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服装贸易论文

服装贸易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服装贸易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服装贸易论文

第1篇

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及原因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第2篇

论文摘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迅速,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发展,但是竞争力仍较低。用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进行分析,就主要的四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深入进行探讨,并且对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出对策。

1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1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994年4月,117个国家和地区在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在内的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上签字。GATS于1995年1月1日与《建立WTO的协定》同时生效。GATS是服务贸易领域中形成的第一个全球性多边法律框架,借以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消除服务贸易壁垒,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促进贸易各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标志着WTO体制较以往的国际贸易体制更完善。

当今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980年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53304亿美元,期间增长了5.9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份额从1980年15.7%上升到2006年的17.9%。同时,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的结构进一步调整

长期以来,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随着全球新科技浪潮的推动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业上,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金融等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2)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逐渐上升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亚洲地区的服务贸易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活力的地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而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亚洲地区。

(3)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服务贸易壁垒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各国在经济势力强的部门和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在幼稚产业或衰弱产业部门和经济窘迫的状况下实施保护主义政策。鉴于服务产品的非储存性,产销不可分离性,不容易监管等特殊性,各国都在保护着本国的安全,如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外商股权参与的比例,限制服务交易数量等。

1.2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发达国家在金融、电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另外,在WTO公布的2006服务贸易出口排名数据当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是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其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达到914亿美元,排名第8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在进口者排名中,中国位居第6,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100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8%。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服务贸易进出口前十位伙伴国家(地区)占有3/4的份额。其中,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为前三大服务贸易伙伴。

2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开尔.波特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波特指出,一国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者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这四项因素正像一颗钻石的四个基本面,通过紧密结合形成核心优势,构出了竞争环境所需的框架前提。此外,政府行为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个要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着影响。

2.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初级劳动力等。而高级要素有人力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服务业经营管理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产品的提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各服务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高级资源要素。

服务消费在生产中完成,要求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反而对知识、人才、通信手段等高级要素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国际服务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竞争。中国的人力资本状况就不容乐观,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要的外向型高级人才紧缺,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当今世界服务贸易量大的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处于劣势地位。

2.2需求条件

一国服务贸易的扩张,必须基于充足的国内需求。波特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起的推动作用。本国的需求会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改进,服务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市场国际化随之加快,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提高。

在我国,以保险为例,由于保险种类有限,公民的保险意识较差,随着金融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保险理念和众多的保险产品,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消费者的保险知识,刺激了他们对多功能保险产品和高层次保险服务的需求。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这是其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2.3相关和辅助产业

相关和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的服务业就是一个大的关联行业群。如运输业的发展无疑会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更是金融、保险和咨询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为运输和旅游项目,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服务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必然导致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该地区发生经济波动就会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形成巨大冲击。在国内地区结构观看,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经济体系,服务贸易规模较大,在运输、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现有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服务贸易所占的份额极小。

2.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国内竞争程度高的国家,企业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服务创新的要求迫切,有利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纵观我国国内各服务企业,意识较为封闭与落后,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眼光仍然停留在国内,尚未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另外,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一种竞争不充分的状态下,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如邮电部长期以来对我国基础电信业的垄断;即使有外资银行的加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业的垄断等。这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以及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外,政府拟定政策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而往往许多自然垄断的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其管制表现在对某行业的人为进入壁垒,过多的行业准入限制,遏制了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因此,大部分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的中国服务领域,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降低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尽管一些服务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要真正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会受到较严重的冲击。

2.5政府行为和机遇

当今社会,政府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管理制度等优点,为我国服务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加入WTO是发展中国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中国应积极支持国内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不断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善,缺乏一些基本的行业性法规或法律,这样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再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不明确,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等问题。此外,服务业由于管理落后造成对服务业统计不规范,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现状。

3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应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的有利于同国际服务贸易惯例接轨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积极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优化升级。

3.1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3.2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的增加,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同时,综合国际服务贸易的趋势、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服务部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应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对于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出口服务业要扶持其发展。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比较劣势明显,而且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产业,要给予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中国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3.3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则,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3.4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素质

