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药大学论文

中医药大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8: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药大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药大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绩效

目前我国有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这些院校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这些院校的科技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下文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分析

科教兴国,“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对教育领域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显示,201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从940.28亿元增长到1170.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9%,同期高等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从41.53亿元增长到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9%,而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分别为12.82亿元、15.33亿元、17.71亿元,年均增长率17.56%,可见,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落后于医药院校的平均水平。另外,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总量分别为4.36万人、4.35万人、4.44万人,三年间变动不大,但其占高等医药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比例分别为23.27%、22.04%、21.71%,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后续投入不足。

实际上各院校科技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依据2010―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科技人力投入分析。科技人力广义上是指科技活动所投入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即从事大专以上教学、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以及直接为上述工作服务的人员(包括统计年度内从事科研活动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外籍和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然而这些人员中既含教学人员又含科研人员,且有些是全时投入有些是非全时投入,因此,狭义上科技人力应采用“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是指在统计年度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包括科研管理)或从事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包括科研管理)工作时间占本人全部工作时间90%及以上的人员(即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人员,寒暑假和加班工作时间不计,一年按10个月计);以及非全时人员从事上述工作的工作时间的百分比相加达100%折合为1个全时人员,并依次累计相加得出的全时人员。

如图1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广西中医院大学、广州中医院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当然“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数量也是这三家院校最多;“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低于1000人的有7家院校,1000―2000人的有9家院校,可见70%的院校“教学与科研”人数在2000人以下,然而绝对人数的投入受各院校规模的制约,并不能真正反映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努力程度,因此“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占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例”这一指标则更能体现各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水平。该指标经计算,成都中医药大学最高,为46.31%,其他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院校是贵阳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投入比例在30%~40%的有8家院校,剩下还有48%的院校投入比例在30%以下。因此,整体上看,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的投入是相对薄弱的。

2、科技经费投入分析。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来源有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委托以及其他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入。目前23所中医药院校中只有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余22所均为地方院校,因此政府投入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拨款。

如图2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的中医药院校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份的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较多,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经费投入遥遥领先,达到3.16亿元,且科技经费投入过亿元的4所院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科技经费投入普遍较低,投入最低的2所院校是云南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有35%的院校(8所)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10%,15家院校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6650万元的院校平均水平。同时,各家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都较高,经计算,政府投入占当年全部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在90%以上的院校有10家,80%~90%的有12家,只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一家院校投入比例为77%,可见政府投入是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的最主要来源,也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筹资渠道的单一。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产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以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及授予数量、成果转化、科技获奖等各类科技成果日益丰厚。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各类科技课题从12413项增加到13626项、科技专著从200部增加到247部、学术论文从21964篇增加到26269篇,三年总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数1791项、总计实现技术转让收入8928.1万元,各类科技成果授奖680项。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发展发展水平不同,科技产出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如表1所示,“年平均教学与科研人员数”反映出各院校拥有科技人力的规模,其中广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规模较大,规模最小的是山西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且15所院校科技人力投入不足院校平均水平。正因为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差异较大,下文分别从总量和相对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院校的科技产出绩效。

“三年科研专著合计”、“三年学术论文合计”及“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合计”三个指标主要从学术研究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专著最多,河南中医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跻身第二、第三名,但是从产出效率上看,表1中第3项指标含义为“单位专著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产出效率最高,上海中医药大学列第四位,规模最小的山西中医学院列十四位;三年学术论文总量最多的前三所院校就是规模最大的三所院校,但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第5项指标含义为“单位学术论文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效率最高;同样,“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总量上遥遥领先,但从第7项指标反映出的产出效率上看只能排在第三位,而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却排在了前两位。

“三年成果鉴定合计”、“三年技术转让合同”及“三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三个指标主要从技术研发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最多,是名列第二位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的二倍,另,从第9项指标“单项成果鉴定所消耗的科技人力”来看产出效率,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三位,而上海中医药大学无论成果鉴定总数还是成果产出效率都位于中间水平;技术转让合同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三年的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江西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可以看出,这三所院校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却是最强的。

“三年成果授奖”及“三年国家级奖”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达到的水平,“国家级奖”表明获奖质量更高,其中授奖数量排前3名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而“国家级奖”授奖数量最多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各项指标领先的院校交替存在,缺乏各方面都领先的标杆型院校,如规模大的院校胜在总量指标但效率却不够高,规模小的院校效率指标领先却总量低;另一方面,各院普遍校科研专著和论文等反映学术研究能力的指标值较高,成果鉴定及成果转化等反映R&D能力的指标值较低,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较弱。

