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原型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飞机装配工装设计描述
飞机产品与一般机械产品不同,其装配过程不能单独依靠零件自身形状和尺寸加工的准确性来装配出合格的产品,必须采用装配工艺装备(简称装配工装)来保证产品的装配质量。飞机装配工装是飞机产品在完成从零组件到部件的装配及总装配过程中,用以控制其形状几何参数,且具有定位功能的专用工艺装备,一般包括骨架、定位和夹紧装置、辅助设备等组成结构。
飞机研制过程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步逼近的过程,现代飞机研制正在由过去的串行开发模式向数字化产品、工艺和工装协同设计的方向发展。在飞机制造企业,工艺设计部门根据下发的产品设计数模,进行装配工艺方案设计,并提出工装设计申请。工装设计部门依据数字化产品定义和装配工艺要求完成设计,可根据产品设计成熟度状态及时调整和修改装配工艺方案和工装设计方案,并及时反馈工装设计对工艺规划和产品设计的需求。因此,飞机装配工装设计问题可描述为产品设计、工艺规划与工装设计融合与迭代的过程,如图1所示。
信息视域表示
飞机装配工艺设计需对装配工艺装备的功用、结构和性能提出设计技术要求,需明确给出需要定位和夹紧的部位及相关特征。在数字化环境下,这些部位和特征即为工装设计的原始几何依据,工装设计通过提取这些部位和特征来完成。因此,定义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三个阶段的信息构成,包括几何信息和语义信息,为建立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奠定基础。
1设计信息域
飞机设计所发放的飞机设计模型是面向功能描述的,表达了按设计分离面划分的结构和零部件之间的组成关系,是进行后续工艺设计和产品生产的依据。
设计信息域是基于产品设计结构表示的各种关键设计数据的数字化定义和表示,是设计者设计意图的体现。设计信息域包括产品设计结构描述、设计基准和除设计基准外的设计特征(几何形状及相关属性描述),用表示;产品设计结构模型即产品结构树,用表示;设计基准是对部件设计中的部件轴线、设计基准面、结构轴线等信息的数字化定义和表示,用表示;设计特征是待装配零部件的数模构成特征的定义和表示,用DdSdDdF表示。D可表示为
2工艺信息域
工艺信息域是基于装配工艺结构表示,反映装配工艺意图的结构形状的工艺信息集合。飞机部件装配工艺设计包含众多研究内容,本文的工艺信息域仅包含与工装申请和工装设计相关的工艺信息描述。工艺信息域包括装配工艺结构表示、装配工艺基准及关键部位或特征,用表示;装配工艺结构即装配工艺树,是对装配单元划分和装配顺序的数字化表示,用PpS表示;装配工艺基准是对零部件的定位基准、装配基准、测量基准和混合基准及其定位方式的描述,用pD表示;关键部位或特征是对关键型面、结构交点等能够对装配准确度产生影响的互换协调部位或特征的定义和表示,用pF表示。数学表达式为
3工装信息域
工装信息域是面向装配任务的,由用于支持工装概念设计的一组结构形状及其相关工艺描述构成的工艺信息集合。工装信息域起两个作用:辅助工艺设计人员制定工装申请单和为工装概念设计提供设计参考。工装信息域包括工装设计基准、定位及夹紧信息和辅助装置信息,用T表示。工装设计基准包括安装基准和构件制造基准,尽量与产品设计基准保持一致,用表示定位及夹紧信息是对产品上需要工装定位的关键部位或特征的数字化定义和描述,包括该类结构的几何信息、位置信息和精度信息等,用tL表示,是工装定位件、夹紧件和骨架的设计参考;辅助装置信息是对产品上需要使用辅助装置支承或调整的部位或特征的数字化描述,用ttD。A表示。工装信息域的数学描述为
基于多色集合的映射模型
1多色集合理论
俄罗斯Pavlov教授于1995年提出多色集合的概念,并于2002年提出多色集合的体系结构。多色集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使用相同的数学模型来仿真不同的对象,例如设计过程、工艺规划和生产系统等,描绘元素间的层次结构和复杂关系。多色集合理论在问题的形式化研究方面前进了一步,主要应用于产品概念设计建模、公差信息模型构建、零件加工工艺建模、装配工艺建模和过程建模等研究领域。
传统集合是元素的全体,集合中的元素仅名字不同,元素的其他性质都没有表示出来。在多色集合中,集合整体本身和它的组成元素都能够同时被涂上一些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研究对象和它的元素性质。对应于多色集合整体性质的着色称为统一颜色,对应于元素性质的着色称为个人颜色。元素个人颜色的存在是多色集合统一颜色存在的首要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其中,若个人颜色if影响到统一颜色jF的存在,则1ijc=,否则=0。ijc
2映射过程描述
设计域向工装域的映射包含两个过程:产品设计结构向装配工艺结构的转换和设计特征向工装信息的映射。本文着重论述后者。工装信息主要是明确产品在工装上需要控制的部位、特征或方向,通过提取这些信息的几何特征及其工艺属性描述完成工装设计。当产品信息更改时,相应的工艺属性和工装信息也要发生变化。映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首先由待装配零件的典型设计结构推理出该结构所包含的工艺特征信息,根据特征几何属性推理出每个特征所对应的特征元及其约束信息;第二阶段,提炼工装申请语义信息,结合第一阶段的推理结果,得到工装信息,建立产品设计信息、装配工艺信息与工装信息三者之间的派生关系。两个阶段的映射模型如图2和图3所示。给映射模型的每层节点和边着色,采用多色集合层次结构模型来表示上述映射模型。关于多色集合层次模型的相关介绍请参阅文献。第一阶段的映射过程如下:(1)从待装配零件抽取典型设计结构,得到第一层的统一颜色值,具有该类型的部位或特征对应的颜色值为1,否则为0。(2)根据工艺基准和需要控制的关键部位或特征定义第二层颜色。作为工艺基准的部位和关键部位及特征对应的颜色值为1,否则为0。(3)将工艺特征所包含的特征元作为第三层颜色。在第二阶段,给出工装申请语义信息,建立特征元信息与工装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工装信息。
3映射关系建立
通过分析与飞机设计、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相关的领域知识,并与工艺设计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建立各层之间的颜色及映射关系。
(1)第一阶段
第一层:通过对文献给出的一般装配工艺基准选择依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装配工艺基准通常为零件外形、孔、叉耳等。因此,按上述结构形状对零件结构进行归类,为工艺特征的确定奠定基础。建立典型设计结构与工艺特征以及工艺特征与特征元之间的映射关系矩阵如表1和表2所示。利用表1与表2所表示的映射关系,得到零件典型结构所对应的工艺特征和特征元信息。特征元的信息附带了相关约束信息:①线:平行于X轴的直线、平行于Y轴的直线、平行于Z轴的直线或其他直线;②平面:垂直于X轴的平面、垂直于Y轴的平面、垂直于Z轴的平面或其他平面;③自由曲面。
(2)第二阶段
工装申请语义由工艺专家给出,需指出待定位零件部位及需要约束的方向,根据此类语义信息,遍历第一阶段形成的设计-工艺-特征元之间的映射关系,从中抽取与工装设计相关的知识形成工装信息。
实例应用
某公司飞机舱门骨架装配模型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建模方法和流程,以CATIA系统为平台,采用CAA工具开发相关信息映射工具。应用该工具为公司构建了某机型舱门骨架从产品设计到工装信息的映射机制,完成了骨架设计信息向其工装信息的映射,建立了骨架设计信息、工艺信息及其工装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几何关系。并运用该工具生成工装申请单,构建工装概念信息模型。应用过程如图5所示。骨架装配工装设计基准采用与骨架相同的设计基准。以骨架上口框为例说明设计信息域向工装信息域的映射过程。
(1)给出工装申请语义,骨架上口框需要控制其外形和Z方向。
(2)上口框的典型结构包括:外形面、孔。上口框外形与蒙皮贴合,是需要控制的关键部位。根据表1和表2的映射关系,控制外形的定位方式可以选择外形面(平面或曲面)、工艺孔或工艺接头定位。因要严格控制上口框外形准确度,故选择整个外形面作为控制对象,并设置压紧装置。
(3)搜索特征元信息,找到Z轴垂直的面作为Z方向的定位特征;若没有,则需通过其他形状特征定位该方向。
(4)提取相关零件设计特征及其属性信息(精度要求、功能要求等),建立与工装信息之间的关系。
(5)按照上述过程完成其他待装配零件与其工装元件之间的语义和几何关系的建立。
结论
(1)针对飞机制造企业需求,建立针对飞机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和装配工装概念的信息域,并对各域之间的映射机理进行研究,从而建立了设计-工艺-工装之间的有机联系。
