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言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英语阅读中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作用探析
3.心理语言学卡罗尔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理论述评
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5.从心理语言学语篇理解的角度理解网络神回复
6.心理语言学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
7.心理语言学
8.提高日语培训课堂教学效果的心理语言学思考
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10.否定句研究中的几种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模型探析
11.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对心理语言学发展的贡献
12.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谈二语词汇教学
1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失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14.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15.心理语言学研究对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6.心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高校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
17.英语阅读中的心理语言学图式理论
18.浅析心理语言学关照下的英汉语句翻译
19.心理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工程心理语言学
21.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
22.关系从句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评述
23.习题反复出错现象的心理语言学探究
24.心理语言学对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影响
25.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6.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日本女性用语的变迁
27.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口试中的自我修正
28.心理语言学理论模式下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29.试论运用心理语言学提高专业英语的口语教学
30.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理解的特点
3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心理特征研究
32.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的临床探究
33.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34.从少儿英语看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35.阅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模式
36.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积极心理培养
37.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与语篇记忆在英语言中的作用
38.回顾与展望: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相关原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39.句子——语篇理解与心理语言学模型
40.国外关于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研究综述
4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析造成民航英语陆空通话歧义的原因
42.东巴文认知研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及展望
43.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44.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解读英语阅读教学
45.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感培养
46.浅析心理语言学原理对克服高职学生外语焦虑感的应用启示
47.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维果茨基心理语言学观
48.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解读语言迁移现象
49.心理语言学对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启示
50.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模块和语言模块的综述
5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设计的一例高中英语课堂教案
52.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4.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5.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56.口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初探
57.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
58.基于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外语学习
5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词汇的异常搭配
60.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托
6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62.汉语词汇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前景
6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大学英语教学
64.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5.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66.从心理语言学中注意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中话语的自我修正
67.心理语言学概述
68.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原理渗透
69.浅析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
70.心理语言学支持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71.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快速阅读训练中的启示
72.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73.心理语言学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级学生对话式英语学习的启发和应用
74.外语教师课堂中加强学习者学习动机之心理语言学阐述
75.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天赋性和普遍性思想及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76.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77.心理语言学证据:如何学习英语更有效
78.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79.从心理语言学研究看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自我提高
80.心理语言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81.从心理语言学谈影响大学英语听力的心理因素
82.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据
83.言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8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改进写作教学
85.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86.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87.英语“写长法”中心理语言学的运用
88.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89.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探究
