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8: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海报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自然的过程,是建立在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青年志愿者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青年志愿者可以配合社会对民族事业的发展需求,为大家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为了满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青年志愿者工作得顺应民族特点。
二、青年志愿者在海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1、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不足
在海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它们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政府机构,一方面由于其在资金周转和专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有时候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其广泛的“功利性”观念的驱使作用下,在文化保护中常常会出现以忽视文化效益的提高为牺牲而去赢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对于市场,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其在文化保护中的方式和手段。然而,青年志愿者便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两者的不足,因为其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此一来,青年志愿者不仅可以极大地拉近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便于深入地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由于青年志愿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在文化保护的具体工作中更具责任感与耐心等,可以积极取得足够的资金来源,极大地减少了人力等方面的开支消费。此外,青年志愿者在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和聚集分散的社会人力方面具有很好的影响作用。
2、参与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创新性传承
青年志愿者在保留危在旦夕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文化保护工作中,其不仅能够把海南少数民族遗留在民间的零散文化通过有形的书籍或者档案等记录下来,以便于保管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库中,而且还可以积极思考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保护海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海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青年志愿者正在并且即将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积极对其进行保护工作,不仅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而且还把各种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3、通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化
现如今,青年志愿者对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股全新的力量,他们能够充分地使用文化所包含的经济价值来完成文化的保护过程。针对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可以精心设置一台突显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再利用演出赚取的费用,对文化保护工作进行展开。通过这种对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可以让其文化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继承与流传,使得更多的人对其文化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为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增添新鲜的力量。
三、总结
汉字不仅是语言的信息载体,在设计师的眼中,它还是另一种相对与图像的情绪的代言物。借由文字的版面看见中的组合、堆叠与排列,文字拥有的不仅仅是其字面上的意义,它还获得了形态展现的诠释与看见虚实关系上的延伸意义等美感的价值。在设计领域,文字已经成为重要的视觉传达媒介之一,随着文明的演进,以及设计领域不断开拓,已经从表面文字范围提升到了表现美的文字境界。因此,以汉字做表现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很多以汉字为主的海报设计,设计师利用汉字为设计的重点,表现出很多不同的海报风貌,显示汉字设计的海报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本研究以海报为模板进行分析,探讨文字设计在海报中的具体运用的情况,探讨在字体设计、文案、图形、色彩的表现上,会使海报产生何种功能和特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汉字设计的表现方式为什么形式,能使海报的表现不同于平常海报的表现,汉字海报中的文字设计在大体上具有什么样的热点,是否以文字社就可以传达想要传达的内涵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本论文的研究关注中国汉字的设计元素,通过对字体设计、文案、图形、色彩的层层分析及梳理,对汉字中所蕴含的各类信息及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及价值在当代海报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找出汉字在海报设计运用的具体规律。
本文创新点:
做海报设计,图形设计同样不是只是为了美观,还要传播信息。在海报设计里面也像在汉字中一样含有很丰富的人文精神。海报设计同样受到这种人文精神的影响,在满足自己个体需求的时候还设计对社会所带来的关系。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海报中的汉字设计的特征
文字的最大的作用是赋予对象形式和概念,并使对象在纯自然状态下能更容易认出。在现代海报设计中,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传达特定的信息,将信息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装饰符号,使大众在海报中能更容易理解海报的内容。这一节主要是从海报中文字的形式,诸如文字的基本形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所蕴含的价值体现等方面进行论述的。文字的装饰性特征是海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五大书法格子都展现出其特有的装饰魅力。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最为海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字的海报中的运用,有些海报完全利用文字的表意手段来展示海报所要展示的意象。
二)文字设计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这一节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文字的意境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2、汉字的思维方式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3、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三)海报中的文字设计表现方式分析
结合当前的海报设计,运用一些海报图形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汉字在海报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古代书法的表现形式
[论文摘要]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既能传达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能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图形作为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可以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电影海报是海报设计的一个种类,但是比一般的海报更富有情节性,具有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电影的“名片”。电影海报设计是一种自我形式的推广,更是电影灵魂的直接表达,这种直观的信息传达有时甚至比电影更有说服力。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史弟在巴黎的一问餐厅里,向观众放映《火车到站》,当时还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设计。由于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以及对电影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参与电影海报设计,他们将绘画和设计的各种风格相互融合,把多种表现形式、手段和技法综合运用,使电影海报设计很长一个时期内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优秀的设计既传达了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也使电影海报成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融合,现代科技、文化、广告都给电影海报设计带来新的观念,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尝试、突破常规,在注重电影信息传达的同时,力图使设计出的电影海报独具风格和富有创意,电影海报成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媒介。图形,作为海报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这种设计思潮中成为设计师设计的重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功能
图形是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它能够超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并进入各个领域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是被称为“世界语”的人类通用的视觉符号。因此,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图形具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易于理解以及将视线引向文案的诱导功能。将不同的图形通过创造性的组合能够产生新的图形语义,使电影海报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并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海报中图形的具象和抽象表现
具象图形与抽象图形是海报设计最基本的表现方式,这种相对意义上的具象与抽象一直都在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两种表现方式有时会同时出现或者以相互融合的形式出现,设计师通常是根据电影形式和内容的不同。以及观众层次的不同需要而灵活应用的。
1、具象图形
具象图形具有一种亲近有趣和感人的魅力,是人们乐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式。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能通过表现客观对象的具体形态来突出电影主题,同时也能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其富有美感的写实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电影海报运用具象图形来传达某种观念或信息,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如电影《佐罗传奇》的宣传海报设计,画面中佐罗的形象英俊潇洒,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佩剑和长鞭,以及人物坚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准确地刻画出一位行踪不定、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蒙面游侠。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而且还使电影宣传更富有成效。
