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政治课论文

高中政治课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政治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政治课论文

第1篇

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质量。首先,当师生关系处于良性局面时,教师的教学会更加顺畅、轻松,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自如、愉悦;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非融洽甚至僵化的局面时,整个教学工作很难推进,师生彼此的感觉十分负面,整个教学工作缺乏活力与动力。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渴望培养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因为这样对双方都大有裨益。所以,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更应该注重对师生关系塑造、维护的思索;学生们也不能总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该更积极主动的与教师们交流,成为老师的“好朋友”,这样也利于自身学生兴趣、积极性的培养。例如,在平时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解课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师生关系的塑造营造空间和时间。具体的,政治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讲解与师生交流直接的时间、任务安排,腾出更多的时间作为“师生互动时间”。这个时间不必很长,但是要充满意义,要体现师生奔着一个目标前进的精神。在解决与协作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也会显著进步,这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极为关键的。因此,以高中政治课堂为基地,以师生互动与协作为抓手,最终可以塑造良性的师生关系,同时引领学生不断取得政治学习的进步,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立足高中政治课堂,着力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的实际,而且要充分考量学生的需求,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的做法则是,教师在整个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淡化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授课、讲述与点拨必须“少而精”,要尽可能的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在自主思考、协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与意识。如,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调低自己讲述的时间,让学生们更多的自主投入学习,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教师可以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政治教材与课程的主要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然后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学习等;最后的10分钟,教师可以对学生们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研读,然后对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分解,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堂政治课的核心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组成小组,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以更好的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政治教材的关键点。类似这样的策略能够做到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是培养学生们政治创新能力的最佳路径,更是学生们需要的。坚持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高中生可以更加自由的翱翔在高中政治课堂里,教学工作的提升就会更加容易。

三、以多媒体技术丰富高中政治教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政治教师在日常备课的时候,要想方设法的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案设计出来,进行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展示。要知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多媒体技术变革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政治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政治教学教案与教材,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们的眼球与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都投入到高中政治的学习中来。多媒体与政治教学本来就存在着极为复杂紧密的联系,二者就是相互作用存在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与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教师可选择的思路与策略不一而足、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从而为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政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四、小结

第2篇

论文摘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重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既轻松愉快地掌握课堂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中学政治课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在今天,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面貌和心理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加了难度。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恰当引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政治课教学就是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激活不了学生思维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要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活动,使学生感到无比的乐趣,能够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如用学过的知识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社会调查等。尤其是辩论会和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一开展这样的活动,笑声此起彼伏,学生收获很大。由于政治课以其深刻的理论内容涵盖自然、社会、人文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要广识博览,取精用宏,恰当引证,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讲授”资本主义民主选举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时,向学生朗诵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一首短诗:“要想当美国总统/需要有一种多么好的耐性/逢人拍肩装热情/婴儿脸蛋亲又亲/初选会上假惺惺/如醉如狂募美金/火车旅行站站停/到处演说念选经/电视广告频露脸/天花乱坠献殷勤。”通过这首短诗,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选举”闹剧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报以一阵嘲笑。如果没有这首短诗的形象描述,仅靠教师抽象的讲述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再如在讲述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时,朗诵一首西方人的短诗《钉子》:“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几乎不费口舌,就能使学生对这一哲理豁然贯通,而且印象深刻。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警句格言、寓言故事都可加以撷取,供我所用。同时,也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如: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投影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体形象、生动,这样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内驱力。如讲初一《思想政治》“孝敬父母”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放《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在歌曲所营造的气氛中开始本堂课。又如讲初二《法律常识》时,教师可放一些案件审理的录像,学生根据录像的内容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开谜团。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件审判过程的观看,使学生对法庭的环境布置、合议庭的组成、法庭审判的程序等整个审理过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在法庭审理录像播放结束后,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之间一起就开庭审理的案件进行广泛的讨论,提出有关我国法律和法庭审理方面的疑问,这样可以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又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道德、法制方面教育。

