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8: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械专业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工程投资,预算价格,要素
一、影响工程投资的几大因素
1、材料预算价格
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在编制材料的预算价时不可能逐一详细计算,而是将施工过程中用量最大或用量虽小但价格昂贵、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一部分材料作为主材,常见的有水泥、钢材、砂石料。硕士论文,要素。
在计算材料预算价格之前,应认真收集基本资料,使编制的材料预算价格符合实际。通常需要根据工程所在区域建筑材料状况、对外交通条件以及已建工程的实际经验和有关信息,根据节约资金的原则,选择合理的供货地点、各种物资供货比例及其材料的价格、合理的运输方式等。硕士论文,要素。
砂石料在建筑工程中用量大,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在编制其单价时应深入现场调查,认真分析地质勘探、试验、设计资料,掌握其生产条件、生产流程、运输方式,正确选用定额进行计算,以确保砂石料单价正确可靠。硕士论文,要素。
2、费率取用标准必须符合现行规定
在编制不同部门的概预算时,必须按各自有关部门的定额和现行规定、编制办法编制概预算,不得张冠李戴。
3、正确使用定额和选用定额子目
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由于设计阶段不同,选用的定额也有所不同,在各阶段定额不全的情况下,要注意定额的正确套用。
在选用定额编制工程概预算单价时,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机械设备配置、运输距离,选定条件相符的定额。同时,要对定额的总说明、章节说明及附录内容认真阅读掌握,熟悉各定额子目的适用范围、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定额系数的使用方法。
由于每个具体工程项目施工时,实际情况和定额规定的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按照定额规定,允许换算的进行换算,不允许换算的只能按定额选用,不得随意调整。
在使用定额编制概预算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现行定额的变化和有关费用标准、编制办法、规定的变化,做到始终采用现行定额和规定。
4、工程量计算
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工程量计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综合经济指标的准确性。所以工程量的计算,必须按《建设工程工程量决算规范》(GB50500-2008)及(青海省消耗量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设计图纸进行计算。
5、科学求实
概预算专业人员在编制概预算时,应坚持原则,科学求实,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条件,正确应用定额和现行规定,做到量足、价适、费准确,坚决制止巧立名目、高估冒算及搞“钓鱼工程”概算。但又不能少算漏算,要打足投资、不留缺口。
二、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1、加强管理
为了提高概预算的编制质量,把对概预算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变“把关型”为“预防型”,找出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容量出错的原因,对概预算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变“把关型”为全过程的全员全面管理,严格贯彻执行“3个环节”管理程序(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根据概预算编制过程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综合单价法或工料单价法进行。把影响概预算质量的制约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为主的自我质量控制,同时建立“质量信息卡”,对中间检查出的问题逐项记录、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2、提高人的素质
在过去的传统质量管理中,对质量的认识倾向于狭义的质量概念,对人的素质、工作质量重视不够,概预算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费率、小数点、数字位置颠倒等出错,会致使全部编制都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概预算的编制质量,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的管理原则。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人的因素,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工作质量,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由于建筑工程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施工因素千变万化,施工方法多种多样,就是对概算非常熟悉的编制人员,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一些和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棘手的问题,加之目前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必须查阅大量资料,重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概预算工作任务。硕士论文,要素。所以,提高人的素质、加强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3、严格按编制规程概预算
概预算编制遵循一定的编制程序,既:(1)搜集资料,拟定工作计划;(2)计算工程量(3)计算单价(4)编制单位工程概算并汇总得到单项工程、工程项目概预算。
4、应用计算机进行编制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连贯性强、抄录计算量大且非常烦琐的工作。硕士论文,要素。在以往的手工编制工作中。概算编制人员不得人员不得不在大量的定额条目及各种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抄录和校对,在大量的简单重复计算工作中耗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效率低、速度慢,而且经常出错,与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很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提高概算的编制手段非常重要。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已普遍采用招投标形式,也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能及时准确地编制工程控制价和投标价。这些都要求计算编制工作有较大改进,要改变传统手工编制方法,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的工具和预算软件辅助完成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5、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
(1)人工土石方工程中运距的计算,要按上下坡折距(见定额附录中的规定)计算准确,特别挖填方折距应取其重心位置,千万不可按最大深度乘折算系数,且折距后应按定额中的运距单位计算。硕士论文,要素。
(2)洞挖石方中洞内与洞外的运距要分别计算。
(3)土石方运输应“装、起、卸”的运距计算在内,否则容易重复计算。
(4)编制单价表在综合几个定额时,要注意其计算单位,不同单位必须划成同一单位。既要注意自然方、松方、实方之区别,其相应的折算系数在定额附录中均有,应熟悉并掌握。
(5)危险品运费计算不仅单位运价高,而且必须考虑毛重系数1.35和不能满载系数0.8(指公路运输)。
(6)定额规定的高程系数,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高程调整定额;否则,高程对人工、机械效率的影响就会忽略,造成工程概算不准确。
(7)单价表的计算依据一定要写清楚,简单明了、完整,否则,校对时费时间、审查时说不清。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4-03
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具有招生起步晚,规模小,形式单一,涉及职业领域比较少,全日制攻读比例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缺陷。现在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所以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力图结合学科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并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产品开发所需的创新技术,而且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后想在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而言,掌握了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以后,无疑可以使学生们尽快胜任管理岗位;对于部分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利用学到的公司运作所需的知识,结合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迅速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学生的就业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研究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
