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8: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恋爱观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引导对策
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扩招后女生比例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普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女大学生恋爱行为与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其青春的特质、生理的变化、心理的追求、独特的个性特点,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尝试着在大学恋爱,在她们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呈现的特点
1.情感性的需求
高校女大学生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从人类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她们在生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加之学校、社会系统教育的引导,她们的心理也日渐成熟,从而对爱情有着正常的向往和需求,另外,个性意识,对爱情体验的渴望与好奇也使得女大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充满了对恋爱的向往。
2.积极性的促进
高校中有一些女大学生秉持传统的恋爱观念,倾向于从同学、朋友慢慢相处成恋人,对爱人的要求更多的倾向于为人,是否有上进心,是否有正直、善良的品质,这些女大学生的恋爱往往能带来较好的过程和结果,能在恋爱过程中控制自身的行为,在学习上、工作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思想上有良好的沟通。
3.盲目性的寻求
一些女大学生进入大学,从高中紧张学习的状态转变到大学自主学习的状态,一开始的不适应让人无所适从,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在空闲、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在还没有树立大学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开始盲目的寻求情感的慰籍,遇到对自己有好感的或对自己好的男生,不能理智分析自身的情感需求,就选择接受,这类女大学生一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过于随意,甚至对男女恋爱中行为的把控能力也比较弱。
4.幻想性的体验
高校的女大学生大多是“90后”,正值青春的年华,对爱情充满幻想与渴望,偶像剧的追逐让她们多了很多对爱情的向往,于是,在大学里,一些女大学生就开始带着幻想体验爱情,在她们看来,恋爱是浪漫、美好的体验,是纯粹无暇、无忧无虑的美好过程,但当她们处在恋爱中,就会发现两人的思想、性格、兴趣及观念不同会产生各种矛盾,就难免会发生冲突和不快,最终导致争吵或分手。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恋爱让一些女大学生只注重精神慰籍而缺乏爱情责任意识。
5.冲动性的崇拜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即个人的认知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高校的女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似,当看到周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开始恋爱时,心底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与相同命题的渴望驱使着她们崇拜的冲动,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因为想恋爱所以恋爱,步入恋爱的圈子。
6.利益性的追求
因为成长环境和思想观念所致,一些女大学生对恋爱进行了功利化的塑造,把恋爱当作某一目标的跳板,她们认为有力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自己未来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通过攀附高枝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功利性的恋爱追求缺失了真善美的爱,也让女大学生缺失了提升自我的思考与动力,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在恋爱中如何达到目的的伪装与应付中。
二、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了诸多的特点,身处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恋爱行为普遍比较正常,但也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沉迷影响学业
有些女大学生崇尚恋爱至上的理念,将恋爱视为肯定自我的一切,享受恋爱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慰籍,希望课余时间都能和对方在一起,过度沉迷于恋爱中不能自拔,整日思忖着如何浪漫,一旦遇到分手的打击,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2.恋爱受挫导致失常
在恋爱过程中,有部分女大学生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争执,不能很好的调适自己的状态,导致情绪低落,反复无常,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大学生活,有一些女大学生不能忍受对方提出分手的决定,情绪异常激动导致失常行为的发生,如自残、自杀、酗酒等,如2010年10月某高校在一女生因感情受挫跳湖自杀。心理学专家陶云曾说:“据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很多,而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轻生的占了75%。”
3.恋爱导致交往缺失
过于注重与男友的相处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忽视与同班同学、同性朋友的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欠缺主动性,久而久之,就缺少了周边的朋友,当恋爱不在或者不再恋爱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和分担,导致失落情绪的叠加和蔓延。
4.功利观念导致分歧
功利化是有些女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将恋爱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阶梯,通过不断的讨好和迎合获取对方的心意,这种恋爱往往让女大学生丧失个性,一味求全,甚至伪装自己,在没有自我的恋爱中,迟早会出现问题,如若对方发现她对自己的好仅仅是出于利益所求,那往往这段感情会无疾而终。
5.行为大胆形象受损
有一些女大学生大胆开放,和男友相处不分场合,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的一些亲热举止,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这种形象的否定就等同于对她整个为人的否定,更不用谈在学校的个人发展了。
6.两性生活影响身心
开放型恋爱观让现如今的女大学生追求个性,享受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直接表达,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两性问题,对于对方的需求不能拒绝,觉得有性的恋爱才是有爱的爱情,于是,一些女大学生过早的偷吃禁果,在不知道一些生理卫生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情况下,出现怀孕、流产、妇科炎症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思考有效引导的教育对策
1.加强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引导
高校应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宣传媒体、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手段,在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大学时光吸纳知识、增长才干,集中精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倡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恋爱,提倡慎重的选择,提升责任的意识,摆正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引导女大学生自尊自爱,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注意言行举止,避免不良影响。
2.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的校园活动
