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7 05:29: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童年的发现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阿风已经在小区里兜了两圈。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遍问我:“妈妈,为什么没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呢?”
3岁仿佛就是一道门槛。
过了这个门槛,小区里自由活动的孩子中,就少有3岁以上孩子的身影,尤其是在清晨这“黄金学习时间”。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消失在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班的门后。
我无法和阿风解释这个问题,只能说:“我们再找找吧。”
最后,一群蚂蚁解救了我,让我不再被阿风的问题困扰。他和一个2岁的妹妹用饼干与蚂蚁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味的早晨。
当我和身边的父母们交流时,他们谈及送孩子进各种学习班无外乎以下几种理由:
一是孩子喜欢;二是身边的孩子都在学;三是不上学习班,周末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玩,学点东西也没坏处。但更多的是第一个理由,让家长们心安理得地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学习班。
我其实很想问问家长们:
孩子喜欢吃糖,吃巧克力,你会让孩子一直吃,而不提醒他小心蛀牙吗?
孩子喜欢Ipad,喜欢电脑,你会让孩子一直玩,而不提醒他小心近视吗?
可见,孩子喜欢并不代表正确。
当成人用这些所谓孩子喜欢的活动占用了孩子所有空闲的时间与精力时,孩子没有了发呆的时间,没有了胡思乱想的时间,没有了出各种鬼主意玩游戏的时间,没有了调皮捣蛋的精力,没有了胡言乱语的勇气,孩子失去的是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失去的甚至是源自自我的无穷的想象与创造。蛀牙可以补,视力可以矫正,但是自我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的勇气,却可能不再复生。
现在,很多学习活动都打着发现孩子潜能的旗号。但我可以说,游走在各种学习班中的孩子,迷失自我的概率会远远高于潜能的发现。
我们爱孩子,不能用我们的期望和我们的遗憾去占用孩子生活的空间与时间。
我也很希望我的孩子能学有所长,偶尔参与一些课外的学习活动,看到他津津有味的样子,也有报班的冲动。每当此时,我总是告诉自己:再等等,再等等。人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听老师上课,但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就这么几年。
前几日,去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聆听了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座,其中几句话让我深感触动:“教师太爱讲了,使学生对老师讲有了依赖。教师面面俱到的讲,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力。教师清清楚楚的讲,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个在32岁就成为特级教师的长者,在教龄26年时,了自己驾轻就熟的教案和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是的,现在我们有多少正在读书的孩子,同时上着补习班,等着补习老师提供清晰的考点分析,便捷的记忆方式,正如始终吃着料理机制作的半流质食物的孩子,牙齿会失去咀嚼功能,无法正常地替换乳牙,这些孩子失去的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他们学习者的身份,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终结。
所以,面对各种充满诱惑的选择,请坚持给孩子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周末的两天,请至少留一天给孩子。再小的房子,给孩子留一面墙或一个橱,或一个角落让他/她自由使用。不要让孩子始终处于成人的视线范围内,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地和伙伴一起玩耍,或自己倒腾喜欢的东西……
爱,就让孩子拥有空间,成为真正的自己。
观点: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一】
本年度我按照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要求,认真学习了《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认识作为人民教师肩上的重任,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此,我做到了以下方面:
1、在依法执教方面,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积极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从严格守法的高度执教,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我对待工作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的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我都会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我能够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性和时效性,教学水平取得显著成绩。
因此,我在本年度师德师风表现自我鉴定为优秀。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二】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三】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已在幼教岗位上奋斗了五年,从走出学校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我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园领导的信任和鼓励下,让我成长、进步、收获了不少。五年里我与教师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送走又迎来了一批批可爱的孩子。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师德修养方面: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以德治身,培养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幼儿教育,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五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过各种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对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幼儿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认真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工作中从不迟到和早退,坚持100%出勤,准时参加园长组织的各项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良好的幼儿教育开始,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尤其幼儿教育,从事启蒙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20Xx年毕业于湛江市幼儿师范学校,三年的师范生活炼就了我扎实的基本功,进入工作岗位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幼教老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在教学中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同事们交流、探索研究新方法,新方案;生活中,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有满意与不足,但无论怎样,都需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作为教学经验尚浅的我,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并观摩她们的教学活动来学以致用,取长补短。