目前在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是重视研究生的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公司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为了开阔在职研究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强调其工程特色之外,还需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可以使研究生们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的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管理工作岗位或是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使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面,为将来可以胜任本职工作、胜任管理岗位或是为将来自己创办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每位学生开始进入课题之前,首先由导师在自己和框架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建立符合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本领域创新及创业能力特色的培养模式是本文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构建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时,首先应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于他们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将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拿来供学生筛选,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培养方案的修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三、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我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首先让学生开展课题的市场调研。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该学生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
确定了这个课题以后,作者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还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商学院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除了包含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外,还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学生撰写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事项都是学生本人自己主持完成的,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总结
1.本文所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突出了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2.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
3.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不少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方面,明显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这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机械工程硕士科研思维的发展的弊端。本文所述的培养模式中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适量加入了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管理工作或是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培养的机械工程硕士从课题选择,到培养方案确定,再到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的实践过程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有利于深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认识,促进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利于学校明确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敬,孙a.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
[3]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11).
[4]王燕萍.从职业性要求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
[5]高月娟,杨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
[6]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一、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机维修行业相对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无营业执照的维修站、维修店铺影响行业的发展,这些维修点具有小作坊的性质,技术、维修工作者无责任心、以利益为中心、管理不完善、甚至无管理可言等,都将影响到农机维修的质量保障,也为维修后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隐患。我国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观念上。农业机械考虑到应用者和实际应用需求,其结构和操作并不复杂,可能一些农民就零部件的更换或修理,这也导致了一些农民在观念本质上对于农机维修的,对于日常发生的故障和运行不良现象仅采取自我修理的策略毕业论文,忽视了机械设备本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忽视专业维修机构的作用,从而使农机维修机构存活吃力,农业机械管理思想和经济的支撑,对于农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2)农机维修行业建设和发展。大量的小作坊式农机维修站点使整个农机维修与管理受到了,经营模式了农机的专业化要求,延缓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农机服务站点多设在乡、镇、县、村等,布局相对较广,但维修点的资金流量、站内建设、服务能力、运行规模、技术、管理理念等均,农机维修与维护需求的空间的容量,使的行业工作开展受到了阻碍,并影响了农民们将农业机械送修送检的积极性。还有,维修站点以经济利益为点,忽视技术和服务管理能力,导致在维修和维护质量不过关,达到农民满意。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维修行业的发展阻隔重重。
(3)农机维修与维护工作者的专业不高。农机维修站点以利益和收入为点,再加上农民维修和维护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站点的经营不佳,造成的维修与维护工作者也的机会参加的培训与技能交流。技术的不断加深,农业机械相对简单,但从技术层面和零部件精密等都在不断进步,农机维修站的维修工作者仍然以旧的维修观念和技术新型机械产品的修理和操作,则大大损伤机械设备的寿命,甚至可能造成维修后的安全隐患。
(4)行业的与法规尚不完善。比如,行业内有相应的认证资质考核,但监管不严市场的现实情况,认证资质并不受到,甚至有大量的在职维修工作者并任何从格证而修理和保养工作。还有,在对于农机维修站的建立、营业执照办理、设备要求、资格等也明确的规范,导致市场混乱,影响行业发展。
二、农机管理的发展对策
和梳理我国农机管理的,于更深刻和清晰的缺陷和隐患,并具有性的解决对策毕业论文,更好的发挥我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能力,扩大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与维护管理,延长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为推动农业生产更多的和经济效益。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发展对策:
(1)做好机构建设,抓住改制时机。我国经济体质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逐渐开始了转制之路。在这一契机下,如何抓住机遇理顺好农机管理的机构建设,了值得深思的。应从宏观上对农机行业的管理机构制度建设,使其直到的完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农机行业的梳理和管理;,从法律法规上对各地区农机管理与筛查,对于完全不营业标准的给予停业整顿,对于从事该行业的维修人员考核和发放上岗证;,要全面的宣传与教育,将农机专业维修的观念传达到农民当中,将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切实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的清楚,提高农民送修和送检率;纳入的财政预算,给予政策性支持,为行业组织架框的迅速完善,可财政的支出和政府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从而将农机机构建设提升到社会层面。
(2)政府扶持,提高维修点的经营能力。大量维修点仍非专业性、能力的局面,全面筛查后大量砍掉不切实际,也影响到维修点的农民存活,在建设与改建的中由政府一定的支持,给予维修点改造的信心。倡议政府区域的分布规划给予一定的补贴,推动论文范文维修企业与生产、销售部门的联络与经验交流,使农业机械形成行业化、规模化,并由政府组织,由机械生产厂家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各维修点的工作人员新技术、新部件等的培训,提高专业性。对于可塑性强的维修企业一定要将其标准化,达到二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的层次。