90.听力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9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应对
92.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听说教学法述评
93.英汉口译听力中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及其启示
94.论多项选择试题的心理语言学基础与命题原则
95.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组织形式透视
96.心理语言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7.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98.语言理解过程中句法分析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就是一门把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同时,对于语言学来说,它所探索的范围并不是单一的。比如,语言的相关规律、语言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语言具有怎样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语言学还会对其它和语言相关的问题予以探索。相应地,对于英语语言学来说,它也是对英语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这门课程予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以及对语言予以研究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学对教学有着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语言学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
从当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最为严重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教学实践与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此,本文作者从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相关方面予以了分析。
1.衔接理论与高校英语教学。一般来说,在教学中,衔接就是相关语篇分析的领域里面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应地,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学的衔接则是以语篇的连贯为基础,建立起一种关键的词汇以及语法手段。它会借助对应的方式来展现出来。比如,替代、连接、照应。与此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衔接手段在这些方面随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写作、翻译。相反,在听力方面的应用却很少。比如,在这些听力材料中,衔接手段的使用。例:M:I’dliketocashacheck,please.Ihaveanaccounthere.W:Fine。Justmakeitoutto“cash”.针对这段对话,问到的问题是这段对话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在听这段听力材料的时候,需要把对话衔接在一起,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比如:“haveanaccount”和“cashacheck”。由此可以从中知道该段对话发生的地点是在银行。
2.输入理论与高校英语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之中,输入理论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理论,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这主要是因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于那些刚习得的语言,能够使自己处于那种可以对语言信息的输入予以理解,并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反馈到学习环境中去。相应地,想要使这些可以理解的信息增强,就需要创造出多样而真实的语言材料以及现实的学习环境。面对这方面的要求,教学需要对学生予以文化方面的输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增强。除此之外,据相关研究表明,个人以及社会群体对目的语所持有的态度会对外语的习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英语的语言教材予以充分地把握与选择。以此,来使文化与语言都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展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更能融入到语言环境中,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对于语言环境创设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
3.隐喻理论和高校英语教学。在语言学习中,隐喻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手段以及思维方式,隐喻是人们使用那些简单而形象的经验来对那些复杂而抽象的概念进行重新构建的构成。从实质上说,它就是一个认知领域步入到其它的认知领域。相应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隐喻是英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即听力教学、翻译、阅读理解方面。比如,在英语阅读理解方面,隐喻知识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探入埋下伏笔。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体裁分析;语步结构;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3-01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对科研论文进行的体裁分析研究也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科研论文的体裁分析能够提高学者们在其领域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能力。Swales被认为是体裁分析之父,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Swales的CARS分析模式应用到学术论文的其他部分, Yang & Allison对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如何从研究结果部分过渡到结论部分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出了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国际语言学杂志Applied Linguistics上2005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由英语本族语者撰写的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30篇语料的英语本族语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APP,从《中国应用语言学》杂志上2009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了中国学者撰写的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了90篇语料的中国学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CAPP。本研究提出了新的体裁结构模式,即“背景信息”、“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
二、研究结果
笔者利用语料库软件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语步赋码进行了提取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Nwogu(1997)认为,某一个在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超过50%的语步,即被认为是稳定的语步。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研究推论”;在C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另外,对各个语步的出现频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两个语料库中,语步一(%p2=2.1399, p>0.05),语步二(%p2=1.1223, p>0.05),语步三(%p2=0.0159, p>0.05),语步四(%p2=1.8783, p>0.05),这四个语步的出现频数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语步五(%p2=4.8000, 0.01
笔者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时态,以及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检索结果表明,在CAPP中“should”的密度明显高于APP,而“may”和“would”的密度却远远低于APP。通过对CAPP中“should”的索引行的检索分析发现,其主要被中国学者运用于语步五:研究推论,并常用含有“should”的结构提出教学建议、展望未来研究。
