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这就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作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导致英语教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无法迎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在此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谈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达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四、结束语
>> 英文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优越性 英美电影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论英语语言的艺术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论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运用 论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论握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英语电影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探究 电影与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西电影对比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渗透作用 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解读 论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手段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拉里•A•萨默瓦(Larry A.Samovar),查理德•E•波特(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传播(第4版)[M].闵惠泉,王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美]罗伯特•C•艾伦(Robert C.Allen),[美]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民族;差异;语用迁移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1-003-03
作者:陈建生,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李杨源,长沙理工大学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语言非任意性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07)
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英两个民族之差异会表现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约等方面。一旦交际中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忽略了它们,或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或把一己之文化准则与社会规约强加于对方的同一领域,并视其为评价与解释对方行为之标准,语用迁移就产生了,它的产生表明双方的交际以失败而终。
语用失败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各路专家对此已有言在先。社会语言学家恩.沃尔逊(N.Wolson)于1989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用失败最终所显示出来的是因语用迁移所致的言语行为之施为力已荡然无存,即不能在既定领域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社会影响。因此,人们谓之社会语用失败。托马斯(Thomas)曾经在谈及社会语用规约时也持此观点,他同时指出了语用失误的严重性,认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们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败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Maletzke,1996)。
诚然,各国各地区多样的文化才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因语用迁移所致的理解失误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交际难以成功,或交际者不能遵循交际规约,也不能使施为之力产生作用,更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与人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是一种社会模式,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常人在乎它,他们将见面不打招呼视为一种无礼的行为: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在乎它,他们认为“打招呼”能够揭示见面时双方的关系,并表现为言语行为的一种固定模式。见面打招呼或交谈等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少不了的。汉英两个民族均有自己的招呼语,而且其招呼语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与文化特质。从形式上看,“招呼语”有两种:命题式与非命题式。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有明知故问式、拉家常式等。且看,一天早上路过一处时,一国人发现一熟人在修汽车,他如此地向熟人打招呼:“你在修汽车?”国人打的这种招呼是一种命题式的招呼;而英国人则会如此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英国人打的这种招呼则是一种非命题式的。国人打招呼的口头禅可谓多了,听人说得最多的是“你去上班吗?”“你吃饭了吗?”有时某人士从WC出来,这时有人会冲他/她招呼道:“你从哪里来?吃饭了吗?”真是既煞风景又伤雅气。那么英国人会如此作为吗?按其打招呼的模式,他们是不会这般作为的。因此,千万不可视中国人的口头禅为英国人的打招呼的用语。英国人认为,
“Have you hadyour meal?”是要对方作出回答的一种正式提问。由此可推断,如果无心邀请对方外出美餐一顿,是不可以发此问的,说了非但不能融洽彼此的关系,反而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英国人会感到对方在有意作弄他/她或拿其开心,因而感到尴尬或不开心。由于中国人很在意或重视吃,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当然这也必然会要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来。
二、交谈话题
因文化差异所致的不同社会言语行为规约,使得汉英民族所谈及的话题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差异也悬殊。上面已经说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同时自古以来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时起人们就讲究吃,信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之道,生活节奏相比之下慢于工商业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谈吃与拉家常的机会明显多于西方人;此外,周围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人和英国人见面之后的问候之余,感兴趣的话题各有不同。英国人喜欢谈“天”、谈旅游,而中国人喜欢谈“吃”、“拉家常”式地天涯海角式地聊个没完没了、无所不谈。但应该注意这种闲聊是内外有别的,和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闲聊应避免谈及如下话题: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纪了?)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您有孩子吗?)
How much d0 you earn per month?(您每个月挣多少钱?)
Do you haye a happy home life?(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吗?)
