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持续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年来,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破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三者无法达到统一这是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绿色管理的提出与发展,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一、绿色管理的含义
“绿色”是一个形象用语,泛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和观念等。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绿色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绿色管理可以使企业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风靡全球的绿色浪潮中产生的企业绿色管理是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其实质是在企业管理中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企业、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行企业、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二)绿色管理能够使企业开辟新的市场、增强其发展潜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在全球性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行动”浪潮中,消费者逐步意识到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已经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身体的健康已受到污染的威胁,对无污染、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欲望与日俱增,这就引发了绿色商机的无限潜力。在中国社会调查事物所(SSTC)的调查中发现,有30%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建材”,有40%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服装,在37.9%的购买过绿色产品的人当中,有15.2%的人认为中国的绿色产品的品种还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而我国具有巨大的绿色消费市场。
2•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市场的开放将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但“绿色壁垒”将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实施绿色管理是解决其问题的主要途径。所以,实施绿色管理可以面对绿色商机开辟新的市场,寻找新的企业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发展潜力,这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进行全员教育,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实施绿色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方,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进行全员教育,不仅对树立企业绿色经营理念有帮助,还有助于全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使人们在思想中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在社会中,人是主体,只有人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企业的绿色经营思想才能树立,从而才能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使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可分为末端处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绿色技术是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办法,它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增强竞争力,是建设绿色企业的关键。绿色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关键所在,也是绿色管理的支撑点。所谓绿色产品不仅指纯天然物品及其加工品,还包括绿色生产的初级品。即指从生产到使用、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通过对某些环节的改造,使其产品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
绿色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在我国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上海夏普集团通过不断的技术开发使其空调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夏普最先在国内批量生产上市的变频恒温系列空调,就是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角度出发,采用变频压缩机技术,通过模拟电脑控制,将电能的消耗与室内温度控制在最佳范围内,与其它产品相比其用变频恒温技术的空调可节约大约30%左右的电能。并且环保可回收材料更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绿色形象,使其空调在国内市场增加了3%的份额,出口额增加80%,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推行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又称清洁生产,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消除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是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改革中起重要作用,它决定着我国环境的改善,是目前我国企业能否从污染严重的传统经济向高、清、新型经济转变的关键,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上海夏普电器对第一工厂空压机房的改造是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变通风方向,同时选用环保节能型电机,采用控制电机的使用时间等措施,不仅清洁了能源,减少了环境的污染,而且一年可节约近3万元电费。对第二工厂变电设备的技术调整和改造,估计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近50万元的电费,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展开绿色营销策略
所谓绿色营销,是以常规营销为基础,把消费需求与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营销。绿色营销较社会营销更重视环境保护。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建立绿色分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及销售服务等。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是使经济、人类和环境得以协调发展的孪生战略措施,不可或缺。实施“绿色营销”,企业一方面可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公众的消费行为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绿色营销是开拓绿色产品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超级秘书网
(五)取得绿色认证
取得绿色认证是绿色管理的内在要求,它标志着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成果,是社会对企业环保行为的认可及权威的书面证明,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所谓绿色认证是指有关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对那些从开发、生产、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无害或危害极小,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与回收的产品给予的具有权威性的认证证书。对企业而言,绿色认证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绿色认证是市场的通行证,是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它作为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产品出口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绿色认证是企业的绿色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产品有了通行证,才能走向国际市场。绿色标志是经权威机关审查的对产品环境性能的公证评价,其标示于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不仅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绿色信息,而且提升了企业绿色形象及产品的绿色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3•绿色认证有利于企业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申请绿色认证的过程是企业节能降耗、实施清洁生产的过程,因而有利于企业将生产经营方式从粗放性转变为集约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已加入WTO,国际化大企业将很快进入我国市场,而广大的国际市场需要我们去开拓。如何抵御强敌、打入国际市场是关系到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实施绿色管理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帮助我国企业改良技术,生产新的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鸣华.论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给企业带来的效益〔J〕.商业研究,2002,(5).
〔2〕任饮.中外环境标志的比较〔J〕.中国环境科学,1999,(2).
