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因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和在工业界的应用。
1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1.建筑创作中的显性约束
在很多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巧妙地利用了显性约束,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佳作。例如夹缝中的住宅设计,两侧不能开窗阻止采光通风,地基的有限空间形成一种显性的约束,但独有匠心的建筑师会在方寸之地营造乾坤,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空间。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早期作品“住吉の长屋”。安藤在谈到他最初的想法时说:“问题是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人们对居住阵地的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如果是在一个面积宽裕的地基上,这个构思显然是容易满足的,但是住吉の长屋的地基面积仅有60m2左右,宽度不足5m,面对这个严峻的约束,安藤的出发点显得很不切实际,但是最终他找到了解决之道:将原本就不宽裕的基地进深一分为三,中间部分留白作为中庭,开放向天;立面打破了传统长屋的样式,采用简洁的素混凝土。紧迫的约束不仅没有束缚安藤的构思,反而促使其构思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和争议,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长屋乃至居住空间的理解,最终该作品成为了安藤引以为豪的代表作。建筑设计中的显性约束还有很多,比如在既定柱网的条件下进行设计,或者在建筑高度有限定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应该认识到,这些约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约束条件比较明显,如果运用处理得当,将会对建筑师的设计过程产生积极作用。
2.建筑创作中的隐性约束
隐性约束往往需要设计师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思考,例如促进新与旧的对话、反映时代特征、老城区的保护和改造、旧有建筑扩建等。在这些方面同样不乏优秀的建筑实例,法国卢浮宫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新旧完美融合的例子。法国卢浮宫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怎样在充满古典氛围的环境中引入现代的元素,又使二者和谐相融?这是设计师贝聿铭所面临的约束。他的应对策略是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又采用极具现代感的玻璃材质,大胆地立起了一座玻璃金字塔,以此作为卢浮宫扩建部分的地下入口,展示给世界各地的游客。玻璃造的金字塔,听起来就很夸张,并且是艺术宝库卢浮宫的扩建部分,这个方案不禁大大地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从而争议不断。但多年之后,曾经的反对者也被该金字塔的剔透纯净所征服。巨大的玻璃面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些苛刻的约束,就绝不会有贝聿铭出人意料的处理手法,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杰作。例如河南大学南大门扩建项目,亦有思考隐性约束与创造运用的体会。河南大学南大门建于1936年,是学校的正门,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为国保单位。该大门原为两个四柱三牌楼庑殿顶工字脊组合的建筑,中间通高10.39m,主要通行的中间拱券形门洞净高3.7m(最高处),宽3.6m,不能满足通行能力及消防车通过的双重要求,解决交通问题便是扩建大门的初衷。方案设计时分析约束有三:功能约束、形象约束及技术约束,且三者交织在一起。按文物保护法“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建筑形象采用传统形式;为了不喧宾夺主,建筑高度低于原大门高度;按现行消防规范的要求,通行净高须不小于4m。所以,净高的需要和总高的控制成了方案创作的核心约束。针对这一分析,方案采取单檐庑殿顶形式,重点压缩柱上大小额枋之间垫板的高度,将大小额枋与垫板连体做成工字梁形式,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总高,而且也解决了结构梁在4m跨度下断面较低的问题。方案有效地将功能、形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把控约束的情况下,实现了设计创作。在法律法规约束下也不乏有创造性的作品。譬如《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6.4.1规定:七层及以上的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在山地、台地建造住宅,充分利用地形及等高线的特点,使入口从第六层进入建筑,下5层,上6层,整个建筑可建造11层,既不设电梯,又不违背规范要求。这种设计虽是针对山地、台地的特殊情况,也能充分说明约束与创造的关系。
二、如何面对建筑设计中的约束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程序需要在原有控制程序基础之上进行修改,在保持引送风机连锁功能正常的基础上,实现变频引风机自身的自动连锁投退控制,可以降低程序修改量,同时保证设备可靠运行,最后将新编制的程序进行封装,便于今后将其应用在同样的改造项目中。
2具体实施
2.1电气回路改造
在保留原有工频电气回路的情况下,将高压变频器并联接入主供电回路,实现两回路冗余供电方式,正常情况下由变频回路供电,实现引风机电机转速的可调,故障状态以及变频器检修工作期间可以切换至工频回路。
2.2程序编制调试