上述问题均是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寒暄时要问及的,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使用它们,自然是无可指责的。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用作寒暄的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英国等西方人视其一种打听对方隐私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妥、不可取的;这只有在法庭或警察那里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一般和谐的交际中,不可随意地向英国人问及婚姻、家庭、子女情况、年龄、工资收入、夫妻生活等,特别是被问及者在相关方面有难言之隐或遭不幸:年老了;离婚了;孩子夭折了;遭人抢劫了;夫妻生活不和谐或吵吵闹闹;甚至身体发胖了、考试未过、挨了别人的打,即凡是触及他人痛处的方面都要尽量避免谈及。
笔者曾耳闻目睹一位学生在与一英国老太太交谈时,提了这个问题:How old are you?老太太刹那间脸上现出苦苦的样子,说“Ah,it is a secret!”一方面,从文化上讲,如上所述英国文化主张交谈时(尤其是与关系一般的人或陌生人或老年人交谈时),双方应尽量避免谈及年龄,否则被视为侵犯他人隐私或对他人不尊重,另一方面,现在人人尽享因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从心理上说谁都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也不想让年龄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据笔者调查,如今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在涉及年龄的问题上,彼此都很谨慎,特别是过上了好日子的人,都尽可能地避谈它,因此可以说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发生变化,而调查发现过苦日子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问年龄,甚至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还抱怨 自己为何不早点死,活着受苦有啥意思,认为自己不配做人,给他人给社会添麻烦,是社会的累赘。
文化也随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旧社会,侵略者就不把中国人或说中华民族当人看,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而那时的中国人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只得咬紧牙关无声地气。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国人也不是好欺负的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学者、外语培训师们也应该教教外国人:他们在来中国之前,也应该好好学习并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消除过去的霸道作风,知道随时随地在与中国人交谈时应谈什么、什么应该避谈;笔者发现西方学者、教师在著述、施教时常常教导外国人怎样尊重他们的文化,怎样避免冒犯他们。可我们国内的学者们在谈跨文化交际时,总是片面地强调交际双方应该避免和英国人或西方人发生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或矛盾冲突,但从来没有教导过外国人怎样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误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来就很“贱”的民族,无尊严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国人面前犯忌、胡说八道,任何西方人都可以冒犯、都可以诋毁这个民族中的任何人。
现在的中国人也有与西方文化相同的禁忌,如人发胖了,过去人们认为中国人不忌讳它。现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 ite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that immediately s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revolutionaries,(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2)
译文将“胖了”直译为“fatter”这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的意思是“发福了”;然而英美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肥胖,很容易把“说我胖了”误解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提醒或告诫,因此译文中宜增译解释性词语,以准确传达原句语义: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we met,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包惠南,2001:21)
从包老师所言来看,说“胖了”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意思是说它是中国人能接受的寒暄语、是一种礼仪,只有英美人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之。笔者认为说“胖了”如今并非是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寒喧语,也不是什么礼仪习惯,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忌讳他人说自己“胖了”。因此,也要开始教导西方人在中国同样不可随便对一个中国人说“你胖了”。
还有其他一些源自传统文化的禁忌,在这些方面西方人是不可以冒犯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视“无后”即所谓的“断子绝孙”为最大的不幸与耻辱,这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此方面告诫西方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阿Q正传》)
“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一个家庭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儿育女是对祖宗的最大不孝,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骂人“断子绝孙”是最刻薄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的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译文中“sonless”文化含义,因而译文中必须加上一条注释:――a curse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才能使译语读者确切理解全句的语用含义。
以上例证表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交际双方在话题的选择上是不一致或不尽一致的,不可用热情或寒暄来替代各自文化的规约性,不要以为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是相通的。
三、观念与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大的一国,也是古文化丰富多彩、文物最多、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受国家保护的如今人人享有人权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独特人文传统,她与欧美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在对待某些事务方面观念常有差异,欧美人对与他人见面,提倡提前预约,否则会遭遇拒绝。中国人多数情况下则认为提前预约实在没有必要,只要你想来你就来吧,讲那么规矩干什么。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工作的日益繁忙及各种压力对人的影响,部分城里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了点西方式的预约色彩,但不是主流。预约对坚持中华文化传统的人则会产生负迁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沉默是金”即当有人向你发问时,在沉默与作答之间你可以选择沉默,但对方在心理上可能会有些不快,不过很快就会得到谅解。这与实际交往中的芬兰文化有相似之处,即芬兰文化允许交际双方相对而坐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沉默不语:可西方人对所提问题的要求是必须作答,即使是文不对题或答非所问也无妨,你就是必须说。旧的中国习俗把家里来了客人看得很重,和客人一起用餐时,女性与小孩皆回避,即他们都不得和客人在同一餐桌上吃饭,而多半是呆在厨房里吃饭,而且被要求席间笑莫露齿话莫高声。有的家长如果只有一个小孩――宝贝儿子,家长有时会把他叫来和客人一起进餐。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据笔者考察有相当一部分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这种被称为不合时宜的文化)。比较而言,俄罗斯文化却不但允许小孩说话,而且鼓励他们这样做;而在美国文化中恰恰不同。言谈贯穿于整个交往之中。中国人对有人在问及某某何时能回家或何时能办成某事时,往往会如此回答说“三两天”,“三两天”是什么呢?起码,这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我们知道国内译界多将它译为“a couple of days”这种译法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笔者想把它交给大家去讨论。“Money is every-thing”所传递的西方人的观念,就是“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有钱不等于拥有一切”、“有钱不等于拥有幸福”可以说格格不入。因此,学习英语的人就得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怎样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因素。
