名术语表。

通过大量的浏览病症名称发现,病症名称大都由两部分构成,即"对象词"和"表现词"。本文定义对象词为病症的病变主体的名词词汇,定义表现词为指描述对象主体表现情况的词汇。例如,"脑卒中"中对象词是"脑",表现词是"卒中"。

病症术语异名现象的原因,大都是病症术语中对象词和表现词的近义词造成的。例如,"口唇紫暗"和"口唇紫绀",其中"紫暗"和"紫绀"是近义词。据此可以设计一种方法,将未被发现的异名症状发现。

系统需要:①病症正异名术语表,可用来构造对象词和表现词的近义词表。②对象词的近义词表。每项两个词,对象异名和对象正名,例如"目"和"眼"。③表现词的近义词表。每项两个词,表现异名和表现正名,例如"中风"和"卒中"。

方法步骤:①将语料库的病案文本,以标点、数字和现有术语为间隔,将其拆分成一段段的短语。理论上异名应该存在在这些短语中。②扫描每段短语,如果其中存在一个对象近义词和一个表现近义词,且两个词语的间隔不超过两个字时,将这两个词以及它们之间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候选异名。间隔不超过两个字的原因是防止两个词来源于两个不同异名的情况,且通常情况下,异名病症不会很长。③对每个候选词条,看它们的对象词、表现词二元组的原义,是否和已有的正名对应。如果对应,则该异名很可能和该正名对应,否则它便不是个合适的异名,将其淘汰。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可以从语料库中发现较为贴切的异名病症名称。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方法,发现术语并进行人工筛除,能够便利快捷的充实数据库,减轻病症术语的非规范性对系统的影响。

算法步骤示例:

For(每条短语){

For(每个对象词异名)

For(每个表现词异名){

If(短语包含对象词异名&&短语包含表现词异名)then

If(两词间隔不超过2个字)then提取作为候选异名;

}

}

For(每个候选异名){

A1=候选异名中对象词对应的正名;

A2=候选异名中表现词对应的正名;

For(每个症状正名){

B1=症状正名中对象词对应的正名;

B2=症状正名中表现词对应的正名;

If (A1==B1 && A2==B2 && 症状正名候选异名) then 候选异名成为新异名;

}

}

4 系统评测实验

4.1量表提示实验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高颖等编写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7]。使用系统对于10个出自中风相关论文的病案,运用量表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其中标红的证候是系统提示的证候。

