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素养是什么?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法,就是当一个人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以后,如果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忘掉或都“抽出去”,剩下的就是数学文化。而这些数学文化在人的头脑中落户,则形成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学习数学非常有用,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训练,使思维更具条理性、敏捷性、深刻性,会有更多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比没有学过这些数学知识的人要“聪明”许多,这就是数学文化在起作用。
2数学无处不在——广泛的运用正是数学生命力的源泉
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它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数学在科学研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创立了逻辑学,而且数学作为理性的化身,成为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因为数学,许多新的科技得以开放,医疗保健得以显著改善,人们也得以发现新的沟通方式。数学为众多科学学科的发现提供背景,谱写着社会和现代工业的重大创新。此外,数学与一些人文科学的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数学经济学科群,包括经济控制法、数理经济学、经济预测、经济计量学等分支。而且莎士比亚新诗的真伪可以使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来鉴定。可以说,数学方法的运用为历史研究开辟了许多过去不为人重视或不曾很好利用历史资料的新领域。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以及医药学中都可以使一些仅靠思辨很难搞清楚的问题非常明了。
2.1传统的中西方数学文化
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他的科技发不发达。而科技的进步却源于基础数学,简单的说,没有掌握基础数学的研究,就无从掌握自主创新的主动权“。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主义格调。影响中国传统数学的社会文化因素。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无疑对科学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很少产生职业数学家及学术团体。外部交流缺乏,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传统数学缺乏必要的外部交流,这是中国传统数学衰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数学的语言始终囿于汉语言的范围,阻碍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进步。数学的进步是引进了较好的符号体系,就数学而言,符号的引进不仅具有简化表述的作用,同时其本身还有思维载体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育;数学文化
目前在高校的学习中,数学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学习到真正东西的学科,并且对数学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在现实的高校数学教育中,学生们对数学是避之不及的,课堂表现差强人意,令人担忧.也正是因为这样,如何在数学文化观视域下研究高等数学的教学,是重中之重.
一、数学文化观的形成
1.概念.数学文化形成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具体指的是,在数学的教学或者科研过程中,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用文化的观点来看待数学,着重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精神、观点,以及这些方面的形成和发展;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不仅包含上述内涵,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数学教育,还有数学在自身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因此,高校在开展数学教育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之外,还需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特点.数学文化和其他文化是有着一致性的,比如,数学文化具有统一性,部分地域和民族,数学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数学文化还具有可塑造性,数学文化可以在课堂上传播,可以在数学活动中传播,在交流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改进教学的方式,促进数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二、基于数学文化观视域下的高校数学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高等院校的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在一定意义上,承担着传播数学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可像传统教学一样只给予书本知识的讲解,还要求更深层次的教学,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2.教学方式要形式丰富.高校数学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介绍,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因此,高校数学要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才能将复杂变为简单,将晦涩难懂变成信手拈来,将生活中具体的实际案例与数学相结合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可以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学生身边作为同行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真正正地让学生融入数学文化中.3.对数学课题进行想象化处理.对于学生来说,不愿意接触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不懂数学课题,因为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题目中没有一个字或一个字母是废话,都是解题之关键,有的十分复杂,学生甚至不明白题目的要求,就更不愿去学习数学了.目前,电子媒体技术十分发达,随着高校的改革,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深入每一个校园,多多利用,可将数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4.数学教师要多多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其他学科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多个学科交叉的问题,不仅要学好数学还要学好其他科目,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和物理、化学以及数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也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进行了良好的引导.