在经贸洽谈方面,中西文化的相互撞击在此最能得到体现,语用负迁移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完全具有不同的表现风格,西方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而中国人说话则往往不直说,好象生怕伤及对方感情,体现一个“和”字,即“和为贵”、“和气生财”,有时即使谈不成,也要用诸如此类的“现在还不能回答你”、“我们还得想想办法,好好研究研究”、“我们得从长远着想,不可草率行事”,等等。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思维模式,在谈判中感情因素把感情因素置于法律之上。由于重感情或重友谊,往往使得谈判不能很好地依法进行,要么就是因一方不表态而僵持不下,要么就是西方的谈判人不耐烦而不欢而散,要么就是感情替代原则,在合同签后方知上当不小,或凭私人友谊以口头协议了之,结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语用负迁移常常会造成理解失误、交际失败。只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培养交际能力交际者才能避免这些失败或失误。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进行联系,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学习英语的主力军,他们在毕业后就要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或者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使大学生们不但能够用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理解该国的文化和习俗,不至于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纠纷。这就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
1 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本文中所论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我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很多人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法单词,学习说好这门语言的规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有效的交流这样一个学习语言的目的的。大学生在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之后,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交流所需的量,但真正能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只侧重笔试的成绩,而要以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侧重点,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
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2.1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主体,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传播所教授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本人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并且掌握传播这些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但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教学方式,考试也是以记忆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方式,即使是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其实很多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只是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然而,可以说,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贸易日趋广泛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要求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尤其是对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了解,高校毕业生也是这些行业的骨干分子,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已经提上日程。
2.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引入跨文化教学,加强平时自我学习;(2)提高本土文化修养,理解多元文化现象;(3)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实践跨文化交流。
3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3.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在学习英语时,重视音标、单词和语法的记忆,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语篇的理解。到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在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时,就会出现很多文化障碍,很多课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阻碍了成功的交际。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交际中注意礼貌礼仪就不会出现麻烦,但礼貌礼仪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果一味地用本国的常识和风俗去套用,就会出现套错的现象,出现交际障碍。在不同的场景下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说法,仅仅学会单词语法,而不会灵活运用,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的。所以,必须要树立起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在课堂上导入本土文化,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对应语都不是很熟悉,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只好使用音译法,从而产生误解。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是跨文化交际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都应该加大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
(2)搜索相关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电影和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以不同方法欣赏,边看边讨论或看完讨论或看完表演等,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相关用语,或同一场景下的各种不同的说法。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关设施。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需要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的改革等。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和试点,逐步推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推广;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以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的对比为资料的新型教材,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评估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能力教育,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教师培训、师资培养的计划,鼓励英语教师多参加培训,多进行海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会逐步得到重视,这同时也是职业及社会的需求,希望这种需求会逐渐转化为整个外语教学界的改革,并不断使之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6.
[2] 王海英.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61- 62.
[3] 吕吉瑛.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问题[J].Crazy English Teachers:27-30.
