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义务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义务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义务教育论文

第1篇

1.1缺乏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的经费来源渠道非常少,主要是靠上级部门拨款。本来财政拨款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很少,而且这些经费还包括学校的教学业务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教学资料印刷,还得用于校舍、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等[4]。造成一部分领导不愿意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领导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对教师缺乏相应的监督,培训后对其培训效果缺乏及时的追踪和评价[5]。

1.2教师考核缺乏科学性

根据走访发现,大多乡镇是利用教学成绩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对教师进行考核,很少能利用师德水平或者课堂教学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这就表示现在主要利用教学成绩来做为教师考核标准的学校随处可见,这不利于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发展性教师评价”[6]。另外,大多数学校的考核方法也不科学,没有把家长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考虑到考核的范围,学生意见的评价所占比例偏小,这就导致了考核结果的不够客观、有效。

1.3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缺乏热情

在对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激励是整个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能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激励、指导以及帮助,只有遵循激励的基本原则,使激励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式,才能保证激励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它本应具有的作用[7]。而在实际中,激励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教学的成绩和教师的工作量,而非是根据学校的整体绩效,这就导致教师的发展缺乏了现实性,无法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无法让教师的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在山区农村,教师的物质激励缺乏,奖励太少是主要的问题之一。

1.4教师自身“造血”功能没有得到挖掘

据作者调查所有教师中,能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师微乎其微,大部分都是回到家中就开始忙着农活,学习的欲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教师自身“造血”功能的欠缺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信息匮乏、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的主要原因。

2加强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2.1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长期以来,经费短缺一直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在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在教育经费的供应和需求问题尤其突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的问题上,首先应该增加经费的投入,不应该存在城乡不同的问题,对于困难的地区要多加帮助;其次就是要改善投入的结构,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应该多注重农村地区,大力扶持农民。把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作为投入的重点,从而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需求。

2.2改变山区农村教师聘任制度,引进优秀人才

健全教师聘任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对山区农村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合理设计招聘步骤,对于教师招聘来讲还应该严格遵守考试程序和审查程序,严格对待每一个招聘环节及步骤。针对教师考核,做到步骤清晰、程序科学、环节合理同时还要确保各个步骤能够顺利进行。在招聘的过程中,负有义务教育义务的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完成教师的审查工作,避免出现相关人员走后门,权力招聘,情感招聘和互惠招聘现象。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聘任合同的签订制度,保证合作双方的权利不受损失。

2.3完善山区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

对培训机构进行健全,加强落实培训责任。开拓培训思路,制定详细培训计划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监督,规范培训管理,重点督查培训经费的落实情况,确保对培训金额足够落实。管理部门对于不明确、不清晰、不明显的培训活动严格禁止,防止培训工作的低效率。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对举办校长岗位能力大赛、教师素养大赛等各类形式丰富的比赛活动要进行大力提倡。鼓励各个学校开展自主培训、充分挖掘教师的自身“造血”功能。建议教育部门可以配发教师阅读书籍,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网上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善自身能力,充分挖掘教师的自身“造血”功能。地方学校也可以搭建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帮助教师更好的提升自我能力。

2.4构建山区农村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要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教师评价的理念,将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包括政府、学校和各级管理部门在内的评价者作为教师评价的主导力量,对教师个体特征和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并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师评价方式,帮助教师在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体现学校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其次,突出教师评价的个性特点。正确处理业绩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发展性评价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所提供的全面而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要求评价者对教师的发展和内在需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而这一过程对于教师的业绩评价并不排斥。而科学、合理的教师业绩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科学依据,两者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在发展性评价思想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业绩评价,如果不单纯以奖惩为目的,并非会遭到教师的反感,反而会得到教师的配合和支持。

2.5完善山区农村师资管理激励机制

第2篇

九年义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他是学生走向更高学府的基础,扩大师资力量,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现今,很多中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放低学生入学门槛,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很多初中生过早放弃学习目标,连基础知识都不达标,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暴自弃,逐渐放弃英语学习。

2.提供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希望学生意识到英语对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就要做好就业指导课的讲座,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其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发现其感兴趣的方面,鼓励和关心学生,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兴趣学习,并积极努力的去学习。

