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意蕴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在浩如烟海的工手之中成为名家,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想法,但追求的紫砂技艺终点的艺者,需要的是用“心”去制作,因为名匠大家只是沧海一粟,但用心作壶却能在作品中实践自己的工艺理想。急功近利,打着创新的幌子,作出了许多媚俗妖艳的作品来,将紫砂的审美品位,文化修养统统抛之脑后,对紫砂艺术的发展是不会产生有价值的贡献的。
这把《清韵壶》以传统壶式为基,适当的增添了一些细节改动。具体说来,即是在充实其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对其外形进行一定的装饰改观。装饰工艺的好坏是塑造紫砂壶之美的基础。紫砂的审美有别于其他工艺美术品的独特之处,这源自于其特殊的材质特性和实用用途,这决定了作品的素胎即可从泥质、形式、工艺制造水平等各方面获得美的愉悦,这件《清韵壶》就是利用紫砂陶刻这种简便的装饰手法。紫砂陶刻从古到今都被历代的陶艺制作者广泛使用,这件《清韵壶》本身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制作完成以后壶体表面称得上素洁无华,一刀一刻,手法寥寥,却苍劲有力,简单的画面,简单的装饰,配合简单的壶体设计,综合起来便是一次不简单的创作。这件作品很好的体现了紫砂壶圆不一式,方非一相的特点,融合了方壶与圆壶的长处,既显得饱满挺阔,又将端庄平正之感隐隐流现于其中。壶颜色淡雅,宛如秦汉青瓦的古雅古韵。壶体状如圆柱,线性贯至壶底,由小及大,有如温婉秀丽的女子身着款款长裙,裙裾翩翩,由腰身托及脚尖,俨然衬托出其优雅的体态。壶嘴短小简单,略向外张,镶于壶侧偏上的部位,有助于稳定壶的重心。另一侧的壶把则是在传统形制的基础上,以轻倩之笔若有似无的勾出流云的盈盈之态。在制作该壶的过程中,其形体的艺术趣味是需要着重强调的。
壶体饱满圆润,规则的几何壶身显得阳刚,流润的边角处理显得柔和,充分体现了在不规则中求稳便,在稳便中求规律的法则,其整体的灵性也便呼之欲出。同时,还需讲究作品的艺术效果,追求作品返璞归真的意境,才能使人充分享受到壶所带来的美感。故该壶不以华丽点缀,在其朴素的基础上,加以素雅的陶刻进行修饰,性质与风格的相似之处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精神境界上的共鸣。这样的处理会使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壶的个性不单指独一无二的外形,更在于内在的神韵,没有神韵的作品久看无味,建立在神韵上的个性体现才能够给人带来长久的新意。这件《清韵壶》以全手工制作,从设计到烧制,皆有亲力亲为,该壶的胎质较为精致细腻,比例线条掌握的恰到好处,不似使用模具那般僵硬,因为要想使自己制作的作品获得灵性神韵,就必须亲手对每个部位仔细琢磨,以期望在量变中达到其协调端正的气韵。稍有偏执,则前功尽弃。正是这种制作中的不确定性,让手工制作出的作品倾注了制作者心血精力,从而蕴含深韵。技艺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一个具体理念,并坚持固守。坚持秉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持续的创新,在制作技艺中融人更深的生活意境.使人浮想联翩,达到引人共鸣的地步。这件《清韵壶》的创作离不开传统的积累.身正韵占.正体现了紫砂艺术的本色,其中蕴含了我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气息,堪称自成一格。
制作紫砂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也可以称为一门手艺,但无论是艺术还是手艺,都离不开思维的运作,而好的作品,便是思维运作的结品。所以一个人的心念必然会影响到手中的作品,那就要求紫砂陶艺的制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属于自己的制作理念,创作出带有自身风格的作品,不育目跟风随流,历代大家名手的经典壶器,是我们学习创作的有力标杆,是催人向前的有效动力。博大精深的紫砂艺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新一代紫砂陶手的手中,必将创造出更加耀眼夺日的光彩。
作者:秦志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旅游开发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unnan Province
—a Case of Kunming Diao
DENG A-lan,ZHAO Hong-mei
Abstract: A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eing paid in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 In such a background, it is critical to establish a good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takes Kunming Diao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evaluation, the current state and problem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give some advices for all above.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Kunming Diao;Tourism Development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人类文化遗产的内涵,表明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视角已从只重视有形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转移到更多地关注无形文化遗产上来。
而纵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像昆曲、古琴这样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 “申报热”、“旅游开发热”的背后陷入了窘境:重视申报、开发肤浅、保护滞后,从而空有头衔而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名录的现实意义。事实上,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传心授” 的特点,其保护更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有效开发必然需要建立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就地方而言,如何利用旅游的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得以保护性开发,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2年, 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项、省级项目217项、市级项目3000余项、县级项目8000余项,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内容涵盖民俗、手工技艺、美术、曲艺等各方面(见表1)。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级别较高,民族特色鲜明,原生态性强,为云南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云南省开展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汇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旅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迅速发展,成为了云南省以创新思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共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在开发中应特别强调以下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文化的人本规定性是文化最本质的规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所创造、为人所拥有、以人为载体,其旅游开发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要注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一方面充分保障传承人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尊重传承人对自身所传承的文化进行灵活运用、适当创新的权利,避免片面、肤浅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化,致使传承人仅成表演的工具。
