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周秀慧(1963-),女,汉族,山东安丘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科学与区域规划学,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1引言

信息化的时展是21世纪的标签,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大力发展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老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够真正的将“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地展现出来,利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是未来教育产业的必然趋势,网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我们的学习环境。

2研究现状

最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后期,初步阶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仿真功能、运算快速以及图形动画帮助老师解决一些教学方面的难题。第二个发展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时,逐步由辅助教学模式转变为辅助学习,在该过程中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这一阶段实现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教育的同步发展。第三个发展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教育逐渐被替代,主要强调营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时期。当前,国内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网络教育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教育部为了加快学校的网络化课程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已在全国各地、各地区建立了师生交流、网上作业、辅导解疑以及网上测试等网络学习系统,教育部承诺将花费五年到十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信息技术网络化课程的全面普及,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网络化教学模式。

3人文地理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开展

人文地理学科学习内容广泛,涵盖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文地理之间的构成,知识需求量较大,课程介绍时需要的内容资料必须充分,因此,仅靠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不能够满足教学的真正目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开展网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课堂本身需要的知识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思考、自我学习、交流协作的学习能力。

3.1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技能

学校的教学不会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教学实践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所要学习课程的真正意义。学习目标主要包括技能、情感以及知识三个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促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自己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学生必须学会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方便自己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增强对地理环境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

3.2将人文地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本身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能够打破书本的限制,丰富课堂知识,不会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能够极大地拓宽信息获取的范围,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自我学习素养。开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资料收集、信息分析以及学习使用的能力。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3.3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网络教学的实践性

老师通过分析学习内容,明确人文地理课程所需的学习内容。依据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做成课件,将问题利用课件展示出来,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共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过程,在课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留言簿以及视频会议等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此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同学们营造一个专业化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尽情地开展人文地理知识的探索。

3.4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像以往只能通过作业表现出来,现在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等。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因此,老师只需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设置不同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4结束语

采取网络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于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改善了当前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在具体的课程开展过程中,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尽快地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为了增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进度,必须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努力,共建新时代的新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军.影响网络教学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0,(24).

第2篇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多篇写作及规范格式,与文献撰写案例;以《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目标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例题参考文献为标准。

[1]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2]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10):13-17.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4]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识产权对象中存量知识、增量知识的区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9(7):54-59.

[7]聂长建,李国强.从“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以法学研究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2(3):62-69.

[8]张建华,刘仲英.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贡献激励机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1-7.

[10]宣勇,钱佩忠.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1-26.

[11]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国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8-24.

[13]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4):58-63.

[15]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22(11):70-77.

[16]杨奎松,谢维扬,赵世瑜等.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1999(4):49-71,205.

[17]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张茂泽.论学术批评[J].学术界,2001(2):85-99.

[20]保继刚,王宁,马波等.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义的改塑与解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3):99-108.

[22]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地理学报,2004,59(S1):132-138.

附1:《论我国地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1(02):147-156.

[2]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01):3-11.

[3]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等.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9-1487.

[4]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06-1512.

[5]方创琳,周尚意,陆玉麒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0-1478.

[6]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冯琼兰.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高教论坛,2008(1)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附3: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

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8).

[2]李向群,卢睿.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南宁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7,(12).

[3]李因,汪艳丽,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实施地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综合调查及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地理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法及效果等方面来探索的,主要采用课堂操作、模式代入及课后评价等方法进行,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希望对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借鉴作用。

一、实践教学的模式

地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实践教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比较成功的地理实践教学模式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本人通过自己的悉心调查和研究专家的相关模式研究,觉得中学地理实践教学也可以应用地理专业特色的“三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谓“三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地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地将实践教学分散化安排到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实践训练,并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该实践教学模流程图如下所示:

二、实践模式具体实施

1.基础性实践教学阶段的具体实施

在本阶段,主要围绕课程实践教学为核心展开,基本方式为直观教学法、课程作业训练和实验教学法。现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1)《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

