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条码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EDM数字化制造;SQL server数据库;条形码; UG/OPEN二次开发;三坐标自动检测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on precision mold electrode digital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 integrated use of UG secondary development, SQL Server database development, PC - Dmis secondary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Delphi software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more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mould production,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improve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further. This article research results for mold enterprise digital level of ascension and competitiveness has good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EDM digital manufacturing; SQL server database; Bar code; UG/OPEN secondary development; Three coordinates automatic detection
1 研究背景
电火花加工技术是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一种实用的特种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但在电极管理上目前国内还主要靠手写标签来管理电极,这样效率低,易出错,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本文采用的模具电极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电极在数控加工完成之后都需要进行三坐标精密检测,如何将偏心量补偿到放电过程正是提高模具精度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的模具电极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及检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进一步提升模具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水平,对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数据快速共享的研究;2)电极的数字化管理的研究;3)工艺流程改进研究。
3 研究方案的设计
3.1 本方案的EDM数字化制造系统方案设计思路
3.1.1 方案设计理论依据
现在绝大部分现有模具企业的EDM技术路线及加工工艺是如下的流程:
对工件轮廓进行预加工 电极的设计与制造工件、电极的装夹与校正加工的定位电参数的配置加工过程的监控。
以上在电极的加工、制造、装夹、校正、定位、电参数配置及加工中的监控都是在人工的干预下进行的,靠人工来完成就存在人为的失误。而本研究中的方案完全排除人工干扰的优势:那就是实现电加工的数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采用的CAD/CAE/CAM一体化技术,C3P、C4P、KBE技术,模具柔性制造(FMS)和自动化加工技术完全依赖于数字化。
3.1.2 本研究采用条形码进行电极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用CAM编程完成后将信息写入SQL Server数据库中,并将条形码打印到程序单上。在NC加工部门通过扫描条码调用加工程序,加工部门加工完成后根据程序单条码生成电极条码并用条码打印机打印标签粘贴到电极上。在QC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以快速调用测量点信息,并对PC-DMI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测量过程的自动化。在EDM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用于快速读取电极的偏心量和放电间隙,并自动完成电极程序的编制。
3.2 本方案实施的具体方法
在产品数字化管理中,常用技术是条形码和芯片,结合国内大多数模具企业的现状,本研究计划采用条形码对模具电极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在CAM编程完成后在UG软件内对电极模型文件进行条码分配,并将相应信息写入SQL Server数据库中,并将条形码打印到程序单上;在NC加工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和条码打印机,通过扫描条码调用加工程序,加工部门采用3R快速定位座装夹电极,加工完成后根据程序单条码生成电极条码并用条码打印机打印标签粘贴到电极上;在QC部门增加3R快速定位座以快速定位,增加条码扫描枪以快速调用测量点信息,测量完成后增加数据处理功能;在 EDM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用于快速读取电极的偏心量和放电间隙,操作人员只需指定电极顺序号即可完成电极程序的编制。
3.3 方案EDM数字化制造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运用UG开发工具和软件工程方法,该系统不需要用户掌握UG软件的专业知识,只要有适合产品系列化设计,就能大大提高了模具的设计效率,这就为为基于UG的产品CAD/CAE/CAM系统开发和模具的自动化设计和制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电极自动测量系统开发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VC十十的电极测量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功能的全面、实用性和快捷性。应用Web Service技术跨平台对数据之间进行交互, 使模具客户应用Internet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不同技术、平台和操作系统成为现实。
4 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创新
一是,建立模具电极的条形码数字化识别系统;二是,在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上建立了CAD、CAM、NC、QC、EDM等部门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三是,实现了电极一键式三坐标自动化检测;四是,建立起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标准化工艺流程。
5 总结
本论文中通过对传统EDM加工与本课题研究的EDM数字化制造系统的比较,在电极产品数字化制造和管理中,采用条形码进行电极的管理系统、运用UG开发工具和软件、基于VC十十的电极测量系统,为预期的关键技术的实现打下了基础。研究成果在天津瑞福模具有限公司实践取得显著效果和经济效益。
论文关键词:食品物流;追溯系统;冷链
1 引言