三、基于数学文化观视域下的高校数学教育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大家眼里,数学学科是一个比较难懂的学科,如果教师不采用一些合理的办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很多高校的数学教师都在授课时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带动课堂氛围,从而令数学的公式和内容不显得那么枯燥.总之,引用数学文化的知识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的教育质量.2.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美的概念.数学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该不断挖掘数学文化,给学生展现出数学的美,让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3.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从以往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来看,在高等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都只是重视学生的知识成分,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高等数学分析能力,但是,忽视了数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数学文化的教育,给数学课堂教育带来了很多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会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四、总结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他们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家庭,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也不同,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点:每位学生都需要老师、同学的关心、认可。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也是如此,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更是如此。我班有一位人称“大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认识他,因为他爱打架,学习成绩也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开班队会时,我抓住学生都想给新班主任留下好印象的心理,我亲切地说:“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六年级学生了,也就是毕业班了,不管以前表现如何,从今天起能做到守纪律,勤学习,关心班级,就是好学生。在老师眼里,你们个个都是很可爱很聪明的孩子,我相信在咱们的共同努力下,你们一定会不断进步。”话音未落,学生们已使劲地鼓起掌来。我趁热打铁,又说:“我们班的阿峰同学,以前大家都叫他‘大头’,这样是不讲礼貌的,不尊重同学。从现在起大家都得改口叫他阿峰。阿峰同学个子比较高,力气大,组织能力强,我们选他当劳动委员,以后劳动由他负责,全班同学一起协助他把工作和学习搞好,你们说好不好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好,好极了!”第二天,我特地检查他的作业,作业中有一道是用部首查字法,写出一些字的部首和再查几画,意想不到,他竟然连字典也不会查。当时,我立即拿来字典,耐心细致地教他查字典,教到他会自己查为止。后来,我每天都检查他的作业,发现有错的地方,及时提醒他纠正过来。他慢慢地变了,学习认真多了,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有一次,我感冒了,他跑到办公室为我倒来一杯开水,同学们都说阿峰真的变了。
二、以身作则,榜样效应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人格的魅力是无限的,这就要求班主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而不是用自己故意装出来的严肃来达到的,整天把脸绷起来,这不但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威严的形象,反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心理重压。其实教师的威严是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展现的。学生正是从一些小小事情上来观察班主任的。比如,当我发现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快要掉下来时,下课了,我立即拿来透明胶纸和剪刀,把《小学生守则》重新贴好,好几个学生看见了,立即围过来帮忙。又如,我在板书时,偶尔粉笔断了掉下来,我立即弯下腰去把它捡起来,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细微的动作中,学生自然意识到保持教室整洁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包括班主任。发现课桌椅歪了,我就用双手挪一挪。其他同学看见了,赶紧看看自己的桌椅有没有对齐,马上摆好。这种榜样教育效果胜过单一说教,讲道理。
三、互助协作,积极竞争
现代社会处处都有竞争,班主任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竞赛项目,比如,教师节之际,我在班级组织《尊敬老师》演讲比赛,比赛前,各小组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搜集资料,有的拟稿,而后请老师修改,最后各小组推荐一名选手参与班级演讲比赛,时间由班干部商讨决定,评委是全班同学及班主任,奖状以班级名誉发奖。因为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的每位学生不仅自己要努力准备,还必须密切配合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发展小组意识、集体意识。平时有计划地开展毛笔字、钢笔字、绘画、听写、学雷锋小组等竞赛,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班级文明储蓄本人人参与登记,可以写自己做的好事,也可以写其他同学做的好事。学生好的作品可以张贴在光荣榜上,让全班同学观摩学习和借鉴。
四、防患在先,杜绝萌芽
有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时不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超前防患控制意识,不要老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补救。比如:现在好多学生都有零花钱,在学生没有进入游戏机室之前就要进行超前控制,讲讲打游戏机的危害,让学生明白游戏机打不得。又如每年天气开始转暖时,我们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严禁到溪河洗澡、游泳,讲讲过去发生的事故,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使同学们从中得到教训,从而杜绝下溪河洗澡、游泳。不管是课间活动,还是任何时候的活动,都要注意安全。强调老师不在场时,不得擅自樊爬单杠、双杠。楼梯扶手、走廊栏杆也不能樊爬。对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行为习惯,我们从开学第一天就要讲明确、讲清楚,经常讲,事事做好防患于未然的控制。
五、授权留责,层级控制
1.1道德素质逐步下滑
当代大学道德素质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负面的问题,并有逐步蔓延的趋势,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传统美德观念淡漠,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道德观念体系,大学生群体在多元化的观念影响下迷失了方向,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道德修养仍需提高,缺乏良好的道德理想追求,缺少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严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下,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忽略了个人发展和祖国利益、社会发展相结合,同时表现出强烈的拜金主义,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不惜丢弃社会责任,甚至践踏法律。大学生信仰迷失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下滑的突出表现。大学生诚信意识也在不断弱化,大学生群体中的考试作弊、就业毁约等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下滑。
1.2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据统计当代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心理问题干预也正在被高校重视,究其原因便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原因。“郁闷”、“失落”等词汇经常会出现在大学生口头,面对学习、情感、就业等问题,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又不能很好地借助外界的帮助,一些大学生陷进了困惑的泥潭,寻短见、暴力解决问题、自暴自弃等事件各个高校都已不再新鲜。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成功成才的主要问题。