〔3〕陈柳钦.21世纪管理新尚———绿色管理〔J〕.经济管理,2002,(1).
(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特征
1.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企业长期战略指导下,调整组织结构、制定组织目标、实施组织战略、达成企业目标,实现企业长期的、持续的盈利和生存的一种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注重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企业的结构、目标完全围绕长期战略来制定。据调查显示,每年都有大量企业倒闭或面临倒闭。黄小军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企业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活动,在经济效益方面稳步增长,在运行的效率上不断提高。
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目标的战略性。所谓战略性,即时间周期较长,基于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分阶段完成等一些特征。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共同形成了企业一整套时间跨度由长到短的目标体系,以及支撑这些目标的策略体系。有了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长期的价值取向,企业的各种愿景与使命才有了可落实的保证。发展的永续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发展和空间上的存续性而不是企业规模上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强调在量上的增长,更应强调企业发展在质上的飞跃。企业的创新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时刻在变化着的,顾客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新要求。环境的应变性。一个发展长久的企业必然拥有良好的环境应变能力。企业的稳定发展不仅会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也会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对外贸易的公司。因此,环境应变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竞争的优势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有效的竞争优势为依靠。只有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保持自身的优势,做行业中的佼佼者,企业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二)企业的核心能力及其特征
1.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占据先机,在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价值。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其他企业短时间内无法模仿的,能够为企业和顾客双方创造独特价值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现在学术界公认的核心能力的特征一般为以下四个:价值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必然是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因此价值性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性。企业获取和保有核心能力是需要投资的,而收益与投资之比也是衡量某项核心能力价值大小的重要指标。独特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当具有独特性,即不是大众化的能力。难模仿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具备一定的难模仿性,至少是在短时间内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组织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是孤立于企业的组织系统之外的,它产生于企业组织的内部,必然与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就具备了组织化的特性。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化特征应成为一种特殊的内部资源。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获取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外部把握机会,对行业进行适当选择,着重对行业竞争要点的把握和对外部威胁等的正确处理;二是进行内部能力培养,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对能力进行持续的培养和提升等。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要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依托,企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要素都要围绕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
二、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能力
当今,随着各国经济、信息等往来的日益密切,人力资源正逐步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企业的经营无非是经营客户和经营人才,因此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应当具备价值有效性、稀缺性与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组织化特征,才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
(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有效性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性是其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征。优秀的人力资源就是通过为企业不断争取忠诚的客户来实现其价值有效性的。客户的忠诚来自于客户的满意,客户是否满意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素质。所以归根结底企业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员工的对人力资源服务与产品的生理、安全、尊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去赢得忠诚的客户,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利润,促成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分为两种:人力资源数量的绝对稀缺和人力资源分布的相对稀缺,即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类型与市场所提供的人力资源的类型不匹配。人力资源的稀缺性是因为不同的人才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价值,企业因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才有了市场上用工荒和找工作难同时并存的局面。(三)人力资源的作为核心能力具有难以模仿性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性体现在其对组织文化、价值观及使命的认同上,这种认同本身就具有难以模仿性。不同的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价值观和使命,它们蕴含于企业文化中,融合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都为人力资源的模仿制造了难度。
(四)人力资源的组织化特征所谓组织化,即人力资源已经与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运作流程、管理模式等融为一体了,而不再是游离于组织之外存在的资源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够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元素进行长期交融与提炼,在外界环境的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本企业不同于行业中的多数企业的各项元素,这些元素便是组织化了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企业独特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竞争优势。
三、人力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优势的持续性,而企业拥有连续的优秀人力资源供应链则有赖于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产生的优秀人力资源又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只有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才会在企业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进。
