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esp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相比较而言,我国英语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涉外护理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为薄弱。高校在扩招之后,由于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性,导致整体英语水平下滑,而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涉外护理英语专业人才要求却逐渐提高,在种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难度。
二、esp引入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有效措施
1.坚持ESP教学原则
针对涉外护理英语专业的特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ESP教学原则,首先,课程设置能够符合未来涉外护理工作的语言需求;其次,教学内容能够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加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再次,加大对护理英语的关注力度;最后,丰富护理英语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日后能够熟练进行交流和沟通,另外,涉外护理英语专业与普通英语不同,其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部分专业术语的讲解。
2.精选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因此,在教材选择方面,教师要充分结合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内容能够涉及国内外最新护理专业知识、护理等多方面知识,另外,教师要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能力,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具备专业技能、高素质的涉外护理专业人才。
3.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合格的教师是落实ESP护理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目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师主要是缺乏护理专业知识,而护理教师又缺乏英语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首先,组织英语专业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组成科研室,进行集体备课,加强学术上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学水平;其次,组织教师参与专家讲座,丰富自身知识,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医学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最后,学校可以组织ESP护理英语专业课程由英语和护理专业教师一起授课,并合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涉外护理专业课外活动,以此来创建师生沟通和交流平台,切实解决学生在护理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完善教学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体裁分析;学术论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于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学术科研论文写作作为各种科研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必备应用能力。学术论文具有高度的“规约性”,其属于赋有特定目的的交际事件类型,因此一般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引言是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认的语步模式。根据Swales的观点,他采取“语步”(move)和“步骤”(step)来研究学术论文的引言,进而创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为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这一模式表明学术论文引言作为一类体裁,体现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的交际目的。
基于体裁分析法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研究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对于整篇文章的构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引言的介绍,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典型的交际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学术论文体裁的特征结合商务语言的特定交际目标,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对这类文章的语用策略指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体裁分析方法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以期能够挖掘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语境的确定,模式的建立和语步分析的结构潜势。
2.相关研究综述
体裁分析理论最早是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之后由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领域(Swales,1990,p34)。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而今,语言学家们就体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两个主要学派即:以斯维尔斯和巴蒂亚为代表的ESP学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马丁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观点是“体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韩礼德影响的澳大利亚学派则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其数量和社会行为的数量一致”。上世纪末,秦秀白教授对巴蒂亚的定义作过比较详尽的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是不一般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在定义上存在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
(1) 体裁是对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
(2) 交际事件的分类标准由语篇的内部结构特征和约定俗称的交际目的两个方面决定;
(3) 体裁具有常规性和制约性,语篇内容和形式需要遵循体裁要求;
(4) 同一体裁下的不同语篇存在差异。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维尔斯和巴蒂亚是把语步(move)和(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以学术和职业语篇为分析对象,总结归纳出特定体裁的基本语步和步骤。例如:斯维尔斯(1990)总结了学术论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结论各部分的话步和步骤,这就为高级写作和学术英语的教学等实际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法也都把体裁视为一种社会活动,认为体裁可能随着交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而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也正是基于这一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与演绎,并借助语料库的思路预期这类型文章引言写作实践的谋篇布局。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讨论商务英语学术语篇是否具有可辨认且固定的语步?这对同类型文章的引言写作有何意义?
3.2 研究方法及设计
众所周知,有关商务英语的学术期刊并不很多,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从来源上分为2个部分:其中60篇选自于《中国ESP研究》,《商务外语研究》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3类与商务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及会议。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独占鳌头,由其主办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国内这一学科发展最新,最全面且最专业的水平。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则是在商务英语学科不断发展前进的见证者,因此,选自于以上期刊及会议的60篇文章可以被视作发表于专业类期刊及会议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其余40篇选自于中国知网最新的以商务英语为题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选取旨在能够多渠道的采样文本,具备广泛性。本研究依据斯维尔斯的学术语篇引言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所选取的篇章进行了语步分析及频率统计,并根据数据讨论给出了研究结果分析与说明。