3.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在坚持办学宗旨的前提下,加大师资队伍。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很重要。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人人平等在教育中也是一样的,不要优差生歧视,应做到一视同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老师高高在上的情况,不听话、学不好、拖班级成绩后腿的学生,常常被老师恶语相加,从而让学生感到恐惧与不安,对教师所授科目感觉厌恶、怠倦,放弃不学。所以,为人师表,与学生建立友情,让学生喜欢教师,从而喜欢学习。

4.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育的过程中,新颖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相对于传统的教条主义与应试教育,科技化使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多媒体教学就是很好的例子,PPT教学是其中最好的范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听讲,且概括性极强,让学生抓重点学知识。其次,口语方面可以用开讲前几分钟做过渡,让学生讲个短的英语笑话,既增强课堂的活跃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做到学英语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学以致用。当然,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是关键因素,学校应该定期聘请英语实际英语能力的教师,让学生对英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结论

第3篇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实施教育公平,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教育立法、政府作为被认为是确保教育公平平等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国家在其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实施平等公正的理念。比如美国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t),它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法案,重点在于关注入学与公平,认为财政应补贴弱势群体。再如日本,多年实行义务教育“平准化”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全覆盖公立学校,其义务教育办学宗旨是,尽量不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富裕阶层歧视其他阶层的机会。在城乡学校硬件建设上日本通常使用同一张图纸,没有薄弱校和豪华校之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馆、天文馆、游泳池等等,各种教学设施均齐备且标准化,这就从基础教育设施方面保证了公平性;从师资方面看,日本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没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之分,老师从属于每个市、区,而不是学校,每隔一定年限老师就要流动交流到其他学校,待遇不变,这就保证了师资的公平性;从入学方式看,日本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择校”这一说法,进什么学校完全取决于居住地的从属,没有任何赞助费。

2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若干建议

(1)政府立法,严格执法。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确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绝不是“市场化”所能解决的,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和政府,这是一种政府责任和政府行为,需要依靠行政力量和公共财政来逐步消除。政府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不仅要针对义务教育公平立法,还要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必须在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三个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否则就背离了义务教育的立法原则。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二十二条)。但当前部分地方尽管名义上取消了“重点学校”,实际上通过五花八门的名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依然存在。只有通过教育立法、强力监管及问责的方式真正地建立标准化学校,取消重点中小学,才能真正将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2)财政均衡投入,建立标准化小学。我国多年来的义务教育现状表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经费负担、生均经费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财政制度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一不平衡必然带来地区间教育投入的不平衡,教育公共服务的差异应当由中央政府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来解决,用以保证薄弱地区达到最低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只应加强而不能弱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树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改变传统的观念,积极支持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

(3)均衡配置师资,真正取消重点,建立师资流动制度。师资的配置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教育名师往重点学校跑,优秀教师往大城市里跑,合格教师朝城镇挤”是现今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真实写照。解决这个问题必需从制度上改革,让所有教师资源在各个学校之间流动起来,建立有效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这种均衡的“软件配置”可以瓦解当前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区分现象,基本能保证学生接受到质量与水平大致相同的教育,满足人们平等的教育需求和地区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也就能因此而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实现。

(4)从政策上倾斜补贴边远贫困地区。公平在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政策。边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主要还是要靠国家的政策。政府要从政策上保证学生的救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提高教育普及率;政府要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让教师安心进行义务教育,最好能在教师工资待遇上根据区域进行科学地划分,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越是偏远艰苦的地方,工资就要越高,鼓励教育人才流动到不发达地区。

