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厅堂建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艺术管理系:孙徽、张翌、王帅、范宇、刘瑞雪、聂西铜
主观评价——是音乐声学测量中常用的1种手段,即用人的听感对音乐信号作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主观评价测验
o 影响主观评价的方面很多:例如个人生理条件所决定的听觉敏感程度、从事与音乐相关职业或受过相关专业训练,个人的喜好等 。
o 请听音乐
o 第1段:《塞维亚的理发师》,1988.6录制于波隆纳剧院
o 第2段:《魔笛》,录制于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o 第4段:《胡桃匣子》2002年现代版
o 第5段:1段民乐录制于保利剧院
客观评价
o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GYJ125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是作为1个电声扩声系统完成后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o 1.最大声压级
o 2.传输频率特性
o 3.传声增益(dB)
o 4.声场不均匀度(dB)
响度
混响可调时间
o 公式:赛宾公式T60=0.164V/aS
o T60为混响时间;V为厅堂体积;S为厅堂内部面积;a为该面积的平均吸声系数。
o 影响因素:厅堂内表面面积、吸声系数和 厅堂体积
o 举例
o 保利剧院
o 初建:1984年立项并开始施工,保利剧院最初的声学建筑设计是按照“综合型剧场”设计的标准。
o 改建:2002年,北京建筑设计院的项端祈先生设计,通过翻板来改变混响时间。
剧场上下层共有16组翻版,1面是光滑的,翻转180度以后另1面是粗糙的布面(里面带有腔体),翻板可控面积
约有1百
平米左右
声场不均匀度
声场不均匀度——要低于8DB(+/-4)
1些剧院在墙壁上做了好多有棱的表面,是为了声音的扩散,不要让它有规律,让声音充分的扩散开,分布比较均匀
亲切感(直达声)
o 听众对直达声的要求更多,因为直达声能给人亲切感。
o 前期反射声,50毫秒以内的反射声,接近于直达声;从距离来讲是17米。
o 矛盾的是,听觉上的亲切感和视觉上的亲切感往往难以统1
立体声、环绕声的应用
扬声器的布置方法
请见图:扬声器的布局
中央扬声器
前补
侧补
后补
关键词 徽州 民居 建筑 明清时期
中图分类号:TU241.5;K24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徽州民居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受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徽商和中原民族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古徽州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类型――徽派建筑。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其徽派建筑在江西算得上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值得关注。笔者试图以婺源为个例,以古民居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婺源部分古民居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及其意义,从而对徽州民居的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明清时期婺源徽派建筑的风格
1.1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
从建筑色调上看,粉墙黛瓦是徽州民居的一大风格。灰白色作为基调,又辅以青色,雪白的墙、青黑的瓦,朴素淡雅,简单又不乏端庄之气。徽州民居以四面房间中线为屋子最顶端,瓦沿屋顶中线像两侧呈坡度散开,向内形成天井,一片片黛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从高处看显得格外厚重;徽州古村落民居大片四面雪白色的墙,给人以朴素但又不乏优雅之感。清朝康熙年间客居他乡的徽商后代程庭在一次回乡后,记述了他当时眼中所见的徽州的景象:“乡村如星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可见朴素淡雅、简约端庄的粉墙黛瓦建筑色调,成为徽州民居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一大特色。
1.2错落有致的山墙造型
错落有致的山墙造型――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特色的构建。因徽州多山,且房屋方正,因此徽州民居分部较为紧凑,为隔火、防风,当时的人们逐渐在民居的山墙顶部垒上高出屋顶的两堵隔火墙。因为隔火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阻挡山风、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封火墙”或“风火墙”。
在其实用性得到了肯定之后,工匠们在建房时出于对美的考虑,其造型逐渐演变成后高高昂起远眺的马头。马头墙的端部还发展出了各异的造型。如“鹊尾式”、“印斗式”等。清朝时期武官砌成黛青色的马头型,文官都砌成黛青色的官印型。错落有致的山墙造型――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1.3四水归堂的天井庭院
参观婺源民居,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天井”,民居两侧为高高的马头墙,窗户很少且小,因此天井承载了通风采光之功能。天井位于整幢建筑的中心位置,光线穿过天井照进房屋里,给整幢房屋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丝丝光明,是整个房屋构造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徽州民居的特色组成部分,同样天井作为“光庭”室内化也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点。正对大门朝天井的半敞开空间被称为“正厅”或“祖堂”。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静寂之中,与中间的激烈变动似乎完全无关地沉睡至今的空间,又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把某种中国文化紧紧封存住的厚重感的空间。
1.4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
徽州民居中的雕刻工艺是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装饰性工艺,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徽州民居雕刻工艺主要包括木雕、砖雕、石雕三种,这“三雕”艺术被看作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与浓漆重彩的皇家、官邸建筑不同,徽州民居外观较为朴素淡雅,但它倚赖高超的工艺手法,通过技艺精湛的三雕工艺和彩绘技术,对房屋各个部分进行精致的雕刻加工,形成优雅端庄的艺术氛围。“三雕”取材十分讲究,由于民众的审美高雅,“三雕”作品的精湛,其材料的质地要求就相对较高。对雕刻的严格要求,使得精美的“三雕”成为徽州建筑又一显著特点。
1.5高大宽敞的楼下厅堂
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指导下,清代民居表现出与明代各异的特点。明代民居楼上厅堂比楼下厅堂更为开阔,即楼下低矮,楼上高敞,称之为“楼上厅”,是主人接待客人、对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为了方便,明房屋的上下楼梯主要放在天井两侧。而清正好相反。与此同时清朝楼梯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清前期大多在上下堂之间或者在后堂两侧,清中后期放置在太师壁后面,不仅采光不好,楼梯更陡不易攀爬。如潜口民居群落中建于明初的苏雪痕宅,厅堂高4.54米,底层高2.48米,而明中叶时建造的方观田宅和方文泰宅,上下层高度十分接近,至清时上层已远不如下层高。