目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充足,但熟练掌握国际规范的人才较缺乏,这无疑是影响经济长足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品格素质,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5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赵放,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3]曹亮,马瑞婧.国际商务与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3篇

依托学院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在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作为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系统,但在行业领域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商贸知识的欠缺成为发挥专业特长的软肋。因此我们注意到高校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2013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岗位实践的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课题201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近五年工贸结合的纺织服装工程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纺织与服装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几十所学校选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关于岗位+教学对接的工科类纺织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于2012年12月获得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织服装贸易工作,岗位上手很快,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个人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纺织服装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行业领域后,更好更快适应业内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是直面国内外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实质性的岗位适应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攀枝花学院;服装专业;英语教学; ESP;改革建议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教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专门用途英语是与公共英语(General English)相对应的大学英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服装专业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个重要教学内容。服装专业英语是本校服装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 虽然理论上同基础英语一样重要, 但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际作用, 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本校的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院系对服装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课时不足上。以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校所上的英语课程总学时达到了695个学时,其中大学英语为270个学时,专业英语为425个学时,远远多于服装专业开出的64个学时。他们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每个学期都要上英语课,而本校的英语课都被集中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大学英语的课时还一再被缩减,学生要想在这么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必备的英语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2、师资力量偏弱

目前只有少数几名服装专业的教师在教授服装专业英语课程。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功底过硬,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但是英语基础尤其是口语表达较弱且缺乏教授语言学科的经验和技能。与此同时,这几位老师还承担了服装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量相对较大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倍感精力不足。此外,由于服装专业课涉及的上课人数少导致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专门的学术团队进行教研、教改,使得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3、教学内容陈旧

服装专业英语涉及面很广,涵盖服装设计、结构、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内容。但是由于课时少、课程紧,服装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一般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针对性不强,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连最基本的英文订单都看不懂。

4、教学模式落后

在服装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评讲作业”这种费时且低效的教学模式。讲授新课的环节又以单纯的课文翻译;词汇、语法讲解为主,严重缺乏师生互动。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服装专业英语教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种针对性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于ESP理论的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开展跨专业合作,打造高效的ESP教师队伍

目前,要提高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在于打造一支高效的ESP教师队伍。ESP教学的本质是英语语言本身而不是其他专业,因此在建设ESP师资队伍时应考虑将一部分英语语言教师培养成合格的ESP教师,让他们跟专业教师一道投入专业英语教学才是明智之举。实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之后会有大量富余的英语教师资源,这无疑会壮大ESP教师队伍。外国语学院可根据教师的个人志向选派合适人选接受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然后以联合备课、授课的形式充分展开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承担ESP英语教学任务,相互取长补短,全面分享教学职责,才能将课堂效果最大化。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优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院系只有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学时效。学院从今年开始实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取消全校学生第四学期的GE课程,将第三学期的GE课程改为具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课,这样就给各个专业的ESP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服装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顺势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大胆改革。

首先要强调学生的英语基础,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大学英语上,将大班教学改为小班教学,由英语教师负责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可将专业词汇和相关场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材料来掌握英语技能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其次可以通过合并同类课程,开设选修课的办法来达到增加学时、提高时效的目的。如艺术学院可取消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服装贸易方面的专业课,让学生跟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诸如外贸单证、跨文化商务交际、国际贸易与实务、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口译、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视听、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等系列课程。因为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时间较长,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强、教学水平更高。

3、以“就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改变教学内容与模式

服装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行业需求就业,因此服装专业的英语教学从内容和模式上都必须紧密围绕课程服务对象进行合理设计, 紧贴服装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很多院校的教师在论文中都主张开发服装专业英语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行和不必要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会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选用近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以符合“就业”和“行业需求”的原则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补充及整合,使教学内容能够涵盖服装史、服装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服装裁剪样式、服装生产线与工艺、服装质量与检测、服装表演、服装营销与生活、服装贸易、求职与面试等方方面面。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将国际热门的时尚杂志、时装会、服装设计和模特选秀等真人秀节目引入课堂教学,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的目的。任课教师应通力合作,共同建设服装专业英语资料库和试题库,并利用蓝鸽自主学习平成资料上传、维护的工作,督促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性学习。

教学模式上应以情景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静态学习”转为“动态学习”,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式学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精心制作PPT,用图片直观地展示专业术语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中的单据;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服装贸易谈判的技巧;用对话和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结语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随着中国服装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整个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想培养出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加强ESP教学,因为只有将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就业与行业的需求。服装专业近几年的招生和就业情况都比较好,为了继续保持该专业优良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提高专业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快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赵静秒.“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0(6).

