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生消费论文

高中生消费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消费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生消费论文

第1篇

关键字:高中政治;逆反心理;防治逆反

高中政治课教育是对高中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当代高中生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下面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莘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国家级示范校,学生将近万人,自2001年以来,在校生人数以每年1200人的数量递增。学生组成主要是职业中专的中专生和普通高中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从部分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各种反应及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2、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

通过日常观察我们发现,随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意向正在发展,因此,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强心理。但当这些要求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合理的偏执行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政治课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正面教育如与其得出的“准确”结论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制,以自己的认为为标准。

那么,我校高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对政治教育的排斥、抵触和抗拒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将直接影响着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也有碍我国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如何正确对待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矫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来分析这种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3、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3.1 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高中生正处在蓬勃的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所接触,并有所思考,但他们缺少深入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往往很片面甚至偏激,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所左右。

3.2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

高中生的思维方法是从小学生的简单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甚至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成人的说教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幼稚显出成熟。

3.3 客观现实的消极影响

高中生虽然思想单纯却很少有保守思想,对事物十分敏感,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可塑性也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今天,他们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刺激,思想上形成了一些定势,例如:他们见到社会上有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搞不正之风,对学校里进行坚持党的领导的教育就会产生反感。他们听到家长、社会上谈论奖金和实惠,对学校进行的理想教育就不相信。他们听到宣扬“能挣会花”“高消费”的论调后,对学校进行的艰苦奋斗教育就认为是过时了。

4、高中政治教学中逆反心理的防治措施

那么该如何有效防治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呢?

4.1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

我们知道,教育内容的客观性、正确性,是教育工作成功的前提。正所谓“以理服人”,学生才有会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只有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才会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而要想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4.2遵循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我们要认识到,对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防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二次教育工作就根本解决问题,而是要持之以恒,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4.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疑难点,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此时要根据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心理动态钻深钻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消除学生的心结,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就更不能让学生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要让他们置身社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4.4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当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做到把学生从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逆反心理的出现阻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防治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朝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为高中政治教育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在职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应得到广泛而积极的应用。运用时要注意:适时而用,切勿随意;注重人机交互,重视师生沟通;善于选择,宁缺毋滥。

1.引言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运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学生传授政治学科知识,加大课堂信息容量,而且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2.应用的意义

(1)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职业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直观易懂,更全面深刻,更利于记忆和保持。

职业高中生由于本身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认识能力、理解力较差,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再只是以往的教师口授,而是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各种材料: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例如:在“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时只要制作好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powerpoint加上“案例”:录像片或动画制作短片,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明了,不会象以前只是“听”,不但学不到,而且还十分痛苦。wwW.133229.cOM

(2)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将大量的信息呈现于课堂上,这将使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容量和水平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和发展。

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许多职业高中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而不了解或者无法知晓的知识、现象和规律用相关材料呈现于课堂上,例如:在“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的教学中,可以播放录像:密密麻麻的村庄,人头攒动的交易市场,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等。又如:关于纸币发行的教学中,可播放1994年我国消费抢购商品和1997年市场上商品堆积的画面,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师生教学中将不再困难,显而易见起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尽可能地延伸。

(3)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师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实现理想的人机交互作用。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视听信息的强度,呈现时间的长短,反复的次数,并可以调节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分开或同时传输,学生也能在接受与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主题例如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这一规范共同上网,得到信息之后,在网上发出自己的讨论提纲,老师可以在网上直接给出反馈信息。

3.如何运用

(1)直接播放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现在有许多专业厂商,出版社专门出版了许多一般消费大众或特定市场的多媒体cd-rom节目,以及许多知识的光碟,录像带等。例如,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尸教学中,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院士讲坛的节目内容。

(2)选择或剪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ai)

优秀的cai可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有设计,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将之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而且现在cai课堂的制作开发越来越多,可以得到资源重复地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3)教师自己制作所需的课件

由于政治课有时事性的特点,职中政治教师应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如“校本课程”,再根据职中学生的实际自己制作思想政治课的课件,教学软件制作工具有我国“方正”或美国的authorware。