高校应着力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各项校园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女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女大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大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学业生涯学习培训,帮助女大学生明确未来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上。如一些高校开展的女生节,会设置一些专门针对女生的小贴士、风采展、服务资讯等,有效的提升了女生的被关注度,提高了女大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自爱意识。
3.开展女大学生的系列礼仪教育
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可以开展中外礼仪文化等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知识学习,开阔女大学生的视野,注重言行举止的文明。通过系列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恋爱观,时刻注重女生良好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行为、应有的德行会教会女大学生适时而为。
4.加强女大学生的青春知识教育
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的青春生理、心理知识教育,虽然现今网络发达,很多知识学生都可以从网上得知,但处于恋爱中的女生往往缺少理性,很多都是冲动而为,高校应通过邀请医生专题讲座、班主任会议、女生会议等途径传达相关的知识,应坦诚的从专业的角度和女性自我保护的角度去谈,也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导师团培养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宣讲一级一级分层分类的去影响其他学生。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说,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是由现代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求学、就业、交友、恋爱等使大学生面临多维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直接、迅速、频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处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因此,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
1、生理结构变化导致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有了性冲动和要求,渴望追求异性,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的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排解时,轻者会出现性心理障碍,重者会作出不正确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犯罪受处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2、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正在迅速发展,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容易
偏激,感情用事,同时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经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自信与自负,自控与失控的矛盾之间,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挫折承受能力差。
3、竞争激烈而残酷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加之大学里强手如林,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部分学生由此走向极端,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行为的发生。
4、人际关系不和谐促使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价值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一些大学生经常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由此而孤独、迷茫、愤怒,严重的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5、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体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或者家庭贫困,衣食拮据,或者身体病残,自理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或疾病,成为精神上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也不敢在集体活动或公开场合出现,甚至不交朋友不谈恋爱,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只是常见的一些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困扰着大学生。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健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观和科学的性观念,加强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而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3、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较快完成转变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4、努力营造宽松、公正、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和修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张弛有度,避免过分焦虑。尤其是对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6、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因素分析
一、引言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宁状态。”很显然,这个定义包括了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良好状态。为了使这一状态具体化,WHO又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这十条标准依次为:
1.精力充沛,对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不感到过份紧张疲劳;
2.乐观、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
5.能抵抗一般性疾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泽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那么,怎样才能算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呢?应该是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要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平衡而全面的营养
平衡而全面的营养是合理营养的基础,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修补组织,维持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提高肌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满足各种活动下的肌体需要及延年益寿必须的物质基础。营养物质的摄入除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能量物质外,还要注意无机盐、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饮食要坚持荤素搭配,主副搭配,要不挑食,不偏食,按时就餐,饥饱适中。合理营养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营养过剩不仅可致肌体代谢紊乱,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还可致大脑疲倦,反应迟钝等负效应。
在摄入营养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尽量不在街头摊点吃饭,生吃瓜果要彻底清洗,为清除残余农药,最好是剥皮或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后食用;要饭前便后洗手,不喝不洁的生水,不吃不洁的食物;同学之间不要互用餐具及饮水杯,最好不聚餐。
三、注意用脑卫生
人的大脑约有150亿~170亿个神经细胞,一般情况下,人们仅仅使用了大脑总能力的一部分,合理而科学的用脑,脑子会越用越灵。怎样才能发挥大脑的最佳功能状态呢?
