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8 14:5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好文章摘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激发兴趣,从“我”写起
1、写“我”最想说的话。只要是正常人,心里都蓄积着一些不吐不快的话,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让学生把这些不吐不快的话写出来,大多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公认的“差生”,一旦说起心里话来那可真是滔滔不绝。因为“差生”较其他同学在情感上受到的刺激更大,生活中遭到的冷眼更多:老师的看不起,家长的责骂,同学的歧视……总之,他们心灵深处郁结着不吐不快的“情结”。一旦设法打开其情感之门,往往能写出十分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文章。试想:连公认的“差生”都写出了好文章,那谁还会怀疑自己不是作文的料呢?学生一旦认识了自己的能力,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乐事、趣事、快事,以后的作文教学肯定会顺畅得多。
2、写“我”最想做的事。比如外出旅游、课外捕捉标本、生日聚会、文艺表演、英语比赛等,都是学生喜欢做而且愿意动笔,并能写得生动具体的事例。因此,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形式来记录这些事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二、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写作水平
参加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开展有关作文内容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1、开展剪报、摘抄、记札记比赛。
收集作文素材对于写好作文尤为重要。学生不能在感到需要材料时才去收集它,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时时留意它。因此,开展剪报、摘抄、记札记比赛,恰当给学生以精神或物质鼓励,以激发学生收集周边生活材料和书刊知识兴趣,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
2、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如开展市场调查、环境调查、厂矿企业调查等活动,并写好调查报告,既能满足学生了解社会的新奇感,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了写作能力。
3、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及主题报告会等活动。在活动前,先让学生写好讲稿,作好准备,并选好评委,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者。这样,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均能得到很好锻炼,作文兴趣也随之增强。
三、作文评改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在评改愉悦中提高作文水平
初中作文练习一般每周两次,如果每篇都按精批细改的传统讲评方式,工作量大不说,收效也甚微,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根本不去看教师的评语,而且单纯的教师讲评也容易使学生厌倦。因此,在作文讲评中我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仅作检查评改或抽查评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给评改方法,学生互相修改。为了提高学生评改能力,我给学生印发了各种文体范文,先让他们反复阅读原文,揣摩评改的地方,然后再具体地教他们使用符号、下眉批、总评的方法。学生开始互评时,我将作文按上一中,上一下,中一中,中一下的搭配方法,轮流交错地相互评改,评改后再由教师收回检查。评改他人的文章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会持认真的态度去评改。这样,学生于乐中既了解同学的写作特色,又懂得了自己写作中的不足,自然会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作文中去。
2、让学生在集体评讲中唱主角。当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自评、互评的方法后,在集体评改课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评。(1)、分组讨论。讨论后由各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作总结性讲评;(2)、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主持讲评,然后采取抽签形式抽查范读,集体评改学生作文,教师仅作小结,这样也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四、适度进行“违心”的表扬
不好的作文里还是可以找到一两处“闪光点”的:或某个词语用得恰当,或某句话较生动……只要教师能抓住这些“小不点”进行适度的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继续作文的愿望。我在写作文评语时,经常写些表扬激励的话语,分也打得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并以同龄人的文章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从作者与文章、作者与读者、作者与社会、作者与自我这四个视角来揭示作文的本质特征。认清作文是缀文表意的心智技能,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素质训练的过程,只有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了“作文”,才能发现过去作文教学中的不足和弊端,才能找准作文教改的方向,才能走向一条多快好省的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新路来。
一、作文是缀文表意的心智技能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有赖反复长期训练,教师告诉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技巧的运用等。不可否认,这种技法训练有一定的作用,但长期采用一成不变的指导方式,形成了惯例,这就跟“无孕生子”一样荒唐可笑。一个没有“身孕”的人,即使其掌握了多么高明的“生子”之道和技巧,但也无法生出“宝宝”来。久而久之,不但写不出好文章,连写作的兴趣也弄没了。我认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主观臆断、因循守旧,要去征询一下所教授的技法指导是不是适学生之需。我在平时跟学生的交流中就了解到,学生并不欢迎僵化了的索然寡味的技法传授,他们建议老师把题命好,设法激化他们的写作兴趣。我认为命题前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生活库存”“思想水平”,才能命出合乎学生胃口和达到预期写作目的的好题来。面对文题,作文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思考。
二、作文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
作文内容就是作者内心想法的外化。读者可以通过作文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文中情感起伏会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为此,我们在作文前的指导中,应该把确定目的、确定对象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考虑。简而言之,就是写作前要做到“目中有人”。过去我们在作文指导时,常常会忽视这一点。写作文时,“写什么”往往和“为什么写”不可分割,同一事物、同一件事件、同一种情思、同一番道理,因写作的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不同,而在反映的角度和选材上、详略上,写出来就不同,所以,当生活之源一经开掘,要选取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从记忆的仓库里一一剔检、梳理出来后,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写”的问题,自己确定写作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并以此为准来确定写作内容和主次详略和语言色彩基调等。考虑到学生的习作与社会一般人的写作不同,老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某种“规定情境”,用作文定性的需要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训练学生根据需要确立说话内容、说话方式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作文是书面文化的精神生产