由于城市过多的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建筑物等的建成,城市的固有地形受到较大损坏。城市水循环系统效率降低。通过新型雨洪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恢复城市的水循环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新型雨洪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城市内涝、下游洪水的冲击、河道侵蚀、水污等城市问题。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水循环系统做出重大贡献。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有力促进。
2 增强园林魅力
同时新型雨洪控制系统的构建还应考虑是否能够对园林进行有效的生态防护和环境美化。这样不仅能为居民带来安全便捷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舒适的娱乐休憩之处。既能提高人们的兴奋性,提高做事效率又可以为城市带来一定的客流量以增加城市的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3 经济节能
基于新型雨洪控制系统的城市园林设计具有雨水资源节约、节地、经济节约、节能的特征。通过对城市用地中的雨水进行控制、净化、调蓄利用,有效地节约了地下水源,避免了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对于污染水源的高额治理费用,从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而言具备经济节约性。此外,由于对雨水的净化合理调用能达到节水目的。减少了政府供水消耗量,节省了构建、使用供水设备的成本。其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发展与实践,纵观国内外许多城市,新型雨洪控制系统的身影处处可见。在美国的很多地区,如:华盛顿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俄勒冈州、马里兰州等一些城市都运用了新型雨洪控制系统。其雨水塘、雨水湿地、绿色屋顶等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构建雨洪系统的国家。德国柏林广场的雨水收集利用下凹式绿地、植被渗沟等方式,利用景观设计收集、调蓄雨水。新西兰奥克兰北岸市雨水花园处理道路径流的实例,就体现了新型雨洪控制系统的美化环境,生物防护的功能。我国的北京、宁波、天津、杭州、成都等地也将城市雨洪控制系统有效纳入园林设计体系中。
4 总结
构成设计是艺术类院校必须开的基础造型课程。但就陶艺专业的教学,如果仅仅将设计停留在抽象构成的层面,脱离了陶瓷艺术本身,那课程的开设就没有意义。立体构成课是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作为立足点。课程不仅关注纯粹的艺术创作,更是设计与制作、动手与动脑桥接的过程。在通过一些案列进行教学,从立体原理入门,以陶瓷造型为归宿,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方式,加强对立体形态与空间的认识,加深对形式美法则、造型材料、构思与创意等的理解。在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感悟知识内涵。学生经过立体结构造型能力培养和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化,有了对陶瓷造型的分析、发现、判断、挖掘、优化、多角度观察等能力后,不但可促进其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加深对立体原理之于陶瓷设计的基础性作用的理解,还可明白立体原理在造型的形成方法上与陶瓷造型设计的一致性。当学生按照立体原理中点、线、面基础元素进行强弱、动静、疏密、虚实等基本规律组合,结合裁剪、切割、镂空、折曲等手段对虚拟陶瓷不同部位造型,就能从真正意义上领会从抽象到具象、形态美感、形态创新以及新的视觉效果的含义,最终在作品中充分体现陶瓷形态的三维空间设计感和视觉表现张力,这是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确保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合理组织和实施课程能容
本课程目标是借助立体原理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对陶瓷造型设计的判断力和创作力,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则是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项目教学。课程内容注重设计理论和教学任务的有机整合。制定并有计划的安排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手与脑的结合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教学任务一:立体构成原理的认识及其训练。知识要点:
①立体构成原理;
②立体构成各要素与其关系;
③从平面走向立体;技能要求:从平面到半立体、全立体的转换:平面视图的立体化;平面材料立体化。教学任务实施:分三个实验完成。
(1)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以卡纸为材质,从感觉出发:将酸甜苦辣以线条形式出现,并转为半立体。将酸甜苦辣以美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从酸甜苦辣四中感觉中体会并抽取元素,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四中感觉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2)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以卡纸为材质,将我们抽象的风为主题,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同样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风的特征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3)平面到全立体的衔接训练:以卡纸代替泥片,进行器皿杯子的设计,以达到平面素材的立体装换。以纸为材质,先经过造型的构思,确定一个图形,然后按照图形进行切割(材料不要完全切断,至少保留一处相连),再通过折叠、穿插和固定,使之成为立体杯子的形态。这种思考与训练要求实践者很好的平面构思与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对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把握。教学任务二:立体构成基本形态的训练。知识要点:
①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
②通过运用材料表现立体构成的三种基本形态。技能要求:熟练掌握线、面、体材构成的方法。教学任务实施:以面材实验为主。
任务实施:面材构成训练:以面为基础元素,并结合陶瓷造型壶的结构,用面材围合成一个壶的造型。首先要先理解面材构成的概念、特征,分析面,并掌握面材构成的方法。其次以壶为基础,分析壶的各部分结构,将面材构成和壶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用纸来研究壶的形状:壶的结构、解剖面和壶的外轮廓的呈现。把这些面黏在一起来表现作品,模型看起来像一个骷髅,只有骨架。教学任务三:立体构成综合形态训练。知识要点: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各基本形态表现技法,并能综合运用。
任务实施:以泥为材质,进行陶瓷造型的艺术性表达,具有综合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实验要求学生用泥为材质,了解泥的特性,运用所学构成的各种方法,分析重组新的造型并体现以下几个词:生长、重生、舞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要求学生不仅对材料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还要把立体原理和陶瓷造型的制作美学要求一致起来。达到在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和生成作品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更使学生在训练中将知识体系重构、产生创意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作品所选的元素、肌理、层次、颜色、空间等处理,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上教学任务的重点主要定位在结构创意和研究陶瓷造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最终要明确:
①立体原理是针对形态进行三维立体空间整体性的理想把握;