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时,它也会导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礼仪,以下简单介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东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标准称谓:讲英语的人对这些家庭成员或亲属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总之,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经常使用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汉语中,称呼长辈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婶、姨。在称陌生人时,中国人常用“同志”、“师傅”、“小姐”、“先生”等称呼语,但在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呼语是很少的。
2.赞语与应答: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人们经常会听到妇女赞扬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业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妇女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好,在做事情时如何积极主动等。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爱炫耀自己。
3.社交礼仪:英语中的“please”比汉语中的“请”用得更经常,更广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词:“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汉语中使用“请”相对来说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贵府”、“令堂”等,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语的文化习俗,任何涉及隐私或个人问题,都属于禁忌的范围,例如:年龄,收入,婚姻、政治、宗教信仰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可谈论。因此,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记住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不要将这一做法照搬到英语中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跨文化教学入手,通过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挖掘教材,精心备好课 ,通过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进行新课标英语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节日,第二天进行5分钟的总结交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在课外阅读中。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如英语沙龙等),同时,在闲暇之余,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看CCTV-9的英语节目等,提醒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留心积累有关中西方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又如国产“雄鸡牌闹钟”原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鸡”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作为闹钟的商标比喻闹钟早上像雄鸡一样唤醒沉睡的人们。但在英语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国理语中则有“一团槽糕”的意思。这种效果恐怕是生产厂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为“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rooster”则会使中国消费者和国外客户都能获得类似的美感。
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取代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撰写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这本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在书中他还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他的观点对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语义信息是基础,没有语义信息就不会有风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为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的的基本含义体现出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假使语言没有传递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谈不上了。一般来说风格和文化都是通过语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包括表层语义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层语义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层语义信息一般是指话语或语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语中的“dry goods”应和汉语的“纺织品”(textile)对应,而不能译成“千货”,“干货”则应译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国人历来推荐“东风”,古人诗句中有“东风送暖”字样,诸葛亮借的是“东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东风”牌汽车,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西风”( zephyr )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大西洋在英国的西边,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在英国有一首专门颂扬西风的诗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译成:“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于英语中西风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们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在商标上就应考虑入乡随俗。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
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便应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适当的翻译达到文化信息灵活等值,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当中找一个切合点,就要把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比对,具体体现在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文化信息上的对等,上文提到的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对等。对下列这些情况,文化上的差异似应作出调整,A:原文指称对象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称对象乍一看好像毫无意义,C:译入语出现“语义过载”现象使读者不易理解,指称对象是词语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观世界:英语和中文译文所指事物往往类似,反映出客观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现象,体现出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从而使文化翻译的可译性产生一定的障碍,语言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语,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对应语,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户”,“五七干校”等中文词语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空缺”,故其文化负载沉重,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通常翻译界对汉英词语指称意义的翻译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由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例子有: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铁饭碗(Iron Rice Bowl)、纸老虎(paper tigers)、丢脸(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铁幕)、chain reactions (连锁反应)等等,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例如:“拳头产品”( fist products),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它翻译成“competitive produc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如直译成“first products”又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比如‘·拳头产品”直译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头产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紧的拳头,用来指过硬而又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直译加注,即对词语的指称意译做了清晰的说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近似的语言文化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翻译人员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力争译文与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由于地理、风俗、历史等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直译有时晦涩难懂,有时会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意译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形式,一般来说意译可有两种形式: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直接意译是指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译为目的语。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话不离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鱼米之乡),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译成英语为“户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国星相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