对动词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最常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对比两个语料库中时态的分布后发现,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步二中时态的使用。中国学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而本族语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
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检索统计表明,在CAPP中,每万词中有45.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而在APP中,则有102.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此结果表明中国学者较少的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学者通常认为学术研究是客观的,应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另外,在两个语料库中,第一人称复试代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
三、结语
本研究运用ESP体裁分析方法,结合语料库技术,对比分析了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研究结果对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掌握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基本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在教学里面占据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一个词的意义并不是词本身固有不变的,一成不改的东西,也是在于这个词在不同环境和语义下的运用。而这种运用也就是来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联想,并不是随心所欲想象出来的东西。当然,形成一个词的相互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义范畴的边界是万万不可以改变的,词义范畴是固定的、明确的,有变化、具有弹性的表现。提高英语教师词汇教学的规范和指教支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教师不能预测词义的发展,但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词汇的词义的发展和其规律,深刻理解其演变机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认知语言学理论首先认为词的意义不是由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构成,而是多种因素折衷而成的心理实体。其次,认为词的意义在系统中是模糊的,不可能完全清楚。为什么不能表达清楚,为什么不能一目了然,因为它是多种因素的折衷结果。再次,把表达语言结构之间语义和表达语言与使用者之间的语用义揉成一团,一锅煮,折衷两者,采取中间路线,避免了一些语义学和语用学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理解语言不能只信赖字面意义和词典,词典中的语义信息只表示出说话人对世界知识的一小部分。人类知识全部的复杂性只有在百科全书中才能体现,这是游离于语言系统本身之外的,人们理解语言必须依赖百科知识。
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是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的折衷,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英语词汇是充分理解各种话语和语篇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可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取其精华弃其粗糙,成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论,这样可以系统地指导英词汇教学。认知语言学方法论的研究,我们可能找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的统理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词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英语词汇中有许多不同意义的解释需要掌握,并且能够较好的运用,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环境的分析能力,以及对英语语言含义的理解能力,和在生活中对实物的体会。在人们做熟悉的众多理论中,究竟是哪一种理论应该受到教学研究人员的青睐?在英语词汇教学设计中,如何在不同的理论中汲收营养,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这些问题是研究方法论的根本问题,只有面对正确的方法论,才能在研究中取得科学的成果,我们将以认知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寻求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最顶级的途径。
长久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强调英语语法的重要性,重点认知和理解语法,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是以语法作为基础结合结构、时态为纲要来组织语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和操练,学习者有待提高,近而忽视了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常常处于教学的附属地位,停留在读音、拼写、词形变化、英汉对译等表面层次上,词汇教学仍然是“经验式”—过去自己怎么学习词汇的现在就怎么教。总的来说,传统的词汇教学经验有他可取的一面,但是存在许多不足,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在需要加以改正和完善。
作者:胡艳娟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处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高中英语教育的知识面广、语法知识深度达、语言运用技巧复杂。使用传统机械化教学方法,会大大削弱英语教育的魅力,使学生在背诵、记忆、分辨英语词汇、语法上面临诸多困难。语料库中的近义词辨析、词语搭配概括、词意推测、写作指导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分辨出相近词意英语词汇的具体含义,并结合搭配知识,攻克词汇学习难题。由此可见,语料库中设定的语言学习标准、语言实例能够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真实生动、针对性强、记忆效率高的学习内容,同时,还能将英语学习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填充进规范、标准的固有体系中。
二、语料库语言学与高中英语教育之间的主要关系
语料库语言学与高中英语教育二者可以看作两个体系,一个为理论研究体系,一个为实践应用体系,语料库语言学为高中英语教育提供丰富、充足的理论知识,高中英语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理论问题,进一步填充语言学内容,完善语料库。
1.正向关联
语料库创建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英语体系水平,为广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从关联角度分析,语料库与高中英语教育是相互影响的,通过理论建设,语料库能够让英语教育在规范的体系中发展建设,如语料库中的资料被格式化,则高中老师、学生都会陷入盲目、混乱的教学、学习状态中。因为英语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其使用规则、规律设定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规范体系设定标准,老师根本无法敲定某种词语搭配、词汇运用是否正确。从独立角度分析,语料库与高中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因为学校有教育目标,所以语料库中的词语使用规范和错误指示并不能融入高中英语教育中,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而不能作为主要模本。
2.主次关系
在教育环节中,每个教学任务都是明确的,与语料库语言学相比,高中英语教学更侧重语言文化的交流、语言词汇使用技巧的掌握,而语料库更注重理论,在体系中辨析分类词汇的使用特性、语法运用的标准规律。因此,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应学会决策、选择,矢量选用语料库中针对性专题知识,来巩固学生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体系,不能全盘接受、引用。如果高中英语教育过分依赖语料库,则语言教育便会失去感染力,使学生们望而却步。
三、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引用语料库的对策分析