第二,分类开发原则。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而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具有不同特色,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原真性原则。原真性(Authenticity)原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
第四,体验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且资源本身具有无形性。旅游者只有置身于它存在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对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三.个案分析: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昆明调
(一)昆明调的产生与发展
昆明调泛指昆明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
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在昆明附近的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据明杨升庵《观秋千》诗“滇歌焚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诗句及清陈鼎在《滇黔游记》记载,昆明调历史渊源至少应在清以前。
关键词:云南 文化产业 演艺业 优势
近年来,伴随云南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从产生初期到如今,不论是景区内的小型旅游表演还是大型的实景演出,其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独特且显著的。
一、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其中,云南民族民间传下的舞蹈品种1095个、舞蹈套路6718个,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云南省共有37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这两个名录。新公布的两项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如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等;传统戏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传统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此外,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人们说话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作为云南文化产业产品项目最具代表意义。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走村串寨,甄选了具有典型云南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舞蹈及音乐元素,用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以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力构架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难看出,《云南映象》正是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同时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原生态”是《云南映象》独有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演艺产品的一大卖点,同时也是产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原生态歌舞集”的命名既体现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云南映象》中70%以上的演员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演员,包括了彝、白、哈尼、布朗、藏等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田间地头,保留着古朴的形象。这些“原住民”的质朴表演是其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及产业平台优势
云南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能偏离传统,要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时展,忽视大众的现代需求心理和审美要求。产品的编创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又应体现现代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通过灯光、舞美等先进舞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在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中,可利用帕尼灯制作形成的立体舞台画面、布景灯营造各种各样的鲜活场景、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时代感,迎合了现代市场需求。使观众无论在感官视听还是在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实现“注意力”与“体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此种特定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
这种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目前,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次的数量增加,2007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高达458.36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高达8986.15万人次。
摘要: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创新与发展。但是与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化创新极为必要。本文拟从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入手,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融入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从而探究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关键词:茶理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运用思路
