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训练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怎样抓好理解自然段的训练呢?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教材为例,谈谈经常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教学生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每个自然段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首先必须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一段中有几句话,一般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分清楚。凡是一句话的末尾用的是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就表示一句话已经写完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第1课《晨读》第2自然段共有7句话。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
1.凡是引用的话、所想的内容或对话时说的话,不管里面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或几个感叹号,在段中数句子时,都只算一句话。如第四册《看月食》的第5自然段: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爸爸微笑着说:“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地球转过去,月亮又会亮起来的。”在这里这一段只算两句话。当然,如果专门具体分析其中说话的内容时,仍然根据其中所用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数目计算句子的数目。
2.句末用的省略号,这句话的内容已经说完了,也应算一句话。如第四册《黄山奇石》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这一段应算两句话。
二、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就要从理解一个一个的句子入手,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
1.分析句子结构。首先,可以注意词语的排列顺序。如《师生情》中的“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这里,“看着”、“等着”、“祝愿着”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果挪动了,意思就变了,就与当时的情况不相符了。其次,可以分解句子。如《晨读》中的“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可以把这句话分解成两层意思:①“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②“没有觉察”小鸡在身边叽叽叫。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全句的意思:读得多入神哪。再次,可以缩短句子。如《晨读》中的“这会儿,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是思索一道难题呢,还是思索今后应该怎样专心地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他正在思索”这个主干,全句的意思就好掌握了。
2.概括句子内容。就是要注意句子中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各种关系。有的句子写了几个连续动作,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概括这种句子的内容,就要抓住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有的句子并列地叙述了几件事情,描写了几样东西。概括这样的句子,就要归类、合并。有的句子也写了几样东西、几件事情或几种情况、几种样子,但同时进行了概括,有“总”有“分”。概括这样的句子,可以抓住其中“总”的部分,省略其他“分”的部分。
还有的句子只具体地写了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或情况,没有直接写出要说明的问题。这就要多动脑筋,认真归纳了。如《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三句话中,从按小男孩的“吩咐”、“很久很久”地让他“摆弄”以及对着他“微笑”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尊重、诚心和耐心。
3.抓住关键词语。包括生词难词、能突出说明句子意思的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如《师生情》中的“三位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去看望老师”。只要弄懂了“心意”、“全班同学的心意”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理解了。
4.联系上下文。有的句子,除了弄清其中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的意思。如《一定要争气》第五自然段有一句话:“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为了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上文写到: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手术。这种手术很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没有成功,同学们都不敢尝试。下文写到: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联系上下文,就能真正理解童第周“真行”的含义。同时,教授“兴奋”是由于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是出自他的内心。
5.搞清句子含义。有的句子包含较深的含义,就要搞清它的含义,才能懂得句子的意思,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海的歌》中有这样两句话:①“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②“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要掌握这两句话的含义,一方面要弄清景与情的关系,搞清到底是谁在唱歌。句子表面上是写“浪花”、“大海”在唱歌,实际上是写作者内心在唱歌。另一方面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课文的中心,搞清唱的什么歌。句子中的“新”,实际是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欢乐”,则表达了作者欢乐、自豪的爱国之情。
另外,进行句式变换、看清标点符号等,也都是理解句子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句子间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自然段都是由好几个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是怎样组成一个自然段的呢?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有的自然段中还有这样的情况,这几个句子组成一层意思,另外几个句子又组成另一层意思。在这样的自然段里,不仅要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自然段中,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等类。下面略举数例:
[例1]《赵州桥》第3段:“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全段共3句,是总分的关系。
[例2]《翠鸟》第1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全段共6句话,是并列的关系,主要写了翠鸟的颜色鲜艳和小巧灵活。
[例3]《手术台就是阵地》第2段:“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这一段8个句子,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是承接的关系。
四、培养学生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就是要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怎样才能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呢?主要方法有:
1.找到中心句。有的自然段往往有一个能高度概括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在总分关系的自然段中,往往都能找到明显的中心句。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富饶的西沙群岛》)这里,第3(或第4)句就是全段的中心句。
一、增强目标意识
识字教学是教学生学会还是会学,是孤立识字还是寓识字于语境之中,是教一识一还是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学练脱节还是紧密结合,是单纯识记还是还需积累与运用,是每个字词平均使用力量还是有所侧重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虽然课时教学目标中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的要求,但由于太笼统而在具体教学每个字词时,心中不完全有底,也就难于落实到位,难于效果检测。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侯》一课中有8个生字,有位老师按照学会本课生字的目标,字字音形义,花了不少时间讲,结果仍有一字读错一字写错。另一位老师则根据字的特点难点和学生实际,逐个作了分析,确定每个字的训练重点。“凳”后鼻音易读错,在读音上多下功夫。“兜”字难认难写,让学生查字典知道部首,理解字义,掌握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吸”字右边有先写“丿”再写“@①”“”的,有先写“@①”再写“丿”“”的,把两种写法出示,让学生辨析。“蜡”易与同音字混淆,让学生换偏旁组词,进行比较、区别。“掏”字以动作帮助理解,其余生字放在文中理解。教后也侧重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检查。效果比前者为好。
同样,词义的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心中有底,训练到位也就有了保证。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抽”什么意思。甲生说:“拔出”,乙生说:“生长”。丙生说:“长出”。老师说:“对,长出的意思”。而没有对“拔出”“生长”为什么不对,未作说明,对解释“长出”正确和生机勃勃,生长快的关系也未说明。更没有举例说明稻麦长出穗来也用“抽”,叫抽穗。仅对“抽”作字面上的解释。又如:“泄气”什么意义。“泄”字典上解释为“漏、露”,“泄气”理解为“漏气”显然不通。怎样解释比较确切,教师心中必须有底。既要解释“泄气”的含义,又要联系课文加深理解。可见,识字训练目标必须落实到每个字词,这个目标意识必须加强。
二、锤打重点字词
汉字有多音、多义、音近、形近等特点,存在难认、难写、难解的问题。每个字词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就存在关健、中心、关联等区别。要真正读准、读懂、会用,对重点难点字词,非下功夫推敲不可。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特别好,是下了推敲的功夫,这个“绿”字,作者最初用“到”,意思也对,可后来改为“达”、“入”、“满”,一共改了十多次,最后才选用“绿”字,这样一改,既写出了静态,又表现了动态,把静态写活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江南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写文是这样,读文也应这样。《一定要争气》一文中出现三个“才”字:“十七岁才进中学”、“平均成绩才四十五分”、“才勉强同意”。三个“才”字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含义,这就要在读文中,引导学生细细推敲,理解第一个“才”,是刚刚的意思,第二个“才”只有的意思,第三个“才”只好的意思。同样,《称象》中有“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同一个“画”字含义不同,学生一时难于分清,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弄清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的含义。《》一文中的“纹丝不动”,这是表达严格遵守纪律的关键词语,不能仅满足于一动不动的一般意义理解上,有必要挖掘其深刻含义,通过这个词语,理解潜伏部队为什么要趴在茅草丛中“纹丝不动”?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的?他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从而领会为了潜伏部队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严格遵守潜伏纪律,表现了极大的革命毅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是中心词,更需要重钟敲打,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绝不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三、运用规律识字
字有字法,词有词法,这个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律。字的构成,词的搭配,虽有千变万化,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如能按规律教,在教中给规律,在学中学规律,按规律学,学生掌握了规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我曾听了二个班《翠鸟》一课的教学,有一个班学生在读“苇秆”、“橄榄”、“尽管”等词语时,对两个第三声相连时,前一字第三声应读第二声的变调规则没有掌握,读错了音,影响了识字读文。我想如果在汉语拼音教学中,重视对拼音、发音、变音、变调、省略、标调等规则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很好掌握,必然有助于识字读书。
学生练习本中错别字现象不仅普遍而且严重。有笔划笔顺之错,也有音近形近等混淆之误。如果十分重视汉字结构规律,重视笔划笔顺规则,重视独体字作偏旁的变形规则等教学与反复训练,则多笔划,少笔划,倒笔顺等错误可大为减少。虽然有些笔顺较为特殊,但也有规律可循。例如:“成”的最后一笔,不少学生写撇而不是点,错了订正,订正了又错,反反复复。如果学生懂得点在“左上先写(斗、头、为等),点在右上后写”的书写规律,那么凡有右上点的“戈”、发、我、找、栽、裁、笺等字必然最后写点。又如:有“彐”这部分构成的字,学生书写时,有的右边写出头(@②),有的右边不出头(彐)把握不住,如果懂得并掌握了“中间有竖横出头(事、争、唐、肃等)中间没竖不出头(当、雪、急、妇等)的规律练写,必然会大大减少错误。同样“小”和“几”在合体字中有带钩和不带钩的,难以把握。如果按照“小”字做头去掉钩(尘、少、尖、当等)小字做底不去钩(尔、隙等)“几”字在上去掉钩(朵、铅等)“几”字在下不去钩(咒凳等)的规律练写,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由于音近形近混淆而认错写错的屡见不鲜,若能找出其规律,则大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对衤和礻、氵和冫易混的偏旁,教给学生时,凡同衣服有关的是衣旁,同精神有关的礻旁;与水有关的三点水旁,与冷有关的二点水旁,效果较好。那么今和令、良和艮、仓和仑、木和禾等能否也揭示规律,减少错误呢?声母“l”的从“令”,韵母;iang的从“良”,不从“艮”,韵母ang从“仓”,韵母un从“仑”,和树木有关的是木旁,和庄稼有关的是“禾”旁等等。可见,按规律训练,不仅易记防错,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部首查字,关键是正确掌握部首,查字也可迎刃而解,比如:形声字,一般查形旁不查声旁。独体字无明显部首的查起笔(凹查丨),字中藏有部首的查部首(成查戈部)。一字中有单笔部首和复笔部首,则查复笔部首(归查彐)。至于上下、左右、内外都有部首的,一般分别查上、查左、查外的部首。左上右上都有部首的取右不取左上(肆查聿),中座右上都有部首的查中座(坐,查土不查人)凡此种种,规律掌握了,查字能力也就提高一步。
四、融识字于语境之中
字词如果融合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则容易理解。倘若孤立进行,虽也获得一些知识,但似懂非懂,理解不深。比如:《翠鸟》一文中的“疾飞”,“疾”是急速,“疾飞”是很快地飞或者说飞得很快,大体说得通。但如果联系下面句子“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来理解,则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增强了感受。
于语境中识字,要根据字词的难易与不同的语境进行。