具象图形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易于快速从心理上取得人们的信任,从视觉上激发人们对电影本身的兴趣和需求欲望,尤其是极具创意的写实图形,其被设计师主观放大的高度逼真的形象,超越了视觉的一般状态,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上的极大震撼。由于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的表现空间十分宽广,所以它的作用不可估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一直占据着电影海报视觉表现的主导地位。
2、抽象图形
抽象图形,是“从具体物象出发,不断反复地剔除物的细节,忽略、忘却它的原形,超越它的具体性,从整体意象上把握它的结构形态,也就是要予以抽象化”,是高度理念化的一种视觉表现,集中体现了客观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的形式美。
抽象图形的独创性可以使电影海报设计不受任何对象和表现技巧的束缚。不受时空的限制,它通常是通过对构图、形象、色彩的单纯化表现强化电影主题,并使主题更为强烈鲜明,更具有典型性和情感化的特征。如电影《黑暗中的舞者》的宣传海报设计,斑驳的黑色背景,散落的白色文字,突起的盲文。不需要具体的形象,简洁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幻想空间:在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问隐约进发出塞尔玛的歌声,也许此时塞尔玛的灵魂正徘徊在无边的黑暗当中,但天堂的光线就在她的前方,她会在那里看见吉恩清澈的双眼,将在那里用她的天籁嗓音歌唱天堂里的颤音。
抽象图形具有宽泛的象征性,所以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表现的范围也是广泛的,既可以表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电影主题,又可以表现科技、文化、体育等电影主题。与具象图形的相互结合、互为渗透,可以对电影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这种两者结合的画面,具有简洁、明快的效果和强烈的现代感、形式感和装饰性。
没有一种图形能够如抽象图形的千变万化和象征特性一样涵盖更多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宽泛的象征性,要识别和理解它需要依赖于人们的感受与文化程度。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性格、欣赏习惯等因素都会使人们对于抽象图形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选择与运用抽象图形进行电影海报设计时,必须以了解和掌握人们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为前提,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因为视觉语言晦涩模糊出现的歧义性和负面效应,以利于抽象图形准确地表述电影主题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抽象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打破了具象表现的单一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
三、电影海报中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应该遵循“阅读最省力”的原则,形象要高度简洁、富于创意。直观形象性的图形阅读越省力,越能增强其被注意值,进而使人们对所要宣传的电影产生明确而又深刻的印象。
其次,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要符合社会与大众的道德观念,在所传递的信息和社会形态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基础上,画面形象应生动鲜明并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们看后能够产生生理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亲近感,既设计中通常所说的感情的愉悦性。
再次,图形的形象要主次分明,主要形象应与设计诉求的目标相一致,为电影主题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单纯的追求形式美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或者不知所云,都会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转移,从而导致电影海报偏离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目的。
今天,在谈到设计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设计文化”这一概念。因为设计不仅与文化相关,设计自身便是一种文化。那么如何解读设计,理解其中的设计文化呢?《设计文化:理解平面设计》一书,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设计文化的视角。作者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是美国平面设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拥有资深艺术总监、新闻记者、批评家等多重身份,其研究成果遍及插画、版式及平面设计历史研究领域。
本书是一本平面设计文集,由作者精心挑选的120余篇评论文章构成。自第一版发行以来,它便得到《纽约时代》、《大都会》等知名刊物的力荐及读者们的肯定,被视为设计自学者、从业人员、专业研究人士的必备佳作。对于本书的赞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注设计文脉的独特视角,以及以案例分析为主,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