2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的形成背景
2.1地理因素
徽派建筑作为古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其建筑风格及其内涵的形成必定与当地自然地理因素有着必然联系。古徽州在地理上属于今天的安徽省南部,地处丘陵和山地地带,山地占据了该地绝大多数的面积。以婺源为例,境内山多水多,且属亚热带山区,自古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全县的森林面积达376万亩之多,森林覆盖率高达82%。
在山林耸峙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歇宿的平地,就算有也是相当于盆地中间低矮的部分,而且很少,水系贯通全境。中低周高的地形,水汽难以散发出去,与山中局部小气候的湿润气流相遇,导致每逢雨季即易受其害。夏秋交接的季节,又容易产生旱灾。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地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徽州民居选址特别注意趋利避害,善于巧妙地利用当地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既有地势高爽,无暴雨山洪毁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为屏,坐北朝南,得背风向阳、朝向良好之利,还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难之虞。在我们实地考察中发现,徽派建筑的选址和建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盆地地形之下的徽派建筑及其特征,在内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过也造成了自身的封闭性,因而较好地保存至今。
2.2中原氏族的迁入
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外,徽州民居的出现还受到人文因素的很大影响。早期的徽派建筑是外来中原文化和原古越文化相互交融并解决所面临现实问题基础上相结合的产物。古徽州原生活着古越人,主要建筑类型为与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干栏式”建筑,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及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大量的中原氏族开始迁入。伴随着迁入人口的不断增多,中原文化也随之进入,且逐渐与当地传统文化及古越文化相互交融,不断在各个方面体现,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地深受文化交融的影响。皖南山区较为潮湿,为了对付低洼地区的瘴气、毒虫及猛兽的侵害,徽派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格局,结合中原的“四合院”构造依山就势而建。除此之外,徽州民居在四面是墙的房屋中间打开一口天井,较好地解决了“四合院”通风采光等问题;在木构的密集建筑情况的影响下,徽州民居为隔火、防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砌成高出屋顶的两堵隔火墙,从而形成了徽派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2.3“贾而好儒”的徽商的崛起
在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风格形成中,徽商功不可没。他们在东晋出现,唐宋成长,明清时期达到鼎峰。许多徽州商人曾经多是儒生,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后因仕途受阻转而从商,因此大多徽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且对儒学情有独钟、十分尊崇儒学。徽商利用儒学思想指导经商,且非常吃苦耐劳,通过严于律己、兢兢业业,其经商的足迹遍布全国,积累起雄厚的资本,逐渐出现“无徽不成镇”的局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通过经商发家致富后,大多徽商返乡,在乡修建祠堂、牌坊、建造房屋……使徽州发生了巨大变化。“贾而好儒”的特点,使徽商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注入了自己的看法,刺激了徽派建筑的类型的形成并发展为独立的建筑流派。
3徽州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徽州民居展现出“人地和谐”的道家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徽州民居建造时较为注重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有的倚山跨水而建,有的枕山傍水而造,追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与大自然相呼应的是徽州民居的白墙青瓦,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天然合一、和谐映衬,给人以祥和宁静、端庄典雅之感。
其次,高高的马头不仅蕴含着徽州人们积极进取的处事态度,还包含着对读书取士,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崇高追求。徽州民居的天井,不仅有通风采光之作用,还寓意着上承天露、下接地气,承天地之灵气。
徽州雕刻图案大多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比如,在徽州雕刻里的狮子造型,狮子作为一种力量和权威的象征,体现了人们驱凶辟邪的目的或飞黄腾达美好愿望。在中国心中,蝙蝠是一种祥瑞的动物,因“蝠”与“福”发音形同,视为吉祥,因此用蝙蝠飞临来表达“福运”的寓意……
徽州民居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受儒学的深刻影响,徽州居民以儒学为判断标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礼的规范。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增强家族的团结力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为纽带,同姓血缘家族居住在一起,即使居住在同一个村落,不同姓氏、不同血缘之间也有明确的界限。在府宅之中,根据家中的地位不同,所安排的卧室也各有不同,严格按照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按男女长幼、嫡庶有序排列,体现了人们对礼制的要求。
4徽州民居的传承
世纪之交,虽然对徽州民居有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研究,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还远远没有被开掘出来。我们在重视白墙青瓦的古老建筑的同时,却忽略了白纸黑字的历史文献的重要作用。以婺源为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县志之外,可资征引的文献相当之少,以至于现在编写的一些旅游手册不仅极为粗浅,彼此相互因袭,而且错讹连篇,在旅游开发乃至建筑陈设中人造的伪民俗更是不胜枚举。而在实际上,大批的民间文献却在不断地流失。由于对历史文献的重视不够,在低层次的旅游开发中,只会一味地开发同类的项目。譬如,坐落在婺源理坑的“云溪别墅”,似乎不止一个。由于文献大量流失和相关研究的严重滞后,使得一些古村落徒具躯壳。对于精美建筑,不少清况下仅止停留在泛泛而谈,对于人文内涵的开发尚处于低层次。因此,如何尽最大可能地复原社会历史的原生态,追寻审美的偷悦,便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作为历史研究主体和历史文献撰写人的当代史学者,应该重视对徽州民居甚至徽派建筑的研究,通过加深研究,撰写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论文资料、文献资料,为以徽州民居为代表的徽派建筑提供更多的可查找资料。