1.素材准备
素材来自于生活,有赖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思考。作者的生活阅历,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直接影响文学的内容和质量,一旦离开生活,这种生产就找不到原料,只有“停产”。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生活积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例如,观察校园风景,在指导时要落实观察的具体对象,还要点拨他们怎么去观察,什么时候去观察,同一物体,早晚不一样,L和日丽和风雨交加时不一样,初长与盛开或凋谢时不一样,远观与近观也不一样。还有作者因个人的素质和情感不同写出来也有区别,积累素材的重要措施就是写观察日记、写观后感、写随笔、写读书感悟,只要坚持不懈,必有好处。
2.语言准备
培养学生经常看书看报,摘摘抄抄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感兴趣的诗词歌赋、优秀的散文或词句、语段都在摘抄之列,内容上不拘一格,天文地理、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只要觉得有趣、有情、有理的东西大可摘抄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记一记,琢磨琢磨极有好处。
3.情感的准备
学生对没兴趣的东西不想写、不会写,自然也写不好,因此,在交代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时,特别强调情感投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自身遭遇、看问题的立志方法以及情感趣味不同,文字必然会蒙上一层浓厚的主观色调。以写小草为例,朱自清《春》里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是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十分顽皮的小精灵。歌曲《小草》中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以优美的旋律,用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它装点大地,不求名利,默默奉献豁达乐观的情怀,明写小草,实则颂人。此外,以写小草不择地势,不怕压迫不怕火烧、顽强生长、无人同情之类的散文,无不倾诉作者的一腔深情,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
四、总结
一、传统作文评改的误区
针对传统习作教学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当前新课标所提出对习作教学中的要求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传统习作教学中评改这一环节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地位失落。长期以来批改作文、评价作文都是教师的事。学生难以体验到修改习作的喜悦,淡化自我修改的意识,难以养成自评自改的习惯。
2.批评多于鼓励。不少教师在评改学生辛辛苦苦写就的作文时,打分低,批评多,表扬鼓励少,有的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作文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这样,学生失败的感受多。成功的体验少,大大挫伤了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拔高要求。不少老师总是不自觉地以“中心明确、立意深刻、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语言生动、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条理分明”等传统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习作,大部分学生的写真写实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习作,就只能获得较低分数,造成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畏难情绪大。
根据课标提出重视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要求,提出“以赏析自改为主”的评价思路,努力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学生作文赏改的策略
1.以赏析学生的作文为主,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1)自找闪光点。教师为学生创造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作文展示栏”上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适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或体态暗示,让学生体验到被认同的乐趣,为下一次习作积蓄热情。
(2)当成名作来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以赏识肯定为主。将同学的作文当做名家名篇来欣赏,互相寻找作文中的优点,并在自己所欣赏的作品上标上一些符号、图形等直观形象的评价记号,写上评语,摘抄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片断等。在全班中展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3)情感沟通激励。要求在作文批阅评改中,一改“权威性结论”的做法,而是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2.把批改权还给学生,以学生自改为主
(1)学生自改。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激励,比老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要强得多。因此,以学生自改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体验修改后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
(2)师批生改。教师批而不改,教师在文中做上提示符号,在总批、眉批中提出修改建议,具体修改由学生参照提示自己完成:最后再由教师查看评定。
(3)集体评改。教师导改前,先了解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在习作评改课上,引导学生对照本次评改重点,进行集体赏评,找寻“闪光点”,找准“修改点”,并有所侧重地针对错别字、标点、病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某一方面进行集体修改。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进入一种境界,那么学生自然会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在平时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语言文字,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也许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许会因喜欢上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其次,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在每次作文评讲的时候将本班的优秀作文挑选出来,抓住优点重点表扬,提高他们的兴趣。