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导论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入门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结构有一个了解,明白自己的专业领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为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奠定基础。
1传统医学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近几年,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从教学内容上,?訩是专业核心课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进行简单的罗列,使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把握。?訪直接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这2种都达不到计算机导论学习的目的。②在重视程度上,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注重照本宣科,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既能让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体系,又能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改革
2.1教师选择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学科,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每一位老师讲授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水平。各个教研室可以以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为题,为导论的某章涉及的学科开设小型的讲座或报告,从而使学生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材选择 选用优秀的教材,甚至是国外的优秀教材,并使用双语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提升,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
2.3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参考已有著作以及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计算机发展简史、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这样的一种内容选取模式,囊括了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学习研究的的启示。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相关软件的使用扫除障碍。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组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的框架,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大概性的了解,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
2.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性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好的理解理论讲授的内容[3]。"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实验,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为以后的日常工作、论文写作打好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实验,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计算机的各组成部件,对CPU、主板、显卡、风扇、数据线等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的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参观我系自主开发的一些软件,了解他们的性能、开发的过程以及经验教训。"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使用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生初步掌握了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了解了操作系统、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了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从而加深对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5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但是在不丢弃的前提下,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分组进行报告或者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轮流对某一章的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作概述性的报告,或者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给予引导。
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建立"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的交流。"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可包括理论教学区、实验指导区、自测习题、学习讨论区等。理论教学区应包括"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录像等指导性信息;实验指导区应包含每一章的实验指导、注意事项、实验内容;自测习题用于学生自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讨论区用于当前上课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也包括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
2.6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意见 特别是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哪一块比较感兴趣,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
上述改革内容是我院在多年"计算机导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方面的改进,并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方,王兵,李继民,等."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关键词】课程改革;计算思维;任务驱动
0 引言
1989年,ACM攻关组提交了著名的“计算作为一门学科”报告,报告认为,“计算机导论”课程要培养学生面向科学的思维能力,是学生领会学科的力量,以及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价值所在[1]。2001年,CC2001将计算机学科划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技术五个分支[2]。2005年,CC2005进一步指出,该课程的关键是课程的结构设计问题,ACM和IEEE-CS分别为这五个分支学科设计了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应该以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学生的大学课程打好基础[3]。2002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推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阐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思想,对学科的定义、学科方法论、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容、教学计划制定以及课程组织方法、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设计,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组织成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其中知识领域是知识体系结构的最高层次,共14个领域,下设132个知识单元[4]。
目前,我国国内的学科分支及课程体系一直沿用CC2005和CCC2002,“计算机导论”设计5个知识领域,涵盖12个核心知识单元,分别是信息技术史、程序设计语言概论、软件工具和环境、语言翻译简介、人机交互基础、软件演化、通信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社会环境、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风险和责任、知识产权、隐私权和公民自由。
“计算机导论”是一门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开设在学生第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数据表示方法学和数据加工表示方法等,最终对本专业各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各个学科的关联有全面、概要的认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入门的基础。同时,“计算机导论”该课程也是一次对学生具体而详尽的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启蒙作用。因此,依托学科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打造精英团队、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计算机学科体系发展背景、计算机导论课程大纲设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导论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意义认识不足
随着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学生对网络资源获取日益增多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学生和教师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地位认识不足。学生将“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为一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对大量的专业名词感觉枯燥,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学生学完后感觉不到这门课程的意义,没有起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的作用。
1.2 教师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理解不够,教学内容简单化
“计算机导论”课程信息量大,教师很难做到每个章节分配合理,重难点掌握恰当,没有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计算机学科体系结构。教师在面临繁多的学科体系要求下,很难贯彻执行计算机学科体系的核心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只是对核心内容进行简化和压缩,生搬硬套教学大纲,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
1.3 教学方式陈旧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学生习惯了依赖网络、依赖手机电脑,这时,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将黑板的“人灌”简单的改成了PPT的“电灌”,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激情,教学效果不理想。
2 课程改革的思路