为做好教学工作,我认真制定教案,做好每次教师汇报课的工作,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教法上,不断反思与总结,努力实践。我每一次的汇报课,园长和各位老师的点评和鼓励,成为我对以后上课的渴望与成功。只有在不断的批评与好评中使我不断进步。
在幼教的工作中,我非常热爱幼教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幼儿,用爱心、耐心让幼儿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朋友。五年的幼教工作,使我自身的素质和政治觉悟都提高了。在教学上,我结合《纲要》,不断探索、研究、领会其中的精神,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孩子,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可发展、可探索的环境,并不断将新的理念与教育形式融入到我的实际行为中。
三、自我完善与发展方面:
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阅读有关书籍,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反思和总结: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且学无定法,面对如雪花分飞般的教材以及网络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经验,我们必须把握一点: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做教师的难,做幼儿教师更难,但是我觉得在辛苦中,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那就是童年的乐趣。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我的付出,得到的将是一个美丽的童年.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四】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2017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五】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已在幼教岗位上奋斗了五年,从走出学校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我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 在园领导的信任和鼓励下,让我成长、进步、收获了不少。 五年里我与教师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送走又迎来了一批批可爱的孩子。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师德修养方面 :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以德治身,培养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幼儿教育,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五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过各种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对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幼儿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认真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工作中从不迟到和早退,坚持100%出勤,准时参加园长组织的各项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良好的幼儿教育开始,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尤其幼儿教育,从事启蒙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二、教育教学方面 :
我xxxx年毕业于xx幼儿师范学校,三年的师范生活炼就了我扎实的基本功,进入工作岗位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幼教老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在教学中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同事们交流、探索研究新方法,新方案;生活中,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有满意与不足,但无论怎样,都需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作为教学经验尚浅的我,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并观摩她们的教学活动来学以致用,取长补短。为做好教学工作,我认真制定教案,做好每次教师汇报课的工作,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教法上,不断反思与总结,努力实践。我每一次的汇报课,园长和各位老师的点评和鼓励, 成为我对以后上课的渴望与成功。只有在不断的批评与好评中使我不断进步。
在幼教的工作中,我非常热爱幼教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幼儿,用爱心、耐心让幼儿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朋友。五年的幼教工作,使我自身的素质和政治觉悟都提高了。在教学上,我结合《纲要》,不断探索、研究、领会其中的精神,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孩子,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可发展、可探索的环境,并不断将新的理念与教育形式融入到我的实际行为中。
三、自我完善与发展方面 :
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阅读有关书籍,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反思和总结:
我的小学,是在一所农村小学上的。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村里三间不用的仓库。教室窗户上糊着塑料薄膜,风吹过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课桌是用砖块和木板垒起来的,很窄,也不稳,黑板就是一块刷了黑漆的门板。