低温冷冻品绝大多数是农副产品,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保鲜期,由于对物流及时性、恒温性和多样性的高质量要求,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冷链的各个环节损耗严重。在物流中,这种食品资源的巨大损耗又是非增产技术所能弥补的。加之,食品行业现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多品种,少数量”的消费模式的要求。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尤其是追溯技术的兴起,为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无论是在储存、搬运、销售或是配送阶段,实现实时物流跟踪,建立信息追溯和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当前食品冷链有效解决物流追溯问题的关键。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Golan E等(2002)通过对美国生鲜农产品、谷类和油菜以及牛肉制品的调查研究发现,三者经食品供应链跟踪后,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大多数要求召回的食品和农产品都被公布在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和检验服务的官方网站上,以便消费者根据食品包装的标识信息来判定有问题的食品和农产品。有些企业则通过使用先进的RSS条码系统和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更为具体地揭示食品供应链的标识信息,如每种产品的种子、施肥、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生产时间、生产线、生产地、生产所使用的技术和生产次序,等等。一旦某种产品出现问题,这些标识信息将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欧洲,欧盟已经采用EAN/UCC系统,成功地开展了对牛肉、蔬菜等食品追踪的研究。通过采用条码、GLN可以对食品冷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和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标识,以实现食品跟踪与追溯。
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于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及发展对策,如曹锋杰(2003)、刘宏伟(2004)等。在物流信息方面,张建华等(2005)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RFID技术,给出了基于RFID的现代食品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总体结构、子系统设计方法,并结合GIS和GPS等无线通讯技术,给出了系统的综合集成模型。
3 食品冷链物流可追溯技术
3.1 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的物流信息技术,为冷链物流追溯提供了可行性。一维条码系统一般包括编码技术、光传感技术、条码印刷技术和计算机识别应用技术。一维条码技术属于自动识别范畴,能够准确地将信息识别、编译、最终输入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其特点是识别速度快,准确率大大提高,制作相对简单,与之配套使用的阅读器、打印和印刷设备也相对成熟。在冷链各环节中,针对不同食品,可采用不干胶、PVC条码绑带标签或防盗扣等标签,实现流通阶段个体识别,仓储时采用手持条码读取设备辅助作业;在超市POS则进一步发挥了条码标签的作用,特殊条码标签在售出后可回收,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因此,一维条码技术是开发冷链物流可追溯系统中最为经济实用的技术。但是,一维技术的信息容量较小,码制占据的面积较大,低温、潮湿、多霜等复杂环境对标签要求较高,追溯信息标识到追溯单元上的自动化成本较高,同时受识别设备的影响,其实时性也不是很强。
二维条码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来源广泛、加密程度高等特点,随着成本的降低,将更好的弥补一维技术的不足。近年来二维码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手机内置的解码软件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使用基于二维码所提供的服务。消费者通过手机实时读取冷藏食品二维标签的信息,获取各环节追溯信息,在预置二维条码软件的手机普及的不久将来,将会非常有效的解决条码识读设备携带不便、信息量小、时效性差等冷链物流追溯问题。
3.2 射频识别技术(RFID)
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发射机(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数据传输以读取数据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使用RFID技术结合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通信,其目的在于提高信息的采集、传递的效率,对食品有效地进行标识,把分散的信息集成起来,从而达到追溯的要求。以商品猪肉供应链为例,为了实现全程的跟踪和监控,追溯体系需要在商品猪肉供应链的各关键节点——生猪养殖场、市境道口、屠宰场、批发市场——设置控制点,使用RFID标签记录追溯所需的信息。
3.3 数据库技术
良好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库,物流追溯实现的基础是物流信息数字化,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必须借助信息数据库。要实现食品冷链质量的可追溯,从食品的源头信息获取到最终交付顾客手中的信息存储,建立数据库是重要的支撑。在食品冷链物流追
溯系统设计中,可以采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关系型数据库,通过建立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即建立E2R模型,来实现对物流信息和数据的存储、加工和处理。结合标签技术,与厂家数据中心相连的PC端上的小标签初始化装置读取小标签的UID号,从厂家中心数据库获取相关产品信息及PID号并写入,绑定信息传入厂家中心数据库,每一环节信息写入后,终端消费者就可以根据标签信息进行冷链物流全过程跟踪了。
4 食品冷链物流可追溯系统模型设计
4.1 系统模型
针对食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冷链物流可追溯系统模型,食品的可追溯总体技术路线遵循着“供应——生产——销售——消费者”这样一条完整供应链,整个供应链过程需要实现低温环境。以肉制品为例,在原材料采购的源头,通过装有电子标签的耳标,建立每一头牲畜的养殖档案,通过标签阅读器将数据汇总至中心数据库;在屠宰场通过称重平台和为生肉佩戴钩型标签记录整个屠宰过程并将各种数据传送至中央服务器;在加工分割肉工作中,通过标签打印机打印便携式条码标签标识分割肉制品,建立相关的信息追溯系统,以此详细记录分割肉的生产过程以及各种数据并汇总到中央服务器;最后在无线网络可通过移动标签或者序列号对肉产品进行查询,以此建立牲畜养殖及肉制品生产、销售全套管理系统。 转贴于
4.2 功能及流程设计
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系统是对各类食品物流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更新和维护,最终方便各节点、消费者、监管部门进行追溯查询。主要功能模块应包括:数据库系统、电子商务查询系统、标签管理、车辆定位、安全检测等。这些功能实现的基础是:食品冷链中各节点都必须按照既定的格式详细记录食品的进货和出货以及中间加工过程的信息,并严格实行食品的批号管理,追溯系统必须记录食品从生产基地(或农户)发货直到消费者收货为止的整个过程的产品批号,以此保证整个物流过程可追溯的连续性。
具体的物流和信息流程可以设计为:利用RFID数据采集技术,将食品产地信息、车辆信息、食品信息等信息写入RFID标签,获取初始信息,然后RFID阅读器部署在生产、加工食品仓库、配送中心、运输食品的车辆、收费站、港口、码头、仓库、货场等不同站点,阅读器以一定的频率自动无线扫描途经的RFID电子标签,将扫描后的信息通过信息通道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启用GIS,一方面将各类信息存入数据库,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显示食品的种类、数量、来源、去向等信息,方便管理人员管理。如果运输过程中出现危险事故,可以通过GPS/GSM远程控制执行指令到载有GPS/GSM接收器的车辆,通知司机调整行动计划,同时改变电子标签中存储的信号量值,监控中心通过机站检测到该增量信号时发出警报,在电子地图上突出运输车辆的方位以及运输物品信息。在终端消费者层面,为了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保鲜食品的生产模式,以及保鲜食品的质量,可以开发集成免费电话、短信、互联网网络、手机二维条码的电子商务综合平台。这个平台能确保保鲜食品厂家与消费者的信息共享,提高消费者对厂家的信赖。