三、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绩效的建议

1、完善扶持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政策。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的90%以上来源于政府投入,这不利于中医药院校做强做大,也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西方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类似法律,我国1993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并于2007年予以修订,它是引领和规范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法。但是,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科技法律体系,除了这部基本法之外,各地政府部门还需制定有关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地方法规,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投入模式,鼓励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外资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是知识聚集、人才聚集的场所,在科技创新中有着天然优势。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制定并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既要自主培养国内专业科技人才又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既要以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主体又要积极吸收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参与,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梯队。同时,中医药院校要敞开大门,以科技团队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校联合;深入与企业联合,如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允许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也允许企业人员到校兼职,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与平台优势;鼓励科技人才多渠道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校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技研发参与到国际前沿问题领域。

第2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主管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主办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5509

国内刊号:33-1349/R

邮发代号:32-1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

论文摘要: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对于普遍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尤为重要。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中医学自身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创业教育的要求。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主要有:临床教学实践活动、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社区援助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教师指导,并注重规范化、实效性,注重长期性、日常化。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已越加为高等教育所重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中医药院校围绕专业特色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以普遍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更显得尤为重要。

1中医药大学生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1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中医药学生自身的要求

中医现代化,即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及保健预防效果,使得中医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中国乃至全球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医学体系,这应该是中医学的发展目标。当前中医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培养的医师临证水平低、动手能力差、科研能力差。根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要求,应构建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临床实践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培养思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这是中医自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中医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在发展变化。课堂灌注式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中医师西医不行、中医也不行。因此,中医高等教育必须走创新教育之路,创新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临床技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史就是历代医家个性鲜明、发古创新的明证。创新教育要求中医教育必须确立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药大学生应该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围绕专业特色开展临床教学实践、科研及科技创新、社区援助、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要求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自1919年起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目前有5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日本近年也在倡导创业教育,已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中,优秀学生的首选就业目标是自己创业。清华、北大等高校大学生创办公司、企业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针灸、推拿、中医临床等)在国内外创业者逐年递增。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营养食疗、养生康复、中医美容等专业有着广阔的创业前景。

随着中医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兴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基础研究成果很多,可是成果转化率很低,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恰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中医教育亦然。中医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如推拿、营养食疗、美容等,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技能,对于业务、管理等多方面也能有所了解、熟悉,社会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训练了创业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市场,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盲目性,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找准自身定位。

2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

2.1临床教学实践活动

当前中医药院校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如中医诊断、中医内科等课程,大多还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课间见习很少。教学实习所安排的教学医院大多为县级中医院,其中不少医院病种单一,毕业实习的整体质量亦显现滑坡之势。

临床教学实践活动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辨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将理论运用于临床的同时,尝试着向医师的角色转化。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培养提高临床技能的主阵地,是中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2.2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

近几年来,中医药院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以我校为例,校“科创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校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每项活动都进行组织,积极参与。一批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在专业知识、实验能力、企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等多方面经受了极大的磨炼和提高,不少学生开始萌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少数学生尝试自我创业,我校大学生创业公司即博德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范例。随着近两年来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我校大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2.3社区援助活动

社区援助活动是可以持续的、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的,使学生大有作为、获益匪浅的社会实践形式。如我校开展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播进社区”活动,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开展。主要包括定期的临床专家义诊、中医特色疗法服务、保健康复及营养食疗咨询、医药讲座、科普宣传海报等。在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同时,医家的医术医技、医德风范深入人心,中医药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推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耳濡身受,种种教化是书本所不能给予的,其境界可谓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些活动也常与医药企业单位合作,在避免商业气息的前提下,让青年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能释放热情、发挥才干、服务社会。

2.4社会服务活动

社会服务活动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如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其中专业性社团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它可以是长期一贯的,也可以是抓住时机、应时而生的。大学生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充分调动南京地区先进医疗资源,在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与专家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1997年我校开展“医桥工程”活动,设立“医桥工程部”,其主要做法:以总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以及我校的专家为主建立专家库;在《南京晨报》上开辟“乔医生信箱”专栏;开通咨询电话;设置120咨询信箱。6年来,学生接诊、助诊近万人,社会影响较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此期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这项工作中既加深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密切联系了很多知名专家,收获无穷。

