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园林研究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一、珍惜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积极挖掘和支持民歌
我国专业民族声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专业的教学,还是实践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民间歌手不断获奖并产生轰动影响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专业民族声乐的发展仍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科学性的过分重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民族特性的丧失、地域风格的匮乏等现实情况。当历史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音乐教育呼唤“返璞归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时,我们的确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忽略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从而严重影响了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声乐走向世界。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吸收了意大利美声发声的科学性原理之后,结合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创造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房车旁的格丽卿》,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舒曼的《两个禁卫兵》等被世人传唱;法国遵循美声唱法的原则,解决了语言与歌唱发声之间的矛盾,创造出了经典歌剧,例如,比才的歌剧《卡门》《采珠人》,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等;俄罗斯也创造了大量的民族经典歌剧,如柴可夫斯基的《叶普根尼・奥涅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特阔》等。每一个国家的经典文化,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着自己浓厚的民族风格、民族气质、民族特色和审美习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歌体裁丰富多彩,创作更多富有感染力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民歌作品是有深厚基础的,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应向民间音乐寻求营养,积极挖掘和支持民歌,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进行深入搜集、整理,早日创立有自己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体系。这样,中国民族声乐就能真正成为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桥梁和纽带。
二、要树立多元化的审美标准,吸取各家所长
随着民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民族声乐的审美也逐渐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人们在接受祖先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接触、欣赏西方音乐文化、现代音乐文化。在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的转变中,以宋祖英的演唱为代表的民族唱法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其把西方发声法这种外来形式与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声乐作品、语言、感情、风格等相结合。随着商品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发展,独具魅力的民族声乐正在不断地变得现代化、多元化和市场化。宋祖英的演唱并非十全十美。她的发声方法甜美圆润有余而通畅、严谨不足。声乐是一门苛刻、严厉的艺术,我们切不可低估了西方听众的耳朵。在一片赞扬声之中,国外的听众有不少是抱着新鲜、看热闹的心理来欣赏演出的。他们的掌声中也并不缺少尊重和礼貌。如何让全世界的听众能够像欣赏美声唱法一样欣赏中国的民族歌唱家的歌声,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民族声乐并不缺乏优秀的作品。缺乏的乃是不但能够受到世界听众欢迎的歌唱方法,而且能够受到世界主流音乐家所认同和普遍学习的、像美声唱法一样的中国民族声乐训练体系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宋祖英的海外演唱会仅仅是个开端。国内的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依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一个老师一个教法,不同的老师拥有完全不同的学生和唱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依然任重而道远。(转第93页)
(接第87页)
如今,全球的文化渗透和融合在加速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也应在珍惜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从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不同形态、不同层面、不同趣味以及不同唱法的创新,汲取国外声乐艺术的丰富营养,以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让中国民族声乐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三、声乐教学训练中要“中西合璧”
中国民族唱法,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歌唱方法,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古老艺术的结晶,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宋祖英的声音高音宽广而富有穿透力,中低音区扎实稳定,体现了当代民族声乐教学的最高成果。宋祖英的唱法是美声、民族结合唱法的一个成功例子, 她在音乐会上不仅演唱了地道的中国民歌, 又成功演唱了具有美声基础的德国民歌和奥地利民歌。
从宋祖英成功的独唱音乐会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1.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可以为我所用;2.民族特色不能少;3.科学发声方法不能丢;4.训练体系要形成;5.评价标准要一致;6.国际舞台是目标;7.世界票房是标准。
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正是在这个发展潮流中不断地更新、创新和发展。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文化环境,我们要在正确评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更新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去创造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现代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并使之走向世界的音乐舞台,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一个艺术学派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艺术上的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强大。近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不断兼收并蓄中国声乐艺术园林中姊妹艺术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同时借鉴美声唱法的长处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将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训练方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灿烂花朵,一定会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徐静冬.从“千人一腔”到“百花齐放”――试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向[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董颖.在保存民族声乐传统韵味中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彭天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8―120.
[4]文丽丽.宋祖英音乐作品的审美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邹婉华.展示民族声乐魅力体现民族声乐教学成果,宋祖英维也纳独唱音乐会观后感[J], 戏剧文学,2004(9):83―87.
[6]唐勇.宋祖英音乐会倾倒美国,受到高规格接待.人民网2007―08―01.
[7]权辉. 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审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