4.3 开发建议
4.3.1 系统中标签形式的选择
在生产阶段,电子标签上主要记录生产养殖的相关信息,如养殖场编号、运出时间、运送批次等,而且这些信息要和生产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相联系,以便查询生产过程的细节信息。在各个生产企业都设置RFID读写设备,可以实现食品信息的写入。在加工环节,采用的电子标签内含有食品在生产过程的相关数据和加工环节中添加的信息,如加工企业编号、加工日期、加工批次等。这些信息和企业当地数据库相关联,便于食品管理中心查询。加工企业和食品进口企业都配备RFID读写设备。在运输环节,集装箱运输采用的电子标签数据内容包括集装箱内食品信息、食品温度信息、车辆置信息、运送车辆信息和运送时间等。这些信息和物流企业本地数据库相关联。在仓储环节,可以主要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条码标签,结合关联数据库,标签内关联原来食品信息,并且记录安装时间和批次。仓库内部在叉车或者工作人员身上佩带RFID电子标签,内有员工或叉车的ID号,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得仓储过程更加高效快捷。在食品配送和销售环节,配送车辆实现GPS定位,相关食品的标签亦可以条码标签为主,在一些重要食品上加贴电子标签,而在一些廉价的食品上则采用条码,两者信息相互关联,以方便销售人员和消费者的及时识读。
4.3.2 数据共享和信息平台建设
数据共享和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避免各节点独立的信息系统运行。统一各节点数据格式、建立共同的单证标准、开发兼容的数据库系统,最终实现数据的标准化,这样为各方数据共享提供了可行性。建立各方参与的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实现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保护消费者权益。数据共享的结果是,消费者可以通过此系统,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包括产地环境,农药、化肥等各种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并可以追溯食品的质量问题;食品管理者、物流运输企业可以通过此平台及时获取有关食品生产、质量及食品运输状态的信息(如食品品种、数量、食品在途情况、交货期间、发货地和到达地、食品的货主、送货责任车辆和人员等);政府监管部门则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保证最终使优质安全食品经透明的供应链达到消费终端,优质优价,让从事优质安全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获利,促进优质安全食品生产和加工事业的快速发展。
论文关键词:物联网,图书馆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人们已经不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互联,物联网的概念慢慢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物体能够被识别和控制的关键技术,越来越多的行业通过RFID对物体进行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集中地,RFID技术的应用也涉及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基于RFID的图书馆管理正在稳步中慢慢发展起来。
RFID技术
RFID是英文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它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特定物体,利用无线射频传输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检索。由于RFID对环境几乎没有要求,可以应用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其应用由最初的军事方面已经发展到商业、工业、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
RFID的主要部件是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用来存储物品、人或其他器具的信息,它通过唯一的电子编码来标识不同对象,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射无线电波来与电子标签进行通讯,读取电子标签内存储的信息,进而识别其代表的人或者物品,这种识别可以是相距几厘米到几米不等的距离。与读写器相连的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它负责存储和处理从读写器获取的信息,进行后台的加工和控制。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但是由于其工作环境的不确定和无线传输的不稳定性,真正实现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系统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例如传输数据的安全性、用户隐私的保护、系统的兼容性、多目标识别等等,都是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的系统也必是被反复研究和测试的成熟系统。
RFID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RFID技术正在以迅猛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医药卫生、食品安全、身份识别等各个行业。近几年,RFID逐渐走进了图书馆管理,并且以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图书馆管理者的关注。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撑,也在逐渐向服务地方发展,其在管理和规模上日趋成熟和完善,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从无到有,并且在不断发展。
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和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它通过电子标签对物体进行标记,可以标记一本图书或是一张光盘,通过读写器写入、获取标记数据,可以取代图书条码扫描的操作方法,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进行快捷高效的流通管理。条码扫描技术是图书馆管理的一项基本技术,它实现了图书的自动检索和流通管理,RFID技术有着和条码识别一样的职责,而且功能更全面、效率更高。具体表现在:
RFID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数据,不像手持扫描仪需要近距离和可靠的光源,从而更加准确快捷的识别标记图书资料。
RFID技术可以对多个对象同时识别,实现图书借阅的批处理,提高图书借阅的效率。
RFID标签容量大,可以存储更多信息,而且可以任意删除、修改,能够重复利用。
RFID读写信息有密码保护,安全性更高。
此外,在有外围设备支持的情况下,RFID还可以实现图书借还的自助操作。RFID对标签的快速识别和批处理,可以提高馆藏的清点和整理效率。在高校,RFID系统可以与校园一卡通集成,实现图书馆的出入馆门禁管理和读者信息统计。