二、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该看到:创新能力不是抽象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一般能力”中升华而来的。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根深才能叶茂,务实才能出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想提高一节课45分钟的效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加深理解。政治课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一定要理清头绪,深入理解,句句吃透,层层分清。如讲“物质”这个概念,可把它划分为以下几层:(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是其他学科对“物质”的解释。(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客观的。(3)“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等于“已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只表明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不是意识已反映了物质。(4)“客观实在”,是对实实在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分层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细细领会,这样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就牢牢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了。再如有些学生在预习“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时,“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这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大惑不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可用电脑制作一个《拉力》的动画,上课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内容就是兔子、大雁和鱼儿同拉一辆车,兔子在地上往前拉,大雁起飞往空中拉,鱼儿往水里拉,大家都出了力,流了汗,但是车子没有向前进。如果让三只兔子都往同一方向拉这辆车,也出力、流汗,车子一定会拉得飞快。看完动画以后,学生恍然大悟,都深深地被哲学的道理所折服。原来是当部分无序、欠佳、方向不对、目标各异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然后还可因势利导,比如就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载人成功这类事例,可向学生提出“飞船是一个人生产出来的吗”?学生都清楚,这是千千万万个人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共同攻关的结果,由此,学生更能明白“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内涵。同样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这样就能把哲学的道理嵌在了学生的灵魂深处。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含有大量信息,而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更为纷繁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读、练、动”为基本课型,在训练学生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鉴别、选择、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联系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即直接经验),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和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能够分清良与莠、是与非,从而辩证地关注时政,客观地认识生活,科学地预测未来。

第3篇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注意自身素养的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和挑战自我,做到所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人类的楷模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高中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叛逆心理比较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很难做到坦然面对,不骄不躁,往往都会夹杂着各种情绪。但是他们敬畏老师,老师的言行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举止行为,所谓耳濡目染。为此,教师一定要突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涵养,做到言传身教。在做人上讲究诚信、友善、和蔼可亲;在做事上讲究宽厚、公正、兢兢业业。现在的社会,有一些功利化的思想,也显得有些浮躁,在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中,牵扯到理想、爱国、诚信、交友、尊重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学生都会感到虚假,带着有色眼镜去学习这些内容,这是很不恰当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引导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言传不如身教,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能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能结合师生实际生活来探究,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无私教育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这些恰恰要求老师就是这样正直、率真和高尚。

二、剖析教材中的材料,提升情感德育质量

现在的高中政治教材在编写上已经非常的贴近生活,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高一年级,教材中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经济学知识,其中牵扯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深入的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合理消费、公平与效率、支持国家发展、诚信品质等;哲学知识知识牵扯的德育内容也较为广泛,比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世界观的树立等;政治学常识中涉及的因素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是直接典型的德育素材。

三、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革新德育教育的路径

第4篇

高中政治知识包含政治原理、政治经济学、哲学、思想理论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象。如果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是直接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原理,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学生能够记住相关概念,对于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也无法达到高中教学标准要求。因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情景问题探讨与3T课堂融合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首先要为政治课程教学设立最佳情景,促进政治知识的立体化,帮助教师将课程知识引入课堂,并能有效地指引学生进行知识的探讨。例如在货币、价格与消费这一类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寻找我身边的市场这一主题,教师在课程知识引入过程中,可以借助我们身边的实物交易市场、货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货币、交易标的价格并探讨合理的消费选择模式,进而将章节知识逐步引入课程中,使整个知识点在实际事物的支撑下变得立体化,进而能更好地进入课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探讨与吸收。

二、探究问题预设,指引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以及互相学习探讨

情景问题探究与3T课堂模式的结合,使情景问题与教师指引与学生互相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探究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课程备课过程中要预先设定好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习方法还不成熟的学生在知识点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有效指引,进而一步步完成课程任务。问题的设立要注意与知识点进度相结合,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任务中。例如教师在借助课程情景引入课程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讨课程知识时,都要能够有与知识点相符的问题作为课程的指向标,稳定课程教学方向。以收入与分配教学为例,教师在知识点引入时,可以设立父母收入来源,父母收入获得形式,你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等问题,将知识点逐步引入课堂。而在学生探讨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概念设定收入分配是什么,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优点,财政税收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章节知识的基础打牢固。

三、为课程探讨埋下争议点,促进学生互相学习效果的发挥

通过情景问题的探讨与T1方面的知识探究,政治知识基本进入课堂并被学生简单地吸收,而在T2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主题情景下,进行小组自我学习以及小组间的互相学习。此时如果教师过分干预,学生探讨学习的主动性将会被弱化,而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指导,探讨学习的方向又不能被准确把握。因此,教师在课程设立的过程中,要在这一环节设立相关的争议点,例如辨析题或者是开放题的设立,一方面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知识的进度与方向,从而发挥好教学模式提升政治教学的效果。以第一节中的货币、价格与消费知识教学为例,在经过情景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货币与黄金哪个更适合作为现代生活中的通货,如何判断正确的产品价格,是否应当提倡奢侈消费等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与相互学习阶段能够借助课程主题与预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点学习与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复习测验回归课程情景,巩固复习效果

第5篇

一、问题讨论法的内涵

问题讨论法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就可以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迸溅。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精心,这是问题讨论法的关键之处,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讨论法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实践应用,可以随时和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的看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问题讨论法的基本程序