1.先要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越深刻,学习意识就越坚强,越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这是大脑工作的定向功能发挥持续优势作用的表现。
2.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可逐渐发展成爱好,从事爱好的学习或工作,可以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认识过程,可以减少脑力的负担。另外,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的精湛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使学生在欢快的情绪中接受知识。
3.要善于记忆。人的记忆力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18~35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时期,是否能够记忆的正确、敏捷和持久,关键在于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有效的记忆方法是多种感官同时作用,即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等同时作用于大脑,使大脑的许多部位同时感受到刺激,神经细胞发生广泛的联系和协同作用,不易遗忘。将记忆内容归类,对此易于记忆;把机械记忆变成理解记忆,有利长久保持;反复复习是记忆的主要手段。
4.劳逸结合,保护脑力。大脑工作强度过大或时间过长,易使神经活动转入抑制状态,出现脑神经疲劳。脑神经疲劳使学习效率下降,动作错误增加,并有一定的自觉症状如头晕、头胀、烦燥、疲乏欲睡等。此时,要立刻休息或转向其他性质的活动。另外在学习紧张时,要抽出一定时间适当锻炼和娱乐,要有足够的睡眠,学生每日的睡眠时间不应少于7—8小时。定时入睡,按时起床,被褥清洁,不蒙头睡觉,不抽烟、不酗酒,都有利于大脑健康。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
笑一笑,十年少。正确的、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们的体力和精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相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但日常学习生活中又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对于不良情绪,可通过自我鼓励法、疏泄法(如向亲人倾诉,必要时也可大哭一场)和遗忘转移法加以排解。总之开阔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对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是保持情绪稳定的条件。
关于高职学生的恋爱问题,从医学角度讲,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和生理上趋于成熟,学习期间不是绝对不允许谈恋爱,但是从健康尤其对心理方面的影响来讲,要慎重对待。相恋不易过早,因为学习和事业是第一位的,大学期间艰巨的学习任务,专升本的打算,未来的工作去向等情况都应考虑。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相恋的双方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激励,使恋爱成为学习上的动力,事业上的加油站、起跑线。恋人双方在各自的学习工作中,情绪饱满,关心他人,学习成绩和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相反,那种一味我属于你或你一定服从于我,学习成绩下降,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同学之间友情淡薄,对国家大事、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这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不健康的恋爱观。这种恋爱观对双方的心理乃至躯体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负效应,使未来的生活笼罩阴影。
五、增强体格锻炼
增强体格锻炼的目的,是从个人实际出发谋求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实践证明,终身坚持体育锻炼,对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是最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延年益寿,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保健措施。学生每日大部分时间伏案学习,故坚持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对大脑、对视力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六、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等于慢性自杀,也有人说吸烟是一种合法吸毒。烟草中大约含1200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碳、氮氰化合物、挥发性亚硝胺、焦油、芳香胺和多种金属离子铅、汞、镍、钴、砷等。
吸烟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研究证明:吸烟者可致死亡的危险度是不吸烟者的1.2倍;吸烟与肺癌有直接关系,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度比不吸烟者高10~15倍;吸烟可使人的寿命缩短5~10年;吸烟可使人的记忆力下降,头晕脑胀,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口腔异味;吸烟者不仅本人受害,而且祸及他人。总之,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奉劝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要吸烟。
七、酒与健康的关系
1.诚信缺失。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道德素质不足的主要表现之一。诚信是为人立世之本,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品德。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助学贷款是国家惠及学生教育权利的优抚政策,但是,近年来贷款还贷步骤出现恶意逃债、赖账不还的比率越来越高。据中央财经大学在全校对助学贷款问题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贷款学生是在用诚信为自己作担保,贷款不还等于失信于社会。2013年2月1日哈佛大学宣布针对之前发生的集体作弊事件的处理结果,勒令60名去年5月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剩下涉嫌作弊的65名学生一半留校察看,另一半根据情节严重性勉强得到赦免。该案例令人扼腕的同时,折射出诚信缺失所表现的另一类普遍现象———考试作弊。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义务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监管力度下降,比较中学“前紧后松”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下降,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作弊。调查显示,参与过考试作弊的学生比率接近50%,思想认识上接受考试作弊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此外,像大学生替考、论文的现象逐年增多,已成高校新兴职业。无论平时布置的小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许多学生都是从各种学术杂志或互联网上摘抄。然而,国外的大学在学生诚信方面的管理制度着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绝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对于学生的作弊行为,有着极为严苛的惩罚制度。一旦作弊行为被发现,均以开除学籍作为处理标准。震慑于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的作弊行为得到了基本杜绝。虽然惩罚制度不是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最佳途径,但是不得不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制度。中国大学在制定自己的管理规则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以期提高全体学生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当然还要提一提学历造假现象,假学历已然成为目前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优选手段,求职简历言不符实,滥竽充数,资格证件造假严重。造假现象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对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在中国目前较为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加强对孩子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其能以应有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杜绝不良行为。