(3)对农机的安全、质量与使用寿命筛查。在行业内调用专业人员,下乡对农民正在使用农机产品筛查,硕士论文其安全、质量和使用寿命等情况,对于论文格式范文不佳、可能影响应用安全的机械要及时通报和提示农民更换,对于一定的机械要指导农民送检,并推荐已经由政府扶持相应资质的维修站点,以便于推动论文范文站点的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管理,自觉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加强管理,首先要强化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要加强对农机管理人员的教育,既要求在思想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自觉服务的意识,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农机管理人员充分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只有这样,农机部门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服务上门工作。基层农机站要为农机具建立档案,做好跟踪服务。如对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将其成绩与年终考核及晋级晋职联系起来。实行分片包干、通力合作,也可以在农忙季节组织维修人员深入村民、深入田间地头,实行上门服务。
三、结语
言之,农业机械管理还起步阶段,要迅速的将其规模化、正规化,一定要全面综合行业管理机构、政府、农业维修点、农民等多因素,全产业链的改造与解决,从而提升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提高管理。
参考文献:
[1]贾贵全. 浅谈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与发展[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0,6:15-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因为研究生人数的不断扩招,社会对这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空间也在逐渐缩小,因此,职业素养的优劣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专门写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在进行综述时,将研究生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等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文章进行了整理。
1.1非体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现状
众多学者对研究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就业准备不足,对职业岗位性质、技能要求等方面了解匮乏;另有学者认为部分研究生选择职业以高薪为第一标准,主动性缺失,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抛之脑后。专业硕士的培养年限较学术型短,且很多学校的培养模式是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按部就班,久而久之,专业硕士专业技能提高不上去,科研水平也不能有很好的改善,间接限制了职业素养提高。综合整理众多文献,笔者认为现在专业硕士的职业素养大体现状是:专业技能不扎实,比不过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科研能力较薄弱;职业道德意识不足。根据近些年专业硕士在招生中比例的不断增加,专业硕士有可能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向,所以,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现状亟需改善。
1.2体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现状
周福建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目前我国体育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为外语直接交流能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多项目教学与专项训练能力[2]。姬常爱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除了体育科研能力以外,体育硕士研究生较为欠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赛事组织与管理能力、裁判工作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等[3]。查阅80多篇相关论文,通过众多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体育类专业硕士的职业素养现状同样不乐观,在英语、计算机方面是普遍薄弱环节,除此之外,体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也较欠缺,不能很好地胜任赛事组织等相关工作。体育类专业硕士未来的工作方向大都是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质量和体育工作的发展。因此,要尽快改善体育专业硕士的职业素养现状。
2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专业硕士职业素养问题的根源,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引起的:(1)培养目标与教学定位不清晰;(2)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4];(3)招生考试办法不合理;(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特色不突出;(5)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6)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学术水平普遍较低[5]。这些研究大都从研究生培养方面指出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认为引起研究生职业素养欠缺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不符,课程设置不能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理应注重其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其专业特性设置相应的课程,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或“换汤不换药”。同时,这些大都从客观方面来说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主观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职业素养的方面较广,除职业技能外,研究生本身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不好进行评定,所以相关研究较少,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研究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方向。
3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相关措施
目前,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壮大,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众多积极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廖湘阳[6]提出了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的策略;时花玲[3]从完善我国教育硕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议。姬常爱[5]提出了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大部分研究在提高职业素养措施方面都注重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改变课程设置,提高师资力量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从研究生本身来说,要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进行职业素养相关培训,加强职业规划能力,使研究生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从导师方面来说,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从学校体制来说,要完善管理和评价制度,控制招生规模。所以,学校要改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严肃对待研究生职业素质的各方面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自身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
4结语
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方向,很多学者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所以写专业硕士研究生方面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体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管理工作的后备军,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体育人口的锻炼质量及身体素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大都是从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者,体育类硕士的研究重点将是:(1)研究符合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或量表;(2)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方面,体育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是否存在差异;(3)体育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异同;(4)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作者:黄佳奇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Z].2009.