第5篇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纺织服装企业;企业效益;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63-05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加强,“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并已然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市场消费需求。纵观目前的国际纺织服装贸易的趋势,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也越来越低,发展空间也逐步在萎缩。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高绿色竞争力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成本投入,更是一种潜在的未来商业价值。所以,绿色竞争力正逐渐成为评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企业面对的不可回避的任务。

1 企业绿色竞争力内涵

企业绿色竞争力指在有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基于环境保护和自身利益的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合理配置和创造企业资源,并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占有市场、创造价值、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传统的观点认为,环保投入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致使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失去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这种观念是因为他们还只是把环保看做单纯的社会责任或是企业的义务,而不是放在企业经营甚至企业战略的高度去看待。这类观点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质量、成本、时效、服务的竞争,但他们显然忽视了企业与生态环境以及绿色竞争力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它以赢得顾客、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但却忽视了其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深化,传统的企业竞争模式发生了变化,曾经作为企业负担的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继质量、成本、时效、服务四大竞争要素之后,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第五种竞争要素,即环保要素,它赋予了企业竞争力新的内涵。应该讲,这一认识为传统的以质量、使用功能、售后服务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启迪。

因此,我们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绿色竞争力的价值,才更具有意义。企业是为获得最大利益化的经济组织,因而,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首要目标也必须是企业的发展和赢利,与一般竞争力不同的是,企业绿色竞争力强调的是竞争力的长期优势地位,其基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阐述了绿色竞争力的内涵之后,本文将接着分析绿色竞争力的构成。笔者构建了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将其归纳为五个部分组成,主要是产品从设计到营销的一系列环节来分别阐述。具体如下:

第一,绿色信息收集能力。包括:绿色资源信息、绿色生产信息、绿色技术信息、绿色法律信息、绿色经济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等。

第二,绿色产品的设计能力。包括:天然原料的使用率和绿色设计能力。

第三,绿色生产能力。主要包括:绿色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清洁生产技术。

第四,绿色营销能力。包括:包装绿色化、绿色纺织品标签、绿色品牌、企业文化绿色化能力、绿色定价能力。

第五,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标准与环保认证水平、资源利用指标、能源利用指标、环境污染物治理、经济状况指标。

3 绿色竞争力与纺织服装企业效益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之前举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各项组成部分,与纺织服装企业效益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存在联系,那么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企业的效益?围绕上述假设,笔者将借用其他学者对部分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绿色评价指数,再通过对比这些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异,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步骤如下。

3.1 选取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及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数

首先,分析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如前所述,绿色竞争力通过评价体系进行分解后,可以由绿色信息收集能力、绿色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绿色营销、绿色生产等能力来衡量,这些评价指标主要从企业的投入(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和收入(产品价格、销售数量)等方面影响纺织服装企业。

其次,分析能反映企业效益的财务指标。企业的财务指标中,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除以营业收入的比率,营业收入又等于产品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营业成本既包含生产成本,又包含营销成本。可见,营业成本越大,营业利润率越小;营业收入越大,营业利润率越大。营业利润率高说明该企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投入较少或者是每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较高。因此,营业利润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状况,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最后,选取企业绿色竞争力指数。笔者通过查阅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2007年南京工业大学陈红喜用DEA法的C2R评价模型,从效率角度来评价企业绿色竞争力。他认为,企业绿色竞争力越强,也就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绿色化的经济发展,他将企业员工数量、固定资产投入、主营业务成本这三项可以反映企业规模和投入情况的作为输入值,将利润总额和绿色指数(其中员工数量、固定资产投入、主营业务成本、利润总额均从40家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得)这一定性指标系数采用模糊评价法得出评分(见表1)。