②单纯的立体原理训练与陶瓷造型设计中实用立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即纯粹的立体原理训练在材料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可任意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造型,而陶瓷造型设计要与陶瓷造型的功能等共同承担设计效果;
③构思的表达应该大胆的尝试和运用,将所学立体原理融会贯通于陶瓷设计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结语
1.1形式美使得园林景观中各个要素井然有序
园林景观的组成要素包括:点、线、面、体、材质和颜色等,只有把这些要素合理排列组合后才能构成完美的园林景观。在对这些园林要素进行排列时,形式美原则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设计者遵循着形式和内容在变化中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多样性,风格、整体、线条、材料和质地的变化统一,对空间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得各种要素既能突出自身特征,又能符合整体布局,才能创造出给人美感的园林艺术作品。
1.2园林设计追求形与神的统一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形式和抽象精神的统一,形式和精神的统一也是哲学里的一对矛盾,在马克思哲学里,形式和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内容就是指山川、河流、植被和建筑等实体存在,而形式则是指对内容实体进行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使得园林景观产生各样美的关系。形式上的美与内容实体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实体的内容存在是形式美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内容实体的形式美。内容实体的美是固定的,增加园林设计的美感就要从形式美上着手,形式美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突破口和主要方式。美感都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形式上的千变万化,也就没有各种各样美的形式展现。所以,园林设计者在进行每一个园林设计作品时,既要关注内容实体的美,又要关注形式美,并且充分发挥对园林景观形式美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往往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作品的风格和自身对形式美的创造能力。然而决定设计者形式美的因素包括很多,形式美并不是简单就能够获得的,它需要设计者对形式美的深刻理解,需要设计者天赋和灵感,也需要设计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敏感,还需要设计者自身的艺术修养等。
2形式美原则在园林设计里的体现
2.1园林景观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平衡性和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这里的平衡与稳定是指能带给人们心理上的舒服和协调感,在视觉上感觉到安全与稳定。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效果和心理适应性,所以,它是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园林设计上,平衡包括绝对性对称平衡和非绝对性对称平衡。绝对性对称平衡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视觉上呈现出完整的对称效果,比如学校的花坛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甚至花草树木都修剪的形状统一、菱角分明。这种绝对性对称平衡多体现在西方的作品里或者现代化的设计中。中国的古代建筑更多的要求自然美感,在园林设计里体现非绝对性对称平衡多一些,中国的建筑风格总体特点是在总体的平衡里追求自然性和自然美感。
2.2园林景观的比例性和尺寸度
比例性就是指园林中各物体的局部和局部,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和园林景观整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园林景观构建中,利用数学上美学分割原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的比例性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角度,按照黄金分割点进行比例分配园林景观的整体与局部,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更加受到人们的喜欢。尺寸度则包括园林景观的自然景物,人工建筑等实体大小和人们所习惯的标准之间的关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尺寸度的把握和比例性一样重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尺寸的大小,这样园林景观里的局部才不会过于突显,不会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
2.3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园林景观的多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园林的构思风格、园林的主题思想、园林的整体材质和色彩、园林景观中各种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等,都是园林景观多样性的体现。统一性是指园林的主体风格和主题思想,统一性是宏观的和大体性的。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多样性里蕴含着统一的元素。
3总结
(1)薪酬计划及分配不合理。
科研设计企业普遍存在着偏向机关管理阶层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未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型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不到企业认可;即便一些企业目前开始认识到引进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但仍然采用的是单一的高薪酬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现金流量,否则,员工一旦得知其他企业具有更高报酬,便会跳槽。
(2)不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目前大多数科研设计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当知识型员工从基层操作人员晋升为管理者时,基本是不顾及其是否能够继续发挥其自身专业优势的这种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发展通道,不利于知识型员工潜力发挥。
(3)工作缺乏自主性和团队性。
知识型员工往往追求自主性,他们不习惯被指挥、操纵,而现今科研设计企业仍然把知识型员工当成普通员工,没有提供给他们工作的自主性和在组织中的参与权,这样压制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开发其潜力。由于科研设计人员的知识层次非常接近,因此在工作中人人都想争第一,人人都想做主角,所以他们更忠于自我,缺乏团队和合作意识。
(4)科研人员流动率高。
一直以来,科研人员流动意识比较强、流动率也比较高。科研设计企业花费高成本引进了一些高精尖专业人才,而其中的部分人才却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匆匆过客”,单位无法拥有和控制,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损失。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科研设计企业在引进科研人员时,往往只重视专业技术水平,而忽视了科研人员的道德因素和社会责任心,这部分人因为个人收入、工作兴趣等原因很容易流失;另一方面,有些科研设计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退休工资制度、公费医疗保障和创收压力等方面的变化,使得科研设计人员缺乏工作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此外,科研设计企业在人员使用、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和晋升制度等方面不完善,使科研设计人员感受不到公平与成就,也是导致科研人员流动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5)存在“劣才驱逐良才”现象。
