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质大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为何选择地球化学专业
在高三同学们进行专业选择时,常常会被诸如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有前途、什么专业有发展前景等等这样的问题所困扰。然而在我看来,专业没有冷热之分,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大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所导致的区别罢了。只有对所学专业有兴趣,才有动力去学好学精,从而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前途。就我所读的地球化学专业来说,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全国只有二十余所,每届毕业生总共才有三千余人,比起计算机、英语等专业,可以说是冷门专业。但是只要地球存在一天,地球化学就要存在一天,所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地球科学是人类永恒的事业,我自己出于对旅游和地球奥秘的好奇,报考了国内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和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作为一所以地质、资源等为特色的行业高校,在国内地学领域中可谓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2012年的第三轮高校学科评估中,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连续三轮分别排名第一。所以,想要从事地质工作,报考中国地质大学是最理性的选择。
课程安排和设置
搞地质曾经给人的印象是找矿、搞风水、上山下乡,其实这是很狭隘的理解。地质学其实涵盖了与地球(或者其他宇宙天体)有关的各个方面,它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系统。
进入大学之后,我慢慢地了解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拥有於崇文、张本仁、李曙光等院士,就连“嫦娥奔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也是我们专业的第一届校友。按照以往院士和每年的学生比例来算,平均2000人可以出一个院士。这也就更加激励了同学们钻研专业领域的动力。地质大学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在我所就读的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研究课题到深夜已经是屡见不鲜的情景了。每次走在校园的主干道上,看着路上行色匆匆的老师和同学,望着伴随学校成长的白杨,我愈加相信,简朴的地大,孕育了多少的地质人,又引领了多少的地质人啊!地大人始终践行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不断钻研,精深着地大的精深。在这里,我更加坚定了终生走地质之路的决心。
在专业课设置的方面,大一、大二期间学习内容主要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将来从事地质科研夯实理论基础,包括岩石学、结晶与矿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同时,专业课还设置了很多实习内容,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结晶学实习课上,我们把小孩子玩的“积木”琢磨了大半个学期,睡觉的时候都在念叨晶型符号;在岩石学实习课上,我们拿一把小刀、一个放大镜观察三大岩类标本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若有几个很相像的标本的话,可够折腾大脑的;在晶体光学课上,我们利用偏光显微镜对岩石薄片进行观察鉴定,发现原来“石头也是有颜色的”。当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地球的演化历史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人类的历史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年华是如此短暂,何不充实度过?在雅安地震后的第二天,老师就为我们讲解了此次地震发生的机制原因。让我们意识到地质对人类社会是如何的重要!很多有名的教授都给我们本科生上课,教授们的知识渊博,待人宽厚,使我们受益匪浅。
本专业的实习和就业
野外是地质工作者的家园。中国地质大学在周口店和北戴河都建有教学实习基地。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前往北戴河进行了为期12天的地质认知实习,实习内容相对简单,但是为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二暑期的周口店实习更加充实紧张,在为期三十五天的酷暑里,我们每天带上地质三大件出野外,爬山是家常便饭,划分地层、测产状、记野簿、绘素描,回基地后,要补充野簿、上课,还要预习第二天的实习内容。实习结束之后,大家都被晒黑了,体重也减少了,但学到的东西很多,掌握了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地质基本技能,学会了合作交流,为自己以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尽管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们为何要选择从事这一行业,我想说是兴趣与使命让我们越走越坚定。
大三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同时,若自己对科研感兴趣,可以跟随老师做课题。
时间就像是海绵里挤出来的水,大学的课余时间是十分充足的。如果利用好课余时间,多参加课余活动,对一个人的能力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在大二时,我和同学申请到了两个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旅。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写论文,如何制定可执行的方案。每天的生活虽然很繁忙,但当自己有所进步时,都会为自己感到高兴。同时,我也参加了不少比赛活动,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北极特别奖等。总而言之,大学所提供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只要你做一名有心人,便会收获令人欣慰的惊喜。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选课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后,对它的研究和讨论越发深入。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始于1945 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是针对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专门化、知识被严重割裂等问题而提出来的。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专业性教育部分,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并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够有效地思考,能够清晰地与别人沟通思想,能够认识普遍性价值的复合型人才。其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和“人”; 第二,通识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具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第三,通识教育要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
2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①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让学生在主修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跳出专业范围,突破学科阻隔,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内容,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拓展专业知识、开启思维之门。②二是能够让通识课程的任课老师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主动去了解其他专业的学科性质,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自身能力。三是通识课程的开设推动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为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智力储备。
3 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特点