4.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适实而用,切勿随意

多媒体技术的确有用,但不必神化,因为它也只是教学的工具之一,不可滥用。

政治教师还是要根据政治课以及职业高中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例如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

(2)注重人机交互,但更应重视师生沟通

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更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时,学生更多地关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材料,或人机交互的界面,尽管教学的方式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师生传递情感的主要方式,因为人的交流才是更主要的,教师更应从学生个性的实际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语言上、目光上、甚至肢体上的交流。

(3)善于选择,宁缺毋滥

第3篇

“体验式学习”必须选取适合的“学习主题”。“学习主题”是相对于“教学主题”提出的。“教学主题”就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思想,对教学内容的调整、重组方案。它着眼于教师的“教”,即便在常规教学中,也要求教师的教学具有清晰的“主题”。而“学习主题”是教师依据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根据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特点(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优势、特长)所设计的引导学生能动学习、达到既定目标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主线索以及相应的内容载体、学习策略的总和。它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下面将就经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已有文本――教材,根据体验式学习的特征为学生合理选择学习主题实施有效学习问题进行探讨。

(一)《经济生活》学习主题分析

朱明光老师认为,《经济生活》“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经济生活》有效地实现了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见下表)

这一结合为学生体验式学习提供了体系上的支持,“消费者”“创业者”“管理者”“建设者”等“者”的贯穿将学生定位在了一个能够亲身参与的角色上。

(二)《经济生活》体验式学习的学习主题选择及实践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与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等特征密切相关的。“没有最好和唯一,只有最适合。”《经济生活》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所选择的学习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主题要生动,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高中生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就要体现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点,以使学生乐于体验,并在体验中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和把握正确观点。因此,类似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看似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主题,我们就将其具体化为“多种所有制企业的作用”这样相对学生而言更加亲近的主题。

2,主题要具有可行性,即可操作性。由于体验式学习需要学生走进生活或模拟情景,因此主题的选取是否具有可行性就成为了体验式学习能否成功、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如,“市场”“消费”“劳动者”就在学生身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投资”的主题相对而言实操性较弱,但我们采取了模拟方式,变难为易,也取得了预期效果。

3,主题要符合教材编写的设计思路和主干知识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济生活》教材建构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了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设计体验主题时,要尽量做到每个单元都有所涉猎,以达到一定的普遍性。如第一单元中,第二课提出要把握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多变的价格理解价值规律,我们据此确定了“走进市场把握市场规律”这一主题:第三课中提出树立的正确消费观,理性消费,我们据此确定了“走近学生消费理性科学消费”这一主题。其他主题的设计也依照的是这一思路。

4,主题要与教材中所涉及的探究性学习的主题相得益彰,形成互补。《经济生活》教材倡导的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探究性学习更倾向于引导学生针对某个探究主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即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体验式学习的学习主题时就要注意与之区分,避免主题的重复。为此,我们在设计时注意避开“正确对待金钱”“讲求效率”等探究主题。但我们也确定了“走近劳动者感受职业竞争”这一体验主题,乍一看,它似乎与“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的探究主题有些重复。我们认为,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学生未来必须面对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使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体会,不妨在原有的“探究”(收集资料、感受就业压力)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走近劳动者,通过切身感受,让他们既能正视就业的压力,又能主动积聚实力主动应对就业挑战。“探究”与“体验”相互配合,取得了预期效果。

据此,通过研究,选择了以下学习主题,并明确了具体内容。

主题一:走进市场 把握市场规律

(1)分别记录1月底(非节日)、春节前后各1周的2~3种蔬菜或水果的价格情况。(2)与商贩交流,了解价格变化的原因。(3)撰写调查报告,分析价格的变化情况、原因以及从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不同角度论述应对策略(2000字以上)。

主题二:走进品牌企业 体会市场竞争

(1)拟定参观提纲。(2)参观1~2家品牌企业并座谈。(3)撰写论文,以案例的形式围绕着品牌企业的成功进行阐述(2000字以上)。

主题三:模拟投资感受现财(假定你的手中有30万元的资金)