例一、“酬谢”这个词语,“谢”原意已懂,关键是“酬”,学生不理解的是什么样的谢叫“酬谢”。需要借助工具书对“酬”先行理解,继而理解“酬谢”。通过工具书学生就容易明白,用钱或礼物表示谢意,叫“酬谢”,再读文领悟为什么要酬谢。例二、“冰甲”这个词语,字典上没有“冰甲”的解释。从“甲”字中得知是古代武士打仗拿的盔甲。那么,“冰甲”是什意思呢?引导学生读课文句子——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联系起来想想,才能得出飞机上结了一层冰裹住了机身,象古代战士打仗的盔甲一样,“冰甲”的意思也就易领悟了。例三、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中的“欣赏”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中“欣”是“喜悦”。“赏”是①旧时指上人给下人的财物②用财物来奖励③因为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④认识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奖励。究竟选哪一条解释才准确呢?不联系上下文是无法选得准的,与文联系起来才能明白选第③条最恰当;再放到句中去体会,感受就深。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广大教师都知道,可是,这上下文指什么呢?是否可从词语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确定。一般词语联系前后句理解。节段中的关键词语,有必要联系节段的内容理解,全文的中心词,还需要通过全文内容来理解。
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全文生字词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教,从扫除阅读障碍,有利于读通课文来说是可取的。但不分生字词的多少,理解的难易和在文中的作用,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教,往往只解决了读音、字形和字词本意的理解,难于理解深刻,体会语感。因此,还是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为宜。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传统教学字词的有效经验。
五、注意知识的联系和扩展。
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有内在整体合力的,不是孤立零碎的知识,必须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扩展。例一:《翠鸟》一文中描述翠鸟行动敏捷的有“一眨眼”“刹那间”两个词语。有位教师在教学“一眨眼”时,让学生做一个一眨眼的动作,体会时间很短,接着让学生说说形容时间很短,除“一眨眼”外还可以用那些词语。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刹那间”还说了“一瞬间”、“一转眼”“一刹那”等词语。另一教师教《蛇与庄稼》时,读到“还是老农把秘密说破了”一句时,要求学生将“说破”换上另外一个词。学生用了“公开”、“说穿”、“揭示”等词语,这样自然的联系有助于原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例二、“眺望”是从高处向远处看。那么“了望”是什么意思呢?从低处向高处看用什么词语?从高处向低处看又应该用什么词语,这样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原词为基点,适当联系,必将有助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例三、《伟大的友谊》一文中,叙述马克思生活穷苦时,用了“当”、“赊”、“借”三个词,如果每个词单独讲,“当”是拿东西作抵押的方式借钱。“赊”是购买货物时先取货后付钱。“借”是直接向人借钱。虽然也能理解马克思生活的穷苦,但是把“当”、“赊”、“借”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体会马克思的生活越来越穷苦。开始还可用可以抵押的东西去当,到后来连抵押的东西都没有只得去赊欠,最后由于付不出赊欠的贷款而不给赊欠。不得不连买邮票的钱也得到处求借。这样的联系,对马克思生活的穷困感受会更深。例四、《保护小树苗》中“自己却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程度)《兄弟便是》中“早稻已经熟透了(充分)、《草地夜行》中“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穿过)《种子的力》中“它的芽向地面透”(挺)《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穿出)。同一个“透”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有意识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例五、“大”与“小”,有教师是通过用排球、皮球、乒乓球相互比较理解其内含,获得大小是比较而来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又是相反的认识。在学习“前后”、“左右”、“上下”、“来去”、“高低”、“轻重”等字词时,联系“大小”的学法去获得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
识字训练不能局限于对书面练习的多少来理解,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当堂练习过少,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但是训练是广义的。从提高自学能力出发,从由学会到会学去思考,去训练,定能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识字训练还必须重视积累,记忆、摘录都有助于丰富词汇。
字库未存字释: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语感的训练途径和方法试作以下的探讨:
一、诵读涵泳。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而其关键则是过好诵读关。任何口语交际都得借助语音负荷着语文去充当思想表达和信息传输的工具。书面交际虽然没有声音,但无论写或读,人的发音器官都在参加活动,更不要说是念出声来了。因此,作家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然而同理,我们阅读作品时也要进行音韵美的赏析。在朗读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如儿化韵在韵尾附加一点儿卷舌音,以增加表示轻微、蔑视、喜爱、温婉的语感,迭音形容词,借音节的重迭以表示加强以及喜爱、宁静、深沉、悠长、绵延等语感。
“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固然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语感教学法’,从教学研究科学化的角度来看,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朱作仁语)因此,在语感训练中,既要能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又要能遵循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来加以指导。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就是一种科学方法。所谓“综合感受”,就是诵读时,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综合功能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的优势。
在诵读涵泳中,教师的成功范读也很重要。如特级教师于漪讲她的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教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
二、形象再现。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矗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词是有概括力的,只有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应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边让学生吟诵诗句,一边观看彩图或录像,想象出:一片油菜花金灿灿的,阳光下更耀眼,满目金黄,令人眼花;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枝上,花瓣儿微微扌扇动,香味扑鼻,令人心醉。通过形象再现,把自己带入诗句所描绘的审美境界。
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形象再现作用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字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电视、幻灯、朗读等教学手段,创造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三、生活补充。
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教《颐和园》一课,学生没有游览园景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放《颐和园》的录像,让学生观赏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得到间接的生活体验。