一来为后人考察、研究奠定基础,二来可以增强徽派建筑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当地政府在大力宣传徽派建筑、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徽派建筑的保护,通过颁布一系列保护的政策,比如:为防止居民们拆除徽州民居重建新房,导致徽州民居建筑的破坏和逐渐消失,通过建筑保护宣传,让居民们认识到徽派建筑在当今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类型中的地位,让居民们自动加入到徽派建筑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或者通过政府重新给那些居民安排土地建造房屋以对其进行保护;当地政府也可以努力为徽派建筑争取文化遗产保护,使国家甚至世界一起来保护越来越少的徽派建筑,为人类建筑发展史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另外,对徽州雕刻工艺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保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让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价值。我们要将历史悠久的徽州雕刻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更多地运用到现在产品中去,给古老徽州雕刻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将雕刻工艺商业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其传承和产业化发展,而且还可以给现代科技产品注入新的元素,增强其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但在这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以商业价值为目的,更要切实关注其工艺的传承性,并且能够与创新相结合,给予其更多的现代价值。
5结语
建筑是人类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反映了中国明清时代古徽州民间建筑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自然环境、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了鲜明时代特征,是人们辛勤劳动基础上结合现实状况所产生的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我们要学会用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不断的发展,但在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吸取先人留给我们的种种实践中产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徽州古建筑作为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怎样继承,如何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研究徽派建筑的意义所在。
(指导老师:舒醒教授)
参考文献
[1] 汪正元,吴鹗.光绪婺源县志(六十五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叶义银.婺源县志[M].北京: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3] 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程极悦,程硕.徽派古建筑[M].合肥黄山书社,2001.
[5] 高山.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D].苏州大学,2008.
[6] 罗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2009.
[7] 吴云杰.明清徽州建筑宅门的类型研究与文化传承[D].华侨大学,2013.
[8]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清民国的婺源为中心[D].福建:复旦大学,2006.
[9] 朱静辉.无梦到徽州[J].散文百家,2006(3).
[10] 夏超,胡静.谈徽州古民居建筑特色[J].山西建筑,2013,39(27).
[11] 陈娟.粉墙黛瓦间的幽古雅韵――与女性有关的徽派建筑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2] 张威威.明清之际理欲价值观的转变及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7.
[13] 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1).
[14] 董静.浅谈明清徽州民居的类型特征[D].上海市东海学院,2007.
[15] 黄鹄.徽派建筑特色风格探讨:古朴淳真和谐典雅[J].四川建筑,2008(6).
2004年底,为了完成我的关于贵族庄园建筑的论文,我前往展开了一系列已知保存下来的贵族庄园建筑的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我很幸运的在拉萨市文物局办公室找到一张标注了八廓街附近重要历史建筑的地图,循着这张地图,我对八廓街附近可能是贵族府邸的建筑作了一番初步的调研。
晚清到民国期间,拉萨是地区的权力中心,是地方政府各类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大量世俗贵族家族不但在其领地建有庄园,同时在拉萨也拥有各自的府邸。那些在各自领地建立的建筑群通常称为“豁卡”(庄园),而在拉萨的府邸则被称为“森厦”。拉萨的这些贵族府邸不但是贵族家庭生活的空间,同时也是他们之间社交的重要场所,有的贵族府邸甚至还是担任了官职的贵族办公的地方。
这些建筑基本上都聚集在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附近,形制和格局大体相同,如同一个大的四合院。较大规模的府邸由主楼和前院组成,中等和较小规模的府邸仅有主楼。一般坐北朝南的主楼有三层高,部分四层的建筑是后期加建上去的,因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拉萨的建筑均不允许超过三层,且不许高过大昭寺的高度。主楼的中央是一个天井大院,四周房舍以面向天井的层层回廊相连接,这种格局与大部分贵族在自己领地上建设的庄园建筑类似,只是除了会客、居室和佛堂等主人功能用房以外的其他用房功能不同而已。八廓街基本上就是由这样的大院落相互毗连而成。
20世纪30年代,茶马古道各类贸易的逐渐兴盛,特别是随着内地形势的变化以及缅甸被日本占领,茶马古道几乎成了内地接受外部援助与进行贸易的唯一通道,八廓街的很多贵族参与到了这些利润丰厚的贸易活动中并从中得到了经济实惠。经济实力的增加以及贸易带来的文化影响,促使贵族们纷纷走出狭窄的八廓街,在市中心以外建造花园别墅,在宽阔的庭院广植松,柳、果木,这是间接地从印度学来的英国生活方式。这些花园别墅现在大多已经湮没在远远扩大了的拉萨城市建设规模之中。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两幢这一时期的贵族花园别墅。一幢属于当时曾经担任地方政府新组建的藏军总司令的擦绒・达桑占堆及其家族,另一幢属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亚H家庭朗顿家族。由于这两幢建筑当时正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我们协同大学建筑系的阙龙开和毛中华两位老师对这两幢建筑进行了紧急测绘,并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景观;文化传承;自然环境;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从理论上讲,每个城市因其地域会有差异的存在,都应有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肌理结构和的景观形态以来区别于其他城市。然而城市的建设迅猛发展,加上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冲击,许多城市已经逐渐失去历史中的城市个性,使得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亦逐渐减少。因此如何创造有城市景观差异与特色就成为现代城市建设者们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一、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cityscape),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它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树木、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艺术小品、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