以往的平面设计历史的研究,甚至是整个设计史的研究,研究者都倾向于从著名的设计大师及其代表作品入手,围绕各时代设计作品的形态更迭进行描述,并形成了今天常见的“英雄式”、“风格式”的设计史。而赫勒在《设计文化》中,却一反惯例,主张从文脉中理解作品,将注意力从设计的形态转移到产生作品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之中。以此为出发点,作者选择了那些关注平面设计作品文脉的评论文章,它们涉及海报招贴、字体、标志、书籍及杂志装帧设计等。与一般设计史研究不同的是,赫勒所选择的案例既有那些历史上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也有那些名不见经传、由无名氏设计的作品。在这里,作品是否能够入选取决于它们与某一特定的文化运动或事件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它们在整个平面设计发展历程中是否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历史性等。以此为基础,根据平面设计在信息传达、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赫勒进一步将选择的案例归为了“说服力”、“大众媒体”、“识别”等九大类,这样的划分为读者通过案例理解平面设计如何服务于上述各种功能提供了可能。
在阅读中,纯理论分析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结合案例的深入讨论更容易引人入胜。对此,本书作者显然深有体会。书中的文章大都围绕评论者对于作品的分析、评价甚至是批评展开,并以生动的语言娓娓道出它们的文化背景。不少文章中往往还穿插引用了设计师本人对作品创制情况的描述,让文章更显鲜活。
本书中的所有文章与案例均是在作者学习、研究时逐渐积累的,是其多年对于平面设计中设计文化深入思考的呈现。相信沿着作者提供的解读平面设计的蹊径,各位热爱平面设计的朋友们会迈入设计文化的世界,享受一顿思想的盛宴。
在当代设计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同化倾向的背景下,出于对人类设计艺术文化价值的思考,要充分发扬“弘扬”与“超越”的理念,认真对待各民族的传统版式设计文化,依然需要关注和赏析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视错觉;趋势;版式设计
一.版式与版式设计的内涵
版式,简而言之就是版式的样式,最早的版式设计是和书籍一起应运而生的,是最具艺术感觉的一门课程。是一门融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目,涉及报纸、书刊出版物、广告、包装设计、直邮广告、促销用品、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网页等所有平面设计领域。
版式设计是一种直觉性、理论性、创造性的综合设计活动,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环节。 版式艺术设计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艺术设计,是指在限定的平面空间中,应用构成版面的各种视觉要素(文字、插图、线条、线框、装饰线面及色彩)进行艺术设计。
相对于平面设计是一门相对具有独立性的设计艺术,研究的是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与艺术风格。
二.视错觉原理的产生与版式设计发展的融合
2.1?版式设计的发展与趋势研究
对于版式设计而言,有两个因素对其演变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绘制各种图形和文字的技术手段的发展:二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发展。人类早期文明发展阶段,由于各种书写材料得之不易,所以当时的画面需要尽可能地放满图形和文字,显得整个画面非常的饱满和浑厚。
2.2?视错觉原理产生的原因
2.2.1?生理原因
人类视觉产生的过程,需要大脑和眼睛的共同参与,视觉现象的产生的过程,需要大脑和眼睛的共同参与,视觉现象的产生从生理角度可以解释为由人眼对事物的感受,视觉神经的作用引起。视觉上的长短,高低,大小等错觉都是人类生理方面的一种功能和需要。有研究已经表明,错觉与人眼,大脑,是视神经的构造,视觉形成的生理过程等因素有关。
2.2.2?心理原因
当我们观察物体时,需要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同时运用,有时当实物还没有被我们看清楚时,大脑判断就已经出现,这种判断通常都是不正确的 ,这种错误的判断往往会把自己引入迷途,从而产生视错觉。心理上错觉的产生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知觉经验等因素有关。实际上,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往往是一起发生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并且要辩证地处理各种错觉现象,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视错觉原理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3.1?矛盾空间错觉的应用
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在1987年的《福田繁雄招贴展》中的招贴设计就是运用视错觉中矛盾空间的方法,这在海报设计中当数最成功的。福田繁雄善于将不同视角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中,他利用单纯的线,面塑造了空间的穿插,使整个画面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意识的模糊,在视觉表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特征。(图3-1)是1990年日本松屋百货集团创业130年庆的时候,福田繁雄为其设计的海报招贴,这也是视错觉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从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坐着的两个人的剪影在同一个平面里的同时存在,拆开来看,图中两个女孩的空间关系和坐法在我们看来都是合理的,然而画面上两个女孩同时坐着,一个是背面俯视的角度,一个是正面仰视的角度。
3.2?反转错觉的应用
图形本身就充满着多义性。(图3-2)仔细看右边女人的头,就会觉得像是左边女人的头,但是,仔细观察左边女人头,又回觉得像是右边女人的头,这样一个感官过程下来,大家都会觉得这对好朋友是不是双胞胎?但是仔细一看,两人长得又不一样。这便使观者脑海里两种或者很多种视觉图像交替着出现。这样就在不知不觉当中,观者目光就多停留了一点时间在这张海报上,同时,也让观者对其进行了互动和思考。
四.结论