1995年全国第三届城市运动会在南京举办,我校成立气功推拿服务队,除数名指导老师,余均为针推专业高年级学生,同时在4个场馆开展服务活动;2003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南京举办,我校成立气功推拿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气功推拿服务队由指导老师和运动保健专业学生组成。两次大型活动获得了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记者、管理服务人员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体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了报道。对于参与服务的学生而言,通过自身的技能解除他人的病痛疲乏,带给他人安慰享受,他人发自内心的感谢尊重,将成为一笔永远的财富。

2.5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尤其并轨后贫困生的问题凸显,勤工助学工作日益受到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勤工助学一方面有利于消除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培养学生通过合法劳动获取报酬的观念;另一方面体验社会、体验人生,磨练了意志,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尊自强的精神。因而勤工助学是贫困学生最渴望和乐于接受的资助途径,长期以来其收益也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我校1年的勤工助学金额在50万元左右。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学生最为热衷的。中医药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可与社区援助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

3中医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教师指导,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规范各项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尤其要大胆聘任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他们有热情,敢想敢做,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自身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提高。

(2)学生实践活动应尽快建立完善各项规范措施。如建立整体指导系统使其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年级设立与之相应的实践课题;项目化,实践活动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建立完善评估激励机制,如必修学分获取条件、奖励学分获取条件等。

第4篇

专家简介

林殷 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养生康复系主任,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传统养生康复理论及应用的相关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多篇论文及学术专著。

侯中伟 男,针灸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针灸推拿学院特色疗法推广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总干事、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委员会委员、北京针灸名家传承工作委员会委员。

第5篇

关键词: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

凡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或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为目的的学位类型,一般被称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则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即前者强调学术研究,后者强调实践技能。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0年)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1]。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会议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2]。从此中药学高层次培养模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拥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中药资源,并拥有很多著名的药企和中医院,因此湖北省对中药学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而湖北中医药大学作为湖北省惟一一所中医药类院校,对于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极其重视。本文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积极研究和探索了现有中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及改革,以期不断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培养高层次的中药学人才,提升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的素质,同时为其他兄弟院校更好地培养中药硕士提供借鉴[3]。

1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区别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首先,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最大的区别是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学术学位硕士更注重学术研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把握学术动态前沿,着重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强调实践技能、突出职业导向,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熟练运用中药学专业知识,重在提升在中药产业及应用各领域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简而言之,在素质结构方面,学术和专业学位硕士分别更注重科学家精神和实干家精神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前者是开展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理论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等学术价值,后者则以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技术创新、开发研究新产品等应用价值。

1.2培养方式方法不同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以院校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导,导师全面负责的方式,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专业课和技能考核,以此使学生构建起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学术学位的学位论文常为基础性研究,要求有创造性和理论性,能够在论文中体现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新发现,解决新问题。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采取实践基地职业教育为主导,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专业学位的论文更侧重应用型研究,在论文中应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与该行业紧密结合,与该行业无缝对接。

1.3学习要求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前者要求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前沿动态,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尽可能独立地设计自己的实验课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肩负起本专业相关教学任务。而后者则要求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后,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下能够按照校外导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能够实现与该行业的无缝连接[4]。1.4就业方向不同学术学位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去高校任职从事中药学相关的教学任务,或者去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则是去药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质检、销售、管理等工作,或者去医院药剂科、药房等部门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其培养体系已经相对成熟。而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起步较晚,与学术学位硕士相比体系并不成熟,没有可以借鉴的培养模式。但是现在这2种培养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多是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导向,应用性实践性不足;其次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的“双导师制”不够完善,导师队伍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且导师录取专业型硕士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规模较小。以上这些导致了社会和研究生对该学位的认可度较低,师资力量和生源不足。同时,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职业药师资格证书获取制度,缺乏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职业指向性较强的评价体系[5]。

3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

3.1学术学位硕士的改革

(1)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增加课程的丰富性,教师也应及时根据最新动态研究进展更新课件与讲义。(2)将单一的导师制度变成导师组制度,这样有利于信息的交换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各导师之间资源和技术共享,增加团队的合作精神[6]。(3)增加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及新技术、高水平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培训,能够让学生充分把握学习的机会,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增加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引入多元化指标构建学术型硕士的质量评价体系,既要评价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评价研究生社会服务、就业质量、雇主评价等外部指标。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科研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科研、教学相关工作。

3.2专业学位硕士的改革

(1)对于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要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该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社会与师生对该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2)扩大招生规模,确保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师资配备充足,并不断完善“双导师责任制”;理论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需求、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应用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差异。(3)还需要实现专业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4)构建专业型硕士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实践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产业相关工作。

4展望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不断发展,2种培养类别均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地总结与探索,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药学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升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EB/OL].(2010-9-18)[2020-11-0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J].中国资产评估,2010(8):44-45.