2.1 依托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向导构建课程的教学大纲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是指通过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5]。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008年6月,ACM在网上公布的对CS2001(CC2001)进行中期审查的报告(CS2001 Interim Review)(草案),开始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倡导的“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并明确要求该课程讲授计算思维的本质。根据ACM和IEEE-CS的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应该以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学生将来的大学课程打好基础[6]。
“计算机导论”在课程大纲设计中,依托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向导,力求以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中,为学生正确认知计算学科提供方法,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课程做铺垫。下面列出“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如表1所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课程大纲中包含了学科的宏大视野和学科各分支领域具有的共性的核心概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社会与问题,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思维,认识学科形态,培养专业基础素质。课程大纲体现了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求解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将计算思维应用到各个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去。
2.2 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改变教学表现形式
依据3.1中构建的课程大纲,将“计算机导论”的所有教学内容分模块以不同的课堂形式表现。下面列出分模块的“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及教学表现形式。如表2所示。
2.3 打造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的教学团队
“计算机导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最新发展方向,职业基本行为规范和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的对“计算机导论”所设计的计算机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并能够跟踪学科的科研动态,了解目前的重大科研成果,通过对前沿科学内容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计算机导论”教师团队的教师必须教学经验丰富,“计算机导论”中所涉及的知识映射的单门课程需要有循环教学2-3遍的教学经验,能够非常清楚后续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准确地把握各类课程的引导性内容和重要性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型专业人员担任课程负责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教学团队中有教学效果优秀、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
课程负责人熟悉各个教学环节教育改革趋势,能够协调和凝聚团队成员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指导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或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成果。
“计算机导论”教师团队的教师要求掌握各种课堂技巧,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特色,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繁杂的专业内容,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导论”的兴趣,让学生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教学团队成员要求具有创新性思维,在间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学术探讨与论争、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沟通等,产生教学实践改革的创新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实施,形成通过教学团队成员的创新精神来促进课程发展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教师的良性循环。
2.4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交互式课堂
根据上文所描述的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理论、实践(2:1)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理论课堂以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运用学科数学思想梳清整个学科脉络,建立系统化的认知模型。实践课堂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以团队小组的形式进行考核。课堂教学方式是:①教师引导组长运用关注点的计算思维指导组内的分工,将一个复杂的题目演变成一系列的子模块;②各组员定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对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抽象、分析;④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进行自主检索、探究、思考、讨论;⑤最终形成问题的求解思路;⑥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并演示、讲解和答辩相结合进行总结评价,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这种课堂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1/3的时间课程教学中,除去需要用实验验证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学科形态外,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中的应用问题,第三次数学危机,职业道德,计算机未来的形态等问题均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授课。学生需要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范围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形成小组总结性文字,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前学习效果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计算思维的方式构建学科脉络,拓展学科视野。
理论教学与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对知识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 小结
论文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课程大纲梳理、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在当前“计算机导论”教学中注入了新的思路,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Denning P J, et al.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9,32(1)[J].
[2]ACM/IEEE Curriculum 2001 Task Forc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 Computer Scienc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and ACM Press,2001[J].
[3]The Join Task Forc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ACM, AIS, and IEEE-CS. Sept 2005[J].
[4]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 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培养管理
1背景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跨应用领域专业Ⅲ。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把整个信息科学技术推向“智能化”的高度,这正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掌握坚实智能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备作为工程师或领导者及公民的良好人文修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深入了解国内外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新技术和发展动向,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研究或工程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应稳妥发展与完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创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系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科研素质和较强创造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程师。
2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分析
智能科学与技术属于计算机类专业,其必修课程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大类专业招生教学的院校,通识课程主要是数学、物理文化基础,强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教学的特色体现在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一般分为数学基础和专业课程。计算机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离散数学、微分方程、概率与统计、数值计算等;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高等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
2.1学分
本科培养计划的学分中,国内外大学学分总数趋势是逐步减少,追求少而精。国内院校一般在130~190学分之间,如北京大学为150学分,清华大学为1 70学分,东南大学与浙江大学均为160学分,还有16学时为1学分的,也有18学时为1学分的。
中国台湾的大学一般在130学分左右。台湾交通大学最低毕业学分为12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须达76学分(共同必修58学分+资工组核心须达分+(资工组副核心课程学分+另2组核心课程学分)),专业选修本系课程须达12学分,其他选修课程须达12学分,通识课程须达28学分(含外语课程必修8学分)。台湾“中央大学”为136学分,台湾“清华大学”为136学分,其中必修和必选学分126,其他与导师商量决定。
美国的大学各校差异较大。美国的学分计算有4学期制、两长一短制及两学期制,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120学分,麻省理工大学为90学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186学分,斯坦福大学为180学分。