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作比照,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如教《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的情景,学生一般难以见到。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拿在生活中常能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情形来作比照。这样,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就会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四、情感共鸣。
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杜勃洛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同时,是一个不断开发与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正像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振一样,要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必须找出二者之间相通之处来。因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费尔巴哈语)
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诗文,课后都安排有表情地朗读的练习,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来作语感训练的材料。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学生的表情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为,表情朗读,须能深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双向移情活动,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人物,与其同爱恨,再把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我的思想感情
五、理法分析。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储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是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讲的虽然是乐感,其道理同样适合于语感。可见,语感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而理解主要是通过分析思维把握语文,获取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这是因为,根据信息论,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储藏起来,语言、符号再通过译码恢复为图像。这种互译的能力,均是以人类大脑的复杂理性为基础的。
如果说,当一个人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语感能力时,它可以充分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即不需要逐步推理验证,迅速地“猜度”语言文字的意蕴。不管语感的发生如何迅速,一听到、一眼看到就能获得语言文字的深刻感受,尽管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被浓缩于一瞬间,然而,在语感的训练过程中,则表现为一种由浅层直觉不断向深层直觉发展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离不开运用心智对语言文字作理法分析。
理法分析首先应与吟诵结合起来,“对于讨究所觉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
语感不仅指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包括把握文章的形式。如句式、结构、风格、气势、音韵、节奏等。如歌德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运用规律,使学生有了理法基础,能对语言技巧和文章理法作出分析,以准确地把握分寸感。
理法分析一般可以采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即阅读时,首先应当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继而“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以把握全篇文章的语脉文思,并进而对局部的标点、词语、句子,乃至段落产生正确的感知。这种方法,正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它既符合语言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诗文,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教学这些作品,可采用“欣赏法”。即以审美为主干的阅读方法。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像傅雷先生谈到欣赏《长恨歌》那样:“看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字韵的变化。”理法分析还可以采用“动态分析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写?除了这一种写法外,是否还有别的写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高效能的阅读过程。由于能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原文进行比较,学生能更好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匠心,甚至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如作者由于种种原因表达时采用隐晦、幽默、含蓄、影射等“障眼”手法。
人一接触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得到语感的训练。语感能力,只是部分地而非全部地来自于阅读实践,还可来自于写作实践。因此,把“吸收——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听说结合,或读写结合,或多项交叉结合,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模式。如特级教师丁有宽提出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地训练语感的教学方法(丁氏总结为7条读写对应规律和50个基本功)。
六、直觉思维。
一、紧扣“三点”“织网”,培养学生统摄化学知识的能力
国家考试中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多方面的要求,摆在首位的是要求他们“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汇贯通,把知识横向和纵向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的贮存……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为什么学生必须具备对化学知识融汇贯通、横纵整理、有序贮存的能力呢?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只有将化学知识横纵整理,舍弃杂多的枝蔓,留下知识的主干,学生才会获得更深刻、更具实质性的理解;第二,只有将化学知识横纵整理,尽量“简约化”、“单纯化”,纳入知识系统的整体中去,学生才容易作抽象的“逻辑记忆”,使其保持长久;第三,只有将化学知识横纵整理,有序存放,构成了具有“生长力”的知识体系,学生用时才能取之快捷,易于迁移和再创造。
那么,在化学高考复习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横纵整理化学知识的能力呢?我们的体会是:师生共同运作,紧扣“三点”织网;即:抓“考点”,搭框架;抓“热点”,为骨干;抓“难点”,作重心,使知识结构化、程序化,形成化学体系的网络。
二、设计思考阶梯,强化学生突破化学难点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一定意义上讲,化学复习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考点—热点—难点”这根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并运用它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突破难点无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化学难点具有“深”、“杂”、“混”的特征。所谓“深”,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因而学生不易把握它的内涵、实质;所谓“杂”,是指化学问题头绪繁杂、难懂,因而学生理不清线索,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谓“混”,是指对若干化学问题的区分点把握不准,分辨不清,因而学生往往将似是而非的问题搞混淆。