一方面,部分科研设计企业为了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办法裁减冗员。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低素质人员不愿走、高素质人才不愿留的不良局面,造成了“劣才驱逐良才”的后果。另一方面,部分科研设计企业在选人用人机制之中,不是论业绩,而是论背景、论关系、论资历,有时甚至出现了庸才排挤能人的现象。
二、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方式探讨
(1)公平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
一改知识型员工单一的薪酬模式,实行岗位等级与薪酬紧密挂钩。实行岗位薪级工资制,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岗位的工资,岗位越重要、贡献越大的地方,工资越高。科研设计企业可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实行岗位管理、任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相结合的绩效模式,建立相对公平合理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奖励体系,同工同酬,不同工则不同酬。
(2)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及培训。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防止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出现职业枯燥,保持对职业的激情;有利于建立企业人才梯队,使不同的员工对应于不同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即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员工也需要在相近的专业中进行学习,以此来完成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因此,企业所提供的培训与教育将会成为知识型员工管理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3)富有挑战的工作和目标。
对科研设计企业而言,为知识型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非常必要。科研设计企业每年都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整个组织需要达到的目标细化分解,使每一名知识型员工都明确自己年内要按时保质完成哪些工作,应保证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并注重知识型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知识型员工更多的自我安排、自我发挥的空间。
(4)给予更多的自及尊重。
科研设计企业不仅仅是归属于股东,而是归属于企业包括员工在内的相对利益主体。给予知识型员工较高的工资奖金等经济报酬已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他们似乎更关心来自管理者的尊重与理解,如实行弹性工作制,这样既可以减少缺勤率、迟到率和员工的流失,又保证员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来降压解压。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士气。
(5)打通成长发展通道。
根据科研设计企业实际特点,可划分为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等通道,每个通道垂直划分为多个层级和等级。当员工希望全面发展或认为当前的职业通道不适合自己时,可以选择转换。这样既拓宽了知识型员工成长通道横向的可选择性,又延长了其持续发展性,使其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上不断进步、成长。
(6)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科研设计企业应当营造相互尊重、清新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学习、合作、创新、共享”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自主创新、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也有责任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存量提升等提供宽松平台。
三、结语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就校园文化的概念来说,由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一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相关研究仍然相当模糊,并不能给出十分明确的说法。概括而言,校园文化是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受到熏陶,令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学生接受德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亚文化,它集物质、知识和心理于一体,是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以校园为活动和建设空间,主要目的是育人,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群体性文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我国的校园文化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理论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当然,作为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如何构建仍在研究。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已越来越多,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构建应指日可待。综合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现象学和思政研究角度的分析,从大局的角度深入探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学术界对高职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分类不明晰,其所涵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涉及的范畴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相互交叉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脱离了高职教育应用型的特点,建设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大学的建设思路上,未能体现出高职特色,甚至忽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未放在整体办学的大方向和整体建设策划中实施。以校企结合、职业素养育人、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少。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就其实质而言是相同的。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认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有的学者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不具备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而是附着、渗透、隐含于其他载体中的教育,其性质不够明显,不直接,不暴露。”