2.2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斯坦福大学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新生入校后不分专业、不分学院。除了医学院和法学院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外,本科生可以在入学后的前一个学期适当时候随意选择专业,并且选择专业后允许更改,只要毕业时满足专业培养方案即可。
国内的浙江大学是较早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之一,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特殊培养3类,前两年不分专业,按学科分类集中培养。
台湾的大学专业也是按大类完成前期的基础课程,再分小专业完成各学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进阶课。
教学分组是现在的主流课程架构,也是体现专业方向的主要形式,分组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国内清华大学采用的是分组教学;台湾的大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教学方向分组的方式,台湾的大学教学分为课程与修业、学分学程。
2.3实验与实践教学
计算机类专业各大院校都强调课程实验与实验教学,而目前课程该如何进行教学?这不仅是实验问题,如何以工程教育专业论证为目标,怎样使教学目标达到毕业要求是关键。做中学是主流实验教学方式,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大作业体现的是实验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进行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都属于实践创新性教学模式。例如,斯坦福大学程序设计范式课程重点比较C、C++、Java的特点和难点,每1~2周有一次大作业,针对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实现,使学生加深理解各类编程语言的应用场合;麻省理工大学的课程计划是必须先修12学分的实验课程,再修3门或4门核心课程,最后选择3门方向学科和1门关于该方向的实验课、2门专业拓展课。
3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分析
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安排基础性、通用性、关键性的智能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感知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技术;知识处理(认识)技术,包括知识提炼、知识分类、知识表示技术等;机器学习技术,特别是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学习技术;决策技术,即知识演绎技术特别是不确定推理技术等;策略执行技术,即控制与调节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特别是面向专门领域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合作技术;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智能人机交互与合作技术;智能信息网络技术。
国内最早创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第2批开始培养智能专业学生的院校。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课程(2分)包括:①专业数学/理论基础(15学分):算法分析与设计、集合论与图论、概率统计A、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②硬件与系统基础(分):数字逻辑设计、微机原理和信号与系统;③智能基础(5学分):脑与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专业限选课程(15学分)包括信息论基础、计算方法B、数字逻辑设计实验、微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机器感知和智能处理实验、智能多媒体信息系统实验。选修组合课程(29~32学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参考智能的2个专业方向推荐专业课组合,自行选择,至少选修20学分的智能专业课程。公共核心+专业方向+新技术及其他:①公共核心课程(分):智能科学技术导论、模式识别基础、生物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②专业方向课程(11~15学分):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方向、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学习方向、新技术及其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及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概论、算法设计与分析、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技术、移动通信与智能技术、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网络信息检索、智能系统平台专业实验等课程及30多门选修课程。
建议各学校可以根据学院教学特色与实际需求,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北京大学偏重“信息处理”,湖南大学偏重“智能系统”,但需要强调的一个前提就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大计算机类,更需要大EECS专业的基础。编程、电路、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这五大核心基础就是大EECS;其次是专业,计算机以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编译、数据库五大经典专业核心课为主,湖南大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系统,因此信号与系统、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是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然后再分不同的分支。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机器人学等;研究学位课程包括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主要体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核心(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和应用(机器人学)。
4结语
(1)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的时序图,即描述课程的进阶关系,从本科直到研究生,同时还可以实行一定的修课限制,如台湾交通大学计算机概论与程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式设计两科皆不及格者不得修数据结构与算法概论,若数据结构不及格不能修算法设计课程等。
(2)程序设计类课程用上机程序能力考试来设置合格条件,如台湾交通大学基础程式设计及格条件为通过“程式能力鉴定”,湖南大学则以CCF―CSP软件能力测试作为程序设计课程通过的考核标准。
(3)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如台湾“清华大学”的综合论文训练是由具有同等水平的项目训练成果或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项目以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成果经认定后代替的。
(4)精炼的课程教学。核心课程应该精且必须加强课程实验,只有对方法和理论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掌握这门课程,而动手完成实验才能真正融会贯通。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
关键词:基础教学;教学改革;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85-02
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设了20年左右,科技的发展与计算机联系日益紧密,基础的办公操作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知识需求,计算思维因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教学思路,调整课程内容,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现状
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和技能型教学,关注点是计算机及其通用计算手段的应用,如二进制、微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则是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1]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旧知识”进行教学组织,这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质疑的问题之一。[2]
此外,学生生源状态不一样,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因此大多数同学都有一定的基础操作,只是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原有的操作知识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容易低迷,作为第一学期的先开课程,这种风气如果继续延续,对后续课程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思路
1.增强基础教学意识,注重品德学风培养
加大理论课程内容的比重,注重基础知识和常识教育,同时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基础作用。
此外,作为首批课程,不应该仅仅注意其教学内容上的基础作用,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少走弯路,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注意将品德教育融于教学中,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2.兼顾学生教学需求,认可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是教学主体,应该“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应该考虑学生考级以及今后学习工作需要,和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均衡的特点,适当安排软件操作内容及学时。
同时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故不应以细节全面作为授课思路,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开发升级目的、基本操作、基本功用演示和应用原则上,起到“领进门”的作用,详细操作提供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
3.具有教学专业特色,发挥课程教学意义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应该通过大量的与授课专业相关的实例来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共感意识,以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必备的研究和开发工具,将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掌握在本专业方向中能够依靠计算机做什么以及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协作时所必须具有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的教学意义。
4.强调素质能力培养,围绕计算思维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其文献查阅、信息整合、研究分析能力,强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
将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应用分析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强调各种设计实现中相关计算思维的特点、作用以及思考过程,使学生感性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的同时,学会应用计算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三、改革形式
1.授课内容