目前,与版式相关的设计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大脑与眼球。中华民族的设计理念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多人在反对“全球化”,理由是全球化在损害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在侵蚀文化的多元化。民族化的版式设计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设计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版式设计也能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好版式设计的作用,带动招贴、广告、包装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2] 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
在平面设计中,手绘图形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段与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中的艺术创作逐渐依赖电脑软件,往往使人们忽略了手绘艺术。研究手绘艺术的回归是为了唤起更多人对手绘艺术的重视。分析平面设计中手绘艺术的视觉表现,探究手绘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价值,对于继承传统艺术文化和发展平面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手绘艺术;平面设计;回归
一、手绘简述
手绘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意时,通过绘画的手段表达作品构思成果的一种方式。手绘可选用的材料、介质、表现形式都非常广泛,设计师可以通过手绘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不受任何限制。
二、手绘在平面设计中的起源与发展
从发展历程来看,以绘画为核心进行的设计才是最早的平面设计。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后就产生大量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早期的平面设计中就体现出了许多绘画的观念和技巧。一些在绘画上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同样在平面设计中创作出大量的设计作品,类似招贴,影响力颇大。从历史时代背景和美术史的角度来看,自后现代主义兴起以来,设计与绘画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波普艺术对平面设计产生了显著影响。波普艺术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品中采用复制与粘贴的方式,将绘画与图片组合成为另一个更具创新性的视觉画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设计作品大都使用电脑软件制作,在操作上更为便捷,视觉效果也更加绚丽。在现代高科技设计手段的影响下,传统手绘设计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三、手绘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1世纪的设计存在于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时代,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手工作品的重要性。设计师重新唤起人们对手绘艺术的重视。通过手绘方式设计出的艺术作品更加质朴和真实,这使得手绘艺术在设计艺术中展开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1.在招贴中的应用
招贴又称海报,是平面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信息传播的艺术宣传形式。在招贴设计中,画面的形式美通常是最吸引眼球的部分,所以图形语言的表达在海报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相比其他元素,它能更直接、清晰地传达出作品中包含的设计理念与意义,是在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招贴设计中运用手绘图形语言,可以通过手绘形式很好地传达内在信息,使海报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益。
2.在出版物中的应用
书籍、杂志作为传统印刷品,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具有大众化和广泛性的特点。其中应用图形最重要的部分是书籍、杂志的封面及插图设计。插图主要是指在书刊中插于文字间的图画。插图对书内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也会使版面更加生动。新时代书籍的封面插图,能够充分满足读者心理及视觉上的需求。书籍、杂志封面的手绘插图,不仅可以准确地传达书籍杂志的主要内容,而且能表现图形的情感和文化特征,从而轻松地与读者展开情感交流。
3.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
商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包装作为商品的载体,与商品的联系非常紧密且不可分割。产品从生产、流通、销售再到消费者手中,其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生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包装设计根据产品整体的需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为产品服务。包装设计中,绘画与摄影运用广泛,但手绘以写实、象征、抽象、幽默、夸张、装饰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产品进行完美的展现,具有取舍、提炼和概括自由的特点,是宣传商品的有力手段,更能成功地体现出商品的实质,赋予商品个性的品位。
4.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标志是公司或企业提升企业文化认知度的有效推广方式。标志的形象设计可以加深消费者对相关产品和企业的印象。标志设计一般选择最能代表企业文化的图案或文字进行变化与组合,使其在有限的二维空间内起到展示、宣传企业的作用,以达到对于相关信息的解释说明、交流互通的目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具象或抽象的图案、字体等。有些企业为了宣传、凸显自身特征,热衷使用手工绘制的标志。手绘标志具有计算机制图所不具备的肌理特征、艺术感觉,带给观者不同的欣赏感受。
5.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手绘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以上几种应用领域外,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装潢、字体设计、艺术品加工、服装设计等设计领域也很常见。