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种有效形式即无意识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形式,把无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实质上就是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综合以上各种观点,笔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如下定义: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利用教育主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方面的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无意识被教育的情况下获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内化之,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二者是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在共同教育目的引导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宣传、党校培训课程的开展、校园学术报告等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是校园文化的一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本文所研究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实现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当它有了明确的教育指向性,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时,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才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也正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充当其载体,传递不同的信息给受教育者,这是一个复杂的且必须可控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好其载体的作用,充当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让两者能够互相参与、互相作用,为它们提供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既然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更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高校文化互动性高、渗透性强等特点,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影响着在校师生,乃至影响着整个学校,这是对原本枯燥乏味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补充,会使原本缺乏生机的校园变得更具动力、更具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气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会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与高校校园环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合到一起。如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与此同时,覆盖面广是校园文化的特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能使其隐性教育的作用得到全面实现。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缺失的现状
高职院校当前处于高速发展期,这是国家管理和发展46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国家未来的技术精英,还是具备相当职业素养、道德修养的技术精英,这确实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更离不开与校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投入大,设备齐全,但缺乏个性高校底蕴之所在是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人校之初对学校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对校园文化的了解之上,学校的师资、教学软硬件等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了解清楚,因此,学生了解学校是通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来实现的。可以说,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优秀,就看学生置身其中,能否就被它独特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所触动。
(二)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忽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受到严重的忽视,一些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这一方式的重要性。尤其利用校园文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利用更是难以实现,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并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在日常教学中巧妙地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直接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开发利用不足。因此,必须增强教育者的自觉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意识,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由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置身于大学校园中,所接受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理性且正规的那一部分内容,还包括其他各种非正式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要认识到高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
(三)校园活动形式多样,但内容相对贫乏高校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生平时除了接触专业知识,丰富的校园活动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的作用,它不仅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好处,也是学生培养其兴趣爱好、发挥特长的重要途径,更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但高校校园活动存在数量多、样式多、质量档次不佳的现状,从活动内容来说,只能用贫乏两字形容,多种雷同的活动开展在各地的校园里,校园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正被不断弱化。
(四)校园文化建设未利用好网络宣传主阵地网络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正是学知识、接轨社会的重要时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宽带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虽然现在各大职业院校都在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硬件和覆盖面都得到最大提升,但在网络页面、信息传播速度上仍然较慢,不但不能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同时也弱化了网络传播正能量的速度和效果。