根据教改思路,结合教学大纲,选择陈国良教授主编的《计算思维导论》作为教材同时,选择夏耘等主编的《计算思维基础》作为参考教材,并将这门课程分成8大专题,课时安排及授课顺序如表1所示。
表1 学时安排表
专题 学时
计算思维基础知识 4
计算机硬件基础 4
算法与编程语言 2
计算机软件理论 2
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4
计算文化与职业道德 2
第一个专题是计算思维基础。其主要知识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和学科的分类和含义,作为大学的首开课程,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二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思维和计算思维,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列举CAD应用和模拟测试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成果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应用;三是让学生了解计算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准确的角度和定位来处理解决计算问题,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计算思维的设计者而非实现者。
第二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硬件。其目的是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及相关硬件的熟悉,信息的二进制表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以及基本工作过程,以此强调培养数学建模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三、四、五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第三个专题使学生了解需要通过编程语言编写具体算法控制计算机工作,而软件即是其最终表现,以编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需要培养自身的逻辑性、分析性和创新性思维。第四个专题从软件系统组成,常见软件,及软件开发三个方面,讲解软件的作用和开发常识,使学生掌握专业软件开发时所需要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以强调系统性、层次性、计划性和协作性思维的必要性。第五个专题针对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从功能设计、管理操作、工作原理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的同时,理解其运行实质。对于并发、互斥、共享和加锁等关键性技术,引入现实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类比移植思维。
第六个专题讲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软硬件等常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相关设置操作,并强调其中的标准化、分布式思维,并根据系统互联网络模型再次强调协作性和层次性思维,以及通过网络安全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除了考虑系统的功能性外还学要考虑系统的责任性。
作为补充知识,第七个专题根据学生教学需求,选择常用软件讲解原理和基础操作,并根据软件界面及其操作的发展变化历史,强调设计上“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第八个专题则学习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信念。
2.考核方式
(1)实验考核。将实验分成打字练习和软件操作两部分,又因为学生基础不同,分别设置了选做和必做题目。选做部分为验证实验,根据具体知识点提供操作指导书,供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学。必做部分则是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模拟系统,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题目并当场给出成绩,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即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了学生等级考试的需要。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允许学生重复考核,保存最高分,以成绩挑战为驱动增强学生学习投入度。
(2)论文考核。论文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增强科研能力,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因此以论文代替了原有的选择题抽查和其他课程的笔试考核方式,共分三个题目。
第一次题目为《为父母组装电脑》,以经济适用角度确定电脑配置,并说明理由。其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硬件知识得同时,能够形成“有理有据有度”的思维意识,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家人的思想品德。
第二次题目为《计算思维之我见》,分别从计算思维的含义及理解,所学计算思维应用总结,个人生活中计算思维体现举例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对所学内容复结的同时,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课程主旨。
第三次题目为《计算机法律法规》,将最后一章的内容进行自行总结,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其最终目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
论文表现形式和提交方法随着课程进展也设定了不同要求。第一次的论文在课程前期布置的,因此为纸质手写,分班收交。后两次则是在课程后期布置的,已经学过相应的软件操作课程,因此分别要求做成电子文档和演示文稿,并合理进行格式设置和页面布局,活学活用。提交形式则考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需求,分别为邮件附件发送和文档压缩后FTP上传,使学生尽早熟悉相关操作。
四、总结探讨
经过半学期的实践,实际教学基本上能按照预期进行,从学生的论文中也能体现出对该门课程的认同和认可。在今年等级考试监考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也有一定的了解,更能合理分配时间。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论文的意义理解不够,预留时间短,资料查阅不足,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目的,需要教师在留作业之前,说明写作意义,并对论文的书写完成进行指导说明。其次,学生自学意识不足,习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不愿意分析不喜欢总结,习惯问答案,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还需要教师引导。最后,教师授课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理论实践结合有一定困难度,需要和专业老师沟通。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关键词:职业技能;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必然面对高职高专学校和IT职业培养机构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教学型的二本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竞争。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每年都有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如果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期望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能力外,还必须熟练掌握一种专业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借助大脑的内部语言,以缩减的方式对事物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操作技能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构成,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职业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在具备初级技能后,如果继续系统地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于自动化,进化至技巧性技能阶段。操作技能是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综合能力的基础。职业技能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在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强化过程中,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不能够被割裂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可以检验应试者是否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的水平与能力。它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设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五个类别,每个类别又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通过某个类别的某个级别考试作为判断应试者是否具备某种职业技能的依据。
计算机人员在从事专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从事规模大小不等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或者部署等工作。因此,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是其它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基础。因此,独立学院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
2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包括软件需要分析、软件设计、编程、质量保证和部署等技能与能力。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初级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对于小规模问题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技能;中级阶段培养学生对于中等规模问题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与初步项目管理的基本综合职业技能;高级阶段则指学生毕业后经过长期的职业活动,形成的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
除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软件开发人员的职业技能表现为下述基本素质和技能:
(1) 与开发员、客户或者管理者谈判与沟通的能力;
(2) 与开发小组其他成员或管理者协同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软件开发技术方法,具备适应发展的能力。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和IT职业培训机构受其计算机专业学制和学生知识基础等约束,其主要目标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初级技能,毕业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对于少数非常优秀学生则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中级职业技能。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定位是至少具备初级软件职业技能,除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外,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软件技术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在具备几年的软件职业从业经验或者经历几个大型项目后,能够胜任软件技术骨干或者管理岗位。