4.结果与讨论
4.1语步分析
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结构特征:
斯维尔斯的体裁理论为体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强调交际目的的关键作用。他首先着重研究了学术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创建研究空间”分析模式,并对引言部分进行了语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围;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据研究地位。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专业类期刊商英论文引言特征及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别给出了非专业类期刊文章语步模式和非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
表1非常详细的列出了斯维尔斯关于学术论文引言语步的模式建构,共3个Move,每个语步下面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层次,但当这个语步分析应用到实际刊发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时就发现,这类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语步顺序撰写文章,即使出现循环的步骤,只要满足写作需求都可以实行。这一点在下面语步统计的具体数据中得到了证实。表3专业类各语步统计频率中,例如摘自《中国ESP研究》中的文章,论文引言中虽然也出现了3个Move(语步),并且第一个Move中的3个Step与斯维尔斯的完全重合,但是当引言分析进行到第二个Move时,发现传统的学术论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个步骤缩减为2个,第三个Move中的4个Step也只出现了其中2个。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严谨逻辑是3个语步大框架所承载的,丰富的步骤推进会让文章的交际功能获得衔接链条的集约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体步骤也并没有影响到语篇所应完成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专业类期刊中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写作的基本架构是3个宏观语步分别是Move 1:确定研究范围;Move 2:提出研究具体问题;Move 3:介绍自己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研究成果),当这3步确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语篇功能已经建立,具体步骤的参与例如表2,表3中的各个步骤实施顺序使得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这类交际事件类型完整而严密。这也说明,学术论文引言这类语言体裁,是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整体建构形式,体裁组织着功能语体,并且这些体裁不仅有语体的共性,还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特点和语言组织特点。从以上的表4和表5统计的频率可知,这些发表在中国知网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维尔斯的提出的“创建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各类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为非专业类期刊所发表的商务英语学术语篇对文章引言的逻辑安排并不作要求,毕竟这些期刊所刊发的是各学科各门类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论文内容的创新及结论的时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处其不足之处(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没有出现在引言中,可见我国论文作者对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Establishing a niche)这一步骤的写作习惯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问题与继续研究这两个语步。总之在非商务英语专业类型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中,语步统计频率表基本呈现出了学术论文的引言步骤,但商务英语语篇的学术结合商务专业的特征并不明显,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骤。但是Move1与Move3:确定研究范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个步骤基本在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得到了谋篇布局时的重点陈述。这证明了斯维尔斯的学术论文语步模式是广泛,通用及规约性的,它对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的建构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由于文章内容和交际目的的异同,当作者在应对不同的征稿意见及个人特定的写作习惯时,引言中的各个语步有所变动。就这点而言,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类抑或是非商务英语专业类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写作中都没有差别。
5.结语
中国的贸易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语的教学与
研究方式是无法与现实的需求接轨的,因此,商务英语必须建立本学科实践特有的并且可循环的认知模式,而这就一定要在理论上得到基础层面的支持。商务英语学术科研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此类人才的培养,商英学术论文正是承担这类科研的载体,本文所讨论的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就是试图以体裁分析的方法探索这类新兴学科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潜势,体裁的双重性即商务交际性及学术交际性使得这类特定的语篇在引言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学术体裁的语步建构,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体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学术论文引言的框架指导,进而推动商务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更多的探究与研讨。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陈平.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外国语,1999(3):28-30.
[6]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J].外语界,2000,(1):11-18.
[7]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32-36.
[8]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138-146.
[9]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体裁分析与商务语篇[J].外国语,1997(2):26-29.
方案。
关键词:ESP(特殊目的英语教学)需求理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内容
一、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在各个高校发展迅速。合作办学因专业学习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由外方引进,专业课堂一律用英文授课,所以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而要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必须设置高品质的学以致用的英语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为使学生平稳过渡第二年的英语为授课语言的专业学习,现有的中外合作项目采用的解决方案是:第一年采用小班普通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在听、说、读、写上进行全方位的封闭式语言培训。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第一年的基础英语训练过于繁重单调,每周20节英语课使学生厌学情绪浓。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不了解,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内省的学习动机,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新的教学探索和创新。
二、英语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依据
研读近年中外合作办学的调研报告与论文,如何使中外合作
办学英语教学内容更加优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理
