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8: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科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学赛结合;网络营销;课程设计
《网络营销》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和策划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极强的课程。笔者在实施课程教学时,以网络营销能力大赛为引导,通过实施“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搭建便于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的《网络营销》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本文总结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设计思路以及在线开放教学平台的架构方法。
一、基本设计思路
1.教学模式设计
“学赛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实践任务。我们选择了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网络营销能力秀大赛贯穿课程教学过程,在“学赛结合”的基础上,针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将教学过程细化为“导、学、做、结、战”五个环节。其中,“导”是建立知识导图,使学生了解知识框架、明确学习重点;“学”为学习课堂,主要通过微课的形式讲述基本营销方法;“做”就是操作课堂,采用微课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就是项目小结,首先设计一个项目小测,对前面的学习进行验收,然后总结,再次提炼知识点;“战”是网络实战,在实战环节中,我们编辑了详尽的实战指导手册,同时以网络营销能力大赛为主要实战平台,以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如淘宝网等为辅助平台,指导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运营店铺等实战形式完成实践教学。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设计,教师有效实现“学赛结合”。
2.教学项目及进度设计
根据《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四个主要的课程项目,并精心设计了项目实施的进度。由下图可见,项目2、3、4是并行项目,可同时展开,尤其是项目3-2和项目4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边学边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学生要时刻关注平台的变化,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完成项目。
3.教学考核设计
根据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内容,课程考核侧重实践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两大部分:高职院校《网络营销》在线开放课程设计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张涛摘要:《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中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课程,“学赛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实践任务。本文基于“学赛结合”模式从教学思路、教学项目及进度、教学章节等方面阐述高职院校《网络营销》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关键词:学赛结合网络营销课程设计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4-0270第一部分是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考核。在线开放平台上的学习内容以任务点展示,这些任务点包括微课视频的观看、案例分析、测验、作业、参与讨论情况等。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点,系统会根据完成情况评出相应的分数,最后得出在线学习的分数。第二部分是学生参与网络实战的考核。实践过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项目的考核。第一个项目的考核是参加竞赛的考核,学生参加网络营销能力竞赛,得到一个竞赛等级值——AR值,这个AR值代表学生的竞赛努力程度和达到的营销等级。这个指标成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另一个项目的考核是关于营销实战,如开设网店或者微店等情况的考核,学生在网上开设店铺会获得相应的店铺等级,这是实践考核的一部分。在设计这两个项目的考核方式时,我们采用等级折合分数的方式,按照学生的竞赛等级和店铺等级折合相应分数,然后与在线学习分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学生的考核情况。
二、在线开放教学平台架构
1.教学章节框架设计
框架是一门课程的主旨,清晰的框架能使学生快速形成对课程知识的梳理,从而明确学习目标。《网络营销》在线开放教学平台的教学章节按照项目驱动的方法进行设计,有效地将“导、学、做、结、战”五个教学环节融入每个项目的设计中。每一个项目下包含任务,每一个任务下的内容均包含八个环节,分别为:“了解我,丰富你——知识导图——学习课堂——操作课堂——项目小结——网络实战——PK大擂台——了解你,完善我”。可以看出,除了包含教学模式中“导、学、做、结、战”五个环节外,增加的其他三个环节不仅使课程内容前后呼应,有问有答,同时还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反馈环节设计
教与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为了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章节的最后都设计了“了解你、完善我”的互动环节,这个环节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教师一是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对这些内容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是我们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
3.创新性“PK大擂台”的设计
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要让学生扮演学习的角色,发出代表不同观点的声音,让这些不同观点进行PK,在PK中使学生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最终形成一致的认识。下面以“传统商务PK电子商务”为例,说明“PK大擂台”环节的在线平台设计思路。具体内容见下表
。4.教学资源建设
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建设了丰富的案例库和题库。案例既包括文字案例,也包括视频案例。案例的设计融入“学习课堂”的内容中,就是案例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针对每一案例,我们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或是投票活动,引导学生观看与思考,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题库中编辑了1000多道试题,涵盖各种题型和《网络营销》的所有知识点,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接本考试的复习资料。
三、在线开放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适应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移动学习成为未来重要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构建在线开放教学平台时,教师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编辑与建设应适应移动客户端的浏览格式,如文字编辑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视频格式最好以MP4或AVI为主等,这样才能保障资源在移动客户端正常运行。
2.注重互动环节设计
互动和交流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中,交流讨论模块的设计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其讨论,采用合适的交互策略,调动学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只有形成学习者之间全方位的自主交互模式,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才能发挥实效。
作者:张涛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1设计合理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坚持合理性、科学性的发展原则,如表1所示,高校应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课程,每一学期的课程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高校在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应坚持精简的原则,突出授课的重点,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