RFID最先是在1988年进入新加坡图书馆的,随后进入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图书馆,2006年,RFID进入深圳图书馆,这是国内图书馆使用RFID的开始,之后RFID在国内图书馆的使用开始稳步增长。在这种技术洪流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也开始试用RFID,截止2010年7月,全国使用RFID的高校图书馆是15家,约占总体数目的29%。高校图书馆使用RFID的数目不多,增长速度也不快,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图书馆建设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国家对高校的投入是有限的,这些投入需要用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用到图书馆建设上的资金就只能是这有限投入中的一小部分,RFID所用的电子标签相对于条码来说,成本比较高,2006年一个电子标签的价格是5-6元,普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至少也有百万册,拿100万册图书来说,更换为电子标签就得五六百万,而且其配套的其他设备价格也不菲,对于有着固定投入资金的高校图书馆来说,近千万的投资不能不算是一个难题。不仅如此,许多名校历史悠久,馆藏十分的丰富,要更换电子标签,除了资金问题,其工程量也是巨大的。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集中在高校教师和学生,服务对象相对固定,他们经常和图书馆打交道,有的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查找书目、借书还书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图书馆管理者也能从容应对,所以,RFID技术管理的优越性就不是那么明显,其改革也就不显得那么的迫切。
最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习惯了现有的管理和流通方法,对于新的技术不排斥也不主动,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更是凤毛菱角,对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来说,这项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他们的态度是等待和观望。
小结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起步较晚,虽然相比条码扫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其发展缓慢。目前,由于电子产品技术日益成熟,价格回落,普通电子标签的价格已经降低到2元以内,其在自动借还书和馆藏清点方面的卓越性能日益体现,不少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分阶段引进RFID技术,其增长速度达到30%。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成熟,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不断发展,RFID在必将会取代原有条码扫描的管理方式,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晞,马瑞,李星光。RFID系统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论坛[J],2005(1)。
关键词:RFID;标签天线;远程宠物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RFID标签天线
RFID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也叫做电子标签。RFID标签天线是一种通信的感应天线,能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自动识别特定的对象[1]。电子标签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论文通过对远程宠物管理系统这一项目的介绍,来简要分析对适用于多种环境的RFID标签天线的研究。
二、环境对RFID标签天线的影响
在应用的过程中,都要将RFID标签放到需要识别的物体上。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因为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还可能隔着包装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天线的性能也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天线周围有水和金属时,这种影响会十分明显。本论文设计的RFID标签天线是一个远程宠物管理系统,经实际验证,这个RFID标签天线能够适用于多种环境。
三、远程宠物管理系统总体描述
(一)主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所设计的远程宠物管理系统,采用了最新的双频识别技术,实现了对宠物的远程管理,系统主要由远程宠物电子身份证、远程宠物电子身份识别器、手持PDA读写器和中心服务器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的具体介绍如下:(1)远程宠物电子身份证:采用2.4~2.5GHz与13.56MHz波段,可存储大量信息,低功耗、低辐射,对宠物健康无负面影响。(2)远程宠物电子身份识别器:识别距离可在50米范围内调节,可穿透障碍物识别宠物电子身份证;(3)手持PDA读写器:基于PDA直接对宠物电子身份证进行识别,手持PDA读写器与PDA之间可通过蓝牙、串口、CF口相连;(4)中心服务器:手持PDA读写器与中心服务器通过蓝牙、无线局域网或GPRS相连。
远程宠物管理系统的产品式样主要分为两种:手持PDA识别器和远程电子身份证。
(二)主要功能
本论文的远程宠物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宠物电子身份证的远距离识别和读写;(2)宠物定位和搜索;(3)信息公告和;(4)丢失宠物查找。
(三)主要性能指标
(1)宠物识别距离不低于50米;(2)宠物移动速度不大于80公里/小时时,对宠物识别没有影响;(3)同时识别的最大宠物数量,不小于300只;(4)电子身份证发射功率小于-3db;(5)识别器的识别速度,不低于300个/秒;(6)宠物电子身份证的功耗小于0.3mW,普通纽扣电池的使用寿命大于2年。
四、远程宠物管理系统技术原理
宠物电子身份证使用了128个频道、2.4G到2.5GHzISM的微波段,频道带宽13.56MHz以及8MHz的双频识别技术,每张宠物电子身份证的ID号全球唯一,并可存储主人、地址、电话、出生日期、防疫信息、图片等大量信息。同时宠物电子身份证可远程加密读写。
远程宠物身份识别器可远距离穿透障碍物搜寻、定位宠物,当宠物防疫过期或为失踪宠物,远程身份识别器可发出报警音和振动提醒,并锁定宠物。
手持PDA读写器可和PDA通过蓝牙、串口、CF口相联,实时读取宠物信息,并发送到PDA上显示,手持PDA读写器可通过蓝牙、无线局域网、GPRS和中心数据库联接,获取最新的宠物信息。中心服务器为数据库服务系统,可以对宠物的相应信息进行查询。
五、项目创新内容
(一)应用创新
目前,对宠物的身份识别主要通过传统犬牌、二维条码、植入式芯片这三种方式。
传统犬牌容易伪造,通过人眼近距离识别,已基本上被淘汰;二维条码较难伪造,但识别距离只有几个厘米,识别时必须抓住宠物,识别效率低;植入式芯片是目前最新出现的宠物识别技术,植入式芯片无法伪造,识别距离可达到几十厘米。但植入式芯片也存在以下两个缺陷:(1)识别距离短,无法在户外识别屋内的宠物;(2)植入方式对宠物存在一定健康影响,许多宠物主人无法接受。
采用双频识别技术的远程宠物管理系统,有很多优势:(1)无法伪造;(2)可远距离穿透障碍物识别,识别距离可在50米范围内调节,可户外对屋内宠物进行身份识别;(3)可授权读写,可根据宠物的状况对识别体进行读写,存储最新的宠物信息;(4)对宠物健康无负面影响;(5)识别速度快,每秒可识别300只宠物,无需抓住、靠近宠物;(6)产品已通过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检测,相关技术指标满足全部要求。
(二)结构创新
电子犬牌结构小,可悬挂于宠物上,质量轻,对宠物无负面影响,具有卡通、精灵、宠物等多种造型。
六、项目技术开发可行性
(一)项目技术发展现状