2.对情感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结构的变化,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生因恋爱导致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刚进入高校大门的年轻学子势必对青春靓丽的异性充满迷恋与渴望,恋爱行为或多或少成为大学生生活到主要节奏,大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游戏化”地看待恋爱问题,导致恋爱形式畸形发展。爱情本身是神圣并且美好的,大学生追求爱情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现代社会文化和道德理念标准的形态特点,努力完善提高自身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将伤害降到最低化。
3.自私自利。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蹋完;倘若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这些言论虽然是形容旧社会的中国人,但当代大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公德心或多或少被此言一语中的,比如教室桌椅设施“占座”篆刻字样蔚为壮观;像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男女行为不检点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还观察到像开学报名时校园内到处乱停的私家车等。在西方国家,义务公共劳动成为大学生的必须社会活动,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行为则不为整个社会接受,这种道德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有令人更加愤慨现象如很多大学生求学道路上或多或少受到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然而,“知恩图报”者却很少。广州地区经社会各界牵线搭桥得以一圆大学梦的莘莘学子逾千名,但这中间只有一成不到的人曾用信件向资助者表达感激之情。沈阳有一位80多岁的王儒臣老人,节衣缩食13年出资数万元赞助4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至少他们在1999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载关键报道时,没有给老人写过信,也没有一名大学生肯露面。同样还有许多被大学生淡漠的传统美德,像有学生认为,见义勇为不应在大学生中提倡,因为大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见义勇为的道德基础是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见义不为或者见死不救,不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4.追名逐利,爱慕虚荣。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直接或间接受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情况如学生干部评选与很多大学奖励政策挂钩,担任学生干部便成为了众多学生追逐的目标,如何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与支持使得不少学生绞尽脑汁,请吃饭、送礼等各种招数层出不穷。大学生贿选学生干部,看似是受了社会“官本位”大环境的影响,其实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正在明显改变。据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考虑因素的首位,在回答“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72.8%的人选择“更现实功利”,在进行政治评价、价值衡量的时候,往往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此外,“爱慕虚荣,享乐主义”同样蚕食着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学生在生活各个方面注重物质享受,校园里的攀比风越刮越猛。有的学生因家庭不能提供充分的消费条件,而又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很难保证不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事。
二、当代高等教育的不足
1.教育机构与教育体制问题。
①机械化教育与高校盲目扩招。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审视问题,大学生素质道德问题从侧面深刻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的不足,在当代大学管理体制中,不断扩招和教育激励和评价机制,使得教师越来越多地为了自己的“小康”多多地兼职兼教、热衷于自己的科研等。逐渐地把大学教育的性质转变为机械式的应付性教育。与此同时,学生却被冷落,少有人关注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和困惑,以及他们道德价值观塑造,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中,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的学生出现素质道德问题也在所难免。②功利化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如今高等教育对教师的遴选机制过分看中名誉、知识水平,成为类似符号意义上判断的机制。与老一辈的高等教育者相比,我们现代的教育者缺乏历史、艺术、哲学、和传统道德的修养,缺乏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缺乏人文精神所彰显的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态度。③现行教育在体制在道德教育上缺乏连续性,形式主义严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于人的品格成长就需要持之不懈的努力,在初级教育阶段,对于孩子道德的教育十分看重,中学的道德教育开始弱化,客观因素就是重点学校选择分数好的而非有道德的学生。有人认为,大学是培养专才的,没有必要强化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观发生转变,出现学历与道德觉悟不成正比的现象,这些也都与大学的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实质内容的状态想匹配。
2.社会环境因素。
①资本主义理念渗透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和视野,但同时伴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鉴别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塑性强,其国家民族意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将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造成威胁。其次,西方一些资本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都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更多地被青年学生过分推崇,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本国经济发展状态的不满与否定,最后就是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抛出的理论观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盲目跟风,逐渐淡化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②社会转型与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学生的奋斗意识,助长了享乐主义,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弱化精神层面的追求。高科技也使得传统的文化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互联网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主体,网络上各色各样的消极信息不断娱乐化和腐蚀大学生的判断力。总之,社会形态与意识的转变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探索道德素质教育的新方法