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高中政治课在运用问题讨论法教学时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即根据所学的内容,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出适合学生畅所欲言的问题情境。尽可能营造出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竞相发问,质疑讨论,把问题剖析得更深刻更透彻。同时教师也要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最好形成梯度,让问题能够辐射到课本中的知识点。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不但形成“情境链”,把学生向纵深处引导;还可以形成“问题网”,对文章中的知识点“一网打尽”。问题讨论情境的设置,在导入新课时就应该有意为之,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如教授《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时,可以创设关于公司招聘启事的情境:同是推销学习电脑,A店是固定报酬,每天50元;B店是底薪每天20元,每推销一台则可以拿提成10元。问题:(1)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采用哪种分配方式?请说明理由。(2)你愿意到哪家店去工作?如果你每天能辛苦推销出5台学习电脑,那么老板的利润将是你的10倍,这公平吗?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很积极地去计算自己的劳动所得,热烈讨论工作中的效率与公平,最后即可得出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提出问题

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问题讨论法的关键。“问题”是贯穿每节课的主线,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要素。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程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过程,然后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经过整合以后,再抽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度,给出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比较有价值的,不像某些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千年不变的问题,只是围绕课本的固定知识而设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死板不灵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便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所以,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比较高的“含金量”。学生乐于讨论问题,才可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中,根据之前推销电脑的情境,设置问题1:A店和B店,你愿意到哪个店应聘?讨论出“效率”问题。问题2:效率越高,打工者与老板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就越不公平,这种现象怎么处理?讨论得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这两个问题,还能引申出“何为效率?”“何为公平?”“如何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问题。两个问题就把这节课所要分析的内容都反馈出来。所以,问题的提出要从核心内容抓起。

3.讨论问题

问题的讨论,最好能够达到争论、辩论的层次。讨论时,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给学生分好小组。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部要分配好优、中、差各个程度的学生,有利于互帮互助;小组间则要程度相当,有利于公平竞争。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如有“异议”,再进行“组间讨论”,甚至是全班集体讨论。这样讨论的焦点比较明晰,对问题的讨论也比较透彻、深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及时地引导小组讨论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同时也有利于对各讨论小组的讨论现状做调度。教师是问题讨论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巧妙设疑之后,还要组织好学生“解疑”,从疑点出发,逐步深入到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

如进行高中政治必修一《多变的价格》一课的教学时,就目前物价的上涨现象,笔者设置的题目为: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是商品的价值,那么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呢?先由小组讨论,得出有直接因素,如商品的供求关系,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得出更多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习俗等等。学生通过大讨论,可以把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得很透彻,甚至课本上没有提到的因素也能考虑到,增强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解决问题

讨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只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到位,是课堂问题的解疑,真正的问题解决是要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即课堂上可以给出当堂练习题,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及时反馈。只有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解决问题时才可以得心应手。如进行《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教学时,在学生对问题讨论以后,及时给出反馈题。

(1)一位外国朋友说:“以前我到过中国,那时人们的着装几乎是一个式样,颜色也比较单调。现在一切都变了,各色时装随处可见,中国变得多姿多彩了。”从文化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

A.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着装多样化

B.追求时髦是一种时尚

C.服装穿着也属于一种文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2)目前我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原因是( )

①大众传媒的影响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等等。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①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表现 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起的

A.①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上述题目有92%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做出来,个别学生有些犹豫,速度较慢。大部分学生经过讨论学习,很快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效果不错。

5.归纳评价

课堂进行到最后要留出时间归纳总结所学内容。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有小组的评价,客观陈述小组交流的情况;还有教师的评价,表扬个人和小组的表现。问题的讨论结果还要灵活运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所以归纳评价时还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环节当作依据,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考查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后,进行反思总结。笔者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把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和课堂表现有条理地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成员再互相评价。最后,集体评价出班内的“表现之星”和“完美小组”。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反思,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系统归纳,还可以反思自己的表现,找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表现之星”和“完美小组”的评选,可以给学生以激励,促进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讨论法的注意事项

1.讨论之前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题目

讨论题目的预设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热点,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从课本走向生活,再从生活回归课本。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高中政治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还应该难易适度,题目的设计要从细节做起,不要太大,让学生无从谈起。

2.讨论过程中要把握讨论时间和节奏

问题讨论法的应用,并不是讨论得越热烈、时间越长,效果才越好。但也不能讨论的时间太短,像走过场一样,教师急于安排下面的教学环节,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的状态就结束了,这样的“讨论”没有意义。注重“表演”式的讨论没有什么实效。

教师在安排学生讨论时,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养成了问题讨论学习的习惯,进入讨论状态很快,一个问题安排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在给出的问题上还能衍生出新的问题,那么还可以延长讨论的时间,直至把问题研讨透彻。