如何在化学复习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突破知识难点的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围绕难点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化的“思考阶梯”激发学生探究,通过“阶梯式”思考题把难点知识的难度降下来,以求化深为“浅”,化杂为“单”,化混为“清”。
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系列“阶梯式”思考题,创造出让学生讨论、探索的情景,激发他们运用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沿着一个个的“思考阶梯”攀登,达到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编织关系表解,提高学生凝练化学规律的能力
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凝炼化学规律的能力呢?我们认为较成功的一种作法是指导学生学习编织关系表解:教师设计系列探究问题,启发学生对繁杂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整理、类比、筛选、归纳和抽象等思维加工,学会用精炼的字、词、句,编织成揭示化学规律内涵的简明图解或归类表格,使具体问题抽象化;进而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提高创造能力。
四、变换训练层次,发展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应试能力如何提高?不少学校的许多老师,热衷于在复习教学中搞“大运动量”,带领学生在茫茫“题海”里拼命做题,以为“熟能生巧”。不可否认,学生做题多了,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双基”水准,然而却事倍功半。笔者十分赞同高考命题委员会成员段康宁教授的主张: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寓于平时正常的教学(当然也包括复习教学)全过程中,不是靠题海可一蹴而就的。
关于在化学解题中转换思维训练的建议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在化学解题中,如果能巧妙地改变学生的思维走势,如果能根据题给的信息,科学合理的转换(包括变换、代换)思维能力,就能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解速解的目的,就能变片面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机械被动的学习为灵活生动的学习。
变换思维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应用等量代换巧解。
【例1】化合物(1)AB中含B36.36%,化合物(2)BC4中含50%,(3)则化合物ABC4中含B为()(A)12.64%(B)14.09%(C)19.65%(D)21.1%解析:此题乍看,似乎无从入手,甚感困惑。若据题意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则十分简洁明了。将原题分为三个层次。由(1)得AB式量=B/0.3636,由(2)得B=2C,在ABC4中,B%=B/AB+2×2C×100%=B/AB+2B×100%=21.1%。
此解中,关键是用B作过渡桥梁。答案为ABC4。
二、应用联想转换巧解。
【例2】元素A、B可形成化合物X、Y,其质量组成为:X中A占23/31,Y中B占16/39。已知Y的最简式为AB,则X的最简式为()(A)AB2(B)A2B(C)A3B2(D)A4B3解析:已知Y的最简式为AB,B占16/39,则A占23/39,若设AB式量为39(第一次转换),则A/B=23/16,联想到23为Na,16为0(一般向具体转换,第二次转换),则最简式为N20。分子式为Na2O2。同理,设X的式量为31,A为23,B为31-23=8,得NaO1/2,即Na2O,X为A2B,选(B)(由具体向一般转换)。这里进行了三次思维转换,灵活巧妙。
一、带飞教学法是由航空飞行的特殊性决定的
遥控模型飞机的操纵飞行,和遥控车船模型操纵、书法绘画、乐器演奏、电脑键盘的操作等都属于技能范畴,其教学方法具有共性。但不同类型的项目,由于各自的特殊性,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又各有所异。带飞,是飞行操纵技能教学的特有方法,这是它的“航空教学”特点决定的。在遥控模型飞机的飞行活动中,操纵员虽然不是像飞行员那样随机升空,但操纵的对象是在空中飞行的,因此,这种教学活动仍具有“航空教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技能,是运用知识与经验,完成特定任务的某种动作方式,是由一系列局部的、个别的动作,有序组合而成的动作体系。各种技能,都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练习而获得。技能的形成,一般总是从个别动作、局部动作的练习开始,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的认知阶段;第二阶段,是动作的联系阶段;第三阶段,是动作的完善阶段,技能达到熟练化程度。
一般项目的技能教学,从练习的一开始,就可以让学员运用实物,从容地独立练习。学员按序选择局部的、个别的动作,反复练习,然后进入组合练习。在练习中遇到疑问、出现差错、感到疲劳时,随时可以停顿调整、重新返回。需要时,也可以边翻看教材,边练习。
飞行操纵技能,也必须在实飞训练中建立。学员的练习进程,和其它技能练习一样,也必须要有阶段性,遵循个别到系统、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然而,飞机进行一次飞行,必须有一个从起飞到着陆的完整过程,在飞行的每一时刻,必须对飞机作全面的控制,任何迟疑、疏忽、误操纵,都将导致飞机失控,如不及时解救,就会造成坠落、飞离视线等各种严重的事故和损失。所以,对于不具备基本操纵技能的初学者,是不能让他们独立单飞练习的。
要会飞,须要练,不会飞,不能独立练习,这是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手把手的带飞教学方式,正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的飞行入门教学法。
二、带飞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带飞教学法的教学价值,首先在于,使航空飞行教学可以安全地实施,并按技能形成的规律循序发展。
一次完整的飞行,从飞行动作来说,最基本的分解动作及其训练顺序是:水平直线与转弯飞行—升降飞行—起飞—着陆;从基本操纵动作来说,分解动作及其训练顺序是:方向操纵—横向操纵—升降操纵—调速操纵。
在初级认知阶段的教学中,运用带飞教学,每次教学飞行的全过程,由教员操纵把握。在这样条件下,学员就可以在教员的保护和帮助下,选择飞行全过程中某一段局部飞行阶段、某一个个别操纵动作,逐一进行分解练习。在掌握了以上所有单个动作的操纵技能之后,再串起来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练习。
和手把手带飞教学相似的方法,是运用具有带教功能的子母发射机。学员和教员分别使用的一对子母发射机,由一根信号电缆线连接。学员发射机的音频操纵信号,通过电缆线传送到教员发射机,加载于高频载波发射。学员操纵练习时,教员发射机的信号转换开关按钮,处于按下状态。当需要教员进行必要的帮助操纵和救险操纵时,教员只需释放转换开关按钮,就即刻切断了学员的操纵信号,模型开始由教员发射机控制。有了这一教练技术,在初级入门教学阶段,是否可以取代手把手带飞教学方法呢?实践结论是:不能。在保证飞行安全方面,它可以取代手把手方法,但是,在帮助学员形成操纵技能的教学功能方面,它的效果不如手把手带飞方法。
遥控飞机操纵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的条件反射性活动。大脑的反射活动,开始于客观信号的刺激,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获得飞行表象信息(例如飞机的方位、姿态、速度以及发动机工作状态)、飞行环境的表象信息(风速、空域、地表情况等)。条件反射活动的第二步,是大脑运用已有概念对感性直觉的表象,进行联想、记忆、分析、综合,将之加工为理性的知觉,并形成如何反应的决定。这是大脑的思维与判断的过程,所依据运用的已有概念,包括知识、经验、预定的飞行计划要求等等。条件反射的第三步,是大脑判断的动作指令,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到相应的动作效应器官(对遥控飞机操纵而言.是双手的手指肌健、骨骼),作出动作反应。效应器官是大脑反射活动的执行器官。在发射机摇杆操纵的过程中,手指的动觉与触觉对大脑是一种动作反馈信号,视听器官感觉到的模型飞机对应于每一操纵动作的反应变化.是动作效果的反馈信号,它们都成为大脑进行下一步思维反射活动的客观依据。因此,模型飞机的操纵过程,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式进行的条件反射性活动。