转换意译是指翻译人员不按词典中词汇的解释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了该商品的特点并考虑到本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习惯后采用另一个译名来取代原名原意,使其与商品的特点有关联,例如: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香皂)、Whisper(护舒宝)、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Benz(“奔驰”轿车),这种译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产品的特点及性能,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发音以便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以突出l}文主要语言功能的一种翻译方法,常见的有“humor(幽默)、logic(逻辑)、sofa(沙发)、nylon(尼龙)、sonar(声纳)、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欧)等等。
音译法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讲究,翻译人员在下笔之前似应反复斟酌比较,比如“Benz“奔驰”轿车)本来是译成“本茨”的但后来采用谐音联想法,译成“奔驰”显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译商标也须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则是尽量简短,省去某些非重读音节,比如将“Rolls-Royce”译成“劳斯莱斯”,而不是译成“罗尔斯.罗迈斯”。
如果是中文商标译成英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造词,二是按照汉语拼音,这里须注意如用汉语拼音做商标,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英语中是否有与该拼音一模一样的词、如有,应该搞清它的词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该商品是否适宜?例如,我国曾有一种“芳芳”牌的化妆品系列被译成“Fang Fang",但“Fan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音译和意译结合指的是在英译.中保留原文的发音同时又体现出原文的指称意思,是一种兼顾音译和意译、谐音又谐意的方法。例如“X-ray”译成中文是“爱克斯光”,“爱克斯”是字母X的音译,“光”是ray的意译,又如“Cambridge”译成“剑桥”,"Uncle Sam"(山姆大叔”,指芙国政府或美国人),New 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从旅游的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许春晓,2007)。文化的地域性又决定了作为异地性的旅游必然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白崇萍,2008)。然而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是现代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之一。因此,旅游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国际旅游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马诗远,2010)。它是旅游者最大程度上直面异域文化的平台。当旅游者到达一个新的国度,他们将置身于一个崭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并且在其中生活游览。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出国旅游的原因,甚至相对国内旅游而言,出国旅游为一种更为高层次,高体验,高收获的旅游方式。在国际旅游中,入境旅游占很大的比例。2012一年,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240.53万,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0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23%。不仅如此,入境旅游是完全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于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有不同理解,他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旅游宣传,因此,一个高品质的旅游宣传片就是最为生动和直观的广告宣传方式。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国际旅游宣传片进而提出对于旅游宣传的一些实践性的建议。首先,本文将论述入境旅游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证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提出跨文化交际因素分析对于入境旅游有深刻的指导影响意义。第二,通过实例说明跨文化交际因素在入境旅游宣传片中的应用。最终,从提高跨文化交际效率的因素,提出对于国际旅游宣传片的改善建议。
一、入境旅游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关系
探讨入境旅游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论证“入境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部分将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命题:一从入境旅游的本质出发证明入境旅游是跨文化的行为;二从交际的特性出发,论证入境旅游与交际活动拥有许多共同功能和性质。最终,确定入境旅游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一)入境旅游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基于本文研究旅游宣传策略,所以对于旅游概念性的考察不仅需要从旅游业经营的角度,而且需要从旅游的社会文化角度。对于旅游供给地效益而言,旅游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一种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同于其生活环境的经历和体验(马诗远,2010)。所以,入境旅游就是旅游者,出于消遣,休闲,商务等各个原因,到其他国家进行的旅游活动,此活动为该旅游目的国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当然,不同的国家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入境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国在不同文化体系和经济发展阶段,这就使得文化差异性贯穿整个旅游活动中。
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2013年,中国旅游客源市场也有强劲的发展。以下的统计数据表是2013年7月和8月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情况。可见,韩国,日本,俄罗斯是中国三大旅游客源国。地理历史文化都是吸引韩国,日本,俄罗斯旅游者前往中国旅游的动机。中国与韩国,日本虽然都属于东方文化,但是在现阶段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生活观念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俄罗斯更是如此。然而,位于表中第四位的美国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历史背景上都与中国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文化体系上,中国和美国处于两种文化体系,旅游者属于西方文化,而旅游地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旅游者处于高阶文化,而旅游地多数属于低阶或者中阶文化(欧阳康,1997)。
所以,无论是来自同一文化体系中日本,韩国的旅游者,还是不同文化体系的美国和俄罗斯的旅游者,入境旅游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
(二)入境旅游是一种交际行为
探讨入境旅游的交际性,可以从交际的定义和特点分别来剖析。人们在文化里学会交际。文化是交际的源泉。本文认为,交际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交际的文化社会性的角度,交际与旅游拥有许多共同特点。而且,任何一项旅游活动不可能脱离交际而存在。交际遍及整个旅游过程。自从旅游者踏上旅游地的那一刻,交际伴随而来,从与旅游地当地人民的咨询,与导游人员的互动,到与服务人员的沟通等每一步甚至整个旅游过程都处于一种交际中,交际保证了旅游者的旅行质量和效果。可以说,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入境旅游更是在交际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使外国旅游者获取中国旅游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网络和旅游咨询,其次是来自于亲朋好友的传播(何燕,马腰峰,孙根年,2006)。从旅游资源的获取方式上来看,旅游是一种交际行为。