病历病症描述原文:①患者于1994年3月4日在劳动中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语不能发,二便失禁,双侧肢体不用,于发病40min后住进洛阳市某医院,经20d的抢救,才睁开双目,1个月后形如植物人,出院回家。四肢瘫痪,语不能言,二便失禁,不会饮食,饮水则呛,面目痴呆,没有表情,舌体瘦小,质淡暗红,脉:沉、弦、细、弱。②于9月10日下午出诊返家途中,突发昏仆,被路过人发现抬回。请医治疗至第2d神志稍有清醒,但很快又进入昏迷状态,且出现壮热、阵发性呼吸困难。……神志昏迷,面红目赤,瞳孔小如针尖,左肢偏瘫,呼吸不规则,时有憋气,憋气时面唇紫绀,夜晚发作更甚,口渴喂水能吞咽,大便自发病至今未解,小便给予导尿。舌质红,苔黄厚少津,脉弦数有力。③2006 年12 月21 日, 因操劳过度, 晚饭后, 突发右侧肢体无力, 跌倒在地, 呼之不应, 小便失禁, 家人按人中, 刺十宣, 大声呼唤后苏醒, 右侧偏瘫,急送至本院, 因在发病3 h内, 试用巴曲酶溶栓治疗, 第2d, 因口鼻出血, 而停用。予以甘露醇、甘油果糖降低颅压, 依达拉奉针脑保护剂, 清除自由基, 川穹嗪针改善血循环等治疗。因是本院家属, 早期请中医会诊及康复介入。诊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语言蹇涩, 吞咽呛咳。舌胖有瘀斑、苔白, 脉结代。④患者5 h前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左半身不遂, 舌口歪斜, 伴有恶心呕吐, 面赤气粗,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大有力。⑤患者于8 h前突然昏倒, 意识不清, 遂左侧上下肢瘫痪, 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舌强语謇, 面色潮红, 腹满呕恶, 便干溲闭, 舌红、苔腻, 脉滑有力。⑥患者因情志不畅, 随即昏倒在地, 神志不清, 右上下肢不能活动, 口舌歪斜, 面赤气粗, 痰声漉漉, 躁扰不宁, 腹部胀满, 呕恶时作, 两便闭, 舌体大、质暗红, 苔白腻, 脉洪大有力。⑦患者形体肥胖,高血压病史5年。因3h前家庭纠纷突感头痛,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继而昏仆,不省人事,家属急送医院,经西药常规抢救治疗1d,病情仍未缓解,伴鼻鼾痰鸣、烦躁不宁、气粗口臭、腹胀,家属言其3d未大便,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⑧收内科住院治疗。会诊后决定输液消栓治疗。但1w后患者仍不清醒,右侧肢体瘫痪,检查项强口噤。大小便失禁需两个人服侍。舌苔厚腻,脉弦数,喉中痰鸣。⑨因头晕, 伴左上肢活动障碍2 d人院。患者晨起时, 突感头晕口唇麻木, 左上肢不能上举, 左手指抓握无力。平时嗜睡, 鼾声大。食纳佳, 大便偏干结。⑩因流涎.失语1d人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9 年。失语当日晨, 觉头昏, 两下肢麻木。午餐后突然舌宠不能语, 伴流涎。

经过统计可得,被原文标出且被系统提示的证候共计19个,被原文标出但没有被系统提示的证候共计11个,没有被原文标出但被系统提示的证候共计6个。因此,量表证候提示实验的召回率为63.33%,准确率为76.00%。

可以看到,系统所提示的症候比较接近论文中注明的症候,这说明量表方法是有效的。然而,某些病历的最终得出的量表评分与病历中医生所做的证候判断有所出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用词非规范性造成的理解差异。由于中医症状名称用语简练,含义丰富,加工人员对微小的差异理解不同就会造成这种正异名的匹配与量表症状定义的不符,进而造成量表评分与病历中证候判断的出入。另一方面,本研究使用的病历来自于文献数据库,均为临床医生对医疗实践的记述。由于每位作者习惯的不同,在描述病患症状时所使用的具体词汇、语法、语句随意性强,差异较大。这是造成量表评分与病历中证候判断的有所出入的重要原因。②医生对中风的不同理解。医生对于中风治疗有自己的理解,证候的判定可能与量表规则并不一致。③量表规则的局限。量表规则规定,只有在证候得分超过10分时予以提示,这样某些证候得分即使不为0,也不会提示。例如第4个病历,内火9分,痰湿8分,然而并未提示。④病历文本的局限。显然,越是完整的病历,系统相应的量表提示越准确。病历文本过短,会对实验造成显著影响。第9、10个病历就是如此。

4.2病症异名发现实验 首先对已有正异名进行人工分析,得到对象词和表现词的近义词表。已有正异名共计175个,从中得到对象近义词52个,表现近义词91个。

系统对于上述10个出自中风相关论文的病案进行了病症异名发现实验。病案中未被发现的病症共计31个,系统发现了18个,召回率为58.06%。其中又有14个和正名准确对应,准确率为77.78%。

见表2。

经研究,发现造成召回率和准确率降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只能在现有正名的基础上发现异名。这样,一些未计入数据库的正名和其对应的异名就无法被发现。②症状"描述"和"名称"的界限不清。许多症状只是描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病证名称。③ 无对象词或多表现词。例如"抽搐"、"脉沉细"一类的词语,前者由于缺少对象无法被发现,后者由于其多义性无法被对应到一个唯一的正名。