也可以成立班级文学社,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这样的做法会吸引很多爱好文学的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写作之前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写作自信,那么学生将会如鱼得水。怎样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呢?从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入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从优秀的作文中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同时告诉学生“仿”不是机械的模仿,也不是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写情感类文章时,许多学生习惯性写父母雨中为我送伞,雨中送我看病,老师为我补课,同学拾金不昧等这一类比较陈旧的题材。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感人的题材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创作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文。例如,学习《春》,让学生模仿写景的句子写一段景物描写的片段,或写几句运用博喻和通感的比喻句;学习《最后一课》可以学习课文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段自己心理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描写,激发创作灵感,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事件教师应恰当处理,甚至可以利用其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成为一次练笔的好机会。如学生上课做小动作,让其描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学生上课没带书或没交作业,让其描写被老师抓住时的尴尬的表情及心理;上课时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学生争着观看,这时可让他们写一段场面描写;老师正在绘声绘色的讲课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雷声,可让学生写大雨将至时的景物描写……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不仅变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抓住了写作灵感,学生有话可说,锻炼了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当好导演,准确的把握好“度”,这些写作活动中要恰当运用时机,正确引导,不能喧宾夺主,只作为课堂花絮,并且每次任务内容不能太长,控制在三百字左右,便于及时讲评,选出优劣,这样学生才不断能看到进步,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欣赏、写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
对于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半成品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
五、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看的书多了,记的东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
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六、培养善思勤写的习惯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
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
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做好了这样的指导之后,就应该把相应的要求说清楚,日记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应体现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
比如初一上学期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可以给学生定出这样的要求并要他们抄在日记本上按这样的要求来坚持写日记:(一)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清秀;(二)不会写的字词不许空着或用拼音代替,查工具书解决,尽量不写错别字;(三)每篇日记内容具体,长短不限;(四)每周五篇;(五)每两个星期接受检查一次。
到初一下学期可对要求作适当调整,可将前面给出的五个要求中的第(三)变成:每篇日记内容具体,不少于三段;将(四)变成:每周三篇,到初二上学期增加一个要求:每篇日记要有题目,加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给文章命题的能力,做到题文相符。初二下学期应更注意日记的质量,适当减少日记篇数,改为每周两篇。初三让日记变成周记。
作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就要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来评讲学生的日记写作情况,教师一定要检查认真,仔细,针对学生日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评讲,尽量以表扬鼓励为主,日记数量写足的,书写工整清秀的,语句通顺的,内容具体的,感情真挚的,题目拟得好的,皆应分类表扬。并且还应把学生日记中的优美语句、语段,篇章选出来,大家一同欣赏,加以适当点评,让学生明白好句、好段、好文章应怎样写,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及写好文章的欲望。
对于不认真按要求来写作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批评,目的在于让他改正不足。在对初一学生的日记进行第一次检查评讲时,一定要全班都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补短,在教师的督促与指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否则,学生的日记就成了一种应付,达不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首先教会学生感悟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莫过于农村生活,农村的孩子经常接触的是大自然,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如:鸟语花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炊烟袅袅、树木葱绿、田野广阔、果园飘香、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放风筝、割稻谷、插秧施肥、上山砍柴、喂猪放牛……这不都一一烙着农村的印记吗?河畔田间的花草,季节里的春夏秋冬,自然里的风花雪月,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这些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思考其中所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而然就会为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借景言情,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以写景文章为例,学生要精选自然之景。虽然放眼望去,处处均有风景,但并不是所有的景物都能让我们有话可说,要力争让笔下之景有与众不同之处。在这类文章里,修辞尤为重要,如比喻会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拟人会将景物渲染得情感动人,巧妙地引入诗词典故、神话传说,更会给文章注入深厚底蕴。
其次要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借鉴写作经验。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同学们还必须建立材料库。材料库充实,下笔写文章才会如有源之水,否则,搜肠括肚,也难写出好文章。怎样才能使材料库充实起来呢?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这是很好的方法。