(1)复习并有拓展性地学习有关知识(如基金)。(2)制订一份投资计划并进行预期收益分析。(3)模拟操作一个月,观察并记录各种投资方式获得收益情况。(4)分析结果,研究不同的投资方式,撰写论文(2000字以上)。

主题四:走近学生消费理性科学消费

(1)拟定调查问卷,调查周围同学消费的情况(如种类、占家庭收入比例、使用率等)。(2)进行调查。(3)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分析学生消费行为中的合理及非理,阐释原因等(2000字以上)。

主题五:走近劳动者 感受职业竞争

(1)采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就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问题,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座谈。(或采访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感受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2)撰写相关论文,阐述观点特别是给我们的启示(2000字以上)。

主题六:走进多种形式的企业体会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制度

(1)采访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对比其不同特点和优势,以及在社会经济推动中的不同作用。(2)撰写相关论文,阐述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的价值(2000字以上)。

主题七:走进监管机构 体验政府监管

(1)联系某监管机构(如工商局、药监局、质量监督局等),了解其主要职能、具体工作、对市场的作用。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跟随某次执法行动。(2)撰写相关论文,阐述对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也可拓展为对国家监管的建议等,2000字以上)。

第4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7

【原刊页号】45~46.54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刘云

【作者简介】刘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 题】探究与创新

【正 文】

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课程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二是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占10%左右)。本文谈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均指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其构成见下面的模式框架图(师生活动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实现“三自一提出”(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银行与储蓄者》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以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调利率”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利率手段,上调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②存贷款利率上调之后我们应如何投资理财?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评,升华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成果展示环节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论文答辩、成果报告会、辩论会、小型展览、小品汇报演出以及自编报纸、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级可举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市场诚信面面观》小品汇演、《高中生消费观念现状调查》报告会等;高二、高三年级可采取《用发展观点看中国世界年》——2005年辉煌成就报告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情况》汇报会、《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成果展等等。

第5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注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根据新编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联系现实生活的基本含义

 

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无非就是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入手,以学生为主体来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结合生活案例对教学知识进行高度的深化,通过教学引导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并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从宏观层面上来看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化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潜在需要。目前很多学生在进行政治学习时都表现出了消极、怠慢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太呆板、枯燥、无味,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明显会给整个教学开展带来负面影响。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无疑能够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可以进行"感性化认识",以此构建出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将大大地促进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对于任课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老师的教学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其教学理念也将推陈出新,其教学能力也就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准。(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契合。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也符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联系现实生活的基本要求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上、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

 

3.联系现实生活的基本方法

 

3.1拓展多元化生活内容,丰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载体就是教学内容,而理论结合实际才是政治教学的基础原则。首先,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拓展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理念。如在讲解《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教师可以着重选择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职业特质"和"我也有的特质"两个表格,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打工者""公务员""创业者"和"富二代企业继承人"等职业角色进行探讨,既要肯定每一个职业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又要引导学生看到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生活角度来推进政治教学。所谓多元化,就是要在政治教学中通过问题与现象的多个层面推进和剖析,让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运用故事法、对比法、图表法来呈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要掌握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灵活性,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2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

 

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问题。

 

3.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将高中生置于模拟的生活环境中,从生活的角度来思考政治问题,这是有效提升政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第一,教师要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将政治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如在教学"消费观"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习惯入手,引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教师要考虑生活情境的创设技巧,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图表和多媒体方式,尽可能地设计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场景;最后,教师要注重政治课上的生活化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内容,用生活实践去检验学过的知识,在加强记忆的同时深化和理解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推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育工具 立体教育 教育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090-02

