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诗歌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第1篇

[ 摘 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 亟待改革, 而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材编排, 从而更好的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不断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改革

语文是研究语言与文字的学科, 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中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工具, 中学语文的教学也就变得不容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面临亟需改革的局面。社会各界乃至中学广大师生都呼吁改革中学语文教学, 那么,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下面,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者, 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 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 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 不敢质疑, 考试生搬硬套, 以致错漏百出。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 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二) 教学方法失当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 一味按传统模式教学各类课文, 上语文课, 似乎就只是为了给文章分段, 概括中心思想, 为了找出文章记述了什么, 歌颂了什么, 批判了什么; 同时不厌其烦地逐字串讲, 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 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 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 阻塞了学生接受语文信息的渠道,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学, 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收益甚微。(三) 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 教材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 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不尽人意。首先, 过多旧篇目, 缺乏时代感。目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 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 远离学生生活,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这种强烈的反差, 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背标准答案,人云亦云, 成为背书的机器, 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 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其次, 教材没有从学生角度精心挑选课文。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 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 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再次, 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 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 但将初中入选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 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一) 转变教学理念过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摒弃教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代之以对学生能力, 尤其是发现问题、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教师进行提问时, 不应只注重答案, 而应集中精力观察学生思维的过程,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古语有云:“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 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最有用的学习, 使对学习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再多, 也还是极为有限的。有关方法的知识才最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如怎样分段、怎样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等, 还要让学生理解获得方法的具体过程。这样, 学生就会根据需要主动吸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的恰当与否是评判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中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 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才是语文教学的“活的灵魂”。(二) 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效果的显现是潜移默化的, 需要师生双方日积月累的努力。有些教师含辛茹苦、诲人不倦, 学生也起早贪黑的学习, 却收效甚微。这显然与教学方法有关。我认为, 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扎稳基本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贯彻科学的、大众化的语文教育观, 把这种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进行有效的渗透, 并运用到教学中, 跳出语文教材去教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做好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训练。2、因材施教的“多元论”任何一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 提倡因材施教的“多元论”, 不要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 只按照某一种认识来回答问题,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目的、分层次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凡人同伟人一样具有创造的潜在能力, 但凡人与伟人的不同全在于潜能的激活与发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 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特和学习行为的独创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容纳给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力求表达效果巧妙而又合理, 这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挖掘。从这个角度考虑, 教师若引导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创造潜能, 就能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三) 完善教材编排中学生目前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就是教材。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基本任务, 所以教材的编排也应以此为标准。在文本选择上, 教材编写者多年来很难突破传统的模式。我认为, 中学语文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上应按阶段来划分, 选文要具有经典性和教育性, 注意收入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 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这样,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并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真正受到教育, 得到实质的提高, 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 今后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 而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 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 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第2篇

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想象性,具有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等多种美学内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跳跃,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诗人之间建立交流的平台,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品味到古典诗歌中留白的无穷魅力。

诗画相促,再现诗歌中的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诗歌中,结构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建筑”。它影响着诗歌的内部组织和构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凝结心神进行缜密的结构设计。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挖掘意境,品读语言,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美。诗歌追求的结构方式有很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之一。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教师;教学话语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角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活动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新标准、新要求、新方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教师话语产生影响。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改进教师话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话语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话语(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凭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良好的语言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备的素质和修养。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只有生动感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启迪、引导他们掌握知识,从而激感,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教师话语,把握教学语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才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中学教师话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中学教师话语做过长期、大量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语言不规范。教师的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普通话不标准。第二,语言不鲜明。一些教师用词不通俗,长句子太多,条理不清,令人费解等。第三,语言不生动。教师语言空洞、抽象,缺乏语言技巧。语言没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不能声情并茂,没有节奏感。此外。还有语速过快,课堂话语多直白式、命令式、机械式、灌输式、评判式,评价语单一,缺乏商榷式、引导式、互动式、多元化的语言,提问语封闭、死板不当,话语量过多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一定同时存在于同一位教师的课堂语言中。一位教师可能会存在上面问题中的一个、两个或多个。

三、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师话语的措施

针对中学教师话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教师话语呢?