3结论

第4篇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地发挥这一职能却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是在西方教育理念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加之西方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带来的强势文化,使得我们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显示着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可喜的是,自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这也掀起了艺术教育的一次革新。时至今日,非遗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但是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却是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许多模糊成分的话题。通过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梳理,不难发现,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中,最适合传统文化生根发展的土壤恰恰是艺术教育。在教育学的概念中,“艺术的教育涉及对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价能力的培养,包含对艺术史的认知和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对作品创作审美的评价思辨以及对于艺术创作技能的训练养成”,这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区域特色文艺展开研究、传播和创新发展的良好平台。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艺术教育在当代具有两种培养指向,一是艺术人才的培养,二是普通民众艺术审美修养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显然是属于后一种指向的,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同样是集中在艺术的传承教育上,艺术教育更侧重的广度和审美能力的培育,专业教育则更强调深度和专业技能的传承。艺术教育的这一特性使其天然地适合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适合于提高全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艺术教育的实效也是困扰许多地方高校的重要问题,作为生长在华夏文明土壤中的受教育者,将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交响乐作为主要的鉴赏内容,无疑也是存在着一些文化上的代沟,华夏文明同样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化成果,它也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炎黄子孙而言。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引入到艺术教育体系中,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具体举措。

二、河南民间舞蹈自身的优秀品质,是其推动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河南自古以来便处于华夏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的舞蹈不仅体现着华夏文明的较高水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舞蹈艺术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是汉民族舞蹈的重要代表,将河南民间舞蹈进行便于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形式的改造,对于河南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提炼和总结。目前,仍然活跃在民间的河南民间舞蹈约有二百余个,他们是人民群众抒发感情,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表演形成的各类中小剧团,也有自发组织起来的自娱自乐团体,更多的则是演化为吉庆节日的固定内容。河南民间舞蹈不仅在艺术本体性特征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民间舞蹈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贴近人民生活,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代的变革,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河南民间舞蹈受到了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一大批民间舞蹈纷纷再次焕发活力,其中一些优秀的代表被收录到非遗保护目录中,比如沈丘县的《槐店文狮子》,博爱县的《苏家作龙凤灯》,汤阴县的《跑帷子》,兰考县的《麒麟舞》,巩义市的《小相狮舞》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内也开展了非遗保护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非遗保护体系,约有40多个民间舞蹈被收入其中,诸如潢川县的《火淋子》,新安县的《九连灯》,洛阳市的《曹屯排鼓》,长葛市的《莲花灯舞》,漯河市郾城区的《双狮舞》等就是优秀的代表。河南民间舞蹈品种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艺术魅力动人,这是一笔宝贵的巨大文化宝库,完全有可能被吸纳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它能够胜任艺术教育教学的任务,并且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文化品质。

三、河南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方式

高校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更深入地也可以说是高校教育”。将区域特色文艺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是高校实现其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文化传承职能的重要方式。

1.教育行政机构和高校管理决策者要提供大力的支持。民间艺术进校园、进课堂,首先需要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民间艺术,尤其是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艺术,需要高校艺术教育这个传播的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艺术中存在着一些庸俗的、落后的内容,需要一个提炼的过程。因此,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管理决策者应该鼓励建立起以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机构,调动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参与民间文艺发展的积极性,制定出相关政策措施,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专项研究成果评奖、相关征文征集、专项资金投入、示范中心评选、资金资助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并将上述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实力考核及教师职称考评的参考条件,通过各项活动的定期举办,以争取在该项工作中开创出新的局面。

2.把握高校转型发展的契机,将河南民间舞蹈补充到学科体系中。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目前高校教改的大形势下,应该依据河南本土特点,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河南本土色彩的新型专业,培养出符合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另一方面也可扩大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此外通过这类专业的设置还可以带动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形成教学相长、科研促进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为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以此来打造河南教育的特色和品牌,重塑河南教育的辉煌。

第5篇

关键词 动物小说 中学语文 教育意义 沈石溪 斑羚飞渡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第六单元,收录了包括冯骥才的《珍珠鸟》、沈石溪《斑羚飞渡》、牛汉的《华南虎》、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在内的5篇“动物小说”。5位作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描写了狼、虎、马、羚羊等动物各自的世界与生活,为学生带来了与人类社会不同的属于动物世界的情感与伦理道德。

笔者认为,将动物小说收录进初中语文教材,这与作品中浸透着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以及学生从中可以收获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本文谨以“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为例,试从文本解析、作品价值和人文内涵这三方面出发,简要论述“动物小说”对中学语文教育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1 “动物小说”概念阐释