3.1 通选课具有相对灵活性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通选课。公共必修课包括英语、计算机、体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主要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评价,这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相对完善和固定。而通选课一般由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设置,高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发挥空间,可以体现自身特色和教育取向,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
3.2 通选课具有明显趋同性
本科阶段的课程基本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进行设置。学科专业目录除规定了 249 种专业外,还对每一种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就包含关于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工程专业,遵循专业目录,其设置的专业主干课为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钻掘工艺学、工程地质勘察等;还规定了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测量教学实习(1周)、地质认识与教学实习(6周)等。同样的通选课的课程设置同样受制于专业目录――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业目录以外的课程,③即使学生有需求,老师上不了,院系也无法承担教学任务,导致了我国高校之间的通选课差异小,很难形成特色。
4 本科阶段通选课体系的现状
4.1 部分“985”工程大学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根据武书连等所著的2010中国大学评价及高校官网资料,对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33所“985”工程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大学名称以科研得分排序),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7所大学为代表的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占21.2%;其次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4所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等4所大学开设通识学院,两种类型均占12.1%;第三是成立基础学(课)部的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3所,占9.1%;最后是开设公共基础课的高校,如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所,占6.1%。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3所大学,以公共必修加通选课的实施开展通识教育,占比最大,为39.4%。从上述数据上看,通选课是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开展的最主要形式。
4.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选课的建立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一致,采用公共必修加通选课的模式。为进一步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建立通识的跨学科基础的教学体系,启发学生思想,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台了通选课课程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人文与艺术等课程类型及开课人数、学时、学分,并规定了通选课的考核和评定办法。管理办法特别强调:教师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习成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2013学年度共开设通选课283门,占所有课程的5.5%,通选课学分累计为374分,为该学年学分总数的2.5%,满足35760人次的选课需求。其中包括地球趣语、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前沿、应用地球物理导论、地震与地震灾害、行星科学概论、油气开采与集输、地壳运动及地壳形变、数字地球技术与应用等依托现有专业优势开设的通选课课程,更有根据野外工作经验开设的野外生存体验课和根据长期地质工作经验开设的玉石及玉器赏析。
5 关于本科阶段通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
5.1 确立建设原则
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强调价值导向性,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学识的培育,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视角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选课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史、思想史和学科智慧;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加强学生对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的认识;四是促进不同学科间交叉渗透;五是使学生自觉遵守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价值和规范;六是使学生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路和方法;七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有利用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5.2 调整教学计划
作为选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在本科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小,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的公共必修课又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学分(约 40~50 学分)。④因此,建议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改革。第一,在本科教学中,增加通识课程在毕业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在通识课程内部,通过将公共必修课中适合通选课要求的课程吸纳到通选课体系中等多种途径,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的数量,加强跨学科、探究性、综合性等通选课的比重;第三,开展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改革试点,增强高校专业建设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和权利,加快完善学校专业调整与动态优化机制,允许高校根据自身的力量来自主设计新的通选课课程,为发展具有特色的通选课课程体系提供平台。
5.3 完善课程内容
高等学校必须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整体化、综合化”的知识教育,创立跨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通选课课程,在文科和理科中筛选出灵活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进行文理融合,形成理工结合的新课程,以此来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综合化发展要求,进而构建通识教育的立交桥。⑤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少而精的高品质通选课,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逐步改善通识教育课程“杂、乱、差”的地位和形象,使有限的通选课学分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
6 简短的研究结论
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证明,不管什么样的学科和专业都可以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大学教育的全体。当前,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明确目标和步骤,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多样化的课程特点,不断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通讯作者:潘娣
注释
① 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86-88.