(一)人力资源优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及其他日常运作,都是由员工即人力资源来完成的。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而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持续性。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留下我的员工,四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短暂的人力资源优势可能会使企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人力资源优势的持续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如果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的业务培训、创新能力的开发等势必会被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严酷的竞争环境所淘汰,从而也无从谈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因此企业需要有实时可用的人才作保障,这就需要针对人才的缺口进行有效的预见和人力资源开发,除了进行外部招聘以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对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从而保障企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可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64-1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生成和发育起来的,并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同和维护的,具有本企业特色且日趋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企业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企业经营哲学等等。企业文化内涵众说不一,但认识比较集中的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为取得在商品竞争中的地位和把全员力量统一于共同目标下,根据企业实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信念、企业精神等从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尊重每个人独立的人格,有力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企业文化所具备的特征
(一)社会性: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企业文化必然带着社会文化的若干特征。
(二)独特性:企业文化产自企业本身。从他产生时就带有本企业特色,不同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稳定性:企业文化是在日常经营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的,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且形成以后,将在长时间里发生作用。
(四)发展性:虽然企业文化具有相对持续性,但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缺少生机和活力。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其鲜明的企业文化,如海尔公司的理念“敬业报国追求卓越”,通用电器的“勇创一流、大胆创新”等无不为公司的辉煌业绩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在我国建设企业文化,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绝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企业主体性、自主性、先进性和贡献性,充分体现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企业是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存在,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企业存在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企业在从事商品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必须促进生产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应把这作为它的经营思想和宗旨,使之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特征。
(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强化以人为中心。企业文化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企业家、管理者,更应该包括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三)言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四)注重特色性。特色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
(五)经济性。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确定和强化企业文化的个性与经营优势,通过这种确定和强化唤起职工的认同感,增强职工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使企业形成一个精诚合作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扬民主,贯彻以人为本,造就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企业视为一体,积极为企业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将企业精神归纳总结为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加强印象。
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海伟.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本论文首先对基本的组织行为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海尔集团和日本的松下公司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最后对中国企业如何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提出了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组织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人”,它着眼的基本点是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利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组织行为理论与方法是催化剂和助燃剂;二者的合理搭配与波动均衡,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要懂得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员参与、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是海尔集团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劳资同权、人力资源核心论、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方面,中日企业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从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的总体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业暂时胜中国企业一筹。
(4)在企业管理中、组织行为理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关;应用的效果和效益,与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关;组织行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存在跨时空的飞跃。
(5)目前,组织行为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需求市场。我们应当根据我国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后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西方的组织行为理论,并结合我国有关的儒家文化思想,创新出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用以推动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海尔集团
引言[1]。其中,传统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哈佛大学Adolf A.Bberle以及诺贝尔得主Milton Friedman等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高效率的使用资源,以增加利润为主要目的[2];Oliver Sheldon和E Merrick Dodd等人认为企业既有盈利功能,又要承担利润最大化以外的社会服务功能[3];在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的影响下,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公益二元企业目标[4];我国学者卢代富从法律角度认为,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约化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共识[6]。199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号召公司遵守的社会责任中,就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