将原有的引送风机连锁程序增加与引风机变频器连锁调节程序,程序必须保证各个设备能够独立启停操作实现设备无连锁可以运行,同时在投入连锁程序后可以实现引、送风机和引风机变频器之间按照设备运行规定进行连锁。通过联调试验来修改程序中的静态参数,并通过仿真验证修改效果。下面就逐步对程序的编制调整过程进行介绍。1)送风机启停控制。锅炉正常运行过程中,需要先启动引风机,程序需要验证引风机供电回路为合闸状态且引风机正常运行2s之后才可以发出送风机启动指令。当程序判断引风机故障跳闸后将输出跳闸信号控制送风机自动跳闸。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需要设置三种送风机跳闸条件,一是正常运行过程中得到引风机停止运行信号,二是引风机变频器停止运行,三是引风机正常运行但此时变频器转速下降至100r/s以下,以上三种情况程序将启动送风机跳闸程序,驱动送风机高压断路器分闸。2)引风机启停控制。不论连锁程序是否投入,只要引风机高压供电回路正常都可以通过程序或者手动启动按钮来启动引风机。程序中投入了锅炉汽包液位信号,当锅炉汽包液位降低放出报警信号后,程序将输出引风机跳闸信号。3)变频器启停控制。当引风机断路器为合闸位置,变频器没有故障信号时可以通过程序控制或者手动按钮来投入变频器回路;当引风机断路器为合闸位置,变频器运行信号正常,没有故障信号时候,可以手动操作停止变频器;当投入变频器连锁程序后,在其它信号均正常的前提下,如果程序采集到引风机停机信号则延时五秒后自动停止高压变频器。变频器可以通过手动复位按钮来实现将变频器转速复位。锅炉汽包液位信号驱动变频器高压断路器直接跳闸,此状态下不考虑变频器运行状态。当变频器在运行过程中发出故障信号,引风机高压供电回路将自动切换到工频回路继续运行。4)引风机电机转速控制。可以手动设置电机转速目标值,通过变频器将转速逐渐变化至设定转速运行;也可以通过转速PID调节模块来随着引风机入口风门开度来调节电动机转速,保持锅炉炉膛负压值,确保安全燃烧。锅炉两台引风机同时运行时候应该将引风机并列控制或者将其中一台转速设为固定值,通过控制另外一台引风机转速来调节引风机入口风门开度。5)人机界面修改。应该在主画面基础上完善变频器控制回路,增加变频器投退、转速设定、连锁投退按钮来方便岗位值班人员进行操作。
3改造效果
【关键词】路桥设计,隐患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在实际设计中,很多城市的路桥设计仍然以以往的设计方案为主,考虑不全面,忽视了城市自身经济实力、自然环境条件、施工工艺、施工材料和人为影响,也忽视了一些细节的综合性设计问题,比如设计桥梁线路时没有考虑实际路径和地理条件,导致计算图式出现偏差,没有考虑混凝土等级或钢筋直径和钢筋质量等,这些都会造成路桥设计隐患问题的产生。在路桥设计中常见的隐患问题主要为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
1路桥设计的隐患问题
1. 1路桥设计的安全性问题
造成路桥施工中出现桥梁坍塌事故的重要原因就是设计不规范、对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严格。实际施工中,一些施工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经常会用质量较次的材料充当优质材料,甚至会偷工减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施工质量,使路桥使用存在安全性。路桥出现安全事故除了与施工材料相关,还与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密切相关,若工艺不合理,就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1. 2路桥设计的耐久性问题 路桥与建筑物一样,有自己的使用寿命,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必须做好后期养护和维修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往往会忽视路桥的维修和养护问题,只看到了工程项目的交付使用、正常运营和运营带来的客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没有对路桥的耐久性给予高度重视,大大缩短了路桥使用寿命,并使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解决对策
2. 1提高设计水平
路桥设计水平高低决定着路桥施工的质量水平以及交付使用后工程可取得的经济效益,所以相关承包方应给予设计人员足够的设计时间,使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将各方面因素比如环境差异因素、地质条件、当地经济水平等都考虑进去,从而对工程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之后合理选择路桥设计方案,优先进行桥梁结构分析和设计,保证设计上有创新、符合实际。在路桥结构设计中,应根据路桥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对设计进行控制,处理好新技术、固有技术之间的关系,保证设计方案的稳定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并且要进行多个方案的备选和优化,择优选择,当通过数据比较之后发现采用新技术无法获得满意效果,则应选择风险最小的固有技术开展建设工作。
2. 2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众所周知,设计方案是路桥项目施工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设计方案才更能保证路桥安全,为此,必须加强对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选择好设计人员,做好相关人员专业水平的审核,保证他们具备专业设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其次,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对路桥的造型和技术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创新,考虑技术成熟度,处理好新技术和固有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积极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功能,保证设计方案的先进性,确保设计质量:再次,设计人员应积极了解路桥施工相关的技术和工艺,做好工程重点的审核与计算、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保证设计出最合理的施工和质量控制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风险,保证施工质量检测的顺利进行。
2. 3做好路桥的耐久性设计
在路桥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车辆荷载、气候、环境、人文因素的影响,地震、暴雨、风化、车流过载等都会影响路桥质量,进而导致桥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掌握工程项目特点,熟悉施工现场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等,把握有关政策法规,做好路桥工程项目的耐久性设计。
2.4加强结构化设计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应用