(一)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文化知识是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的主要内容。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的目的是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广博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如:较为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改革及教育科研等)。

(二)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到他对词句的选择、语段的构成、语境的适应以及表述时的语音、语调、语气、语速等,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表达水平和表达效果,决定着教学语言的质量。叶圣陶强调: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教育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的多寡,同样也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具有较强的语言规范意识,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加强语言学理论修养。

(三)加强语言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是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体系中首要的基本技能,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训练包括语音、吐词、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和语法训练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正确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就必须加强实践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发音用声训练、朗读训练、听说训练、模仿训练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

四、教师教学语言设计

基本素养有了,语言表达技巧有了,教师还要对教学语言进行设计。

(一)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词一定要规范,词语的选择和搭配要恰当,平时要注重词语和课堂用语的积累。教师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口语化的词语,将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使用;要尽量使用长短适中的句子,并在课堂上常常变换句式,以免过于单调;避免使用长句或结构复杂的句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的理解水平,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听懂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话,理解教师的意思。否则,就谈不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二)注意把握语速。课堂上教师对语速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语速过快,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作出有效反应。教师语速过慢,上课没有激情,不能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所以,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低效或无效课堂教学。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特定的目的或表达的需要,教师会有意加快或放慢语速,使语言抑扬顿挫,更富有节奏性,以渲染语言的表达效果,是完全可以的。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让学生在低忧虑的背景下听课。新课标不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忧虑的状态下,或者说带着不愉快的情绪听课,他们就不愿意听或很难听进教师说的话,还能谈得上理解教师话语吗?所以,课堂上必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才能有良好的交流互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意问题设计。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和求知的起点,提问是互动语言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教学语言进行互动就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多提开放式问题、发散式问题,鼓励学生自己作出回答,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要明了、具体,为回答者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问题能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课堂对话;有效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概括、解释,给学生提供加深对学习材料理解的机会;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回答的时间。

(五)重视课堂反馈语的设计。教师的反馈用语通常分为肯定的反馈和否定反馈两大类。教师应该清楚,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而不能成为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因此教师应多给予学生表扬。学生即使回答不对或不完全对,教师也应用婉转的语气给予评判。例如:当一个学生问题回答错了,教师可以这样说:“不要紧,你能说出错误的答案,表明你是有勇气的。仔细考虑,你会找到正确答案的。”否定的反馈往往使学生感到羞愧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反馈。

(六)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幽默是情感、思想、学识、灵感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幽默诙谐、风趣高雅的语言可以密切关系、拉近距离、活跃气氛、点燃激情、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若要言之有趣,教师要树立和强化幽默意识,善于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阅读,积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吃透教材,认真准备,根据实际灵活地设计幽默情节,生动地介绍、描述、评论课文内容,机敏地穿插使用幽默的格言、警句、故事等,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飞白等修辞方法,辅以幽默的动作、表情,开发利用好幽默资源,创建和谐课堂,实现师生思维共振。

(七)运用适当的课堂身势语。课堂身势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意图、交流感情、阐述观点、示范操作时所呈现的动作。它包括教师的表情、姿势和形体动作等。课堂上,教师需要一面讲课,一面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思想。适当的表情动作往往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容易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课堂身势语和有声语言相互配合,能使讲课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上课的效率。所以,教师上课前不仅要设计好有声的课堂话语,还要为自己设计好一堂课的手势、动作及表情,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容易理解上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富有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身势语必须适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不能随心所欲,胡乱表现。教师的身势语要适度协调,才能产生良好效果。动作过多、表情过于夸张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主次不分,影响效果。