2 海尔集团概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截止2009年底,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企业文化论文,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经发展为大规模的跨国集团企业。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5.1%,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分别以10.4%和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另外,海尔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
3 海尔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
从物质流的角度分析,加强海尔家电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再循环利用。家电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包括资源获取、生产领域、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图1。通过物质流分析,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把握物质消耗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购、节约、循环利用等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强化环境管理,降低各环
图1 海尔家电生命周期全
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致力于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视角贯彻“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服务”的清洁生产思路,2008年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向低碳模式转型,表1,海尔通过建立ISO14000清洁生产验收,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表1 近年来海尔清洁
时间
进展
2003-2004年
下属的能源动力公司和家用空调事业试点清洁生产
2005年
制定清洁生产工作方案,有质保公司牵头在全集团内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2006年
海尔企业部29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7年
海尔企业部34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优秀率达到90%
2008年
海尔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9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于 2008 年5 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并对公开内容、方式以及奖励方式等做了说明,为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海尔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企业环境报告书》,从环境管理、环境目标、环境绩效、物质流分析等方面将相关的环境信息真实地传达给社会,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企业文化、产品质量管理等背景信息,环境报告的编
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 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企业文化论文,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 425 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最多的家电企业中国。2008 年 12 月 31 日,《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2009 年 1月1 日实施,这是国内首次以地方标准的形式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行为。《指南》提出了编制企业
3.3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11]。过去企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技术引进、抓住市场机遇,自主创新所贡献的成分较小。现在,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企业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目前海尔正在着手两个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环保、节能的重要手段,作为奥运史上唯一成套白电赞助商,海尔响应这一理念,在
3.4 逐年增加环保投资,优
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对于环境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12],企业环保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海尔在环境管理方面投资 38 万元,在污染防治方面投资623 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 355万元,其中环保配套投资500万元,改善工艺设备资金350万元。环境管理投资主要是定期参加山东省和青岛市组织的各种环保培训,掌握最
综上所述,企业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微观主体。海尔集团向世界展示了其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不断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海尔在推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污染物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等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提供案例支撑。
新环保政策和环保动态;聘请专家对内部环保工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督促员工学习政策法规和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环保配套投资、日常监测费、废气排放费等。节能降耗方面投资主要是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节能降耗宣传费用等。
化环保投资流向
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绿色”环保。在节能方面,南海意库项目的整体方案比同类建筑节能 70%,其中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为其贡献了40%的节能效果。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指环境管理创新,海尔较早的确立了提高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全体员工的环境管理方针企业文化论文,在积极推进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基础上,开展绿色经营活动,全面打造绿色海尔,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化。
全面打造绿色海尔
环境报告书的原则、基本要点、工作流程、内容框架及指标等级,从企业概况、环境管理、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等 6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海尔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更好的推广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制,有助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公司的监督,更为公司实现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0],有利于完善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和企业自主环保的三元环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另外,利用广交会、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北京国际科技电子博览会等一系列会展中,积极的展示绿色环保家电、节能家电等以增进与顾客环境信息交流。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会计学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与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中外会计审计史、会计审计思想史、现代会计理论。至今为止,郭道扬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著作10余部,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因此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他指导的博士论文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会计契约论》(雷光勇)荣获了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郭道扬教授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于1992年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1997年“京都会议”到2007年“巴厘岛会议”,各国政府为拯救人类向“污染型经济”发起全面宣战,并确定了建立“绿色经济时代”的长远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家与政治家构建了进行全球环境治理的基本框架,而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也明确了务实研究的行动纲领。