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农业大学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8: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大学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第1篇

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 研究生教育

一、背景介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20年的发展,到2011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招生人数累计已近百万。1999年5月,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1年,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近百个,年招生人数超过万人,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为例,介绍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方法,并就相关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探讨。

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状及特色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作用。

云南农业大学从2002年开始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1年12月止已授予硕士专业学位641人,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557人、兽医硕士学位66人,高校教师18人。到2011年12月,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1275人(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183人),在校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1243,规模上与专业学位人数已超过科学学位研究生人数。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形成了以下特色:

1.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拓展生源,成绩显著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在全国开展在职攻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学校中,2009年招生639人,在69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一;2010年招生385人,在73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二。2006年~2011年云南农业大学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录取在职攻读研究生共1912人,其中农业推广硕士1786人。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不断创新,特色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云南农业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教学管理模式,经过近八年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具体包括:(1)初步构建了以严把关为中心的论文质量保障体系;(2)主要课程教学实现团队化;(3)严把导师遴选环节,严格执行双导师制;(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云南省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结合,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发展需要,增设新领域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10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增设了“设施农业”领域并开始招生工作,云南农业大学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这在地方农业院校也是首次。

三、主要做法

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分级管理,有效激励,提高招生宣传人员的积极性

2005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明确研究生处、学院的职责、分工与权利,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研究生处招生科负责招收和录取,培养科和学位办负责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各学院组织招生宣传和生源拓展、授课和各培养环节的实施。

学院和学校进行对考入学生的学费实行比例分成(一般为73),学院在再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进行招生宣传,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在招生咨询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迅速、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录取时,按照国家的计划严控录取规模。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办学质量

为做好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精神,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分级管理办法》《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工作流程》《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规则》《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规定》《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及成绩管理的规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关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保证了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杜绝各类学术不端现象。

实行二级管理后,各学院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培养管理实际,也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如经济管理学院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等11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修订了培养方案计划的32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探索灵活的办学方式

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边工作边学习,为了解决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冲突,采取了平时自学,每半年集中一个月时间面授的方式。对生源比较集中,同一领域超过20人以上的地州,可以申请联合办学点,减轻学生到昆明就读的交通、生活等经济压力,不足20人的领域,必须到学校本部参见面授。到目前为止,校外集中联合办学点有15个。

教学组织与管理,严格按照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学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课堂授课时间1年2次利用寒暑假期间集中进行,每次约1个月。部分课程有云南农业大学选派,其他课程委托办学合作单位组织选拔师资进行教学,授课教师完全以教授为主,副教授和其他部分高职师资参与少数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和合作单位的教学管理规定,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1.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

农业推广硕士原有13个领域,云南农业大学除林业、水产两个领域没有开办之外,其余11个领域都招生,但有招生的11个领域的招生人数极不平衡;招生人数最多的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是人数最少领域招生数的60多倍,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领域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3%。

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就全国而言,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学位课,尚无统一配套的适于农业推广硕士教学特点的高水平教材,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

3.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第二导师未能在研究生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建议

针对目前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现状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按照全国指导线进行录取,体现公平原则

根据报考云南农业大学考生的GCT和专业课考试成绩来看,近两年来,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比如我校在2009年报考我校农业推广硕士的达1053人,但按照学位办的招生限额(350人)录取,尚有98名GCT成绩在全国指导线以上的考生无法被录取,导致以后的考生报考热情受到冷遇,2010年报考人数就降到788人。

2.按照各领域生源及招生情况,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

在同一类型的专业学位中,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自然学科录取人数较少,而社会学科录取人数较多,导致许多以前本科时读自然学科到报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时改报社会学科,为了培养更多的自然学科人才,建议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扶持相应的领域人才培养。

3.加强教材建设

鉴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的情况下,建议加强相关教材的建设。

4.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应加强第二导师相关的激励和淘汰机制,充分发挥第二导师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2).

[2]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1).