(八)增加学生话语量,减少教师话语量。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进行填鸭式教学,大搞一言堂,甚至是一堂课从头讲到底,教师主宰课堂,几乎“垄断”课堂语言。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评估者和协调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支配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就像一个导演。这些理念反映在教师课堂话语上,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减少自己的说话时间,增加学生的说话时间,即:减少教师的话语量,增加学生课堂话语的量。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参与讨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采用行动研究法,分析教师话语。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与行动研究密切相关联的是“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模式,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要制订计划,确定行动研究的周期(如:以一周、一个月或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列出行动研究的步骤,选择操作方法。然后,确定研究对象,按计划实施研究。一开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课型,不要对自己的课堂话语进行设计,按照自己平时的、一般的语言进行授课,课堂上留意观察,课后SBT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情绪状态和反应。随后,选择和前面同样课型的一节课,进行研究。课前对自己的课堂话语精心设计,课堂上边上课,边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变化。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教师话语的感觉和看法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请同行听自己的课,观察、记录自己本堂课的课堂话语及学生的课堂听课情绪和反应。并请他们对本堂课的教师话语做客观的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如果要继续研究,便可进入下一个研究周期重复以上步骤。: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一定要贯彻新课标精神,认识到教师话语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语言修养,加强语言技能训练;尤其要认真对待课前的语言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反复探索并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堂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表达技巧,逐步改进教师话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尊.应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语言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1-08-23(2).

第4篇

(一)教育哲学是教育反思方式的创造对反思方式的创造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活动。[4]依循此思路可以认为,对教育反思方式的创造是教育哲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这就意味着教育哲学不仅仅是对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同时也是关于教育反思方式创造的活动。这一命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教育反思方式是教育哲学活动的重要对象和重要内容。根据对象和任务的不同,思想的自我反思分为日常反思、科学反思和哲学反思三个层面,教育思想的自我反思也相应分为日常反思、科学反思和哲学反思三个层面,教育思想不同层面的反思方式包括了教育日常反思方式、教育科学反思方式和教育哲学反思方式。教育日常反思方式和教育科学反思方式是对教育思想内容的反思方式,需要借鉴和整合日常的反思方式和各门科学的反思方式,从而形成许多具体的反思方式。教育哲学反思方式是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般哲学反思方式的运用。上述每一种反思方式又包括许多具体的反思方式,由此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反思方式,构成了教育思想前提反思方式选择的空间。教育思想前提反思方式虽然受到一般哲学反思方式的影响,但由于反思的对象和任务的不同与一般哲学的反思方式又有所区别,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哲学反思方式的特点。事实上,教育日常反思方式、教育科学反思方式和教育哲学反思方式的区分是暂时的,它们的相互交融则是常态的,共同构筑了教育反思方式的复杂景观,它们旨在回答我们如何思考教育思想这一基本问题,成为教育哲学活动选择和创造的重要对象和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反思方式的创造是教育哲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和重要任务。教育反思方式之所以需要创造,源于教育反思对象的复杂性。作为教育日常反思和教育科学反思对象的教育思想的内容复杂多变,既是分层次的又是分领域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理论的又是经验的,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这种复杂性需要人们不断创造教育日常反思方式和教育科学反思方式。作为教育哲学反思对象的教育思想前提包括形式逻辑、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行为准则和终极关怀等多种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互相区别而又相互关联,因而对不同的教育思想进行前提反思,反思的思想前提是不同的,只是以某种方式对一种思想前提进行反思的情况并不多见,常见的是以一种思想前提为纽带同时对与之相关的多种思想前提进行多种方式的反思。进一步而言,教育思想前提的不确定性也需要创造教育反思方式。教育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总是准备创造或正在创造中的未成形的存在,对其进行反思必定是创造性的,这要求教育思想前提反思方式的不断创造。在现实中,教育思想的内容和前提又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这种复杂局面决定了教育反思方式不是对某种或某些日常反思方式、科学反思方式和哲学反思方式的照搬套用,而是在借鉴日常反思方式、科学反思方式和哲学反思方式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各种反思方式的选择,随之导致各种反思方式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产生重新组合。在此意义上,选择和组合就是创造,对教育反思方式的选择和组合就是教育哲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因为哲学思考的是基本选择而非基本解释。[5]