二、地域和地域性
“地域”通常被认为是一定的地域空间中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的综合体。它包含着界线范围与乡土个性。地域同时具备多样性和时空性的特点,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城市的差异,也表现在城市中不同区域之间,如同一个城市中心老城区与周边经济开发区之间的差别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地域性是一切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事物和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二是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三是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
三、城市景观的地域性
现代城市景观的地域性是景观在设计上要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它的设计是基于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固定的现实需求,设计对象的主题为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空间环境,利用综合性的景观设计来满足人对城市环境所需的宜居性、归属性的需求,在设计中也要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与规律,利用整体发展与生态优先的原则,致力于创造出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且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城市景观。
城市的地域性景观有利于场所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即城市的场所精神的营造。人对环境的认同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人与环境能产生共鸣,更有利于交流。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利于人的交往,从而产生群体意识,强化归属感,进而使城市更具场所精神。
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也会产生不同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例如小桥流水的苏州古镇;高低层次错落的重庆山城;椰风海韵的南国风情;少数风情的云南丽江古城等,都因极具地域特色而闻名天下,正是因为地域性的城市景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其设计方式已受到景观设计界的普遍关注。笔者将会对一些案例来解读城市地域性景观。
四、现代景观对地域性的解读
4.1地域文化的传承----云南丽江古城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观,“地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俗语都是地域性的体现。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于玉龙雪山下。丽江古城是由具有鲜明特色的纳西族传统民居和富有特色水系构成。它体现了丽江古城的内涵肌理和脉络,浓郁的纳西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彰显了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质。
古城建筑:古城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住宅为主,有天井、中间厅堂、两侧两房和独立门楼。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木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发展融合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古城街巷:古城内有多条历史悠久的传统街巷,街道依山势而建,质感细腻,。巷道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就地取材,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整个景观的氛围都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体现出少数名族的地域性。
丽江古城建筑
古城景观:古桥三眼井和古树构成了古城独特的文化特质。丽江古城以水组织空间,水穿堂过巷。丽江古城的水是源于黑龙潭的,玉河水流量大而稳定,且甘冽洁净,成为理想的引用水源。两岸地势错落不平,打破了闷的感觉,营造了宽阔的空间氛围。水使古城充满活力,又平添了秀色,大量的水体的流动体现了南方古城的韵味。
丽江古城水景
4.2、地域特征――巴西热带景观芒太罗花园
巴西位于南美洲,属热带气候,它具有外向、感性、具有浪漫品质的多元文化特点,在传统艺术创作中,一直以充满幻想的装饰和视觉鲜明的色彩作为表现手法。巴西的亚马逊河充足的水量和水分蒸发,植物是在有充足的光和水的环境下生长,由于天然的优良环境,所以世界上20%的植物在这里都可以生长。但是这些丰富的自然植物资源,没有运用到巴西传统的花园中;当地的植物在景观上个很少被利用进来,反而是欧洲引进来的植物更受景观设计师们的欢迎。因此,这种现象引起了一批批的巴西本土设计师对城市景观的“地域性”问题上的关注,布雷•马克斯就是其代表人物,希提欧住宅花园就是他设计的,在花园中,他将与植物天然的色彩与生动的曲线相配置,充分地
表现出了南美洲的热带地域特征。
希提欧住宅花园
正是布雷•马克斯把这些被当地人视为杂草的植物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使这些乡土植被通过新的植栽方式,例如将一些旱生的植物以装饰画的形式在墙面上种植,或在中心柱上让攀援的植物包裹在外,形成生态的图腾柱,用一些这样的手法设计出具有巴西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他精通如何让这些植物适宜当地地域气候和自然条件,才创造出热带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范例,这样既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又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维护成本。他对地域性特色景观设计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掘了巴西热带植物园林,对于类似气候的国家和地区的地域性景观“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芒太罗花园
布雷・马克斯后期的设计风格多为乡土人文的表现,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注重形式、材料和乡土植物的应用,在从他设计作品中能看到本土的花、叶、鸟的羽毛或者蝴蝶等形象色彩的鲜明对比,比如奥德特・芒太罗花园,花园地处一个山谷之中,自然景观构成了园林的一部分。曲折的途径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大团块的各色花卉勾画出途径的轮廓。花园内有一个小湖,湖边栽着水生植物,花园中还做了以不同植物拼成流动图案的花床。芒太罗花园可以说是他设计的最充斥活气的私家花园之一。