1.3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简单的讲是指大学生在走到工作岗位上之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正在逐年加剧,除了高等教育普及、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等外部因素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较之社会的需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其能否成功成才的重要因素。
1.4尊师重道的意识淡薄
中国历来被颂以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中国人推崇的美德,《后汉书.孔僖传》中有云:“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封建社会君王尚且如此,况乎寻常百姓。然而这种美德在一些大学生眼里正在逐步淡化。很多学生在校园了见到老师没有打招呼、问好的意识;在接受老师批评教育时表现漠然,无动于衷,甚至直接顶撞、谩骂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迟到、早退、睡觉、说话、玩手机等现象较为普遍。
1.5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大学生突出的问题,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校园暴力事件都反映出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曾经的“小皇帝”在融入到大学生集体生活中后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奉献意识差,我行我素过分的张扬个性,不能很好的顾忌周围同学的感受,这些都导致了其不能很好的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人际关系紧张,最终产生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加之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就酿成了一些校园悲剧的发生。
2武术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2.1武术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武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包含了哲学、伦理、美学、兵法、医学等经典传统文化,其中对于道德修养尤为重视,拳谚曰: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习练者的必备的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武德是武术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弘扬武术文化,开展武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武德要求武术习练者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社会责任感,不倚强凌弱、逞强斗狠的个人操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个人修养等。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提升都有着良好的教育价值。另外,武术文化发展至今,传承下来了大量的古书典籍,拳彦拳谱,其中不乏对于武术习练者道德修养的说明,这些都可以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的文字材料,还有一些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鲜活而又真实,都是大学生教育的良好素材。
2.2武术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武术文化中和谐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特征,“持中贵和”、“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等思想都是其集中体现。武术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和谐文化的深层影响,本来以技击为主要功能的传统武术文化,也具有了“和”的色彩。如“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以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以‘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粘连黏随’的运动理念,以‘引进落空’、‘立身需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的技击思想,不断地培养着人的忍让、谦虚的为人处世态度,塑造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中庸’思想,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观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些都体现了武术文化历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武德文化是武术和谐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通过对习练者的道德行为、个人操守、民族情感等的沿袭和传承,使每一个武术人都具备一颗博爱、正义、自律、具备责任感的心,这些品格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无疑是良性的推动。此外,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通过招式、套路的不断研习、体悟,逐渐消磨习练者的好斗之心,培养其宽容、忍耐的品格,最终达到净化心灵,养成仁爱、谦逊的美好品德,这对与人和谐相处也有着独特的帮助。
2.3武术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武术历来是中华民族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不二之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造与沉淀之下,武术文化中也逐渐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饶的人文精神,武术对于增强习练者的身心健康、意志品质、道德修养都有着明显的效果。武术历来注重培养习练者的坚强意志品质,例如“要练武不怕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拳彦和名句,都是武术文化中对习练者品格培养的警示,同时也是武术文化对于提高坚韧意志品质的彰显。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武术文化的熏陶同样可以培养人勤奋、刻苦、勇敢、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等意志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在逐渐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在日益提高的生活条件下,在家长百般疼爱和过度呵护下,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却出现了退化,经不起挫折,受不了磨难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武术文化作为身体力行的文化,不仅有肢体的锻炼和磨砺,更有心灵和意志力的培养和塑造,这些特点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达到的。参与武术运动,弘扬武术文化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坚韧意志品质的良好途径。
2.4武术文化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传承和保留了大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也使得了武术文化具有了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这些在武术文化中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例如:武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武术文化中“仁”的思想,可以培养习练者宽容、大度、仁爱等思想,因此,弘扬武术文化对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武术文化中历来不乏仁人志士、各路豪杰为国捐躯、捍卫民族精神的事迹。南宋岳家军,捍卫山河力克金兵;明代抗击倭寇戚继光,保家卫国秉存大义;近代霍元甲,为民族气节迎战外国拳师等。武术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始终贯穿其中,几千年来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兴盛、捍卫尊严,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便是最好的佐证。如今虽然时代变化更,但其依然依然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值得大学生继承和发扬。
3结语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数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出来,自觉的实践可以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实践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让他们在模拟的买卖中实现对生活情境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经验,而且对货币、交易等都有了深刻的意思,使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提高。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应对于用枯燥的数学公式和符号来解决模拟的问题,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与兴趣,提升他们对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知的情境进行改编和加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一组的人数确定之后,相互之间可以邀请对方的同学加入,同组的学生也可以自愿到别的组去。这样在调整之后又会得到一个数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计算现在每一组人数同原来人数之间的关系。如,原来A组有学生21人,邀请加入的学生有5人,到其他小组去的人数有11人,那么现在哟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感受人数的变化,在此情境之上在让学生做出计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数学的作用。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1、大赛主题:
参赛论文以“促进学风建设,共创和谐发展”为主题,内容可以涉及不同学术领域,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要重视系统性的研究,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第二,要科学选取研究方法及样本,有完整的参考文献,合乎研究的范式。
第三,要编排格式规范、完整,字数不少于3000字。
2、大赛流程:
3月29日
与各院系研究生会学术论文大赛负责人联系,并向各院系二级研究生会下发本届学术论文大赛通知。
3月30日——4月13日
由院系二级研究生会进行收稿整理工作(参赛同学需将论文电子版及纸质版交至各院系二级研究生会学术论文大赛负责人)评审阶段:组委会对论文进行分类,并邀请全校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依据评审标准进行匿名评审,每篇论文由两名专家分别进行评审,最终分数由平均分确定。
4月28日
在学术文化节闭幕式上,公布评审最终决出的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并当场颁发证书及奖品。
获奖论文将被收录在《研究生学术文化节论文大赛优秀论文集》中;所有参赛论文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将被收录在论文集中,以展示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附1: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一、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富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二、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有理论探讨或实用价值,有争论的重要学术问题的专门论述;
三、研究手段先进,理论分析深入,论文结果可靠,有新的见解;
四、能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或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主题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文章新颖、文字简练、文理通顺、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图表规范、标点符号准确。
*附2:评分标准
1.论文选题为本学科前沿、热点和难点,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10分)
2. 参考文献具有完整性和正确性。(10分)
3.论文是否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20分)
4.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证科学、论述清楚、逻辑严谨。(15分)
5.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强调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合乎研究的范式,不仅方法本身具有科学性,样本采取也具有科学严谨性。(20分)
6.能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或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5分)
7. 不少于3000字,编排格式规范、完整,引文正确,出处明了。(10分)
*附3:关于举办2012年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学术论文大赛的通知
各位研究生同学:
为进一步激发我校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优良的学风,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我校研究生科技文化活动,经研究生团总支、研究生会研究,决定在学术文化节期间举办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
现将有关事宜具体通知如下:
一、参赛人员
全体研究生均可报名参赛。
二、选题要求
本次论文大赛以“引领学术风气,活跃校园文化”为主题,选题应围绕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民生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各专业学科特色,要体现求实、创新精神。
三、论文基本要求
1.研究方向明确,选题新颖独特,紧跟学科前沿,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立论正确,探索了新现象,提出了新命题,采用了新方法,找到新规律,创造性解决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问题。
3.论文体现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引证论述正确,专业研究深入。
4.语言表达准确,层次分明,文笔流畅,图表规范,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善于总结提炼。
5.参赛者应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剽窃他人学术作品,一经发现,将依照我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论文格式及相关事项要求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理论;述评
一、语用学基本理论
1.语用学的定义
从诸多的语用学著作不难看出,视角不同,语用学定义也不相同。英国学者托马斯(Thomas,1995)认为,语言交际、意义生成等都是一个动态过程,意义不只是词义,也不只是由说话人单方面生成的,或由听话人单独解释的。她提出了动态语用学的新概念。从托马斯的定义可知,托马斯强调语用学研究既要考虑说话人,又要考虑听话人,顾及话语的作用、意义以及语境因素,同时又强调语用研究的动态特征。因此,托马斯的语用学定义更客观、更全面。我国著名学者冉永平(2006)把语用学定义为: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冉永平的语用学定义全面、透彻概括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强调了语境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暗含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多变性和动态性。
2.语用学研究的分支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了数个跨学科的研究分支,如语用语言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语际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计算机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等。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对语用学研究的分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语用语言学(Pragmatic-linguistics)是语法与语用的界面研究,探讨语言结构及其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不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
(2)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研究社会各组织结构与语用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主要指交际中的技巧和策略、社交与文化的研究。
(3)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研究话语的认知加工过程。顺应论和关联论是这方面的理论。认知语用学是语用学与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以话语理解为研究对象。
(4)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二语(外语)时的语用行为,探讨二语(外语)习得者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关系,是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
(5)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在是使用二语(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内容涉及对比语用研究和语际语(或中介语)的语用研究等内容,探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差异、语用近似、语用失误以及本民族对语用失误的容忍度和接受度。
(6)计算语用学(Computational Pragmatics)指与计算机等技术相关的语用研究,涉及人工智能、人工生命、机助网络交际、基于语料库的语用研究等内容。
二、跨文化语用学基本理论