面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种种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审视、去思考、去解决,出现问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我们能够控制事物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不断探索更为先进而有效的革新方法。
1.改变认识,树立恰当的德育目标。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学生道德观念发生改变,陈旧的德育理念与方法已经无法适用新时代的潮流,现今的教育往往过分关注于教育的“实用性”,对“智育”的倾注远大于“德育”,这种教育模式跟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完全脱轨,拥有高级科学技术的人才却不懂得如何做人,像马加爵事件,中南大学杀人案等诸多事件充分证明了这种教育理念的失败,智商与品德没有必然关系。所以,认识到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关键性是重中之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赋予新的解释,现行德育理念过分强调整体而忽略个人,过分围绕政治需要而忽视基础道德认知,这种模式必然造成空设空谈的结果。树立新的目标,根本上要把握责任感、公德意识、文明意识等基本道德修养,以此为基础,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不断深化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理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放眼世界,探索新的方法。
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提倡积极参与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智德”(理智的道德)主要是训练、教育的产物,而“行德”(道德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发展主要是习惯的结果,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反复实践得来的;提倡“批判性思维法”。在道德教育中,英国同样采用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方法,澳大利亚则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形成积极的品格特征,包括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宽容、坚定、礼貌和同情等;开放实践,学校即社会。道德教育必须是开放的,道德教育必须融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方有价值,才能得到发展和巩固,新加坡的学校推行真实教育,主张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社会道德生活面貌,传授的道德知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应该是社会上真实可行的,符合社会推行的奖惩标准和利害后果;重视心理辅导,实行“贴心教育”。心理辅导作为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与解决,必然造成行为上的恶果。日本近80%的学校也都建有心理咨询机构。国外更加侧重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及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分析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状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政策研究者解决实践问题,为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这样,学生道德教育将以此为基础,发展道路更加宽广;深化研究,开拓教育思路。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克服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学会自立,努力去寻找自立的机会,体验生活的艰难;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同时,提倡“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意识是维系我们传统人情社会的一种纽带,感恩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加强“励志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加强教育投入。教育工作者必然是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力量,加强教育投入,以先进的理念引导和强化教育工作队伍,深化教育队伍改革将会使学生道德教育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张艳丛 赵婧 苏永彬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上海部分高职学院女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全日制专科生进行抽样调查。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当场交卷。工作人员需向学生解释调查意义,并保证绝对保密,力求问卷的真实可靠性。一共发出1000份,回收到853份问卷,经过甄选有效问卷为630份。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上在16周岁至24周岁,基本上处于青年时期。
二、研究内容
1.设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
当下大专女生:接受性教育的时间和途径、对自身性观念的认识、对婚前的态度和行为、对大学学校性教育的看法…
2.调查追踪
(1)经双方同意,采用录音的方式探讨对性的看法。(不透露资料的绝对保密)
(2)随机筛选50名自愿留作后续调查的女生。
三、研究步骤
1.填写调查问卷
问卷搜集方式:
(1)采用校区走访,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集体填写调查问卷。
(2)采用快递方式将问卷邮给其他院校的负责人,并讲解搜集问卷的要求。
(3)采用网上问卷调研方式。
2.对调查问卷的整理,数据分析
(1)接受性教育的时间和途径题
时间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还没有开始
百分比(%) 6.52 62.77 18.21 6.25 6.25
途径 网络媒体资源 家长 朋友之间的交流 学校教育 自我探索
百分比(%) 34.63 14.18 26.25 20.82 4.12
很大比重的同学是从初中高中时期通过网络资源、朋友之间的交流、学校教育获得性知识。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后期,“青春期卫生教育”应在中学阶段青春期性成熟之前就开展,而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男女生殖器官的名称、位置、功能等都不太了解。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还有15%的同学是从大学开始接受甚至还没有开始接受性教育的,这15%的同学中有87.2%的同学来自农村户口。
(2)对自身性观念的认识
性观念主要包括对性自由、婚前、恋爱(婚姻)动机的看法和评价。数据显示,女大学生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开放化趋势。但就上海高职学院女生的性观念的现状分析表看,传统的比例为58%、一般为18%、开放为24%,相对于上海全日制本科生年调查研究而言,高职院校的女生显然保守许多。当被测试到生理部位名称和等词语的时候有12%的同学觉得恶心下秽、有32%的同学觉得难以启齿、有3%的同学听到这类词语就会感觉到心跳加快面耳发烧、只有53%的同学觉得自然正常。这表明了上海高职学院的女生在面对性的这类话题的饿时候还是比较含蓄的。
(3)对婚前的态度和行为
根据我院女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显示我院有婚前的女生占11%,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婚前的占26%,非常肯定自己没有的为63%。其中被问到如何看待身边有的女生时,有64%的女生是可以接受、25%的女生是无所谓的态度、9%的女生是巨大不应该,要将其疏远、还有2%的女生觉得羡慕,并也想尝试。