记得当时是复式课堂,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教我们的是一位黑瘦的男老师,他先教一年级认字,二年级的同学在外面玩;然后教二年级的同学数学,一年级的同学在教室外面玩。接下来的体育课、劳动课是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没有教案,没有活动器材,老师带着我们跑跑步、扫扫地,余下的时间,就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
那时候在学校里我们基本上是整天玩,男生搓泥球、戳刀子、打弹弓、捉迷藏,女生就跳皮筋、蹦格子、跳房子,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有时候,玩着玩着我们就跑远了,在老师的三番五次的催促声中,我们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教室里。
农村小学下午是不上学的,每天中午放学后,才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日子:用弹弓打农户的鸡,鸡被打得乱蹦乱叫,被主人发现了,就赶紧跑开,装作没有事情一样;看见狗就集体用石头砸,后来,学校附近的狗看见我们都是发出“呜呜”的声音,远远躲开;路过玉米地,旁边没有人,就悄悄地掰一个,藏在衣服里;树上有鸟窝,就有“勇敢”的小伙伴爬上树,把鸟蛋拿下来;要是看见马蜂窝,就有敢用竹竿捅的,捅完后,大家一哄而散,谁的运气不好被蜇了,算谁倒霉……
在家里,家长基本是不管孩子的,大都在忙着生计,所以孩子们属于“放养”状态,问一句“作业写完了没有”,就算是关心学习了。那时候,好像谁也没有把学习当回事,考试有个七八十分,父母和我都挺满意的了,即便是考得再不好,父母也不生气,会叮嘱我说:“下次争取考好一点啊”,我也总是随口答应着:“好”。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数学考了九十多分,父母为此小小地“自豪”了一把,作为奖励,烧了一次过年才能吃上的红烧肉给我吃。
现在,我的孩子十岁,四年级,物质条件比我小时候要优越很多,有自己的房间、笔记本电脑,各种玩具和书籍也一应俱全。
每天,他过着“规律”的生活,白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正规的教育、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回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有时候看一会儿课外书或玩一会儿电脑,每天差不多九点多钟就睡觉了。
我算是比较尊重孩子的,知道孩子在学校辛苦,所以除了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没有安排他上任何文化类的辅导班。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孩子去公园或去图书馆看书,学校安排的航模、美术等兴趣小组活动我也尽量鼓励他参加。在不少朋友看来,我的孩子很听话、懂事,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成绩也算优秀。
我觉得我的孩子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我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父亲。可是我看到儿子笑的时候并不多,当我问到孩子:你快乐吗?孩子说,他并不快乐。
这不禁让我思考: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作为教育者,我也感觉到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多”了?我们希望用“全方位呵护”换来“全方位发展”,但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
过度保护下的“教育圈养”
我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从来也没有担心过安全的问题,下课和伙伴们进行“危险”的活动,从未受到老师的“干涉”。放学之后的玩耍,家长也很少过问,即便在玩耍的过程中受了小伤,谁也不放在心上。现在的孩子,和我小时候“放养”相比,显然保护过度了。
有人总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家庭圈养”到“学校圈养”。
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家长们几乎将孩子与社会“隔绝”起来,不让孩子自己外出购物,不让孩子自己去公园,不让孩子自己去找小伙伴玩,即便是过马路也是小心翼翼地叮咛嘱咐,然后再手搀手牵着孩子过去。孩子想做的事情,家长总是先“审核”一遍,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了,才放心地让孩子去做。更有家长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专门负责孩子生活起居、督促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专职“书童”。
进了校门,孩子就进入了另一个“牢笼”。学生不能出校门,即便是忘记了作业本,想要回家拿也是不可能的。家长也休想随意进来,因为随时都会有坏人冒充家长,进入学校伤害学生,就算有了老师的“指示”,也要填写会客单,写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才谨慎地放进学校。
在学校里,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安全”一定是第一原则。有些学校出现了“画地为牢”的做法,每个班级划定一个活动区域,不允许出界限,以便于管理和追查责任;学校的运动会,因担心孩子长跑之后的不适反应,取消全部长跑项目,为了避免投掷项目误伤其他孩子,将实心球换成了沙包。外出游玩,为了防止孩子走失,我们看到将孩子用绳子“串成一串”的奇特现象;即便到再近的地方去参观,我们看到班主任、年级组长和政教处的领导以及分管校长也会组成浩浩荡荡的护送队伍,在学生的两边维护路途安全,指挥学生走人行道……
出于安全考虑的“圈养”无疑是教育的败笔,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它真实存在而又十分荒谬。这种“圈养”,它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抹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长期的压抑,使孩子丧失对于生活的热爱,使孩子变得格外脆弱,不会交往,没有毅力。
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特点,孩子有与外界接触的权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自由”:在自由的活动中可以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培养竞争意识;在自由的交往中,孩子之间可以进行了社会性互动,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习预判风险,学会承担社会意识。
功利主义下的“思维僵化”
在我的印象中,我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似乎不太关心成绩,对我们也只有最基本的要求:能识字、能读书、能算算术就行。课堂上,老师用“地方普通话”与我们交流,谈话式的教学,让我们感到温暖,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是我特别享受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更多的是从生活与嬉戏中不经意获得的,比如说掂一掂就知道多重,看一看就知道土地面积大概多大,这些“意外”的经验往往让我们受益终身。
与“过度保护”相伴的,是功利主义对学校童年的全面入侵。我们习惯把教育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应试,学生已经感觉不到教育的温情,心中只有冰冷冷的分数。