1.跨文化语用学定义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不同文化社F对意义构建的不同期盼,这种期盼是由人们的文化图式引起的,而文化图式实际上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背景知识结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和界限比较模糊,通常包括四个层面:言语行为语用学、社交―文化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语际语用学,重点探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中表示“请求”和“道歉”等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这些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跨文化语用学侧重语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以语言应用、语用规则策略及语用意义的跨文化对比等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注重研究
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征。
2.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要素
跨文化语用学将文化因素引入语用学,主要关注跨文化交际中表示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因此,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主要涉及四大要素:文化、语言、交际和语用意义。
3.跨文化语用学理论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会话含意理论、文化图式理论、关联理论、新格赖斯理论及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这些理论在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主编的《跨文化语用学――基于NSM理论的反思》一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4.跨文化语用学主要研究领域
(1)言语行为语用学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发展拓宽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促使人们从行事角度考察某一话语生成和理解的方向。从说话人的角度看,着重回答了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表示一定意思的同时怎么又表示另外的意思;从听话人的角度看,则回答了听话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由于言语行为理论植根于英语国家文化,直接套用该理论解释非英语国家言语行为及言语现实是行不通的,因为一种文化中言语行为实施场景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不存在或存在差异。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提出了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词汇源于通用的一套假设的语义基元,这种元语言形成共享一套标准的语言共核,不仅适用于英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同样存在;其语法形式也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分析方法则主张先建立一套普遍的通用的描写文化的语义元,进而展开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这一理论能克服现有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之处。
(2)社会文化语用学
社会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落脚于语用问题,关注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类交际的制约,涉及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两个人类交际的基本流程。因此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抽象出来的语用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烙印。
(3)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言使用的制约与理解以及语言使用的推理过程。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提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认为可以借鉴语义基元的思想,从各种语言的基本语义基元出发,先建立一套能够描写该语言话语产生和话语理解的语用模型,接着采用语言类型学的思想展开对比研究。
(4)对比语用学
对比语用学的跨文化视角需要关注特定语言社区、特定民族的文化。对比语言学,其缺点在于,它想当然地设定,像“请求”“道歉”“赞扬”等英语行为范畴,是用来描述各种语言和文化的适宜工具,而事实是,这些英语言语行为范畴可能在其他一些本土语言或文化中根本不存在。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认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用于描写不同文化语言的共有语码,即语义基元,进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对比和分析。
(5)语际语用学
语际语用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理论建树与应用成果,帮助许多二语学习者意识到语用学习的重要性,并提高了其语际交际的语用敏感度,但是其研究方法在自然语义元语言学派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缺陷。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因为人们无法知道说者与听者是否用同样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一问题在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尤为突出。
三、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是对于跨文化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语言表面现象,引用、介绍、套用现象明显,只注重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深层的文化差异。比如,研究者常常认为调查中描述同一情景在不同文化中是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这些背景的看法也是相同的。这常常使人误解,因为调查中描述的同一情景在一种文化中可能经常出现,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很少出现。
二是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研究还不成体系,立足于汉语的跨文化语用学理论还未形成,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理论主要是基于外语(多数为英语)建立起来的理论,汉语、英语之间语言本身的差异、文化差异都是研究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是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偏重理论性、思辨性的研究,缺乏实证性、数据性的具体分析。
2.跨文化语用学的发展趋势
宋振芹的观点是:(1)重视会话整体而非单个话语的研究,注重交际的动态性和言语行为的多功能性。(2)以汉语为主要对象,加强跨文化语用学理论原创性研究及其应用研究。(3)注重实证性研究,思辨研究也在朝着具体化方向发展。(4)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用自然语境中的话语来代替用引发法问卷调查收集的语料;倾向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语料。
李炯英等认为: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加重视数据驱动的研究,以避免缺乏事实依据的语用现象分析定型模式及其范文化阐释性;二是在语用意义描写上将使用“普遍元语言”作为描写工具,客^地表征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意义,揭示不同文化的语义共性和差异。
简而言之,跨文化语用学理论研究将逐步趋于完善,更注重实证性研究;研究方法将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的语言。
四、结论
跨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叉学科。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已同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联系在一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学科发展多元化、理论模式多样化理念的逐步认同,我国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New York:Longman,1995.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Yule, G.Pragma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Blum-Kulka, S, House, J.}Kasper,G.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 and Apologies[M].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Norwood,1989.