总体看来,该方法还是能有效处理中医学上病症异名发现的问题。已有的正名和对象、表现近义词越全,异名发现的召回率和准确率越高。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把可嵌入式知识服务的概念引入到中医药领域,结合中医药领域的知识特点和知识结构,为中医药临床科研提供知识服务。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中医临床应用上的智能在线提示系统,它围绕个人病案知识活动链路,实现中医药数据整合、知识单元提取、病案信息环境识别、嵌入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并以部分中医病案文本为范例,实现部分嵌入式知识服务,形成知识服务工具。

本系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它可以降低医生的误诊率,增加中医临床教研中学生的练习机会和效率,以及实现病案的自动化分析。另外,本系统的设计理念同样可应用于其他领域,完成类似的智能提示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文峰.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

[2]徐元景,牛欣.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世界科学技术[J].中药现代化,2003,5(3).

[3]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06.

[4]瞿年清,谢梦洲.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设计.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12.

[5]周小青,梁昊,雷丽萍.症状计量与证素辨证.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12.

第6篇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第7篇

[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中医传承教育创新高地。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制定融合学习法、五部教学法(学生上讲台 教师专家讲座 抽象内容观摩 深化技能练习 思辨研究意识 )、增强思辨注重实践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内经选读; 教学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authours develop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five teaching(students lecture - teacher expert lectures- abstract observation- skills practice- speculation awareness) and to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So the authou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selected readings of internal classics; 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12-01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刨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内经选读》课程是选择《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精华, 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经典枯燥,文理、医理较难理解,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工作, 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思考。

1 扩充思路,广泛融合

《黄帝内经》成编于秦汉时代,不仅因为它文字古奥,义理隐晦,而且由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原文出现衍、误、脱、倒等情况,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团难。被学生认为是内容呆板、深奥、单调、枯燥,难以掌握的一门课程。我们对《内经》理论进行融合整理, 改变从理论到理论而照本宣科的被动局面, 拓展讲解与《内经》理论相关的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中医美容学、中医养生学及哲学等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丰富课堂内涵, 体现中医学的特色,并组织学生对其中内容开展讨论,由学生自主选题,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整理结果并进行广泛的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趣味性、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了融合学习法的效果。

2 拓展方法,广开视野

改变传统的《内经选读》教学方式, 倡导多元化教学法,结合本学科教改建设,大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展现某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五部教学法 (学生上讲台 教师专家讲座 抽象内容观摩 深化技能练习 思辨研究意识 )让学生全身心、多感官的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上讲台: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展病例讨论等教学内容;教师专家讲座:老师课堂讲授结合学术讲座, 开设名师讲坛等,邀请著名专家作学术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抽象内容观摩:图表、图谱、模型、幻灯片、声像片、多媒体等把抽象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化技能练习:开展临床实践技能课, 融入《中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内经》中提到的技能规范;思辨研究意识: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中医研究意识。以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教的自主性学习为中心; 以深入探究和自我拓展为中心。通过各感官的多重学习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成果。

3 增强思辨,注重实践

倡导多元化教学法的同时, 树立强化《内经》理论临床指导价值的教学理念。在授课时不仅注重理论的精讲, 更注重有效地与临床实践教学、与相关学科和生活常识有机结合, 增加名医验案、典型临床病案的分析,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名医专题讲座, 以具体的医案实例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养生理论的介绍过程中融入现代养生及健康的标准;在体质医学方面与中医学发病观相结合;注重病机十九条、及常见病症理论的临床运用。部分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病案的收集、理论的讲解、病症的分析、互动讨论环节等,通过这样的改革, 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内经》理论的理解, 同时培养了运用《内经》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查新、创新、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的能力。

4 考试改革,学习常化

第8篇

关键词:藏医学 古籍 《四部医典》

1藏医学缘起

藏医藏药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藏族先民就认识到某些动、植物和矿物有解除人体病痛的作用,在藏族群众中很早就流传“有毒就有药”的说法。藏医学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发展和完善。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藏族医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放血疗法、涂摩疗法、酥油止血等比较原始的治疗方法。