② 熊治平.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9(4):41-42.
③ 孙鑫.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探索
一、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电气类各专业和部分非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习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电路,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及应用方法。该课程对于学好后继专业课程以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独立学院的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和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学生获得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以老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或者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方式按部就班,虽能避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实验顺利完成。但这种实验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①实验操作中出现问题和故障的机会减少,甚至从头至尾没有任何问题,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②压制了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③老师讲解的时间多,学生相对实验时间变少,导致其动手机会减少和动手能力下降;④学生实验的兴趣不大。因此,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类型等,势在必行。
三、解决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基础实验,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为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字电路的概念,明确逻辑和电路之间的关系,基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子电路的测试方法、集成逻辑电路的应用、基本实验技能,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调动手能力和基本概念。基础实验内容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载体,强调与课堂讲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如设计译码显示电路,用集成计数器构成进制计数器,利用移位寄存器实现乘法和除法运算等,让实验不再是一味的验证,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阐述和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2. 开设趣味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一些接近生活实际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的实验。科技论文。如在做基本逻辑门实验时,请同学设计“抢答器电路”;在做组合逻辑电路实验时,同样是优先编码器的设计,让学生设计“病房呼救系统”;在做触发器实验时,让学生设计“报警系统”;在做计数器实验时,让学生设计“电子时钟”;在做555多谐振荡器实验时安排学生设计“救护车鸣笛系统”等。科技论文。由于实验内容和实验题目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验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察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教学虽然省略了许多推理和分析过程,却极大调动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真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设研究型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实验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学生自愿组织的电子制作兴趣小组或科技作品制作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也可以单个学生独立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有关资料自己拟订实验项目,将课外科技活动、电子制作大赛纳入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学生视野开阔、能力增强。实验室在仪器设备和器材方面为学生提供方便。此类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电路的设计到实验的全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
4.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为了使学生能重视实验且能更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建立了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课程总成绩=职业素质成绩(20%)+职业能力成绩(80%)。其中职业素质成绩包括态度评价、安全评价和工作习惯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对实验本身意义的认知程度,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的预知程度,对实验中人身及设备的安全重视程度,对实验善后工作的处理等。科技论文。职业能力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现场动手和操作能力,排查实验故障的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实验设计及制作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实验报告是否正确、科学、严谨,对实验结果分析、结论是否合理。在评价方式上,采取现场打分,把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考核要素中,通过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验态度及动手能力,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指导教师的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数据及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处理现场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做到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本文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培养目标出发,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将学生所学理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过去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笔者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陆滢. 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设想[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2.
[3] 付青青,吴爱平. 关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25-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土地信息技术及与土地相关的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已成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各自依托的优势学科不同,学科定位各有特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特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工科为特色,在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力求重点突出、与时俱进,既要深入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编基础上,针对院校特点和实习地区特色,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完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实习目的
教学实习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新知识进行创新,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行之有效地实践。对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制定规范且详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多层次的创新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系在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结合科学研究与学生实际,在本科生完成普通地质学、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将学生集中安排在秭归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践性教学。在实习过程中,专业导师将指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的理论,现场讲解土地相关知识,安排各小组独立作业,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协调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实习特点与组织安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来,经过几轮教学修编,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实习体系。目前教学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地点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时长五周。经过系统优化后的教学实习特点在于:①实习内容涵盖面广,将课程与科研相结合,根据专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平台及实习基地资源,设计实习主体内容;②实习成果运用率高,学生实习成果资料将作为基础数据,应用于本届学生后续土地信息学、土地数据处理、土地规划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学实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室内准备阶段,主要为ARCGIS、ENVI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软件的强化培训;第二阶段为野外综合实习阶段,由各专业指导老师带队,对实习基地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地区土地资源、地区土壤资源和城市土地利用等内容进行现场讲述,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地调查调研;第三阶段为室内整理和报告总结阶段。