2.4.1 结构化设计在道路桥梁防水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桥梁的结构化设计是非常关键的,若在道路桥梁的路面上出现渗水无法排除及防渗漏出现纰漏的话,这些都会缩短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一方面要增强防水层的设计部署,想要做到对道路桥梁的防水保护效果,就要确保铺上一层防水层,因此这就需要选择更密实性的混凝土做原材料,另外还需要混入钢筋网,这样可以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几率,而选择用复合纤维混凝土或将水泥与结晶材料渗透在一起,同样可以达到防水的目的。达标的防水层结构设计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确保路面有粘结性,不起皮,不脱落;第二,要将混凝土与路面铺成一个整体;第三,在整体性的结构上要确保具有抗拉强度及保持一定的延展性;第四,要确保泄水管道的设计与安装更合理,在细节上要预防水份通过管道渗出,这会对混凝土造成负面的影响。
2.4.2结构化设计在道路桥梁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1) 结构化设计中要增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对于钢筋混凝土来说,它的成分属于钢筋和混凝土混合组成的一个复合型的材料,在道路桥梁建设中是很普遍的施工材料,不过对于铺在钢筋混凝土层上的保护层来说,主要是起到预防钢筋腐蚀,增强结构持久性,提高安全系数,可以更好地保护钢筋混凝土。所以,依照国家的规定来看,想要进一步增强保护层对钢筋混凝土的保护系数,在进行结构设计中,通过提高保护层的厚度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2)结构化设计要符合混凝土耐久性的特点对于混凝土的持久性来说,在结构设计中,它是直接关系到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道路桥梁的使用期限。这几年来,因为在混凝土施工当中存在着削减工料的情况,同时结构设计也忽略了整体布局,计算失误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在设计混凝土的时候,一定要满足耐久性的特点。而要做到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就要确保混凝土自身的耐久性提高,因此在材料配比上要做好计划,比如水灰比例、水泥使用量、强度级别等,这对都会影响耐久性的变化。
2. 5降低施工环境对材料质量的影响
材料与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直接相关,为了保证材料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考虑环境对材料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材料存放,比如若施工环境相对潮湿,必然会腐蚀钢筋,所以切忌将钢筋长期放置在潮湿环境中。此外,设计好桥面坡度,最好在混凝土桥面和路面层之间增加一道保护层,避免水下渗,尽可能降低潮湿环境对材料质量的影响。
2. 6延长路桥使用寿命
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必然会使路桥承受的荷载不断增加,久而久之,就会降低路桥使用寿命,所以,应在满通压力的条件下,考虑路桥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进行设计的时候,从使用寿命出发,考虑施工、运输、存储等多方面因素,深入分析路桥所能够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同时,定时对路桥进行检测、监测、维修和养护,发现问题,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处理,最大限度降低质量缺陷发生率。
3结语
总之,路桥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路桥设计是道路桥梁建设中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工程质量,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在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不确定性因素,考虑施工具体情况,保证路桥设计符合经济、实用、美观、安全、耐久等要求,努力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和造价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红波,张相雨.关于有效的消除桥梁设计中的隐患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0)
关键词:河南;饮食文化;北宋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70-01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沿黄七百余公里,是我国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可以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的炊具——甑,距今已有6000多年了,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可以吃到干饭了。而在四千多年前,大禹之子夏启在今禹县设“钧台之亭”,便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宴会。[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这是我国古老的宴会制度,有虞氏便在河南省的虞城县。出生于河南伊川县一带的商朝开国相伊尹,史载擅烹调,被称作“宰相厨师”,我国最早的烹饪学理论[本味篇],就是伊尹初见商汤时的谈话内容,他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
河南作为我国古代中原文化中心,其饮食文化自古就很发达,尤其是北宋时期。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及对外贸易的繁荣,北宋的饮食文化也迎来了它发展的高峰,并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极高成就。