[6]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对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较新的,能够与时代接轨。然而,纵观诸多中职学校所安排的课程教材就会发现,这一预设的想法并未能如愿达成。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例,该书的内容主要为excel与word基本操作的简介。然而对于电脑普及多年,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简单操作的年轻学生而言,是极为过时的,学习该书所获得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书中部分介绍的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前流行的软件。因此,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与此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滞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家”、脱节现象依然严重。一方面,中职教师在专业理论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依然沿用普通课程课堂的教育方式,即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控技术所接触的机器较为复杂,仅仅通过教师的口述无法让学生形成鲜明的立体的机器图形,思维意识无法跟上老师的“轻描淡写”。同时,教学辅助手法比较单一,要么就是在课堂上发放有限的机器模型仅供观赏,要么就是开设“十年如一日”的简单的实验课程。
2数控专业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的意义
针对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问题的矛盾,德国实行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据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采取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运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把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过程转变为教学内容,将其合理运用到教学情景当中。采用实物模型、实践操作、计算机辅助、实验分析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技术等能力,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加工和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
3数控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多年,经历了实践本位课程改革、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和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取得的进步与成果有目共睹,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始终未能真正摆脱科学体系的束缚,三段式的课程结构仍然横行于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工”、“学”的相互独立局面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然而,现有研究以及国外有关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实现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运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与运用职业技能,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进而在实操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应对综合、完整工作任务时临危不乱,做到有计划、有条理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中职数控专业课程设置要实行模型化,以工作为导向,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改革,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制造业发展实际。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实物模型教学法中职数控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对于学生来说,单凭老师课堂上的灌输讲解和自己的记忆与自我理解,很难掌握和融会贯通。不少学生对此存有畏难心理,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常见的课堂教学情境是:老师在铿锵有力地讲授,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改革教学方法,打造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模型,引发学生兴趣,实施有效教学。比如,数控机床课程中的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传动系统、数控系统结构以及机床的典型部件等,如果借助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有形、实在的模型形成抽象思维,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也变得轻松从容,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3.2.2教学监控为了能够确保所开发的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学校有必要就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这一监控可从课程的实施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对于专业课程的监控,则需要侧重于授课计划总体安排、教学情境的建构、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等方面,教学监控有关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突出工学结合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情境等关键因素。以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关人员要注重监控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维护,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是否起效;二是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中的零件加工教学是否构建了贴近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综合训练项目的生产实例是否注意到了技能训练是重点;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进行文明生产,有意识地加强其职业素养。
3.2.3实践操作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是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的目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实现操作技能和操作水平的提高。对于数控专业教师来说,采取边实践、边操作、边教学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艰涩的课本知识,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更好地适应以后生产一线的工作。以数控专业的数控编程课为例,采用边教、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机床程序的实际演练和利用数控模拟软件进行的程序输入、编辑、修改、调试以及运行,同学们对生产一线的环境和加工工艺的编排有了真实而全面的认识,巩固了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了操作技能,为将来参加生产一线的工作夯实了基础。
3.2.4教学环境建设传统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所使用的教室一般都有理论学习场所、实践学习场所、网络学习场所、计算机模拟实训教室等的区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教学场所的割裂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隔离,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巩固,也无法在实践环境中很好地利用理论来做指导,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对于实践操作性强、技术复杂的数控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而言,单独设置专门的理论课教室与实践课教室就更显得突兀,如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模拟教学是更加偏重于理论还是技能,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分界线。显然这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对于专业教室的设计而言,应当要避免重蹈覆辙,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以计算机模拟实训教室的建设为例,该教室的主要作用在于教导学生用计算机模拟数控加工工作过程,因此,教师需要配备计算机硬件和CAD/CAM软件。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出于对该模拟内容的理论讲解与实操引导还应当配备一定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硬件的数量以一个教学班为基准,每台计算机配备二维与三维CAD绘图软件、CAM自动编程软件、数控加工模拟软件等。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时,需要提前准备好模拟实训项目,并利用多媒体,如大屏幕投影、计算机来开展现场讲学,在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实训时,进行现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