三、教学实习内容模块构建
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实习中,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确保多课程的综合实习。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将实习划分为四个模块。
1.地区地质地貌认知实习。该专题主要是对秭归地区典型地貌与地质现象的总体认识,包括:①认识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区域地质概况;②熟悉野外地质调查方法,掌握罗盘的使用,能够独立进行野外定位、岩体产状测定和素描图描绘;③了解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外动力地质现象产生的地质灾害,及由此进行的主要边坡支护治理工程。
2.地区土地资源调查实习。地区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通过对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调查的一般工作方法,能够按照当地实际和突发状况设置技术方法和实验方案,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的基础知识。该专题包括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和城市土地资源调查两部分: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实习主要是进行农村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地类调查,要求学生逐地块地实地调查土地类、面积,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城镇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对城镇各类土地的现状分布、利用结构等情况调查。
3.土壤资源认知专题实习。土壤资源认知专题是对区域内典型土壤资源进行现场认识,涉及的15个典型土壤剖面均由专业老师和当地农业专家经实地踏勘确定,具有区域代表性。实习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地质地形条件下土壤资源分布特点,能够独立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和野外土壤基本理化信息测试,熟悉科学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步骤。实习内容包括:①野外识别常见岩石发育的土壤形态和基本特征,熟悉土壤垂直分布规律;②参观“移土培肥”工程示范区和张家冲水土保持试验站,了解移土培肥、测土配方的基本方法。
4.城市土地利用专题实习。城市土地利用专题是对秭归新县城进行的概括式认识,专业教师就秭归新城建设相关问题现场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使学生了解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政策和房地产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实习内容包括:①了解秭归新城规划,实地考察城镇扩张模式,并作出综合评述;②参观屈原故里和黄帝庙文化旅游项目,熟悉人文景观开发一般模式;③分组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土地市场调查,熟悉土地开发相关法律政策与房地产开发基本流程。
教学实习作为我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首次集中、系统进行的专业综合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被优化整合到多个实习专题中,要求学生在实习中综合利用所修知识,展示个人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对2008—2012年五年间的秭归教学实习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实践,专业兴趣得到极大增强。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抓住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对土地人才的要求。由于本专业教学实习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内容较广,期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今后将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实习内容,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春,钱铭杰,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2]宁立波,祁士华,马传明.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换[J].中国地质教育,2011,(4):44-47.
[3]张先进,易顺华,刘爱民,等.我校秭归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特色与作用[J].地球科学,2008,(33):564,576.
关键词: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渐形成产业化,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渐扩大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从1979年的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至今,已经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然而面对日益提高的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和重难点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指导与体现的关系,也就是说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体现。所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要由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相组合而成。
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教育部在1998年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已经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1]目前,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过多地依赖其它学科,缺少自己的特色,较少考虑旅游业本身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因此导致大量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同时,相当多的旅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旅游人才。[2]因而,我们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跟时展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旅游专业人才。
一、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我国的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期,到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成熟了,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
我国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从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发展成为旅游本科教育的,因而目前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明晰,一方面它想要和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区分开来,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对从业人员,无论是对基层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我们在培养高等人才时不可能忽略技能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级人才的综合能力,但是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度很难把握,这就导致我们目前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
(二)课程体系的依赖性强。
因为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依托地理、中文、外语等学科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着很多的对原有母系学科的依赖,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是还没有认识到研究合适自己的、独立的、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仍然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它只是在沿用母系学科的课程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了一些旅游方面的课程,造成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强烈依赖性。