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地处中原,盛产小麦,又在黄河之滨,鱼类丰富,这决定了北宋都城人以面食为主食,以各类肉食和蔬菜为副食的特点。宋朝的面食有很多种,包括面、饼、馒头、包子、饺子和馄饨等。在中国早期的文献中,面食被统称为“饼”,这个字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到唐朝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在宋代,饼已成为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饼主要是指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烤制而成的叫烧饼。[水浒传]中武大郎在街头叫卖的“炊饼”,在北宋时其实指的是馒头。宋代是面食充分发展的时代,“面”已作为这类食品的名称出现。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书中记载的面的品种就有百种左右。吴自枚[梦梁录]卷十“面食店”有一条说明:“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饭店),以备江南来往士人,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包子在宋代时已有这个称谓,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包子这时的品种已有十余种。饺子和馄饨也是这时的主要食品了。馄饨的制作工艺以与现代非常相近。宋代的饺子又叫角子或者角儿,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宋代东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常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夜市的繁荣,带动了饮食的发展。[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夜市从食丰富,价钱便宜。“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
[论语.乡党]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宋代的茶也已成为居民的主要饮食。东京的市民和我们今天一样,早上习惯喝一种叫“煎点汤茶药”的茶。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斗浆图”,画的就是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景。苏轼在东京亲见贵族豪门对茶的珍爱,作诗到:“颇见纨绮中,齿牙厌梁肉。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团凤与葵花,碔趺杂鱼目。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苏轼诗集])东京茶坊遍布于市,布置高雅,[都城纪胜.茶坊]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字画……所以消遣久待也。”茶坊还是人们聚会的场所,“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和之类”([都城纪胜])。宋代时,我国的酿酒已十分发达,宋代的酒大概有四种: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文昌杂录]卷3中说:“京师贵家多以酿醾,?酒独有芳香而已。”宋代的酒楼壮观而讲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叙到:“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采楼、欢门。维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容斋随笔]:“今都城与郡县酒务……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
作为河南饮食文化代表的豫菜始于夏商,经周、汉、魏晋直至隋唐五代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到北宋时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并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重要菜系。北宋初,宋太祖赵匡胤“恩施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东京汴梁城(今开封)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饭店酒楼遍布大街小巷,大菜小吃的品种品类不胜枚举,有“集天下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之说。而这些为豫菜形成色、香、味、形、器五性具佳的完整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豫菜基础和源头的河南民间菜,它的原料取自中原地区历代劳动者培植、饲养、采集、渔猎和不断选优的本地产品;它的烹调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点较为突出,即“色重、味浓、汤满、熟透、热吃”。
此外,河南便利的政治和地理优势也为豫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古都,河南便有其四。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后,宫廷膳食制度进一步建立,设有膳夫、疱人、腊人食医、酒正职等官,专职负责天子的膳食和祭祀供品。历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便在此时形成,并对以后豫菜的发展影响较大,经过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技巧也更加精益求精。后周武则天临朝称制也定都洛阳,征召附近山区的民间汤菜进贡宫廷,后经御厨高手加工升华,成为著名的定型定制的“洛阳水席”,可谓豫菜中的一朵奇葩。北宋的言、汝、钧、哥、定五大名窑,河南有三。三窑的瓷器,是饮食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皿具,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发展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梵天庐丝录]载:“晋、鲁、川、滇、豫、粤、苏、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人各有异,处处不同......”这点出了豫菜菜系的地位。
回顾历史文献中对于河南饮食文化的记载,我们对河南的饮食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文献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的精神文明。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饮食文化还有很多路要走,祝愿河南饮食文化在新时期继续创造着自己的辉煌。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孔颖达.礼记.王制[M].
