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险研究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术道德不仅代表着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工作质量,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科研实力,因此解决学术道德问题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分析了现如今社会存在的学术与学风问题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道德;学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在学术研究中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信誉就是学术研究中的规矩[1],良好的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支柱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得以发展的基石[2],是素质教育观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术道德败坏,剽窃、抄袭、篡改数据等学术造假行为比比皆是,学术风气不正,导致学术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学术形象受到了损害,对社会主义下的科学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学术道德及学风建设迫在眉睫。优良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是推动良好大学学习风范建设的强力支撑,王刚[3]论述了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并且提出了加强措施;张虹[4]对我国研究生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且进行了分析;罗兵[5]对我国教师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此,本文针对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提出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措施,期望能为我国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提供借鉴。
一、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一切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石,它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能力与科研实力的提高。现如今,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生不再像本科生那样对待知识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我们称其为“双基”知识,研究生必须具备自己的思想,对待问题应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懂得分析问题,具有发明与创新的能力。然而,如今许多关于学术造假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对其他研究者产生误导。因此有关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学术道德,即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一个人在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是指科研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中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处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总和[6]。据调查,近年来学术研究者尤其是研究生群体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不遵守学术道德[7]的现象非常严重,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随意捏造不存在的现象、篡改实验结果、拼凑他人论文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学术道德问题,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讨。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希望能以此来引导广大研究者坚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校内加强硕士生学术道德教育
针对硕士生实施的学术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学术道德的人。为此,高校应设置有关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课程,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学术规范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学术道德教育渗透到开学教育、专题讲座、沙龙讨论、征文活动、主题班会等各项活动中。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氛围,进而让硕士生对学术规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此外,为了让硕士生多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内容,学校还应该着重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以此让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
(二)建立健全的学术制度
建立健全的学术制度,应从以下四点着手:第一,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基于学术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对与衡量硕士生培养政绩的学术统计数字、数量,应及时适当调整,为硕士生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选取切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实施评价,激励硕士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第三,推行学术监督与惩处制度。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为了杜绝此种情况,学校应加强处理力度,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认定、处罚予以明确。第四,改进和完善学术奖励制度。了解硕士生的客观物质需要和主观精神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奖励来调动硕士生学术研究的积极主动性,对硕士生的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
为了强化对学生论文诚信的监督,学校应在论文质量管理机制的规范下,设置“研究生论文诚信档案”。高学历研究人员包括高校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等,学校应对他们进行统一的诚信评估,制成学术诚信记录归入学生档案。一旦存在不良学术诚信记录,该生在日后求学、就业、贷款、保险、职务提升甚至出国等方面就会受到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实施监督,让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重视“学术诚信”,规范要求自己。
(四)建立科学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正之风,调整现存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潜力时,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是一项必要举措。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举措发展学生的潜力。因此,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以多维度的评价角度实施评价。具体而言,实施评价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论文部分,还应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科研实践,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此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另外,在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还应设置监管条例,把所评价的学术成果分成两类,一类是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学术,另一类是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的学术[8]。在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还要明确研究生奖学金、评优、升学推荐等硬性评核标准,采取一票否决制度,以此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五)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
首先,广大高校应该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学术研究器材与设备,国家应加大对于科研教育的投入力度,从而减少因实验设备不完备,实验数据捏造与学术论文造假事件的发生;其次,高校本身的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石,对高校整体的学术风气有着较大影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应构建一支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注重研究生导师的进修,让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再次,为了调动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实施针对性指导。最后,广大高校应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论坛会、读书会、学术讲座等活动,为科研人员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三、结语
针对目前社会学术风气不正的现状,本文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制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形成优良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此来践行社会主义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提升我国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让高等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济.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5-27(2).
[2]赵飞,张艳.浅论大学学风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传承,2010(21):46-47.
[3]王刚.强化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2):35-40.
[4]张虹,王波,陆辉,等.学术自律性培养是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切入点[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93-96.
[5]罗兵.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4):22-24.