(二)教育思想前提反思和教育反思方式创造的相互建构教育思想前提反思和教育反思方式创造相互建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育哲学的完整内容和方式,可以看作教育哲学的实事本身。离开教育思想前提反思,教育反思方式创造就会陷于空洞从而流于形式,离开教育反思方式创造,教育思想前提反思就会丧失自我更新机制从而失去生命力。教育哲学就是在教育思想前提反思中创造教育反思方式,在教育反思方式创造中反思教育思想前提,通过这种双重运动,不仅澄清和扬弃教育思想前提而且通过创造教育反思方式构思新的更为合理的教育思想前提,进而构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合理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和教育反思方式创造的相互建构体现了教育哲学思考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克服了在不深究、不改变思想前提和反思方式条件下的教育思想的单纯技术性的改进,以选择和生产教育创意的方式表现出对教育智慧的真正理性寻求,构成了思想的诱惑与导源,推动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层次跃迁和推陈出新。

二、教育哲学和教育变革的内在关联

(一)教育哲学和教育变革内在关联的历史回顾教育哲学学科有着漫长的学科准备时期,创建于19世纪中叶社会和教育大变革时期,初步发展于20世纪初期社会和教育急剧变革时期,繁荣于20世纪后期社会和教育持续变革时期。纵观教育哲学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它既是教育思想反思的自觉性程度不断提高和反思层次不断加深的历史,也是反思方式不断创造和优化的历史,在其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既是对当时教育变革的自觉回应又同时对教育变革产生着复杂的影响。在漫长的学科准备阶段,无论我国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赫尔巴特等,其教育哲学思想大多表现为在各自特定思想基础上以直观的日常反思方式和纯朴的本体论色彩浓厚的哲学反思方式对教育问题直接发问和思辨,从而构成风格各异的教育思想,他们的反思是不自觉的并且主要是对教育思想内容的反思。在学科初创和发展阶段,无论是罗森克兰兹、那托普、霍恩、麦克文纳、杜威、罗素、怀特海等人,还是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改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新行为主义等各派教育哲学,乃至我国早期的许多教育哲学家甚至现在的诸多教育哲学研究者,其教育哲学理论深受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往往表现为构成教育思想的维度,成为思辨的和规范的教育哲学。同时,他们教育思想反思的自觉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反思层次也有所深化,虽然主要还是对教育思想内容的反思,但已经或多或少具备了教育思想前提反思的成分;他们的思考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日常反思方式和纯朴的哲学本体论反思方式,采取了科学反思方式和较为精致的本体论反思方式、观念论反思方式、概念论反思方式、存在论反思方式等哲学反思方式并实现了各种反思方式一定程度的整合和再创造。在这一阶段与上述教育哲学形态明显不同的是以奥康纳、彼得斯、赫斯特、谢弗勒、索尔蒂斯、布雷津卡等为代表的分析教育哲学。这些分析教育哲学家主张运用分析哲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理论中的概念、命题、口号和隐喻等语言现象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用法和意义,这集中体现了对教育思想的反思,既反思教育思想内容更注重反思以语言形式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前提;他们具有强烈的教育思想反思的自觉意识,大大深化了教育反思的层次;他们的教育语言分析活动基本上摒弃了传统的哲学反思方式,创造了语言论教育反思方式并实现了与科学反思方式的新的整合。在当代学科繁荣阶段,国内外许多教育哲学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反思是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乃至天命,并以多种方式更加自觉地从事对更为广泛的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在国外,以吉鲁、多尔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以金蒂斯、阿普尔、布迪厄、弗莱雷等为代表的批判教育哲学,以诺丁斯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教育哲学,以格林、范梅南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教育哲学,分别从各种哲学角度深入到对实践、社会制度和生活层面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与此同时,他们根据需要对日常反思方式、科学反思方式和哲学反思方式等各种反思方式进行重新选择和重新组合,创造出实践论和文化论主导的兼容以往各种教育反思方式的新的更有创意的教育反思方式。