在学校外面,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无论孩子有没有需要,感不感兴趣,他们为孩子们报了各种“提优班”“特长班”和“兴趣班”,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的课外作业,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总是追求着课堂效益,希望在一节课教更多的知识,完成尽量多的题目。但是,孩子之间有差异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老师的目标,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教孩子“最简洁”的方法,用公式、结论代替孩子思考的过程,这样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套公式、背定理、记答案也能完成了,考试成绩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直线上升”。但是,我们也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死板了,题目中换了一个数字、改变一个条件,很多学生就学不会了。于是,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笨”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的孩子肯定是越来越聪明,我们发现成年人要琢磨很久的手机、平板电脑,孩子很容易就上手。
我们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变得沉默寡言、神情木讷,成了抬头听课、埋头做题的学习机器,成为全世界最缺乏想象力的孩子。这种现象,很多时候就是教育“功利化”造成的。无论是课内课外,大量的机械化习题只能增加熟练程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帮助不大。可是它的“副作用”却很大,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不少学生只追求答案,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逐渐不会辨析、不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成了彻头彻尾的“知识接受者”,在如此教育环境下,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逐渐丧失了探究的需求与欲望,这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具有独立的节奏和节点,其过程是“缓慢而自然”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我们要做的是听从常识的指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抓住知识的核心,为学生提供“根部”的营养,并逐渐形成学生强大而源源不断的“自我的供给”。可悲的是,我们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做着违背常识的事情,抑或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驱赶着向前走。
成人思维下的“自我迷失”
童年应该是充满阳光的,他们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年龄和世界里,做着童年的梦,枕着童年的趣,充满激情、好奇心的,对于童年,我们应该极力地呵护,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时光里慢悠悠地长大。
但是现在的教育,似乎已经等不及了,我们粗暴地剥夺孩子的兴趣,急不可耐地让孩子脱离童稚的状态,用成人的价值观去摧毁儿童懵懂纯净的心灵。孩子的肩膀上担着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学校、老师、父母的期待,在如此情况下,孩子逐渐“迷失”:他们不知道自己这个年龄能做什么,该想什么,他们眼中缺少清澈与童真,透出的多是迷茫与困惑。
孩子的“迷失”,真的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一边是学习的压力,一边是各个层面的关爱,我们只给孩子留下了一条窄窄的通道:唯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考上好的中学、大学,长大之后才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防止他们“走错路”,我们给孩子制定了目标、找到榜样,很多家长甚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学会了顺从并迅速地“成熟起来”: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不再沉溺于“幼稚”的游戏,“乐于”接受课外辅导,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吃苦受累,为了获得更好的出路。
我们看到,大量的孩子没有走向通向成功的尽头,这样“美好”的成长之路,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所谓的“压力”和“关爱”,反而扼杀了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不能做喜爱的事情,孩子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权利,缺乏了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常看到有学生跳楼、迷恋网络、离家出走的报道,其实也不奇怪,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心灵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身就很艰难,如果再加上一点点意外,孩子迷失自我甚至有些出格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隔30年了,回味起我的童年依然是有滋有味,“顽皮”过程中的伤痛是成长中最美的感觉,邻居的责骂是成为伴随我成长最悦耳的声音。虽然我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但和我的孩子相比,我的童年更加多彩:我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做很多喜爱的事情,学会了“爬树”“掏鸟蛋”“摸龙虾”,老师、父母从不会因为学习上的事情给我们压力。
用现在教育的理念来看,我小时候的教育更接近“教育的起点”,家长和老师没有过多的干涉我的童年,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不超越生长的节点,不逆反生长的态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和很多无奈读师范的同学不同,我奶奶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我的爷爷曾留下一副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儿孙两条正道唯耕唯读。”我的父亲18岁便做了民办教师。耳濡目染,小时候的我就好为人师,经常把左邻右舍的小孩子找来当“学生”,而我则举个小棍子点点你的头戳戳他的桌子。长大后如愿以偿,我真的成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毋庸讳言,由于童年的历练,我信奉的教条仍是“不打不成材”!同事们也告诫我:“严师出高徒!”寻到法宝的我还没来得及实践太久,素质教育的呼声便如潮水般涌来。于是“你喜欢哪段读哪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当我刚学会在课堂使用这些话语后,突然间“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又风行了。
Oh, My God!风向标变了又变,“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深度语文”……看着名师们在台上的精彩演绎,我不得不感慨教育的“善变”。就这样,从“春蚕”到“浪漫”,从“蜡烛”到“小资”,我逐渐欣赏上一种叫做“浪漫小资”的情调。一次次背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遍遍抄录名师们精当睿智的课堂点评,一回回如法炮制成功的课堂。