本项目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2.4G~2.5GHz射频识别技术,13.56MHz射频识别技术。下面对目前这些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况做如下的简要介绍。(1)2.4G~2.5GHz射频识别技术。2.4G~2.5GHzISM频段是使用最多的短距离无线通信频段,基于该频段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比较成熟[2],具有公认的标准和产品,如ZigBee、Wi-Fi、蓝牙、无线USB、无线局域网等。(2)13.56MHz射频识别技术。基于13.56MHz射频识别技术的无线标准有NFC,ISO15693等。主要产品有Philips公司的RC500芯片,Melexis公司的MLX12115等。
七、结束语
本论文简要介绍了远程宠物管理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RFID标签天线能够适用于多种环境。RFID标签天线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清点,采集器,汇文,条形码
图书馆的藏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流通后,经常会出现读者在OPAC系统中能查询到的图书,但在书架上却没有找到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读者正常借阅。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譬如:验收过程的失误造成图书分配去向和典藏系统不符;在流通中图书丢失或被盗;图书被移至其他馆藏地或书架。因此,图书馆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图书清点,以便掌握馆藏的实际情况,维护书目数据的准确性,及时堵住图书管理中的漏洞,同时还能够发现有关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内部工作的管理质量。
1.清点的准备工作:
1.1确定清点方案:
我馆目前使用的是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汇文系统),虽然“典藏”模块含有图书清点功能,但是必须将图书条形码输入到清点模块。
传统清点的方法:第一种方案,将图书搬运至计算机前,用图书管理系统清点功能,逐本扫描完清点;第二种方案,利用数据采集器的清点功能,先采集完所有图书的条码数据,再导入到汇文系统进行清点。
这两种方案都存在不足,第一种方案需要将所有图书搬运到计算机前,大量的工作花在了搬运图书上,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但是这个方案,在清点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图书的问题,包括①条形码缺失,②非本馆藏地图书,③只有条形码,系统中没有记录的图书;第二种方案不需要搬运图书,但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因为只有将采集到的条形码数据导入到汇文图书管理系统清点模块后,才能发现有问题的图书,然后再到书架上找有问题的图书,这时有可能很难确定这些图书的具置。免费论文参考网。
因此,我们结合两种方案,先将某馆藏地条形码数据导入到数据采集器中,再到书架上逐本采集图书条形码,采集器根据预先设计的程序,适时进行匹配,发现有问题的图书,立即剔除出来,供编目人员进行甄别处理。
1.2准备清点工具
根据馆藏情况准备一定数量的“新大陆NLS-PT850”采集器,包括电源和数据线。因为采集器连续工作会出现电池不够用的情况,所以备有一些万能充电器和电池。
数据处理用的计算机,机器上要安装汇文软件和采集器数据处理程序。
1.3分配清点工作:
成立数据组,主要由技术部人员担任。负责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处理,保证清点设备的正常工作,撰写清点报告。
成立数据采集组,主要由流通部人员组成。负责采集条形码,以及后期对丢失藏书的再次查找。成立13个小组,每组3人。两人翻书,一人采集,流水作业;小组间,根据事先划分好的区域,齐头并进,同时进行清点。我馆清点实际速度平均每组每小时采集600册,包括下架,采集,上架。
成立编目组,主要由编目人员组成。负责问题图书的处理。包括补贴条码、修改数据、修补图书等。
上面几个小组要相互配合,保证清点工作全面进行。数据采集小组每天采集完数据后,将采集器送往数据组,由数据组人员将采集的数据统一导出(这是因为采集的数据过多时,会影响采集的速度,在实际操作中,当采集器采集数据达到5000~6000条时,速度会明显下降),数据组人员同时还需将采集器的电池充电,以供第二天采集使用。所有数据采集完毕后,还需采集编目组处理的问题图书。免费论文参考网。
1.4明确清点时间:
本馆利用暑假开始的两周时间,闭馆,对全馆图书进行了集中数目数据采集。这有利于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2.清点的详细过程
下面以某馆藏地为例,详细阐述清点的全过程,见图1
图1
利用汇文系统的“统计”模块-“馆藏清单”功能,导出某馆藏地的书目数据。由于Excel格式最大只支持65536行,所以建议导出Access格式的馆藏数据。
因为采集器存储容量有限,而且识别的条形码格式固定,所以利用专门编写的采集器数据预处理程序对汇文导出的某馆藏地书目数据的Access文件进行处理后,生成一个仅包含条形码的BOOK.TXT文件,导入到采集器中,作为匹配的依据。(其中BOOK.TXT内的条形码按从小到大排列,这有助于数据采集时,采集器匹配速度。)采集条形码时,如果是该馆藏地的书,则加入到OK.TXT中,如果不是该馆藏地的书或者条形码采集有错误的书,则加入到ERROR.TXT中,同时采集器报警提醒清点人员。有问题的图书,剔除出来,让编目组处理。如重复采集某本书,则不插入任何数据,仅提醒采集人员“重复采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某馆藏地有多组人员在同时进行采集,所以最终会生成多个OK.TXT,在导入到汇文系统清点之前需要先进行合并。为了防止各个采集器之间存在重复数据,最好合并完成后,进行一下“去重”操作,生成的文件,记作:OK_01.TXT。(01代表该馆藏地)
ERROR.TXT中的数据,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其他馆藏地的条形码;2.汇文系统中没有数据的条形码;3.采集器读的误码。对于第二种情况,需要在汇文系统中完成编目工作;第三种情况,在后期数据处理需要将误码删除。汇总各个馆藏地的ERROR.TXT文件,再加上由编目人员处理过的问题图书,合并成一个总的ERROR.TXT,去重,就形成了最终的ERROR_总.TXT。
所有采集和数据处理工作完成之后,将某馆藏地OK_01.TXT和ERROR_总.TXT,分别导入汇文的清点模块,进行第一次清点,将未清点到的图书到书架复查,将找到的图书的条形码再次输入到汇文系统的清点模块中。最后将未清点到的图书状态改为“声明丢失”。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一个馆藏地图书的清点。其他馆藏地的方法,只需将对应的OK_XX.TXT和ERROR_总.TXT,导入到汇文系统的清点模块中即可。
3.清点要注意的问题
(1)进入典藏-馆藏清点-选择清点批次,提示:“E该清点批次已经结束,您是否要继续进行清点?如果继续,则会将该批次的清点结果删除,你可以在清点完成之后重新执行清点统计。”这时要“取消”,然后再点清点统计,否则前功尽弃。
(2)由于在数据采集工作完成后,图书馆是正常开放的,所以存在一种特殊情况,譬如,存在某本书A,数据采集时,没有被采集到采集器中,但是在再次到书架上复查前,已经被读者借出,那么,就会造成这本书在借出,同时又是声明丢失状态,碰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汇文系统中,更改书目状态。
找出借出并且是声明丢失的书的sql语句:
select bar_codefrom item where book_stat_code=’3B’ and book_lend_flag=’1’;
(3)分组请点时,最好对每组负责的区域做好记录,明确每小组的责任区,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防止清点人员急于赶进度而忽略了清点质量,从制度上避免漏扫。
4.清点工作的成效
南航图书馆图书的清点,达到了预期效果,解决了图书在流通借阅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清点的同时,对全部藏书进行了整理,对于一些留藏或遗落的图书进行了清理,针对错号或摆放不合理的图书重新排架。
(2)遗失图书的数据更改后,读者查到索书号而书架上找不到书的情况明显减少,减少了读者的无效查找,节约了读者时间。
(3)对于少数没有存入系统的图书,进行了编目入藏,方便读者查询借阅。
(4)通过对清点工作的实践,对汇文系统的清点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今后清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免费论文参考网。