(三)课程体系的层次模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很晚才从职业教育中起步,教学管理体系既不规范又深受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快速发展,使得我们有一些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思想存在,所以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操作性和知识性的课程,理论课程比例相对偏低,导致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感觉到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在对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学校本科教育深广度的调查中,学生反映其深度不够的占67.1%,反映其面太泛的占6.2%,反映其面太窄的占12.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深度不够。并且与旅游专科教育相比,85.3%的学生认为本科教育应突出综合素质培养,14.7%认为应突出理论素养。
(四)课程体系的保守性严重。
在我国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保守性色彩。大致说来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老化严重,没有能够考虑到现在的时代特征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就业面,还仅仅把培养目标局限于培养旅游行业的直接系统的从业人员,忽略了旅游行业的介入系统和支持系统,这种思路极窄的课程体系严重制约了我们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技能水平。
二、对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教育专家拉塞克和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较,提出了新的教育三层次,即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新的三层次已成为国际教育的明显趋势。这种新的三层次划分与我国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是不谋而合的[3]。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只有新的教育方向和目标才会带来课程体系的更新。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大中型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相关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到旅游介入系统、旅游支持系统中工作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高等旅游教育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决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是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3+1”模式为依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求实创新、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没有能够明确地提出能够量化的、有实际意义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即使目前有一种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经理人的思路,但仍然没有明确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具有哪些特质的职业经理人。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修定教学目标,最好使得该目标能够有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这样利于进一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本科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偏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了解一定的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厚基础,加强管理能力上的培养,尽量使毕业生能够拥有宽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实践的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的旅游专业是依托地学专业发展起来的,在它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学特色的东西,比如旅游地学、珠宝知识,另外在课程的讲授中,也会牵涉到相当多的地学特色内容,比如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这是该校旅游专业的一个亮点,它充分结合了原来所依托的专业,又没有过分地依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有一定的过人之处的。
三、发展思路
(一)增加基础学科比重。
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制一般是4年,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为例,本科专业第一学年安排的是一些基础学科,第二学年安排的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安排的是专业课,第四学年主要是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这样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有轻基础、重专业之嫌。而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才能够得心应手。旅游管理专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没有数学数学基础,旅游经济和旅游财务管理的课程学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建议适当降低专业课的比重,延长基础课的学时,把大学的前两个学年用来开展基础学科教育,后两个学年进行专业教育和毕业实习。
(二)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合并调整。
不少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建议对这样的课程实行“关停并转”,也就是说对那些重复的课程实行合并,停掉部分类似的课程。比如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实际上是市场营销课程的细化学科。有些高校用《旅游市场营销》来替代《市场营销》或者两者都开的做法很不合理,《市场营销》远比《旅游市场营销》更基础,知识体系也更完备,绝对不能用《旅游市场营销》代替,二者都开也大可不必,可以考虑合并为《市场营销》一门课程;至于在旅游业方面的应用,则可以由专业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补充。
(三)树立大旅游思想,培育大旅游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它越来越牵涉到更多的产业,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旅游的直接部门。因而,很多学者提出了“大旅游”观点,即旅游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由直接系统(旅游主题、旅游资源或项目、旅游媒体或服务业)、介入系统(通过直接系统介入服务如电信、金融、保险等)和支持系统(即支持直接系统的行业和部门如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房地产和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等)三大系统构成[4]。按照“大旅游”的观点,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适当淡化专业倾向性,培养具有更强综合素质的旅游复合人才。
(四)全英语化教学的尝试。
我们可以引进在该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全英语教学班的做法,弥补目前旅游管理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不足。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还较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次,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对于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更需要把英语当作一种工具和交流的手段,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英语交流,争取进行全英语教学。
(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实践。
在该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安排了大四一整年的实习时间。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一年里,学生可以学到技术操作性的东西,还可以面对社会,看到最前沿的职业需要,以及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工作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增加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在找工作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能够依托于原有地学专业,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旅游管理教育。它有很多成功之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争取使该专业课程更加合理,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兹柏,罗有贤.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1997年教育增刊.
[2]陈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3,(7).