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因此,有必要依照中外合作办学最终培养目标去寻找合适该项目的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但通过研读前沿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ESP理论是解决现有的单轨EGP语言培训出现的费时多、收效小的良好方案。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发展共50年,最初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而我国的ESP教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其重要地位直到90年代才得到外语教学界的认识和确认。
ESP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理论。它有两个显著适用特点:第一,ESP能有效针对从事各种专业的职业高等院校的在校成年学生,这些学生将要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经常使用英语。第二,ESP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恰好满足以上特点,因此,应用ESP的前沿的英语教学需求分析是促使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依据。
三、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内容优化并轨可行性的探究
结合主流英语教学ESP理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目标,紧密将“学”与“用”结合;直接接轨培养目标,理论上能缩短英语培训时间,高效完成英语服务专业的目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从一年级就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学习规划,同时缓解学生因第一年单调的EGP英语强化训练造成的厌学被动情绪。我们有必要重视应用该理论进行中外合作英语教学内容的优化,制订细致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以职业为导向,从而培养通晓中英的国际型物流专业复合人才。
四、中外合作办学下EGP和ESP并轨优化英语教学内容的思路与方法
以湖北交通学院中澳物流专业的合作办学为例,我们的改革
是:优化并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中澳物流专业的ESP和EGP教学内容。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从ESP理论中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入手,优化英语教学内容。
2.实现中外合作项目物流专业英语ESP和综合英语EGP合
理并轨的教学实践。
3.构建ESP和EGP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共享ESP和EGP英语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开辟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通过第一年ESP和EGP的双轨化,我们以期提高学生在工作和交际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平稳过渡到第二年西方模
式下英语授课的专业教学,我们拟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完善配套中澳合作项目的基础物流英语教材,并拟定完善该项目组下ESP
和EGP的考试和考核制度。修订配套的英语课程标准,成功模式可望推广应用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其他项目。
参考文献:
[1]Dudiey-Evans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MarianneC.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Heinle& Heinle,2001.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
[4]刘润清.ESP:21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关键词:语篇体裁;ESP与ESP学派;特点与优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77-03
作者简介:张黎明(1964-),女,湖北松滋人,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一、体裁分析理论
体裁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germs,原本是一个文学用语,指文学作品的类型,现用于指所有话语,语篇的类型。体裁分析是从语篇宏观结构人手来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策略,强调对特定语篇结构的把握,通过揭示语篇深层交际目的来描述与解释某一特定体裁的结构和语言特征。
自1981年英国的应用语言学教授Swale在分析学术杂志刊载的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出“语篇体裁分析”(genrearlalysis)的理论框架以来,在应用语言学,特别在特定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研究中,不少学者运用Swale的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对不同专业的学术文章、学位论文等各种语篇体裁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术与研究英语的教学实际。语篇体裁已被广泛认为是受到其所处的社会语境和特定话语社区规约的具有一定规则性和目的性的语言使用现象。
二、ESP的新发展与ESP学派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在我国又被称为专业英语,主要指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如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语篇分析理论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把语言研究和教学的重点推到了句子层面以上,使研究者们注意到除了语言修辞特征外。学生还应掌握语篇的整体修辞特征一交际活动中旬子的使用,即组成一个整体某类语篇的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因而一种全新的语篇分析理论一体裁分析理论应运而生。
语篇分析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词汇一语法资源的文本化阶段;二是话语的组织化阶段;三是话语的语境化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的话语分析走向社会语境的分析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研究发展尤为迅速,相继出现了三大流派:即北美学派,悉尼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以及英国ESP学派,或称为新修辞学流派、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应用语言学流派。三个阶段发展表明体裁研究的角度已从研究文本为主转向研究话语社团中的一系列交际事件及其交际目的的研究,即从文本内部走向外部,从微观语境走向宏观语境。ESP学派认为语类是社会行为,认为应用语言学中的语类研究工作主要在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n for specific purposes)领域中开展;同时,ESP学派认为体裁是可识别的交际事件,以其发生的职业或学术社群成员可辨别或互相理解的一组交际目的为特征;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惯例化的构件,是领域与组织文化的体现。
ESP学派对体裁分析的研究及教学影响很大,Swales和Bhatia分别阐明了某些学术性语篇和职业性语篇的特性,一直被视为ESP学派体裁分析的理论性权威。Swales在他的著作《体裁分析》一书中对语篇体裁下了如下定义:语篇体裁是“可被某一话语社区共同指认的具有特定交际目的的一系列传播事件。这些特定的交际目的由话语社区中的资深成员所认可,从而构成此语篇体裁的存在理由。这种存在理由形塑了相应话语的图式认知结构-影响并规约着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选择一同一语篇体裁的不同样本在语篇结构、行文风格、内容和受众各方面的实现样式具有相似性”。表明ESP学派强调特定交际目的是某一语篇体裁(以下简称语体)的立足之本,同时对于某一语体,交际目的和其文本实现方式密不可分,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是某一语体具体的文本实现方式;同一语体含有并落实一系列交际目的,体现出相似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简而言之,具有专门用途的某一类语篇通常也具有典型的语言特征。
三、ESP学派体裁研究理论框架及特点
最近十年间,ESP学派的体裁理论研究发展迅猛,逐步成为体裁研究的主流,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作为世界公认的ESP专门用途英语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Bhatia以研究各种职业语境中的真实体裁见长,他始终将体裁的职业实践和真实工作世界的相关性置于核心地位,以职业体裁的具体语料详实分析为主要工作。他的理论框架将体裁的职业实践和真实工作世界的相关性置于核心地位,以职业体裁的具体语料详实分析为主要工作。巴蒂亚的多维度体裁分析理论框架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体裁的文本空间
运用文本知识分析作为文本的话语。限于话语的表层特征,包括话语的形式与功能方面,如语音、词汇一语法、语义包括句间衔接和文本结构如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主位和述位或信息结构的其他方面,只考虑狭义的语境。要研究文本内部特征,特别是他们在修辞语步、话语策略、组织规律性、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语境中的赋值。