结语
手绘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无论处于何种领域,都一直伴随人类的历史发展,与其紧密相连,必不可少。手绘艺术可以代替繁琐的语言,其表达有着自身的原创风格和独特品位。对设计师而言,要实现手绘艺术的价值,阐述个人观念和传达内心情感,就要自成风格,创作出精美的画面,从而直观地传达信息。手绘艺术表达了设计师的个性和情感的回归,充满寓意的手绘语言不仅具有情感,也总能既迅速又贴切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情致。手绘既可以是设计的起点,也可以是设计的终点。
作者:曹阳 刘璐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少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中国平面设计.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一、活动主题
科技凝聚力量,创新点亮梦想
二、活动日期
2019年11月25日—2019年12月13日
三、活动安排
(一)宣传动员
1.启动仪式:
11月25日,国旗下讲话,简要传达活动方案,宣布科技节开幕。
责任部门:教务处
科技节电子屏“泰山实验中学2019年科技节”、“科技凝聚力量,创新点亮梦想”
责任部门:团委
(二)系列活动
1. 主题班会
全校各班召开一次“崇尚科学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班会,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及要求,观看科技小视频(网址另行通知)。
活动时间:11月 25日下午第八节班会课
责任部门:政教处、团委、班主任
2. 科普海报、科幻画绘制比赛
参加对象:初一年级每班选送2—3件作品
绘制要求:作品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内容应反映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现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版面设计合理,图文 并茂。参赛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参赛作品一律在规格为4开的纸质或是其它材料上绘制。在正面显目位置写上作品标题,右下角注明作者班级、姓名。
上交时间:12月 6日
责任部门:教务处、初一级部及美术组
3.生物小制作
活动一: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培训
参加对象:初二年级各班
活动二: 参加对象:初一 — 初三年级每班选送3件作品。
作品要求:生态瓶、生物创意拼图(初一年级)
生物模型(初二、初三年级)
上交时间:12月 10日
责任部门及负责人:教务处 生物教研组
4. 地理小论文比赛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年级每班选送3篇作品
论文要求:观察类、实验类、说明类均可。针对发现的某一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文字说明或图解等方式写一份小论文(不少于500字)。探究过程要完整,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几个步骤;数据材料要准确,可附表格、图解、照片等。
上交时间:12月 10日
责任部门:教务处 地理教研组
5. “高空落鸡蛋”擂台赛
活动内容:如何让一个生鸡蛋从3楼落下摔不碎。
评价参数:(1)摔不碎(2)所用包装材料质量轻(3))所用包装材料体积小。
参加对象:初三年级每班选送1—2个方案。
上交时间:12月 5日第八节
责任部门:教务处 物理教研组
6.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12月10日下午(具体时间协调),泰安市科技馆组织大篷车进校园科普展。
责任部门:泰安市科技馆 教务处
(三)闭幕式
2019年12月16日,升旗仪式,宣布科技节闭幕,颁发各项目单项奖、“优秀组织奖”。
责任部门:教务处、团委
四、评奖方法及宣传表彰
1. 各类活动设单项奖:每项比赛设一、二等奖若干名,分别奖励砥砺攀登卡学分5分、3分。
2. 团队设有组织奖: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节活动的班级,将评选出最佳组织奖若干名,颁发奖状;最佳组织奖评选办法:以班级为单位,每参加一个项目或上交一件作品赋分1分,项目或制作获一、二、三等奖分别赋分为5分、3分、2分,团体一、二、三等奖分别赋分为10分、8分、6分,按总分高低排名取前若干名班级评为最佳组织奖。
3.各类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评选“百名小小科学家”,表彰发给作者荣誉证书及奖品。
4.通过校园网站、橱窗等多途径展示在科技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作品。
5.选送科技幻想画、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成果一等奖作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评比。
6、表彰区第?届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四小活动评选先进集体及个人。
哥特文化源于中世纪欧洲,其意义与时俱进,由单一到多重,发展出哥特文学、哥特音乐等哥特亚文化。受其影响的哥特体辨识度高、特色分明,但同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在设计工作者的探索下,哥特体突破了地域、表现形式等局限,焕发新生,这都为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
哥特;哥特体;多元性
1.“哥特”一词意义广泛,它原指的是一支游荡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一带古老的日耳曼部落。同时,人们也将12世纪至15世纪间,由教堂建筑艺术发展起来,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西部的艺术运动称为“哥特”。这场轰轰烈烈的艺术思潮以服务宗教为宗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围绕着教堂展开,例如雕塑、壁画、版画、彩绘玻璃、手抄本等,无一不忠实地以哥特艺术的表达方式复述着圣经新约和旧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教堂多采用尖券和肋骨拱顶的类框架体系,运用飞扶壁、束柱、尖塔、玫瑰窗,花窗棂、透视门等造型语汇,形成了瘦骨嶙峋、玲珑剔透的外观,产生了向上升腾与超凡脱俗的幻觉[1],象征着天主教信仰的超脱与教会权利的至高无上。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Walpole)发表了小说《奥特朗托的城堡》(TheCastleofOtranto),标志着哥特式小说时代的开始(因为大部分此类小说都将故事背景置于幽暗的哥特式教堂而因此得名),至18至19世纪的文学界,哥特文学发展成为魔幻、恐怖和浪漫主义的混合体。在绘画方面,19世纪的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EverettMillais)以及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进一步拓展了哥特艺术的表现新形态,其追随者们更是在此基础上,孜孜不倦地挖掘此类神秘、病态且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主题。