藏医学文献异常丰富。藏族学者根据藏文献的内容,创立了“十明学”,其中“医方明”是“大五明”之一。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灸”)即医药学,论述所治疾病、能治药物、医治的手段、施治医生的科学。【1】藏族医学形成于吐蕃时期,先为零星,后集大成。下面先介绍藏族几部医学文献。

2藏族医学古籍举要

纵观藏医药发展历史,藏医药学著作有两百余部藏族医学文献,藏医药学古籍异常丰富,下面选代表性医学古籍文献作简要的介绍。

2.1《门杰钳莫》古籍介绍。

《门杰钳莫》(又称《医法大论》)。根据《吐蕃王臣记》等史籍的记载,松赞干布641年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批书籍,其中就有“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医书,其中就包括中医大典《医法大论》。七世纪中,由马哈德瓦、达马郭嘎等译成藏文,书名为《门杰钳莫》。此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医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五脏六腑等学说。《医法大论》对藏医药有较大的影响,可惜原书已失传。

2.2《无畏之武器》古籍介绍。

唐朝著名中医韩文海参与编译过医学著作《无畏的武器》这部书。韩文海是为赞普松赞干布治病而来的汉地著名中医。韩文海到吐蕃后,即把具有中医特点的《大小汉医医疗术》翻译成藏文《甲解妥普切琼》。他与印度医生巴拉达扎、波斯医生加林诺共同编成一部综合性医书《无畏的武器》(藏语名《敏吉拜林卡》)。该书共七章,吸收了中医、印度医学和波斯医学的内容,是古代各民族医学经验之集成,该书吸收中医学的内容最多。松赞干布曾明令吐蕃所有医生传习,该书流传甚广。可惜的是:《无畏的武器》与《医学大全》一样均失传。

2.3《月王药诊》古籍介绍

《月王药诊》又译为《医药月帝》,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藏医学经典著作。8世纪,赤德祖赞与唐王朝联姻,金城公主人藏时又带去各种医学典籍。汉族医僧摩诃衍和藏族大译师毗卢札那在综合这些医学著作译稿的基础上,编译成一部综合性医书——《月王药诊》。该书在吸收了国外和汉族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学精华基础上,并结合藏地医疗实践而编撰的一部医学著作。

《月王药诊》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藏医学著作。书中记载的藏药780种,包括植物药440种,动物药260种,矿物药80余种。而到《四部医典》问世之时,其中所载的药物已达到1000种以上。6~9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史上的关键时期,虽然此时的著作大都是藏医学与医药学的合著,但为后来的藏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该书论述脉诊时,将脉象分为寒、热性两种。书中有五脏脉象及通过脉象来识别人体疾病等内容。总的看来,《月王药诊》以汉文医学著作为蓝本,有译有编,这充分反映了藏医和中医、印度医学的历史渊源。

2.4《蓝琉璃》古籍介绍

《蓝琉璃》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89年编撰完成,系《四部医典》全部章节的注释著作。该书对《四部医典》作了1200多条详细的注释,这是对17世纪以前藏族传统医学实践经验和医学理论的整理和总结。历代藏族医学工作者均把《四部医典》奉为藏医学的必修教科书,而把《蓝琉璃》奉为最“标准”的注释本,将其比作与宝石琉璃无二的珍宝。因此,有人认为,“如果说《四部医典》是一把金锁的话,那么《蓝琉璃》就堪称为打开这把金锁的金钥匙【3】。

2.5《兰塔布》古籍介绍

《兰塔布》又名《门阿兰塔布》,该书是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91年撰写的。《兰塔布》是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临床学专著,它是《四部医典》之后又一部伟大著作。该书是针对《四部医典·秘诀医典》进行注释补充的医学著作,全书共133章。该书以进一步充实丰富了“粘”疫症的理论。全书以病因、三邪症(隆、赤巴、培根)、热症、“粘”疫等为主要内容,并就在藏族地区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