小结:景观地域性必须要依托于地方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传统,它要求的景观能为当地人提供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使人体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传统。因此要探讨城市景观的地域性问题,就需要懂得如何创造出让当地人民认同的景观,这就要求在其自然环境条件下,植根与当地人民已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优良文化传统,建立在对当地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
参考文献:
1、《关于城市景观规划的探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罗华
2、《从城市营销看地域性景观设计》[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石永婷
3、《地域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应用――以洛阳为例》[学位论文],河南农业大学,2012,李超
4、《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吴宁
[关键词]赣方言;民俗文化;词汇;禁忌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28-02
方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诚如罗常培先生所说:“从方言与中国文化的系统宏观研究到具体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微观研究。”①在共同语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搜集、整理、研究方言中的词汇对了解民俗以及真正把握各地区的文化独特性有很大帮助。而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中的一支,赣方言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及的赣方言并不是广义的客赣方言,也不等同于江西话,而是狭义的、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赣方言。赣方言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区,其面积和人口占全省的2/3。赣方言分布区还包括湖南省东部和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安徽省西南部、福建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区。②而这些分布在边缘区域的赣方言,容易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和相互渗透,其特征不突出,故本文主要以分布在江西境内的赣方言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
一、巫文化
在赣方言区,民间巫文化颇为盛行,且根深蒂固。
(一)星月崇拜
天体崇拜是人类最古老的信仰活动之一,在赣方言区至今仍盛行众多的天体崇拜习俗和观念,最为典型的便是星月崇拜。例如赣方言区的小孩称月亮为“月光爷爷”,星子、吴城等赣方言区流行着这样的儿歌:“月光爷爷,保护娃娃,娃娃长大,好做买卖,买卖赚钱,剁肉过年……”另外,人们的心中普遍存在“不能手指月亮”、“拜月”及“星子过家”等观念。赣人认为,月亮中有位月神,你如果用手指它,它便认为是一种耻辱,到夜晚便偷偷地在梦中把你的耳朵割去;你若怕它割去耳朵的话,就必须誓以至诚地向它唱道:“月光爷爷,莫怪。你拿耳朵还我,我拿刀子还你。”而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在月光下摆一张供桌,供上月饼、西瓜等,点燃蜡烛、香和鞭炮,敬奉月亮,这叫“敬月光”。
(二)鬼魂文化
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在赣方言区,至今,人们仍普遍相信人死后会有鬼魂,于是鬼魂文化也就产生了。
旱龙舟:亦即所谓的号船,是一种纯粹攘灾、避祸的巫术活动,是赣地独有的一种端午民俗活动。《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十人舁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在号船队伍中,有一具与真棺大小的棺,棺之两侧各绘一条龙舟,舟上尽绘阴间魑魅鬼怪操桡竞渡之状。此棺的抬杠前端圆形截面上写“日”字,后端写“月”字,以示阴间阳界。号船实际是一种以龙舟送亡魂至阴府的仪式。
“驱魔镜”:在赣地,经常会看到人们在自家的大门前挂一面镜子,赣人相信,妖魔鬼魂害怕光,害怕看到自己,门前的镜子可以阻止邪气进入自家。这一习俗至今在赣方言区多地都能看到。
“做猫”:是一种运用巫术治病的民俗。在赣方言区,例如星子县,人们认为如果家里有人久病未好,特别是如果病人白天状态不错,晚上状态不佳,那么必是在某个地方“着了吓”,这时,家人必会去请当地擅长“做猫”的人来为病人治病。
“牵桥”、“过桥礼”、“造桥礼”:这是亡人丧葬礼俗中的一个环节,即道士在念经时,亡人的亲属,一般是儿子、媳妇、孙子和孙女等“脚下个人”穿着孝衣,手里拿着一根檀香,跟在道士身后,围绕着停放在祠堂的棺材游走,叫“牵桥”。此时道士会向女婿讨香烟,叫“过桥礼”,向孝子讨烟斗叫“造桥礼”。人们相信,唯有这样,亡人在阴间过河水才不会有阻碍。
二、建筑文化
赣人对住宅颇为重视,当一户人家要“做屋”即建房时,会请做工师傅吃饭,这叫“起手饭”;竣工时会宴请工匠、帮工吃酒席,这叫“完工酒”。这期间,还有一道更为隆重的程序,叫“上梁”或“安梁”,此程序在建房过程中是最为隆重的。上大门梁时,须择吉日,主人家要设酒宴款待工匠,同时还要摆香案祭天。造房子的人家在上梁日子里摆酒大庆亲朋好友,请砖匠坐上八位。在上梁的时辰,木匠将砍下来的梁柱抬出来放在木码上,由一老工师傅,动斧头掌彩,每一句都由帮工喝彩“上梁大吉”。
按照传统民居的样式,在房屋完工之后,会有牌头、牌坊,旧时用来纪念封建礼教中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物;会在大门两侧放一对石狮,除了用来驱邪,还由于“狮”与“事”谐音,因而组成了不少带有吉祥内容的题材,例如两只狮子为“事事如意”,如果再加上钱纹则喻意“财事不断”,狮子和瓶在一起则象征“事事平安”。
赣方言区的建筑多为简朴的砖木混合结构,横梁、厅堂、天井是重要结构。梁架主要结构是圆木横梁和中柱搭建而成,有些横梁是原木的,而有些却装饰得很精致,风格随时代和主人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有些建筑会有几重厅堂,各个厅堂的布置有很大差别。例如有的是待客的;有的似“家族会议室”,专门用来处理家族事务;还有“内厅堂”,外客和男人不能进去,只有受特别邀请的女客才能进去;天井的建筑位置高低不同,有浅有深,在安义罗田黄宅,分“入口天井”和“二进天井”,二进天井相对要更正式,而天井处多放两个大水缸,养着金鱼。
三、稻作文化
鄱阳湖广阔的平原酝酿了赣方言区的稻作文化。由于鄱阳湖平原盛产大米等,渔业较发达,江西也被称为“鱼米之乡”,反映在方言上与此有关的词汇颇为丰富。
鄱阳湖的淡水鱼丰富,赣方言中关于鱼的叫法大多形象生动有趣。例如由于鳙鱼的头大,便叫蚌头鱼;白鱼的嘴上翘便叫翘嘴白;作为鄱阳湖的特产,针宫鱼顾名思义是因为此鱼的最大特点是头部长有一根细长似针的嘴;而鮸鱼叫作屎肚鮸,因为此鱼肚子大,排泄物多;土鳖则被称为地脚鱼,因为鳖水陆两栖、爬行快。赣方言区关于渔业的词汇也颇具特色。如“开湖”指的是将湖中的水放干,拆除草棚、鱼网等,停止放湖,此时方允许他人进入湖中捉鱼,待渔民停止捕鱼活动后,其他人可带着小型擂鱼工具进入湖中捕捉剩余的鱼,这叫“杀治”;又如“放卡子”,这是一种捕鱼的方法,用麦子、谷子等为饵料,巧妙地安装在卡子上,于晚上放进水里,天亮前收上来,类似的还有放虾笼、放鳝笼。
