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8: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行政管理学位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

第1篇

    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它是探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培养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对学生业余学习和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的基本依据与前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以培养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国内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定位为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而没有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来加以定位,大多数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方面定位不够明确,相关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师生交往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核心,缺乏互动与交流合作,对于所学知识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有什么实际用处,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好,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因此,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该遵守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不仅应该符合专业发展的特点,更应该重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服务意识以及技能,能够从事行政助理、办公室事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行政管理学是在跨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同时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其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淡化政治学取向,强化“公共管理+企业管理”取向,培养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人才。

    二、从知识灌输向智能传授转变,突出模块化培养

    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适应能力,提供就业竞争力。但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基本原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所占的比例为60%~70%,明显偏大,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而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如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实务等,不足20%,明显偏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以学分、学习成绩为标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越牢靠、越准确,在考试中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这种培养过程压抑了学生对知识的个体化,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无益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技能的培养。伴随着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行政活动的日益高效,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兼顾专业培养的“专”以及社会需要的“宽”,使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能够具有更宽的适应性,拓宽专业背景。可以采用专业模式化培养,即在专业基础模块基础上,开发若干二级专业小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就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原理、行政法学、社会学概论、西方经济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公文写作、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等。在专业基础模块之外,根据各个学校人才培养取向不同,设置不同专业小模块,比如工商行政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公共关系模块以及城市管理模块等。突破简单的大一统课程模式,体现出灵活性和特色性,体现“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技能,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特点,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秘、管理以及咨询工作的多重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突出考核的能力导向

    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改革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要求知识传授必须与实践结合。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同时自学能力较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依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是无法提高教学水平,更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但是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教学大纲“上课—考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教学更多地注重规范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实证分析与探讨,进一步削弱了学生主体分析和解决行政现象与行政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培养过程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课堂气氛不活跃,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的记忆,缺乏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依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调查和总结,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选取不同案例,服务于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换位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行角色换位,不仅可以让老师体会学生的需要与诉求,提升教学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扮演行政管理的角色,以全新的角色来审视行政管理活动,理解和掌握其规律,以保障教师与学生都能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应用技能。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位我要学,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从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要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除了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外,必须在教学考核体系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应按照“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变传统的形成性考核为发展性考核,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读书笔记、小论文、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其次,除主干基础课采取闭卷笔试外,其他课程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由各主讲教师确定,教师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最后,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可通过作业、实践、小论文、阶段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考核,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实训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但是从现实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实践实习体系不完善,课堂教学很难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很难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松散和放任”管理的状态,以至于在毕业生中出现了“办公软件盲”这样的可笑例子。职业能力实训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真正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第一,重视校内实训。以实践课程、实验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真正让学生发现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以《政策科学》为例,针对课程中政策制定与分析单元,可以设置校外调研,全程由学生自行组织,深入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以面谈、问卷、网络调研等方式获取资料,进行论证,形成调研报告,最后各小组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学生在调研活动中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重视校外实训。学校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与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联系,了解其人才需求和岗位需要,并以此为依据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一方面,通过高校与政府机关的定期交流与沟通方式,增进高校与政府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将学校培养人才和政府储备人力相统一,为行政管理专业对口实习提供新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认识政府工作的机会,熟悉行政管理的过程,切身体会真实的政府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与政府工作人员的接触,体会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使他们更早地认识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实践教学课堂带入当地企业中,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让学生真正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复合性以及地方性。

第2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4-02

基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相适应,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展开。由于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反映在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入手,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界定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并把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及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教育界多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来阐释创新型人才的。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可以从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合理性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宽口径、厚基础。宽口径要求学生知识面宽广,厚基础要求学生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扎实厚重。此外,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还体现在知识的完整和有序上,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学科知识之间排列有序,具有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多学科的背景决定需要学习的课程更多,内容更广泛。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通常包括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通识知识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文理渗透交叉;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具备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政府管理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整合,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成为创新的材料和基本元素,有助于培养厚实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二)创新性的能力结构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其中创新性思维是核心。由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创新能力在各个专业领域又有所不同。

由于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很难产生出有社会意义的产品,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要反映在调查研究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撰写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当然,创新型思维也应渗透到上述所有的一般能力要素中,并通过这些实践能力表现出来。

(三)独立性的人格要素

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要素主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独立思考和突破常规的精神、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力等。而独立性是最重要的特质,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表现。理工类的创新性多表现为勇于探索、动手操作、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文科学生的创新性更多地展现在知识面宽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不从众的独立精神。

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格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人格独立,在任何时候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坚持自己信念的力量,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还有体察、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一颗正义善良的心,更要具备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平与效率的意识和民主与法治观念等。