[2]周福建,余蓉辉,郑东霞.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构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6):52-53.
[3]姬常爱.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宁波大学,2012.
[4]李学艺,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2-23.
[5]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3(7):75-77,124.
关键词:远程机械设计计算方法
1机械设计发展概述
传统设计方法是主要采用封闭的收敛设计思维,进行经验类比设计。在计算方面只进行静态分析,并将载荷,应力进行集中处理,对计算数据的误差采用增加安全系数的做法。论文百事通传统设计以手工设计为主,使用简单工具,进行人工计算绘图。除此,传统设计是一种串行设计,即一个零件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所以,一种产品从设计到正式投产要花很多时间,这样开发周期长,且串行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经常导致设计人员之间的合作不协调。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给现代机械设计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机械设计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基于Web的远程设计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它使得各制造企业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和Web的国际互联性和资源共享性,建立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或虚拟设计小组,通过分散组合在各地域企业的技术优势,发挥各个企业的局部特长,所以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一个统一且易于访问的平台下进行异地的合作与设计,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进而快速开发出所需产品,提高产品设计的一次成功率。
做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机械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机械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等许多知识领域。从机械设计的角度来看,主要研究设计过程的建模、设计优化理论等。从计算机技术方面来看,应研究如何对现有的设计资源进行组织和,使得这些资源能方便异地的设计人员进行查询和调用。这些资源包括各种专业化的计算、分析程序,供设计使用的数据库和知识库等,所以要研究网络环境下设计资源的获取与调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等,为远程设计中分布式资源的获取和调用提供基础和借鉴。
2国内外远程机械设计发展
2.1远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远程设计让设计人员通过浏览器输入设计参数,服务器自动进行选择和计算,根据确定的参数返回产品的规格或设计图形。远程设计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机械设计技术在工程设计上的应用,其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和节省了设计成本,真正意义上释放了工程技术人员。与传统的机械设计相比,远程设计具有以下优点: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避免重复开发;降低了企业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特别是近年来三层B/S网络计算模式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客户端软硬件的配置要求;因为远程设计一般都提供给用户进行交流和讨论的平台,这不仅加强了各领域专家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一次产品设计的成功率。
2.2远程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在国外领域,有关远程协同设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比较早,主要有:①上世纪8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就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首次提出T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概念。②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集成制造实验室开展了一个名为Cybercut的研究项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WW的设计和制造系统。③英国建立EdinburghEngineeringVirtualLibrary网站,提供工程设计、制造需要等各种信息,建立了基于Web的虚拟制造中心,提高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④美国的Microsoft公司和UnigraphicsSolutions公司联合研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基于知识的协同设计支持网络环境“DesignKnowledgeNetwork”,减少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快速获取全球设计知识的基础的同时,进行产品创新设计。⑤英国Liverpool等大学研究并且应用人工智能和Internet提供滚动轴承的网络化的设计服务。
2.2.2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主要有:①西安交通大学理论与轴承研究所为主、国内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支持产品协同设计的网站-现代产品设计与研究开发网络(),旨在推进现代设计,主要提供设计知识的获取,参加的单位还有清华大学、机械科学研究院、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许多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了基于Web的异地合作设计系统Cdesign,其采用了Client/Serveer构架,客户与服务器之间通过VAW来完成。③上海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开发了一个基于Intemet/web的异地设计和制造系统,利用它进行跨企业、跨地域的协同产品设计与制造。
除此之外,国内也有一些相关的网站,如:中国机械网(china-)、材料与制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它们提供机械设计技术数据、制造工艺技术数据等,并把机械设计技术、制造工艺技术、远程设计技术、产品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都实现了网络化。
可是远程设计由于刚刚起步,像其它新兴技术一样还不够完善。随着CAD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设计的内容必将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强大,所提供的服务也将越来越完善。新晨
3远程设计系统的技术研究
任何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式的确定是系统在设计初步阶段要完成的一项主要任务。它的总体结构模式是系统的基础,只有确定了系统的结构模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设计和开发。而且应用软件的架构是建立在计算模式基础之上的,所以,必须先对网络计算模式进行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和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计算模式,还有随着Web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Server)计算模式。
对两种计算模式经过分析和研究,CS模式和B/S模式比较,具有以下优点:界面风格统
一、可移植;跨平台性,B/S模式的系统较US模式的系统有更好的跨平台性,客户端可位于任意的软、硬件平台;易于管理和维护。
4远程设计系统的支撑技术
基于Web的远程设计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活动,其中包括现代机械设计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图形浏览技术等。
参考文献:
教育硕士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是规格有异,各有侧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并提供一个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科学、合理、先进、高标准的教师素质教育的模式[7]。这种模式将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其目的,进而促进教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从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显见,教育硕士相比教育学硕士对职业性的重视程度迥异,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学界大多学者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队伍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彰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的职业特点。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专业教育硕士培养中的职业性缺失。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培养目标上,许多院校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满足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认同度不高,只是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当作一种高层次继续教育;有些院校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化倾向。第二,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是其培养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是培养目标和落实教育原则的载体。当前,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占据比例过大,忽视实践环节,凸显职业性的实践教学仍显不足,缺乏贴近教育实际的专业知识内容,不能有效指导工作实践,并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实践处于二元分离状态。第三,在培养方式上,当下教育硕士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案例教学没有真正得以推广落实,难以适应教育硕士培养的需要。教学手段仍显落后,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没能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发挥其应有实效。第四,在导师队伍建设上,当下,教育硕士导师大多是由学术性导师衍生而来,指导教师仍以学术性硕士培养方式培养教育硕士,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职业需求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这部分指导导师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难以承担培养教育硕士的责任。第五,在评价标准上,现行教育硕士评价标准主体单一,评价客体标准大多沿袭学术性硕士标准,尤其是硕士论文没有体现职业性的特点,评价标准机械单一,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相背离,忽视教育硕士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滑落的成因
(一)对教育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缺位与认识错位
我国自1997年首届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经走过近15个春秋,从中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网获悉,截至2011年12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除港澳台外共有88个。培养单位由最初的16所试点单位增加到88所。纵观88所高校,其中大多数为师范大学或综合性研究型院校,前身大多开办过教育学硕士,之后才申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换言之,这些院校在教育学学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尤为侧重学术研究,而教育实践的探索甚少,加之研究型院校以科研服务为导向,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大多以院校创收为目的,故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理性研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育学硕士趋同,偏离专业学位的目标定位,缺乏软硬件环境的支撑,因此,无论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无法满足教育硕士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一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师认为:教育硕士的水平与技能应体现在学术性上,没有学术性就谈不上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学位,自然而然就将其等同于教育学硕士[9]。认识误区同样致使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下滑。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新型学位,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多数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套师资”,照搬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化倾向,重学术轻实践[10]。管理者与施教者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重视不足与认识偏差,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趋同,致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没有得以体现,影响我国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化、多元化师资队伍缺失
教育硕士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员的实践反思能力培养,增设实践环节。我国教育硕士缺乏专职的教学队伍和导师队伍,基本上依靠教育学硕士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队伍往往学术水平较高,可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和了解甚少,普遍缺乏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论文指导中也偏向自己研究专长,偏离学生的职业实践。师资素质差距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学历结构不合理,且各专业分配不平衡,无法达到专业学教师的要求。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年教师比例较低,知识结构不适应,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跨专业授课的能力[11]。教育硕士学生多是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同一套师资实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实践环节的薄弱,无法满足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需要,因此,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很难保证。我国的教育硕士培养实行导师制,采用的多是“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模式,阻碍学生的交流和创新,美国的教育硕士采取“院—系”纵向培养结构和导师集体指导制,由主要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际问题的研究,导师组拥有多元的教师队伍,既有杰出学者,又有资深管理者,学科背景涉及教育、历史等多个领域[12]。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硕士导师制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制约教育硕士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综上,无论从师资队伍或是导师队伍都无力满足教育硕士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三)情境化教育平台缺乏
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教育硕士的关键工作,也是其职业性诉求的中心环节。教育硕士作为有强烈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的教育,及时满足职业性质而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教育情景中,知识不再仅仅是一个静态积累的形态,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13]。情境化是教育实践的外在特征,教育实践需要土壤才能成长,从而生成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因为教育硕士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开展各种观摩教学、调查研究、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实践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搭建良好的职业环境,校内外实践场所和模拟平台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各培养院校的实践平台建设情况令人担忧,培养院校为教育硕士自建模拟平台的凤毛麟角,且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并不紧密,可供教育硕士实践的校内外基地付之阙如。专业学位强调教育硕士应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缺少一种能够更好地进行对话、合作、研究的学习情境,自然难以生成教育硕士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职业性回归的应然举措