1.词汇分类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听、说、读、写教学涉及的词汇量数目众多,很多高中生备受困扰,因为词汇、词意、词语分辨力不强,学生很难正确理解相同句式、不同词汇的真实词意。语料库汇集了众多使用频率高、分辨混淆率高的词汇、词组,将这些分类词汇组建成一个体系,对比分析,对比教学,学生能从中找到“不同点”和设定规律,进而有效分辨记忆词汇。如现在式、进行式、未来式、现在未来式等,句式时间变化是通过变化be动词、实义动词来展现的,动词的变化规律大体相同,并存在确定规律,这些规律性内容在语料库中均有体现,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借鉴。
2.语言分析
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叙事学语言学转向图像转向
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Ruth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Thesamedecadesthathavebroughtthegradualinvention,birth,andincreasingmaturityofbroadcasttelevisionhavealsoplayedhosttothedevelopmentofanewcriticalfield,“narratology”or,moresimply,“narrative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二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的。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
三
“语言学转向”几乎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就像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一样。W.J.T米歇尔说:“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社会便是一个文本。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6)至此,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语言学转向”是怎样发生的呢?导致这种人文学科“纷繁复杂的共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归纳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说:“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7)也许我们会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图像转向”?导致“图像转向”的原因又是什么?金元浦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学者W.J.P.米歇尔说,当下社会科学以及公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而在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中,这种转向也是明白无误的。他把这一变化称为‘图像转向’。那么,图像的转型转向哪里?这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形象化再现或图像的辅助解说转变,也不是向主体客体相互对应的理论回归,更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而是把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加以研究。因为重要的现实是,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陶东风教授说:“通俗报业的图像化,电影和电视的数字图像化、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成了转换的标志,更不用说互联网无休止的图象轰炸了。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影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媒体研究、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8)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影像媒介的出现才标志着“图像转向”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的动力一道完成了“图像转向”的重任。维克多•维坦查说:“文字与图像谁更卓越,今天是图书和电视的卓越之争•••电视以其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与线性传统作对,打破了逻辑和思维的习惯。(9)
四
视觉和图像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希腊以来就在文学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西方绘画与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影响几乎在西方文学影响之上。中国的诗学也是很重视形象的,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等等。但是,“图像”在中西传统叙事中却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方式,即使是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因为局限于“非现实”的艺术领域,其叙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德山在《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一文中指出:“电视图像叙事真正创造、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以电视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强势阶段开始形成•••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化叙事类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开始占据社会叙事格局的主流。电视叙事铺衍着社会的话语,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现实典型而驳杂的叙事文本。”(10)萨拉•科兹洛夫说:“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11)
电视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同时,“叙述不仅是电视上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12)电视叙事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经验。麦克卢汉在1961年就指出:“电视是一种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长久分离和分散的经验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13)
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指出:“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随处可见,这么说不仅仅是指电视的物体——一个角落里的盒子,它出现在多种文本中,——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牌、书、就像我的这本;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14)我们有理由认为:电视的日常生活化的诸种意义也应该包括了对于叙事学这门学科的主导作用的意义在内。
以上是我们循着萨拉•科兹洛夫的思路,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在人文社会学科所经历的两大事件——“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的因果关系中,从电视媒介对于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中,追溯了叙事学诞生的背景和主导成因,为萨拉•科兹洛夫的断言——“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找到了一种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因果链。
注释:
(1)SarahRuthKozloff:NarrativeTheoryandTelevision,inRobertC.AllenChannelsofDiscourse,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7,42。并参考麦永雄等译《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等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26页,439页。
(3)参阅谭善明:《叙事学》,/
(4)Todorov.T:GrammaireduDecameron(M),Mouton:TheHague,1969,69.
(5)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第3期
(6)(7)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
(8)金元浦/陶东风:《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文化研究二人谈》,/chinese/s15_wxs/qianyan/whyj/11.htm
(9)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9页。
(10)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大学物理保持过渡式