可以说,“动物小说”这一概念,是本论文中出现的中心概念。对这一概念做一个清晰的阐释,对于本论文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整理了现有的研究资料之后发现,“动物小说”的概念可分三个层次去理解:

首先,“动物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其特点在于它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形象地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各种动物寻食、求偶、避难、御敌的情态、技能,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命运、遭遇及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接触等,从中寻觅大自然的奥秘与情趣,给人类以有益的启示与享受。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有无数作品以动物为主角,但是,并非所有以动物为主人翁的文学作品都是“动物小说”,那些把不同种类的动物当作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或当作不同类型人物的化身,让动物进入人类的生活形态,让动物开口说话,仅仅把动物自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当作点缀或趣味,这一类作品或可称为寓言或可称童话。而那些实录性作品,虽然是以动物为主人翁,着力描绘动物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其中也不乏有精彩的心理描写,但总体上说,是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基本上都是站在人类的叙述角度对动物进行外部观察和命运追溯,就分类而言划入动物故事或动物传记文学更为妥当。

再者,本文所指涉的“动物小说”是指,以动物为主人翁展开故事建构,在故事情节和动物行为基本真实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个别动物的心理感受和思维稍稍逸出物种局限的,渗透着作家对人生、对命运等问题思考的兼有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2沈石溪及其《斑羚飞渡》

有着“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之称的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边疆生活了十八年。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代表作有《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双面猎犬》《一只猎雕的遭遇》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一直来,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都深受学生及成年读者的欢迎。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非常多的学生通过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获得了心灵上的洗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在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引起了学生听故事的兴趣,作家深情诠释的动物形象深深感染着他们纯真的内心,惊险刺激的动物故事牵动着稚嫩的神经,从而培养了学生关心热爱动物的责任心和面对死亡的勇气;其次,在作家笔尖缓缓流淌的文字如同催化剂一般促使学生去思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去体会动物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无情的丛林法则面前是多么渺小与微不足道,就好像,与手持猎枪的人类比起来,哪怕是再凶狠的动物都是无助与无奈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直接激起了学生对人性、道德、生命、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关注。好几次在讲解作品《斑羚飞渡》时,笔者都曾深深被学生们所流露出来的真情所打动。

作为课堂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对语文作品的接受与反馈程度,是检验一部作品、一堂课甚至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最好的指标,从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中,笔者感受到了语文课本的魅力和课堂教育的价值所在。这是与该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分不开的。具体而言,《斑羚飞渡》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生态内涵。《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不惜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从作家动人的描写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动物在自然中生存的法则和羚羊的生存现状。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羚羊的办法,可以说是这个物种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存窍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自然生态法则。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动物世界不同于人类世界的生存、繁衍、进化法则,对于他们而言,不仅可以从中收获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更多与这个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态知识。从这个方面而言,《斑羚飞渡》是一部具有自然生态内涵的作品。

(2)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是《斑羚飞渡》真正打动学生的关键所在,也是作家作品之所以如此具有魅力的原因所在。作品中,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展示了处于个体利益与家庭(族群)利益冲突中的动物们毅然以家庭(族群)利益为先的气魄。当一只年老体弱的羚羊,以自己的牺牲来获得另一只年轻羚羊的生机,这种以家庭、集体利益为先的行为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体现出了悲剧(悲壮美),而学生们之所以在课堂上能从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洗礼,也正是因为该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心智相较于小学阶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有了进一步成熟的趋势,因此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承担起树立学生能够欣赏甚至是享受语文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心灵的陶冶进而引导他们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任务。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作品本身文学性因素的剖析,让他们在作品中获得文学的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

3动物小说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在上文的论述中,笔者简要阐述了沈石溪《斑羚飞渡》的内涵价值,而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第六单元所收录的这5部动物小说作品,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不同动物形象为主人公的作品,它们的出现可以为初中语文教育带来怎样的意义呢?