于是,我曾经被教育评论者姜广平先生这样定义:“一个富有浪漫小资情调的好老师。”初知时,我有点懵,并且很紧张。潜意识里感觉“浪漫小资”与“好老师”是不搭界乃至相悖的,因为教师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人师者该是“春蚕”,是“蜡烛”,更是“标杆”啊!
2009年12月,我被推荐为兴化市教坛新秀。然而,突然间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是的,我想逃离。我不知道我是谁。无意间逛到“教育在线”网站,被一句话蛊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到那篇《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心潮澎湃地入了读书会,知道了榜样教师小风习习的故事。读着她的帖子,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泪流满面。
多么羡慕小风习习的勇敢啊!多么喜欢这个读起来傻乎乎的姑娘啊!她给予了我力量,她让我意识到:原来一个人可以这么努力地活着。向上,积极,热情,永远怀揣梦想与希望。
于是,傻傻地开了帖子,驻扎在论坛里。写孩子们的故事,写自己读书的困惑与思考……
于是,加入了网站上的网络师范学院,跟着讲师们一日日研课,随之啃读起那些“大部头”——《教学勇气》《儿童的人格与教育》《哲学导论》……
很负责任地说,《教学勇气》这本书在很多年前,我已经翻阅过了。还曾摘录下一些语句,就是名师大家们挺爱引用的那些,如: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又如: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在网络师范学院里,铁皮鼓老师直赞《教学勇气》是本好书,而西门小醉老师唯美抒情的读书笔记也诱惑了我。只是当我自己读着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似懂非懂。人家感慨:字字珠玑。我只是因为别人的珍视,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心里却不是很明白它们的价值所在。
阅读阅读,阅了读了,就是不留一丝痕迹。有点索然,但还是有点不甘心。跟着团队重读《教学勇气》后,随手翻至17页,这是第一章“教学与真我”这一节。一些文字突然跃入了我的眼帘,并毫无征兆地潜入我的心里。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布贝尔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可我曾一度害怕相遇,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当有领导坐进我的课堂时,我便放弃了平时的授课习惯,也失去了那一点点幽默感与轻松。我竭力营造一个顺畅的流程,关注的只是授课的内容,完全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他们的感受。我恐惧那个真实的自我坦陈在公众面前,10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让我变得圆滑老练,可实际上多数时候仍是力不从心。
我甚至害怕和同事、学生进行倾心的交谈,我需要一种距离。小C眼泪汪汪地站在我面前,对我说:“爸爸妈妈昨天晚上又吵架了,所以我作业没做好。他们……”我打断了他,我似乎变得越来越冷血了。我说:“老师不要听你的任何理由。请你在今天放学之前把作业补好就是了。”小C的母亲又打来电话,向我倾诉她的苦闷,见不到儿子的烦恼等,并要我训斥一下孩子的父亲。我实在是有点束手无策,求助于同事,同事说:“让她别打电话给你,老师只需要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事情负责,至于家里的其他情况,让他们夫妻自己协调好了。”终究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只是学期结束的时候,小C的语文考了100分,我送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孩子们也把真挚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2011年的9月,不顾家人再三劝阻,我坚持构建“班级图书馆”。在得知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委会”成员捐款10元后,我大为恼火,简直是痛恨这位家长的“吝啬”。我在纸上写下:虽不以捐赠数额论英雄,但还是不免对出了10元钱的你有点腹诽。物价飞涨的今天,10块钱连一斤肉都买不了,你居然要我用10块钱去买书?这简直是对书籍的亵渎。
此语一出,被这位家长反映到了当地的《扬子晚报》上。一时间,同事、家长议论纷纷,校领导更是几次三番找我谈话。
当时的我满心的委屈与满腹的牢骚:新教育人不都是这么做的吗?每周一封信,唤起家长的力量。建立图书角,给孩子们爱读的绘本。不得不说,我还是“得其形,忘其神”。只看到新教育人的做法,却没能发现“共读共写”“语言密码”“共同体”……这些不仅仅是语词,更是生活。
人的一生,学前教育可谓责任重大。可是,最应该快乐的童年却找不到快乐,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在热闹的领域分类、课程模式、教还是不教的争论中,我们是不是忘了本源的价值。
之后,受另一个哲学命题启发,我似乎找到了学前教育发展突围的思路,这句话是这样说的:“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投射到教育上,就是让功利的归功利,让浮躁的归浮躁,让教育的归教育。我想,让热闹的归热闹去吧,我还是要寻找原点,做回本真。
做本真的学前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
1.我们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2.学前教育该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3.我们的社会需要怎样的孩子?
也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真”的问题?“本”,一指客观实际,指人,即教育的对象,儿童。“真”,即规律,即真实。概括起来,“本真教育”的含义就是尊重客观,适应规律;以人为本,教人求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真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反拨,是教育的返璞归真,这是一条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回家,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最初的美好。
2003年至今,学前课改整整十年,我们不妨应该停下匆匆的脚步,检视叩问,回顾警醒,才不至于走得太远,却忘了当时为什么出发,我们不妨来看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一:孩子变了吗?他们怎么了?老师们反映:今天的孩子变得越来越难教导,这并不只是年轻老师的抱怨,每一位有经验的教育者都知道,这份工作在二三十年前要简单多了。是孩子们变了,还是我们不懂他们了?或者是,以往的经验跟不上孩子的灵动勃发了?
问题二:教材适切吗?具备了什么?又缺什么?新纲要是在2001年颁布,浙江省的课改是从2003开始的,学前教育十年的课改,教材编制更走近幼儿,更注重体验、探究和交往,倡导快乐与感知,但也因过于强调体验感知而模糊了核心教育观,导致教师的教学也是蜻蜓点水。
问题三:社会要求变了吗?儿童时期的教育,是为孩子的将来乃至一生所做的准备,是为完美一生做准备。毁井吃水,早熟早衰的教训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而现在的情况是:文凭有了,责任丢了;学历高了,素养低了;最悲哀的结果是“才”有了,“人”没了,所以,教育更应正视国情,正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人的变化,孩子早已不一样了,那么针对这一特殊性,我们的教育目标、教材、教育理念,是不是也要做一个修正,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呢?
工作22年的我,正好站在课改的分水岭,深感:现实应该催发我们去思索,也带来了新的教育使命。
近来,有两件事引发了我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
故事一:来自教师的疑问:为什么孩子们不懂?