KeywordsUniverstyphysicsbilingualteachingmaintenanceandtransitionalmodel
一、引言
自从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许多高校均把大学物理选作实施双语教学的公共课程。然而,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于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并无现成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就成了制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几年来,在江西省教育厅教改基金的支持下,我们结合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若干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的结论。现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供从事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及其它专业双语教学工作的同仁参考。
二、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并由这个目标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其教学目标包括一般双语教学目标和物理学学科教学目标二个子目标。
1、一般双语教学的目标。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使用二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必定有它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与用双语讲授的学科的类别无关。它是各类双语教学共有的教学目标或一般目标。
加拿大学者麦凯和西格恩认为,双语教学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其一是语言目标,即提高学生运用二种或二种以上语言的熟练程度;其二是学术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学术能力;其三是社会目标,即满足社会和文化需要[1]。我国双语教育专家王斌华认为,我国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2]。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的一般教学目标应当是它的语言目标,即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教师认为,要从事学科教学的双语教师承担起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任务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学科教学的时数有限,学科教学的重点是学科内容而非语言。然而,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承担起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双语教学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且,双语教学的语言教学功能是专门的英语语言教学无法取代的。以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为例,在专门开设的英语语言教学课程中,并不会专门教学生学习事物间时空关系的英语表述方法和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英语表述方法,以及数量关系的英语表述方法。
结合专业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授这些语言知识,既必要又自然,学生学习起来能做到学用结合,更有利于接受这些语言知识。
2、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与普通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即应当具有相同的学科教学大纲。那种以牺牲专业教学内容为代价的双语教学是不值得提倡的。不过,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任务和课时设置的匹配问题。如果要大学物理双语班和普通班在相同的教学时数内完成相同专业内容的教学任务,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双语班还有语言教学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是无法逃避的,它是顺利进行专业内容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物理双语班的教学时数应当约高于普通班的教学时数。
三、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要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实现普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专业内容教学任务,首要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选择。教材内容相对太浅或太深,范围太宽或太窄均不能满足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目前,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原版大学物理教材,但究竟那种版本的原版教材符合我国现行工科院校物理教学大纲的普遍要求,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确定。为此,我们对现有大学物理英语原版教材和国内流行的大学物理教材按照、热、光、电和近代物理五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美国原版教材《西尔斯物理学》第10版和哈立德的《Fundamentalsofphysics》第六版在内容范围和深度上都与我国现行工科院校通用教材接近。而其它教材,如RaymandAserway等编著的《collegephysics》,PaulpelerUrone的《collegephysics》,以及《伯克利物理教程》等,则在内容范围和深度方面与我国同类教材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其它大学物理英语版教材,如王安安的《大学物理简明教程》,张三慧的《大学物理》,均由于受编者母语的影响而在行文风格和语言特征方面与原版国外教材相去甚远。卢德馨的英语版《大学物理》尽管语言流畅,似有原版英美物理教材韵味,但其内容显然不符合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因此,我们认为《西尔斯物理学》和《Fundamentalsofphysics》比较适合选作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教材。
四、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与普通大学物理教学相比,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完全沿用传统大学物理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完成大学物理双语班的教学任务。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方法是由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有二个主要特点:其一,它是一种双语教学;其二,它的内容是物理。
作为双语教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人们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有关。语言学家M·下·麦凯认为,双语教学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系统[3]。托斯滕·休森等在《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中对双语教学给出了如下定义:双语教学,就其最低标准而言,应当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4]。我国学者对双语教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定义。王斌华教授认为:“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份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王本华则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它各种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2]。
比较上述各种定义,我们认为,可以把双语教学的定义表达如下:双语教是指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使用二种语言的教学,其目的是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
本定义的恰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体现了教育部提倡双语教学的初衷,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其次,它切合我国目前双语班学生第二语言的实际水平。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国家提倡双语教学可能包含着促进民族平等与民族融合的政治考量。然而,在我国并不存在这种社会基础,不存在说英语的特定族群。因此,全部使用英语而无需进行汉语解释或辅助的双语教学班级,在我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此外,我们认为,将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有时甚至是由不懂汉语的教师实施的教学称之为双语教学是不恰当的。