五、基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增强教育者开发利用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它是教育者运用各种知识,独立有效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本身设置具有很强的宣传性,学生难免有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更应注意,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而其他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应积极拓展、创新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因此,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如何将校园文化建设融于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这需要提高教育者的创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首先,教育者要发挥其创造性,将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资源结合并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看似无意却是有意地提及校园文化中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爱校热情和自豪感,进而上升到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次,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哪些方面感兴趣,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学生的兴趣策划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最后,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彩内容讲授得有声有色、合情合理、精辟透彻,使学生听的有兴趣,并将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融人思想政治教育后完整地见诸文字,通过报刊、广播、文件、网络等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因此,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加强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一些传统载体,还要善于开发利用一些现代新载体,通过这些种类繁多的载体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营造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周围,以合力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譬如校园广播、校园橱窗海报、校园网络论坛等,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奋斗历史、宣传校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形式增加与学生接触的频率和覆盖面,反复地、综合地、累积地宣传强化,把教育的时空延伸到课堂之外,真正做到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发挥师生群体的行为示范效应,实现行为育人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如何规范广大师生的日常言行,主要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教师和个别学生为榜样对身边每位学生的思想教育影响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教师要举止庄重、谈吐有理,学生才能尊重教师,这才会相信他教授的知识。因此,实现行为育人。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必须树立身教为先、身教为重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是指用自身的行动来得到学生的敬重,使学生视其为表率,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讲授。同时,学生“朋辈”影响也会起到相当的群体行为试范效应。朋辈之中行为得体、思想高尚者,将其先进事迹当作典型,形成相应材料,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冲击受教育者的认知系统,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条件,如选择、活力、植被外观、户外场地的使用、建筑物选址和用以缓解恶劣气候的绿色植被。从宏观上看,气候因素在校园规划和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到。风景如画的大空间和小地区,以及由植物确立和强化的地域感,从最广义上讲,景观本身就是由气候决定的设计成果。
恶劣气候也许是一个限定因素,但不是景观设计的阻碍。例如我国北方大学可以考虑冬季和夏季的温差,可以在植物园中加入具有吸引力的冬季景观;中南财经大学设计的户外游廊以及供人们休息和聊天用的草坪将宜人的气候作为了一个设计因素。
二、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精明的设计者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适宜的景观效果。景观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但却不是无限的。气候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不按自然环境选择植物,通常没有好结果。大体上讲,将与气候相关的园艺学原理应用于校园景观设计时,通常需要运用常识性的知识。因此,没有一个设计者建议把棕榈树种植在黑龙江省地域的车行道旁。
植物散发魅力,舒缓的激活了人们的思维,这是在工作时间无法做到的。大多数人都同意“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与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如同健康科学一样具有疗效,如同艺术一样激发灵感。如果恰当的选择树木,校园路线就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密植的树木,可以形成屏障降低噪声。
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设计者在选择树的种类时,一定会权衡再三,以期达到最佳美学效果,树木可以按其高度、形状、木质、颜色、果实和花来选择栽种,或者视地形、季节变化、树的寿命及保养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在生态方面,所有的树木选择都要考虑到要与土壤条件和气候相适应,至于外在形式,现代建筑物的线条“主要是水平的,且无法装饰点缀”,这样的建筑如果配以“盘旋生长的树,如果经树木种植在建筑物周围,那么其设计效果最佳”。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校园为求短期效应,经常将小树拥挤的种植在一起,当它们生长时,就会争夺土壤、阳光和空气。树木发生倾斜,进而达不到原有设计的对称性。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分布不均,加速植物枯萎,加重植物病害,由此导致的缺陷是无法用新树木代替的。所以景观树在开始种植时不能急功近利,长期保留的树木需要精心养护,绿化管理预算中应该预留充足的养护费用。
三、环境适宜性
环境适宜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例如,过度依赖于单一树种就想设计出引人注目、别具特色的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某些树木受到疾病的侵害、发育不健全,挽救起来耗费资金,且从视觉上令人不舒服,这就给校园风景留下了缺憾。设计中的这种弊端,我们有必要反复告诫。