一次教学观摩课后,我问老师:你为这个活动设置了几个环节,你的预设是什么?生成情况你如何处理的?她很委屈地说,都按照教案上下来了,可为什么孩子还是不会呢?最近担任评委观课,我看到了问题,可总结为“三无”:无语,无解,无序;除了教案那几句,常无话可言;对于一个词语或概念,无解或纠结。比如,科学《排序》,一上来就问中班孩子:谁找到了这里的规律?规律,什么是规律呢?我们懂,未必孩子就懂,如果我们换一种语言: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哦,原来他们是按照一个大一个小来排的,这是按照大小的规律来排序;还有其他办法吗?一个词也好,一个思维方式也好,到了孩子这里都要打折,年龄越小,折扣越低,直到孩子们都能听得懂,否则不要怪孩子不会,你的一日劳作等于无效。而无序就是在设计或执教时缺乏循序渐进,临场抓瞎。
故事二:来自家长的担忧:孩子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
上周一个家长敞开心扉,跟我谈了女儿近半个学期不愿入园的问题,有时候倔强得九头牛都拉不动,对幼儿园的抵触甚过一次生死历险的漂流,家长不得已将孩子送到附近的民办园,没想到一个星期下来,孩子不再抗拒上幼儿园。作为家长,他非常讶异:为什么民办园教师并不比我们的教师水平高多少,可是,她们能轻而易举地赢得孩子的心。在这里,他能明显感觉到公办教师的优越感,对孩子的教育大多自上而下,因为不愁生源,较缺乏服务精神,殊不知,当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均衡后,比拼的就是能否真正走入孩子内心,服务贴近家长需求的教育了。
三个问题,两个故事,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身边的教育现象不尽如人意,但不会影响我们对教育的思索与实践的热情。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就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这句话就是回答怎么做教育的问题。纲要里,前面还有一句话,告诉我们,教育什么?原话是这样的:“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两句话,就是我们学前教育回归的方向。那么,我们先要认清本,才能做到真。
一、为教育素养补钙
所有教师都应该补上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这一课,懂孩子,也让孩子懂我们。作为老师的语言,首先要让孩子听得懂,其次才是引发理解和思考。在美国,如果一个老师的话语没有办法清楚陈述事情,让一个有较强理解力的12岁少年听懂,他们就应该继续留在大学校或实验室里,直到他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更深的领悟和更清晰的阐述,否则他不配当一个教师。但问题是,我们很多老师总是用他们自己才懂的语言在教育孩子,并总是用他们的标准和功利的模式在劳作。
二、重设教学目标
我们应首先关注儿童最需求什么,最喜欢什么,孩子的天性是活泼无邪,好吃贪玩,顺应天性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长;儿童期,教师的观察比教育更有价值。减少集体教学,增进区域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上幼儿园,都能充满趣味地投入活动,让幼儿园因为有一群懂孩子的老师,而成为一个孩子们向往、喜爱的家园、乐园、创想园。
三、追求底色+特色
有人说:学前教育,一切不过习惯。我认为:首先要给孩子上好符合生命体征的底色;即纲要中提及的身心健康。可通过“吃好”“睡好”“锻炼好”“情绪好”来培养;习惯养成即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发的阅读习惯,“好习惯”让人受益一生;这“五好”融合为“阳光宝宝”的培养,在今天“誉满全球”的现实背景下,培养阳光乐群的孩子比高知低德的人才来得实在、更接地气。智力开发。则要灵动地贴近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活动来承载,在新课改初期的个案教育和区域观察,我个人认为非常有价值。在一校一品的背景下,尽可能考虑育人的可持续价值和家园合育的可操性,切忌为了品牌而贴标签。
约翰・杜威认为: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既非新与旧的对立,也不是进步与传统的抗衡,而是探讨究竟什么才有价值配称为教育。
我想:教育不是一个模式,更不该一成不变,因为教育对象和规律都在不断变化着,所以对价值的探讨,就是围绕生本和基底而不断“破”与“立”的过程,常谈常新;这也正是我近几年反复思考,定位学前教育应“顺应天性、尊重个性、激发灵性”,以缔造好玩的家园、乐园、创想园为目标,秉持“玩出健康、玩出个性、玩出智慧”的教育理念,培养“五优+书香”儿童的实践追求。
关键词:治薄教学质量学校建设发展
三校合一的励耘小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学校行政人员审时度势,针对教育教学的薄弱点,经行政扩大会议研究和深入实际的调研,制定了励耘小学《五年发展规划》,力争打造路东片亮点学校。我校以“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教育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以人为本、开发潜能、注重发展、适应未来”的办学理念;以“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享受童年快乐”为课堂教学特色;努力构建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尤其是近一年来,我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是治薄保障。
首先,教学工作离不开管理。我校在上半年修改和完善了现有会议制度,如班主任会议、年级组长会议等,都对学校各项工作有着重要影响。有效地沟通了信息,积极地推动了学校正常工作。
其次,学校各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教导处健全学生学籍以及教师业务等管理制度,总务处健全财经管理制度,学校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实验室、阅览室等也建立了相应管理制度。对于教职工,健全考勤制度,建立政治学习、业务进修等制度,设立师德准则等。对于学生建立在校常规、优秀学生评比条件等。
我校在贯彻实施管理制度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员工进行宣传,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做到纪律严明、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大家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统筹协调,责任落实到人,不仅调动了教师积极性,而且学校形成了较好的校风。
二、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是治薄核心。
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创“五好”班子为目标,以自觉学习、加强团结、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为准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领导班子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做到大事集体研究,小事相互通气,难事相互支持,每一个成员,都把各自分管的工作,当做促进学校发展的事业来做,从而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设计和组织自己的分管工作。坚持教代会、校务会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决策不主观、不武断,作风民主,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拥护和好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尤其是年初,学校被定为薄弱学校后,学校领导班子极为重视,立即成立治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薄弱学校改造推进方案》,班子成员针对学校常规管理中的薄弱问题,做到“三深入”——深入实际、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指导教学、听课、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教师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使教师队伍的敬业意识、纪律意识、师表意识、协作意识、奉献精神不断增强,积极引导教师从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益、搞好德育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内在动力以及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来提升教育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治薄关键。