1 教育技术的两大对象

研究人员写教育(或儿童)技术,他们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或倾向于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如何提高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如何使一个特定的接口更有用,如何教孩子计划。这种方法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并理所当然地成为手段以巩固稳定该领域的进展。然而,我们从基础教育向发展后期看,从学生自身所拥有技术能力看,基础教育技术的设计模式应该围绕着后期发展演变,服务于后期的教育方式,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在基础教育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工具,资源,设计等。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们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设备,如计算机:有一个默认接收,复制拷贝成人已经完成的知识储备/技术技能等固定的模式。因而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以及创新整合的技术,不单单指传统的教学的过程。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4年不仅将“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进行了区别定义,还将教育技术的两大对象指向了“过程”和“资源”,又区别于AECT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说明了可用于执行的过程和利用的资源范围更加广泛,只要符合“研究”和“道德规范的实践”。我国现代教育需要清楚地认识这两个对象,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人以及社会的发展。

2 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关键:从专业过渡到孩子

国外的学校已经开始教一小群高中生如何计划以适应与迎合人类环境,科罗拉多大学提供一个扩展程序,涉及一百多名高中生。在成年人的陪同下这些学生向学校展示了他们的编程技能160年疾控中心机、令人震惊的计算的数据。而这并不是特例,国外的很多小学也早已经开始设计适合小学生应用的编程课程。

这个事例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非凡的反传统智慧几乎开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先例。马尔可夫链的态度的“大祭司”生出的假设关于技术适合成年人更具体地说,成人成才和技术可否理解成“儿童”。自从计算机/显微镜等昂贵的仪器,由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操作,儿童是不太被允许使用的。之前我们可能思考得到的结果是今天的技术所属的假设,或不属于儿童领域的工作。因为涉及一个成本问题:这些东西都是昂贵的!如果孩子们碰错了拨动开关,出现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儿童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好奇心以及多动的特征很难受到控制。查看当前景观的专业技术,不难搜出类似的反应在我们自己身上。例如孩子被允许玩高速相机吗?电子显微镜吗?超级对撞机吗?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关注的当务之急不主要是为孩子的安全。相反,关注的是设备的安全。一个孩子可以与电子显微镜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昂贵的。

我们可以以最初的试探性方式,反思儿童长期发展的技术。利用重复出现的模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以上的技术转变,从专业或工业技术过渡到适应孩子使用的技术。这种模式最显著的例子是计算机,如国内早教机的出现,国外的少儿编程又或者计算机中适用于某个年龄段的软件程序。但同样的主题趋势与其他技术可以逐步融合,如彩色喷墨打印机,3 d打印机,通过改良重复以前的技术从而可用于培训来供孩子使用。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教育技术中涉及的工具与经济/消费挂钩时,是不那么让人轻松的,例如电视,电子玩具或者电子工具当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技术主要是为儿童的游戏,娱乐或教育,但很少有人认为,孩子们建模或重新发明再创造的过程是为自己,更多的是“被接受”。

在许多情况下,从专业过渡到孩子的一大矛盾主要是经济(使技术更便宜)和文化(重塑孩子的潜在利益和能力)。我们相信通过检查那些历史模式,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以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提出,生物技术化的最后一步是将生物技术的游戏现实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脑游戏,是真正发挥种子和鸡蛋的成长过程给人的体验感受,而不是屏幕上的图像,玩这种体验式的游戏孩子们可收获真正的亲密感,缩小成本和效益,但保留基本体验,让孩子得到更真实的启发,将成人方式或者工具调整成“儿童模式”,这涉及了模仿技术和孩子适应技术。

3 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采用特殊的方式来传递教育内容,特别是多媒体组合技术和人脑活动全息仿真技术都引起学习方式的革命,如:怀特和沃森特在研究室,列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10个主要影响因素,它们是:学习意向/学习动机/学习花费的时间/学习的愉悦感/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解决能力/反馈/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独立性以及创造性。再如:另外一些教育学者认为要正确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就必须重新理解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学与教/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国外的一些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作为一种直接的教育工具/作为一种其他教育形式的辅助手段以及作为一种学生学习时的治理辅助工具。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更为专业和直接,更多人愿意接受译为IT-Based Education,或者Itin education,e-Education,Network-Based Education,其实这代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

基础教育中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思考树立独立的人格。“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远远突破辅助教学的概念而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要素。