高级职业技能则需个体在具备中级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的锤炼逐渐形成。这是重点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3初级与中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3.1初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计算机软件的初级职业技能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所必需具备基本技能。初级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是以课程学习的课程实验、设计等专业实践为主,从专业实践中掌握技能。因此,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技能培养,必须注重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侧重训练学生编程能力的课程:C/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侧重训练学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课程:软件工程导论、高级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和编译原理。侧重网络编程能力培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
3.2中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中级软件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初级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团队为单位,一个以上规模适度的软件系统的研发,着重培养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主要环节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期望通过实习、联合工作或者兼职工作的方式得到工程实践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技能。但是,当难以提供工程实践机会时,则必须在实习基地等仿真环境模拟工程实践。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生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一个项目,以达到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的目标。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或论文。合格的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由学习阶段平稳过渡到工作阶段。
此外,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团队协作、谈判与沟通、良好的适应发展等能力,也是职业技能培养中不可忽视的。
4主要措施
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时,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4.1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四年的培养期限内,前三年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实践,上学期完成专业综合课程实践,下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设置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服务五个方向的专业综合课程实践。专业综合课程实践训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由从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企业资深技术骨干负责指导。
构建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三并重的教学体系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围绕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以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一种职业技能为目标;确保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三类模块和工程实践环节。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课程实践与课程设计侧重于让学生形成初级技能,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则侧重于让学生形成技巧技能。
学院不断根据软件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培养方案的总学时为2320学时,相比前一方案减少144学时。在这144学时里,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参加专业老师指导的兴趣小组,或者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实验。
4.2探索“案例驱动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
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狠抓实践教学环节,不断革新教学,教学应该融入与实践相关的真实内容,探索“教、学、练”三方面并重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案例学习,将真实项目作为学习案例;并选择工业界典型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这类项目尝试不同角色;通过学生自我管理项目进程,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3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与毕业设计教学
课程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1”模式要求对每门专业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之比达到1∶1。要求每门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必须指定实验指导教材,每次实验必须完成具体的任务。此外,授课教师必须参与指导其所任教课程的学生实验,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并改进教学。建设合理的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学生在实践中使的工具必须是最新的,以便学生就业时能够将新技术和工具带进工作单位,由此可实现一种技术转变。
毕业设计的课题有工程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计算机理论等四种类型。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现状,应该注重加大工程设计和软件设计类的课题比例。软件设计类课题的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指导为辅导”的原则,学生选择指导老师和确定课题时应有足够的自由,课题由老师和学生双方协商确定。学生在分析、设计、开发、调试和部署等方面应该表现出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提出方案,和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4.4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积极引进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资深管理人员,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软件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定期邀请软件专家来学院讲学讲座或者专业教师深入IT企业,帮助学生了解软件研发职业生涯的现状与特点。
4.5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专业讲座和专题报告、演讲和辩论比赛、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结合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建立兴趣小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立嵌入式软件调试、软件测试和Oracle数据库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均有指定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两名以上专业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型学习。
例如:笔者主持软件设计与测试兴趣小组,将“基于代数规约的Web服务测试技术研究”课题分解成六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由一个学生负责,师生定期讨论与报告,还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QQ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指导学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小组各成员也都能自觉地在老师的建议下多种途径地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寻求解决方案。
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程序设计大赛,通过竞赛学生加强与其它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交流。如组织一个学生团队报名参加首届“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该团队由两名2006级和一名2007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组成,教师从选题、分析、设计、实现与拟定文档资料方面提供帮助和给予指导。
4.6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在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等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分类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原则”。尽快改善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狭小、考试模式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缺陷。鼓励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通过本科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所能够达到的实践程度仍然是有限的,只有在职业生涯中经过各种项目,其职业技能才会不断提高。
5结束语
根据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需要面对研究教学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竞争的现状,分析软件职业技能高、中、低三个阶段的特点,提出应以培养学生的中级软件职业技能为中心,完成本科人才的培养的其它目标,并建议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实验和实习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多个角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 教发[2003]8号.
[2] 刘强,孙家广. 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大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戴林富,游俊. 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5-76.
[5] 陈友放. 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5-46.
[6] 付永生. 论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取向[J].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8):64-65.