飞行操纵技能的训练过程.就是建立根据飞机运动情况和飞行环境作出正确操纵动作的条件反应的过程。飞行操纵技能就其内容来看,可分为观察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对遥控发射机的操纵能力。从体现与实现技能的动作方式来看,可分成两部分:外显的肌腱骨骼操作活动方式,称为动作技能;内隐的认知、思维活动的方式,称为智力技能,或称心智技能。两者的关系是智力技能支配、调节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的操作依据和具体体现。
遥控飞行操纵的动作技能,是双手对发射机摇杆的操作技术能力。发射机有两个摇杆,每个摇杆都可双向操纵,分别对应四个通道,控制飞机的方向舵、升降舵、副翼一个发动机调速风门。什么时候操什么杆,怎么操,四个通道摇杆如何协同配合,都要按照飞机当时的姿态、方位和飞行的要求而定。摇杆操作有一个“向”、“量”、“时”的把握问题。“向”,是摇杆操作的方向,方向正确是技能的最基本要求,所谓误操纵,就是搞错方向打错舵。“量”,是摇杆的角位移幅度,习惯叫杆量。杆量大小要适宜,符合飞行的需要。“时”,是指每一杆操纵开始的时机,持续的时间,以及摇杆操纵的速率缓急。何时摇杆,何时回杆,摇杆的快慢节奏,在时机和时间的把握上要准确、恰到好处。能不能把握好这三个方面,这就是技能。
动作技能的建立、定型和熟练化,需要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大运动量的训练。但是,这种大量反复的动作训练,必须在正确动作概念的支配、制约下进行。盲目的练习,容易造成不规范的,甚而错误的动作定型,日后再去纠正是很难、很费时的。在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之初,首先应在学员的思维中,建立正确规范的概念。为达到这一目标,教的方法有讲解、示范等等。学的方法主要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模仿。如何把握“向”的正确,学员通过耳听、眼看教员的讲解和示范,容易明白和接受。但是,如何把握“量”和“时”的准确度,摇杆操纵中的细微之处,光凭讲解和一般的示范,就显得不够了。而手把手带飞教学法,在这一教学阶段就具有教学优势。实质上,这种带飞方法也是一种示范的方法,是直接接触式的、具体帮助式的动作示范。
在手把手带飞情况下,教员做示范飞行,学员在观察飞机姿态、航线示范的同时,通过随杆而动的手指,还能直接感觉到教员操纵摇杆的动作示范,这种由手指动觉、触觉获得的动作信息,比起由视觉、听觉获得的动作信息,是一种直接具体的、更加细微准确信息,有助于在大脑中迅速形成准确的概念,从而提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大大缩短了正确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单凭语言方式的听讲,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而且,由于摇杆的动作表象信息和飞机的飞行表象信息是同时获得的,所以还有助于学员直接具体地感知操纵动作与飞行效果之间的联系,不同摇杆操作动作之间的联系,这些概念的建立,对飞行操纵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员示范飞行时,学员扶杆的手指虽然是被动的跟随教员的动作而动作,但这也是一种最初的模仿练习活动。手把手带飞方法,在示范教学时,就把学员从一个单纯的旁观者,变成一个边看边练的学习者,把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用子母发射机教学训练,教员可以为学员提供有效的保护,但对学员来说,因为没有教员直接给以的正确细腻的手感体验,以及相应的概念,有的只是通过视听得到的间接的、粗糙的概念。所以,学员完全要靠自己的飞行练习来摸索规律、调整手法动作、建立正确概念,这就需要花费更长的训练时间,还可能会走弯路。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交互作用性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应有双向交流活动。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对学员的学(包括学习效果和有关的情绪行为)必须有及时、切实的了解。采用手把手带飞教学法,在学员练习时,由于教员保持扶杆姿势,在观察飞行效果的同时,能够直接感受学员的操纵动作。综合视觉、动觉和触觉所得的表象,教员就能即时感知学员的操纵动作在“向”、“量”、“时”把握上的正确与否和准确度,具体了解学员技能的进展程度和问题所在,下一步的怎么教、教什么就有了依据,而且可以即时执行。如果采用子母发射机带飞教学,教员对学员的操纵动作和模型飞机飞行情况,不能同时兼顾,只能作轮番的观察,因而对学员的了解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在教与学之间缺乏直接的、及时的沟通和反馈,教学效果自然不如手把手带飞方法。
应用电脑模拟飞行器进行飞行操纵技能训练,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手段。这种飞行虽然是虚假的,但屏幕显示的飞行动画,却是高度的仿真。所选机种的各种性能数据,例如机翼面积、翼剖面类型、飞行重量、发动机汽缸容积、螺旋桨的螺距和直径等等都可以按需设置,使机种适合于练习者的水平,并尽量使摇杆操纵的动作幅度和飞机的动作反应接近于真实。电脑模拟飞行中的飞行事故是虚拟的,绝对没有真实的损失,所以学员在练习时,没有任何的紧张和后顾之忧,可以非常轻松自在地投入练习。这种心态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需要的。模拟飞行器还设置了飞机空中定格的功能。定格后的飞机,在打舵操纵时,只有各向姿态的转动变化,没有位移运动,这对于初学者了解舵面的操纵功能以及操纵杆和舵面的对应关系、杆量和飞机姿态变化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相关的概念,非常直观有效。在模拟器上练到能够较为熟练自主地控制飞机,不但能使学员在出外场实飞训练时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且确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纵能力。但是,在模拟器训练的开始阶段,以手把手方式教授正确的操纵手法,让学员建立规范正确的手感体验,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原因和上文所述是一样的。模拟飞行再仿真,和真实飞行的差异总是存在的,操纵手法和手感越是准确,在外场训练时,对真实飞行的适应能力、调整能力就越强。
实践证明,在遥控飞行训练的初学阶段,手把手带飞确实是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教学法,至今还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够取而代之。
三、带飞教学法的执行原则
技能的形成,最终只能是在自我练习中实现。带飞教学的实质,就是为学员的练习提供示范、保护、帮助。练习之初带飞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放手,为学员单飞自练创造条件。所以,在带飞教学阶段,也不能一带到底、只带不放,必须带放结合、带中有放、放中有带,让学员有尽量多的主动练习机会。这就是执行带飞教学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带飞教学执行方法
(一)带飞教学的握杆方法
学员按常规方法用双手握持发射机,左右手大拇指指端分别自然地按在左右操纵杆顶端,做到能够方便自如地上下左右摇杆。教员站在学员的背后,两手绕过学员身体两侧,用左右手大拇指、食指分别捏住左右操纵杆的下半截。用这种握杆方法,教学任何一方都可以进行主动操纵,或随动感觉对方的操纵,且相互之间不会有干扰和妨碍,使教学飞行活动可以正常进行。
(二)带飞教学的具体做法
带飞教学适用于技能训练的认知阶段和初级动作联系阶段。到动作的完善阶段,就没有必要再用手把手带飞方式,可以完全放手让学员单飞练习。在带飞教学阶段,按照带放结合、带中有放、放中有带的原则,应该随着学员的技能发展进程,不断增加放的时间,以便尽快地过渡到完全放手。带放结合的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应用方法大致如下:
1、完全带飞。最初几轮飞行练习,由教员作全过程操纵,进行飞行示范。学员以被动跟随方式,进行体验性飞行练习。通过练习,让学员对飞机的飞行空域、基本航线、姿态、各舵杆的操纵方法及相应的操纵效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带中有放,放而不脱。飞行全过程由教员操纵控制,按教学进程选择升降、方向、副翼操纵等个别动作科目,让学员主动操纵练习。在各舵面的操纵功能与操纵方法基本领会掌握的基础上,进而循序选择水平直线、水平转弯、直线升降、起飞、着陆等基本航线让学员一一练习。学员在作局部航线练习时,教员应让学员主动操纵,但自己不脱手,保持扶杆动作,随学员操纵而动,以感觉方式检查学员的操纵动作正确与否。当学员作错误操纵时,给以帮助纠正,作过量操纵时,给以限制,并配合简明扼要的讲解或提示。