[3]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4]高洁,张庆芝,章涤凡.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及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77-78.

[5]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4] 优: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腰部及腿部活动正常,直抬腿试验阴性,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工作;良: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直抬腿试验>70°,能恢复轻工作;有效:腰腿疼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生活能自理,直抬腿试验>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

4 讨论

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外力伤及筋骨,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失调,或因风寒湿邪外袭,邪阻经络,致使机体阴阳失衡失调而引发本病。以外伤为主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瘀邪所致,根据“瘀者攻之,结者散之”的原则用药;而因长期劳损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则多为寒湿之邪所致,应根据“寒者热之,湿者化之”的原则用药[1-3]。热敷散既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又能散寒化湿,通络止痛。方中川芎、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破瘀血,生新血”;川芎行气和血;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使血活气行。使用伸筋草、透骨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川乌、草乌散寒除湿,祛风止痹,桂枝、桑枝以加强散寒、除湿、止痹的功用[4-5]。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须重视牵引的、角度、重量及时间[5],合理利用牵引治疗加大椎间盘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使突出髓核组织一定程度还纳,改变神经根与突出髓核的位置关系,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从而使腰腿痛症状消除或缓解[6]。

【参考文献】 [3]王之虹,盖国忠.痹病的伏邪病因研究与临床诊治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3.

[4]苏源冰.血府逐瘀汤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4):60.

第7篇

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是真实存在的资料,不能是页面无法显示或者已经删除的文献资料,这样的参考文献对论文来说是毫无价值意义的,这些也是论文中论点无法查证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鉴赏。

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

[1]梁惠芳,柳启沛.175例60~79岁老人核黄素营养状况及抗氧化指标的研究.营养学报,2009,21(2):143-148.

[2]刘欣,胡朝辉.氧化-抗氧化体系与不同类型白内障之间关系.广东医学,2007,22(7):594-595.

[3]刘蕙珍,雷俊阳.PHA及rhIL-2对新鲜分离肝细胞体外实验观察.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11(4):59-60.

[4]张惠英.脑活素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6):690-691.

[5]任军.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140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28-129.

[6]许士凯,吴文国.现代抗衰老化学药物研究进展(之二).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7):2221-2225.

[7]许士凯,李广俊.现代抗衰老化学药物研究进展(之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8):2359-2362.

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荣.中医衰老学说及抗衰老研究概况.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84-385.

[2]孙睦,高普.自组织理论与中医抗衰老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5.

[3]蒋文波,徐献强,查丽,等.针灸对机体衰老的预防和延缓作用综述.吉林中医药,2006,26(7):58-59.

[4]吴中朝,王玲玲,徐兰凤.灸法抗衰老防老的理论依据.江苏中医,1994,15(10):25-26.

[5]朱斐.中医抗衰老的原则和方法.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50-551.

抗衰老论文参考文献:

[1]马历阳.衰老机制和延缓衰老的措施[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4):108.

[2]许士凯,王晓东.天然药物抗衰老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临床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9):2497.

[3]黎雪如.枸杞多糖在微生物和免疫中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信息,1998,23(2):18.

[4]齐春会,张永祥,乔善义,等.六味地黄多糖体外对正常及衰老小鼠脾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2):157.

[5]甘璐,张声华.枸杞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3,25(2):200202.

[6]王玲,张才军,李维波,等.枸杞多糖-D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的防治作用[J].河北中医,2000,22(2):159160.

[7]HarmanD.Aging:atheorybasedonfreeradicalandradiationchemistry[J].JGerontol,1956,11:298.

[8]王斌,李卫平.枸杞总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4):298.

[9]徐承水,房玉珍.枸杞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实验[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0,23(3):16.

[10]戴寿芝.浅析中药抗衰老的免疫调节作用现代[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3(2):219.

[11]文润玲.枸杞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枸杞[J].老年学杂志,1999,10(3):215.

第8篇

 

【关键词】: 肝病实脾法 实证 虚证

【正文快照】:

肝病实脾法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曰:“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此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之时,应调补脾气,使脾气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中

获取全文

【参考文献】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永春;;从“传脾,实脾”角度谈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年06期

2 区鸿斌;陶衔;金伟孝;张竞之;李华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1年12期

3 陈磊;杨思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1年03期

4 吴海滨;熊文生;;浅议“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J];黑龙江中医药;2011年03期

5 骆真;王利;刘中华;丁然;;肝病实脾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