2.哥特文化的盛行体现到视觉符号领域,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应运而生,并逐渐在电影海报、电子游戏、书籍装帧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与商业文化紧密相连。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具有独特、鲜明的视觉表现力,在色彩方面偏好深色,刻意营造出神秘、黑暗的视觉效果,表现手法往往具象写实,但并不追求夸张、华丽和强烈,而是在含蓄中体现出其另类的风格[2]。到了近代,这股哥特之风越刮越猛,甚至掀起了哥特亚文化之潮,席卷音乐、电影、服饰、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起源于好几个世纪以前的“哥特”从未过时,反而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无穷的创新力。随着人们审美倾向的不断改变,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也随之变革,表现形式更多元化,尤其是字体上的体现尤为突出。
3.何谓“哥特体”呢?如前文所述,“哥特”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重的过程,在其影响下,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独树一帜的应该是“哥特体”,一种外形华丽、辨识度极高的字体形式。和“哥特”这个词条一样,哥特体也有很多含义,它也被称作黑体(blackletter)或者是无衬线体(sans-serif)的一种,11世纪至17世纪间在欧洲被广泛使用。
4.追根溯源,哥特体来自于安色尔体,其最初的造型也较为圆润饱满,不过迫于当时羊皮纸不仅造价高昂且笨重不易携带,出于节约空间的考虑,人们将哥特体进行了造型上的浓缩,并且意外地发现,改良后的哥特体结构更为紧凑,视觉效果更为醒目,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哥特体形式。哥特式字体纤细、修长且紧凑,上行符(小写字体中超出x字母高度部分)与下行符的区别愈来愈不明显,字形棱角愈发凸显,冷峻高耸的气势仿佛哥特式教堂一般尖锐(见图1)。从整体效果而言,字体的黑色部分深沉浓郁,视觉冲击力要远远强过于字母负空间的白色,类似于至今仍广泛使用于日耳曼语系文本的黑体字。
5.“哥特”一词与其认为指的是它的字体形象,不如说它呈现出无拘无束却又躁动不安的神韵,在很多方面与哥特建筑风格不谋而合。哥特体在其表现形式上常重复着相同的结构,这种构成形式一方面增强识别度,让人过目不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不可思议的节奏韵律感。和罗马字体不同的是,哥特体从未获得过“官方认可”,正如哥特建筑在艺术史上的尴尬地位。因此,哥特体有很多非正式的变体。虽然这使得我们无法像分析罗马体一般对其进行理性严谨的分解,但其多样性与多变性却保证了哥特体的独特性与开放性[3]。或许正因为此,哥特体格外受到平面设计工作者的青睐,在各种设计领域里大放异彩。
6.比如在平面设计领域,哥特体的多元性让人印象深刻。哥特体虽如哥特文化一般特立独行,却有着很强的兼容性,它茂盛的生命力使其如同爬山虎一般,蔓延于视觉传达的方方面面。哥特体最初紧随着哥特文化现象出现,比如哥特电影海报,哥特音乐专辑封面等,随着其丰富的表现性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者们所发掘,哥特体也以越来越具有时代性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7.哥特体与东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汉字书写艺术的中国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依托的独特的视觉艺术,但是这种独特性并不妨碍不认识汉字的人欣赏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包容万象,它与哥特体本是两种来源于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现象,两者的结合既赋予了汉字别有异域风情的阳刚味儿,也赋予了哥特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神采。除了与文字的结合,韩国的艺术设计者们也尝试着将哥特体与传统纹饰融合为一,在此设计理念引导下,哥特体一扫人们观念中阴暗、忧郁的旧有形象,换之以东方文化所擅长的含蓄与温婉,令人耳目一新。从造型上,它跳脱了哥特体一贯刚硬的外形,而多采用东方人更能接受的柔和线条,呈现出万花筒一般繁复华丽的造型特点见(图2);从色彩上,它采用了视觉刺激效果较弱,明度和纯度都偏低的颜色,一方面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也能更自然地适用于多种场合,比如运用于服饰,桌游(扑克牌)等。
8.从使用范围角度来看,哥特体的运用也延伸到产品商标,企业CI等商业运作程序中。为适应现代审美趋势,哥特体也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线条更为流畅,整体造型更为简洁,几何特征更为明显。从表现手法看,很多艺术设计者已经不满足于二维平面,而尝试着从三维角度来表现哥特体;从情感表达来看,哥特体亦不再局限于诠释恐怖、张扬、神秘等艺术特色,而是和动物造型相结合,完美地代言了略带喜感的字体变形(见图3)。
9综上所述,作为哥特文化的分支,哥特字体一直以一种略受冷落的身份存在于设计史上,令人欣慰的是,艺术设计者们源源不绝的灵感和令人钦佩的不懈坚持与尝试,赋予了这种古老字体以新生。21世纪是消费时代,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物体,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当流水线的操作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时,也许我们应该放缓脚步,回头从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在历史长河里的美。结合新时代的审美情趣,哥特体焕发出崭新的光彩,也为我们带来更多启示。
参考文献:
[1]杨潺.中世纪英国哥特建筑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