(二)教育哲学和教育变革内在关联的现实审视21世纪之初又逢新一轮社会和教育大变革,当前教育变革在多个方面为教育哲学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教育变革自身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影响教育变革的复杂因素以及对教育变革意义的探寻,都对教育哲学提出了新的亟待反思的课题;社会和教育变革导致的文化逻辑、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意识、行为准则和终极关怀等思想前提的变革,赋予教育哲学适应和引领时展的新任务;社会和教育变革带来的日常反思方式、科学反思方式和哲学反思方式的整合和创造,成为教育反思方式创造的丰富养料和难得机缘。因此,可以说教育变革时代为教育哲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此背景下,教育哲学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新挑战必将会有新的发展。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变革是教育实践的变革,更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思想前提是思想内容的逻辑支撑点,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不仅是教育思想观念具体内容的变革,更根本地表现为教育思想前提的变革;反思方式和前提反思交相辉映,教育思想前提的变革不仅是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也是教育反思方式的创造及其二者的相互建构。教育哲学不仅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哲学活动,也是创造教育反思方式的哲学活动,教育哲学通过对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和教育反思方式的创造回应教育实践的要求和挑战,提升反思水平,解构原有的教育思想前提,构建新的教育思想前提,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进而影响教育实践的变革,这样与教育变革就建立了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在这种关联中,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观念变革的联系是直接的,与教育实践变革的联系则是间接的。当然,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变革的联系不都是间接的,有时也是直接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存在深度契合,不仅通过建构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实现其变革,还要以反思方式自觉研究教育实践及其变革的独特逻辑,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实践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最终变革教育实践。

三、教育变革时代教育哲学的价值

(一)优化人们思考教育变革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借以认识世界的各种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是思想和实践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教育思维方式是人们借以认识教育世界的各种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思考教育变革的思维方式就是人们认识教育变革的各种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是教育变革思想和教育变革实践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其优化意味着人们不断地使自己思考教育变革问题的各种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趋于合理以达到对教育变革问题更为深入准确的把握。有学者指出我国教育科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三次突变:第一次突变是从传统的割裂式的、静态式的、结果式的元素主义思维方式突变为综合式的、动态式的、过程式的系统论思维方式;第二次突变是从传统的单一视角的、单向的、绝对的简单思维方式突变为多元视角的、多向的、相对的复杂思维方式;第三次突变是从单一的理论思维突变为基于理论-实践关系的“理论-实践思维”。[6]这种突变历程也可以看作人们思考教育变革思维方式的优化和合理性过程,即面对教育变革自身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突破元素主义思维方式达到系统论思维方式,突破简单思维方式达到复杂思维方式,突破理论思维达到理论-实践思维。那么,教育哲学的思维优化功能何以可能?可以说这主要是通过教育思想前提反思和教育反思方式创造实现的。思考教育变革的思维方式是教育思想前提反思的直接对象,教育思想前提反思活动直接促成教育变革思维方式的有意义变迁。教育思想前提反思和教育反思方式创造及其相互建构的成果集中反映在形成看待教育变革的眼光,所谓眼光,就是透视的能力,看待教育变革的眼光就是人们透视教育变革的能力。看待教育变革的眼光是教育哲学的眼光和大智慧,意味着使人们真正看出理想中的教育变革是什么样的,真实地看出现实教育变革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真切地看待如何突破教育变革现实的困扰迈向理想的教育变革。

(二)帮助人们反思教育变革的意义教育变革的意义非常复杂。按照富兰的观点,教育变革的意义既可以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也可以分为道德意义和智力意义。[7]无论教育变革的上述何种意义,都具有各自的不同价值,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追求。这些不同的价值追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这就为不同的教育变革分别赋予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意味着教育变革的结果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人们而言,教育变革的意义常常是模糊甚至被遮蔽的,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接受和积极参与,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人们对教育变革意义的反思就是对其领悟和解蔽,教育哲学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形成对教育变革意义的领悟,使此种意义得以解蔽并走向澄明。教育哲学的意义反思通过教育思想前提反思和教育反思方式创造得以可能。教育变革的价值尺度和终极追求是教育思想前提反思的直接对象,教育思想前提反思活动直接促成教育变革的价值尺度和终极追求的合理转换;教育反思方式创造虽然不以教育变革的价值尺度和终极追求为对象,但主要是通过完善教育思想前提反思活动从多方面间接影响教育变革的价值尺度和终极追求。教育变革的价值尺度和终极追求是教育变革的评价标准,只有在其适时转换和合理生成的基础上才能对教育变革意义进行价值评价,教育哲学通过“清思”自觉承担评价教育变革的使命,促进教育变革积极意义的生成,抵制和阻止教育变革消极意义的生成。通过这些帮助人们消解对教育变革意义的模糊认识甚至误解达到对教育变革真正意义的主体间共享,进而促使人们尽力摆脱强加的教育变革,做到自主自觉地参与教育变革。