[6]洪远鹏,卢志强,陈池.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张波.自觉与自律:布鲁贝克学者治学道德观的核心[J].高教探索,2014(6):51-54
论文摘要:随着会计就业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人才需求饱和的形成,现行会计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会计就业环境和现行会计教学模式缺陷的分析,提出建立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二三二五五”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是一门古老的专业,随着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人才需求饱和的形成,现行会计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会计专业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的会计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 (2005)称,“……会计行业已跻身考研、就业的十大热门职业之列,至2003年底,全国招收会计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高等院校分别达到15所、76所和363所之多,在校生规模分别达656人、6,237人和15万余人……”
我国的会计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待大力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梯度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年增长,为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类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061.2 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1.7 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6.1 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3.4 亿元,增长13.6%。
随着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盐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的逐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较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
2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紧迫性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一些教师教学和研究理念相对滞后,对社会特别是今后一定时期我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缺少足够的关注。
2.2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内容周而复始。它们基本上并不贴近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实际,并且也很可能至少不完全符合西方国家企业的实际,同时这两类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也远未获得解决。
2.3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方法运用效果不明显。曾经试图改变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似乎也未因PPT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而有基本改观,并且很可能培养了一批比较懒惰的教师和学生。
2.4现行会计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重教材内容的课堂讲解而轻对实际案例的研究、重专业内容的教学而轻职业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的现象。由于现行教学模式存在重大缺陷,我国会计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这三方面其实都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
因此,从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现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两方面看,对现行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最大限度上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其必要性肯定是毋须置疑的。有充分根据支持这样的预计:将有更多的学校会真正接受“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并进行符合这一需求的教学改革实践。在这种情况下,谁能率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谁就有可能成为领跑者并取得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从这几个方面看,改革现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无疑也具有紧迫性。
3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为了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要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等多层次证书为支撑,以学校育人制度为保障,以培养会计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专业教育的普遍性与地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相结合,不断探索完善“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岗、证、课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主要可以开展以下三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加专业认知训练”阶段。
通过《基础会计》、《经济法基础》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收银员等类似岗位的技能。同时,进行会计专业基础技能(会计账簿书写、点钞等)的学习和训练,按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从事出纳和会计工作奠定基础。第一个学期按照实践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始进行会计初级岗位体验,第二个学期暑假到校外实训基地从事会计初级岗位顶岗实习,如收银、出纳等。通过“学习—体验—再学习”的循环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职业和企业环境有一个感性认知和真实体会,通过收银、出纳等岗位实习,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细致、严谨”等职业素质。 第二阶段:“专业核心知识学习加核心技能训练”阶段。
根据会计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开设各种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如《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训》等,使学生具有会计核算、编制报表、财务软件应用等会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会计核心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知识学习加综合应用训练”阶段。
本阶段旨在使学生具备会计综合核算工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开发符合职业环境和业务环境的专业课程,实现“课证融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三者的有机结合。通过毕业前模拟真实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胜任基层岗位会计核算甚至是财务管理工作。以上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充分融合了“岗、证、课”与“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做到工中有学,学中有工,在做中学,学中做,工学有机融合。通过“学习—工作”的循环交替,完成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推进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体现职业能力递进式发展的规律,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熟悉会计准则和单位会计制度、能核算、懂税法、会理财的基层应用型会计人才。
4对改革教学模式的思考
根据“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突出“内外结合、三阶双轨、培养五会、五能力”的要求形成“二三二五五”的教学模式。“二三二五五”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内与校外实训两方结合;循序渐进地经过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阶段;结合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电算化能力训练同步进行的双轨模式;突出基本技能的“五会”、突出核心技能的“五能”和突出岗位“真实”的职业素质。其中“五会”是会珠算、会点钞、会书写会计文书、会快速数字录入、会用财务软件;“五能”是能编制和装订会计凭证、能编制账簿、能编制会计报表、能分析会计报表、能进行纳税申报;岗位综合模拟突出训练的“真实性”,即要求学生以典型、真实的经济业务进行模拟,全程体验会计核算等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处理。
采用“二三二五五”教学模式可以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使校企合作有了更加具体的抓手。有利于学校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内容对接技能、教师对接师傅。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教学环境与职场情境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结合;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结合。使课堂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三者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为企业“零距离”培养和输送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思考.广东教育:职教,2010(5).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