优秀的教职工集体是学校的财富,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健康蓬勃发展的希望和基石。我校党支部以“标准化党支部”、“示范型党支部”等创建活动为依托,认真开展“三争做、三满意”、“一个党员一面旗”、“在课题实践中、展我风采”等系列专题活动。校工会认真履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教职工参与“社会公益性捐助、扶贫帮困活动”、“投身创卫、美我家园”、“学习型教工小组创优”、“青春在讲台上展风采”等系列活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被人所关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三校合一,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年青”学校,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学习培训的方式,科学制订培训内容,突出了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学校充分发挥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的作用,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把校本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认真分析教师现状和学校发展的基础,确立了师资校本培训,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自身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体自学的培训网络。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根据学校情况,对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体自选学习作出保底要求,积极鼓励教工学历进修,体现上不封顶的原则。实施对教师学习目标达成绩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晋升聘任的必备条件。通过一系列措施,我校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我校65位专任教师中,大专学历33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达到了25人。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专任教师中,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有29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区级骨干教师4名。
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是治薄基础。
在这次治理改造薄弱学校工作中,我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按照市一级一类小学的标准配备,高规格、高起点,进行合理配置。为了实现“教书育人”这一目标,学校紧贴科学发展前沿,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巨资进行教学软硬件建设,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
上半年,我校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8万元改造了学生微机室,淘汰了无盘站微机,建成拥有35立主机的学生微机室,本学期已投入使用;投入5万元改造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目前拥有高配置教师有机13台;投入10万元新建了现代的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党员活动室。与此同时,投入7.1万元增添了音、体、美、医疗器械等器材。其中,新增音乐器材1.8万元,体育器材3万元,美术器材1.6万元,医疗器械0.7万元和1500册图书。此外,学校自筹资金2万多元,改造学校的安全设施。
目前学校拥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微机室、多功能会议室、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保健室、校园网主控室、党员活动室等部室。各部室室内布局合理、优美,各种制度健全,表册齐全,器材明细帐和实物流水账明晰,并有专人负责。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治薄目的。
(一)规范管理,狠抓质量,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水平,确保我校教师做到“备课求创、上课求质、辅导求全、作业求优”的质量标准全面落实,我校由教导处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坚持做到“一月一重点”检查制度,还将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分为四部分由分管行政领导负责每月对其教学、教案、作业的指导检查,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教研组内教案、作业互查,促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导坚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加强教学指导。合校以来我校以新城区教学评优为契机积极吸取各校在备课中的优点,从备课格式上作出了规定,要求40岁以下教师在备课中体现出“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个环节,使备课真正成为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二)科研先导,质量生存,引导教师步入职业幸福之路。
2003——2005年我校定“自主、合作、探究”为校内教研课题,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有多名教师的论文、课件在省、市、区教学成果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2005年6月起我校以市级立项课题“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分析”为主题,突出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我们认真组织好了每阶段优质课评选暨课题实践活动,要求40岁以下教师人人参与。由于我们全体教师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我们的科研成果是硕果累累,目前我校在2007年3月份完成了《市级立项课题中期检查报告》,形成了“教学设计新模式”、“教学效果分析评价体例”等重要的教研成果。在这两年的研究期间我校在各级各类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获奖论文27篇,获奖教学设计23份,获奖课堂教学课例2节;编撰了获奖《论文集》、《教学设计集》各一本。
2006年7月确立“十·五”国家级科研子课题“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在2007年5月全国课题组第一次论文交流会中,我校多名教师的论文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校本教育、打造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于打好学生科学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以六学(学做人、学生活、学建体、学科学、学劳动、学审美)为内容,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以校长、教导主任为首,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了“领导小组——开发小组——实践教师——学生信息反馈”的开发网络,完全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
那么,何为“减负、 提质、 增效”呢?鄙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减去多余的教学目标,多余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围绕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现最为有效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减去超出学生学习能力以外的不必要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智力开发无用的作业练习,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减负 提质 增效”,绝不是简单的做加减法,不是随意的删减教学内容,刻意的减少教学时间,甚至成为某些教师打着减负的幌子,降低教学要求,为自己不认真工作所寻找的借口。恰恰相反,“减负 提质 增效”更要增加的是教师的“效”,也就是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负 提质 增效”才能落到实处。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业负担减轻,学习质量提高。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环节,预习的作用主要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在预习的同时其实学生已经相当于初学了一遍,虽然没有进行过理性的分析,但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不懂的,学生已经是“心中有数”,也就是就学生个体学习的重难点框架已经形成,学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对每次预习要有任务、有要求,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样做?而不是泛泛的让学生去预习。比如,可以在预习中解决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等等。