自然地理课程起着基础课的作用。它既担负着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任务,也担负着阐述自然地理的性质和特征。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具体做法是:①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师资进行课堂教学。每一单元的知识讲解都进行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课后布置预习内容进行课前讨论。用生活实例将相关知识理论贯穿起来,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例之间形成关联关系,指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面的角度去J识自然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②布置课程作业训练。首先向学生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等,以开阔学生视野。然后布置课程作业训练,作业的类型很多,可以是800~1000字的小论文,可以是生活实例分析报告。③利用多媒体教室观看自然地理方面的影片,如:《Discovery》,《人与自然》,《寰宇探索》等。④利用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经常性地进行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加深直观印象,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利用实验室,去气象站、水文站等等。

(2)《人文地理》课程实践教学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与跟自然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则主要涵盖人类活动的内容,所以应该强调人地关系调查,人地关系的探索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特别重视野外调查,探究古往今来人类文明遗存,比如某地区的古文化,方言区的分布,各地风俗习惯的比较及它们之间的界线,可以考虑安排相关的调查报告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可以利用课余或周末节假日等时间来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达到增强感性认识的效果,为下一步拓展、研究实践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2.拓展性实践教学阶段的具体实施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获得地理运用的感性认识和地理实践能力,在第二学年,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教学活动:

(1)聘请地理专家作专题讲座

地理专家在地理实践上有着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经验,通过拉近专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比如邀请了气象局专家作了气象知识的报告,让同学们了解到气象预报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2)组织地理专业实验室教学

它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学生能直接面对地理实践问题的考验,促使其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知识,缩短了地理教育与地理实践的距离。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在我校地理专业教室用数字星球技术学习时区知识,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食、日食等天文现象。

(3)组织地理专业知识竞赛

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不定期组织2~4次地理知识竞赛,竞赛内容以实践生活地理知识为主,让同学们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并且能够把平常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教师应针对同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4)地理区域野外实践

地理区域野外实践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又一具体应用,它是学生在地理野外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地勘察。它将地理学理论、实体法、程序法、信念、态度和价值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寻找老师提及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体验中自主建构地理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带领学生实际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实地观察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山水、热爱探索的情感,效果比较显著。

3.研究性实践教学阶段的具体实施

本教学阶段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的阶段,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实施:

(1)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

当今社会比较重视知识理论向实践上的渗透,有了前面基础性实践、拓展型性实践的积累,为了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向学生布置一些社会调查工作,在实践中,可以对本地目前的城市规划、国土整治、水域开发、旅游开发等问题展开调查。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方法、步骤和内容,最后,学生完成1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通过实践调查可以加强学生对区域现状的认识。

(2)指导学生高中小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论文往往是大学生的专利,但作为高中生未尝不可以做些初步的尝试,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积累,从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选题确定后,应该再指导他们进行资料收集,再指导他们进行资料收集,特别是通过网络获取文献资料,并介绍研究方法,指导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提炼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完成高中小论文的写作。

结语

第4篇

张祖群,湖北孝感人,男,汉族,先后获得风景园林学士、人文地理学硕士、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系支部书记。旅游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导,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为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超星学术视频主讲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通信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议专家,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专家。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评审专家、中央单位(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主要评标:旅游管理(饭店)、城市园林,文化遗产建设工程、遗址保护工程、教学科研设备与实验室等。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人类学)方向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要研究成果与学术活动

一是抓住核心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北京地区遗产旅游原真性与管理创新研究,对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人类(文化)学、人文(文化)地理解读,对中国古都文化遗产的旅游空间演变与产业重塑(北京、西安、咸阳等地对比)进行研究。在《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园林》、《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科学)》、《城市规划》、《北京社会科学》、《农业考古》、《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二是重视积累,出版高质量的著作与教材。张祖群副教授出版著作《旅游地策划——文化·创意·空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旅游与文化地理学随笔》(民族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从聚集到扩散: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张祖群为该专著第四作者,撰写两章,合计5万字),《基于类型的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解读》(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参与邹统钎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教材撰写,负责“第十六章文化遗产景区旅游管理”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3版)。

三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着力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制订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旅游研究中心”,构筑学科研究高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探索课程建设与改革新途径;增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旅游实践,注重实践教学,并将其纳入培养与考核体系。