1.2注重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很多情况下是为之后更好的走上从业岗位做准备,因而,高校在注重学生理论性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习与实训活动。高校应与企业密切联系,充分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投入企业中,学习企业中先进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学习企业中计算机的应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具体是指学生学习场所与实习产地的交互,优质的网络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互动的环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之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网络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很多情况下,学习者与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因而,网络课程应该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与空间。
1.3在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中综合利用多种媒体
随着知识型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多媒体技术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是完整的,因而也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我们应该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满足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需求。网络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很多情况下,课程是借助于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能够突出不同媒体的教学效果与科学效果。
2基于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
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设计的特色上,体现“二合”、“一作”、“一演”的设计特色,所谓的“二合”具体是指“校企联合”与“虚实结合”,而“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只要高校与企业坚持贯彻这些课程设计特色,那么一定会实现互利多赢的效果。另外,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上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邀请一些IT行业的公司来高校指导课程设计,进而为实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奠定基础。总的看来,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做好课程设计工作,确保课程设计的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切切实实的学到知识与技能,实现校企课程设计的目标。计算机网络设计课程能够让广大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IT行业知识以及最新的技术,同时,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实现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广大学生的执教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结语
传统的大学视听说教学模式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都采用音频文件播放听力材料,学生用英语回答教师设定好的问题,老师再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讲解。现对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语言学习系统性单一网络学习系统自1998年来被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的英语教学,粉笔和黑板是老师的必备工具。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在施行初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信息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
2.学生约束力差,学习效率低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自我约束能力下降。课堂学习中,老师需要一直对学习系统进行操作,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老师虽然会安排对话活动,但时间短、频率低,不能充分考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程通常都是以课本为依托,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效率低。
3.视听说训练途径单一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课上不懂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课下又不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无论是听力训练、口语训练还是写作训练,训练量都不大,无法巩固课堂上的新内容,视听说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4.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针对性练习通常也是乏味的。学生经常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思维发散受到限制,学生不会进行主动思考,学习变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时不利于教学计划的顺利施行,无法区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其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特定加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影像资料的大量使用,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再次,教师对相关软件有一定的依赖心理,不会进行改革、创新。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
1.对教师进行网络应用的培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老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灵活运用。对高校英语教师而言,计算机的使用能力有限,这样对顺利展开教学活动产生了障碍。所以要对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工作,认真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课堂是要发挥老师的引导者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应当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同时要将网络教学进行落实,做到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和巩固。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保障计算机网络发挥其现代化的优势,确保网络环境教学的顺利进行。
3.充分利用好各种辅工具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网络视听说课堂教学活动,建立相应的网络教学系统。网络视听说课堂的内容包括资源下载、资源上传、教师答疑、学生互动、相应测试等。网络教学内容应当包括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要对每一个环节作出详细的注解,同时教师也应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教材。资源上传的内容也要包含一些影像资料,对其中的听力材料也要及时更新,同时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对话,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向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及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网络连接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网络入侵者带来了方便。因此,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应该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抵御高智商的网络入侵者,使用户更加可靠、更加方便地拥有大量各式各样的个性化客户服务。
一、计算机可靠性模型研究
我们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定义为:计算机网络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网络保持连通和满足通信要求的能力,称之为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它反映了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支持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问题可以模型化为图的可靠性问题。计算机网络模型采用概率图G(V,E)来表示,其中结点集合v表示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终端,主机或服务器等,边集合E表示计算机网络的链路。
二、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在计算机网络设计和建设的工程实践中,科研人员总结了不少具体的设计经验和原则,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优化设计起到了较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遵循国际标准,采用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从而能支持异构系统和异种设备的有效互连,具有较强的扩展与升级能力。