[2]刘熙.释名[M].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
[4]周密.武林旧事[M].
[5]吴自牧.梦粱录[M].
[6]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M].
在组织中,由于个人的年龄、性格、能力、学历、价值观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性,个人组织心理契约违背的感知程度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契约违背体验。对于技术型员工来说,他们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企业和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常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他们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专业性强,此外,他们的工作常常是群体协同工作,所以对人际关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技术型员工的特点是造成他们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低学历、高技术;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可度低、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流动意愿强,工作机会多;重视团队协作,人际关系能力强。技术型员工往往不具备非常高的学历,多为高职、高中、大专学历,他们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其高技术水平的特点使他们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但企业往往因为其社会认可度和学历较低而忽视他们的职业发展,造成其发展机会的缺失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由于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机会较多,在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后,他们比其他员工更容易违背心理契约。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技术型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地从心理契约角度分析技术型员工离职的原因,本文选择甘肃省某水泥厂的技术型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原因这两个维度的变量进行考察,通过调查结果中的数据研究由于心理契约违背导致员工离职的现象。此次问卷共派发180份,回收162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90.1%。由于问卷是针对技术型员工进行派发的,所以只选择了生产部、质检部和安全环卫部三个部门的员工,又因为该水泥厂成立时间只有两年多,所以未调查员工的任职时间长短。本问卷包括基本资料、心理契约违背程度和离职原因三部分。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资料包括所在部门、工种、岗位级别、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和学历七个部分。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1.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分析结果本文从八个方面调查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这八个方面分别是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情感需要、公平认可、工作内容、学习培训和晋升期望。在调查问卷中,将这八个方面具体表述为表2中的12个变量,将这12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和企业实际履行的程度用1至5的等级来划分,用重要程度的等级减去企业实际履行程度的等级,得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数值,用公式表示为:心理契约违背程度=重要程度-实际履行程度,这个数值越大,代表心理契约的违背程度越大,通过统计和计算得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由表2可以发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在0至2之间,表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契约违背,企业履行的承诺与员工的期望有落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员工对企业的工作安排和薪酬福利比较满意。工作内容方面(表2中变量10)和经济报酬方面(表2中变量1、2、3)的平均值最低,分别为0.116和0.217,也就是违背程度最低,这说明这家企业在人职匹配方面做得比较好,基本能够为员工提供发挥技能的平台。同时,企业提供的薪酬、奖金、福利等方面的经济报酬基本达到了员工的期望,说明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员工没有产生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二,员工对安全卫生的工作场所的要求方面(表2中变量4),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1.178)最高,这说明员工认为企业应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安全卫生保障。这方面他们的期望落差比其他方面都要大,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比较大。第三,员工对晋升的期望落差比较大。表2中变量12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平均值为0.938)比较大,员工认为企业没有提供他们期望的晋升制度,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四,员工感到工作强度大和不公平对待。