首先,令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形式更加丰富。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已经阐释了“动物小说”的定义,而将以动物的喜怒哀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带入中学语文的课堂,可以大大丰富整个课本的作品形式,令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语文作品,培养他们对不同类型作品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令学生可以从课本中感受到文学的博大精深,提升他们对作家作品的学习兴趣。如果中学课本中,所有作品都是以人类形象为主人公的话,那么学生便不能更加全面、丰富、多元的感受到文学的立体性、深厚,同时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阐释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定程度上就有损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有利于开发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对动物世界的关注与同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大自然的生态圈要紧紧围绕人类为中心进行运转。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中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并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群体,他们应该更多元地接触大自然,更丰富地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斑斓美丽,而将动物小说带入中学语文课堂,不仅仅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到动物与人类在自然中应该是平等的,动物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友情、爱情、亲情的需要,它们的生存现状是与我们的生态文明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对它们加以关注与照顾。通过课堂上对动物小说的学习,可以陶冶中学生们的情操,在他们心中播撒关爱、平等与尊重的意识,进而令他们更好的与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笔者认为,这将是动物小说进入中学课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4结语

“动物小说”作品进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笔者认为这绝不会是偶然。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不断地从这些作品中发现新的可供与学生交流、学习的知识,“动物小说”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是巨大的,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文学、文字的魅力,也让学生们获得了更多对动物世界、自然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更深入地挖掘这些“动物小说”中的深刻所指,是值得中学语文老师重视与关注的。对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动物小说:人间的延伸》[J],儿童文学研究,1997(01)。

[2] 沈石溪:《斑羚飞渡》,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8月。

[3] 朱宝荣:《动物形象:儿童文学不能承受之重》[N],《文艺报・理论与争鸣》,2004年10月26日(002)。

第6篇

【关键词】教师轮岗制度 教师流动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99-01

所谓教师轮岗制,其全称应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它指由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在以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配置为目标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山区)学校、中心学校和周边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的一种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当前教师轮岗制的实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推进它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学校的困境

1.轮岗制度的实施并未使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行教师轮岗制,对促进当地整体教育资源的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但教育资源的均衡,不仅体现在教师资源上,更体现在教育质量、教学硬件上。[1]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危房校舍。可想而知,这种学习环境和县城敞亮的校舍环境是难以相比拟的。

其次,参加轮岗的不一定是优秀教师。而更真实的理由是,由于目前各学校仍然比拼分数,基于学校声誉,学校不会轻易让名师轮岗出去,取而代之的是选派一些非顶尖的普通教师参与轮岗,这样的流动单纯地完成了表面上的轮岗程序要求,既不科学、又不理智,可能还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更不用说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了。

2.轮岗教师的衣食住行成为贫困学校的负担

一旦有轮岗教师的到来,最让其担忧的就是教师的吃住问题。众所周知,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比市区,而对于义务帮助自己学校的教师,生怕哪个细节没有打点好,怠慢了人家。饮食方面,校长怕城市教师饮食的不习惯,总在征求教师的意愿,把自己能力所及的最高规格的饭菜送予这些远方贵客。轮岗教师的到来,的确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带来了学生们期待已久的优质教育。但同时对于并不富裕的镇小学的人力、物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二、“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教师自身的困境

1.轮岗教师家、校两地,生活极为不便

目前,城镇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多属于中年一代,即上有年逾花甲的父母等待照料,下有嗷嗷待哺的婴孩。对于她们来说,两地跑便成了最明显的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教师的轮岗多数是到基层,也就是农村任教,属于下行流动。这本身就使得教师在心灵深处隐藏着潜在的抵触情绪。因此强行将教师调任到离家很远同时交通不便的农村,不仅不能促成轮岗教师到农村安心执教,而且对教师本人也会造成巨大的家庭心理负担。

随着教师轮岗制度的执行,教师生活质量需求与校方提供能力成为制度博弈的一个重要节点。[2]一方面,轮岗教师的到来,的确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之相关的轮岗教师的生活待遇、教师归属感等问题理应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对于并不富裕的学校而言,要完全制造良好的轮岗教育教学环境显然又是不现实的,矛盾的最终结果便是导致轮岗老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