(4)对大学学校性教育的看法…(以本校为例)
在大学校园里开展性教育课程,应该是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不过在上海高职学院的大学生性教育的现实中存在诸多困难,其实主要是学校不重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不佳和学生不愿意参加,所占比例高达81.82%。
在我院的调查问卷中,有题为“如果我校开展性教育辅导,您会?”其中有13%的同学很支持,积极参与、 35%的同学觉得无所谓是形式而已、19%的同学觉得不需要,自身对性有充分了解、21%的同学选择不去,估计达不到预期效果,作用不大、还有13%的同学觉得不好意思,不会去参加。对于性教育的内容,调查问卷给出这样的回答:有52名同学选择以两性之间的协调的人际关系教育、32名同学选择性器官教育、23名同学选择性别角色教育。54名同学选择性道德性伦理教育、还有7名同学选择其他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3.总结分析
上海作为发达城市,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繁华,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交融,思想解放与追求时尚的潮流对上海大学生看待性问题的态度造成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上海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有过的女生比例也逐年上升。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上海高职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和性教育也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的性健康教育滞后,大学生对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渴望,往往不加区分就盲目吸取西方性观念,不稳定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性态度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目前婚前性为还不算普遍,但已存在自由思想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消极趋势。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上海高职学院的女生,她们大部分来自外地,少部分上海本地人,受到传统的道德观念较大,受外界影响开始,因此在上海高职学院实施性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对各大高职学院的性教育建议
1.设立恋爱观和性心理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采取新的课程模式来吸引学生参加。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有效的和适合上海现状的性观念教育。
2.定期开展性知识、性道德、性健康的教育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好是可以请相关性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健康的工作者来校指导、授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研究综述
当前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研究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问题就先要对当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现状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从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进行论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查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并且论及到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文章,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梳理后,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学界对本课题的研究:
⒈对心态的定义。翟云翔认为:“心态是心理态度的简称,是人们各种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包括意识、气质、兴趣、观念、情感等等。”[1]赵卫川:“心态是心理态度的简称, 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某种体现。”[2]张建勇指出:“心态就是由当前事物和过去经验引起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表现。”[3]
⒉对良好心态的定义和内容。廖石美认为良好心态:“指对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作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心理反应。”[4]邱镛妃认为良好心态:“是一种正向、乐观、平和、进取的心态”。[5]良好心态的内容,翟云翔认为“良好心态包括的内容有:学习心态、乐观心态、从容心态、宽容心态、坚持心态、感恩心态等。”[6]
⒊良好心态的作用。翟云翔指出良好心态“使人乐观、向上、热情、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7]邱镛妃认为拥有良好心态的人“总是从积极角度平和地看待客观现实,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遇到不幸或不顺心的事情时,不会怨天尤人,反而能从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有利的一面。”[8]
⒋影响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因素。翟云翔认为有两个因素,“恋爱因素和学习心态因素”。[9]赵卫川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环境因子,指出了三大因子“1.社会进步的大环境带来的挑战,2. 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3.不同家庭生活条件带来的影响”。[10]
⒌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宇南,罗映光指出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1,有利于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2,是树立大学生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前提,3,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赵卫川认为重视对良好心态的理解,对于“加强对莘莘学子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就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感情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始终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12]邱镛妃“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⒍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对策建议机制。谭金蓉指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大学生心态追踪调查与调控机制。第二,培养大学生基于能力的自我效能感。第三,形成以行动为主导的应对方式。第四,建立积极心态培训机制。”[14]高阳,马宁指出要“(一)制定并实施培养计划。(二)加强阳光教育。(三)关键的问题。”[15]翟云翔认为“(一)良好恋爱心态的培养。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2.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3.学会理性控制。(二)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1.学习投入,2.学习调整,3.学习积累。(三)良好学习风气的培养。”[16]李俊芝“(一)积极引导和教育。(二)建构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系统。(三)让大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心态的方法。”[17]构建大学生积极心态培养机制,邱镛妃认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高等学校大学生积极心态培养长效机制,包括教育机制、环境机制和评价机制”。[18]