5.清点工作的建议
清点工作是一项繁杂耗时的基础工作,通过这次图书清点,我们理顺了清点工作流程,同时还有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1)清点工作是一项综合工作,需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对于清点中出现的问题,各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认真给予解决,避免相互推委。清点过程中图书要有暂时稳定的时间和地点, 因此以闭馆为宜。
(2)通过清点我们看到,尽管有些客观情况,但图书被偷被盗现象比较严重。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图书的管理,另一方面对读者应加强教育,尽量减少丢书现象的发生。
(3)我馆应重视并加强对书目数据的维护和审核,提高编目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减少失误,加强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之,图书的清点工作是需要图书馆花费较大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提高图书馆各项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图书清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其他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因此清点工作是图书馆值得下工夫作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琼.书库清点工作及其难题解析.图书馆建设,1998(4):48-50
[2]王惠芳.馆藏图书清点的方法和步骤.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0):68-69
关键词 数字资源;XML语言;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69-02
Design of XML-based Shared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Storage//Tang Wenling, Li Chunyan
Abstract Retrieval and storage of the shared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is the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 cloud storage mode, how to manage a huge digit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retriev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reduce duplicate resource storage, this paper propose a storage format based on the XML language, which will make the books already exist coll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s become more simple, convenient retrieval,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shared resource storage.
Key words digital resources; XML; library
1 前言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图书馆信息量的剧增和“数字化文献”载体形态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必须开始运用起数字化技术贮存和传递文献信息。当今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实现了资源数字化,但因开发软件不同,在运用时会针对不同的格式要求下载不同的阅读软件,给读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存储的格式也各种各样,使检索资源的有效性降低。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大量的重复,如今信息化社会步入云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大趋势,如何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减少数字资源开发的重复?基于XML语言的图书馆共享数字资源存储格式的开发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参考。
2 XML的特点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意为“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
2.1 简单
XML仅仅是存储数据。事实上XML与其他数据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它极其简单。通过XML可以用纯文本文件来存储数据,它可以用来在文件或数据库中存储数据。
XML在数据的交换、存储和共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现在市面上的数据库种类繁多,虽然数据库之间大多可以相互转换,但是它们并不兼容,搜索多样的不兼容数据库更是无法实现的。但是XML可以将不同来源的结构化数据很容易地结合在一起,后台数据库和其他应用得来的数据就能够在中间层的服务器上进行集成了。
2.2 易于结合
XML的简单使其易于在任何应用程序中读写数据,这使XML很快成为数据交换的唯一公共语言,意味着程序可以更容易地与Windows、Mac OS、Linux以及其他平台下产生的信息结合,然后可以很容易加载XML数据到程序中并分析,以XML格式输出结果。
2.3 灵活
XML保留了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结构化功能,这样就使得设计者可以定义自己的文档类型。XML同时推出一种新型文档类型,开发者可以不必定义文档类型,这使得XML极其灵活。
3 设计方式
3.1 XML文档处理
在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以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检索要素包括题名、出版社、索书号、作者、标准号(ISBN)、主题词、图书条码、分类号、题名缩写,这些基本上也就是一本图书在检索时会用到的全部要素,当然不同的图书馆检索系统中要素可能不完全相同,检索要素还可以包括出版时间、字数等。
以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中用到的图书要素为例,一本图书的DTD定义如下:
< ! ELEMENT book (title , author+ , callnumber , press , isbn , keyword ?, barcode , clc , owner+) >
< ! ELEMENT title (name , abbreviation ) >
< ! ELEMENT name (# PCDATA ) >
< ! ELEMENT abbreviation (#PCDATA ) >
< ! ELEMENT author (#PCDATA )>
< ! ELEMENT callnumber (#PCDATA )>
< ! ELEMENT press (name , date? )>
< ! ELEMENT name (# PCDATA ) >
< ! ELEMENT date (#PCDATA ) >
< ! ELEMENT isbn (#CDATA ) >
< ! ELEMENT keyword (#PCDATA ) >
< ! ELEMENT barcode (#CDATA ) >
< ! ELEMENT clc (#CDATA ) >
< ! ELEMENT owner (#PCDATA )>
这个DTD完整地表述了一本图书所包含的主要信息:题名及缩写、一个或多个作者、索书号、出版社名字及出版时间、ISBN标准号、主题词(关键字)、图书条码、中图分类号。作者后面的“+’表示至少应有一个作者,主题词及关键字后的“?”表明可以省略,#PCDATA表示为字符串型。