[3]王文君,上官新晨,徐明生,杨武英,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第2篇

摘 要 瑜伽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修炼方法,并不只是一套流行或时尚的健身运动,现代人汲取其有益精华,发现瑜伽的好处举不胜举,是一种集健身、健心、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倍受青睐。近年来,瑜伽已经走进普通高校,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本文仅对沈阳农业大学选择瑜伽选项课的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资料。

关键词 瑜伽选项课 教学前 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现将选项课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通过检索知网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期刊等文献,搜集瑜伽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详细阅读和研究,并结合瑜伽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相关研究的文章进行选择和整理,并从中了解了瑜伽教学的有关概况,为撰写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依据。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瑜伽教学的基础上,综合文献探讨的结论,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参考类似的硕士论文问卷,形成了问卷构架与内容,设计了十个问题进行调查。

(2)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在制定问卷的过程中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多次征求专家意见,特邀请了对本文研究内容熟悉以及从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多年的7位专家对调宋示斫行全面审核和评定,有71.4%的专家认为比较完善,有28.6%的专家认为基本完善。从专家的评价结果看,说明问卷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满足本研究需要。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采用随机选取沈阳农业大学瑜伽项课中2013级30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教学前由笔者亲自发放以及收回相关问卷,所有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3.数据统计法

通过用Excel将有关数据与信息归类整理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了解瑜伽的主要途径

在上瑜伽课之前,通过对300名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研究与分析,在回收300份有效问卷中,有291人了解瑜伽,占97%;9人不了解,占3%。由此可见,瑜伽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不仅在健身会所,在高校也被广泛传播。学生是通过不同方式了解的瑜伽,如表1所示。

(二)学生选择瑜伽选项课目的

学生选择瑜伽选项课的原因诸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健身、塑形、缓解压力、减肥及其他等。84.1%的学生健身,欲通过瑜伽练习提高身体素质和是身体机能;49.6%的学生出于塑身目的;48.4%的学生想通过瑜伽练习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放松身心,平衡内心;40.1%想通过练习瑜伽达到理想的体型。瑜伽能把健身与健心有效地融为一体,对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时尚的、有用的健身运动。在其他的选项里,主要是因为瑜伽简单易学,容易获得学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调查结果中也基本反映了学生选修瑜伽课的实际情况。

(三)学生学习兴趣及喜爱程度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支配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有些研究者指出,练习者选择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学习和接触过瑜伽运动的28名学生进行“喜爱程度”调查发现,有35.7%的学生非常喜欢,有53.6%的学生喜欢,有10.7%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普遍对练习瑜伽的感觉较好,喜爱程度较高,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练习和接触过瑜伽的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

三、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在教学前多数学生对既古老又时尚的瑜伽运动有了解,具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丰富了沈阳农业大学体育课的选项,让学生又多了喜爱的体育选项课。

参考文献:

[1] 张惠兰,柏忠言.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范美艳.吉林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2006.

第3篇

[关键词] 在职研究生;农业;专业硕士;同等学力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连年的高校扩招使中国的本科生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研究生教育这几年飞速发展,从半脱产研究生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对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支撑性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综合性重点农科类大学屈指可数,每年为国家培养的农业类研究生更是与农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农业院校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责任重大,意义深广。

一、当前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职研究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参加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类别,包括30多个专业的专业硕士;另一类是同等学力硕士。相比较全日制的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有下述几个优点:第一,入学考试较容易;第二,工作较满意的人不用二次就业。所以大多数已经工作的人比较愿意选择在职研究生方式进行深造。

1.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1)我国同等学力硕士的种类。现在主要有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医学、计算机等各专业,有的专业学位考试只统考外语,有的专业还考学科综合。

(2)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学方式。同等学力硕士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满足入学的基本条件都可以免试入学。各高校的入学条件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要求有学士学位证。但是,同等学力的学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证,必须参加每年5月份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所有专业都统考外语,有的专业还有综合考试。入学后四年内考试通不过者只有课程结业;属于宽进严出型。

(3)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单枪匹马报名,目前招收同等学力的各大高校很多,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单独组班,单独开课,课程一般和统考相关,在周末上课;一类插在全日制研究生班中听课,课程一般和统考无关。