表2中,变量5和变量9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705和0.767,说明员工在降低工作强度和得到公平认可方面的期望明显高于企业提供的条件,这两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五,员工在情感归属方面(表2中变量6、7、8)和学习培训方面(表2中变量11)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较低,分别为0.468和0.473,这说明员工渴望得到企业的关心,渴望成为企业真正的一分子,同时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让他们提高个人技能。总之,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是员工非常重视但企业履行程度较低的方面,员工在工作场所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最为严重;员工对晋升机会比较重视也较难满意,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员工期望获得更为宽松的工作时间和更小的工作强度,期望其工作成绩得到更公平的认可,这两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比较明显;员工对企业的薪资福利制度比较满意,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最低;员工在其他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较低。所以,为了降低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企业要尽可能地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完善员工发展规划,加强员工的情感管理,预防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后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2.员工离职原因的分析结果本文将员工离职原因的变量归纳为表3中的12个变量,将变量造成员工离职的可能性划分为1至5的数值等级,数值越大表示因此变量离职的倾向程度越大。从表3可以看到,导致员工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的各影响因素中,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很差、归属感缺失、不公平对待、承诺落空和外部引诱这七个变量的离职倾向程度的平均值比较高,分别为4.377、4.247、4.438、4.123、4.24、4.13和4.137,介于“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之间,说明员工比较同意这些情况下更容易导致离职;培训、学习机会少和发展受限这两个变量的数值很接近“比较同意”,说明它们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其余因素的数值较低,比较接近“不确定”,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所以,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很差、归属感缺失、不公平对待、承诺落空和外部引诱是造成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学习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也与员工离职有密切关系。
三、运用心理契约进行技术型员工离职管理
心理契约违背是员工产生离职意愿和离职倾向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运用心理契约对技术型员工进行离职管理时,要针对此类员工的特点,有效地建立和维护心理契约,预防心理契约违背,做好心理契约违背后的心理契约重建。
(一)在招聘过程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契约
低学历、高技术和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是技术型员工最显著的特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是此类员工比较关注的内容,而信息失真是造成心理契约违背的隐患。为了防止他们对企业产生过高的心理预期,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负责人要真实清楚地向员工介绍他们比较关注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等内容,切勿承诺企业不存在或无法实现的条件,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每个技术型员工都有自己的专长,招聘负责人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应聘者的技能、兴趣、应聘动机和对组织的期望等,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使员工建立与组织比较匹配的心理契约,预防员工因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的离职行为。
(二)加强沟通,减少心理契约的认知差异
莫里森和罗宾逊认为,理解歧义和无力兑现是形成心理契约违背的两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理解歧义的发生,员工进入企业后,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促进彼此对相互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减少企业和员工对心理契约的认知差异。与此同时,应该尽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让员工明白企业暂时的困难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员工的组织凝聚力。技术型员工多数是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和培训来获得更高的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所以,企业要参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员工对培训、学习、技能等级考试、晋升等方面的想法,积极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完善企业晋升制度,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和依赖度,培养他们对企业的情感,巩固他们的心理契约,从而防止或减少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