Discussions on Develop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mputer Software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YU Bo, QIN Ye-mei
(Swan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门关键的学科,它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就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计算机人才,然而,一方面各大计算机公司常常感叹很难招到令人满意的员工;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不善于基于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大学教师,我们也应该努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清华大学的王宏教授和吴文虎教授通过“赛课结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理论教育是计算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纯的课堂讲授与个别化教学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引入了混合式学习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国家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上海交通大学的郑益慧等老师提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根据多年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经验,结合在南京邮电大学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提出一种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cascadeprogressive-likepracticeteachingreform,简称CPTR)。
1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为了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这个基本思想,我们采用递进式的教学任务分解方法,在实验教学的3个环节中进行具体的实施,其步骤是层层叠加、逐步深入,目标是最终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思维能力的专业人才。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首先,课程设计环节主要是通过给学生讲解能够反映计算思维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相对独立地求解一些案例,从而培养学生对基础计算理论的应用能力;其次,STITP环节主要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一个能够反映计算思维应用的、相对完整的子集,在实践中体会计算思维的理论;最后,第3个实践环节是毕业设计,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这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教师从校内的科研项目和校外的企业需求出发制订毕业设计的任务书,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相对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能力。
2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具体实施
2.1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课程设计环节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经过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是一个运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和设计系统的很好机会[8]。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有一门课程设计是算法与数据结构设计,16学时。为了贯彻计算思维中利用“抽象和分解的方法”控制庞杂的任务[7],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把16学时的上机实验分为5次课。5次课的总任务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实际的分析、编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每次课程又细分为教师任务和学生任务,两种任务相互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环节的抽象与分解如图2所示。由于采用了任务分解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小组成员的任务相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在“问题剖析和疑问交流”部分,学生有了相互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大作业的问答与验收”部分,指导教师根据提交的作业,对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一题多解点评,扩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与广度。
2.2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STITP环节
这里的STITP是指南京邮电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通知展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是通过实施该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与课程设计环节不同,STITP环节是课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环节。STITP的具体实施分为3级的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体系,即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以2012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南京邮电大学共有37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包含国家级40项、省级45项和校级293项,其中40项国家级的STITP是南京邮电大学首次获得国家资助的项目,笔者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请的项目(0700412017)也是40项国家级的STITP之一。这种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的尝试有利也有弊。弊在于这些课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本科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少,同时兼顾学业和STITP项目很有挑战性;利在于项目的申请结合了当前计算机研究领域的热点,使得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以笔者2012年指导的STITP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研究压缩感知理论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项目组的3名学生在2012年6—7月开始学习压缩感知的基础理论知识,在2012年9—11月对压缩感知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有了一些理解。虽然每周都有多次的交流(包括每周的研究日志、读书笔记、文献讨论等),但是他们有时对理论和算法还是不理解,不知道如何下手作研究。经过查阅国内外的各种文献,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学术报告,他们逐步学会了计算过程的形式化描述、函数及其计算等相关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模型,体会了计算思维在实际科研项目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该项目,并将研究成果WSNsDataAcquisitionbyCombiningHierarchicalRoutingMethodandCompressiveSensing发表在SCI期刊上。从目前的实践教学改革情况看,虽然STITP项目实施过程有一些困难和曲折,但是笔者指导的所有STITP项目均成功结题,学生通过STITP环节的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2.3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实践环节。作为指导教师,在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强调“学以致用、围绕应用”,分3个阶段指导毕业设计。首先是前期阶段,我们结合校内的科研任务和校外的企业需求制订毕业设计任务书,给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其次是中期阶段,我们根据中期考核表检查学生的文献调研情况、进度等是否符合要求。目前,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就急着直接编写程序代码,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阶段是后期阶段,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撰写毕业论文,进行答辩验收。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一个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我们实行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在兼顾大部分学生课题难度的同时,鼓励一部分学生在CPTR第2个环节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团队研究。以2013级的毕业设计为例,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团队的毕业设计从百度公司等互联网企业的需求出发,在这些学生前期积累的大学生创新项目STITP基础上,选择大数据领域中相互关联的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的存储、分发、分析、挖掘和实时处理”,包括基于Hbase的实时读写方案、大数据领域中的大规模快速分发问题、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分布规律、面向互联网平台的推荐系统、通过分析淘宝等现有网络技术研究分布式实时流数据的处理策略等。这是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很有挑战性,但是学生的兴趣很高。经过大家的努力,团队成员不仅参与SCI期刊学术论文SemanticOverlayNetworkforLarge-ScaleSpatialInformationIndexing的相关实验,还成功申请专利“一种基于P2P网络技术的计算机集群快速扩容方法”,整个团队还获得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团队毕业设计奖。
3相关的应用实例和分析
我们从3个环节对上述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CPTR的实践成果进行统计、评估和分析,对于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笔者前后指导了6期算法与数据结构设计的课程设计,共157名学生,通过对学生“提交课程设计的大作业”部分书面作业的验收和口头的问答交流,判定最终获得优秀的学生比例为15.29%。虽然优秀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这说明: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改革仍然需要继续,可以采取增加师生的比例等措施;另一方面,整体成绩的好坏和学生群体的水平相关,需要教师在新生入学之后就贯彻和执行计算思维教学改革。从总体上而言,CPTR实验教学的方式值得尝试,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协作性,这与何克抗教授的教学改革理念也是一致的。对于STITP实践环节,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共指导了11个小组的学生进行项目申请,获得了5个省级以上的项目,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2项。按照表1的统计,我们实践改革获得“优秀”的比例为45.46%,这里的“优秀”数目是指成功申请并顺利结题的江苏省级STITP项目数。以2012年为例,全校立项的STITP总数是378,其中省级以上的项目数是85,此处的“优秀”比例约是22.49%(因为立项的85个项目不是都能顺利结题的,这里取最高值作为近似计算),低于我们实践改革取得的成绩45.46%。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在项目申请之前,我们以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为背景,尝试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通过约简、嵌入、转化、仿真等方法,对科研项目中的任务进行划分,把划分后的一些子课题作为STITP的任务交给大学本科生,让学生在项目驱动的应用实践中得到提高,取得理想的成绩。毕业设计是CPTR的最后一个环节,以笔者指导的毕业设计为例,总共参与的学生人数为34人,获得院级、校级、江苏省级的优秀比例为58.82%,远远高于同等级平均的优秀比例。例如,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3年共有395人参加毕业设计,其中成绩优秀的为47人,优秀率仅为11%。CPTR的毕业设计环节情成功继续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人数为17,占50%,同时也有多名学生成功进入一流IT企业工作,如阿里巴巴公司、百度公司等。由于在实践指导过程中贯彻了计算思维的改革理念,强调了“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因此,无论是从毕业设计的成绩,还是从学生后续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有成效和值得推广的。