引言
虽然我国茶文化理论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西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更多局限在整个训练活动中,更多将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内容讲解之上,而未能将具体的训练需要与整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系统化结合,其不仅影响了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影响力推广产生了相应影响。
一、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
随着当前茶文化理论体系传播的深度不断增加,其对茶文化理论的具体内涵也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正是该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特点,决定了整个茶文化理论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训练特点:首先,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无论是整个运动的特点,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对该项目的难点有着相应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现出其复杂的内容,就值得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予以创新完善。其次,在整个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元素的系统化融合和具体统一,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体系化的物质元素外,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能训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来说,其交流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理想效果和优美性,其更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员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将文化艺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的理想呈现。最后,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整个茶文化理论内涵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在对整个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状况和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要素进行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传播思路。茶文化理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其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和意义。
二、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无论是运动理念,还是其比赛的完善度,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我国的具体开展状况来看,其更多是一种体育茶文化理论的内涵融入度,无论是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参与人数,还是具体的社会关注都较差。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人们的具体参与状况,还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支撑要素,都存在匮乏现象。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当然,对于茶文化理论开展活动来说,由于其未能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从而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不足。其次,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将着重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力和具体关注度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上,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内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的。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延展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最后,当前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尤其是其整体教学理念认知较为片面,未能认识到融入其他教学资源和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想要实现整个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训练特点认知基础上,通过有效探究和系统化融入,对整个课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延续和整体补充,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最佳效果。而构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全面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课堂学习与课下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赛等一系列教学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