先进性与成熟性、实用性、通用性相结合,选择先进而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选择实用和通用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要具有较强的互联能力,能够支持多种通信协议。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要高,具有较强的冗余能力和容错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可管理性要强,应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和支持SNMP及CMIP的网络设备。应选择较好的计算机网络链路的介质,保证主干网具有足够的带宽,使整个网络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
三、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主要优化设计方法分析
提高计算机网络相关部件的可靠性与附加相应的冗余部件是改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两条主要途径。在满足计算机网络预期功能的前提下,采用冗余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局域片断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成本。由于每条计算机网络链路均有可靠性和成本,故计算机网络中的链路的数目越少,相应地,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就越高。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设计策略
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的一般指导原则为:并行主干,双网络中心。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案的原则,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采用并行计算机网络以及冗余计算机网络中心的方法,将每个用户终端和服务器同时连到两个计算机网络中心上。数据链路、路由器在广域网范围内的互联。
计算机网络设计时,应采用具有模块化结构、热插热拨功能的网络设备。这不仅可以拥有灵活的组网方式,而且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能及时更换故障模块,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能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容错能力。
网络服务器应采用新技术,如采用双机热备份、双机镜像和容错存储等技术来增强服务器的容错性、可靠性。
在进行网络管理软件容错设计时,应采用多处理器和特别设计的具有容错功能的网络操作系统来实现,提供以检查点为基本的故障恢复机能。
(二)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冗余设计策略
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冗余性设计是在单一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备用网络,形成双网络结构,以计算机网络的冗余来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容错。在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结构中,各个网络结点之间通过双网络相连。当某个结点需要向其它结点传送消息时,能够通过双网络中的一个网络发送过去在正常情况下,双网络可同时传送数据,也可以采用主备用的方式来作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备份。
(三)采用多层网络结构体系
计算机网络的多层网络结构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网络第3层的业务功能,例如网络业务量的分段、负载分担、故障恢复、减少因配置不当或故障设备引起的一般网络问题。
接入层:计算机网络的接入层是最终用户被许可接入计算机网络的起点。接入层能够通过过滤或访问控制列表提供对用户流量的进一步控制。在局域网络环境中,接入层主要侧重于通过低成本,高端口密度的设备提供服务功能,接入层的主要功能如下:为最终网络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的接入端口;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交换的带宽;提供计算机网络的第二层服务,如基于接口或Mac地址的Vlan成员资格和数据流过滤。
(四)核心层
计算机核心层是计算机网络的主干部分。核心层的主要功能是尽可能快速地交换数据。计算机网络的这个分层结构不应该被牵扯到费力的数据包操作或者任何减慢数据交换的处理。在划分计算机网络逻辑功能时,应该避免在核心层中使用像访问控制列表和数据包过滤这类的功能。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而言,核心层主要负责以下的工作:提供交换区块之间的连接;提供到其他区块(如服务器区块)的访问;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帧或者数据包。
纵观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对待网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点击到一切”的世界,尽管这个简单的想法让它成为现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美好的发展前景,凭借人类的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世界将由此得到它前所未有的自由。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网络教学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以广播电视为媒体的远程教育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从学习的适用对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的组织安排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来看,网络教学都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将网络教学引进学校是提高其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其中,网络课程的设计是关键。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就学校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还应该注重网络课程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资源设计和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影响。做好网络课程的设计工作,使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课程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设置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对学习进程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对于整个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习内容的设计
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的范围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规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只有确定学习者原有的学习水平和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一门课程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在设计时应能够把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来,并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再次,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在网络课程中,往往存在内容陈旧或过时的现象,这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较新版本(同时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
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者产生学习的需求,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这就要求网络课程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这种虚拟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在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境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1)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些技术具有多种信息通道的传播功能,它们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提供相关知识和网站链接,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以便其主动探索、发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同时,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