四是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宣传旅游管理学术观点。2011年,张祖群等:《从恩格尔系数到旅游恩格尔系数:述评与应用》入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11)电子论文集。2011年10月22日至23日,张祖群的《试论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北京”建设》受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举办“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分会场报告做报告。2011年7月5日,张祖群等《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非优区的错位分析》,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区域科学年会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中,被选为大会交流论文,获得荣誉证书,并邀请做会场报告。2011年12月3日至4日,张祖群受邀在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京津冀(贫困带)扶贫旅游研究:判识、机理与学术目标》主旨演讲,《国家经济地理》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对此做了专门宣传。

五是以超星学术视频讲座为平台,服务社会大众。2010年3月至5月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视频网站:超星数字图书馆(video.省略/)全程拍录张祖群的《文化地理学——城市空间的文化解读》、《旅游文化学——遗产旅游专题研究》课程,该课程是将枯燥的遗产旅游与文化地理理论转化为科普实践的有效尝试。

四、主持项目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创新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其中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关键。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好经济地理学对于地理类专业的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存在缺乏创新思维训练;学习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实践少且以认知性为主;缺少创新实践;学习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1]。近年来,相关学者对探究式教学的特点[2-3]、类型[4]和模式[5-6]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高等学校的地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7-8]。李小建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9],注重与国际接轨,突出理论构建,在全国高校中广泛使用。该教材的理论框架比较适用于探究式教学。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以该教材的内容体系为基础,构建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的培育、主要理论点的课堂教学和相关的辅助教学及激励三个层面(图1)。其中,基本思维理念贯穿始终,体现在各个环节。主要理论观点是课程的主干,通过理论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理论并可以运用理论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课外阅读、认知探索、专题研究及评估考试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加强基本理论的贯彻,加深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一、贯穿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思维理念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对其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但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多数与还原论有关。还原论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高层次的现象用低层次的规律概括,把整体的问题分解为基本元素,从而发现事物间关系的最基本原理[10]。比如,区位论所形成的基本思维逻辑就是把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化假设,从而推出基本理论。再逐渐放宽假设,逐步接近现实世界,把原理论进行修正。得出较好的解释客观世界的理论。与之比较,整体论强调世间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系统论强调事物联系的系统特征。这很符合地理学中的许多客观事实。这些思维方式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均十分重要。但由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相关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习惯,我们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引入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即“前人观点――相关条件――现实条件――新的观点”思维方法(图2)。通过该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中国国情,探索相关的适应理论的能力。与思维方法相关联,我们还在“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文献收集能力,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果展示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人格培养,包括求真务实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着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经济地理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定理―例证法”。所谓“定理―例证法”就是指在精选出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案例和数据对其进行例证,以加深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挑选出15个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点(各理论点在教材内容体系中的位置,见图3),并针对各具体理论点,提出例证的思路。

(1)经济地理学的定位。要点:研究对象、学科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例证:比较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学的区别。

(2)杜能农业区位论。基本观点:空间距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结构。例证:村庄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技术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观点:工业活动趋向于费用最低的区位。例证:以不同行业(或部门)为例,分析运费、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等方面产生的费用对区位选址的影响以及区位效果。

(4)中心地理论。基本观点:中心地职能越高,服务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例证:居民点的规模与数量关系、商业网点等级与数量的关系。

(5)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基本观点:企业在一定收益性空间界限内布局,纯收益最大是最佳区位。例证:收益性空间界限和工业区位模型的关系,企业家经营能力和水平与区位模型的关系,政府政策对区位模型的影响。

(6)普雷德的行为区位矩阵。基本观点: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取决于决策者的信息量和信息利用能力。例证:微软的选址,外资在华投资的选址。

(7)区位论新论。基本观点:新产业区位呈现新特点、新因素对产业区位具有新影响。例证:金融业区位、创意产业区位、住宅区位,技术、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

(8)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基本观点:企业空间扩张呈现接触扩张(近邻效应和距离衰减)、等级扩张(市场规模)和通道扩张。例证:3种类型的企业的空间扩张。

(9)跨国公司区位。基本观点:合理布局各组分的区位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例证:世界大型公司的分布,外资在中国的区位变化。

(10)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基本观点:区域产业结构逐步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演变。例证:某区域产业的纵向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间比较。