同样,设计草坪也要考虑生态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草坪就是校园的特征。无论草坪是否适合在缺水的地区生长,也无论学校能否担负施肥和除草机的费用消耗,例如,如果在兰州大学应用大量的观赏草坪的话,那么灌溉费用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缺陷能激发解决办法的产生。现在人们重新对选择其他植被产生兴趣,如野花及不需要精心培养和浇水的草。总而言之,现在的景观设计正提倡使用本地生长的植物和地面覆盖物,这些植物美丽耐寒,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草剂、杀虫剂或浇水,可想而知,使用适当的乡土植物,会给我们节省一笔可观的绿化养护费用。
四、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和特征都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利用景观学中的数学公式可以合理分配场地。公式包括建筑物的预测使用空间、停车场、运动场,服务场地的面积等等,然后根据地形、资金和政治情况,进一步调整设计方案。
如果尺寸已经确定,就可以研究布局和周围环境了。一般情况下,方形布局比直线布局更为灵活,一块完整的地块要比几个零碎地块更为有利。与不适当的使用方法相比,适当的土地使用方法能提供一个更为优美的环境。
五、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一个具有多项任务、多种用途的校园来说,规划,作为一个过程和结果,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至少它也可以防止功能不当、浪费、文化冲突、不合理和有悖常理的现象——既不恰当、不合算、不简洁、令人摸不着头绪的设计。例如:不合理的选取在当地气候和环境下不能生存的植物;装饰性路面由于坡度不均翘起和裂缝;绿色植被的位置不当,挡住了那些优美的风景。但只要合理规划,每一种缺陷都可以避免。
【关键词】 CIS 中医院 文化建设
【Abstract】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edical market, the role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s. No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s,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formalization and utilitarian, western-oriented construction and repetitions are found in many different plac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TCM hospitals 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so as to create a good image and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gained in the image design of enterprises by using 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heory can provide a valuable lesson for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from 81 TCM hospital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S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我国医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富有卓见的策略。如何构建凸显中医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院文化是当前中医院思考的重要问题。
1.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医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正在稳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把中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并在2009年制订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对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医院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1.1 医院文化形式化、肤浅化
主要表现在:①把中医院文化建设等同于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参观旅游等职工文体活动;②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医院管理层面,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结合不够理想;③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开展到基层,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 追求效益功利化、短期化
首先,在定位中医院文化建设功能时,往往偏向于文化建设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建设的其他功能。当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时,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热情便随之减少,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1.3 文化建设西医化、雷同化
由于客观经济因素,目前很少有中医院能脱离西医的技术和设备,导致了中医院为“西医”而代言,在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中难免带有西医色彩。另一方面,中医院之间的文化建设雷同化严重,千院一面是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中医院文化建设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回顾我国中医院的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时中医医院由西医模式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开始引进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2],由此可见,中医院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企业化组织管理方式转型。医院与企业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功能表标上存在着差异性,这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CIS)理论体系导入中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空间。
2.1 组织结构的相似性DD借鉴企业CIS经验
企业组织结构的制度形式主要包括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委员会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医院需要建立一套权责明确、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作为载体。
2.2 功能目标的差异性DD创新医院CIS体系
企业最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衡量指标,因此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与策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营销学的理论,带有明确的推销导向,即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医院与西医院、中医院之间都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竞争,但是医疗行业毕竟不同于企业,中医院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自身还具有公益性质。