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进行优化结构,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中资源有限/消息滞后等缺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出现的可支持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如电子数据库/超媒体/智能CAI/微世界与模拟/双向试听远程学习,各类技术在支持教育改革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工具,基础教育中如何选择适合年龄段孩童的信息工具,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才是施教者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的一项职业技能和素养,也是“互联网+”的立体教育环境中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一项新挑战。

4 儿童模仿和儿童适应行为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基础教育在最开始的过程中就是从儿童的模仿开始,多指行为模仿,在基础教育中也正是利用了孩童对语言行为的模仿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儿童对于环境的吸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正是思维难以理解模仿从而给予了教育中提高创新性的突破点,孩童对于不同事物的敏感程度,关注点,理解吸收都可以帮助孩童进行发散思维。儿童模仿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前期教学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较多人们关注特殊儿童的适应行为研究,这将有利于帮助理解特殊儿童行为原因及进行特殊化教育。这不难看出儿童适应行为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孩童的适应行为。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针对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所以教学设计之前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和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础教育中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等全方位思考,以人为本,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给予专业的知识和培训,以及技能传授,科学的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充分的尊重儿童的思想,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当中需要关注的点。儿童的思想需要在天马行空中给予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以及保护,这也是民族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鲁飞.论体育的核心价值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27-29.

[3] 郭瑞华.北京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第7篇

关键词:微学习;移动学习;手机终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13-03

2000年初,国际远程教育学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第一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引入中国,立刻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十多年来,在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学习设计研究以及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研究为移动学习的实践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移动微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1.微学习(Micro-Learning)

2004年,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Lindner)首先提出了“微学习”的概念,并将其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活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因此,微学习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也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和时间相对较短的学习活动。微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学习时间相对短小,而且分散在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内容相对独立,都是由微小的板块组成;学习形式相对灵活,学习内容和地点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随时改变。

实际上,微学习的方式早已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旅游者在旅行途中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有关景点的相关信息;上班族在公交车上利用PSP阅读新闻或电子书;学生在E-mail中浏览英语学习网站定期发来的电子邮件等等。从微学习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来看,微学习受终端设备和学习内容的影响,终端设备的平台功能决定着微学习的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而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和精准度决定着微学习的效果能否达到。

2.移动微学习(Mobile Micro-Learning)

移动微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微学习活动,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类型。Alexzander Dye等人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荣怀教授则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学习,或有效利用移动技术所发生的学习。随着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电子词典等微型移动媒体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它们进行移动学习。

当人们希望更快地获取答案,希望更好地解决问题时,他们都可以利用移动设备有针对性地查找信息,这便是移动微学习。因此,移动微学习是微学习与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微型学习,它把学习场所拓展到了更广泛的地域,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移动微学习系统的空间结构(如图2所示)中,由于学习者常在户外,环境吵闹且时间零碎,所以学习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较好的自控能力;学习内容是微内容,是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媒体终端要求小型、移动方便、高速和高效,信息文件内容和容量必须是微型的,且适合网络传输;学习资源可以是由服务器提供的信息资源,也可以是专家提供的在线辅导。

二、基于手机终端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手机作为一种普及性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终端设备,在教育和学习上蕴含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如果能够和手机终端结合在一起,则必将大大促进移动微型学习的发展,并有利于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系统的构建。

1.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

基于手机的微学习是一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的学习形态,技术环境对其成败而言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因此能够创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环境,是基于手机的微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物质技术保证。

虽然目前手机具备广泛的3G无线连接能力,其处理性能也已达到媲美电脑处理性能的GHz时代,但是目前很多厂商为了在性能和待机时间中取得平衡,大多采用了限定处理器最高运行频率的措施。尽管如此,相比以前200—220MHZ处理器而言,目前手机处理器的运行环境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足够满足用户用智能手机作为微学习终端的学习需求。

一款较好性能的手机除了需要具备高速的处理芯片、标准化的显示屏以外,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功能,例如:大存储芯片和存储扩展能力、支持播放式的手机电视、支持GPS导航、操作系统必须支持新的应用安装、配备大容量的电池和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需要具备的这些功能正在日趋完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能为用户提供的学习支持也越来越多。手机由于具备体积小、携带方便、处理文件高速高效等特点,符合移动微型学习对移动媒体终端的要求,将其作为微学习的学习终端是可行的。