(11)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基本观点:空间结构演变表现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高水平均衡,点――线――网络的变化特征。例证:一个区域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变,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比较;叶大年的对称分布规律,陆大道点轴理论。

(1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基本观点:区域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偶然因素启动区域增长,路径依赖锁定区域发展模式,收益递增加快区域增长。例证:美国的道尔顿地毯产业集群,中国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

(13)区域经济差异。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差异与收入水平呈倒“U”字形关系。例证:发达国家例证,中国例证。

(14)区域间关系。基本观点:区域间因发展梯度不同,技术和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的推移;发达区域依赖欠发达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欠发达区域依赖发达区域的技术、资本、信息。例证: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

(15)贸易与区位。基本观点:区域间因比较优势不同带来区域间的分工;规模收益递增也带来区域间经济活动差异。例证:中美之间的贸易,美日汽车贸易。

三、相关的辅助教学及激励

1.拓展学生的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加上知识基础的千差万别,因此需要教师把好第一关“合理设计阅读材料和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提示去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在文献选取方面,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前面15个理论点相关的经典文献;(2)列出学生阅读文献时所必须弄清的主要问题;(3)每个理论点列出文献5篇左右;(4)以中文文献为主,侧重中国案例文献。学生可以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

2.加强学生的认知探究

经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实习(感性)、学理层面实习(理论验证)和探究层面实习(反思,发现)三个不同层次的体验与训练。认知实践可将google earth的观察、室内模拟、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其中实地考察是认知探究最重要的途径。根据课程重点内容可包括企业区位、企业与区域发展关系、区域之间关系、全球化等方面。鉴于经济地理学现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可根据区域特点,有不同的侧重(如东部地区院校可侧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跨国公司空间组织和全球―地方关系;中西部地区院校可侧重新型城市增长、城郊农业、专业村和农区空间结构重构(村镇合并);东北地区院校可侧重国有企业的区位、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两校开展了以考察中部经济发展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业集聚区和农区(城郊农业、专业村)等。同时考虑到生源地(主要来自河南以及中部其他省份)和教学的整体性,也选择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青岛市、日照市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着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全球―地方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探究。

3.引入相关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作为基本理论掌握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整合平台,在经济地理探究式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师指导下,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专题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或论文。这样,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又能够使其系统地整合所学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专题研究的选题可以遵循热点问题和理论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普遍性与地域性相结合以及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就研究内容而言,各个地区的高等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的经济地理现象,选择合适的课题。比如,在城市经济地理研究方面,可开展商业网点、大型零售业区位、城市交通、房地产等方面的研究;在农区经济地理研究方面,可从农户、农户群等微观角度,选择典型农区,开展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粮食生产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研究。

4.改革评估考试

传统的考试模式、评价体系是以考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纸笔考试形式,只能在认知方面考查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分析解决实际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缺乏对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要求对传统的评估考试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种“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我们在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时考虑以下原则:(1)强调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成果展示的能力。(2)强调创新,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3)强调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具体操作层面就是从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认知与探究、专题研究和卷面考试等多个环节开展全过程、多元化、发展性评估。比如,学生总成绩中课前阅读占10%,课堂讨论占10%,认知与探究占10%,专题研究占20%,卷面考试占50%。

四、结论与启示

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围绕特定的《经济地理学》教材,进行了相关方面的一些探索,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1)在理念上,引入了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理念,训练学生形成经济地理学科学思维定式:“了解前人观点――观点形成背景条件――现在经济地理条件――可能得出的新观点”。(2)在内容上,基于教材的知识结构,精炼教学内容,突出各部分的理论要点,构建了立体化的教学框架,使教学内容清晰明了。(3)形成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即课堂内的“理论―例证法”、与课堂外的“认知―探究逐步递进法”和“热点追踪―理性分析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一方面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4)在考试评估上,从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认知与探究、专题研究、评估考试等多个环节开展了全过程、多元化、发展性评估,突出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考察。

对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促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状态。学生的相关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奖励。相关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殊性,不断探求,改善经济地理的教学方法,拓展地理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优化地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 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 教育科学,2002, 18(2):33-36.

[2] . 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J].学科教育,1998(10):20-23.

[3]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探究式学习: 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 (12): 52-56.

[4] 李森,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83-88.