专业课程的安排和设置
地质学专业设置的大体思路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差异,大一大二年级为基础课,大三大四为专业主干课。理工类课程中的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然是不可少的;专业课除了地球化学方向以外,其余领域都有涉及,如古生物与地层、岩石与矿物、构造、矿床、地球化学等方向。
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建立起系统的地球科学思维。在基础课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对常见岩石矿物进行鉴定,了解不同岩石矿物性质,对不同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复原。了解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历程与变化机制。这些专业基础课不单单是为后面的专业主干课提供知识储备,同时可以为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技术支持。
专业主干课主要是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能源、固体矿产勘查理论课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重力、地磁、地震、地电射、放性和测井等方法,是不是看上去很高端?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后,我们知道了形成矿产的环境,就能通过各种办法寻找丰富的资源。
专业实习是我们地球科学课程的特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掌握透彻是不够的,只有大自然这本天然的教科书才能让我们领略到地球科学的博大精深。
实习是地质学子的必经之路
北戴河地质实习、周口店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一系列的专业实习课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因而掌握地球科学在野外实际过程的应用是很必要的。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而且由于专业性质,常常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多同学因为害怕出野外而对地球科学敬而远之。对于这一点我不否认,因为尽管跋山涉水肯定比端坐在电脑前享受着冷气辛苦很多,但现在很多“驴友”背着包野外远足不也是回到自然吗?
在就业方面,我们专业应用领域较宽。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善后。所以,防震减灾单位也需要大量地球科学人才。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铁路、地铁等的建设,也需要地球科学从业人员进行选址考察等。
从彭水到连湖
清早时分,薄雾轻笼,我们的汽车在武陵山区崎岖的盘山公路上迂回前行,窗外是几乎没被工业浸染的河流、沟壑与树木,不过,偶尔闪现的两家小型山间水泥厂却给这清新的世外桃源带来了小小的灾难―它们排出滚滚浓烟,就像不小心将一团墨汁泼在一幅山明水秀的风景画上。
我们的出发地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城,目的地是彭水县治下的连湖镇,这个小镇的深山里,打出了中国第一口页岩气勘探井。
在漫长的时光中,页岩气要么不为人所知,要么就为人所不齿―多与矿难扯在一起,被列为灾难的元凶之一,而且它似乎只会制造灾难,可是眼下,页岩气却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新能源:美国已圈定页岩气潜力盆地五十多个,探明可采资源量15万亿~30万亿立方米,2009年开采了878亿立方米,超过同期中国天然气总产量的600亿立方米。
自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教授们来此考察后,这个贫困的县城开始重新进行自我评估,重新想象美好的未来。彭水历史上拥有丹、盐资源及乌、郁两江交通优势,舟楫往来,商贾辐辏,百业云集,曾创造了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清末“彭水财富,甲于酉属”的辉煌,不过这些都是老黄历了,目前彭水是“八七”扶贫攻坚时期的“国定贫困县”和“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地处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质贫瘠,几乎谈不上工业,整个县城看起来就像一个灰蒙蒙的小镇。
听说了我们的来意,要踏勘那口井,彭水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给我们调拨了最好的一辆越野车,并联系了连湖镇国土所的所长做我们的向导。汽车一路颠簸,让我们的头互相撞来撞去,或者撞向车顶。行驶近五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连湖镇。