(2)创设灵活的交互活动环境。“协作”、“会话”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更进一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同时,开放性、协同性、共享性是网络的特性,建立交流反馈机制,如电子邮件、BBS、ICQ等。网络的开放性为个别化的学习提供了协商交流的机会,学习者之间可进行问题的探讨与协商,教师也可以将网络作为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指导学生的工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注重创设协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3)教学课程的控制要采用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原则。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有些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但有关学习者控制策略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学习者控制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完全的学习者控制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学习任务管理上的困难以及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在网上课程设计时,要适当给与学生主控权,坚持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前因内许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已基本完成,并且具备定的能力丌发网络课程。所以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工具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跨平台性;功能强大和易于学科教师操作。由于网络课程是一个分布式的、交互的、跨平台的教学系统,故Web教学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须综合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实现快速、高质量开发。
3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了更好的理解问题和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形成意义建构。丰富的学习资源足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网络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闭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或者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网站,便于学生获得学习信息。同时,在没计网络课程时,要注意学习资源应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1)针对性
所建立的资源库或推荐的网站要与学习者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能收集或提供相关题库、相关文章的资源库或网站,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如果对学习资料不加选择,全盘地搬到资源库中,不仅浪费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且使学生不容易把握学习重点,导致学生低效率学习。
(2)启发性
一味枯燥的学习容易引起学习者疲劳厌烦情绪,所以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同时兼备启发性的学习资源,在娱乐中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评价设计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侧重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因此可以用定量的方法,通过搜集学习者练习、测验、考试、作业及课堂口头回答问题的成绩,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对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则多用语言加以描述的,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的结果缺少量化的描述性的资料。网络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因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学习动机、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冲等非钙力闪索,因此,多用自然语言加以描述,具有模糊性。只要对评价标准的语言描述加以数量化,就能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模糊集合理论为把具有模糊性的语言描述进行量化提供了坚实的理沦基础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办法,模糊多级多因素综合评判方法,能很好地适用于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网络课程同测试内容及测试系统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可使网络课程具备建构主义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在网络课程评价的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形成性评价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数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与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有很大不同。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及时地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所以网络课程应安排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检测或考核,使学生更地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1.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绝对的传授者的角色。
在几乎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老师是绝对的主体,其主要工作就是把现有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没办法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授课形式很是单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进入课堂之后,教师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在对教师角色的转变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要能够正确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网络与现有教学方式和手段之间的关系
能够熟练的操作多媒体设备,做到经常上网搜索最新的适合英语教学的信息资源,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教学内容的具体形式,进行形象化的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学间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要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由讲授者转为研究者、启发者、引导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表演者或观众,鼓励、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角色转变的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也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发生着变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无疑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多媒体网络参与的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
2.因材施教是我们从古至今都在努力达到的理想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在个体上都是存在差异的,基础,接受速度,习惯的方式等都是不同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较好地使此类问题得到解决,实现英语学习的个性化。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来允许学生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式。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例如,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查看功能,及时掌握和了解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的情况,第一时间为学生清楚学习上的障碍,使得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达成学习目标。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对英语课堂的积极作用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对符号、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数码处理的功能,然后使其以图、文、声三位一体的形式输出。