[5] 郑渊方,廖伯琴,王姗. 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 学科教育,2001(5):1-4.

[6] 张军海,李仁杰,孙铁柱等.高师地理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257-262.

[7] 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

[8] 李刚,吴元芳. 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9] 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40-0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股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应用型本科”也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今年将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已进去转型发展时期,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业已成为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所普遍追求的办学目标。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应逐步进行,而不是同一时间所有地方高校全部实现转型;具体到某一个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应该是某些应用型较强,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专业率先转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根据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置的新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基础理论并应用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专门人才,具有典型的“应用型”特征。本文以地方高校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探讨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 “应用型专业”的转变。

1 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起:“7+3+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宽口径+应用型+方向分流+有专长”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目标。即,以校内基础理论教学夯实专业理论与知识结构,校外多模式实训锻造专业技能,高年级按专业方向分流,以专业技能培养(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

即,第1~2学期重点完成大学通识课、科学基础素质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地理科学导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环境科学、有机化学、工程数学)的教学;第3~4学期重点完成专业理论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课程群(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人文地理学、资源科学概论、测量与制图、3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的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第5~7学期重点完成专业方向分流课程群,环境评价与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法学、环境地理学、环境规划、环境工程、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等,土地整理与规划方向主要包括,综合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水文与水资源、经济地理学、土地保护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3”指,第1、2、3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等多种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开展专业技能、方法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第1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以资源环境调查分析社会实践课为主,第2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重点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自然地理学实习、3S技术实习、环境监测见习等课程,第3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重点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按专业分流方向,环境评价与管理方向主要开展环境评价与管理实训课程,土地整理与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土地管理与规划实训课程;0.5年指第8学期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要求根据企事业合作单位指定的专业方向,在老师或者专业机构或者企业内部强化提高某一方面的专长。

2 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组建阶梯式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耦合型课程群,进行分阶段教学,搭建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架构,改革专业能力培养方式,专业课理论课程教学同时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实训,采取学校教学与企事业单位实践教学相结合、“双师”教学与导师制相结合等方式,确保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确保实践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强化性,确保基本学科方法、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渐进提高,确保专业理论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得到强化与升华,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该模式中是采取的阶梯式耦合型培养模式,关键点在于, 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教育相结合,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该模式在传统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革,主要创新点在于一下几方面。

(1)通过耦合进阶式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方法技能训练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受到专业方法和技能的训练。(2)实行导师制,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业规划及其实施,学生参与到导师相关科研课题中,促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3)将课堂教育与校企(地)合作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促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4)采取“双师”教学模式,专业老师主讲专业课,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工程师、一线管理者进课堂讲授部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5)压缩节约出半年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方向,进相关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基于前期培养的基础上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培养特长,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3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整合课程实验、专业技术方法、实习实训,将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企(地)教学相结合,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与专业方向分流实践教学相结合,确保能因材施教,充分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个人专长。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自然地理学、3S技术、基础化学实验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实行校内集中教学;对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等生产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行校外实习实训。(2)学生早进课题,选择导师进入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3)实习过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由实习课程负责老师统一安排,并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由该专业专任教师或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后,分配到本专业固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

4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举措

4.1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完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突出“宽口径+应用型+方向分流+有专长”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构建并完善专业有特色,形成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训练有素、个人专长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三是强化素质培养,构建并完善成人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4.2 结合专业人才国家基准和产业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参照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基准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既适用,又简练、精干的课程体系。(2)不断更新和调整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适度基础、重应用和能力。(3)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减少学科性教学内容,增加应用性、实践性教学内容。(4)围绕强化实践这一中心,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将理论教学融入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5)教学方法上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创造性。

4.3 以专业方法技能训练为核心,调动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7+1+3”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大校内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加强校内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用人单位的实际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建设、发展校企(地)实习实训基地,多平台综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校育才企业用才的有效对接。

4.4 加强、拓展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按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校内补强、借力校外优秀专业人才,搭建有效的教师队伍。该专业将在现有教学队伍的基础上,借助学校加大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在未来5年内,争取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使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数保持一定规模增长,教师队伍的科研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引进和鼓励年轻教师(特别是无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世界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特色课程,才能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