Bazerman认为,互文性指某一文本或言语与其之前、同时或之后的文本或言语之间显性或隐性的关系。互文性概念帮助学者们研究了特定领域活动系统所使用的体裁之间的关系。Bhatia的“特定领域体裁”(domain-specificgenres)概念,外延更大,范围更广,超越单一岗位和单一职业活动,涵盖某一职业领域的广泛活动所产生的所有话语形式。各种相互关联的职业活动构成了特定职业领域,而其中所生成的体裁则构成了特定领域体裁。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展并构成了对领域话语体裁关系的层次性认识,同时启发了基于领域业务活动的体裁研究层次和视角。
2.体裁的社会认知空间
运用体裁知识分析作为体裁的话语。话语作为体裁的分析不但要解释话语是如何被建构的,还要解释话语是如何在特定机构与职业背景中被解释和运用,以便达到某一领域目的的。认知空间包括认知策略,即成熟的话语社群成员如何充分运用话语资源作出各种修辞语境的回应。要考查语言运用的策略方面,特别是文本内部与文本外部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尤其是互为话语性问题。
ESP学派的体裁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体裁的动态特征,认为体裁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语篇,而非静止的、不变的(Huckin,1997),即体裁是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出现的特定典型事件。其体裁研究的理论宗旨可具体表述为:从体裁形成的社会情景出发,而不是片面重视语篇的结构形式,通过频繁出现的社会典型事件这一平台将体裁研究和社会文化现象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分析语篇所能实施的社会行为和目的,其目的是要帮助大学生及从事某一职业的新手理解特定体裁的社会功能及其使用场合。ESP学派对体裁的这一研究观点充分渗透在该学派各学者大量的著作里面,因此我们将其归纳为体裁的社会认知观,即从社会文化的动态认知视角来研究体裁。
3.体裁的职业与机构空间
运用职业知识分析作为职业实践的话语。与策略空间相近,将体裁概念扩展至职业实践,这一层面的分析不但要求体裁知识,还要求职业知识和职业实践的经验。要考查其参与者关系,及其对各种职业与机构话语实践与制约语境中体裁建构、阐释、使用过程的作用。这方面研究要考虑专业体裁使用者如何运用和操纵体裁资源来创造杂糅性体裁,包括体裁混合、嵌入、取用和体裁资源的征用。同时,要研究专业人士如何运用其专业知识来维持和控制体裁,用于达到其职业目标。
4.体裁的人种学空间
运用人种学知识分析作为社群活动的体裁。体裁运用的典型语境是话语社群,要将分析的焦点从文本特征转向话语社群特征的分析,如参与者的身份变化,体裁维持或改变的社会结构或职业关系。可运用的体裁知识范围,除包括文本知识之外。还包括对共享的职业与话语社群实践以及该社群为完成日常任务而作的体裁选择的理解和意识。
5.体裁的社会批评空间
运用社会知识分析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话语可以展现社会变迁,体裁分析同样可以从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开展,要研究广泛的社会行动在创建和保持社会身份、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的影响。以及社会机构如何通过话语实践发挥功能。这个批评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语言作为社会行动的宏大框架之下理解社会和机构的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ESP体裁理论的优势及研究的瓶颈
ESP学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理论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何对待语篇与社会情景的关系,即对语篇体裁研究的出发点、着重点与研究取向方面更加注重从社会情景人手,更加关注社会情景与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区分修辞情景和修辞体裁,因此更加强调的是在体裁的建构中相似形式(或结构)出现的频率(Miller,1984);第二,如何进行语篇分析实践,即在方法论层面上更具优势。在语篇体裁分析方面,ESP学派更加注重采用人种学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采访等方法)以及从历史的纵向方面长跨度(有时长达上百年)对语篇是如何逐步形成,又是如何随社会认知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等方面的理据进行仔细考察,在这方面显然比其它流派更加严谨与科学。此外,还充分将语言学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语言学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社会学方法则是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索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从而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形成并得以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则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如何在特定语篇中予以实现。
尽管ESP学派的体裁观的理论优势显而易见。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其局限性如下:第一,语篇的重要性不是简单地为写作提供规范化的公式,而是理解特定话语社区如何集体性、往复性地通过语体来建构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学术/职业体验并使其定型化;第二,语篇的知识蕴涵于我们对学术/职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并折射出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比如Bazerman指出实验性的学术论文的价值是用实证主义来厘定的,即论点应由观察与实验所得的数据和理性推理所证明,因此具有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成规性的结构不适用于文学、神学学科的论文样式,原因是学术价值的厘定标准不同;第三,语篇的使用存在着动态的变异,专业使用者可以挪用和操控语体的使用。Bhatia强调在当今的竞争社会和消费主义的社会语境里,语体经常被专业使用者挪用来表达个人或组织的意图:某些专家学者为学术书籍所写的序/跋除介绍和评价研究成果的目的外,还具有向读者推销此书的商业目的。虽然在传统意义上,序/跋是信息性的篇章,实际上它向潜在读者传达包含促销性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语体混杂。第四,批评话语分析在处理社会因素方面卓有成效,基于语篇探究社会,使语篇成分及其要素的解释具备社会学依据。但是这种研究往往走出语言研究的领域太远,直接从事批评分析,而未立足于语言和语篇结构层面的研究。体裁分析以交际目的为出发点,直接从社会角度开始分析语篇,在语言层面的分析上,能够继续深入,直至语句层。该方法基于体裁结构分析语篇,尽管对某类体裁分析深入具体,但是尚未得出所有语篇通用性的模式,不具有全面适用性。即使对于同类体裁的语篇,也未能得出全篇的结构模式。
五、体裁分析理论之于教学的指导意义
体裁分析的着眼点在于促进ESP教学。Bhatia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Swales提出了许多“体裁写作法”课堂活动和练习形式,体裁分析和体裁教学法仍在继续发展,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那些“低级”,即常见体裁,而不会再一窝蜂地去研究科研论文等“高级”体裁(swales&Feak,1994)。以商务英语为例,商务用途英语具有较强的语域特征和目的性,即使用专门的词汇和套语,有定型的纲要式结构,再加上其交际的目的性,交际目的相同的语篇具有大致相同的纲要式结构,这种纲要式结构具有程式化色彩,具有重复性、习惯性和约定俗成性,必须为每个言语社团成员所共同遵守。如商务信函的纲要式结构是写信人地址、收信人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签名、附件等正文中的纲要式结构要依据商务信函的目的而定。不同类型的商务信函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如询价信的交际目的在于得到对方满意答复,催款信的交际目的在于得到对方应支付的款项或未能还款的说明,销售信的交际目的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以便最终获得成功等。同时,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自不同文化、操不同语言,他们交往的语篇常常带有程式化色彩,比如,大量使用套语,而且所使用的语言都讲究礼貌,同时也简短、直截了当,因而一封彬彬有礼的信函能让你在对方心目中建立起一种正直、热情、有良好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形象,愿意同你合作、竭诚为你服务。所以,在商务英语写作和阅读课教学中运用“体裁教学法”增强学生创作语篇、理解语篇的技能和信心从长远来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六、结语
信息时代产生大量种类繁多的语篇,口语体和书面体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些也不断给语篇分析增加新的任务。体裁分析方法的丰富性保证体裁分析的长时期持续发展,多视角的研究使其能够处理种类繁杂的语篇,保证其直接应用性。同时,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型转向应用型和复合型,英语教学也面对克服以往片面重视以文学体裁的语篇为中心的教学倾向。通过分析类型广泛的目的语体裁,对各种文体语篇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体裁的语篇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Bhatia,V.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ne[M]London:Continuum 2004,(23).