(三)促进人们教育变革观的成熟教育变革观是人们在优化思考教育变革的思维方式和反思教育变革意义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变革的观念性整体图景。教育变革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两大特征:教育变革的非线性是指“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8]而教育变革的复杂性是由变革的对象———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9]教育变革自身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以其为对象的教育变革观的复杂景观和形成难度,这导致每一次教育变革来临之际,人们的教育变革观总是不成熟的因而也是亟需发展成熟的。教育哲学对人们教育变革观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通过前提反思转换教育变革思想的前提从而构建合理的教育变革观;通过教育反思方式的创造间接推动对教育变革非线性和复杂性特点的研究;教育变革观可以具体化为教育变革知识,以反思方式推动关于教育变革的知识在自觉反思和理性批判中增长。对教育变革非线性和复杂性特点理解的深化、合理的教育变革观之构建、教育变革知识的增长都是教育变革观成熟的表现。拥有成熟的教育变革观的人能够以复杂性眼光看透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场景,以系统论思维构造教育变革的复杂动态系统,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气魄整合教育变革理论和实践,以理性批判的态度自觉反思教育变革知识。

第5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属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可以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依然具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等现实问题。首先,表现在主观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上。在新课改中,明确的溢出了教学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的角色为引导者。但是实际的教学期间,教师依然处在主导地位上,?n堂属于“灌输式”的形式,通常是“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跟学生的互动较少。所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而且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会对于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愿接受并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会阻碍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切实落实。其次,表现在客观因素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上。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小学生学习以及成长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一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导致对于孩子的学习相对疏于管理。而且在教师中缺少重要的培训,也会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需要将学生作为中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及空间自主的学习。若想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围绕着学生这一群体展开教学工作。为学生构建起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和针对性的教学,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特点,实施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和教学任务的适当安排,让每位学生都备受关怀,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坚持创新教学的模式

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一分为二,一部分时间进行讲解课文和进行课堂总结,另一部分时间指导学生自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方式,让其在外界深刻的感受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到校园内进行寻找爬山虎,让学生亲眼见到爬山虎这一植物,并且让学生讲出其外形,深化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可以显著的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于课堂学习期间对于学到的知识进行共享,一同进步,也让学生可以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进行大胆的发表。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课文知识点列出提纲,并且向学生详细的讲解。之后提出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的阅读课文。在小组内,把自己答案同其他的成员答案实施比较分析,最后得出最佳答案。

(四)指导学生活动性学习

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施动手实践和活动探究。不断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思维,让其对于课文的知识具有充分的认知和掌握,并且悟出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活动性学习主要的目标即为实现学生采取科学的学习方式对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消化,并且强调学习的思路、方法和态度,重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思想进行考虑问题。例如学习《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期间,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古诗的背景知识以及诗人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顺着教师给出思路对课文深入理解,于自主的学习期间要提出问题给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向教师寻求正确答案。此种学习举措可以推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期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教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立体化。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多数学生并没有见过这座桥,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多媒体渠道,搜集各种赵州桥图片、短片等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推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实施多媒体教学,能够以清晰直观和音画结合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利于掌握知识重点,进而提升学习质量。

第6篇

在语文课堂上,我一直苦苦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要教给学生们什么东西?到底是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诚然,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绝对不是培养工具。但由于某些语文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绝对认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过份的执著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因而,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性课文被肢解成为考点罗列的考试演练场所。事实上,这种人为的砍斫不仅使这些文学性的课文失去了它们固有的文学美质,而且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因缺乏必要的训练失去其生成发展的根基。更直接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一根粉笔一张嘴,重点难点加要点”的满堂灌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这绝对是失败的教育。