⒎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路径。谢丽丽主张“(一)注重自我调节,培育健康的思维方式、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二)注重思想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三)注重模式创新,引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四)注重形成合力,构筑高校与家庭、社会培育一体化环境。(五)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大学生心态失衡监测预警机制。”[19]赵卫川探索了其有效途径,指出“1. 培养积极的心态,2. 培养忠诚的心态,3. 建立谦虚待人的态度,4. 培养感恩的心态,5. 培养同理心态。”[20]以某种方式,方法来培育,马积德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以做平凡事,做平凡人,走平凡路为渠道,通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来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21]
二、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外对于心态问题的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态史学,文化学等都会关注的,并且国外学者更多是应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去从事心态问题研究。其中对于研究心态问题有代表性的有社会心理学,西方心态史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社会心理现象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中的分支。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对社会表象在心理上呈现出来的反应。那么,个体和群体的某些个心态问题也是对社会表象在心理上呈现出来的某种反应,因此就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体和群体的心态问题当做心理问题去研究的。西方心态史学是西方将历史学知识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科学融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西方心态史学有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意,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2]西方心态史学对于心态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时期从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直接去研究探讨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却是将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渗透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之中。从内容来看,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渐丰富,包括了“如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权教育、现代人消费观念教育、国际和平与理解,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品德与素质教育等。”[23]从途径上看,“西方国家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个共同点;以学校为中心,形成呈辐射状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教育网络。”[24]例如不仅“美国和西欧高校内严整的学生工作机构”,[25]并且往往还“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26]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去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心态。从方法上看,国外高校注重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来施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教育,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及环境感染熏陶教育,如调查与社会服务,课堂教学与各种校园活动等。”[27]正是通过这些既丰富,又“隐蔽”和“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潜在地,历时弥久地养成大学生们良好的意识,态度,情感,观念,动机,兴趣等,至此培育出大学生们的良好心态。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国内关于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书籍,大多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思维科学,医学等学科视角去研究大学生良好心态的问题;至今国内尚无一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研究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书籍。
国内在这方面的期刊文章包括学位论文的数目并不多,查找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且对这些期刊文章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态的研究,重要期刊文献总共有七篇。在这七篇重要期刊文献中研究社会心态的就有五篇。从时间上看,这七篇重要期刊文献多是集中在最近的三、四年时间内发表出来的。说明近三、四年来学界对心态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从内容上看,研究最多的就是社会心态。在重要期刊文献中有五篇都是研究社会心态的,有四篇都是研究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有从不同时代,不同视域,不同角度进行的。并且指出了培育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实途径,这些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对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和启示。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从未对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做过理论上的研究,但实际上,却是已经做了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之事。国外高校中设置课程中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外,高校拥有系统的开展学生工作的工作机构,再者,已经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都彼此协同作用,这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手”;在国外“但社会生活中处处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8],这是“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交互作用来养成和塑造大学生们的情感,兴趣,动机,意识,观念等构成心态的各个要素,去培养大学生们的良好心态。
总体来看,对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都有着其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这些都为我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提供了理论研究上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6][7][9][16]翟云翔.高职高专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J].大众文化,2014(15).