2.学习资源可行性分析

手机作为微学习的终端,除了需要较高的硬件配置外,我们还需要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手机作为微学习的终端将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反之,学习者在使用时会产生疑虑,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目前,随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能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软件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系统工具、聊天工具、病毒防治、编程应用、模拟器类、PC端软件等(如图3所示)。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利用阅读软件、学习工具(如字典、翻译软件、题库、词典等)(如图4所示)和多媒体软件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使用办公软件对相关知识进行编辑,还可以通过网络应用(如浏览器、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电子邮件、蓝牙等)(如图5所示)和聊天工具(如手机QQ、MSN、飞信等)随时在线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能随时随地与具有相同爱好的学习者进行交流。此外,学习者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时,难免会遇到病毒的威胁或系统垃圾文件过多等问题,但日益完善的系统管理工具和病毒防御工具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全的学习环境。总之,智能手机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让学习者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因此手机作为微学习的终端是可行的。

3.学习者分析

手机终端的用户都可能是潜在的学习者。据ICInsight的2011年ICMarketDrivers最新版本(11月公布)中显示,2010年全球估计有36.3亿的手机用户,相当于全球53%的人都拥有手机,还不包括SIM卡的贡献或一个手机用户有多张卡。基于手机这种被广泛使用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价格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利用手机进行正式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

(1) 正式学习中的学习者分析

正式学习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以课程、任务、研讨会等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在教室进行,也可以是在线进行。因此,正式学习中的学习者主要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在校学生。

专门从事手机产业咨询的深圳山脊咨询公司对深圳、长沙、西安、九江等地2678名大学生、中学生及学生家长、部分都市白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4%的大学生、42%的高中生、42%的初中生表示对学习型手机持喜欢态度,超过调查总人数的1/3;而选择一般的人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3%以上。持不喜欢态度的人不到总人数的1/5。由此可见,将手机作为一种微学习的终端得到大多数潜在用户的认可。

不同群体的用户,对学习型手机的期望也不同。调查发现,92%的大学生、90%的高中生、88%的初中生希望学习软件能集理科公式、英语学习、古诗辞、百科知识等功能于一体;对于手机,他们希望能拥有MP3、MP4、摄像、游戏等娱乐功能。而对于学习型手机的功能,消费者除了希望它具有学习机及手机的全部功能外,更有91%的大学生、88%的高中生、87%的初中生期待它能有更完备的外语功能,如日语、英语、韩语等。目前基于手机的学习资源已经有很多,建议在以后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完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

(2)非正式学习中的学习者分析

非正式学习指发生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所的学习活动,它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交谈、讨论、咨询、短时阅读、浏览网站等。

近年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作用。根据二八理论,人们8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在学校的正式学习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需要通过非正式学习方式来融会贯通。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如图7所示)。

移动微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泛在性和交互性。泛在性表现在这种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交互性表现在学习者和专家或网络服务器之间存在不断的信息交流过程。移动微学习在运用结构化的小信息片断去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时最为成功。例如,一个工作繁忙的商业人士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手机进行微型移动学习,他除了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最新的商业信息外,还可以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目的。

因此,无论是从正式学习的角度还是非正式学习的角度来看,手机作为微学习的学习终端都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们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手机作为微型学习的学习终端,无论是媒介环境,还是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媒介或学习资源,都具备足够的可行性。但这仅仅是一小步,要真正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微学习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有关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其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都将是移动微学习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浩.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50-52.

[2]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3]陈华曦.基于Linux智能手机多媒体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1-85.

[4]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16-19.

[6]智能手机芯片市场2010年增长42%[EB/OL].http:///2010/11/101116361712.shtml.

[7]学习型手机可行性分析报告[EB/OL].http:///bk1/z/100006/rv/sd/yb/.

[8]李娟,刘彪,王鑫鹏,卢宪美.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87-89.

第8篇

【关键词】学科德育;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建模;学习方式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和工具性学科.数学在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数学学习为学生观察、理解和研究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与事例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价值.