那么,如何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何把原汁原味的文学美感尽可能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如何真正的从素质教育上下工夫,如何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原有传统的“手写式”教学方法,这些就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我就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有关问题的一些想法。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性很强,所以图示法尤其利于讲授此类课文。我采取的就是图示法,用一幅幅图画来反映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讲,就象小时侯我们看的连环画,图画和故事情节联系得十分紧密恰当,色彩丰富,形象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观赏图片的同时不自觉的掌握了课文内容。高尔基说:“艺术的作品不是用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象。”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对课文原文的记忆之前已经牢牢的记住了那几幅图画,而图画又跟课文原文紧密相关,学生在课后回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对画面的记忆追本溯源的回到课文本身上来。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的理解。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所以在每幅图画展示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又加入了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及理解,并且用配图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避免了纯粹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学生在接受具体而直观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总结概括等抽象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比如课文的开头部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我就用两幅图画来展示课文内容(见图一、图二)

从木兰停机叹息引出母女对话,说明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家中无成年男子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事,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心事重重、军情紧急、忠孝两全、)

(图一)(图二)

课文的画面感本身就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何况课文纯粹是运用文字来达到画面的效果的,所以展示范图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字句,学生能够比较快、比较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情节。

如分析课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段,因为是描述性文字,而且非常凝练却又意蕴丰富,所以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掺入自己的想象。这段文字虽寥寥数(图三)

语,却很具画面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木兰横刀跨马、飞度千山万水的矫健英姿,凛冽北风传送孤寂的打更声,冷森森的月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活脱脱一幅塞外战地景致,正如(图三)所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用边地战场的残景来反映战争的冷酷无情、悲壮惨烈,同时又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少女木兰形象构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性。有了画面

的提示,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依据,

甚至可以引发他们对战争场面更多的想象,

在他们的脑海里诱发更多的生动画面,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同样的,在课文主题的挖掘上,通过图(图四)

示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如(图四)所示,我们就能够从画面中木兰的两种不同装束体会到她既有巾帼英雄的豪气干云,又有纤纤少女的儿女情怀;既有对国家的忠,又有对父母的孝。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的丰满和富有人情味了。

另外,课文的审美价值不光是体现在画面感上,文字的优美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课文文字的音韵十分和谐动人,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等,无不铿锵流美,读来使人有珠圆玉润之感。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这给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忽略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提了一个醒。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 改革

1 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还远远达不到高职培养的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特别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各校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语文类课程的课时逐步缩减,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面临被“砍掉”的命运。

大学语文的教学大都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然是过去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和“老三段”式,与高中语文的教学大同小异,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疲劳和厌倦感,学校、学生的不重视,使得教师也丧失了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效果显而易见。

2 大学语文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实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殊需求要求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其中也包括对基本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提高基本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2.1 大学语文把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追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揣摩,领会各种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通过必要的习作锻炼,提高学生汉语的阅读能力、文字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

2.2 大学语文选择的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这些优秀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想,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

3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目前,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氛围和共识已经形成,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之成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使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真正受益,达到提高其人文素质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的目标,是当前亟需解决得问题。

3.1 更新观念,突破模式化教学。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吸引力,使学生喜欢并积极主动的学学语文课程。

3.2 教材创新。要开好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一本实用的教材是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佳作如林,如何在这浩瀚的题材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的确是个难题。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名目繁多,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也各有侧重,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还需要创新。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应着重考虑教材编写体系是否合理、科学,教材所选用的知识内容是否与学生当前或将来可能的生活和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是否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否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空间,这一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尤其要考虑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职业素质。

3.3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为了让大学语文教学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高职院校应尽快把对语文应用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以组织力量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确定学生毕业时所应具有的语文能力,提供足够的语文课程训练,并对此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并采取一定措施保障教学质量。

开设大学语文课,以“够用”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从渊博的中华文化中吸取精华,增加语文知识,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实际,开设选修课、讲座等。如:为满足部分学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的需要,开设“名作欣赏”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开设“实用写作”、“商务写作”、“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对社会和自我推销的能力,开设“演讲与口才”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书法兴趣和书写技能,开设“书法”、“硬笔书法”选修课等。