二、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围绕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必须坚持知识、能力、个性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一)通过课程优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一个复合的融会贯通型的知识体系,并非简单的、跨领域的专业课程的拼凑和叠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元化复合知识与技能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本身以及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彼此间的主次、衔接和权重须根据专业素质要求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一是通过大量开设通识课程来强化通识教育,让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只涉及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课程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自主选择,合理配置专业课程与扩展性的选修课程的比例。在这些课程之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三是加大实践实验教学的比重,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恰当的学时分配,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专门开设一门创新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通过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有活力的知识,也就是“活”的和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生硬灌输、死记硬背储存在头脑中的,而是通过领会理解和运用获得的,是强调实践效用的知识。一个人所学知识运用得越多,其知识的活力就越强。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和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及其运用上。

在课堂教学中,有活力的知识首先是通过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后,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所以教师要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根据行政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时刻关注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让知识和原理的讲解紧密联系行政管理的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让学生学到有现实生命力的“活”的知识;改变单一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研究学习、情境模拟等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的记忆而不是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标准答案的唯一性非常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下,凡事均按唯一的正确答案思考,思维日益单一,视角日益狭隘,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研究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案例讨论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三)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

创新不仅是能力开发,也是一种人格特质的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独立性,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立人格,要转变学生管理的观念,正确认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人意愿,使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则以尊重、鼓励和奖励为主,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把日常管理活动更多地放在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设置烦琐的强制性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冲撞,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给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对有不同的意见者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学生包容和给予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探索和尝试积极鼓励,允许其犯错误,不求全责备,用积极的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塑造独立的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聂飞.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丁刚,陈倩.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以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2013,(5).

第3篇

关键词: 道路客运市场; 市场集中度; 实证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theory of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concentratio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8 home befor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analyzes from our country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concentration are low.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ims to improve our country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concentr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intensive management.

Keywords: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Market concentra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56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背 景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道路客运市场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改革开放前运输难的问题。要想实现道路客运市场的长足发展,就应该转变现行的粗放型运输增长方式,采取集约化的增长方式,从而提高道路客运的效益。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恰是考察和衡量道路客运市场集约化经营程度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1]。本文通过对我国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旨在促进我国道路客运市场实现集约化经营,同时解决由于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运输效益低下等问题。

2 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现有理论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进入我国以来,市场集中度被广泛用于我国市场结构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我国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偏低等。然而,在道路运输领域尚未有人对市场集中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现有的研究也很分散。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偏低,道路运输企业呈现“多、小、散、弱”的特点,并有大量的数据资料辅以佐证。

道路运输市场分为道路客运市场和货运市场。以前的理论研究大都是一概而论,并没有分别对客运市场集中度和货运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毕竟客运市场与

―――――――――――――――――

作者简介:雷小青(1987-),女,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江家丰(1987-),女,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货运市场是有所不同的。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的道路客运市场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到我国应该如何针对客运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

3 关于市场集中度的基本理论

3.1概念

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是反映道路旅客运输资源有效聚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用来衡量道路客运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实力的重要量化指标[1]。市场集中度是决定道路客运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

本文中行业集中率指该道路客运行业的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道路客运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例如,CR4是指四个最大的客运企业占有该客运市场份额。

3.2道路客运行业集中率的计算

①在已知该行业内的客运企业的运输营业收入、客运量、营运客车数、从业人员数等的情况下:

CRn= (N>n) [2] (公式1)

其中:CRn表示规模最大的前n家客运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 表示第i家客运企业的运输营业收入、客运量、营运客车数等;

n表示客运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客运企业数;

N表示客运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②在已知该行业内各客运企业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下:

CRn= (公式2)

其中:Si是第i个客运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是道路客运市场中总的客运企业数。

4实证分析道路客运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本文主要从客运市场前8个客运企业2009年所拥有的营运车辆数计算道路客运市场的市场集中度CR8,且2009年全国拥有的营运客车数为180.79万辆。各个道路客运企业所拥有的营运车辆数如下表1所示:

由此表中可以知道各个客运企业的营运客车数量,所以使用公式1进行行业集中率的计算。故根据公式CRn= (N>n),

可求得:CR8==1.5%

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完全竞争型、不完全竞争型、寡头垄断型和完全垄断型。但这种分类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运输产业市场结构来分析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日本著名产业组织专家植草益根据市场集中度CR8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将市场结构分为高寡占型(CR8≥70%)、一般寡占型(40%≤CR8

由于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划分应用到具体的运输产业市场结构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由以上计算的我国道路客运市场的行业集中率CR8=1.5%,根据日本专家植草益的理论可知,我国道路客运市场还处于分散竞争(CR8=1.5%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较低,也缺少类似美国灰狗客运公司那样业务覆盖全国跨省市、跨区域的大规模的客运企业,有些企业仅仅是从表面上看规模比较大,但其业务还是局限在一个区域内,因此对整个道路客运市场影响不是很大,也就是我国现在仍然缺少能够影响道路客运市场发展的主导性企业。