3、带中有放,局部放手。当学员完成认知阶段训练任务,技能初步形成后,就进系阶段训练。此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动作熟练性,把先前分解练习获得的一系列局部动作组合联系起来,进行较为完整的套路动作练习,以促进形成系统的操纵技能,提高条件反应的敏锐性,提高操纵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协调性,扩大注意的范围,锻炼合理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在联系阶段的前期,仍然以教员带飞为主,全飞行过程由教员控制,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把飞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进而若干阶段放手让学员自己操纵练习。刚开始练习时,为了消除学员的紧张情绪,教员仍可扶秆保持一段时间,在学员发生一般的操纵不当或错误时,采用语言提示、启发的方法,让学员自己去认识和纠正。不到出现险情的时候,不要轻易取代学员操纵,这样对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应变处置能力有好处。当学员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连续操纵时,教员在给以肯定的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可以开始脱手,让学员完全独立练习。
4、放中有带。动作联系阶段训练的中后期,在学员头脑中已经建立结构化的动作程序,操纵时的紧张心理大为缓解,操纵动作的敏锐性、准确性、连贯性、协调性、合理性都大有提高。此时,可以实行以放为主,放中有带的教学法。此时的教学任务是巩固训练成果,达到动作定型,积累飞行经验,向技能的熟练完善阶段进军。按照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技能的形成,从不会到会,发展进程较快,从会到巩固、熟练,会出现一段进展缓慢,技术状态时起时伏的不稳定期。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该时期相应称为“高原期",是事故的易发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虽然不必扶手帮助,但仍应实行一对一的教学,学员单飞练习时,教员必须在旁监督,用语言方式给以必要的提示、评价、帮助。对于可能发生的险情,随时准备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帮助。教员在旁陪练,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安全感,减少紧张心理,提高训练效率。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运用子母教练发射机是比较适合的。此时,正确的操纵手法、相应的正确概念已经形成,如有偶尔的疏忽和失误,教员只需用简单语言提示,就能唤起学员对正确概念的记忆,并自觉用以比较和纠正错误动作。如有意外险情发生,教员可以在学员不觉察、不影响学员情绪的情况下帮助救险操纵,然后再向学员告知。也可以先让学员努力设法排除,不行的话,教员可以瞬间接替操纵。如果没有子母发射机,此时,教员只能接过学员手中的发射机进行救险操纵,在时间上,相对要慢一拍。另外,这种接机情况几次一来,对有些学员会产生畏怯情绪和反射性心理障碍,影响以后的训练。
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员的操纵技能趋向熟练,不需要对每一个操纵动作给以有意的关注,开始进入技能的完善阶段。至此,学员已经具备单飞能力,可以完全放手,独立训练。
五、带飞教学法对教员的要求
(一)开设形体课程的是社会的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探索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创新教学模式方面有新的认识,而2+1模式下的高校培养人才计划,更是顺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不仅注重课程的设置以及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对舞蹈形体训练更加重视,根据社会现实需求来决定舞蹈形体教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设舞蹈形体课程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舞蹈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舞蹈形体训练培养学生毕业后在紧张工作竞争中的抗压能力,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富有生气的精神面貌。以便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中适应社会。综上所述。无论是提高身体的素质实现有价值的终身运动,还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形体课程的开设是切实可行而又必要的。
(三)形体训练的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健康是人们感知青春活力的基础表现,最自然最基本的美是人体通过外在的形体美来展现。形体训练有利于增进身体健康,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协作协调能力,还可修饰、改善、矫正身体的不良姿势,塑造优美的身体姿态,培养高雅的气质。通过形体训练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并在形体训练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培养健康的身心形成健康、健美的心灵与体型,更近一步帮助指导现实生活和工作。
二、形体训练中芭蕾基训的应用
(一)芭蕾基训通过形体训练进行外在的形体美与内在的气质是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与训练日积月累训练出来的。根据人体解剖学和专业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正确的教学和训练方法,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形体的正常发展。芭蕾基训是进行舞蹈与形体训练的基础,具有科学、规范、严谨的特点,它要求“开、绷、直、立”是对人体及舞蹈强化训练的基本要求。通过基训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体态,同时塑造高贵、典雅的气质。芭蕾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与舞蹈形体训练的精髓,芭蕾基训“开、绷、直、立”的训练,是对舞蹈表演者和形体训练的一项基础必修课,在规范的要求和形体训练法则中,训练出优美、挺拔、修长的身体姿态,所以在学生形体训练中充分利用芭蕾基训进行训练。
(二)芭蕾基础形体训练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是骨生长发育趋于成型阶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思想相对成熟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生理上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虽然过了最佳时期,但也是形体发生突变的敏感期。虽然遗传因素起着很大决定作用,但后天的形体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带来的不足。形体训练主要针对人体的肌肉、骨骼、韧带,通过形体训练拉长肌肉线条与骨骼的伸展能力,改善人体肌肉形态和骨骼特征,改善后天养成的弯腰、驼背、内外八字等不良的习惯及身体姿态,运用芭蕾基训相关训练内容来矫正与塑造来形体美,由于年龄生长发育趋于骨的成型阶段,这一训练将遇到来自身体对抗的阻力,需采取强制、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修长、挺拔、匀称”的形体。
(2)生源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普通高中,没有舞蹈基础或自身舞蹈基本素质较差。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大学这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规范的舞蹈形体训练,在肢体表达、身体机能甚至身体基本素质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欠缺。故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舞蹈形体教学中给形体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需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步骤,从树立学生对舞蹈形体的认知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难度与过程,使学生塑造出良好的形体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三、舞蹈形体训练的意义
(一)生产物流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的思想也应得到重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确定合理的存货水平。无论是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及产成品尽量做到最低限度的库存,消除因多余库存造成的物流效率的浪费。2.改善生产作业布局。应该在生产车间中以物流总行程最短为条件来布局车间和生产设备。3.合理组织生产车间内的装卸搬运工作。装卸搬运工作积极使用自动化设备,避免出现货损,合理规划物料摆放位置,避免冗余生产物流。