[2]Bazerman,C.Intertextualit3n,How texts rely on other texts[A].In C.Bazerman&P.Prior(eds)What Writing Does and How It Does It:An Introduction to Analymng Texts and Textual Practices[C].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4a.
[3]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In A lecMchoul&Mark Rapley(eds.),How to Analyse Talk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A Case book of Methods[C],London: Cotinuum,2001a.&2001b.
[4]Huckin,Thomas N Cultural aspects of genre knowledge[J],AIAL Review,1997,12(1995/6):68-78.
[5]Hyon,S.Genre in three tradition:implications for ESL[J],TESOL Quarterly,1996,(4).
[6]Miller,C.R.Genre as social action[J],Quanerly Joumal of Speech,1984,(70):151-167.
[7]Saville Troike,M Inatemctional Sociolinguistics[A],In Sandra Lee McKay&Mancy H Homberger(eds.)Sociolingn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6.
[8]Swales J M 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M]Birmingham,UK:The University of Aston,Language Studies Unit 1981.
[9]Swales,J.M&C.B.Feak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2nd ed)[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10]杜金榜,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研究[J],现代外语,2007,(1).
[11]李悦聪,体裁互文性的网络体裁研究[J],学理论,2011,(16).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GP,ESP,必要性,可行性
一、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提高阶段选修课开设的增多,国内许多专家(章振邦[1]、秦秀白[2]、蔡基刚[3]、陆俭明[4])认为应该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EGP(English forGeneral Purposes)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Specific Purposes)教学方向转移,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者特殊目的需要的英语教学上。ESP教学已成为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其教学目的就是把英语作为其专业交际和交流的工具,从而为其专业服务。本文拟对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EGP+ES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以便大学英语教学顺利得进行从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重点转移,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对ESP教学的重视。
二、EGP与ESP的区别和联系
英语语言教学包括EGP教学和ESP教学。其中,EGP主要是指学校中典型的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其主要教学内容只涉及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教育都属于EGP的教学范畴,也就是说EGP的教学模式贯穿了我国整个基础教育。而这仅仅是社会各行各业英语语言需求的一个基础,不能使学生将来应付各种具体的英语语言交流场合。显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仅仅开设EGP课程已不能满足学习者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对英语的某些特殊需求。
ESP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可行性,英语在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往中成为最普及的交流工具,EGP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和交际的需要,ESP就应运而生了,它使英语学习与学业、职业和就业等各种需求联系起来。Strevens(1988)认为“用于专门用途的英语通常是指一种课程,一般来说,这种课程能向学生传授与某一特定工作、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5]。同时,他指出ESP包含的英语语言教学有四个绝对特征:1)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设计;2)内容与具体的专业或行业相关;3)立足于使句法、词汇、语篇及词义等方面都使用于某些特定的专业活动场合;4)与普通英语教学有所区别。另外,在Hutchinson和Waters(1987)看来,“ESP不是某种专门语言,也并非某种专门的教材,确切地说,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6]。非常明显,ESP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ESP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它具有比EGP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所有的ESP都有两个目的,即学术研究的需要和工作的需要,为此,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把ESP分为学术英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Purposes)职业英语(EOP, English forOccupational Purposes)[7]免费论文。另外,Hutchinson和Waters以及Jordan分别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对ESP进行了分类。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三分法[8]以学科门类为主线,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并且三个分支都具有其各自的子分支:EAP和EOP。Jordan(1997)的二分法以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把ESP分为EAP和EOP,其中EAP又分为一般学术英语(EGAP)和专业学术英语(ESAP)。
由此可见,EGP和ESP之间的共性大于区别,两者在语言习得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在学习者的需求上则大有区别。EGP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对学习者而言,学习EGP是为了通过考试或满足日常交际需求;而ESP是以前者为基础,使学习者在某一专业或者职业上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的应用性课程。也就是说,ESP教学实际上是在EGP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可行性,那么ESP一般是在学完必要的EGP之后为了学术上或者工作的需要而修读的。总之,EGP是ESP的基础和必备条件,ESP是EGP的再继续,两者是连续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
三、大学英语开设ESP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有效地吸取信息和交流信息,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该考虑是能否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的。但是,目前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评价中仍把CET4和CET6通过率作为重要指标,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样,大学英语教师也只有把CET4和CET6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一种“应试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考试技能提高了,但是大部分人仍不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
大学英语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改革措施,有些学校推出了“基础英语+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新模式。随着大学新生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分级教学的实施,不少高校压缩了基础英语的课程,尝试在后续课程里开设英语通识教育课程(ELE, English forLiberal Education),比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英美影视欣赏、西方文化等语言文化选修课程,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然而,课程设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是要看其是否适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如果学校忽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需要的学术英语和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的职业英语,而引导他们去学习英美文化和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存在差距,是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的。