2.轮岗教师是教师评比制度下的被动参与者

真正走进农村教育现场执教的城镇教师,很多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长期规划。如今,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基层工作经历起着举足轻重的一笔。这对教师轮岗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这些教师盲目的走进农村教育现场,缺乏应有的准备。在如今这种轮岗制度还不完善的时期,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并未给予即将走进乡村学校的教师一整套既定的规划与目标,只有简明扼要的扶助宗旨,这就大大削减了此计划的实效性。对于城镇教师身处乡村学校盼望早日回城的艰难守望,体现了这种轮岗制度评价机制的缺乏。单单用日期来限定教师的去留问题,颇显牵强,不尽如人意。

三、有效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完善轮岗教师制度的评价体系

在城镇学校开始选拔轮岗教师的时候,就应该综合考虑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能力、家庭背景等条件。[3]最好以那些年龄稍大,经验较为丰富并且家庭事务并不累赘的教师为首选。另外,轮岗教师的选拔应需几次考核,教师要准备进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案、教学方法、授课的进度和准备实现的教学目标,通过城镇学校的一系列审核后,还应集体的进行农村教育的思维逻辑的学习,也就是身以乡村文化环境和经济水平来思考课堂的实施,从而能有充分的准备走进乡村小学。其次,通过学生、老师和校长对轮岗教师进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

2.增加投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

“轮岗教师制度”的实施,其宗旨就是要帮扶农村的学校教育,从而促使义务教育努力走向均衡、和谐的发展道路。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一个因素所能完成的。我国教育经费一直不足,并且其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向了大城市的重点学校,留给农村学校的经费就严重短缺,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学校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要改善农村的教育现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教育投人,使农村的教育硬件设施水平有所提高,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3.优化教师轮岗制度配套政策

政府作为教师轮岗制的领导主体,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引导教师树立爱教育、爱学生的职业情操。一方面,加大老师轮岗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轮岗制度的认知水平,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理解教师轮岗制度的现实意义,明确自己在教师轮岗中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积极解答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尽最大能力为教师解决轮岗带来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轮岗制度学习与培训。通过学习教师轮岗制度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全面掌握轮岗年限、轮岗待遇和轮岗实施举措等基本内容,使教师形成定期轮岗的意识,提高轮岗积极性,化解消极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陈正华,范海燕.教师轮岗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9(12).

第7篇

伴随全国性医学院校发展策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近年来扩招和新建医学院校学生陆续毕业,英国注册医师队伍结构逐渐发生了改变。

1.1英国注册医师人数呈上升趋势为了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GMC规定所有在英国行医的医生必须获得行医执照并通过GMC注册。英国注册医生数量近年呈显著上升趋势,2001年注册医生数为205829人,2011年增长至245903人[2,4]。2011年注册医师人数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19.5%。

1.2英国注册医师队伍年龄呈下降趋势2010年,英国注册医师平均年龄为39.9岁,而注册高峰年龄为33岁[2]。但在注册医师中,仍有一定比例的60岁以上的医师[4]。GMC2012报告明确指出,当更多年轻医生不断进入卫生行业后,英国医生的平均年龄将持续下降[4]。

1.3英国女性注册医师比例逐年提高10年来,英国注册医师队伍最显著的变化是女性医师数量的稳步增长。2001年,男性注册医生的数量几乎为女性的2倍;而2011年,这一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英国女性注册医师人数首次突破10万大关,女性医生的比例上升到42.5%[4]。尽管目前男性医生数量仍多于女性,但皇家医学院预测2017-2022年,英国半数以上的医生将为女性。

1.4英国以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医师注册数量有所下降英国注册医师中,有许多是英国以外医学院校毕业的。国外医学毕业生在英国注册行医的比例,2005年达到最高峰,占英国执业医师总数的40%。目前这一比例略有下降,2010年为37%[2]。随着更多英国本土医学院校医学生的毕业,国外医生的注册比例将会继续下降。近年来,英国医生来源的国度以不发达国家为主。2010年约有150个国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在英国注册行医。印度居首,占英国总注册医师的10.8%;其次是巴基斯坦,占3.4%,南非2.6%,尼日利亚1.5%等[2]。

2相关政策及措施的配套实施

医学院校扩招后,随着扩招医学生的陆续毕业,GMC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从岗位就业条件、医师执照验证以及职业规划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解决了院校教育后续问题。