通过预习,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就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 整改备课方式 潜心钻研教材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减负 提质 增效”要从课堂开始,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所以,提高课堂效率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可见,教学目标准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另外,备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用好教材,学会合理地整合教材,领会教材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往我们学校一贯的备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抄袭旧备课手册(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一课又一课,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没有任何改变,不断的在做一些重复的无效的劳作,何谈钻研教材,备好课?因此,我觉得我们学校教研组应该尝试进行备课改革,让教师从繁重而无效的抄袭备课中解脱出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去钻研教材,去备出真正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精品教案来。
三、 优化课堂语言,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率所必须的。问题不可没有,但又不可过于频繁。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语言,课堂提问时,语言要简洁规范而生动。有一些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整节课不停地提问,把“满堂灌”改为“满堂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这样自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另外,不可为了省事,一味只提问那些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更不可用难题为难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课堂上我们应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有梯度,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 及时反馈效果,适时调整预设
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及时反馈:在教学对话中反馈;在学生展示中反馈以及在限时训练中反馈。教师在反馈中发现问题,一定要适时调整教学预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堂作业是落实“减负 提质 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真正地能反馈到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同时为了真正地“减负 提质 增效”,教师可以尽量留一些课堂时间给学生用来完成作业。教师同时巡视、察看学生当堂的作业情况,获得正确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的自己开动脑筋考虑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
【关键词】教师素质;培训;提升;幼儿园;发展
一、师德为先打造教师团队
1.把好教师的招聘关
幼儿园为了广纳群贤,建立了有利于发掘、吸纳优秀教师的招聘考核制度。设立专项师德考核项目:一是编制统一的考卷:例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教育行为的测试;二是教育案例分析;三是教师进班后考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及教育行为。
2.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学习培训
(1)阅读引领师德教育。我们为教师的推荐多种类型的书籍:例《爱的小哲学》、《童年的秘密》、《萤火虫的光》等书籍为师德培训拓展了空间。教师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既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也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教育观念 。
(2)借助影像感悟师德教育。利用电影、电视影像的效果,产生心灵的碰撞,感悟师德教育。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春分化雨》、《看上去很美》等。
(3)主题学习下的师德培训。每学期开学提出师德学习主题。例“爱的故事”,开展的形式有美文分享、经典诵读、主题演讲、主题沙龙、主题摄影展等活动。
二、加强培训制度建设
出台《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幼儿园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开园至今我们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职后学历进修,并制定了人性化的在职培训管理制度,给与进行与工作相关专业教师,享有适当的培训费及考试假期,不影响工资待遇视同正常上班。所有这些,对教职工都能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量促使我们把幼儿园当成了自己的家和精神支柱。
四、制定不同层面培训计划,促教师专业成长
1.注重培养骨干教师,磨练青年教师
教师的成长像幼儿一样,也需要积极的温暖的环境,使工作更有成效和更富创造力,使自己能继续学习和发展。在组织教师对《指南》的学习中发现,针对不同教师要提出不同的发展方案和要求,使教师的培养就如同“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一样,让每位教师在其原有水平上都得到提高。倡导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色和特长,以个人特长形成班级教育特色。
(1)年青教师的培训。新教师入职前,开展岗前培训。例“教育理念、教育礼仪、岗位职责、家长工作等方面的培训,让新教师对我们的办学理念形成价值认同。再针对教师岗位工作要求与工作流程进行培训,让新教师在上岗前熟悉操作规范与要求。对教师开展案例剖析、情境体验、摄像观摩等方式来理解我们的办学理念。
(2)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从课程入手,在专业的引领方面要更具有针对性,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以一门学科、一个专业、或一个方面为突破口,形成自身教学特色,以个人特色特长形成班级教育特色;
(3)骨干教师。通过压担子,交任务给予她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她们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使他们在集体中起到模范、带头和指导的作用,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
2.教师互助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1)同伴互助。幼儿园以团队为基础的同伴互助活动主要有集体备课。我们始终把集体备课当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工作来抓。集体备课的开展,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凝聚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工作合力,创造出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和人际关系。
(2)听课、评课。这是幼儿园教研最常用的方式。我们倡导“把一群和谐的人整合到一起”的原则,真诚、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促使大家在听课评课的时候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很多优秀的课例就是在这样的同伴互助过程中产生的。在同伴互助教研中我们特别强调教师自我教学行为反思。听课、评课的真实目的是引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教育活动的“反思”、“评价”。“吾日三省吾身”是圣人的修身之道,也应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幼儿园规定,每节教育活动有教学反思,教研组对每阶段要有教学小结及教学评价。检查教案时把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当成一个重要的环节。
五、温暖的大家, 爱的团队
1.小晨会大作用
为了让我们的老师都能够更好的投入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幼儿,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方式,在每天早上的7:40幼儿园的教师聚集到一起进行晨会活动。大家集中在一起梳理工作,老师之间的亲和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晨会上的工作计划汇报,更使老师们对一周重点工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清理了工作思路,激发了工作热情,掌握好自己的情绪,从而能更快乐充实地投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