在国际间交流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应该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学会用英语来获取所需的专业资料和信息,用英语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结构,通过开设应用型、实用型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综合应用能力已迫在眉睫。ESP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中EGP课程的加强与提高可行性,它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EGP+ESP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近几年,由于高中英语教改和《高中课标》的实施,新英语教材的词汇量都有了大幅增加,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掌握的单词必须达到3500个,直逼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越来越多的普通大学的新生达到了《英语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其英语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这为大学英语教学重点由EGP教学向ESP教学转移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这意味着,通过中学EGP阶段的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进入大学后,在进一步巩固英语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转入ESP教学已成为可能。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需求分析,本文初步设想了一个EGP+ESP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阶段(EGP——EGAP——ESAP),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三个阶段分别至于大学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缩短各阶段或者延长各阶段的教学时间,但是三个阶段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
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EGP+ESP的三个阶段
阶段
教学目的
教学方式
教学法
EGP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结构,巩固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交际活动。
以英语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语言教学法
EGAP
加强一般学术英语技能的培养,如:简单的学术讨论、学术写作、听学术报告等。
以英语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ESP教学法
ESAP
拓展专业英语知识,为学生以后独立完成学术研究和工作打好语言基础。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体裁分析;语步结构;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3-01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对科研论文进行的体裁分析研究也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科研论文的体裁分析能够提高学者们在其领域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能力。Swales被认为是体裁分析之父,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Swales的CARS分析模式应用到学术论文的其他部分, Yang & Allison对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如何从研究结果部分过渡到结论部分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出了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国际语言学杂志Applied Linguistics上2005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由英语本族语者撰写的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30篇语料的英语本族语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APP,从《中国应用语言学》杂志上2009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了中国学者撰写的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了90篇语料的中国学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CAPP。本研究提出了新的体裁结构模式,即“背景信息”、“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
二、研究结果
笔者利用语料库软件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语步赋码进行了提取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Nwogu(1997)认为,某一个在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超过50%的语步,即被认为是稳定的语步。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研究推论”;在C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另外,对各个语步的出现频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两个语料库中,语步一(%p2=2.1399, p>0.05),语步二(%p2=1.1223, p>0.05),语步三(%p2=0.0159, p>0.05),语步四(%p2=1.8783, p>0.05),这四个语步的出现频数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语步五(%p2=4.8000, 0.01
笔者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时态,以及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检索结果表明,在CAPP中“should”的密度明显高于APP,而“may”和“would”的密度却远远低于APP。通过对CAPP中“should”的索引行的检索分析发现,其主要被中国学者运用于语步五:研究推论,并常用含有“should”的结构提出教学建议、展望未来研究。
对动词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最常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对比两个语料库中时态的分布后发现,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步二中时态的使用。中国学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而本族语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
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检索统计表明,在CAPP中,每万词中有45.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而在APP中,则有102.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此结果表明中国学者较少的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学者通常认为学术研究是客观的,应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另外,在两个语料库中,第一人称复试代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
三、结语
本研究运用ESP体裁分析方法,结合语料库技术,对比分析了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研究结果对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掌握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基本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南通职业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对高职学生ESP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掌握目前高职学生ESP需求情况以及高职院校在ESP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对ESP重视不够,ESP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够实际,以及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等。并提出一些可以满足高职学生ESP学习需求和对ESP课程设置和教学有所帮助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需求;课程设置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出现了一些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著作,如Halliday在“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到了ESP的概念。之后到80年代,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研究ESP,并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这些论文和专著主要介绍了国外ESP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ESP教学现状,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ESP学习需求的研究并不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领域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这要求人们不仅要掌握英语,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及其使用英语的能力。