中学生的生活没有“丰富曲折”的经历,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很难碰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很难遇到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产生独到的思想观点。那么大量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从中吸取营养,便成为了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教育专家严凌君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啊,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赏李白、杜甫,读屈原、陆游,走进“红楼”,探访“聊斋”,和鲁迅一同“呐喊”“彷徨”,与茅盾一起苦熬“子夜”……一是在阅读中触感。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我们应该挖掘自我内心深处的感触。二是在阅读中借助语言。诗词典故或名言警句,就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在写作时适当使用,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之效。
读书是吸收和积累,要想写得好,必须读得有效。有些同学在读书的时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这样读书的效果不好。读书应该要聚精会神,多思考,多咀嚼,才能取得“望表知里”的效果。读,要有一种深入探究的精神,对文章的词句篇章、来龙去脉不弄懂不罢休;读,不能书是书,我是我,而应该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展开想象,让字面上的景、物、人活起来、动起来,深入理解语言情境的奥妙;读,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拨动自己的心弦,激起共鸣,把握文中感情的脉搏,使文章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深入理解作者炼字炼句、构思组材的用心。
最后要求学生勤练笔。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键在于“破”,在于学生读懂读透,才能从中受益。另外,同学们读书不能局限于课堂,更要注意得益于课外。如果说,课内的读是“点”,那么课外的广泛阅读才能构成一定的知识面。同学们要自觉地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要经常阅读文艺作品、科技读物,对报章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等,跟同学们经常交流读书心得。这里要提出的一点是同学们要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有许多方法,如摘抄重要的句子段落,圈点勾画美好的词语,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列出它的结构、提纲等。写读书笔记有许多好处,如可以促使自己读得认真,想得深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以后使用;可以进行练笔,提高叙述和说明的技巧等。写读书笔记其实就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同学们应该要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触动、感悟好好地记录下来,这里要切记的一点是同学们在获得写作素材和灵感的时候,应该马上记录下来,要不然就时过境迁了,再来写就没有当时的感受,甚至写不出来。
一、用心观察,从看图写起
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如何用心观察图片,看图说话,怎么把图中的内容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我不要求学生能说多少句话,或说得有多好,我只要求学生要说清楚,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想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用一句话或两句话写下来。看图写话是我在一、二年级中重点抓的内容,从说清楚到写清楚,从交代清楚基本的内容,即三要素,到能用一些形容词、修饰性的词语去说去写。
在这个过程中,以一幅幅图画作为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是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也是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从看图中,让学生学习写人、记事、写景、写状物、写想象,从而教好“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这两大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一句话中,学生要学习找出关键内容,说清楚关键信息,再到培养孩子用两句话、三句话,甚至更多的句子或段落去描写,从而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积累,打开写作的大门
在过去,常常听家里长辈说:“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写得出东西?要想写出好文章,还是要多读书,你不看,怎么写?”我觉得他们说得真好,没有积累足够多、足够好的词汇和句子,又如何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所以,写作要从文字积累开始。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多背四字词语、好词好句。二年级开始,则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好词好句,学习使用比喻句、拟人句,使自己说的话、写的话更生动有趣。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习模仿别人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使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写作方法,去写清楚,写细致,写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孩子手中,都会有一本摘抄本,或好词好句积累集,还有一个观察本,观察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甚至是天气的变化,观察所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为写作积累素材。
每节课的课堂,是我训练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说话,是一种积累,多给孩子说的机会,特别是上课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要使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不要求说得多么优美,尽量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课文就可以了。
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积累。我告诉孩子们:所谓写话就是把自己说过的话记录下来而已,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把说的内容变成写的,用文字表达我们所说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说话与写句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写话,就是用笔说话,用笔说话和用嘴说话一样,你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你想说多少,笔下就写多少。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意思表达得清楚、完整,就算只有一句话,也是值得表扬的。