该学者借助运筹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计算,得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效率分数。有效的效率分数(θ)在0.9以上的认为是绿色竞争力状况很好,得分在0.7~0.9的,认为是好,得分在0.5~0.7的划为一般,得分在0.3~0.5的为差,0.3以下的为很差(见表2)。

鉴于上述研究方法是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角度评价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而笔者也分析了绿色竞争力各评价要素主要也是从投入与产出来影响企业效益的,因此该研究方法符合本文的研究线路和研究需要。笔者将借鉴上述研究方法,以绿色竞争力效益分数为企业绿色竞争力高低的标准,进一步展开绿色竞争力对企业效益影响的具体论证。

笔者对上述40家上市企业做了筛选,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8家企业。其中辽宁时代(600241)、华联控股(000036)、深纺织A(000045)、锦龙股份(000712)、九龙山(600555)、丝绸股份(000301)6家公司已经退出服装纺织行业,转营房地产等其他行业,ST帝贤(200160)处于停业状态,远东股份(000681)处于破产重组阶段。最后,选取了32家纺织服装类上市企业绿色竞争力指数(见表3)。

3.2 分析绿色竞争力与企业营业利润率的关系

反映企业赢利能力最好、最直接的财务指标就是营业利润率。因此,本文选取2009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各公司的纺织服装产品营业利润率,其中有经营多项产品或行业的取平均值,加入表3中得到表4。

笔者将上述数值,按照DEA有效值的档次分类,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档次。其中“很好”档次的有7家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为20%;得分为“好”的档次有5家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为15.72%;“一般”档次的有7家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为22.62%;“差”档次的有5家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为9.51%;“很差”档次的有8家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为5.68%(见表5)。

从表5中显示,绿色竞争力评价得分分布在五个档次的企业数量较为平均,评价得分在“一般”以上的企业占58.3%,平均营业利润率都达到了15%以上,而评价得分“差”“很差”的平均利润率均低于10%。

从整体上看,绿色竞争力评价得分越高,企业营业利润率越高。但“一般”档次比较特殊,在所有平均利润率中为最高,为了探索这一特殊现象,下一步,本文将作更深层次的探索。

3.3 分析绿色竞争力对不同产业链的纺织服装企业效益的影响

笔者根据各企业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公司主营范围和行业分类,再将表3中企业按照其产品所处的产业链进行划分。

在32家目标企业中,有13家企业主要经营原材料生产、加工和化纤材料的制造等,处于服装纺织行业的产业链上游。绿色竞争力评分为“很好”、“好”的企业产品平均营业利润率较高,从11.32%~31.28%不等,平均值达到16.75%;绿色竞争力为“一般”的企业营业利润率平均为9.36%;“差”、“很差”的营业利润率最低,从-15.57%~8.7%不等,平均值为2.76%。可见,绿色竞争力越高,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也越高,而且相互之间因绿色竞争力的差异,导致彼此间的营业利润率的差距很大,这说明在纺织服装行业的上游企业中,绿色竞争力的大小对企业营业利润率影响比较大。

有14家处于产业链的中游,主要从事生产服装成品的制造和加工。从整体情况看绿色竞争力高的产品营业利润比较高。但其中绿色竞争力处于中游水平的四家公司:美尔雅、鄂尔多斯、杉杉股份、上海开开,虽然绿色竞争力一般,但营业利润率较高。

在纺织服装下游企业中,从事商业销售的企业受到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小,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并不从事生产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绿色包装、绿色营销方面,绿色竞争力差异导致的企业效益之间的距离并不明显。但从申达股份公司的数据显示,从事外贸服装的企业,绿色竞争力低,其企业营业利润率也低,甚至出现了负数,这可能就和本文开头所述的外贸企业因产品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标准,而频频遭到退单,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打击。

4 结 论

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1 企业绿色竞争力对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效益存在客观影响