5提高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的建议

我国道路客运市场要实现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而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恰是考察和衡量道路客运市场集约化经营程度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

(1)制定能够促进大企业充分发展的方针政策,即“抓大放小”或者打破传统的“地区封锁”现象等。目前,我国道路客运市场正处于竞争极数偏多、市场集中度低的现状,当竞争太激烈时,容易造成运输资源的浪费,因此首先应该从政策上扶持一部分大企业,适度的减少竞争程度,形成适度的寡头垄断竞争,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有效利用运输资源。

(2)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客运企业的运输效益。客运企业不能简单地从扩大车辆数量规模来提高其运输产出,而更应该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来提高运输产出,即采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这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模式。

(3)优化道路客运组织结构。

优化道路客运组织结构,政府应该首先鼓励或引导道路客运经营主体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并促使道路客运企业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带动整个道路客运企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使道路客运企业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式转变。

参 考 文 献

[1]陈引社.提高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的设想[J],长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郭洁.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郗恩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陈贻龙,邵振一.运输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陈引社.道路运输市场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第4篇

[论文摘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试办“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教材编写工作,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成立顾问小组,是独立学院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快。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的序曲。同时也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办学模式和体制的多元化。

由普通高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引入“民办机制”试办的“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而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前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00余所。加上原来已具有相当规模的民办院校,我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国有公办、国有民办、民有民办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独立学院的特点是把公办学校在品牌、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和民办院校在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办学形式。为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它毕竟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因此,怎样办好独立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办好独立学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一)、借鉴高校管理模式,体现独立学院特点。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实体。与一般民办高校相比,新体制下的独立学院可充分利用公办高校在教学和管理制度、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和成熟经验,同时又吸收民办高校在筹集资金、发挥办学积极性、灵活性方面的优势,体现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资金、机制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双重叠加”,从而能够更好地使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大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本科层次大众化高等教育服务,缓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

(二)、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试验等各种资源。

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独立学院在创办初期,所有教学条件不可能都一步到位,除了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外,一定要有效地利用依托学校的部分资源。如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各种可利用资源,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克服公办大学机制不活,缺乏效率等一些弊端,避免一般民办高校客观存在的资源配置层次低,缺乏学科积淀的不足。

(三)、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普通公办高校都有一支较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行政、后勤管理队伍,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是近几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二是各高校专业教师分布不均衡;三是高校内部管理人员过多等等。而独立学院的灵活性可以取长补短,它在吸收借鉴院校的各种经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同时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以保持高校稳定,形成高级人才资源的节约有效使用。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和知人善任的用才观和不拘一格的选才观,按照公开、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形成一套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以改变高校以往“要用的人留不住,多余的人出不去”的现象。注重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从而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努力形成一套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用人机制,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材编写工作

(一)、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1、教师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办好独立学院,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要以依托院校的教师,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教书育人,特别要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的作用。各公办院校都有一大批离退休教师。这是一种大有潜力可挖的教育资源。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离退休教师有700多名,身体较好的并能走上讲台的有380人左右,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教学态度,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在目前情况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和余热。对办好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选聘一批既有丰富地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拥有这样一批教师是提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措施。要打破只从高校教师中聘任的旧传统,同时也要鼓励本校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实践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条件时还可提倡建立一支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应该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发展的一个方向。

3、做好独立学院教师的交流、调剂工作。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法则,应使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得到合理的分配与组织,从而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重视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做好独立学院师资选聘、交流、余缺调剂工作是办好独立学院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条件时还可建立高校师资队伍(主要是退休教师)的人才市场,通过这人才市场进行调节,也是解决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

4、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中,内容除包含学科体系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外,还应照顾独立学院所招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较弱的特点,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重视补充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工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严格教学管理认真组织教学培养合格人才

认真组织教学,严格进行教学管理,是保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基础差别较大,思想素质不一,学习条件各异,若不进行严格管理,势必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学籍管理办法》。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订独立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籍管理首先必须突出一个“严”字。要求任课教师按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考试资格审查,规定每门课程缺课、缺作业超过三分之一,实验报告缺交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准参加期末考试。考试时要加强考场纪律,对考试作弊者成绩除按“零”分计算,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同时要奖罚分明,奖励少数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允许和鼓励其跳级学习。以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向上,加强组织纪律性,树立良好学风,对少数不认真学习,抱着“混文凭”思想的学生,应通过采取留级、重修,毕业资格审查,学分达不到要求者不准参加毕业设计,延长学习时间等予以约束,对个别表现特别差的学生采取退学处理等措施,严格实行淘汰制度。认真制定并执行独立学院本科学生“授予学士学位细则”,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避免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认真负责、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应强调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教师要组织好教材,精选内容,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能力。