数学学科教学是育人的载体之一,教学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育人,在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与传授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通过数学教学这一重要途径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呢?对于数学学科德育的实践,现在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贴标签,即在数学内容教授之后,用一两句话直接指出德育观点,这样的策略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缺乏与数学内容的充分联系和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其德育效果往往是要打一个折扣的.

下面通过六个方面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学科德育的一些策略.

一、在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施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思想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慢慢感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比如,在“函数与反函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解函数与反函数既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体会到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像这样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用指数的反运算引入对数函数,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通过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研究反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含参量函数性质的研究中,结合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数学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数形结合是我们常常使用的思想方法,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将直观的“图形”与可以计算的“代数”联系在一起,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视的“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圆锥曲线的时候,椭圆方程既有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方程,又有复平面中的方程,也有极坐标下的方程,还有参数方程,理清这些方程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到它们都是同一曲线的不同表达方式,是我们应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事物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体会到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互关联.

二、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的美学价值融入数学教学有助于数学学科德育氛围的建立

数学内容本身还蕴含了特有的文化,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地应用数学知识,并通过在数学学科学习中体会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处理问题,是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是否真正融入学生内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教学中去,比如在学习“概率”的时候,引入对天气预报中降水概率的正确理解;在“统计初步”的教学中,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不同统计量的作用;在“分段函数”的教学中,引入商店年终分段促销打折的例子;在学习“子集与推出关系”的时候,学生感到比较难以理解,通过“小王是高中生可以推出他是中学生,但小王是中学生不能推出他是高中生”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从而感悟数学、感悟生活,尝试去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另一方面,数学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价值,在“镶拼图形”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镶拼图形并加以交流;在计算机作图软件和图形计算器的平台上,结合函数图像和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画出各种各样的美丽图形,都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美的好方法.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论一题多解中各种解法的优劣,挑x出学生自己最喜爱的解法,体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和统一,从而感悟数学中的和谐美,达到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破除数学学习中恐惧心理的目的.

三、数学建模教学是开展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平台

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运用数学反映我国的国情,将数学建模作为平台,可以体现许多富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的具体内容.在教材上,就有不少这样的内容,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就是通过如何判定超速行驶车辆的具体例子来引入的,结合教材背景,引入实例,可以进行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

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常用的经济函数,可以进行一些经济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理解数量与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价格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的边际分析,形成经济意识;通过一些最优化问题的学习,初步形成从最优化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数列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植树造林与木材砍伐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通过物种繁殖与死亡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进而提倡绿色生活的理念;通过垃圾产生与垃圾处理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还可以从“分期贷款”的教学出发,使学生认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性,知道债务人的义务,理解借款必还的道理.

四、数学史的适当穿插是数学学科德育开展的重要手段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中的背景材料,展现数学的情感魅力,呈现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数学发展过程.在复数的教学中,可以介绍数系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充的过程;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体积计算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算法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吴文俊在数学机械化中取得的成绩;在组合数学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包头九中物理教师陆家羲证明“斯坦纳系列”和“寇克满系列”问题;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以介绍杨辉三角的由来等.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数学史了解我国在数学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了解数学家奋斗的过程,坚持真理的信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更可以理解数学不断更新、发展的历程,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鲜活的学科的生命力和其价值所在.

五、优秀的课堂文化和教师的教学魅力是数学学科德育有效的重要保障

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环境的构建对学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榜样力量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构建优秀课堂文化的关键,优秀的课堂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与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关心数学学科的发展,能够较好地将数学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的环境.数学学习评价是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重视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励信心,为学生创造通过自身努力从而获得成功的有益环境,师生共同改进数学的教与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优秀的课堂文化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进取精神等个人素养,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经历将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提升主动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数学学科德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扩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科德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德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合作精神是合作学习的教育目标之一,合作学习有通力合作、分工合作和交流合作等类型,数学学科的学习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更强调基于独立思考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交流合作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分组讨论、汇报交流以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是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注意不流于形式,重实质、重内容、重思维层面的碰撞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