当前,在总体上,虽然高层次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已具有统领性指导作用,但却缺乏基础层面的务实性研究,针对这一点,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会计第二报告体系”建立方面。由于内容广博,难点很多,故在此仅论其纲。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既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持续发展了人类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在于:(1)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在处理好它们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2)辩证处理好资源耗费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可持续性,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3)会计控制要在资源可持续性消费、财产权益与生态权益之间,探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探索新的平衡控制点。
二、在全球社会范围内,必须认识与发挥会计控制在实现良性互动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几十年来,人们虽然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领域力求解决“良性互动”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应当看到不少切实性的重要问题却一直悬在空中,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一直囿于一个怪圈之内,使其成为研究中让人十分懊恼、困惑的问题。事实上这是缺乏解决“良性互动”基础性问题的缘故。实现“良性互动”,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层面的财务控制问题,它可以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落在实处,真正实现资源消耗低、污染轻微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体;一是基础层面的会计控制问题,它可以切实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资源消耗结构问题,不断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比重,不断降低污染型消耗与降低环境成本,为改造“污染型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创造一个最充分的基础性条件。如果大家和一些权威依旧戴着一副“老花镜”看待财务与会计,那么这个问题便很难解决。
三、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历史基础
经济全球化使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人类开始从全球社会范围研究良性互动问题。目前,可以作为解决第二报告体系建立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文献对从综合性标准确定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问题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二是联合国所属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尽管这个文件基本上是原则性的,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可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此外,可作为研究文献基础的还有英国的《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丹麦的《绿色账户法案》,以及把生态资源和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等。
四、实现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支配社会经济时代的根本转变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以“产权为本”的思想,便一直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尤其是在进入到市场经发展阶段后,产权经济已成为社会的标志性命名,产权价值运动强有力地支配着企业、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循环。世界,是被产权支配、控制的世界。
围绕产权的反映与控制,500多年以来,近、现代会计以资产、负债、资本与权益为主导性会计要素,并以此构建与发展完善了会计的第一报告体系。该体系以产权及其权益为核心寻求平衡关系并通过控制保持这种平衡关系;同时,它还通过系统披露与揭示产权占有、产权价值投入与权益增值状况,为单元利益主体权利竞争性决策服务;它通过现金流量的披露与把握,保持独立经济单元的正常财务状况,以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正是在“产权为本”思想的支配之下,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舍近不求远,朝前不顾后,一味着眼于经济发展而无视生态环境问题,在事实上把经济与环境对立起来,最终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自然而然,会计控制工作的发展也是这样,可以讲,这一点是人类会计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一大悲剧。
当今,会计要在“良性互动”中发挥基础性控制作用,实现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会计的第二报告体系,并在报告内容整合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反映与控制的重点,纠正以往工作的片面性。同时,要在第一报告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对两大报告体系进行整合,即把工作的一个重点放在对产权价值运动的系统反映与控制方面,也要把工作的另一重点放在以“人权为本”,实现“良性互动”方面,并把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使会计控制工作成为保障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会计第一报告体系与第二报告体系的关联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在史前时代,人类首先通过解决生活资料的生产,来解决了人种的繁衍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解决人种的正常繁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今,当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的生存权的时候,生存权便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由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点既是建立第二报告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在两大报告体系之间明确关联点的关键。
从根本上追究,环境恶化产生危害的集中点是人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力,也是最根本的权力。失去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力便无从谈起。片面坚持以“产权为本”,造成经济失控与发展扭曲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失控的具体原因又在于资源耗费失控、失衡,以及消耗中的废气、废水排放失控。从第一报告体系考察,会计对资源耗费成本的反映与控制是极其片面的,它既放弃了对环境成本的单独考核,更没有通过比较对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进行考量与分析,因而,它在权益计量、确认与效率评估等方面也是虚而不实的。以往把环境信息作为附列的部分来列示,事实上这样做就连附带反映与控制的目的也达不到。
所以,本文从会计控制工作一体化角度出发,把会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确定在“权益”方面,第一报告体系以“产权为本”,系以“权益”作为施行控制的支点,而第二报告体系则充分体现以“人权为本”,把施行控制的重点放在“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相统一的方面。保障人的生存权是施行控制的根本前提,以实现“良性互动”为控制的目标,达到“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的统一。必须指出,实现“良性互动”,并非让人类一味削减必要的耗费与放慢发展速度,也并非听之任之继续走以往的老路,而是通过切实控制,从根本上改变耗费的方式与方法,改变经济发展的路径,彻底消除“污染型经济”,在“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第二报告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