(三)及时修补和重建心理契约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给金融业务的推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金融机构对网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但同时也给金融信息的安全带来了更大和更多的风险。由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要求金融网络必须是“健壮”的,甚至在“带病”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具有足够的性能以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行,金融信息网络相关的软硬件支撑必须能保证24小时×365天可靠运转;金融信息网络必须是安全的,要有严格的用户验证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现行金融业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
在黑客行为商业化日趋明显的今天,金融行业由于其信息内容的敏感性,自然而然地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从目前来看,金融信息网络受到的攻击主要来自以下途径:
1,非授权访问。目前。大量基于网络的金融业务产品(如增值业务、业务、网上支付等)的推广,需要广泛的网络支持才能实现,这必然要求金融业务部门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对外互联接口。因此金融企业信息对外开放的程度会加深,受到攻击的途径也就更加多样和复杂。很多黑客利用系统漏洞或者网络安全策略的缺陷非法侵入金融企业网络内部,窃取大量的敏感信息、篡改系统数据或用户资料、泄露敏感信息,给金融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2,非法窃取账户等机密信息。用户账户密码信息的失窃事件时有发生,盗窃用户账户也是大多数普通攻击者的目的。攻击者往往采用搭线、嗅探工具等方式窃取用户的数据,并在需要的情况下解密用户的敏感信息,或者通过木马之类的手段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截取并发送给攻击者。
3,内部破坏。据统计,在所有网络攻击事件中,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占总量的80%。对于金融业务网络来说,尽管由于其承担任务的特殊性,从管理上会尽最大可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但对于熟悉金融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人而言,仍然有可能利用其掌握的知识篡改系统数据、泄露信息。
4,病毒侵扰。日趋扩大的网络环境为病毒的大量传播提供了条件,网络病毒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随着国内多种操作系统的普及,除了Windows平台的病毒外,针对其他操作系统平台的病毒也逐渐增多,对于广泛使用UNIX的银行等金融部门来说,更是越来越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扰。更何况很多金融部门的计算机本身就是使用Windows,一旦中毒会影响到通讯子网的运行,甚至会导致网络及其承担业务的瘫痪。
5,拒绝服务。拒绝服务简称DOS(DENIALOFSERVICE)攻击,目前常用的是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由于这种攻击并不是利用系统漏洞,而是直接使用SYNFLOODING方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攻击方式,故非常难以防范。拒绝服务攻击发生时会导致被攻击主机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比如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等,由于其服务器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访问,其受到拒绝服务攻击的可能性相当大。一旦受到攻击或由于安全策略等其他问题而出现无法提供正常服务的情况,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更会给企业带来信誉上的损害。
二、金融网络安全风险根源及共性分析
如前所述,虽然金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既有可能来自网络外部也有可能来自网络内部。但究其原因,导致安全风险的根源不外乎两种:技术漏洞和管理漏洞。金融信息安全面临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环境的改变。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极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也给普通用户办理金融业务带来了便利,但由于金融网络和普通用户接入互联网使用了相同的TCP/IP协议,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和用户的关系与实现网络化之前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服务商和客户的网络基于相同的TCP/IP协议,从网络技术角度上看,用户获得了以往任何形式下都不具备的和服务商几乎相同的“话语权”。因此,不法分子假冒银行实施诈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很多对网络不熟悉或者粗心大意的用户为此遭受了经济损失。另外,用户连人互联网的成本降低使得使用网上金融业务的用户数不断增加,黑客利用技术手段窃取用户银行账号、密码的可能性随之提高,木马、间谍软件都是比较常见的方式。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上网用户的增多,也为某些针对服务器的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若黑客计划针对某金融服务器展开DDOs攻击,黑客找到能够长时间开机且拥有良好带宽条件“受控电脑”的难度也在迅速下降,这就为其攻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并且,黑客在实施攻击行为时往往会采用多级“跳板”的方式,即不直接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攻击目标主机,而是先攻陷几台中间计算机并以它们为跳板进行攻击,这极大地增加了网上取证和追查的难度。也使很多网上金融犯罪人员存有侥幸心理。