2.1优先满足本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岗位就业需求伴随全国性医学院扩大与新建计划的实施,医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并随之不断毕业。为了保障本国医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为了改变对国外医生过渡依赖的现状,降低欠发达地区医学人才大量跨国流动对原住国卫生体系造成的巨大冲击,GMC从2006年开始,明确要求英国所有卫生机构在招聘时,只有证明所招聘职位不能被本国医生担任时,才能聘用来自非英国或欧盟的医生[2]。事实上,面临全球卫生人力的短缺,许多不发达国家也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本国医学人才的流失。虽然印度占据着英国国外医生来源的首位,但印度自身却面临着短缺60万卫生人力的严重局面。为此,印度政府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采取措施,阻止本国医学人才的流失[5]。这一政策的实施,也是导致近年来在英国的国外注册医生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2优化注册医师队伍年龄结构为了优化注册医师队伍年龄结构,有3项政策与此相关,一是GMC废除了老龄医师免交GMC年费的政策;二是实施医师执照的重新验证制度;三是领取退休金最低年龄的改变。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2009年以来,有63%的65岁以上的医生不再成为注册医师,使得注册医师平均年龄有所下降[2]。

2.3实施执业医师执照验证制度执业医师执照验证(revalidation),即执业医师通过系列评估后,所持有的医师执照的重新生效。这是一项保障执业医师队伍质量的强有力制度措施,它的实施,将结束医师执照的终身制。同时这项制度规定,医师所持有的医师执照必须每5年更新一次[6]。这一政策的实施,亦使许多老龄医师陆续离开医师队伍,这也是医师队伍年龄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8篇

作者:李军 单位:江苏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通过抑制和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这样学生的兴奋点迁移到相关的任务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投入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作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的任务任务情境,通过适度,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任务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强烈地激发,学生将会有积极的认识倾向,强烈的动机去学习,使其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始终具有这样的心态,始终处于这样一个积极学习的状态中。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任务分析到找到答案,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性,主动积极建构外界强加的信息,对教学内容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探索学习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从而发现建构意义。③改善提高学生人际关系技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通过小组互动教学,学生学习与人沟通,倾听,自我控制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提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是这一进程的重要目的。

实施步骤:精心的设计任务。教师准备充分的具有典型的真实个案,运用多媒体工具,导入任务情境,指导学生思考。设计解决方案。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出解决争端的方案。例如,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明确任务后,使学生明晰完成的任务要找到哪些材料信息,如何解决争端,让学生提出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最大化建议的计划。然后,根据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角色学生合理分组。小组讨论。全班分组,分配到一组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合作技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优势互补。以10人为一组,每三人为一小组分别代表权利方、侵权方和中立方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各组确定一名组长,分配角色,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和职责。该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分配角色,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到以下几点:(1)收集信息,查找有关法律,法规的信息,整理资料。(2)解决方案的分析。(3)呈现各组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发现问题,回答学生的疑惑,鼓励每个学生表达他们的意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方案确定。每组学生根据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法理分析,提出不同的解决纠纷方案,各组将处理过程和结果予以展示,最后由教师引导合理的法律纠纷解决方案的形成。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其成果通过教师的适当的点拨,进认知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评价综述。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以及在类似情况下,解决相类似案件的步骤总结。当学生完成了任务,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评估,修改完善完成任务情景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注,学生可以更清楚的对完成这项工作的有效途径的明确。重新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考的方法,新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起来。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效果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我探索参与学习,不仅掌握了民法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习,探究的欲望的激发。学生解决了“任务”的实际问题,学会探索,解决了“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的问题。例如,关于民事权利变动这一情境中,对于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所产生的后果如何认识和把握,将内容转化为6个知识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点进行搜集整理;并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案件中。同时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把中止、中断、延长比作是给诉讼时效的优惠期间,把延长比作是中止、中断的救济空间,这样使得学生听起来生动,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自己总结出中止、中断的区别,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实际案例,并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作归纳总结,使整个诉讼时效的内容形成“链条”,便于学生整体识记,又能灵活运用。总之,教师的教学设计,仔细权衡每个已知的任务知识点,综合分析,为学生设计,建构的典型操作任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其任务的完成。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