综上所述,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入境旅游更是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像一双无形的手引导旅游者在整个入境旅游过程中,同样,入境旅游也将通过跨文化交际为旅游地带去文化的冲击,文化的交融,一定程度上加速文化的发展。而旅游宣传片作为重要的旅游营销方式之一,不仅包含了旅游吸引元素,也体现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与内涵。所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旅游宣传片对于增加旅游地收入和提升旅游地形象,加快旅游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跨文化交际交际角度分析旅游宣传片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国家旅游局拍摄了长达八分钟,命名为“中国,魅力永存”的中国国际旅游宣传片,其中涵盖了中国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以直接画面和间接画面的形式介绍了所有中国的世界遗产,一共39处(2008年)。毫无疑问,“中国,魅力永存”是一个杰出的旅游宣传片,推出后不久,各地区就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旅游宣传片。然而,是否所有的宣传片都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中国的地方特色,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正面的宣传效果值得进一步商榷。每一部旅游宣传片中都涵盖了大量的跨文化交际信息,只有进行科学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宣传片质量。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分析非言语交际和跨文化礼仪两个方面对于旅游宣传片的影响。
(一)“中国,魅力永存”非言语交际分析
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非言语交际占到大约70%,而面部表情更是占到了55%(刘芳,2007)。不同的文化对于非言语交际影响很大。根据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国家对于直接接触有不同的习惯(窦卫霖,2005)。对于中国的主要旅游客源国日本和美国,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很少用肢体接触的方式,而中国对于肢体接触没有严格的界定。所以在旅游宣传片中有过多的肢体接触的镜头需要避免。以下是关于面部表情,身姿,服饰的非言语交际元素的具体分析。
1、旅游宣传片中表情的应用
除了宏大的场景外,在“中国,魅力永存”宣传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演员脸上的微笑。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只要有人出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微笑的表情,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乐观的民族特征。而且微笑是一个世界普遍接受的幸福,欢迎的象征。Dale Carnegie更是提出,微笑是拉近人们距离的最好方式(Dale Carnegie,2009)。因此,微笑是一个成功的旅游宣传片不能缺少元素。
2、旅游宣传片中的身姿的描绘
在”中国,魅力永存”宣传片中,演员的身体姿势向旅游者描绘了三层含义:首先身姿是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色。画面中,书法展示,琵琶弹奏,茶艺表演都是典型的中国艺术。宣传片通过演员的身体姿态表演,向入境旅游者展现了民族特色文化,这无疑是旅游业强大卖点之一。第二,身体姿势表达了内心的愉悦。宣传片中无时不捕捉了外国游客在中国的行为特征表现,这些姿势无一不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之行的满意程度,而获取身心愉悦一直是旅游者最大的旅游动机,身体姿势的传达符合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第三,身体姿势体现了真实的生活。宣传片中小朋友手牵着手列成长队过马路的场景可以使旅游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和谐的生活。
另外,宣传片中大量民族服饰出演体现了中国的特色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
(二)“中国,魅力永存”跨文化礼仪分析
跨文化的礼仪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它成为了社会文明的标志和国家形象的体现。“中国,魅力永存”中也有大量的迎来送往的礼节,体现了中国的特色民族文化。比如,黎族的火把节体现了黎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而以茶会友更是中国传统礼节之一。但是要想让全世界的旅游者都可以了解并接受中国的独特的欢迎礼节方式,首先需要了解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条件,数据显示,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国主要吸引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资源是中国文化(张宏梅陆林,2009)。而从网络上了解中国文化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观看中国旅游宣传片。所以,在宣传片中用适当的语言解释说明文化内涵是必不可少的。
三、总结
论文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运用能力
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部分学生相当于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本不愿学习。身为中职英语教师的我们面临着许多教学难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不少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思想严重,老师在课堂上维持纪律就要占用不少课堂时间。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中职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否合格,忽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向学生灌输英语基础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获得生存能力的社会获得。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职英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不断探索出能加强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重语言知识轻语言应用
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和教学课时的限制,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仍然沿用以“词汇”、“课文”、“语法练习题”为教学重点内容的教师主讲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知识的传输,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很少,语言交际活动缺乏。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生在沉闷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要么讲话开小差,要么在课堂上消极麻木,无精打采,或是昏昏欲睡。即使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英语知识的学生,就算是能轻松应付学期考试或者毕业考试,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普遍不高,远远达不到中职英语的培养目标。
(二)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投入
多数中职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对教材和教法研究上,作业和练习的批改中,而很少去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接触外,课外与学生接触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交流和沟通很是不够。有的甚至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因而无法进行因人施教。对厌学和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若不及时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因势利导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影响中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三)重教学轻科研
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在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科研是学术性研究性大学的专利,仅仅把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作为完成了教师的本质工作。再加上大部分中职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同时中职教师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较少,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近年来,部分中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欲望虽有所增强,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部分教师只是在单干科研,集体合作搞科研的较少,大大影响了整个中职英语教学的科研水平。
二、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涉及文化的种种问题。波特和莫瓦把影响交际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观察事物的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2)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模式;(3)非语言过程,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空间的使用。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中职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基本能力包括: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