18世纪中叶,《兰塔布》及其注释著作《金钥匙》与《四部医典》一起被译成蒙古文,深受广大蒙医药工作者的欢迎,并成为医家进行临床实践的理论指导。

2.6《晶珠本草》古籍介绍

该书又名《药物学广论》或《无垢晶串》,它是由著名藏医学家帝玛·丹增彭措所著。该书对历代藏医药书籍中的记载作了考证,约于1732年成书,1740年木刻版印刷本而留传后世。

《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以偈颂体写成,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了分类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之部,以叙述文写成,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境、性味、功效加以叙述。书中上部13章为总论,下部13章是分论。书中记载的药物有2294种,它是藏医典籍中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晶珠本草》可贵之处不仅是对以往医书中记载的药物全部收录,而且还纠正了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谬误。该书对药物的分类方法是比较科学的,至今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天然药物学的分类方法上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晶珠本草》是一本可以和《本草纲目》相媲美的藏药学经典著作,是藏族医药史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2.7敦煌藏医文献介绍

藏族的医学文献散落在民间的已难明下落,值得庆幸的是在敦煌藏文文献中有大量发现,显得十分珍贵。

2.7.1《P·T·1057号文献——藏医医方杂集》。

该卷共208行,文字有藏文厘定前的一些特点。内容包括36个医方,分别医治流血不止等药方。其中有些医方与中医相似,有些纯系土方,有些则为汉地闻所未闻,甚是奇特。文献开头“抄自医术文库之遍验医方”可视为文献原名。

2.7.2《P·T·127号文献——藏医灸方残卷》。

该卷有184行,文字有厘定前的一些特点。所录内容,灸治范围甚广,对人体上下内外一百多种疾病(包括内脏、五官、生殖器官、血液、皮肤、牙齿、毛发等疾病)的具体症状、灸疗穴位、操作方法以及灸愈所需的次数,均作了具体说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四部医典》及藏族医学理论

3.1《四部医典》介绍

《四部医典》(藏名《华丹据悉》),该书是藏医学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是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用藏文著成。

《四部医典》几乎囊括了藏医学体系与理论实践的全部内容,它吸收了《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和《月王药诊》等藏医著作的精华,并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因此,《四部医典》堪称为藏医学“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宇妥·元丹贡布也被藏族人民尊称为“医圣”和“药王”。

3.2《四部医典》基本内容

《四部医典》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共156章。全书正文基本上是用九字一句的藏文写成的韵体文。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理论;二是生理和解剖;三是疾病的诊断方法;四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五是药学的基础理论和用药原则。《四部医典》奠定了藏族医学的理论基础,后代的藏族医学家对该书曾做过很多注释本。这部权威性医学著作代表了当时吐蕃医学的最高水平,至今仍然是藏医学工作者必读的经典医著。

3.3藏医学基础理论与诊断法

藏医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不但有系统的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藏医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中最为完整的医疗体系之一。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即三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同时又是人体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在正常情况下,三者之间是平衡和协调,这种状况下人是健康的。如果三者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原来的平衡和协调状态遭到破坏,这时身体就处于病理状态。要想恢复健康,就必须设法纠正偏盛或偏衰的状态,重新恢复三者原来的协调。

隆、赤巴、培根三者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功能,相互依存,彼此制约。“龙”的功能是主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泻、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华。如果隆的平衡失调,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赤巴”(胆)的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等功能。 赤巴失调就会产生症状为身热、皮肤、呕吐下泻、腹部胀满等的各种疾病。“培根”可以调节消化及水份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如果培根失调,则可引起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和体液失调等各种疾病。 藏医学认为人体有七种物质,即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它们均可在赤巴产生的热能作用下,变成“精华”,精华散布全身,使人发育、成长、保持健康。而人体三种排泄物(粪便、尿和汗),可以通过它们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人在正常情况下,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正常运行。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使三大因素失去平衡,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在诊断学方面,藏医除了采用汉民族地区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法外,藏医学还有可堪称一绝的尿诊诊断法,如辨别尿的颜色、泡沫等来诊断辨病。

总之,藏族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代表。这些珍贵的医学古籍中包含着比较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要保存和利用好这些医学古籍,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崇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民族出版社,2005

[2]甄艳、蔡景峰,藏医药概论,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