“这里的青壮年基本全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希望页岩气能尽快开采,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连湖镇人大主席李登国的话里尽管带着工作报告的意味,却真情流露出对页岩气急切的期盼。他等了我们足足一上午。我们穿过在镇政府门口摆设的水果摊,走进他与同事合用的办公室,这个小房间尽管光线充足,却非常简陋,水泥地上满是烟头。连湖是彭水39个乡镇之一,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县属中等靠前,经济以种粮与养殖为主。他们对页岩气的渴望程度比县里还要强烈―很早以前只是模模糊糊地听说过当地地下可能埋着一种能源,他们相信若真有此事,会极大带动镇上的经济发展。
探井
在连湖镇国土房管所所长何祖鹏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向深山进发,去寻找那“第一口井”。汽车在更加崎岖的山路上行驶,沿途风景的色调越来越浓墨重彩,呈现出强烈的质感―黑油油的岩石与深绿色的植被互为掩映。一个小时过后,我们终于看见一所路边的房子,房子下面是一个幽深的山谷。何祖鹏告诉我们,这个自然村名为“曹家沟”,名字正应山谷而来。他指着山谷中的一丛竹林说:“就在那里,肯定在那里,我记得很清楚。”
从陡峭的山坡溜下山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与地面的夹角至少有70度,而且长度也足有一华里。很难想象当时那些沉重的设备是怎么搬上搬下的,据说,勘探队带来了数不清的钢管、电机和精密电子仪器,而且至少往上面搬了四十箱石头―也就是黑色的页岩,他们带回来慢慢化验分析。
尽管自信心爆棚,可一旦到了谷底,何祖鹏就找不到井口了。山谷中散落着四五户山民,他们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那口井,并给我们介绍当时的情况。可我们没有发现一个人影。这些或许是他们抛掉的旧房子,因为无论怎么观察,这些房子都不可能住人的:由灰色的木柱或木片搭就,四处透风,地面上一片泥泞,院子里长满了荒草,牲口的圈棚紧挨着堂屋,牛虻和苍蝇飞舞,散发出阵阵臭气……奇怪的是,圈棚里都有牛羊等牲口,由此可见这些房子仍住着人。这些牲口镇静地盯着我们这些外来人。
“他们都去赶场了。”何祖鹏拍了拍脑袋,忽然有了答案。“他们去山下的集市上赶场了。”
看来,我们只能靠自己了―在这被竹林和野草遮蔽的山谷中寻找那个碗口般大小的井。好在何祖鹏还记得大致的方位,在那棵大树与一片竹林旁。正找着,一个身穿西装的小伙子忽然就闪现出来,大概是从一户破落的农舍里走出来的吧。我们马上求助于他,他往下指了指,“就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头黄牛,正在悠闲地吃草。“拴牛的那个桩子就是了。”他说。
原来,传说中的“井”,只是一个从地面钻出来的密闭金属管,就像我们常见的供热管道差不多,只是更粗一些。旁边洒落着一些黑色的岩片,何祖鹏说,这就是从地下钻出来的黑页岩。
身穿西装的小伙子姓欧,在重庆一家饭店做厨师。他说,这里太穷了,除了大山就是大山,除了石头就是石头,他一点都不喜欢这里的生活,不过,如果这里的地下能钻出能源来,他很渴望能回到家门口工作。他曾听地质队的人说过,只要打出气,这里方圆五公里就会拆迁,但他根本不在乎拆迁或征地所给的补偿,他真正关心的是能源带给他们的机会。他说,“我们每户人家都这么想。”
我们拍了些照片,把那头黄牛重新拴在上面,从谷底爬上山间公路。正要开车离去,忽然发现一个老太太背着一筐红薯走过来,走向旁边的房子,她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着访问的人―勘探队的临时房东欧廷雨。
“他们是去年的古历9月25号来的,11月份走的,在这里待了不到两个月。”欧廷雨说,她所指的去年是指2009年。“他们起早贪黑,六点多就起床了,有专门的炊事员做饭。我问他们是做什么的,但他们不告诉我,不过我也大体知道一点,他们是来找那种气体的。我真希望有一天这里能开发出来,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连湖的使命
曹家沟的贫苦山民们应该不会失望―这口井的发现令人颇为乐观。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次调查勘探的专家之一张金川认为,连湖镇的这口井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使命。“这是一个区域调查井,调查井的目的不在于开发生产,而在于发现,这涉及到国家的目标问题。如果有所发现,这口井就完成使命了,”张金川说。我们本以为地质专家都是那种戴着眼镜、一脸沧桑的模样,没想到这位年轻博导外形非常青春,看起来更像一位运动员。他说,所谓的发现就是落实两件事:第一是页岩气存在的物质基础,即此处有没有黑色页岩,有多厚,发育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这个任务通过“取芯”的方式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设计这口井时计划揭示80米的页岩厚度,现在已经揭示出来的是220米的页岩毛厚度,并且还没有钻透;原来设计的是200米的井深,现在已经钻到324.8米了,仍没有钻透。第二件事,则是对页岩气的基本条件进行研究。“目前发现这口井的含气性是不错的,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张金川关注页岩气是在1999年左右,当时他博士即将毕业,要写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致密砂岩气,也叫深盆气。