2、文化能力
3、相互交往的能力
4、认知能力
三、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加强中职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思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更新英语教育和学习观念
首先,应从师生的意识形态上消除语言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的陈旧观念。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绝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单纯的符号系统。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人们在语言中储存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词语则记下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叙了民族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后人通过语言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反之,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均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文化是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英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背景知识。中职英语教师不仅自己要转变这一英语教学理念,更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掌握英语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单纯的知识传输性教学会使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往往失去听课的兴致而搅乱课堂教学纪律,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因此,教师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时,应结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和讲解,让所讲的语言知识点在丰富趣味的文化内涵中娓娓道来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栩栩如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词汇教学
在讲解英语生词时,应采用英汉对比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讲解。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讲解词汇多以概念意义为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而语义学告诉我们,英语词义有七种之多,只讲解概念意义而不解释其它意义是不能达到对词义的全面理解的,当然也就影响了学生对词汇的深刻记忆和巩固。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特定事物的独特感情评价及联想等。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汉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称。相反,在英美文化中,dragon 是民间传说中凶残的怪兽。在史诗Beowulf 等传说中有叙述为证。再例如,汉语里说一贫如洗,而英文却用as poor as thechurch mouse,因为西方人信佛基督教,常见建筑物是教堂。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供老鼠吃的事物,所以形容一个人极度贫穷在英文中就被比喻成了教堂里的老鼠。
2、语篇分析和讲解
除了词汇讲解,在做语篇讲解和分析时,更要重视文化因素导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语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文(text)。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文化旁白”法给学生就课文有关内容加入文化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中专英语课文All about Me时,教师可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各自的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看看哪种家庭模式或是生活方式更好。既让学生学到了规定所学语言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3、跨文化交际情景对话练习,强化英语实用能力培养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除了教师的科学合理讲授传授知识和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才能让学生记住所学的,运用学到的。在教学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营造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例如,当学生迟到时,一定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说出“May I come in?”如果他不会说,老师可以教授几遍,等他会了,然后再让他进教室。这样他再迟到,就会想起并运用这句话来进行交际了。这对其他的同学也是一个教育学习的实情实景机会。中职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参与式”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实用能力的培养。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打招呼的练习。教师安排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外国学生Tom、中国学生Lingling、外国老师Mr.Brown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给出早上在学校见面的情景, 让学生做跨文化打招呼表演。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扩展对话内容,除了用“Good morning”或者是“Hello/Hi”向对方打招呼,还可以与对方进一步交谈,例如讨论对方的穿着服饰,或是当天的课程等等。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鼓励其说出“Good morning” 或者是“Hello/Hi”即可。
(三)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了解英语民族文化知识
中职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了解英语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如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并督促他们在早读时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听原版录音或看原版录像、电影以及多媒体画面,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通过视听感官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加深对英语语言和交际运用的印象。在逐步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价值道德观等基础上,又不断促进自身英语交际实用能力的培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四)、强化阅读输入
阅读和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可以强化巩固记忆,阅读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中职学生阅读英语主要从早读和课外阅读来实施落实。英语早读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职学校应该把学生的英语早读当成一件坚持不懈的长期工作来抓。英语教师应该在早读时间进班辅导。中职学生自律能力差,早读的场面往往是老师前脚刚走,教室里要么是鸦雀无声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要么便是乱哄哄的说闲话。因此英语教师应当为负责的班级制定行之有效的早读计划,并按计划逐步实施落实。做到早读有安排,有检查。这样才能有早读的实效性。学生只有通过英语早读,记住了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词汇和句型,才能学以致用。除了早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趣味性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英美报刊小说和书籍。既可以丰富课外生活,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积累和促进。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它具有多学科性质,与它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交际实用能力有待于学者、教育家以及工作在中职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合作和研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A]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何自然.语用者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静.强化高职英语日常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11(03)
[4]张书青.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01)
[5]王晓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6]马玉梅.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