由于图书检索系统与论文期刊检索系统一般是独立的,所以论文期刊的DTD也可另行设计,实际上与图书的DTD大同小异,但在元素设置上略有不同。期刊论文的检索要素更多,以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例,除了图书的这些要素外,还包括关键词、摘要、刊名、参考文献、基金、ISSN等。
一个论文期刊的DTD可以设置为:
< !ELEMENT article ( title , author+ , abstract? , keywords? , content , reference ) >
3.2 显示
当需要将图书格式化输出显示在屏幕上时,就要将XML文档变换为HTML文档,可采用XSLT将XML文档格式化显示。XSLT是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的简称,这是一种对XML文档进行转化的语言。
大部分软件如FrameMaker、Microsoft Office中的MS Word、Excel等都支持XML,所以XML文件转换为其他格式文件也相当方便。
4 基于XML存储方式的优势
4.1 扩展方便
对于不同高校图书馆图书要素定义不同的情况,或是图书本身要素不全的情况,此格式扩展非常方便。例如:若有出版时间这个要素,将其作为press的子元素date并标记为可以省略,这样有些图书有出版时间这个要素,有些出版时间不明的则可以省略。在此DTD基础上,可以加入其他各要素,方便管理及查询。
4.2 在共享资源时减少重复存储
相关图书馆间可构建共享空间,将数字资源放于存储资源层,用户只需将电子设备连接至互联网,就可访问和获取所需的任何数据。在实现共享资源时,会因为重复资源而浪费大量存储空间。DTD中有一项owner元素表明了此资源的拥有者,“+”表示至少有一个拥有者。
增加此元素后,若发现有重复资源,将资源拥有者都加入此表项后,重复资源即可删除,为存储更多其他资源做准备。资源拥有者为各大高校图书馆,可以用各高校缩写或是更为简洁的标号来表示。
4.3 兼容性好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成为当今热门讨论话题。在云存储模式中,当用户提交一个查询请求时,云存储的管理系统将调用云中的所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同时搜索众多的数据库,然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另外,除了使用PC外,用户还可以通过PDA、手机等终端方便、快捷地获得云存储中的相关信息和服务,无需考虑使用的是哪个数据库、哪个存储设备。
而XML满足了两个基本的需求:将数据和表达形式分离;在不同的应用之间传输数据。
5 结束语
基于XML的存储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各高校实现共享资源,不仅方便大家交流和查找资料,而且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参考文献
[1]曾祥文.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J].软件导刊,2011(12):165-167.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22-02
国际化环境,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都离不开标准化。如果没有完善的标准,或虽有标准但要求太低、执行监督不力,都会给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烦恼甚至灾难性后果。编辑出版期刊也同样离不开标准化。在世界范围内,早就设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了一系列反映和规范各国共同需求的国际标准。我国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198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指出标准化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标准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1]。
我国对国际标准的态度是: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快废止与国际标准有冲突的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1992年及以后的国家标准,编号中的代号为“GB”的,是强制性标准,例如GB 3100-1993;代号为“GB/T”的,是推荐性标准,如GB/T 3179-2009。出版印刷行业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中的代号为“CY/T”,如CY/T 35-200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期刊编校的“规矩”就是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规范。为出版精品期刊,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应成为编辑同仁的自觉行动。
1.国家要求
大多数期刊都比较认真地执行了有关标准和规范,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编辑同仁标准化意识不强,执行标准的态度不那么积极,有的迫于编辑加工量大的压力而无力顾及标准化,有的认为推荐性标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还有人拿出国外期刊的一些非标准做法做说辞。从有关部门组织的审读、评奖实践来看,期刊的编校标准化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以下是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常见例子。
(1)关于期刊目次表,GB/T 13417要求:“目次表条目应与其对应的内容一致。”为体现著者的署名权,责任者项应列出文章全部著者的姓名。但不少期刊仍按照1992年版标准中的“也可”著录为“ 3 人等”著录著者。
(2)关于汉语拼音刊名,GB/T 3259规定:书名和刊名的汉语拼音需要加注在中文书刊的封面,或扉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拼写基本上以词为书写单位,一律横写。实际情况是一些期刊没有加注汉语拼音刊名,不少期刊以字为书写单位,有的全名连写,有的因封面设计需要将横写刊名竖排时颠倒了方向,即本应顺时针转90°后从上往下读,误成了逆时针转90°后自下而上读(英文期刊名称竖排时也常见这一违反国际惯例的错误)。
(3)关于量和单位的使用,没有严格执行强制性、基础性国家标准GB 3100~3102.1~13,不少期刊还在使用废弃的量名称、非法定计量单位,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不符合标准规定,非普及性期刊使用单位的中文名称或中文符号,数理公式的转行未执行标准的规则,坐标图的标目、数据表的栏目中用特定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形式等。
(4)关于参考文献,未完全按照GB/T 7714的规则著录,著录项目、著录要素不全,著录格式和标识符号使用混乱,正文中引用处未作标注(顺序编码制未标文献序号,著者-出版年制未标(著者,出版年)),以及著录内容存在诸多差错等问题均较严重地存在,有的还另立一套引文“著录标准”。
此外,化学式、数理公式编排,标点符号、数字、科技名词使用,语言文字,以及图表的设计、绘制等,也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呼唤我们期刊的编辑出版者应认真学习、积极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及规范 。