2,国内软件平台环境较为单一。目前很多新的金融产品是基于互联网支持的,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WEB方式,从用户使用的便利性角度来看,采用WEB方式由于不需要特定的软件环境,只要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即可实现对金融网站的访问。但这种模式在信息安全上存在很大的隐患。以最常见的网上银行为例,目前各个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对非IE浏览器的支持大都做得不好,用户只有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IE系列浏览器对网上银行进行访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的计算机用户普遍采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网上银行的开发必然需要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一些用户尝试使用其他平台如LINUX访问网络银行,但发现由于网络银行大多采用了微软的ACTIVEX技术,导致非IE浏览器无法正常访问,即使能够访问也需要很复杂的操作,这种操作甚至是代码级别的,普通用户只能望而却步,从而退回到windows平台,这就使得网络银行应用客户端的单一Windows平台状况更加明显。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在国内拥有最广泛的用户群,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黑客软件和病毒等对安全构成威胁的程序都是针对它的,这就使用户个人信息由于木马或间谍软件的原因而泄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进而增加了用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三、提高金融信息服务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企业网络相关的研发及其管理工作
这里所指的研发并不仅仅指业务产品的开发,更重要的开发内容是承载金融业务专有通讯协议的开发。由于TCP/LP协议是目前互联网的事实标准,网络化的金融业务也必然要基于此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化金融产品开发工作只能围绕着业务需求。以网上银行为例,目前采用的软件运行模式主要是B/S模式,即采用WEB技术服务,用户通过IE浏览器访问服务器上的相关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只要能够上网就能够访问网上金融业务,并且操作也非常简单。由于此种模式从根本上是基于开放HTTP协议的,在安全方面必须通过插件等技术形式的支持才能实现。目前尽管很多网上金融服务提供了安全插件,但大都仅仅针对IE浏览器提供支持,采用其他核心技术的浏览器访问时会由于插件问题导致业务不能正常操作。因此,加强对非IE浏览器的支持是提高网络金融业务安全性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可以让用户在客户端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尽量降低由于操作系统平台单一所带来的病毒、木马等问题。
从笔者的经验来看,采用专用协议和专用软件服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专用协议由于其不具备开放性,因而更安全。
(二)加强网上信息系统管理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各个金融企业也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能否严格执行对于企业的信息安全关系重大。我国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和发达国家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从很多金融信息安全案件来看,安全制度实施不严密占案件总体数量的很大比例。
(三)科学规划业务网络功能和区域
信息安全区域规划是近几年来网络安全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目前尚没有业内公认的严格定义。笔者认为,信息安全区域规划就是根据网络的业务功能、数据流动状况以及企业对不同类别数据不同的安全需求,规划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对关键数据转发节点采用的安全技术进行选择。网络规划方面的缺陷在此称为结构性缺陷。结构性缺陷会导致信息安全实现的难度和成本增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比如,需要相互保密的数据流出现在相同的TRUNK链路上,这种情况就是由于网络拓扑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尽管从IEEE802,1Q协议规定上看,两种数据流在逻辑上是隔绝的,但它们通过了公用的链路,因此这种网络结构对于数据的安全性和传输效率都是非常不利的。
在金融企业中,目前比较适用的规划方法就是根据业务类型及数据保密分级进行数据区域规划。网络安全区域得以规划并实施后,不同等级的数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隔离,并且不同区域之间可以设置网闸对访问进行限制和认证,不但能够增强抵御外部攻击的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内部攻击的难度,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四)合理使用并开发网络安全技术
1,合理使用加密技术和VPN技术,探索除WEB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网络金融业务途径,特别是采用专用客户端并开发专用通讯协议和安全用户界面也是提高系统安全性能的可行途径。
2,引AQOS服务质景,改善关键服务的响应速度,在关键节点不论是数据转发节点还是服务器节点都采用双机热备份。使用状态检测技术,监视关键节点的数据状态,及时发现并抵御拒绝服务(DOS)等异常数据流。在划分了安全区域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加强信息系统抵御和发现黑客攻击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