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强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因而应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应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实验内容,并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要重视实习环节,使学生全面认识并熟悉本专业今后的服务对象,建立感性认识。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生产实习内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他们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今后各种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毕业设计中,要首先选好题目,选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工厂的新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等项目进行。这种结合生产建设需要,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有助于锻炼学生,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又能满足单位及社会的需要。

(四)、成立顾问小组,发挥专家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在独立学院成立类似普通高校“督导组”的“顾问小组”,顾问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独立学院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检查,研究独立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和意见。顾问小组的成员应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热心于教学和管理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中的大多数应担任一部分教学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以便于了解情况,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总之,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高教改革的浪潮中,只有政府支持、政策对路、法律保障,合作单位资金到位以及做好教学管理等工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建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改革思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0-72

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中文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趋势下,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新举措,是更快更好地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在新的转型期内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使高等院校的教育定位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是目前普通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做好这个课题的研究,不仅对我们明确办学定位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探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模式,制订出合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学术名词在1994年国家教委制定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首次被提出,并规定“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所设研究项目的主要任务之一。[1]在高等教育诸多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焦点。正如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中说:“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是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的。”[2]因此,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不适宜的。我院是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师队伍的日趋饱和,师范生的就业本身就存在着压力,那么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我们已不能按照以往的师范生来培养,这就势必改革,重新确立我们的办学定位。我们既不能像名牌大学那样专门培养研究性人才,又不能像职业技术学校那样培养技术工人,这就急需我们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

我们首先对独立学院近几年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作了调查。2005年,独立学院中文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的占63.9%,但到2009年,只有6.86%,其余都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从这个数据看,我们原来制定的培养目标与现实的需求有很大距离,原因有三。

一是我校原来是侧重于师范生的培养,因而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味注重传统大中文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理论素质的提高,侧重于培养精英式(白领)人才,很难体现独立学院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等价值取向,也忽略了因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转向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因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原因,有因人设课的情况,有些实验课、实践课,因没有专门的教师能胜任,就不开设,导致学生的实践课、实验课减少,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事实。

三是由于办学时间不长,缺乏市场调查,没能及时把握人才市场的需要,因而在设置专业模块课时,没有设置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模块课程,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离。

虽然独立学院的中文学生仍有许多想从事教育工作,但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正视现实、了解市场,学校更要面向现实。因此,对独立学院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和探索,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现有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改革的可行性等,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增加模块课程,实现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

与二本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习自觉性不高,继续升学的比率较低,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首先要定位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较高的文化修养是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与我院的办学条件及社会需求相吻合。随着人才培养的能力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改变传统的师范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潜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必然的。

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为抓手,以合作教育构建为平台,着力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以往“平台+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如下修改与调整。

1.加强平台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在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时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增加自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课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2.突出专业特色,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设两个应用性模块:应用文秘模块与教育培训模块。“应用文秘模块”的学习,主要为培养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和管理人员服务,在模块课中增设管理、文秘类方向的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文书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模块”的学习,主要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培养教学或管理人才,如社区教育与培训、私立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与管理等;而“专业选修模块”是中文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为部分准备考研的学生设计的课程。

3.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和自修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往以课程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实训课和自主学习课程,把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结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针对不同模块,设计了不同的实践、实训课程,如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运用、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设计、“说课”训练、课件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直接承担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三、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它既遵循本科教育所设定的基本学业标准,又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个性化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不可缺少的步骤,这就需要加强第二、第三课堂的训练。只有把第二、第三课堂纳入培养体系,做到一、二、三课堂有机统一,才能使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得以真正实现。第二课堂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学生技能训练等各项实践、实训环节,还包括辅修课程、双学位、双专业及各类考证等。

中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是指读、说、写等的训练,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3]“读”是指读经典。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上能更好施展创造性潜能的基础,要体现中文学科专业的特色,必须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的阅读不仅是文学院学生必须完成的功课,而且是提升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条件。我们为学生制定了必读书目,以写读书报告作为检查学生读书的依据。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写作中训练了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说”指说话能力、演讲能力、交际能力的训练。“写”指书写与写作,包括论文写作,这也是中文专业最突出的专业技能。

我们还推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辅修课程的修读,增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的学习、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这些学习,既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从强调学术性能力向强调实践性能力转化。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环节,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学生,必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是广大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教育必须做的功课。教师要学会“授人以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等活动,探索、尝试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第三课堂,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等办学新模式,积极建设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提高应用能力。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入企业,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师资队伍,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进入大学课堂,使大学教育与现实需要密切相关,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围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和以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教育观,构建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确定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是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保障。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前景与社会的认可度,也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就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6-27.

[2]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5.

[3]陈厥祥.聆听社会的需求[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