如果接受这种授课方式的班级中也有用中文上的课程,那么这些班级可以叫做双语班;但由不懂汉语的教师上的课绝不能称之为双语教学课。双语班和双语教学课显然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我国的双语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含义。因此,必须选择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外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不使用母语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浸入式(immersionprogram)。该模式源于加拿大,对语言环境和授课对象要求较高。第二种称之为保特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该模式主张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外语,但并未对同一门课程中是否使用二种语言教学做出明确区分。第三种双语教学模式被称之为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该模式允许学生在开始阶段部份地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到只使用第二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完成从借助第一语言的学习向借助第二语言的学习的过渡。
比较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较适合我国双语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应当是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的综合模式。可以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含义是: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允许老师用母语向学生解释学科教学内容,同时讲授对应的英语表达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丢掉母语这根拐杖,直接通过外语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内容。
保持过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双语教学班学生第二语言实际水平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有效性也在我们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2、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分配比例。由于教材和教学语言的变更,双语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语言教学,以便学生能理解教材和教师用另一种语言提供的信息。而且,使学生掌握这些语言知识也正是双语教学的目标。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传授这些语言知识,而在于这些语言知识的相对容量有多大,需要花多少时间去传授,以及本课程在语言教学方面能提供多少时间。
我们的体会是,当必须用于语言教学的时间超过每堂课时的30%时,就无法完成学科内容的教学任务。而在对平均水平接近公共英语6级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时,用了语言教学的时间约为10%。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进行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对象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在3-4级范围。处于这个水平的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听讲过程中所碰到的语言问题并不仅仅是单词问题,实施双语教学的困难很大。要使学生明了课程内容,老师必须花费将近50%的时间去教授语言知识。显然,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实施双语教学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我们认为,适合进行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学生群体应当是英语平均水平在4级以上的教学班级。对这样的班级实施双语教学,课堂上用于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可以控制在2:8。而其中用于语言教学的20%课时应在总学时中补足。
3、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方法。双语课中的语言教学应当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而进行。大学物理是一门集实践性和理论性于一身的课程。该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语言点学生在公共英语课程中均来专门学习过,这些语言点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物理专业术语和习惯表述方法
(2)客体时空位置、状态及相互关系的表述方法
(3)数量关系及方程式的表述方法
(4)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表述方法
这些语言点分布于整个物理课程中,如何传授这些知识是双语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不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就不能理解教材,也听不懂老师的讲授。
有研究者认为,可以先集中讲授这些语言知识,然后再进行专业内容教学。然而,根据双语教学的语言学理论和我校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恰当。对于专业术语和习惯表述方法的学习,或许可以采用印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预先自习。但对于后面3个语言点的学习,就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因此,我们主张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语言知识。
美国南加洲大学的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言学习完全不同的,类似于母语学习的下意识过程,只有通过“习得”而掌握的语言,才能真正用于自然的交际环境中,表述说话者想要表述的意义。学习者“习得”一定语言规则后,会对语言输出进行监控,使其合乎已知规则。而这些规则的“习得”,则是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5]。显然,我们的主张与这种观点是一致的。
3、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知识表述形式的变更,大学物理双语班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也必须作相应的变更。这些变更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课堂语言的使用。由于双语班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普遍较低,尚未达到能接受完全用第二语言讲授的课程的水平。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讲述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讲解,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的专业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方法。
(2)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班的课件应当不同于非双语班的课件。许多在普通教学班中可用口头表达的教学内容,应当在双语班的教学课件中出现。其目的在于帮助第二语言(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听懂课程内容讲解,并强化语言知识。
(3)课堂师生间互动。应当适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答问的机会,并要求学生使用第二语言(英语)问和答,但不能强迫。通过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语言应用的机会,增强使用第二语言的兴趣。
(4)课后作业安排。在每个章节讲授完成后一定要布置适量的作业,并且要求学生解答时不得使用母语。此举在于给学生提供检验学习效果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掌握英语提供适度的压力。
除了在上述4个方面双语教学方法与非双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外,其余教学方法均无差别,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五、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自2002年以来,我校就开设了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班,数年来从未间断。不少同学反映,通过双语班的学习,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提高了英语水平。以2006年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班为例,双语班学生与全校其它非双语班学生使用同一考卷(译成英文),双语班的考试平均分比全校物理考试平均分还高出几个百分点,达到中上水平。