3.讨论时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问题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讨论虽然分了小组,但是讨论活动往往会变成优秀生的表演平台,“主持”“记录”“小组代表”多重角色都集于优秀生一身,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讨论中似乎是“事不关己”之态,这样就违背了问题讨论法的初衷。所以,在进行小组讨论之前,一定要分好任务,在讨论的时候让学生都行动起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由组长调配,每个人的角色还要不时交换,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讨论时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及时评价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虚化的应对

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课时少、时间不固定、内容随意、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有些高校推行思想政治实践课暑期教学,这种安排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由于经费、管理、师资等环节的缺失,造成教学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1.教学内容任意,形式随心所欲,学校考核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理应在时间、资金、制度、基地等方面予以保障,并形成长效机制。然而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不重视,对此类型实践课更存在应付心理,使得实践课成为“三无”课程:无真正具体领导机构、无充足经费的保障、无健全的基地实施。加之实践课无具体考核监督、评估检撕妥芙崽岣叩幕制,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任课教师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经验缺乏。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有限,“双师型”教师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是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双肩挑,由于课时、经费等无保证,“全心全意去指导和监督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就成了一句口号。由于许多教师只重视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毫无积极性,也不愿意花过多精力提高实践水平,因此,所安排的实践教学主题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背景,布置、指导、评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极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制约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学生重理轻文,对与理工科实际脱节的实践课存在应付心理。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学、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思想政治实践课内容又不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反差。而且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实践课大多被安排在校内或假期,这样局限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以及对社会的深入了解,结果使学生对此类课更加敷衍。

二、采取切合理工科学生实际的措施,提高和改善教学虚化的问题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构建。根据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按照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做一体化进行构建,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建立奖惩机制,组建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对“双肩挑”的教师加大业务指导。针对理工科高校学生思想、心理、专业等特点制订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教学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层面上的融合,最终使学生学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从行动上深入社会生活。

2.完善教学考核体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运用一切教学方法教出理工科思想政治实践课的特色。完善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它能调动起教师积极性,激发其运用一切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符合理工科特点,满足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树立起责任感和时代意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自我完善。

3.发挥理工科学生自身优势,强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基本原则,注意挖掘专业教育本身蕴含的丰富人文教育资源。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才会得到提高。要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实践课开展,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磨练意志、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7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高校中十分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医学院校如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特的育人功能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应该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现状

(一)重理轻文综合素质不高

医学院校大学生多为理科生,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决定其高中阶段阅读量少、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升入大学后,医学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人文科学知识面儿窄、思维不够活跃、交流沟通能力不足、语言逻辑性差、字迹潦草等问题,综合素质不高。

(二)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在实施人文素质的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坚持认为医学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见。这种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育的现象直接导致医学生普遍缺乏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怀,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重要原因。

(三)重实用主义轻人文精神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要求医生具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其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和关怀。但教育实践中,往往急功近利,并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轻“人”,只重视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狭窄的技能培养。这种教育训练出来的医学专家充其量是发育不全,单面的“技术人”、“ 功利人”。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陈旧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西方的教育理念基本上都是在重视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强调完备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虽然这期间出现过认识上的偏差,但很快便加以调整。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恰恰相反:过分偏重技能培养而舍弃人文素养的提升。据统计,我国多数院校人文课程仅占总课时的8.85%。而美国、德国则达到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并且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会贯穿始终,关联性差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消极的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下医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的现象,并且这种物质性、功利性在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导致其精神信仰缺失,人文关爱减少。其次,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又迎合了这种现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和专业教学相互脱节,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是了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被动的个人接受

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多半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的不认可态度也与我国现行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消极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导致目前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凌驾于人文素养之上。

三、思政课教学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理论水平

1.加快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彻底转变“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培养倾向。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培养目标从单纯的“技术人才” 转向具有道德观念、职业信仰、专业基础等方向才会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要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文学功底、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可或缺。只有教师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深厚的感情去讲授党的理论;同时以科研带动教学,旁征博引,真正展现理论的魅力,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组织教师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所处部门多为边缘部门,导致其进修机会不多,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自豪感不强,教学无后劲儿。这种消极的信息又会通过教师传导给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只有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采取如进修访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学术交流、课程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将这些体会融入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教学形式。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研究性学习以及辩论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形式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使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寓教于乐。

2.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精美的课件、图表,并选取与医学生专业背景相近的案例、音频、视频等作为媒介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延伸功能用QQ、邮件、微信等形式来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与课程相关的影视片和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

3.开展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办学优势,医学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一些文科院校进行合作,优势互补。例如,校际间可相互选课、听课并承认学分。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取本校未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充分利用外校的人文社科资源提升人文素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在政治理论课中培养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G201301019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苏碧芳, 毛良.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10:(11).

[2]张玉梅.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1).

[3]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 医学与哲学,1999(4).

第8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2] 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