如前文所述,企业绿色竞争力渗透在纺织服装企业的原料采购、生产、管理、物流、销售、废物回收等各个环节,其影响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和营业收入上,而成本和收入的比例又直接决定了企业营业利润率,后者又是衡量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绿色竞争力较高的企业,效益也较好。

4.2 企业绿色竞争力对不同的纺织服装企业效益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从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而言,绿色竞争力较高的企业一般能获得较好的企业效益,而绿色竞争力较低的企业效益往往较差。同时,在实证研究中也发现,绿色竞争力对处在不同产业链和主营不同类型产品企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上游企业尤其应当注重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加强,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脉。

4.3 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效益受到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尚未凸显

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有个别知名企业,绿色竞争力一般甚至很差,但营业利润率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这些知名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名牌效应,在同行业的市场中已经占有相对稳定的份额。名牌效应给这些企业的产品增加了额外的附加值,再加上国内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还未与国际接轨,使这些企业在产品本身“绿色含量”不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名牌附加值获得更高定价和销售数量。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各国纺织服装贸易也将得以恢复,这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是个巨大机遇。要把握机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短板效应下,增强最薄弱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1]吴晓玲.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竞争力[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赵领娣,冯士榨.大力提升中国企业的绿色国际竞争力[J].经济界,2001(6):55-56.

[3]杨代友.企业绿色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4.

[4]陈红喜,叶依广.我国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38-42.

第6篇

关键词: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及重要的民生产业,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纺织行业的出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汇率、原材料和劳动力上涨及国际经济形式与国内政策环境的变化,纺织行业出口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缓解出口减少的压力,在短短10个月里,中国政府已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政策的目标恰恰是为了稳定外需。其中,自2008年8月1日起连续四次上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表现出国家对纺织行业的重视,有助于市场信心恢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行业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提振经济,扩大就业。

一、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历程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历经12次大幅调整。其中,1995~2007年共进行了五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缓解出口减少的压力,上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以来的七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内容如下:

(一)2008年8月1日第六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二)2008年11月1日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政策。此次调整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届时,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三)2008年12月1日第八次调整政策。涉及提高退税率的商品范围主要有: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将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将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将箱包、鞋、帽、伞、家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四)2009年1月1日第九次调整政策。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具体如下:将航空惯性导航仪、陀螺仪、离子射线检测仪、核反应堆、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14%提高到17%;将摩托车、缝纫机、电导体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13%提高到14%。

(五)2009年2月1日第十次调整政策。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

(六)2009年4月1日第十一次调整政策。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有:CRT彩电、光缆、不间断供电电源(UPS)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将甲醇、部分塑料及其制品、车辆后视镜等玻璃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七)2009年6月1日第十二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电视用发送设备、缝纫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部分塑料、陶瓷、玻璃制品,部分水产品,车削工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合金钢异性材等钢材、钢铁结构体等钢铁制品、剪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其中,第六次、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都涉及到上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这足以表明纺织行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纺织行业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原因

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式及国内政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纺织行业出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口增速开始放缓甚至有下降趋势。因此,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行业产品的出口有促进作用。

(一)纺织行业的出口数据急速下滑。美元的连连贬值,人民币经过一段较快升值的过程之后,其升值的预期压力仍然很大;中国出口商品尤其是纺织行业出口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却在一直提升,因此盈利空间已是十分狭小。一段时间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停产。但是,纺织行业出口在我国出口金额总量中所占比例虽然逐年降低,但仍是出口的重头之一。

据海关总署2009年6月11日公布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前5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58.52亿美元,同比下降11.04%,与前4个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220.29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368.23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5.5%和-8.1%,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幅度依然高出41.85和17.34个百分点,情况未现好转。5月份数据预示我国纺织服装业仍处在低迷时期,上半年出口仍难有转机。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加上4月中旬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蔓延,以及周边国家订单的分流,使得欧美等主要市场客户与往年同期相比骤减。