总结几年来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要有一本好的原版教材。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班开办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在教材的选择上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先后选用的几种国内外教材均不理想。后来,我们将对教材的要求细化为统计指标,通过对多种国内外教材的统计对比分析,最终选定了较适合双语教学要求的教材。
(2)要有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要实施双语教学,双语班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办班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体会是,当一个双语班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于4级,参加双语班的学习是不恰当的。由于4级水平以下的学生无法看懂原版教材,即使老师全部用中文讲授,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而且,这种水平上的差距,也不是双语班的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弥补的。
(3)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即使公共英语水平达到6级的同学,在接受双语教学时也需要进行语言指导。某些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的英语表述方法,是学生在公共英语学习阶段从未接触过的,更不要说熟练应用。而这一部份语言知识的缺失若不补上,就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4)要制作内容详细的英语版教学课件。鉴于我国目前公共英语的教学状况,学生根本无法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讲课内容。因此,有必要制作文字内容较详细的教学课件;以便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件内容来理解老师的讲授。
(5)要适度增加授课时数。由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花一部份时间讲授语言,真正用于学科内容的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总时数一般都在120学时左右。如果有20%用于语言教学,实际用于学科内容的教学时数就会低于100学时,因此,我们觉得大学物理双语班的物理课教学时数定为150课时较为适宜。
六、结语
教什么和如何教一直是困扰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工作者的难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双语教学的内容是由双语教学的目标决定的。而双语教学的目标是由二个子目标构成的;其一是语言目标,其二是学科教学目标。这二个教学目标决定了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内容既包括物理学科知识也包括英语语言知识。
2、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共同决定的。鉴于双语班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我们提出保持——过度式作为双语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使用二种语言解释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传授相应的英语表述方法。使学生逐步丢掉母语这根拐杖,达到直接通过英语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
3、本研究发现,参加双语班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应在4级以上;用于语言教学的时间应在总学时的20%以内;学科教学的总学时数应当相应地增加20%。
4、语言知识的教学应当结合内容教学进行,使学生通过“习得”的方式提高英语水平。即通过双语讲授、课堂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安排来增加学生语言练习的机会。
5、为了保证对双语班的学科内容教学能实现普通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当通过统计参数对比分析法选定合适的原版教材,并制作详细的课堂教学课件。
双语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愿与有志于双语教育事业的老师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双语教育事业提升到新的水平。
本研究得到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2.M.F麦凯,M西格恩,严正等译.双语教育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3.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THusen,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Secondedition,PergamonpressInc,1994
“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①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特征。每个语言对象国的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为了进行顺利的跨语言交际,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于学习外语专业和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的学习者而言,除了要在外语上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以外,还要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通过习得该语种来认知这个民族的行为、思维、心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从外语学习中观察,对不同语言与文化差异进行对比。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多样化,对非通用语种人才提出了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新要求。对如何提高非通用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策略,实现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每位非通用语种教师的责任。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为例,探讨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
1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010年起,广西民族大学为2007级泰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根据学校本科培养计划,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属于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该课程语言与文化并重,要求学生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语言和文化的概念、泰语语言特征、文化特征、泰国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当前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种实例的研究,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关系,学会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整合四年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奠定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高文化素质。
2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现状