4结语
全面的了解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的计算机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工作和互动机制。随着嵌入式计算、移动计算、并行计算和服务计算等多种计算系统出现,计算机处理的对象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网络化、多媒体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信息产业形态的变化对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研发、安全性、效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调整与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对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集成,使系统具有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硬件,这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硬件设计,高层次的应用开发和系统软件的开发必须掌握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来说,必须建立“系统观”,深刻理解以CPU、操作系统、编译器为核心的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及三者间相互作用关系。对于高素质创新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其毕业生必须具备“系统能力”,能够开发一个包括CPU、对应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在内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相关验证试验。面对新的形势,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和课程调整,一方面针对技术发展及时增加新的课程,已成为高教工作者们的共识。构建课程群,处理好主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整体设计和规划,拔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创造对学生有价值的培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软硬件融合的教学体系改革
1.教学环节。
调整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学中应注重综合应用,减少课程设置重复。将基础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教学具有实时性。尽量缩小课堂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也对专业授课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上来看,各门课程独立规划、独立教学,造成了知识点重复和衔接不连续。缺乏对完整计算机系统较为全面的说明。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在面向系统的角度,提高系统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为学生的教学内容构建成完整和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结合工程实践,注重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平台的统一,最终实现学生可以根据一个指令集系统,自主设计CPU及对应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系统,使学生具有充分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能力。计算机体系结构理论较多,概念较为抽象。通过动画演示、仿真试验、远程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理论教学,同时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设计的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科研教学相结合,做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内实验经常邀请科研院所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了解重点工程的意义和研制过程,组织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了解国内外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概况和我们努力的方向,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我们选取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5门核心课程组建计算机系统类课程规划。
2.加强实验与实践模块。
为了尽快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在第1学期开设导论课程,由资深教授或专家开设。引导学生按照专业的特点进行学习。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学生需要同步完成教学和实践,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实验系统,重点对各阶段设置教学课程改革配套实验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调整了原来的实验系统和实验内容。既要巩固知识和学习课程,同时也衔接测试实验模块,逐步完善实验系统。组成原理课程中将计算机底层硬件和程序设计结合起来,渗透了软硬件协同的系统能力培养思想,并第一次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cpu设计,带动课程组走在了系统能力培养的前端。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实践,工程训练,课程实践,学校实习,毕业设计等。要明确实践环节培养目标,工程设计实践应强调工程系统的概念,形成各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集成以多维的形式设置,提高了模块化的课程。据专业特点和优势,结合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强化工程能力,把重点放在工程教育体系。结合民族特色,各类创新实验基地,国内外合作培养模型,促进与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的交流与培训,教育合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并提高学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创立“应用文写作”、“管理科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技能。专业方向的软件开发实践要求和结合国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以提高学生大型软件项目开发和与国际合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针对多样化用户需求,按照工程规范完成系统的开发、实施、交付与改进,培养成本意识与问题分析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和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人才,允许和鼓励学生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多学科的选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积极探索模块化培养模式,促进辅修专业制度,“2+2”中外联合培养,这硕博连读,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进研究性教学,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教学平台,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创新计划,加强创新和创新的方法来教育理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创新学分。邀请企业家来讲课项目纳入学校课程应不低于6学分以内。坚持以专业的标准和专业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当地学校的特色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紧跟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从国内外的创新教育经验来看,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特殊的培养,实施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所需要的高品质及创新型人才。
三、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计算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91-03
目前,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理想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学会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并能理解计算机思维的过程和学会利用计算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客观世界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然后把相应的思维与方法内化为“方法论”,更广泛地为工作、学习与生活服务。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探索适合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1 计算思维
最早提出计算思维教育理念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 教授,计算思维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周以真教授倡导的是系统的加强计算思维教育。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1]。它包括了反映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是人们利用计算科学的思想、方法、理论和技术解决客观世界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与我们强调的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致的。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一种递归的思维、是一种通过约简、转化和仿真等方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解析成一个我们会求解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基于关注点分离的方法、是一种采用抽象和分解来进行复杂系统设计的方法、是一种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的方法,对于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它的简洁和美,对一个程序的评价要考虑它的准确性和效率。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2],反应了计算的最根本问题[3]:什么能被有效的自动进行?周以真教授还认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它应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在大学中应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推进大学通识教育之中。其实周教授所描述的计算思维教育一直隐藏在我们的教学中,计算思维教育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而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都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不过在以前的教学中未将这种思维特征显式的表示出来而已。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指出,学校的每一类课堂教学都应该采用计算思维这样一个工具。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必修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来说,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探究。