(一)建立“重培养、慎定位”的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硕士是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类型,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硕士会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首先在于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与职业实务性,其次在于它所培养人才的高素质、高层次性[14]。当前,教育硕士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除了管理者与施教者重视程度,还在于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定位出现偏差,对教育硕士的职业性没有充分重视,认识偏差致使行为偏离。在国内虽然没有较好的经验借鉴,但是可以从国外的人才培养中汲取经验。各培养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教育硕士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作用,依据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确定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定位[15],逐步建立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加大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研究力度,肃清错误认识,坚决反对套用学术性教育学硕士的标准来培养教育硕士,避免学术化倾向,让教育硕士回归到职业性的轨道,同时也不能过于强化职业性与实践性,使教育过程沦为技能培训,忽略高层次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的学术高度,理性看待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培养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挖掘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大胆探索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中逐渐完善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构建“情境化、职业化”的教育平台
在教育硕士培养中,教育实践是促进教育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是教育硕士生在具体、真实教育情景中培养教师职业意识、职业情况、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过程[16]。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职业背景与实践平台。情境化教学环境不仅要求学校具有校内实践的场所,还应该包括校外的可供师生真正参与的实践场所。在与中小学密切合作的同时,选择适宜的中小学成为教育硕士的实践流动站,并把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作为课题或硕士论文题目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一方面,提高师资和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硕士论文的选题更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帮助中小学解决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校合作机制。从教育硕士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看,学校还应尽量建立交互协作的平台。通过社会化的协商方式,为学生提供交互性协作的研究平台,以便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开展多层次的合作研究,这种多层次的研究不应单纯依赖学科专业课程组织学员,使教育硕士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并内化为个体智慧[17]。因此,学校应尽量为教育硕士师生创设多层次交叉性的合作研究机会,加强与政府、学校、组织的密切合作,尽可能创设具体的、情境化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硕士师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生成。
(三)形成“实践型、实战型”的课程体系
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是体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我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践取向定位必须以职业实践的方式达成,职业实践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型学位本职差异。我国现有的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多为教育学课程的翻版,课程体系体现着较强的学术性。职业性与实践性课程较少,且比较笼统。这从中美两国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18]明显看出: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开设核心研究课程、专业研究课程及实践研究类课程,而中国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开设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突出实践性与职业性。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是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充分保证了美国教育硕士科研能力的提高[19]。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只有真正摆脱学术型课程体系框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思维定式,只有以职业为背景,以实践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宗旨,教育硕士的职业性与实践性才能够被真正确立。因此,各培养院校在课程体系建构时须进一步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在课程开发上遵循职业实践性的特质。在课程取向方面,第一,课程应具有为教育硕士学院提供剖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可以“举一反三”的范例;第二,课程具有为教育硕士学院解剖学生学科认识过程的机会;第三,课程应为学员提供对基础教育职能和功能进一步深刻认识的机会[20]。在课程开发方面,第一,要调整课程目标,凸显专业学位的职业实践性;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增设反思性实践课;第三,整合课程内容,强调个人知识的建构;第四,改良课程实践,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21]。针对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的现状,增加实践课与选修课,明晰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且及时增加教学需要的前沿课程。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逐步完善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使教育硕士课程设计与探索步入良性轨道。
(四)培育“双师型”、“双导师”的师资队伍与导师队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自身的特点与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向培养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一支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和导师是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教育硕士教师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在思想素质方面:思想道德素质高,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第二,在知识结构方面: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关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专业知识精神,基础知识广博;第三,在能力结构方面: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科研能力[22]。