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系统化开展,实际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论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体思路模式,其不仅是对教学活动创新,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有效丰富,因此,具体而言,系统化应用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体价值:首先,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应用该模式,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系中各个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体认知度。所以这也是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最佳传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课堂来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那么其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形成扎实的掌握基础。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能够在有效延展教学训练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感知中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活动实施的系统化优化和整体性提升。对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内涵,不仅能要充分注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完善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知识传播阶段,还是全面提升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新发展。而应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使得整个运动训练的组织范围进一步广泛,同时也便于先进的训练经验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熟发展。最后,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融入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为该训练活动开展寻找到更全面、更符合运动训练特点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满足其发展趋势。实施体育文化艺术经验与具体文化内涵理念相结合,就是说将各种适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传统体育茶文化理念内容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模拟场景,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而增进学员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
四、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实施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其具体需要:首先,要注重将整个茶理论体系中的各项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艺术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理念的借鉴和有效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创新发展。而想要实现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界定。当然,在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应该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确保两者实现内涵上的一致性和标准上的统一,从而为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开展奠定相应基础。此外,有效融入茶理论体系开展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艺术交流与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结合。实际上,影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传播活动,同时也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在充分借助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创新,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具体元素,从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下,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相关体育比赛活动,通过实施以赛促学的方式,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应用茶理论体系,将为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将该运动的具体发展趋势与项目的具体特点相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当然,在茶理论体系传承时,必须对茶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嫁接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
五、结语
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就是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学习与传播等一系列具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必须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训练特点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系统化融入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茶理论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将其与整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相融合,必然能够实现最佳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4):151-153.
[2]刘明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61-165.
[3]谭金明.文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比较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6):73-75.
天下艺术,装饰居多,装饰艺术是视觉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漆画就是装饰艺术的呈现载体,漆画的艺术特性使它命中注定要与装饰艺术结缘。虽然漆画作为独立的新兴画种,出现时间只有不过几十年,但其自身的质地技法与传统漆艺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的“漆画”从未和装饰艺术分开过,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国漆画艺术才得以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纷乱繁杂的足迹中,一些里程碑式的考古发掘给我们揭开了漆画与装饰艺术的前世缘。早在秦汉时期,漆器就开始充分运用各种装饰方法使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漆如同陶瓷的釉一样,具有保护器物胎体的实用功能,它又是一种装饰性的物质,漆从一开始被人所利用就表现出了这两种特。它的保护功能具有恒常性,自古及今没有多少变化,而装饰的功能则因不同的装饰方法和形式,展示着不同的历史风貌。漆工艺的历史,可以说是人们利用漆这种材料进行装饰的历史。反过来,装饰艺术又促使了漆器艺术的创新发展,使漆器能够在历朝历代都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为人们所喜好。装饰画不像中国画、油画、版画那样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画种,而是一种介于装饰和绘画之间的艺术形式。从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装饰绘画是在原始绘画和装饰纹样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装饰艺术与漆画创作的融合