目前招收同等学力的各大高校很多,但以人大、北大、清华、对外经贸、中国政法、北京师范大学较为突出,农业方向的招生单位较少。

2.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1)我国专业硕士的种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从1990年至2012年我国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已达几十个:法律硕士(J.M)、教育硕士(Ed.M)、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农业推广硕士(MAE)、兽医硕士(VMM)、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卫生硕士(MPH)、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MFA)、风景园林硕士(MLA)、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翻译硕士(MTI)等。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学方式。每年6月底报名,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标准。

(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所有录取学生以学院为单位采取周末或假期集中式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较经济类、法学类等专业而言少之又少。

二、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受教育概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仅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拥有较高专业技能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在职研究生培养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也是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型,37个专业学位领域;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仅有2000余名。

四、农业院校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想法

发达国家农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结合我国农业方面在职硕士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以往研究生教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

农业院校当以各学院为培养单位大力开办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加强信息化步伐,强化远程教育建设,为在职人员或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发挥送教上门,送科技下乡。通过短期与长期结合、脱产与业余结合让更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

2.解决农业院校在职研究培养经费

各院校对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般属于研究生自筹经费,学费一般在万元以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收入低于其他领域工作人员。如果国家可以将农业类在职研究生培养纳入财政预算,或给与助学贷款,这样可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业人员,使之成为扎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力军。

3.科学制定在职研究生培养计划

农业类在职研究生多来自企事业或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他们努力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除了全面拓宽知识面,更希望课程设置应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锻炼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出发,通过在职研究生培养不仅仅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更能将学到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工作和生产中。

4.建立在职研究生导师责任制

在职研究生多数时间与导师靠邮件和电话方式沟通,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没有全日制研究生全面、细致,建立在职研究生导师工作制度、规范导师授课、论文指导条列、虽然在职研究生可能工作经历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负责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更应从专业技术角度全面培养。

总之,我国农业院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尚属大力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受教育情况及掌握技能情况出发,认真思考我国在对农业领域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各农业院校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艳芳,侯首萍,孔素然.浅谈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现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2第23卷增刊2月

[2] 百度文库,浅谈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第4篇

网上报名从即日起至4月30日止,考生可登陆研招网进行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完成后考生须于5月5日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缴费(报名费300元)、领取准考证并提交下列材料:身份证复印件、报名信息表(网报后下载打印,签章)、两位专家的推荐书(网报后下载填写)、硕士课程学习 成绩单、硕士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原件审核后退还)、往届生还须提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复印件。

“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采取“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方式,具体要求见本站的“申请考核制”办法(待公布)。

考试时间:初试定于2016年5月21日、22日进行。所有考试科目均为笔试。复试时间另行通知,跨专业考生复试时加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第5篇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四、结语

第6篇

一科研发展现状

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6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2项,到位经费近2.36亿元。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通过审定的品种12个,获得专利81项。总体来看,学校科研项目数及科研经费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主持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师数量稳步增加,而且承担课题的年轻教师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全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学校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著作及教材。通过这些科研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及相应的设备条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办学实力有明显的提高。我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部委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6个)、60个本科专业。

二科研对本科教学的促进

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新疆农业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并鼓励科技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了许多创新型人才。

1鼓励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启动基金―――新疆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重点资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使他们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十一五”以来,我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及推广项目共计562项,为本科教学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此外,学校还对在职教师参加深造和学位进修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他们结合所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教育。

2加强基地建设,提供实习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本科学生的教学也必须归结到实践上来。通过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我校与全疆各地州建立了178个实习基地。其中,由我校草业学院承担的“新牧1、2号种子基地建设与生产”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1470万元,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我校还拥有4600多万平方米的实习林场和275.58万平方米的实验农场。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维持主要依靠科研经费支撑。他们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