以下所讲框架属于设想性质,尚有待通过实践进行反复研究、验证与改进。1.该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为:(1)环境治理投入;(2)环境成本;(3)环境损失;(4)生态权益;(5)资源耗费;(6)资源非正常性耗费;(7)资源损失;(8)不可再生资源耗费;(9)水资源耗费;(10)污水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1)水资源防污治理投入;(12)废气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3)大气排污治理投入等。2.该体系中第一报告――“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设置。相对第一报告体系中的三种主要报告而言,本文将其称为会计的“第四报表”。3.“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用以分析与评价生态权益。4.“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通过对水资源的专项反映与控制,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5.“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报告表”,用于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6.“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按企业所属行政区划,按指标进行汇总,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说明自检、自测与自控情况,揭示主要问题产生原因,表明改进意见。
该报告体系中的各报告从一个侧面,或从综合的方面,体现以“人权为本”精神的贯彻情况,整个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集中在资源耗费与环境“良性互动”方面,借以分析与评价报告单位对“生态权益”的保障、维护情况,最终把控制点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生存权利的保障方面。
七、第二和第一报告体系地位与作用之比较
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当生态环境成为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主导性方面的时候,只有通过建立独立的第二报告体系,才能解决新环境下的会计控制问题。并且从以“人权为本”,保障与维护人的生存权方面讲,第二报告体系的作用是第一报告体系不可取代的,并且要切实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报告体系的重要程度理当排在首位。
八、第二报告体系编报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中国自1991年首批授权8所院校开展MBA教育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MBA教育在招生单位的数量与学员规模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MBA教育培养单位由最初的8所扩大到现在的237所,MBA的招生人数也 从1991年的84人猛增到2010年的接近4万人。随后,在报考人数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录取人数开始出现不升反降的拐点。总结其原因,一方面是各院校开始从重视招生数量开始向注重培养质量转变,另一方面专业学位多元化的趋势,使得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各MBA培养单位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提升MBA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一、我国MBA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随着MBA培养单位的不断扩招,使得MBA教育由高端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教育。从生源上看,主要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MBA学员入学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的调查数据, 46%的MBA学生入学年龄为27-30岁,30%的学生入学年龄为31―34岁,35岁以上的学生占17%,23―26岁的学生群体占7%。与此相对应,MBA学员的工作年限也呈下降趋势。二是MBA学生职位下滑。除年龄因素之外,生源职位结构也影响着商学院MBA学员的生源质量。在中国MBA教育起步的前10年,重点高校的生源多为具有丰富经验与发展潜质的商业人才。但如今MBA学生的职位呈现下滑趋势。浙江财经大学MBA学员中,部门主管、经理和普通职员职位占比例最高,均为38%;总经理、总监级别仅占8%。上海对外经贸大学MBA学员入学前工作职位中部门经理的占比最大,为39%;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分别占21%和19%;总经理、总监级别仅占9%。
2.培养目标针对性差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不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要求报考对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就需要培养单位在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MBA学员在培养目标上加以区分。目前,MBA培养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多为: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对两类教育背景、经历和学习目的不同的研究生群体进行明确而实质的区分,或者二者在语言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实际培养过程中却无明显差别。
3.师资力量薄弱
MBA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但MBA培养单位师资力量中仍然缺少具有实际工作背景的专家和教授,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MBA培养单位专职的师资队伍中缺少有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这就使部分指导教师在指导实践性强的MBA学位论文时无从下手。一些培养单位为了突出MBA教育的实践性,弥补本单位实践师资的不足,聘请校外从事管理工作的兼职教师授课,对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等措施,但由于管理模式与资源的限制,兼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并未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与论文指导工作,有的兼职教师在MBA教育中的作用仅限于每年做一两场报告,企业论文导师也没有与学校学术导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MBA学员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因此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4.学位论文学术水平不高
MBA学位论文要求必须结合实际工作,因此绝大多数学位论文的选题符合专业要求,但由于 MBA 的学员本身的工作就很忙,能抽出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也很难全力以赴,加上许多学员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获取毕业文凭的手段,未对学位论文的撰写给与足够的重视,因此尽管学位论文选题来自实践,但在理论上很难有所建树。
5.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力
调研数据表明,大多数MBA培养单位都有书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但在质量保障中多数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MBA招生市场的激烈竞争。目前,237家培养单位的竞争呈现出如下特点: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位列第一梯队的院校,聚合了国内最优质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报考人数十分集中,尽管报录比率低,但仍挡不住考生对名校的热情。与此同时,二线院校竞争激烈、三线院校吃不饱、四线院校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MBA院校因发展速度过快使得培养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二三线商学院在招生、调剂、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为了抢夺生源扰乱MBA市场的做法,使得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力,有些甚至形同虚设。
二、我国MBA教育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必要性
“卓越绩效模式”源自始于1987年的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是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其本质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卓越绩效模式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图1)。
1.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是提高我国MBA教育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
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有助于构建较完善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发现并解决MBA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促进培养单位持续导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2.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是提高MBA教育服务满意度的需要