装饰艺术产生装饰画不像油画、中国画、版画那样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画种,而是一种介于装饰和绘画之间的艺术形式。从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装饰绘画是在原始绘画和装饰纹样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装饰绘画超越自然,升华自然,艺术形象是重构的自然、幻化的自然,重艺术的自律性,注重形式美的外化,有着唯美独特的视觉风格。将装饰绘画的艺术语言融入现代漆画创作当中的研究是一个比较现实且新颖的问题,它没有更多可借鉴的理论和资料。我们只能通过对现代漆画的装饰性逐一进行细腻的研究分析,结合现代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势,逐渐拨开其云雾缭绕的面纱。四、装饰艺术对漆画创作的影响任何造型艺术都有着自身美和规律美的法则规范,装饰艺术的法则对漆画艺术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提高与规范。装饰艺术的法则具体表现在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均齐与平衡、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表现多元的艺术魅力。
1、平衡与均齐均齐是视觉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均齐又分了绝对均齐与相对均齐,绝对均齐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相同,如圆形、花朵等。相对均齐是指在绝对均齐的结构中有少部分形状或色彩出现不对称的现象,这种形式在不失绝对对称稳定感的同时,又显得格外灵活多变。均衡不受中轴线盒中心点的限制,没有对称的结构,但有对称式的重心。均齐与平衡在古代建筑中随意可见,比如一些顶台楼阁的均齐分布和平衡错落,都可产生稳重庄严的艺术效果。均齐中有平衡,平衡中找均齐的形态法则在漆画创作中可以使构图均衡有序,视觉形象典雅素丽,画面色彩相互协调,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自由感觉。
2、调和与对比调和是把各个形象元素协调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使画面感舒缓。每一幅艺术作品都是对比与调和的有机统一,对比与调和可以使画面生动富有活力,从而避免了画面的单调与死板。对比是利用绘画形象作对照比对,以突出各个形象的差异性,使画面展现出不同的美感,增强画面冲击力。在漆画构图上,对比可以使不同形态的比例、大小、主次等元素变化有序;在漆画色彩上,冷暖明暗的色彩变化也是给画面增添视觉冲击力的因素。对比与调和是多样统一的具体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是形的类似,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在漆画创作中形体的大小,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等都会给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而调和必然会是对比更加柔和一致,从而形成和平有序、画面和谐的漆画作品。
作者:江泽琴,王开祥,周厚永
【关键词】 医学论文 表格规范
表格是简明、规范的科技语言,是描述科技资料的一种重要工具,具有表达力强、易于阅读和理解、对比效果强烈、便于分析比较等优点,在医学论文中能够系统、简洁、集中地表述科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对比性,是实验数据、统计结果和事物分类的一种表达形式。规范化的表格运用既可避免冗长繁复的文字叙述,又可避免统计图较为抽象的弊端,使论文论述清晰准确、对比鲜明、更有说服力。因此是医学论文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方面。笔者在编辑加工稿件过程中发现,部分作者对表格的选用、设计不当,未能准确地展示应有的实验和统计结果,降低了论文的质量,影响到论文的及时发表。为引起作者的重视,规范表格在医学论文中的用法,笔者结合编辑工作中常见的表格运用缺陷讨论如下。
1 医学稿件中表格使用不当的几种表现
1.1 表格与文字或插图重复 有的作者常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再用文字叙述或又绘制成图来表述,既造成内容的重复,又浪费版面。其实,在医学论文中,相同的内容不宜同时使用文字、表格和统计图重复表达, 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种适宜的表达形式即可。一般能用文字概括的内容不用图表;为使读者便于对照比较和了解精确结果时,以表格的形式表达为宜;仅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趋势或某种趋向时,则应以插图表达为宜。
1.2 内容过于简单或包含主题过多 表中内容比较简单者(只有几组简单的数据),宜舍去表格改用文字叙述,或将同类主题的表格作适当的合并(但不同主题内容的表格不宜勉强合并)。有的在一个表中包含的主题过于庞杂,不适当地把属两份甚至三份表的内容强拼在一起,这样主次不分既不易看清表中各项关系,又违背了一个表只说明一两个主题的规则。
1.3 罗列原始记录数据 有的表内数据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罗列原始记录数据。医学论文中的表格一般应是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具有比较分析价值的统计表,表中的数据应是经统计学处理过的数据,研究过程中原始记录的数据应当删除,或经统计学处理后制表。
1.4 表题与内容不符 无表题、或表题过于简略或与表中内容脱节的现象在一些文稿中比较突出。表题是对表中内容的概括, 兼有对主题的说明和限定之作用, 故不应忽略和遗漏, 同时应注意拟题既要准确贴切, 又要详略得当。
1.5 主、谓语位置和数据排列不当 表中主语是指所要说明的事物分组、类型、时间、地点等多为文字,谓语是指所要说明事物的指标,如例数、百分数、平均数、构成比等多为数字,主、谓语应连贯为一句完整、通顺的句子。根据阅读习惯主语列在表的左侧,为竖标目,谓语列在表的右侧,即为横标目。有的作者不注意主、谓语的位置设计,将谓语置于左,主语置于其右,使栏目设计颠倒,表中数据横向排列,这种主、谓语位置和数据排列的错误,既使读表费力,又使本来可比性较强的资料不便比较,读者难以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因此,应按照同类数据纵排的原则安排主、谓语的位置。
1.6 表的线条不规范 科技论文中的表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三线表”、即上、下各一条粗横线,表头下一条细横线,必要时可加少量的辅助线(表中不用纵线,端线和斜线),它具有科学、合理、简洁、可读性等优点。在来稿中, 表的线条不规范现象相当普遍,有的表格就像一个棋盘,横、竖、斜线俱全,有几行文字就有几条横线,有几个栏目就有几条竖线,既不规范,又非常杂乱。
1.7 表的注释疏忽 注释是对内容的补充说明,如表题、标目或某个数据需注释时,可在其右上角加注释符号,并在表下用相同的符号加注相应的文字。对表需作附加说明者,可在表下加“ 注:……”句末不用标点。个别作者投稿时由于未仔细核对,常常是表中数据标有注释符号,表下却没有注释;或表下有注释,表内数据却无注释符号;表注说明符号与表中所示不吻合,或注释与文字叙述重复;注释符号未置于相应的文字上,表注标志符号放置的位置不对,应标在实验组数据的右上方,而有的标在了对照组。
1.8 表的位置不合适 表格的位置应紧随“见表×”或“(表×) ”之文字出现的自然段落之下,即先见文字,后见表。但仍有部分作者在层次表题后未见文字叙述,即出现表格,或在文字叙述完后随意放置或集中放置表格,使读者不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表格所要表达的内容。