(二)为了保障国内就业。提高出口退税率为的是稳定外需,其意义显而易见。首先,当前国内通胀严重,通胀之下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就业压力显得尤为重要。出口包括纺织行业出口是有效的经济增长,纺织行业更是安置就业的大户。因此,上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助于保障国内的就业。其次,据权威部门估算,返乡的农民工大约占外出农民工的5%,如果以1.3亿外出农民工的总量计算,也就是说,2009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同时,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计,2009年全国还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因此2009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

由于国外很多日用产品是由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相对而言这些产品对国外普通家庭来说是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弱,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小,提高这些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助于减轻经济下滑造成的就业压力,企业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也将持乐观看好的态度。

(三)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外贸出口的根本好转,取决于外部市场的真正回暖。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外部需求不足,当前中国出口萎缩主要是外需不振所致。纺织行业也是如此。据海关总署2009年6月11日的数字显示,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6.4%,进口同比下降25.2%。自去年11月进入下降通道后,外贸进出口连续第7个月出现“双降”局面。而且,进出口同比降幅双双扩大。其中,5月份出口同比降幅比4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进口同比降幅比4月份扩大2.2个百分点。进出口同比降幅双双扩大,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虽然有些指标呈现积极信号,但整体仍在震荡筑底过程中。5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9.4%,升至25年来新高,欧洲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虽然持续上升但仍处于50临界值下方,经济上的收缩尚未结束;美国通用汽车等申请破产保护,表明金融危机仍在向实体经济扩散。

因此,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和贸易形势尚未根本好转,全球需求疲软的态势仍在继续。

三、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

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国家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出口的促进作用将会是有限的。

(一)企业反响:最实惠的利好,但利好甚微。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处于困境中的纺织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针对纺织行业这种利润极其微薄的企业来说,哪怕1%对很多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

首先,一再上调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帮助出口企业减轻压力,对出口企业来说是最实惠的利好。一方面对于已经拿到订单的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统计数据表明,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幅度与出口成本下降幅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出口成本就减少1%,利润也随之增加1%。所以理论上来说,出口退税率上调将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出口退税每增加一个点,税前利润也将大致增加一个点;另一方面对于即将拿到订单的企业来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提高退税率,使出口的纺织行业商品能以更低廉的价格出现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商品竞争,大大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中国制造”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同类产品竞争时具备了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而会增加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在进口增量一定时,净出口增加,通过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带动GDP的增长。

其次,目前国家已四次上调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到16%,虽利润空间加大,该行业与周围国家同行竞争力加强,近段时间订单将会有所回升。事实上,提高出口退税并不是万能的,它带给企业的帮助也只是微小的。出口退税的财政刺激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产品外部市场需求低迷的现状;此外,由于我国企业国际议价能力普遍较弱,国外进口商以出口退税率上调为借口,要求我国企业下调出口报价,国家上调出口退税率的部分利益可能被外商挤占,政策刺激效果可能会被削弱。因此,上调出口退税率在短期内可减缓企业压力,长期来看,难以改变目前纺织业所面临的困境,更难改善企业盈利。

(二)退税效果:出口拉动作用不大。连续多次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能够为纺织企业带来直接利益,对抑制我国轻工产品出口过快下滑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不过,一些浙江出口企业反映,2009年4月1日国家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从15%提高至16%,整个纺织行业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企业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在弱市的情况下,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拉动出口有一定影响,但效果不大。虽然出口退税可以使企业暂时渡过难关,但对拉动企业产品出口作用不大。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使国外需求急剧萎缩,相应的,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饱和。其实,解决眼下问题的根本还是要靠全球性需求的拉动,国内出台的措施有一定正面意义,但只能起到辅的作用。

(三)国际市场:贸易救济调查增加,加剧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企业屡屡遭遇反倾销诉讼和调查。其中,国内企业一直相互展开恶性价格竞争这一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在各国经济普遍低迷之际,国家屡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不断刺激国外市场的神经,很容易产生反倾销调查,进而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初至2009年1月底,国内就遭受到来自以美欧为主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3起贸易救济调查,影响出口约65亿美元。

事实上,中国近来的出口并未增加,反而在下降。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09年前五个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7,634.9亿美元,同比下降24.7%。其中,5月当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共123.06亿美元,较上个月减少1.87亿美元,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21.29亿美元,同比增速-14.75%。其中,纺织品单月出口48.95亿美元,同比下降16.28%,与上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41.75%;服装及衣着附件单月出口74.11亿美元,同比下降13.71%,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14.86%。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俊,顾宝炎.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影响.中国经济信息网,2009.