2.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我国的标准大多数是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了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是接轨的。因此,对期刊而言,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跟国际接轨指的就是与国际标准、国际有关学科组织的推荐或规范接轨,而不是跟国外的某一本“权威”期刊接轨。国际标准的条款是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不能因为国外的某些“权威”期刊不按国际标准执行,我们也不执行。以不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所谓“国际惯例”作为不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遁词是错误的。
与期刊编辑出版标准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常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如下:
(1)GB/T 3259-1992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2) GB/T 3860-2005 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3)GB/T 6447-1986 文摘编写规则
(4)GB/T 13417-2009 期刊目次表
(5)GB/T 788-1999 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6)GB 3100~3102.1~13-1993 量和单位
(7)GB/T 3179-2009 期刊编排格式
(8)GB/T 7713-19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修订时分3个标准,其中GB/T 7713.1-2006 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 GB/T 7713.3-2009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已,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即将修订)
(10)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
(11)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12)GB/T 16827-1997 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
(13)GB/T 28039-2011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14)CY/T 35-2001 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
(15)GB/T 7714-201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15-05-15;2015-12-01实施)
(16)GB/T 9999-2002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7)GB/T 11668-1989 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18)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形式规范
(19)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1998)
(20)新闻出版总署 CAJ-CDB/T 1-2005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规范
标准是由对一定范围内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组成的。一项标准包含许多条款,这些条款包括了“要求”“推荐”“陈述”等等。为了便于使用者准确区分各种不同的条款,标准表述这些条款所使用的动词是十分严密的。为了准确掌握条款、正确实施标准,我们在学习标准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条款表述中动词使用的情况[2]。
三、期刊编排格式规范要点
无论纸质期刊还是电子期刊,编排格式规范化的依据是GB/T 3179-2009及《期刊出版形式规范》[3-4]。
1.刊名。期刊的刊名需要简明确切,并且准确表明该期刊所涉及的知识和活动领域,方便引用。不得随意变更刊物的名称。封面上刊名的字体、字号或编排应显著清晰,便于识别,字号应大于其他信息的字号,广告、插图等均不得对刊名构成干扰。中文期刊可有与刊名同义的其他文种(一般为英文)的并列刊名。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应有中文并列刊名,并同时刊印在封面上,首选封一。在同一年的各期,并列刊名次序之间不得改变。
2.封面。期刊的封面由5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需要表明在封一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和CN号。按GB/T 9999规定,可将两者一起印在封一的右上角,或仅印ISSN号。根据《期刊出版形式规范》ISSN号和CN号还需要印在版权页或封四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部分)的条码,优先位置放在封一的左下角,也可以放在封四的右下角,纵排、横排均可。
3.目次页。目次页由目次页版头和目次表组成。版头应标明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月,半月刊、旬刊、周刊还应该标明“日”。目次页在期刊的每一期都应编有,并且单独成页,不编入正文的连续页码。当目次页不止一页时,可以采用罗马数字单独编码。将版权标识与目次页排印在一起的期刊,其版头不必重复标注。目次页宜置于封二后的第1页,如需转页,应转到第2页。目次页仅占1页时,可置于封二或封三。目次页的位置应该在每期都保持相同。
4.卷、期。期刊1年可以出版1卷或多卷。卷号应该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从第1卷开始,其中的“第”字不能省略。每年出版1卷的可不设卷,以年代卷。在一卷最末1期,需要在适当的显著位置注明“卷终”字样。构成期刊一卷的各期应从第1期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可以编“总期号”。期号或总期号中的“第”字不能省略。期刊的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应执行GB/T 788的规定。
5.版面和页码编排。期刊的层次标题、文章题名、正文、摘要、脚注、图表、参考文献、关键词等,除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外,应该区别字体、字号以及编排形式,各期排印格调需要保持统一。刊登正文的封三、封四应编入期刊的连续页码,封一、封二和未刊登正文的封三、封四不编入连续页码。其他内容可以独立成张,例如广告和不属于正文的部分、可在期刊合订成卷时剔除的部分,需要另编页码,不应与正文页码混同。期刊的页码标识位置应各页相同,常见置于页眉或页脚。
6.总目次和索引。每卷卷终的总目次或索引可以根据需要编印在期刊。可以采用罗马数字编页码。总目次和索引另编页码,应该从单页起排,不与正文部分混同连续编页码。
7.增刊。期刊可出版增刊,可编入总目次和索引。我国出版增刊仍需经主管部门批准,且每年只准许出版2期。增刊需要单独编序号,一卷(年)内只出1期,其序号为“增刊1”。增刊的字样应该排印在封面、目次页版头、页眉和版权标识等处。
四、结 语
在深化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于不同期刊的实际办刊环境,在重视提升期刊的学术、技术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提高期刊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为实现在各自所处的层次上,把期刊办成学术技术水平、编辑出版质量均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皆好,作者、读者都喜爱的期刊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8:276-305.
[2] 杨新玲.科技期刊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J].编辑学报,2014(6):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