教学服务质量与MBA学员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引入卓越绩效模式以作为顾客的MBA学员为中心,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以学员满意度为经营成果的衡量指标,有力提升MBA教育服务的满意度。
3.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是实现MB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引入卓越绩效模式,一方面能够提升MBA学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MBA教育质量和绩效水平,有利于塑造MBA教育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为保证MBA学生培养的质量,长春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在2009获得MBA培养授权之时就构建了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括MBA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与目标、文件体系、组织体系、监督与评估体系。
1. MBA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与目标
(1)MBA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
按照国家MBA教指委的要求、MBA项目专项评估的思想与方法,结合卓越绩效模式的要素,中心建立了以MBA学员为中心、突出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化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持续性改进的质量管理理念。
(2)MBA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中心把促进MBA学员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培养有相当文化知识,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此目标一方面反映MBA教育的普遍目标,另一方面结合长春理工大学的优势与特色学科背景,提出技术应用型的特色培养目标。
2. MBA教学质量管理的文件体系
我校MBA教育中心制定了一系列MBA管理制度,并将其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以文件的形式,形成质量管理文件体系。质量文件体系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第二层次是规范通用性文件,包括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第三层次是方案措施性文件,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第四层次是记录鉴证性文件。文件包括了MBA教育质量管理从招生到入学后教务管理、毕业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管理文件。
3. MBA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
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包括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科、经济管理学院MBA教学督导和专业教研室。组织系统具体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值、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流程控制点、教学监控信息网五项关键内容。
4. MBA教育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覆盖MBA教育招生、教学、毕业论文的全过程。
(1)招生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招生环节,我们尤为关注生源的教育背景、个人特质和职业发展潜力,具体内容见表1。
(2)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
中心根据MBA专项评估的要求与我校MBA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和科学分析,借鉴教学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制定了系列化的教学评估方案。评估体系包括日常教学评估、专项教学评估、学生教学评估、督导教学评估、同行教学评估、社会评估五个方面。
上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实现MBA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3)毕业论文阶段的质量控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MBA学员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管理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心对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监控,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
经过六年的实践,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MBA学员满意度高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电话访谈等形式了解学员对我校MBA教育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6份,收回166份。调研结果表明:两届毕业生对MBA教育满意度为100%,其中非常满意的学员占90%以上(表2)。
另外,从学生学习MBA的目的看,多数毕业生攻读MBA的目的是希望通过MBA的学习,能够在原有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提升。从调研数据看,攻读MBA后,就读MBA前在单位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为由59人上升为93人,所占比例由35.54%变为了56.03%,在单位为普通员工的比例由40.36%下降为14.45%,高层管理人员比例由6.02%上升到了14.46%。管理岗位人员比例提升或中高级管理岗位人员比例的增大,虽然有人员工作年限增长和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带来的正常晋升和提拔的原因,但也很直观的反应了攻读MBA对管理者管理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对其职位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学位论文质量较高
MBA教育的性质,决定了 MBA 学位论文应是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经营问题。学校MBA学位论文从论文选题、导师选择、过程管理、格式规范等方面均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如:导师“双向选择制”、论文指导“双导师制”,论文选题“结合本人工作或单位管理实践”等,要求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尤其是吉林省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实际,对论文创作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系统进行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已答辩的146名毕业论文中,均结合学生本人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实践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强,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3.用人单位认可度较高
在对中国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东北工业集团公司、中东集团、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永新集团、大陆汽车电子(长春)公司、中国联通吉林省四平市分公司等数十家MBA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调查,工作单位认为我校MBA毕业生大多数表现优秀,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良好评价。用人单位认为,学校MBA毕业生在其单位工作认真务实,业绩出色,得到重用;学校培养和输送的在职MBA人才复合型和应用型特点明显,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能依据产业转型的需求,结合学校学科特长,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体现了我校MBA教育的成效显著。
研究与实践表明,卓越绩效模式为我国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是提高MBA教育质量与绩效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文辉,高明. 教学服务质量对学员满意影响的实证研究――以MBA教育为例.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24): 137-137.
[2]王兰. 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西安科技大学[D],
[3]叶少明,谢讯.高职院校卓越绩效模式.当代经济[J],2013(1): 84-86.
[4]李志德,孙建,李伟. 基于卓越绩效模式基本理念的高校教研一体实验室建设管理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J], 2015, 32(6):229-23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