所以ESP教学取代一般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一般用途英语教学强调学习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词汇和语法。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2000年,国家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了适应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三教统筹”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意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基于此要求,我们应该认真思索如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进行定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只有把英语语言的学习与其专业技术相结合,才能迎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和访谈等研究工具。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个人情况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所在学院、专业等;问卷的第二部分调查了学生关于ESP学习动机和态度、ESP课程学习目标、ESP课程的教材选择、ESP课的教师和教学方法要求等;问卷的第三部分调查学生的评估和自测。问卷语言为中文,以减少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理解困难。
问卷调查以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文科学生、理科学生、男女生数量大致相当。除了对我校一、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外,笔者还对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行业人士、往届毕业学生等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对于ESP的态度和需求。
2 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共回收问卷138份。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 笔者还对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也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从访谈内容与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2.1 存在问题
2.1.1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如建筑、会计,服装等ESP课程时,教学模式基本上还在沿用基础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比如,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填鸭式教学,即“词汇和语法”,“翻译和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陈旧传统,没有形成独特的高职英语的培养模式;而国家教育部门只看重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缺乏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重视,这些因素制约了高职英语ESP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1.2 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师认为目前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语言学习环境相当差,即使有些学生爱学英语,学习方法也不当。对于专业领域里的英语学习,学生既缺乏英语交流能力,专业阅读能力也不强,而专业词汇量更是不足。因此,有些老师建议,教学课程安排尽量与学生专业相关。教师应该了解授课班级所学的专业知识,找一些适合该专业学生的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让学生找资料和翻译,以提高学生专业阅读能力。
2.1.3 教师专业能力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ESP教师主要有两种,一是来源于毕业于英语专业并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他们英语基本功扎实,但不懂专业知识,更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基本上是现学现教;二是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他们虽然懂得专业知识,但缺乏英语基本功,比如对英语的语音语调、句法结构掌握明显不足,无法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两类教师普遍认为ESP教学对专业和语言有双重要求,备课量大,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这就造成ESP师资的不稳定。
2.1.4 教材适用度欠缺
英语专业老师对目前使用的ESP教材是很不满意的。对高职学生而言这些教材太难,语言与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结合,没有突出内容系统性与时效性,形式单一,缺乏真实性,不适合专业应用。因此有些老师建议英语教师上课时应适当自编一些讲义,而且希望与英语教师合作承担ESP教材的开发和改革。
2.2 改革思路
2.2.1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ESP课程的设置要遵循需求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ESP词汇特别,专业性比较强,教学过程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开设ESP课程时,把教学定位在适应各专业职业交际的一般规则上,把专业涉及的综合能力、文化素养等纳入教学体系。强调简单、基本的专业知识,以交际能力为主,从而避免了基础英语教师不懂专业、专业教师不懂英语的长期困扰问题,加强ESP教学的可操作性。ESP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比基础英语教学目标更明确,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2.2 优化教学模式
ESP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模式方面,应该从传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分析入手,设计各种情景模拟,布置各项仿真任务,组织各类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讨论等。面对不同的专业课程的需求和不同专业英语学习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任务,把教学的重点从讲语言知识、语法理论转变为注重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实让学生做到学与用的结合。
2.2.3 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有效提高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能力解析专业词汇。目前高职院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即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向(下转第279页)(上接第168页)ESP教师转型。要使教师成功转型,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统筹规划,选一批年轻、英语好、有专业基础的专业教师去国外进修,或选派英语教师到国内院校学习专业文化;安排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实践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2.2.4 规范教材编写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也朝实用型发展,ESP教材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ESP教材相继出现,有商务、建筑、会计,服装、艺术、医药、物联等系列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本着ESP教材的内容要符合真实性、适应性、需求性、实用性、系统性原则,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课程特点、不同的授课对象,选取真实的内容、工作场景,以语境为主要手段,选用大量的实例,使教材达到实用的目的。生动真实的语境材料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以满足学生真实的需求。练习设计也应以真实的语境和实例为材料,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中掌握知识点或语言规律。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ESP教学大纲,统一组织ESP教材的编写工作或国外教材的引进,保证教材的高质量,以适应高职英语改革的需要。
3 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其特点具有很大的语言功用性,将其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会为其注入新的特色,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与学生今后的工作方向结合起来,教给学生更实用的东西。这同时也给高职英语教师以及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力量培训工作有待启动。同时学校可根据职校专业的设置和学生需求安排与专业目标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提高获取专业信息和特定岗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高等性、专业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邓海.国外ESP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3]龚兵.高职英语的ESP解决方案——来自社会调查的答案[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郭晶英.高职院校运用ESP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卢艳华.谈ESP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20).