赣方言中与米、面粉有关的词汇比比皆是。例如馄饨叫“清汤”,通行于整个赣方言区。吴城有北瓜羹,做法是将南瓜切片经油炒后加水煮沸,再放入事先调好的面粉糊,并加上油、盐、味精、作料等煮成的面食;星子县有菜耙、南瓜耙,前者的做法是把磨好的米粉和焯熟的荠菜和在一起,做成耙状蒸熟,这种食物一般在农历三月三做,放在灶台上,一说是用来供奉灶王爷,一说是希望蚂蚁不要上灶台。后者的做法是把南瓜切片煮熟,捣成糊状,和上磨好的米粉,做成圆圆的耙蒸熟,另外,此种食物须得在七月十五即鬼节那日做,作为用来祭拜祖宗的贡品;丰城的冻米糖较出名,相传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每年中秋一过,农村家家户户把糯米饭凉干,炒成爆花米,用米糖拌粘,切成块块,留待春节待客解茶。
四、禁忌文化
语言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往的,但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而是风俗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方言中的禁忌就很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禁忌文化。
旺子:供食用的猪血叫“旺子”。这是一种避讳的说法,因为“血”赣方言多点音同“歇”,而“歇”有歇业、倒闭之义,故此为了避字音而改说,采用歇业的反义词“旺”。这些方言点中“旺子”也可以指供食用的鸡血、鸭血等。
招财:猪舌头叫“招财”,也是一种字音避讳的说法。因为在赣方言里“舌”与“折”同音,折即折本,故此为讨个好彩头而改“招财”,与“折”义正好相反。它通行于赣方言区多数点。永修有同义词“口条”,黎川有同义词“纳儿”,与“招财”一样为赣方言的避讳说法。
茶:为了避讳,把中药叫“茶”,部分地区还把抓中药叫“捡茶”。此处的“茶”完全是“中药”的避讳说法,并不特指煎熬好的中药汁。当然,“茶”在赣方言里还表示喝的茶水,永修话甚至还借指煮给客人吃的带汤的点心。
福年猪:农历腊月办年事的时候,禁忌说“杀”字,于是改用一些好听的褒义词来代替。农村过年要杀猪,就叫“福年猪”。
正如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所说:“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从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因素显然对于文化本身的透视有很大帮助。”所以说,方言总是和各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文艺生活、生产实践等各方面相互联系。
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形势下,赣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样,正逐渐被“官话化”,失去自身的特色。与此同时,在现今城市化、商业化等浪潮的影响下,赣方言区的民俗文化亦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一样,正面临消失甚至破坏等诸多尴尬。笔者认为,不论是方言,还是民俗文化,都亟待保护。
①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②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版。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颜森.黎川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万建中.江西民俗文化的多元格局及其主体特色[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6-3
0 引言
农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同时明确了其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乡村的景观文化对村落布局、特色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农村的景观文化设计与营造在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重要。
1 新农村的定义
1.1 新农村的含义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是与农业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方,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一直以来农村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中心,其他行业或部门都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所以认为农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就是指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一个也不可缺少,共同构建小康社会“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1.2 从文化景观到景观文化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
景观文化是根据不同地域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形态特征,如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提炼和修复再创造的新的景观,这种景观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加上人类的活动就成为文化景观。景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和一个村镇在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地区的反映。
景观文化体现在当地居民的历史文化、当地习俗与情趣,文化景观通过创新与提炼,在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求为基础,以人为尺度,通过需求选择实现建造、使用方式的选择,可以创造新的景观文化,同时在景物观赏、使用过程中被景观文化所影响和塑造。
1.3 景观文化需要营造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各类房屋的建造都称营造,例如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记述中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营造法原》等。营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注重对人文内涵的挖掘,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对文化景观的利用与转化。人们的建造和使用活动是以当地人们的生存需求为基础,以人为尺度,通过需求选择实现建造、使用方式的选择,从而使景观文化不仅仅是建造而是长期的营造过程。
2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内涵
2.1 景观文化的地域性
首先,新农村景观文化来源各地域本土文化密切相关内容,并蕴含一定的地方精神和文化意义,是农村、居民和传统的事物以及过着平常生活的人们,也就是说新农村景观文化是地方的、传统的;其次,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地域特色还表现在建筑的形式与色彩与就地取材上;另外,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环境、生活习俗便产生不同的地域风格,此为“农村”特征。使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农村气息及地方特色更加浓郁。
2.2 景观文化的原创性
农村文化景观是特定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下形成的产物,或是当地有实际功能的一些建筑、休息平台、活动场所,或也是民族文化长期形成的传统事件,它们都不是加在环境之上的装饰品,也不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结合原条件,是与原环境共生共存的设计作品,具有原创性。