(二)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者流通企业出售产成品的物流过程。其中循环经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使用ECR战略优化销售物流。合理选择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和包装方法,在实现包装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包装费用;积极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改进效率,同时要注重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欧洲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生产企业实施ECR战略,可以让制造成本减少2.3%,销售费用减少1.1%,仓储费用减少1.3%,盈利增加5.5%;销售商实施ECR战略之后可以让库存减少13.1%,仓储费用减少5.9%,毛利增加3.4%。2011年中国ECR大会指出通过ECR战略的实施可以普及精细化供应链管理,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订单满足率。2.使用QR战略优化销售物流。进行合理的订货流程设计,建立计算机管理的订货系统,使得订货信息能够迅速的转变为采购信息和产品的生产信息。尽可能缩短物流中转环节,如通过电商订货、直接配送顾客等方式减少物流中转环节,节约资源。
(三)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组织对来源于客户手中的物资的管理,物资包括包装品、产品等。逆向物流中循环经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2.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3.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
(四)物流六要素体现循环经济1.运输。通过设计合理的运输网络、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提高装载以及开展联合运输等方式实现运输效率的提高,在运输中循环使用周转箱、托盘等物流设备,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循环和再使用的思想。2.存货管理。通过控制合理的存货水平、减少货损、避免变价损失和缺货损失等关键点来实现存货管理的合理化,体现循环经济中减量化的思想。3.装卸搬运。通过减少无效的装卸搬运、装卸搬运路线的合理化和文明化以及提高装卸搬运的活性来实现装卸搬运的合理化,实现装卸搬运中的循环经济。4.配送。通过合理调配车辆、合理安排配送路线来实现配送作业的高效率和高效力,实现配送中的循环经济。5.包装加工。包装加工作业既要有效地实现各项基本功能,也要符合经济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如控制包装容量,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以及使用可回收包装,合理选择流通加工地点等方式,体现了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使用的思想。6.信息管理。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只有及时的收集、传递和处理信息才能使物流货送畅通化、高效化。信息管理的高效传递是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再利用的实际效果较差由于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人心,同时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循环经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效果不好。[3]以固体废物利用率为例,表1中列举出了2012年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情况。根据该图,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2012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1.53%,危险废物利用率为57.85%,该数值较之前已经有明显提高,但距发达国家80%~90%的利用率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循环经济在我国个省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固废利用率作为考查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表1数据,可以计算出各省市的固废利用率,如图1所示,北京、上海等城市利用率较高,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西及四川等城市的固废利用率较低,而虽然固废利用率低,其固废排产生量本身就远远低于其他城市,不列入数据考虑。从图示可以看出,固废利用率在不同省市表现参差不齐,这与不同省市的工业、商业布局和循环经济政策都有很大关系。
(三)供应链环节中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循环经济需要供应链各环节的通力支持才能实现效益和效率,所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推动供应链环境下循环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然而,因为利益矛盾的存在,目前供应链上上下游企业间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因此对于由资源再利用产生的成本不能够顺利的被分摊。如商品在进入逆向物流之后,是由生产商回收再生产再利用,而由回收产生的各项成本是由生产商一力承担,还是由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包括批发商和销售商共同承担,这是一个需要协商解决的问题,甚至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才能够解决。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对策
(一)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提倡供应链物流管理在当前政策背景下,应该让企业深刻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和人类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性,对各项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对资源环境的有力保护,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选之路,因此,应普及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应设法构建一种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和流程。企业是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实施的主题,因此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企业达到营运的绿色化目标,要在企业的管理理念中渗入绿色管理理念。[4]如物流企业应改造现有的仓储设施,制定科学存储规划及保管程序,节能减耗,抑制商品品质变化和有害废弃物的排放或泄露,采用适度、可循环包装,并开发新型包装材料,致力于循环利用。同时供应链物流管理思想对产品生产、资源利用的上下游企业都提出要求,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是生产企业发展的最终选择。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现代物流科学技术的应用,从技术手段上实现物料资源的节约化和消除浪费,使得物料资源在生产、加工、流转环节损失最小。同时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保障,现代企业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和存货管理系统的部门管理系统,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数字化,实现资源共享,并强化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形成注重物流、尊重科学的管理氛围。所以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实现最大限度的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