他在国际网站上搜索资料时偶然间发现了页岩气的概念,这种陌生的气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页岩气与深盆气往往是并生的,就好像一家有两个孩子,如果我总去找老大,肯定会时不时遇到老二,所以当时就经常关注这个‘老二’。”说完这个比喻,他哈哈大笑。当时,页岩气只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不到1%,比例很小,但张金川认为应该从学术的角度去关注,不管量大量小,从学术上来看总有它存在的意义。“结果现在来看,从理论上而言它的价值一点都不亚于致密砂岩气,并且储量还可能更多一些,不过当时我主要是被动接受这些信息。”2001年博士后一出站,张金川就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正式研究了。
至于为什么将这口井选在这里,张金川解释道,针对选区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国土资源部交给他们的任务―中国的页岩气到底在哪里,他们首先分析中国版图内哪个区域最好,这无疑是南方,“因为南方有大面积黑色页岩的出现和发育,人们一天到晚看到的大山都是黑色的,铁路经过的月台、老乡们看到的平坝都是黑色的。”张金川说,更重要的是南方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迫切需要能源。“也就是说,南方一是有开采页岩气的条件,二是有开采需求,因此我们就将南方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
接下来的问题是,长江以南范围很大,哪个地方又是最好的呢?他继续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解释道,从地质角度看,在南方的扬子板块,页岩发育尤其好,于是选定了扬子地区;而扬子地区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扬子”主要是指四川、重庆、贵州一带,“中扬子”主要是湖北一带,“下扬子”主要是江浙皖一带,这其中条件更好的是“上扬子”;随后的问题就是在“上扬子”地区选择一个最好的地带,结果重庆一带让他们更感兴趣,因为这里临近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四川盆地,又有黑色页岩发育地质背景,地理条件也很好―重庆位于长江沿线,工业发达,能源需求更为紧迫。将目光聚焦在重庆后,他们的最后一项任务便是寻找这样一个地区:该地既有常规天然气的良好发现,又要避免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两气混淆(页岩气就是指赋存于泥页岩中,以吸附及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而彭水的连湖镇便具有这样的地质条件。
连湖镇这口井开始钻探之后,张金川回到中国地质大学上课,井厂监督工作主要交给了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喜和他的研究生。李玉喜在钻探现场待了二十多天,回到北京,见了张金川就半开玩笑似地说:“你把我派到了连湖镇,弄得我一个星期都没有洗过澡。”连湖镇条件艰苦,很多南方人习惯了在河沟里洗澡,李玉喜则是个地道的北方人,只能捱到回京。果真进入开采阶段的话,李玉喜再到连湖镇或许能够顺利地找个澡堂子,而欧廷雨也能够过上他所希望的好日子了。不过,尽管连湖的调查井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且据估计中国页岩的地质分布和参数指标都接近美国,却仍无法令专家们太过于乐观。
张大伟,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曾与张金川及勘探队员们一起,短期租住过欧廷雨的那所房子,在连湖镇打第一口井。谈到中国页岩气的未来时,这位学者型官员―当然你也可以叫他“官员型学者”―面露忧虑。在他看来,中国的页岩气开采前景与美国差距甚大:一是美国页岩多分布在地势平坦地区,而中国优质页岩多分布在崇山峻岭间,比如贵州、重庆、四川等地,这样的地表条件给勘探开发造成很大困难;二是美国页岩气政策是开放的,允许各种资本进入,因此从事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公司有上百家,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在页岩气领域更是如此。反观中国,目前的政策倾向于四大公司,而页岩气不同于传统油气,埋藏浅,面积大,利润率较低,不太适合大公司。“国家重视页岩气,真要做的话就是放开,让那些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进入。最主要的是体制问题,打破垄断是关键。”张大伟说,“美国就是小公司搞起来的。”
他和张金川一样,也是国内较早进行页岩气研究的专家。张大伟并不认同外界一片乐观的“估算”―比如中国页岩气的大致可采资源量与美国相当,他认为目前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与勘探开发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对其潜力进行全面估算,资源有利目标区有待进一步落实,勘探开发还处于“空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