因此,为打造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应做好五个方面:第一,按照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要求,各培养院校应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和导师队伍,并出台教育硕士师资聘任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教师评聘、培训、评价、激励制度,优化师资队伍,淘汰不称职的师资;第二,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观念引导,提高认识,肃清错误观念,要求他们逐步适应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教学及管理现状,具有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能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三,开展师资交流与培训,定期不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也可以通过委派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实践交流活动,提高师资的业务实践能力,及时掌握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第四,吸收中小学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充实到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和导师,可以尝试将教育硕士设立“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做学术导师,进行学术引领,校外一线丰富的教师做职业导师,进行职业实践指导;第五,实现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这就要求培养院校要有长远规划,积极制定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规划,设置配套政策,确保落实。
关键词:供电公司;劳动组织;用工制度;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一、前言
地市级供电公司属于国有中型电网企业。电力系统有着极强的统整性,因此,供电企业垄断性较强。伴随着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全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公司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及人才结构与现代供电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相适应。员工文化素质整体不高,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科技型的人才普遍缺乏,生产,经营一线骨干也较少,这些都已经严重影响了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审视并且要重新优化和规范供电公司的用工制度。
二、地市级供电公司用工制度的现状分析
与国家用工制度改革所经历的过程一样,地市级供电公司的用工制度同样经历了几个阶段: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加少数的施工单位有临时工——统一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停止向社会招收合同制工人,改招技校以上的毕业生——实施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及岗位技能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固定工制度,全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劳动用工的归口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参与编制劳动定员方案、年度用工计划,报上级公司审批后组织实施。办理直接用工的进入、异动和退出等相关手续。地市级供电公司在劳动用工方面的有它的优势,但仅仅立足于优势是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的,我们还需要正视所遇到的问题。
优势分析:
首先,有稳定可靠的用工来源,因为供电公司是属于大型国有垄断性质的企业,相对其他行业或企业来说,职业发展通道和待遇能吸引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愿意到地市级供电公司就业,从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难获得稳定可靠的用工资源,其次,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由于供电公司的独特性质,各项管理制度都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而达到逐步完善的,这其中包括从人员的配置、薪酬管理、培训都有比较完整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最后,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近几年来,地市级供电公司也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团队精神的建设,注重员工集体优良作风的建设,注重员工队伍的培养,优化内外部环境,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
劣势分析:
1.用工体制有待突破,在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用工体制是比较僵化的,职工的积极性也不高,企业也缺乏活力。这种现象在新时期虽然已有明显改善,但现有的原全民身份的员工,仍旧有着那种稳定的安逸的态度。劳动合同偏形式化,人力资源结构不均衡,企业的组织管理上因循守旧,比较依赖于上级经验,不能及时对上级做出正确反馈。
2.劳动定员不科学,岗位管理缺失。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劳动定员。目前,供电公司在编制定员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现场调研与劳动测评,机械套用定员标准与依靠经验估算定员的现象,在机构与岗位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岗位管理的基础工作,供电企业认识到工作分析是必要的,也清楚岗位说明书的作用,但编写出来的岗位说明书却未真正起作用。尤其是对任职人资格的界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岗位说明书无法在实际工作中使用,
3.用人体制需改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笔者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企业用工体制应该能使员工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并且能促进员工需求得到不断提升。而目前,公司只看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忽视员工的潜在能力。招人用人时也仅仅看重能否胜任当前工作,而忽视将来能否担当更重要的工作,忽视了企业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员工努力为企业贡献力量,激励体制是不可缺少的。供电企业员工的收入更多的是与企业经营利润相联系,而不是靠个人和团队的绩效来获得。现行的分配制度,难以形成对员工的持续激励。另一方面,企业认为的激励过于局限,仅仅认为是物质上的奖励,忽视了精神上文化上的激励。
三、地市级供电公司用工制度的改进策略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延伸,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运用,供电公司的管理服务范围不断过大,这些都对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供电公司的运营效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第一,用工制度的整体思路应该是稳定企业员工,提高素质能力,开发人才,注重岗位竞争,发挥激励机制,注重绩效提高。大力推进用工体制,用工机制的创新,深化供电公司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推进全员竞争上岗的活力局面,推进公司系统内部机构的改革。建设一支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作表率,先进思想的经营管理人才为指引,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为支撑的团队。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第二,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打破员工之间的身份差异。岗位竞争不是靠关系,而是靠能力,升降不是靠关系,而是靠业绩的机制,实现人才在公司,岗位上的合理流动。科学定员,进行合理的岗位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坚持因事设岗,规范化,系统化,最少职位数的原则,形成公司人员结构与企业机构动态协调的新机制。落实劳动合同制,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在用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环节中,贯通一些配套的措施。如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以岗位、职级、技能等级、学历、工作年限为依据计算员工的工资。提高员工薪酬的浮动性,将公司目标,部门绩效与个人业绩相挂钩。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益四个层面将绩效分解,一一进行考核。建立员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业绩,能力,态度各个维度上去衡量。
参考文献:
[1]孙波,金玉斌,徐向东.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J].人力资源,2009,10(下):44.