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固守大学语文重文学知识、轻应用能力,重基础知识、轻动手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有所取舍,应把应用写作教学、说话教学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同时改变单一的传统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可以实用一些,浅近一些,丰富一些;教法的选择可以丰富些,灵活些,多样些;学生的活动形式,自由讨论的机会可以多一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写作和说话能力上。同时,要用开放的眼光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体现“大语文”教学的前瞻性特点,要面向未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后就业所需,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方法。要转变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入实践的课堂,并注重横向联系,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才干。同时也可利用现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科技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达到光、声、影的和谐统一。

3.4 与实践相联系,突出培养“写”的能力。高职院校的语言学习环境关系到语文教学的生存空间,要营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环境,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语文授课的科目或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语文学科教育,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语文。让学生写报告,写论文,写演讲稿,学演讲,开展热点问题的辩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开设“如何写求职信”等系列专题讲座;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普通话大赛”,以及各类征文比赛、书法大赛,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自己办报刊,在实践中强化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形成“事事有语文,处处显能力”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氛围。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定向思维,跳出前人的陈规陋习,用开放的眼光,把语文教学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教育与职业,2007(11)

第8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 新课改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师自身素养向“学者型通才”方向转变

素养是一种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自身的素养是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着“教书匠”之称。但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解答小学生所提的问题,尤其是文本以外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文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要博览群书,由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通才”的方向转变。因为语文学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其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性。既要能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惑,又必须要求说得清楚、准确,不能搪塞和误导。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挖掘小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为此,在科技发达,网络信息灵通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博览群书,重视信息搜寻,使自己变成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型通才”,更好地解惑、为搞好本职工作服务。

2 教学思想向“以生为本”方向转变

教学思想是指教育者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一堂小学语文课教学能否取得高效,能否顺利完成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其中教师的精心备课、熟练运用教学方法驾驭课堂固然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眉飞色舞,讲解仔细,层层深入,重难点也非常突出,但教学收效并不理想。而在另一方面,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讲得很少,但收效良好。究其深层原因就会发现,前者其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自己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没搞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谁的问题。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关键环节不在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思想需要转变,要向“以生为本”的方向转变,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 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方向转变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一轮的课改精神重点之一就是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方法。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在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为使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且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灵活采用合作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新课改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合作教学法”可做到这一点,使小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①再如,在“班班通”工程实施以后,小学语文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辅佐教学,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有音频、视频,可以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背景及教学重难点很直观地展示给小学生,且图文并茂,信息比黑板承载量大,要比教师讲述的效果要好上百倍。同时,教师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时,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4 教学过程向“最优化”方向转变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基础和教学规律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与技巧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它可分为教学内容的组合优化、教学情景的创设优化、课堂教法的多面优化、层次分组的培养优化等各个方面。因为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场所,它还是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乐园,只有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先构建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此氛围中,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做到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可以快速地运用到实践,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领略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才能明显提高。②

5 教学评价向多种评价体系方向转变

教学评价的功用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反馈。在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中,往往都是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期末考好了,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考试可以忽略不计,评语向好的方面多写一些。完全忽视了小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认真程度、进步幅度、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不仅背离了新课改精神,且渐行渐远。首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不同。从生理学上讲小学生的遗传素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由多种原因造成了小学生大脑发育水平的差异,就造成了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上的差距;其次,入学的基础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不能通过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来填写评语。教学评价要向多种评价方法转变。目前,部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没养成、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不认真学习爱捣乱,很让教师头疼。细想一下,他们可塑性强,适当予以评价和鼓励,引导小朋友正确归因,向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育人方向发展。为此,评价时,首先是教师评价,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小朋友的平时学习表现,参照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结合每单元测试考分,综合来给小学生一个“中肯”的评价;其次,结合他人评价,例如同桌的评价,其他科任教师的评价等,也可通过本学习小组的成员对其评价;第三,教师指导,自己评价。总之,运用多种评价体系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对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成功动机非常有效。

6 结语

综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领悟和贯彻基础教育新课改精神,树立小学新课程语文教学观、转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反思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