1.9 其他问题 (1)表的项目不全:如缺表序(表号)或表题、表注等,使表格的自明性大为降低。(2)表头设计不合理:如缺少表头 、表头过多、交叉重复,表头应对应纵向的内容,却对应了横向内容。(3)计量单位疏漏:计量单位列在表内数据后或不标示;计量单位除无量纲外,在相应的标目或题目下应标明法定计量单位符号。(4)数据不准确:表中同一栏目的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位数不一致,有的为整数,有的为2 位甚至3 位、4 位数; 表内数据有空位或用“同上” 、“同左” 、“"”等类似词,表内数据与文中叙述不一致,甚至有的数据明显错误,如各个数据之和大于或小于总数。(5)多组数据比较时未注明比较对象。(6)表中的量、单位和符号,缩略词文字与正文不一致等等。
2 医学论文表格的规范化运用
2.1 表格的选择
2.1.1 如表格和文字内容重复时,应选择两者中较好的一种表述方式,删去另一种方式的表述。如选择表格表述数据时,则文字只需对表格内数据的规律性进行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复表述表格内的数据。
2.1.2 如同时使用插图和表格表述同一内容时,应选择更为合适的表述形式。如果强调事物的形貌或参量变动的总体趋势时,则以插图为宜;相反,如果讨论的重点是对比事项的隶属关系或对比量的准确程度,则以表格为宜。
2.1.3 如表格栏目中的内容基本相同或为相同类型的表格时,应尽量删除或合并。
2.1.4 如表的内容简单,仅少数几组统计数据,可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应以简要文字叙述。
2.2 表格设计的基本要求 全军医学编辑学术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和法规制订的《中国医学期刊编排规则》【1】对医学论文表格作了如下规定:
2.2.1 表应具有自明性,按统计学的制表原则设计,力求结构简洁,主、谓语位置合理。一般应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其内容不可与文字、插图重复。
2.2.2 每表均应有序号和简明的表题,居中排印在表上方。表的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的序号与表题之间应空一字间距。
2.2.3 表中不设“备注”栏,如有需要说明的事项(例如P值等) ,以简练文字排印在表的下方,表内用星号“ * ”或圈码“ ①”标注在相应内容的右上角。
2.2.4 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如表中所有参数的单位相同,可标注在表的右上方,或表题之后。各栏单位不同则应标注在各栏表头内。
2.2.5 表中同一栏的数字必须按位次上下对齐,表内不能用“同上”、“同左”、“ "”和类似词语,一律填入具体数字;如无此项可空白;未发现用“…”;结果为零用“0”。
2.2.6 表中的量、单位和符号、缩略词文字等必须与正文一致。
2.2.7 表应随正文,先见文字后见表。需要转页的表,应在续表的右上角或左上角注明“续表×”,并应重复排印表头。
3 小结
关键词:劳伦斯;龙袍;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85-01
中国服装史上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尚的皇权,是一种绣织有龙纹的袍服,专用于帝王后妃。清朝龙袍作为一种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并被列入了冠服制度。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一种“吉服”,只在一般的庆典活动中穿着。清代规定只有皇帝和后妃才可穿龙袍,其它人一律不得僭用,即使有功之臣若蒙皇帝赐予龙袍,必须在穿着前“挑去一爪”,将五爪改为四爪,这经过改制后的龙袍,则被称为蟒袍[1]。
本文中的所研究的“龙袍”是由国内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范冰冰设计的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所穿着的“龙袍”,名字叫做“东方祥云”,灵感来源于清代龙袍,而范冰冰穿上后在法国影展上艳压群芳,尤为显得设计师设计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服饰文化的热爱及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娴熟运用和对时尚的把握。
一、“龙袍”的审美特征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中国特色的服饰纹样――龙纹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服饰纹样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融合及合并中华民族众多鸟兽图腾的龙图腾,在中华民族心中产生强大的威慑与企慕的心理效应。一个看似简单的服饰或图腾,无疑都是图腾形象的原生态或历史演变产物,它们负载着如此厚重的人生内容,散发出如此庄严神圣的氛围感,这是那些从纯功能性的角度和纯形成审美角度看服饰的人所不曾预料和难以想象的。龙袍,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纹样构图表现为辩证的黑白动静和疏密虚实;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特质。
二、“龙袍”的时代文化背景
近年来,在世界时尚界和各种重大会议出现了许多极具中国风味的服装,如顶级服装设计师Dior、John Galliano、Chanel等等;奥运会颁奖服饰“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等;亚运会礼仪服饰“行云流水”;奢侈时尚的“解放鞋”和“蛇皮袋”等。世界刮起“中国热”之风,国内设计师也是大玩中国元素设计时尚礼服、服装。国内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设计的红毯礼服,中国元素东方祥云、孔雀装、梦回唐朝、丹凤朝阳、踏雪寻梅、梅花三弄等是永恒的主题。
三、“龙袍”展现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时尚与传统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生理需求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
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龙袍”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龙纹、云彩纹、色彩、工艺等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将刺绣、蜡染、扎染、手绘、挑花、编织、织花、抽纱等传统和现代工艺,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
四、“龙袍”突出穿着者的个性
艺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要受到公众的注视,尤其是着装方面,不仅可以显现他们的地位及品位,也可以显现他们的个性。欧洲心理学者将其称为人格。
中国风礼服“龙袍”如宫殿般的金碧辉煌,范冰冰一出场的气势就压倒一片,等着大家对东方女王的膜拜。高明度的明黄色绣以中国祥龙图案的礼服,华丽夸张的鱼尾设计,吸引众场。用渐变的蓝色云彩图案,作鱼尾下摆,倒也别具匠心。单肩的设计凸显时尚气息,颇有弧度的设计,更能衬托出身材,而高高的单耸肩,则更有霸气。与“范爷”的个性相吻合,时尚、霸气、强悍、百变等。
通过解读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的作品“龙袍”,我们认识到服饰文化的奥妙无穷,结合当下的时尚设计元素,创建了现代服装体系。设计师是未来时尚的先锋,是设计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培养及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设计环境国际化的前提下,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未来的设计师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自己的设计态度,创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