三、读写不分家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理解了文字内容、文章的意思,方能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为自己所用。因此,我每天给学生规定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多读,读多了,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比较顺手。
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文段的特点,如段落开头空两格,有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观察文章的内容,如每篇文章或一段话的第一句会明确写清楚什么,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学生就能发现什么必须详细写,什么可以简单交代。所谓“详细写”,就是能写出人物间的对话,人物具体是怎么做的,并能够用上恰当的动词。在观察中,学生还学会正确使用“,”“。”“?”“!”等常见的、常用的标点符号,也能写通顺句子,然后做到在写话中不丢字,不多字,学过的字必须写字,没有学过的字,就写拼音。
同学们在读了无数遍课文,在和别的课外书做了比较,在读书中慢慢理解和积累了句子,就会慢慢地学会使用形容词、比喻句、拟人句等。在写作上,学生就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拒绝,甚至会爱上写作。
四、仿写,开始写作的道路
写作就是从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方法开始,慢慢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感悟,从而悟出自己的写作内容、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能独创一枝的方能成为大家。虽然,我不会要求学生成为写作能手、写作大家,但模仿是所有孩子进入写作的最好方式。
低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写作的门槛,看图写话就是低年级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发现通过长时间的教学,通过不断的积累和阅读,当学生们正式开启写作之路时,将会轻松很多。我只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仔细推敲,去写出自己要说的话;再要求学生找出要素,按照要素去写话,要求把关键内容交代清楚,如: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别人怎么把话写得具体,写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就会把他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上,甚至把电视中、动画片里学到的一些可爱的话恰当地用上,让人读了感到很有创意。如有学生写小猫抓鱼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只小花猫,看到一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金鱼。它想来想去:怎么能吃到这条金鱼呢?小花猫伸出猫爪在鱼缸里抓鱼。小金鱼游得非常快,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小花猫怎么也抓不到它,于是,它急得满头大汗。小花猫抓抓脑袋想出了一个办法。它对小金鱼说:“你游泳的技术真棒,可是你会跳吗?”小鱼得意地说:“我当然会跳啦!”“那你跳几下给我看看,我就不吃你了。”小花猫刚说完,小金鱼就跳了起来,水花溅了一地。小花猫看准时机,在空中抓住了小鱼,塞进了嘴里。小花猫闭上眼睛,舔着嘴巴,得意洋洋地走开了。可怜的小鱼,到死也没明白,它被骗了,真是可怜。这真是条笨鱼!
这样的习作是很有趣的。因此在模仿中,我会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观察别人是怎么按顺序写的,只有按顺序写了,才能使你的表达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在写景时,我们可以按照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并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这样,你的表达就显得条理清晰。我们的课文通常是怎么介绍的?为什么会这样介绍呢?我们能否用另一种方式呢?我要求的模仿也是要学会变通的,能做出改变的,能详略得当地描写,才能使作文更@张力,有所侧重。
一、留心生活,学会观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生活 :日出日落、四季景色、乡村变化、霓虹闪烁;父母的叮咛、邻居的微笑、老师的眼神、同学的个性;整齐的菜棚、劳作的身影、新修的马路、高大的建筑……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教师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身边的一切,进行生活积累。其次,教师要尽量丰富学生的生活。如定期举办诵背赛、故事赛、课文角色表演赛、体操歌咏赛、运动会、书画展、春游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并坚持用随笔的形式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详细地记录下来,不限字数,不拘形式,自由发挥。教师对每篇随笔必看必改,指出优劣,让学生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不断进步。写文章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事,学生以深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写出的文章会言之有物、思之有序、有感而发。学生一旦对生活有了观察、有了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真正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广泛阅读 积累词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生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堂。因为,教材所选皆是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变换多种阅读方式诵读课文,深入细致地体味文章的精妙所在,从思想、情感、表达、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领悟大家的典范之作。一方面通过精彩句段的分析,把文中的妙言妙句融进学生自己的素材库;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让学生领悟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技巧。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只要思想内容健康均可。如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及片段,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阅读自然、文史地书可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既可学到写作技巧,丰富语言积累,还可陶冶情操,促发作文灵感;阅读报刊杂志,可获取大量知识与信息,为作文提供材源。阅读方法上,短小精美的文章要精读;长篇文章要精略结合读;古诗、名著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浏览相结合。
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摘抄精彩句段,可写下美文赏析,哪怕几句话,只要是内心的感受就行。若是自已的书,还可圈点、批注。强调学生抽出业余、早读或课前几分钟时间朗读自己的摘抄,并背诵下来,同学间可互抄有无,以扩大摘抄量,增加齐背的机会,提高背诵的兴趣。对摘抄和背诵,教师不定期抽查,评出优秀,上报表扬。有了广泛的阅读积累,学生就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背诵中,学生积累了大量语言典范,了解了写作方法,作文时,不再“俯首甘啃钢笔头”了。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61-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我们学校地处市郊,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
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