2.3 景观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对于新农村景观文化来说,其文化结构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出现多样化是必然的。北京的四合院、徽州砖雕、西南的吊脚楼、高原的蒙古包、闽南的土楼等各式各样农村的形成历程和特色,可看出新农村景观文化不仅在内容、形式、形态、功能上丰富多彩,体现出景观文化上强烈的多样性。(如图2-1)。
图2-1 岭南印象园
2.4 景观文化的群众性
一切景观皆是为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景观就是遵循“满足群众的需求,符合群众的审美,服务于群众”这样的宗旨来设计的。首先,设计的素材是从群众中来,由群众发明创造。其次,新农村的景观文化建设也是为了满足群众的审美而建造。
3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营造方法
3.1 对原材料的直接应用
原材料的选取一般和当地的地质气候等有很大的关系。地质气候的不同会早就不同的原材料资源,那么景观的文化特点也会不同。这样建造的景观,不仅因为取材方便而降低造价,而且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反映出地域特色。石材是最为常见的材料,因为它可塑性强在设计中经过民间工艺的加工,可形成建筑外墙、艺术展览和艺术铺地等,极具丰富的质地效果。例如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的乌石村,建筑材料取自当地材料乌石砌筑,体现了地方性的景观文化特征。(如图3-1)
图3-1 磐安县乌石村村景
3.2 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3.2.1 点题 直接对原有文化提炼和修复再现 地域性景观是在研究原生场地间营造方式的基础上创作的,因此,这类景观多包含对农村形式、各种标志性场所和符号的再现与还原。这种再现,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当代景观的需求,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形式。
例如,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的景观文化景观整体规划中,考虑寺平本身具有较浓厚的文化味,其主要文化底色为戴氏文化和砖雕与木雕文化。寺平戴氏祖先从明初迁徙于此,繁衍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历史悠久表现形式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因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如图3-2),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设计过程中以砖雕为特色,通过科学设计提炼和修复创造新的文化景观。
图3-2 金华市汤溪镇的寺平砖雕
3.2.2 延续 将原有文化点放大和延伸 通过空间、形体、细部的处理,利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将原有历史上的发光点进行放大,延续其文化的内涵。如在金华寺平村景观文化设计中,据说寺平原来“银娘”被选入宫成为“娘娘”后,村中逐渐兴旺(据资料考证:金华唯一一位进宫的娘娘),二十四座主要厅堂构成“七星伴月”布局。根据七星伴月的构想将原有的文化点放大和延伸,七座厅堂围绕着月亮月繁衍发展至今。(如图3-3)
图3-3 寺平古村七星伴月湖
3.2.3 关联 纳入其他相关文化点 在设计时,根据要表达的地域文化景观环境主题,尽可能的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景观元素组合在一起,在环境中设计与农村主题相关的景观,从而达到强化主题的作用,为了丰富文化内涵,
创造景观环境,一并纳入与其相关的文化点。包括体育休闲文化、产业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等。融入文化需要将传统农村材料、构造和布局方式与当代材料和技术结合,在色彩、质感、形体等方面取得明显的对比效果,体现出冲突中的和谐,对比中的统一。马清运在蓝田县玉山镇“父亲的宅”营造中将原材料石料设计的石头房,造型简洁、大方、错落,外似高墙城堡,内里大门大窗,泳池、车库齐全,完全是一种现代的设计理念,极具现代感;而其用料,外墙材料全为河内的卵石填充,内墙均用有席箔感觉的竹胶板装饰,充盈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是景观文化的延续。(如图3-4)
图3-4 父亲的宅(1) 图3-4 父亲的宅(2)
3.3 对绿色生态的诠释
很多结合地域特色的农村建筑和景观,都很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朴素的生态设计。设计时将这些方法加以提炼,用新材料、新技术表达出来,可形成前所未有的原创性景观文化形式。例如,金华市塔石乡村中春景营造表达出尊重场地自然与人文印迹,体现的是绿色文化的保护恢复和生态的设计(如图3-5)。
图3-5 金华市塔石乡岭上村
4 结语
以景观文化为背景,把当前新农村的景观文化营造为内容,提倡的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是在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感悟的基础上提出的,以生活为设计来源,提炼的都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素材,从大众自身的生活感受和需求出发,赋予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以活力,使设计回归生活,生活走向设计。因此,对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实践意义。
一方面,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树立村落核心文化。近几年的景观文化调查中,老百姓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过去什么什么真是好啊”,这就是我们要挖掘和提炼的村落文化精神内核!而该核心文化应该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和贴近环境的。
另一方面,剖析传统文化景观,转化提炼新的景观文化。深入研究区域内乡土的文化景观,结合村落实际情况,研究在现代村落居住环境设计中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乡土文化景观。很多人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产生较多的歧义,有的将新农村建设误认为就是村落环境建设,手法粗糙大拆大建,不去理解传统的乡土景观文化,为深入剖析乡土景观文化内涵,笔者在探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村落发展之路时,把转化提炼新的景观文化作为重点,对其景观设计文化进行梳理和研究,深入解读,转化提炼新的景观文化。
最后,对文化尊重与保护是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的基本前提,只有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与现代文明发展同步进行,保持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合理的扬弃传统景观文化,探索新时代乡村景观文化营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
[2]张群.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设计初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B],2004-12-10.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俞孔坚,王建,等.曼陀罗的世界:减东农村景观阅读与城市设计案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
[6]李娴.乡士景观元素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南京林业,2008,(6).