[2]宴岸.长沙供电公司劳动用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3]马亮.地市级供电公司用工制度改革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NGW型行星减速器;港口起重机;轴承预紧
中图分类号:TU7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对于绝大多数机械设备来说,良好的传动装置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因此,传动装置的性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机械设备的质量以及性能。随着我们国家在机械技术上面的高速发展,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对于传动装置的需求的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从事专业机械设计的设计工作者拥有高超的设计水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求他们能够掌握并且科学地应用合理而又先进的传动模式;另一个是需要设计工作者掌握以及应用国外国内比较先进的工程设计理念以及高超的设计方法。
一、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转臂轴承预紧原理
(一)行星的齿轮传动形式
目前,在机械设备中我们使用的是渐开线的齿轮行星传动,它作为最近几十年来发展比较快速的齿轮传动的新型形式之一,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行星的齿轮传动和其他形式的齿轮传动不同,其具有许多性能上的优势,例如:行星的齿轮传动具有较为紧凑的结构,并且其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传动的功率较大,具有高速的承载能力;行星齿轮传动具有高速的传动效率,能够提高工作的可靠度,一般情况下,当行星设计的结构以及布局较为合理时,该齿轮传动形式能够能够达到97%以上的传动效率;行星齿轮传动的比率很大,可以实现高速地合成以及分解运动,并且达到有级变速以及无级变速状态。
(二)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转臂轴承预紧原理
所谓的滚动轴承预紧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案、措施,将已经安装好了的轴承进行滚动体以及内、外圈间的预变形,从而保持其内、外圈能够长期处于一定压紧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行星减速器的轴承预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径向的预紧;另一个则是轴向的预紧。对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转臂轴承进行预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支承所具有的刚性,消除轴承之间的游隙,从而提高轴旋的转精度。通常情况下,对支承所具有的刚性进行科学规划是绝大多数轴承进行预紧的原因。
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转臂轴承进行预紧的原理如下:在预紧过程中,对角接触球的轴承、轴向负荷以及轴向变形间具有下面的关系
式中,表示轴承内圈和外圈轴向所具有的相对的位移量,也就是说其代表的是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转臂轴承所具有的轴向变位;代表的是轴承所具有的弹性变形的常数;则表示为作用在轴承上面的轴向负荷。由于在预紧过程中,对角接触球的轴承所具有的实际的接触角会随着轴向负荷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该环节中Ka不能表示为常数。通过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画出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转臂轴承的负荷—变位型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单个的轴承没有发生预紧,则其在的作用中,其轴承所具有的轴向的变位是;如果轴承在此之间具有预紧负荷,则其在相同的的作用之下,其轴承所产生的轴向的变位是,我们可以从图中很清楚地看出是小于的。所以说,通过预紧能够提高角接触球的轴承所具有的刚度。
而在圆锥型的滚子轴承里,轴向的变位和轴向负荷间的主要关系如下
由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单个的圆锥型滚子轴承所具有的轴向变位和轴向负荷可以近似的看成一种线性关系。所以说,单个的圆锥型滚子轴承不可以利用预紧操作提高其刚度。但是,对于配对进行安装的圆锥型滚子轴承来说,我们则可以通过预紧提高其支承的刚度。两个以上的角接触型轴承或者圆锥型的滚子轴承,对其进行成对的内向排列或者外向排列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利用预紧操作方法,提高其整体支承系统所具有的刚度。
二、NGW型行星减速器在港口起重机中的应用
通过对起重机功能以及作用的准确了解,我们需要意识到在世界范围内的港口中,只要其具有集装箱有关方面的作业任务,就需要具有中国设计以及生产的用于集装箱起重的机械设备。其中,由于NGW型行星的齿轮减速器的效果最好,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体积小
由于NGW型行星的齿轮减速器具有小巧的体积,因此,将其应用于港口起重机中,能够很好地降低起重机的负重量,提高起重机的运转速度。
(二)效率高
我们知道,NGW型行星的齿轮减速器具有大范围的传动比率以及高速的传动效率,因此,将其应用于港口起重机中,不仅可以提高起重机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增加港口机械运转的经济效益。
(三)传动可靠性
由于NGW型行星的齿轮减速器的可靠性较高,因此,采用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能够降低港口起重机发生事故的概率。
由于NGW型行星的齿轮减速器具有紧凑的结构、小巧的体积、轻薄的重量、大范围的传动比率以及高速的传动效率等优势,这使得其成为了港口起重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减速器。同摆线针轮型减速器进行比较发现,NGW型行星的齿轮减速器成本更为低廉,所以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冶金、矿山、化工以及港口起重与运输的机械设备之上。
我们在对NGW型行星的齿轮减速器进行装配以及测试时发现,适当地提高行星转臂的轴系刚度以及旋转的精度,可以确保减速器高效、正常地工作,与此同时,在没有改变加工精度以及结构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转臂轴承进行科学预紧,来实现NGW型行星减速器高效运行的效果。通过实际测验发现,NGW型行星减速器应用于港口起重机中,能够节约大约30%的电能,同时消除一定的黑烟污染,降低可能的噪声分贝,所以说,应用了NGW型行星减速器的港口起重机是现阶段一种比较新型的绿色而又环保的起重机,可以给我们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了解到了NGW型行星减速器对于一些工业机械设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我国港口事业,因此,深刻地分析NGW型行星减速器主要的运行原理,并将NGW 型行星减速器科学地应用于矿山以及港口起重机等设备中,有利于提高我国港口作业的效率,有利于我国港口作业的未来发展,有利于该减速器在冶金、矿山、化工以及港口起重等方面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玮.NGW 型行星减速器的参数优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绘图[J].长春吉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硕士论文,1996,(01)
[2]马琳,刘晓兵.NGW型行星减速器原理及其在港口起重机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
[3]李哲煜,王玮,高永顺.NGW 型行星减速器可靠性优化设计[J].吉林工学院学报,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