[2]黑文静.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率上调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

[3]朱雪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5.3.

第7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海南省;对策

发展服务贸易对于提升海南的对外开放优势、加快区域转型升级、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服务贸易统计是分析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正确评估服务贸易在海南经济中地位、制定科学的服务贸易政策的基础性实证工作。目前,海南省的服务贸易统计系统还极不完善,造成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结构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准确度和分析科学度下降。

一、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及其统计框架

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一直以国际收支核算为主,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包含于国际收支统计(BOP)中,造成了服务贸易测量的不完整,以及统计实施主体的不统一。我国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并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该制度进行修订,新的《制度》于20l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较之前不同,《制度》有较明确的测量目标及相应的统计指标,且有完整的表格体系和可靠的执行机构,还有可行的对四种服务供应模式的测量方法。自此,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开始逐步形成两条基本主线,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以及外国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并形成以自然人移动统计为辅线,覆盖四种服务贸易模式的统计框架。《制度》中的服务贸易统计主要包含服务进出口统计、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及自然人统计三个方面内容。

1.在服务进出口统计方面,《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数据采集方式。对服务业的分类方面较之BPM5标准有所不同,《制度》另设了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分销服务等类别,丰富了数据类型,并在此方面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企业直接申报,统计直报为季报,总额数据为年报。自2011年开始,一系列有关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分销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贸易数据开始通过《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进行申报和收集。此外,从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系统和技术进出口信息管理系统分别可以采集关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的贸易数据。数据采集方式的完善打破了以往只依靠BOP统计的单一局面,大大增强了数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申报方式方面也有所改善,由原来仅依靠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数据改为直接申报数据和间接申报数据相结合。同时,在服务进出口统计频率方面进一步提高,改变了以往数据收集和公布一年一次的频率。

2.在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FATS)统计方面,《制度》确立了内向FATS统计和外向FATS统计(也称进口FATS和出口FATS),内向FATS是本国的外国附属机构对本国提供的服务贸易,外向FATS是在外国的本国附属机构向该外国提供的服务贸易。由于数据渠道来源的不同,将数据分为非金融和金融两大类。非金融内向FATS统计以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为主要数据来源。非金融机构外向FATS统计以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为主要数据。两类数据均通过现有统计系统采集,从商务部直接获取,不增加企业额外负担,金融类内向FATS和外向FATSD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的相关金融部门,此外还可根据有关部门的业务统计数据加以补充。需强调的是,上述内向FATS和外向FATS统计在统计对象中均列入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持有股权50%以上的企业。

3.在自然人移动统计方面,《制度》初步建立了自然人流动情况统计。在“中国服务贸易直报系统”中分“国别(地区)、职业(类别、人数)、收入、性别、学历、工作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收集“境外来中国各地自然人情况”和“中国各地赴境外自然人情况”的数据,由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整理填报数据。

除此之外,《制度》要求按照GATS对服务贸易模式的界定,分别从“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中对“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进行总额统计。总额数据由商务部根据调查对象申报数据及其他数据源综合整理。商务部以《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的形式定期对外年度中国服务进出口、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和自然人移动等统计数据。

二、海南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现状及问题

1.海南的服务贸易统计未成体系

海南没有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没有直接反映海南服务贸易状况的数据,仅能从BOP和FDI中选择部分数据,从侧面反映海南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这种状况与海南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政策极不相符。

2.缺乏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管理主体

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服务贸易统计管理主体应该是地方的商务部门,但海南的相关数据统计职责分散在多个部门中,如,商业服务等在商务系统中,旅游服务在旅游委,FDI则在外管局。

3.海南学界对海南服务贸易统计的研究极少

笔者在做服务贸易统计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只有少数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关注和研究海南服务贸易统计,同时,笔者在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没有关于海南服务贸易统计的文献论文。