3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特色教学

教材是大学本科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源泉,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现实生产力。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现有教材,而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随时自编教材或补充讲义,保持教材的前沿性。我校始终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近年来,共编纂各类教材121部,各类实验指导、复习资料若干。这些教材都紧密结合科研实践,结合新疆地域特色,使学生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通过计算工作量的方式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自编教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4强化学术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都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最新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并努力使这种规定逐步成为一种制度。通过这些讲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其科研兴趣。此外,我校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学生讲授前沿性学科知识,使广大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的前沿性知识,感性上得到了升华。

5成立学术团体,鼓励学生科研

通过成立各类学术团体,可以使本科学生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科研活动。我校在“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学生科协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科技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与科研可以零距离接触,而且还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我校的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促成了我校学生的学术氛围。

6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有45%的科研项目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积极吸纳本科学生参加我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五年来,我校部分本科大学生利用实习和假期参与到了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当中,接受了科研思维的训练,获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有80%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三以研促教的设想和建议

1尝试在本科教学中设立科研学分,增强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

本科生阶段,基于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及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主要是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科研习惯、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因材施教,促使本科生早期系统接受科研训练,直接参加科研实验或实习,使大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受到从事科研的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科研项目(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更新就越快。教授们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结合他们所做课题,告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养成不迷信权威、于不疑处有疑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本科教学的改革创新,大幅度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3强化学术交流,活跃大学学术氛围

及时举办反映学科进展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向本科生宣传介绍科研成果。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最新科研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这些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4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与学术著作,体现特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增长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为此,应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大学教师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自编具有特色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教师在授课中将最新的和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也是应对知识高速更新的根本举措。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

(1)对各类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整合和强化,重点强化服务本科教学的功能。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应提倡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2)毕业设计(论文)是一种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科研训练。一个有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既是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又能适合本科学生的特点,从而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互相促进。应注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的结合。

(3)教学与科研基地并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为依托,通过科研项目实施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科研与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在如何将科研与本科教学密切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教改方面,新疆农业大学近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及时将科研和生产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问题及时融汇到本科教学活动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写作;教学;改革

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于:学生在农业科技写作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就有必要积极展开对《农业科技写作》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以期能够加强对学生农业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 结合学生对象调整课程安排

对于各大农业院校而言,结合学生所就读年级段的不同,需要立足于现行《农业科技写作》课程框架,对课程安排作出合理的调整与优化。以某农业院校为例,原来只针对大四年级段的学生,给予了《农业科技写作》的课程安排。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将《农业科技写作》设置为选修课,未对学习做严格的要求与规范。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科技写作》的课程开设时长远远无法达到相关标准,且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这对于学生农业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而言均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对《农业科技写作》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农业院校需要以对学生农业科技写作能力的提升为中心目标,对相关的写作性课程课程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具体的安排方案为:针对大一年级段新生即开设了有关农业写作方面的基础性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内容,纳入学分考核标准当中。通过此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后续进行实践写作时能够有稳固的写作基础。在基础之上,于大三年级引入《农业科技写作》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因而能够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写作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提高其写作技能。

2 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农业科技写作在内容方面非常的广泛,然而现阶段的课程安排方案下,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接触并学习《农业科技写作》相关内容的时间也是极为有限的。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安排方案下,将《农业科技写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农业科技写作方面的实践技能,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予以全面的把握。为了能够在《农业科技写作》课程教学中,体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建议采取如下方案进行合理的改革:第一,需要将《农业科技写作》课程内容按照通用理论部分、以及专业实践部分这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农业科技写作》课程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基础性知识,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科技写作的基本概念、写作类型、写作特点、以及具体的写作要求。此环节教学的重点还体现在:引导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的整个写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自确定主题,至统筹布局,至材料收集,至提纲编撰,至写作修改,至定稿完善的整个流程安排。而后者主要是指,引导学生以所在专业为核心,选取兴趣点,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资料、专题讲授的方式,在《农业科技写作》学习中贯穿对写作要点的训练与巩固。

3 重视对科学前沿教学的丰富

在校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知识视野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就决定了学生在获取信息、收集资料方案的渠道非常有限。因此,在有关《农业科技写作》的教学改革中,需要通过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以及阅读的方式,不断的丰富对科学前沿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在此环节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应当如何应用学术论坛以及网络数据库,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检索与阅读工作。当中所涉及到的资料数据库包括CNKI知网数据库、SCI数据库等多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农业科技写作》课程教授中,还需要重视引用最新的科技基站以及科技问题,在代入这部分前沿性学科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知识点的集中讲解。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更新速度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优化。