它所构建的英语教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这也是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手段中多无法媲美的部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情况下完成网上阅读、网上讨论、网上提问、网上展示以及网上提交作业等各种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要求,提高背单词的效率,模拟对话发生的场景,练习口语,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可以有效的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词汇、结构和句型的有用的内容进行搜集。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环境中,有许多即兴产生的精彩内容稍纵即逝,其产生的创新内容无法再现出来以启迪后人同时也很不方便于学生进行搜集和整理;而在有计算机网络参与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可将许多讨论、作业情况保存下来,供其他教师借鉴和使用以及供学生们记录、分析、整理、学习,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资源。
3.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创造的虚拟教学情景对英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校园网络;规划设计;扩展性;可靠性
某高职高专院校新校区峻工,该学院新校区占地面积两千多亩,有4栋教学楼,16栋宿舍楼,1栋图书馆大楼2栋食堂,6个实验室大楼等建筑构成。由于老校区在城市规划中已不覆存在没有与老校区互联的情况,该校院网络规划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院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
1、校园网络系统结构
校园的规模比较大,普通的平面结构难以满足校园网设计的需求;因此选用层次型网络设计模型,由于其结构清晰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易于实现,易于排除故障、冗余性好、易于排除故障易于管理等特点,可充分满足校园网的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及学院的现状及未来需求,校园网采用了万兆以太网技术,网络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汇聚层通过1000M冗余链路,分别连接到核心设备上,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接入设备与1000M汇聚层连接具有很好的接入控制能力。
1.1 基于IRF技术的核心层设计
核心层作为校园的交换中枢,必须具备可靠、高性能无阻塞转发能力,能够提供强大的交换能力和冗余备份.并能方便地进行管理和扩充。为此核心层设计采用IRF技术华为S9500系列万兆交换机组成,IRF技术主要包括分布设备管理、分布冗余路和分布链路聚合3方面的技术在外界看来整个FABRIC是一个整体虚拟设备,在某一设备发生故障时路由协议和数据转发都可以不中断。充分保障了核心层的无故障运行能力,并且支持IRF的设备可以使用户的投资得到更多的回报,1:N设备的高扩展、高可靠性。
1.2 汇聚层设计
汇聚层是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的“中介”,汇聚层上连接到核心层交换机,下连接入交换机,为终端用户提供高性能的千兆骨干链路,满足接人信息点不断扩充和信息量日益增加的需要。为实现高可靠性汇聚层与核心层的连接采用两条链路与核心层的两台核心交换机连接,以减轻单台核心交换机的负荷,从而实现网络系统的快速、高效、稳定、可靠,因此汇聚层交换机与接入层交换机比较,需要更高的性能,更少的接口和更高的交换速率,根据我院楼宇建筑分布情况,汇聚层交换机架设在学校各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各楼宇工作间。
1.3 接入层设计
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称为接入层,接入层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网段访问应用系统的能力,因此接入层交换机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在接入层设计上主张使用性能价格比高的设备。另外还要考虑安全方面的需求和管理方面面的功能,(如地址认证、用户认证、计费管理等),以及用户信息收集工作(如用户的IP地址、MAC地址、访问日志等)。
1.4 与国际互联网的互联
申请了两条链路实现跟外网的连接。网络的出口有两条线路,一条线路通过本地教育城域网,一条线路连接到中国电信1000M公用广域网,在其中部署防火墙和路由器实现安全隔离。
另外IRF技术本身是交换网络的简化和优化技术,但在当前网络安全集成一体化的趋势下,以IRF架构来进一步简化网络安全服务的部署,是当前提供可用的最佳实践指导的基本内容。IRF交换网络与防火墙组合设计IRF交换网络与IPS组合设计等等这些技术极大地简化网络设备与安全设备之间的对接设计,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与市公安局网上110 联网,及时处理安全事故能够,下载安全规则。
2 校园网络的扩展性,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是保障网络无故障运行的能力、可扩展性需求决定了新设计的网络系统适应用户未来发展的能力。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拓扑结构,与络网络设备运用的相应技术,以及 IP 地址的规划等方面。
2.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以及IRF技术在设备扩展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应用
由于校园网规模大,普通的拓扑结构难以满足需要,所以校园网建设采用层次(三层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模型,将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各司其职,另外层次模型,结构清晰、性能好、有良好的收缩能力,易于排出故障、冗余性好、易管理等特点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靠性。
在本项目中,由于信息点较多且分布较广,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完善中,为了将来网络的易于管理,扩展和升级,采用基于IRF 技术的多核心结构进行设计,在核心层进行横向整合这种IRF 技术的多核心结构,保证了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解决了端口扩展和交换能力,同时增强了设备的可靠性。
采用基于IRF技术的多核心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各接入层内部通讯量大,无需通过核心处理时(内部网络游戏等),采用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更强的预防和控制,对网络攻击、病毒和破坏尽量控制在边缘完成,网络层次结构更加完善、可汇总路由,降低核心路由表项,采用链路冗余设计, IRF主备切换时间实现毫秒级切换,降低了故障中断时间.保证整个网络稳定提供高设备和性能的高可靠性。
网络设备的扩展性主要体现在交换机的端口类型和速率配置以及服务器的组件配置上。在选择交换机,特别是核心层和汇聚层交换机,一定要根据学校的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选择交换机的端口类型和速率,即立足于现在的千兆,也能满足将来万兆需求。核心层设备采用持IRF的多台s9500系列设备可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 “联合设备”称为一个Fabric,这台“联合设备”主备成员间采用负载分担的方式,能提高资源利用率,IRF能使多台设备只需配置一次效率高,用户还可以通过任意成员设备的接口来对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在扩展性方面将组成 Fabric 的每个设备称为一个 Unit,多个Unit组成Fabric后,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使用上,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它既可以随时通过增加 Unit 来扩展设备的端口数量和交换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扩展性。
2.2 IP 地址的规划
网络IP地址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网格的性能、扩展和管理,可靠性也必将影响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考虑到路由聚合、子网划分、路由器路由表汇总诸多因素在进行IP地址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分配原则:
本校园IP地址规划在上述原则指明导下一方面采用静态私有地址,另一方面在内部架设DHCP服务器采取动态IP地址分配减少管理员的工作量,并做为静态分案的补充,随着大量多媒体应用的出现,在网络规模逐渐扩大,用户数量持续激增的情况下,要求网络有极佳的扩展性能,可随应用升级逐步平滑升级到万兆骨干连接。建设数字校园的项目团队应提早进行IPv6的技术储备,为校园网的升级打造基础。
3 结束语
在校园网络规划设计中要做到能适应较长时期学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可靠性方面除注重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工作之外,还要积极学习采用新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综合考量新技术的采用,从而有效保障和提高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保障长时间无故障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伟. 基于IRF技术的万兆校园网设计.《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5-15.
[2] 梁锦锐.论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扩展性问题.《大众科技》,2011-10-20.
[5] 高等职业院校的网络建设研究. 董亮亮《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