4.已有的BOP统计数据也存在缺陷

在BOP统计中,只包括统计本地以外币形式支付的服务贸易收支,不包括通过异地的收付汇,使得BOP统计数据来源不够全面,同时,BOP统计中通过间接申报的数据相对较少,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有出入,且BOP对于限额以下的项目不予采集,也导致数据的偏差。

三、海南构建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对策

基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发展趋势和海南现有的基础条件,就如何构建海南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1.确立有效的统一的管理主体

由单一的机构统一设计和完成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且全部采用统计调查的方法,易于实现各种服务供应模式下统计数据的共享,数据的可信度也高,建议在海南商务厅的统一管理下,加强与统计局、外汇管理局、银监局、保监局、财政局、旅游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作,形成有效的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管理机构。

2.加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建设

国家层面上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已经实施了几年,海南也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对接《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促进海南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有效运行。

3.建立与服务业统计数据对接通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推广集跨境资金流动、部门填报、企业直报、重点企业联系、中介机构辅助调查于一体,科学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4.以“中国服务贸易网--海南网”为技术和信息平台,建立海南服务贸易数据库。

5.研究完善旅游服务、运输服务、软件出口、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专项业务统计。

6.加强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和主要市场的调查研究及运行的监测预测,提高发展服务贸易相关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 怡: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问题研究,2009(04).

[2]贾怀勤: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方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005(07).

[3]王金纲:讨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现行统计体系及完善对策 2005(24).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德育教育;学生发展;素质

一、政治教师的德、才、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在讲授《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时,为了说明人生价值的实现首先要在自己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笔者联系自身从教生涯的苦与乐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这一职业,说明了良好的师德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育者的衣饰穿着,一颦一笑,言谈举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有学生毕业之后开玩笑说,老师,你的普通话、讲课方式可能会影响我一生。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彩的舞台。作为一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观之不雅,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大方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有着潜在性的影响,加里宁曾如是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们心理上多种微未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那些隐性的不为人们关注的课堂上的细枝末节,往往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和威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形成。

渊博的学识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教师的必备素质。作为政治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以外,应是个“杂家”。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若能做到唐诗宋词随手拈来,成语典故运用恰当自如,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驰骋,学生一定会被你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并由衷地对你产生敬佩之情。知识既能启迪人的智慧,也能征服人的心灵。作为拥有知识的主体教师,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就有着无形的感召力。

情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心灵的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真正意义的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育者情感的投入,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情感,必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断起伏变化,或怒、或喜、或恨、或悲,从而牵动着学生的思绪,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让德育内容潜入学生的心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渗透

社会实践是高中政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除了讲授课程内容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表演、知识竞赛等手段引导和教育学生喜欢上政治这门学科。同时,紧紧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适时地开展以上活动,通过讲座、讨论、辩论、社会调查、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授“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课时,笔者和学生探讨了三鹿奶粉的恶劣事件,并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三聚氰胺事件的看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而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讲授“市场交易原则”这一课时,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把观察到的在市场交易中违反平等原则的事例编排成小品,亲自进行角色体验,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便可以体会到不管是作为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应该相互尊重。在角色模拟中,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及其相关人员的言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关于中学生消费的问卷,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消费调查,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高消费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使他们认识到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正确的消费行为,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既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又使德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四、联系时政热点,实现思想道德上的升华

时政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德育的焦点。它新颖、快捷,最扣学生的眼球和心弦,教师切莫错失教育良机。在《国家法》高票通过之际,我给学生全面分析两岸关系后,学生由衷地为这一部法律高兴,他们说:“一个国家法制的健全对促进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法》就是这样一部适时出台的法律,它可以遏制势力的扩展。但是,仅仅靠一部法律还是不够的,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换来国家的和平统一。”中美发生纺织品、服装贸易等磨擦,我抓住时机给学生介绍“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学习汇率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热点、点评时政;还给学生拓展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平价购买力”等理论,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汇率制度,从内心渴望祖国强大。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高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哲学人生观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我校的实际,针对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他们,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用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