3.中医院文化建设运用CIS理论的重要性
3.1 树立正宗中医的医院形象
我国中医院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医院的“医院”功能得到了巩固,但“正宗”中医院文化传承却面临后继乏人乏术,有些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就诊方式和医院环境已经完全“西医化”,甚至可以说中医院挂羊头卖狗肉。面临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医药在中医人手里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医人手里慢慢隐失。要使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医药特色,不变味、不走样,就必须要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3.2 应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医疗机构彼此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医院提供一种长期的牵引力,与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等共同构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就是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将是提升中医院市场竞争力,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3.3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院的文化形象建设要突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中医药文化是中医的文化基因,中医院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要充分表现出中医药的文化底蕴。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在于将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与当代的文化观念相融合,以塑造当代中医院的文化品格,便于现代人能够直观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认同中医药。
4.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CIS是由理念识别(mend 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fication,VI)三大子系统组成,其中理念识别是CIS的灵魂和核心,行为识别是CIS的实现途径,视觉识别是CIS的传播手段。为了认真了解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繁荣发展江苏省中医药文化,2013年6~7月,由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联合设计了调查问卷,展开对江苏省81所中医院进行中医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对医院职工和患者采用了了问卷调查法,得到了大量一手材料。本研究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全面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在医院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3个方面的建设情况。
4.1 理念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1.1 概念 CIS体系中的理念识别是确定企业组织独特的发展理念,以及组织发展、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医院理念识别系统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指导医院管理者如何运营医院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来源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文化的理性正确的思考、对医院情况的全面科学的诊断,对于医院文化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4.1.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您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72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54.4%;“体现得较好”的有1222人,占38.6%;“一般”的有202人,占6.4%;“不能体现”的有18人,占0.6%;“完全不体现”的仅有1人。
4.1.3 分析与思考 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理念识别核心内容,也是医院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调研的81所中医院中,93%的职员认为本院的院训或宗旨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4.3 视觉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3.1 概念 视觉识别主要是传达中医院理念,是中医院表层的形象,是将医院办院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符合和形象,塑造出独特的医院形象。视觉识别在CIS理论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收,所以通过视觉识别设计展示中医院文化,是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的最佳途径。
4.3.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一:“您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55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49.0%;“体现得较好”的有1279人,占40.4%;“一般”的有313人,占9.9%;“不能体现”的有19人;占0.6%;仅有4人“完全不体现”,占0.1%。
调研问题二:“您对这所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深刻吗?”,可供选项:A.非常深刻;B.深刻;C.一般;D.不深刻;E.毫无印象。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对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27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7.1%,“深刻”的有963人,占20.9%,“一般”的有2185人占47.5%,“不深刻”的有905人,占19.7%,“毫无印象”的有222人,占4.8%。
调研问题三:“您认为这所中医院的就诊环境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吗?”,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认为中医院的就诊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563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12.2%;“体现得较好”的有2009人,占43.7%;“一般”的有1780人,占38.7%;“不能体现”的有214人,占4.6%;“完全不体现”的有31人,占0.7%。
4.3.3 分析与思考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塑造、展示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医院的环境形象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依据调研结果,我们能清楚了解到不论是医院职工和还是来就医的患者都非常认可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环境形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