[2] [10][12][20]赵卫川.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
[3] 张建勇.大学生心态的研究进展[J].毕节学院学报,2006(6).
[4] 廖石美.谈中职生积极心态的培养[J].生活教育,2014(S2).
[5] [8][13][18]邱镛妃.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6):691―694.
[11] 胡宇南,罗映光.略论当代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14] 谭金蓉.大学生的心态状况调查及其积极心态培养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5] 高阳,马宁.当代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1).
[17] 李俊芝.塑造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0).
[19] 谢丽丽.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和谐心态培育研究[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4).
[21] 马积德.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职生良好心态[J].职业,2015(1).
[22] 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3] [25][27]王志华.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00-0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其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则是根本的出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研究与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让学生内心喜爱认同并接受,并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师以研究的观念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据学科特色,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从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是“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研究创新”[1]。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它要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不像以往那样搞“大包干”,而是引进了学生“承包责任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导学”能力至关重要[2],所以教师角色要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员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帮助学生自己掌握获取正确的知识与释疑的能力和方法,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
研究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需要的人。研究性教学模式破除了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与学生互动,与学生集体研究,共同探讨,不仅使用“为什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观点如何”、“本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等诱导式的提问;而且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几个研究课题,如“请你对大学四年进行一个规划”、“德与才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恋爱观”等学生关心的话题,或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这些研究课题或是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报告等,没有现成答案,只有靠学生的自主探索才能解决,这无疑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专题化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教研室教师承担一个模块下的一个专题或几个专题的课件制作、资料收集、备课与教学任务,再由教研室将每位教师的专题建设成果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整合、汇编,形成一门课的建设成果。专题化教学模式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符合新课改的内在精神要求。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1.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使每个教师的专长得到了有效利用。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均不完全统一。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法学专业、历史专业、教育学专业、哲学专业等。专题化教学可以按教师的专业分配专题,使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例如,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共 八个专题进行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和婚姻、恋爱、家庭道德教育专题等,这八个专题由教研组的老师分工协作来完成,每位教师承担其中一部分任务,所以有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精心设计、组织策划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由于任务分割,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减少,教研组教师有精力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精心设计部分课时的教学形式,对自己承担的专题研究得越深,容易发现问题,这就为教师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奠定了基础,促进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完成了许多有亮点与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科研成果都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加强教学的理念[3],必然会提高教师在这一领域的学术造诣,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3.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少而精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集前瞻性和时代性于一体,根据时展补充完善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避。同时以专题为单位进行教学,可以打破章节具体理论的限制,形成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特征。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教学模式,其建构的基础在于对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认知,以培养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体性教学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主体性教学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弊端提出的[4]。很多人对此命题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5]。这种提倡本没有过错,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一个合作,教师主体性同样重要,教师主体性的迷失无疑将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担当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随着经济一体化,学生思想认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确保一元化指导思想地位的关键,确保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来引导和统领学生思想认识“多元化”。
当然,学生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同等重要,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单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就教育过程而论,调动学生主动性实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认可、内心认同与接受的程度。这就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应该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的氛围,内心认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与“学”的主体的学生,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存在。所以,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激发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四、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自“05”方案之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学生数量多、课堂过大,加之经费、时间、场所、安全等因素,使得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实际上,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多,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便组织实践教学,范围较为狭窄,甚至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再者,实践教学涉及到设计选题、组织协调、联系实践基地、寻找经费支持、学生安全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因此,部分教师不喜欢上实践课,也不重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对症下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切实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从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自觉视实践教学,对于一些阻碍实践教学的因素,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同时有必要发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实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学校可以成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副书记亲自挂帅,院系领导主抓,选派专门负责人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同时配备相应的5万元~10万元专项经费,解决学生的交通费、调研费、住宿费,指导教师的工作换算成相应的工作量来计算。最后,实现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配的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成绩评定标准,健全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考核是双向的,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实践日记、实践调查论文等;对教师的考核,包括组织是否严密、过程有否跟踪、总结是否到位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论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推进研究性教学[J].江苏高教,2009,(1):25.
[2]姜献生.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0,(8):198.
[3]柴中梅,刘月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3):18.
[4]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