[7]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北京林业, 2008,(6).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教学研究;工作室制;实践项目
1 国内室内设计专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起步到发展黄金时期,室内设计专业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也同时在招生数量、从业人数、人们生活需求等方面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在国家100所高职高专示范院校中,基本都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良好的就业率成为考生竟相报考的目标。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室内装修、室内陈设、家具设计及技术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特性恰好与高职高专产教研结合的相得益彰。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基本有两种形式开展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一种是公有性质的高职高专集合自己的本校资源建立校内家装设计院,建筑装饰设计院(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属的广西建筑设计院对外承揽设计任务,包括家装设计,公装设计等等,以教师为设计主导,学生为实践主体校内外实寻训项目);另一种是私有法人性质的,可以是教师自己的装饰设计公司,也可以是社会其他法人代表的,在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和学生实地生产实习,观摩为教学形式,教师进而带领学生完成横向科研课题的校内外实训项目。
2 室内设计专业产教研的理论渊源
包豪斯的教学实施中注重实用性教学,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在工艺水平、技术能力和艺术修养等层面都有较高水平的设计师和工作者。格罗皮乌斯在教学中引入双轨式教学模式,技师和导师分别侧重性的各自带领学生完成设计和实践任务,这样能够更好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双轨式教学模式下,在技能操作上有技术精湛一线设计技师围绕实践项目带领学生生产实践,在创意思维上有设计师的引导和帮助。
3 教学研究的形式和内容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采取1+1+1的模式。就是1年级校内教学为主,2年级校内外本工本学,3年级全部社会实践的1+1+1教学形式开展实际教学内容。
(1)1年级校内教学主要是专业入门教学和造型训练,突出学生的造型能力为主。一方面教师在教案设计上,造型训练效仿列宾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做法,结合室内设计场景进行小空间,小气候的场景素描速写练习,摆脱国油版雕式的传统的静物台上作业练习,结合实际场景的练习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色彩光感的练习更能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敏感性。另一方面,学生的造型训练课,如素描,速写,色彩,构成课均可实行敞开式的课堂教学,走出教室,在现实场景中去观察生活,领悟设计真谛。同时,教师要严把实训质量关。
(2)2年级室内设计教学,注重在实际工作场地中,结合实际项目以,现场施工结合理论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如《建筑制图》结合实践项目中的现场施工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等进行发问式的教学形式,快速的让学生识图,在兴趣中,快速的结合现行方案进行临摹和方案推敲设计。《装潢材料课》注重对实际项目中的各类材料的整体装饰施工的了解基础上,让学生亲自检验各种材料的质量,产地,性能等技术指标,摈弃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课件教学形式。此阶段的课程采取半工作半学习的形式,实践场地就是第一教室。
(3)3年级以工地实训为全部内容,对《居住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餐饮空间室内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实行场地教学的形式,双师结构下,要求教师或独立或联合进行承接实际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现场施工等,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去学习,遇到困难在以交流的方式与教师和场地施工工人进行沟通,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更能快速适应社会实战的需要。
(4)3个年级内的双师教师,都能以自己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如1年级素描教学,可以在真实场景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总结和探讨室内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课程改革。2年级的技法表现教学,可以结合实地场景施工,写出特定空间的技法表现类的专题论文。3年级的专业实践课更可以结合横向课题进行课题研究,实现科研立项。
(5)课题研究服务教学。就是要总结实践经验,针对学生的专业结构,学习能力,进行阶段性的教学改革。真正围绕和践行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4 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年级分段开展生产和教学研究,导师工作室对1年级学生专业基础造型,专业理论基础,等进行指导性的方向性的教学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为主;双选工作室是建立在2年级学生对不同专业研习产生基本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师生双向选择,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服务教学,重点对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和构思,专业设计思维,专业实习实训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创业工作室是在3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专业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可在公司和工作室的平台中通过学生自主跑业务、作设计、跟单、现场施工、工程竣工结算等过程的锻炼,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路照林,彭景.产教研理念下的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M].大众文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