4 结束语

在农业院校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当中,《农业科技写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其能够为农业学科相关科研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其能够实现对农业科学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学生通过对《农业科技写作》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农业科技论文的一般写作方法与技巧,能够将农业科技的发展以论文的方式概括出来,更加直观的反应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现状。对于各大农业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写作能力,还能够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显著功效。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科技写作》教学改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与要点展开了简要分析与说明,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吴益伟.农业科技论文中结论部分写作的常见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9):135-138.

[2] 张学军.《农业科技写作》自主创新性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农业与技术,2006,26(3):197-199.

[3] 马迎杰.农业科技论文引言写作的常见问题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47-250.

第8篇

关键词: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88-0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质的骨干课程。由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名词术语繁多、病原微观而抽象,导致该课程学习起来难度大,不易全面、系统掌握课程精髓,构建完整理论体系。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灵活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需求是每个病理工作者不倦探索的课题。目前,我国不少教学工作者对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和尝试,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目前关于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却鲜有报道。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与探索,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调整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拟向森林保护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对实验和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术型创新人才,为林木病理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普通植物病理学涉及学科范围广,应用知识全面,该课程以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同时与树木学、遗传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普通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的系统学习之前,需要对上述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有相当的认识和了解。结合兄弟院校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实际情况,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在第四学期开设,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增加1周的教学实习。同时在第二学期增设《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树木学》由第四学期调整至第三学期,安排在《植物学》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之前。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参考书,补充最新的概念、方法和观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有效施教和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托,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植物病理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概念、新观点不断涌现,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以及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王海光等,2015)。我国的第1本《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始发于1979年,2009年,《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第四版教材发行。近十年内教材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但对于植物病理学一些最前沿的知识仍未包括在内。森保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植保专业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基本概念、病原生物的分类以及诊断和防治等基础知识是一致的。目前,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相关的教材版本较多,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选用的是许志刚主编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4版),同时将谢联辉编写的《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参考书目,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林木病害的案例,尽可能地将近年来华南地区生产中遇到的有关林木病害的种类、发生为害情况、对林业生产造成的威胁和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补充到教案中,把该方面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学生。此外,植保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相对成熟,国内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精品课程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推荐相关的网站作为课外学习的素材。

二、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林木病理学教研室有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以及一位高级实验师,教学、实践和科研经历丰富。三位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本教研室积极鼓励年轻教师通过国内外研修及合作等途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教研室三位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各有所长,在课程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结构不同将普病内容划分为3个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配以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激发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使每个知识点达到新、精、深、透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领略教师新面孔的同时,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法教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本教研室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兼备、表现力及信息量大为增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更不能不求质量和特色地完全沿袭其他兄弟院校的多媒体课件。本教学团队借助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契机,收集了大量林木病害的素材,结合岭南地区的生产实际需求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自主开发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教学与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本教研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借助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优势,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三次校园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完植物病害的症状这一节后,直接带领学生到学校树木园观察植物病害的不同病征和病状,时间不长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将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要求学生从第四学期走进实验室,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时间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认同。

此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以考试为主的形式,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10%、20%、5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

四、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和补充实验教学素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对植物病害种类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就业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随着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林业企事业单位对森林保护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农业大学向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32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此外,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在安排实验课时,需要将各实验项目安排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后面,使理论与实验同步。这样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进行的实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此外,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完成几个实验项目,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研室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增加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

森林保护专业停招15年,致使本学科病害标本老旧,急需更新和补充。然而病害的发生复杂多变,病害标本的收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华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林木资源丰富,病害的种类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也不相同,短时间内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可充分发挥学生教学实习期间的作用,将新采集的标本鉴定后保存,作为下一届学生实验课的材料,如此循环,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实验教学素材得到了更新和补充。

五、结语

总之,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和充实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完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