2 计算思维教育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计算思维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也就是说当碰到实际问题时,就能意识到能否利用计算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求解。当学生具备了应用意识以及相关知识,碰到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时就会意识到如何去解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还要培养相应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正确求解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说计算思维教育不是灌输一大堆概念与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意识、兴趣和能力。计算思维最本质的内容是抽象与自动化:抽象是通过简化、转换、嵌入、递归等方法将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许多简单问题,然后再进行求解的过程[4];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来实现问题求解,以弥补人的计算缺陷。抓住了这两个核心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计算机专业会开设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只开设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大一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许多知识为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但这门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上机实践”,上机实践的目的也是用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大量难理解、难记忆的新概念和新规则的出现,学生会觉得这门课程越来越难学,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逐渐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并且这种偏重于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多数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求解和实际应用程序开发根本无从下手,限制了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编程能力是计算思维和技能化知识的综合体现,而检验计算思维能力的结果就是实践操作,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也没有探索精神,那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上机环节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从而知难而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就要有目的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算法设计、代码编写、程序调试、程序分析等能力进行训练,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思维融入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将会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时还应把握一个中心点:计算思维是一种方法论,从方法论层面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意识,这样课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也容易接受。然而,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将计算思维融入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挑战。当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思维,无疑是最佳选择。
3 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3.1融计算思维于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是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学中应与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联系起来,对不同的学科专业选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通过合适的、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实例达到既阐析计算思维,又给出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的范例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先选用合适的应用实例并提出问题,然后由问题引入知识点、由知识点带动语法的掌握、由语法规则推动计算思维的理解。也就是说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提升到理论高度,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循环结构时,面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就可举“大奖赛评分”的例子,面对数学专业的学生可选用“求1!+2!+3!+……+20!的值”、“判断一个数n是否为素数”、“打印乘法九九表”等这种与数学有关的例子,面对英语专业、中文专业的学生可选用“从键盘输入20个字符,分别统计出其中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字符、空格字符和其它字符的个数”的例子,其它的专业可选用“猴子吃桃问题”:有若干个桃子,猴子每天早上吃前一天剩下的一半零一个,到第十天时只剩下一个桃子,问猴子在吃这些桃子之前共有多少个桃子?由于这些问题或者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关联或者比较有趣,学生会由此对所学的知识也产生兴趣,而且这些例子都具有计算思维的显著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非常好的案例,学生也能在兴趣中主动接受新知识及培养思维。
计算思维是一种问题求解的思维,它将问题求解的过程用程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5],计算思维的自动化是“机械式”的按照步骤自动执行,因此对问题的求解就要有精确的算法描述和严格的符号表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求解的方案,并用算法进行描述,然后编写程序,最后用机器来验证问题求解结果。例如对于“猴子吃桃问题”这个案例,根据计算思维的特征和高效,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的递归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用N-S图精确描述算法,再用C语言中相应的语句编写程序。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递归算法的思想和过程,并掌握递归方法和C语言中相应的知识和语法,当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想到用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
3.2采用多角度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呢?首先教师要设计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问题,并仔细分析该例子的代表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对于循环结构这个知识点选用“猴子吃桃问题”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运用计算思维的各种方法启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用递归的方法求解,逆向思维,从后面往前推断。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使其能举一反三。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价值之一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6],不能让学生只按照老师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所以学生在设计算法时,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设计多种不同的算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然,还要注重算法的简化和优化,在众多的算法中找到一种最优的算法。例如“百钱买百鸡”问题可用三重循环来实现,但仔细一分析还可只用二重循环来实现,并且循环次数由106降低到104,一个简单的改进让学生看到算法优化的魅力,进一步再启发学生算法是否还可改进?循环次数是否还可以降低?这样采用多角度思维训练方式就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3.3融计算思维于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计算思维的训练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上机实验应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需重视上机实践这一教学环节。过去常用的 “先讲解程序后上机实验” 这种传统教学策略,一般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培养学生的上机能力,不能很好的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一般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设计的实验任务尽量要生活化和趣味化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实验任务还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来增强实验的难度,从而强化计算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分支程序结构中可以安排火车计费程序或计算个人所得税额程序等。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创新思维留出空间,要求学生勇于探索,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寻求多种解题思路,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性,引导学生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必要的优化,然后使用正确的语句编写程序,并通过上机调试与修改程序运行得到正确结果,在研究问题的求解过程、算法设计与优化及程序调试过程中强化计算思维的训练。
4 结束语
将计算思维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改革尝试,其目的就是将程序设计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日常思维。在教学中从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角度重新组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能自觉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虽然在教学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这一门课程来形成计算思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21世纪人类必备的技能之一,计算思维的培养势在必行。然而,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依然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2006(49): 33-34.
[2] Goldman C V,Zilberstein S.Decentralized control of cooperativesystems:Categorization and complexity analysis[J].Journal of AI Research,2004.
[3]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6):50-52.
[4] 陈杰华,戴丽娟. 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