关键词:学术英语;专用英语;制约因素;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28-03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当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强调打牢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这种体系已经受到了来自教、学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挑战。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倡以学科内容为背景,着力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和应用能力,则得到了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关注和研究。这一趋势在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内容选编和教学模式来帮助研究生学生切实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以满足其用英语查阅文献、搜索信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需求,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为了增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和针对性,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通过调查、论证和试验,开始尝试将EAP/ESP内容引入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例如:清华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应用型英语选修课程(何福胜,2010);浙江大学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主题Seminar模式,由学生主持、教师协助或参与,旨在培养学生公共场合与国际交流能力。然而,不少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教改还停留在喊口号和理论研究阶段,在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制约研究生英语教改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研究生英语教改的深入,挫伤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二、制约因素
尽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转向以内容为依托的ESP/EAP教学的呼声很高,但实际情况是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依然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体,或者是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共核学术英语教学为辅,不能实现有效的转移。制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而又很复杂的(蔡基刚,2010)。
1.政策指导的滞后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是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它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博采众长,讲究实效,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其原则性要求对于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曾建彬,2011)。然而,大纲颁布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环境、社会需求和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该大纲在某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例如:该教学大纲在词汇、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定性、定量要求相对来说较低,有的甚至低于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般要求。除此之外,尽管大纲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提高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它在划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时数方面又和这一目的明显相左,两者的比例达到了4:1甚至5:1(基础英语144~216学时,专业英语40学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专业英语为辅的指导思路。
2.各类英语考试的干扰。中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围绕各类英语考试,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教学,或者叫应试教育。四六级考试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客观上来说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我们必须看到光环背后掩藏着众多随考试产业化而衍生出来的弊病。许多大学生把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考试通过了学习也就结束了,不少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教学中也非常无奈地在迎合学生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一、二年级的教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为全国四级考试而进行的应试教育。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学习也不能幸免,不少研究生经过艰苦努力通过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后,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准备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考试,或者是托福考试、雅思考试、GRE考试等。这些考试基本上不能体现专业英语,即EAP/ESP教学的内容和思想,从而也就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向专业英语教与学转移的动力和积极性。
3.研究生英语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缺陷。制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向ESP/EAP转移的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的缺失。EGP教师和ESP教师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学科教学法上(刘欣,2013)。承担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SP/EAP课程教学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当高的英语水平,懂得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以理工科专业内容为依托的英语在词汇、语句和文体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以英语为工具准确、高效地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还应该具备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对理工科专业背景有相当的了解,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其学习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然而,我们目前高校的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如果要实现转型,从事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科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或者获得的学位,只能保证他们参与通用英语的教学。其中主要原因是让习惯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趣味性文化内容的英语教师,转而去学习逻辑更加严密、内容更显枯燥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跨度和难度都相当大。
三、应对措施
1.制定政策引导转型。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教育部可以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体现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在定性和定量上更好地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衔接起来,指导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总体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可以修改制定研究生英语学位考试的总体指导原则,在其中融入EAP/ESP的最新教学理念,使其更好地为研究生英语教改服务。从理工科院校的层面来说,相关领导层必须意识到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该认识到研究生英语教学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最终影响院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因此,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结合院校特色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组成队伍的结构和特点,设计研究生英语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升的可行机制,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英语教学向EAP/ESP方向转移的实效。
2.改革考核促进转型。要想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现状,必须彻底改变现有考核机制,在考核中体现专业英语的测试内容和项目,将教师和学生真正引导到以英语为工具,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正确轨道上来。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考核必须逐步加大形成性评估在总体评估中的比重,有的课程甚至可以用形成性评估或者创新式的评估方法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国内不少理工科院校在研究生英语考试中采取了新的方式。例如,苏州大学研究生英语考试从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一是卷面语言能力测试,二是专业英语水平,三是模拟国际会议交流(芮国强,2002)。中央民族大学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方法,其评估标准就是由师生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是多项技能的综合(傅东起,2009)。
3.创新模式保障转型。目前,国内理工科院校担任EAP/ESP教学任务的教师,通常是从大学英语教师中挑选具备一定理工科素养的教师,被逼采取“先语言、后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法。这种先语言、后专业的做法要求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转型,但如果相应的国家指导性文件和考试引导机制没有跟上,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多少转型的动力,实际操作起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据此,我们提出一种创新式的英语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即鼓励理工科院校拓展人才培养方案,在理工科专业之外设置语言辅修专业,培养交叉型人才。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于选择语言辅修专业,进一步、系统性地学习英语并没有兴趣上的障碍,相反,语言学习中的饶有兴味和浓郁的人文因素反而会促进他们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同时,理工科院校开设语言辅修专业并不存在师资力量上的困难,也同样有助于英语学科建设和其教学人员的长远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周期短,培养出来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可以胜任今后工作中多样化的任务。
4.建设平台推动转型。研究生英语教学向EAP/ESP转型,不仅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本身也是一场挑战。而且由于研究生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特点,其大量的应用英语需求基本上在二年级、三年级开展,例如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大部分研究生在最需要学术英语指导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帮助。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可以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并提供平台,为广大研究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之外的英语应用需求提供服务。由英语教师从语言上指导研究生的英文论文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可以有效实现英语学习与应用的纵向衔接。这样一种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理工科院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本身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术英语师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的目的。同时,这样的平台建设以及其向日常教学业务活动的渗透可以更好地帮助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转型,降低其转型的恐惧感。
国内已经有部分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中国科技大学。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学生对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肯定和支持的(孙蓝,2011)。
四、结语
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ESP教学或学术英语,而不是人文类英语(蔡基刚,2009)。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组成部分的研究生英语更应当朝着这样的方向改革,因为研究生应用英语的方向更加明确,需求更加直接,动力更加持续。然而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无论是本科英语教学,还是研究生英语教学,通往ESP/EAP教学的转型之路绝非坦途,有必要加强研究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制约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障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既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学术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福胜.清华大学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C]//大学英语创新与发展——首届四大名校大学英语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曾建彬,廖文武.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的探索——以“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
[4]刘欣.试论ESP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规划的影响——从EGP教师到ESP教师的蜕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5]芮国强,姜瑾.从“模拟国际会议”看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3,(2).
[6]傅东起.真实性评价中的项目教学——以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