外语教学中,语言课程总是作为主干内容来进行设置,我校在培养泰语本科专业学生传统的语言训练,如听、说、读、写、译技能方面一直有较好的经验。但语言教学无法与文化背景相脱离,外语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方法,总会自然地融入相关的文化教学,并形成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我校在培养泰语本科人才中一直非常注重对文化的导入,授课教师通常会根据上课内容涉及的主题进行补充介绍,灌输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经历见闻,但内容较为零散。在低年级阶段,针对泰语专业的学生在国内也开设有专门的文化课程,如:泰国概况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课程侧重的是横向的文化知识铺垫,内容覆盖面广而泛。大学第三学年,在学生赴语言对象国学习期间,开设有泰国社会文化课程。虽然我校的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尚处于任选课的地位,但对于加深对语言对象国的认识又是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在高年级专门开设语言与文化兼并的课程对外语学习者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语言教学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包含了教授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教师在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堂上的作用就是提出语言现象结合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在社会语用背景下教学,提高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的认识。笔者通过关注2010年至今泰国语言与文化课开设的情况看,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等方面发现,其中有值得借鉴的可取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2.2.1 教材问题
针对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这门新开设的课程目前没有适合的固定教材可供直接使用,暂时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泰国语言与文化课设定为专业任选课,但语言与文化涉及内容范围广,教师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化现象和特征囊括在36个课时内介绍完整。加上可搜集整合的教材资源有限,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教学准备不足使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学内容,对于语言文化知识不够深厚,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何上好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保证授课质量,是任课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
2.2.2 国内外教师教学方法问题
2010年笔者曾教授过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之后分别由另外两位泰籍外教继续担任授课教师。毋庸置疑的是,中泰教师由于文化差异,教学经验各具特点,教学方法也会存在差异,这包括授课内容、手段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教学成效也必然会有所差异。
笔者在正式上课前曾具体调查过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让学生写下希望从中收获到些什么,以便及时调整教案和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后,在第一堂课上会先告知学生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及上课内容,让学生在没有课本和教材的情况下明确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笔者从“泰语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采用主题分类的方式,利用每周3个课时教授一个相关主题的内容,如泰语语言等级、泰语中的外来词、泰语称谓词和泰国姓名文化等。笔者分主题制作课件,并打印分发课件讲义作为上课资料。授课过程中先铺垫基础理论导出本节知识点,让学生学习该主题中相关的语言与文化理论,举例论证,尽可能地把本节中语言和文化的背景关系分析清楚,然后进一步介绍目前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论文。最后,安排全班分组后在下一次课进行小组报告,开展自由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去查找更多其它的有关理论书籍阅读,搜集更多的实例来论证,增强理论基础。笔者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作业报告中所引用资料的可信度,严格要求参考文献、参考书目的书写规范。
从与泰国外教交流教学经验中得知,泰国学生一般是通过民俗学或文学类课程中习得语言文化知识,而授课老师如果是语言学家则会选用历史纪实、史记类书籍作为教材授课。泰国外教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设计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内容,例如:泰国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语言文化、泰国风俗中的语言文化和泰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化(以警示诗为例)。同样采取主题分类和课件的方式授课,重点讲解一些实用、优美的词汇,分析词汇的含义、词根、文化背景和现今的使用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词汇后能够学以致用。最后,布置相应的练习或完成课后作业,如造句或写作等进行检查。
学生一致反馈泰国语言与文化课相比过去所接触的语言文化知识课难度更深,层次更高。学生对笔者采用先分析后报告的教学方法的评价是,授课内容有深度、有条理,与泰国教学方式相似,对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研究水平起到积极作用。而外教身为对象国语言文化的“代言人”语言地道,是可靠的目的语文化信息来源,教学风格具有本土化特色,课堂文化气氛多元,在阐述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背景时更驾轻就熟。可以说,聘请外教授课本身就是一种加深学生对对象国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过程。
虽然国内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各具优势,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捉襟见肘。国内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弊病之一是力求一次讲全讲透、面面俱到,笔者在初次授课时一直忙碌于阅读和搜集大量而分散的资料信息制作课件,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尽可能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但由于准备的材料多,往往会造成对教材不够熟悉,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聘请外教教学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外籍教师的流动性大,部分泰国外教是非泰语专业出身,出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等情况。外教通常对我们国内的教学大纲不熟悉,上课缺乏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不够规范,授课内容经常与学生在泰国留学期间已学习过的知识重叠。此外,由于缺乏系统教学和理论参与指导,课堂上容易出现跑题,讲述漫无边际,教学效率不高的弊病。外教也反映,因为泰语中不少词汇是来自巴利文、梵文并且涉及宗教的文化背景,词汇的含义较深,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一两个词汇的文化根源,有时需要加快语速或者借助图片教学,学生虽然最终能够掌握,但整个学期下来在专业上的收效甚微。
2.2.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大学本科教育一向都提倡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外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语言使用文化环境的理解。每个学生掌握语言的水平高低和进度不同,文化接受能力不同,自身对新事物新文化的理解和遇到的障碍也不同。是否能够准确地领会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取决于个人语言的能力、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现今社会中不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甚至对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身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学习了解远远不够。如果只具备了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单面人”。另外,笔者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后分组报告中还发现,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滞后,获取、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比较弱,这体现在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渠道单一,范围窄。再则,由于缺乏理论研究的培养,理论基础薄弱使很多学生不善于分析和综合归纳问题,在报告的论证中往往缺乏可信的依据,并且出现抄袭的情况,小组报告的信息来源、内容及分析结果雷同,缺乏新意。若能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学会分析语言文化差异,对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