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情境论文

数学情境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28 19:44: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情境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情境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创设创设问题

Abstract: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sestablishment,isreferstomathematicsteachingpresentstothecoursecontentusesthespecificmethod,achievesstimulatesthestudenttoassociate,theimaginationonowninitiative,positivelythethoughtthatobtainssomekindandthenewstudycontentrelatedimageorthethoughtachievement;Orcausesthestudenttohavesomekindofemotionexperience.Theconstructionprinciplebelievedthatthestudyistheknowledgeacquisitionprocess,theknowledgeisnotteachesthroughtheteacherobtains,butisthelearnerundercertainsituation,withtheaidofotherperson’shelp,usestheessentialstudymaterial,obtainsthroughthemeaningfulconstructionway.

keyword:Mathematicssituationteachingestablishmentestablishmentquestion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教学者注意的: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情境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1:七年级下《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

生1:老师,我来!

……

生2:老师,我和您比一比!

……

生2:老师,再来一次,我不相信我赢不了您!

……

(一连几个学生都输了,学生心有不甘。老师又和一个学生耳语了几句。)

师:我收了个徒弟,谁愿意和我的徒弟比一比?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赢游戏的窍门)

生3:老师,您这个游戏不公平。

师:为什么?

……

此例中,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戏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因式分解》的引入

先用多媒体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杆的营养,介绍活性乳酸杆菌在0℃~7℃的环境中存活是静止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然后请学生思考下面问题:每升酸奶在0℃~7℃时含有活性乳酸杆菌220个,在10℃时活性乳酸杆菌死亡了217个,在12℃时又死亡了219个,那么此时活性乳酸杆菌还剩多少个?请列出算式,并化简结果。

此例中,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现出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简呢?学生不知所措。显然,这是三个整数的减法,可以把三个乘方先算出来,再相减,但这样做不合题意,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因式分解》后,我们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3: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如图),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又如,在讲授《旋转的特征》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结论。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四、“逐层以深入,循序而渐进”——探究

性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4:探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境1:让学生观察动画,讲述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故事;讲述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弦图作为会标。设问: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秘呢?

情境2:用几何画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量一量两条直角边,斜边的长度;改变直角边或斜边的长度,再量一量。多进行几次,并完成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情境3:展示格点图(1),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4:展示格点图(2),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5: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不得有地方重合),你能根据面积与恒等式的知识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此例中,情境1为引入情境,作用是提出研究对象,将学生注意导向新课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情境2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并对数据中可能的数量关系进行猜测。情境3,情境4是对情境2的猜测结果进行验证,后者相对前者,更具一般性和更高的思维要求。情境5是对猜测结果的数学证明,也是对由前面情境所得知识的归纳和肯定。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创设应追求高效益

情境的功能可体现为引入与过渡,吸引与调节,支持与促进。作为教学者,应使情境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即在注重情境有效性时,更要追求情境的高效益,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案例:错题的妙用

(分式的加减讲完后,开始练习。其中一题为:++

。老师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中生1,生2过程完整,结果正确。生3出现了问题)

生3:原式=

(显然错了。老师开始点评生3练习,学生轰笑)

师:错在哪里呢?

生4:原来的分母没有了。

生5:把分式方程的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张冠李戴”!

(生3眼睛不再看着黑板,低下了头)

师:很好!生3由于粗心,把分式的加减当方程来解了。解法虽然错了,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若将此题去掉分母来解,则其解法简洁快捷。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来解它?

(生3的头慢慢抬了起来)

(学生讨论,一个新颖的方法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A=

学生:真巧妙!

师:确实,生3的解法错了,但他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将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生3笑了,脸上荡漾着自信)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创设创设问题

Abstract: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sestablishment,isreferstomathematicsteachingpresentstothecoursecontentusesthespecificmethod,achievesstimulatesthestudenttoassociate,theimaginationonowninitiative,positivelythethoughtthatobtainssomekindandthenewstudycontentrelatedimageorthethoughtachievement;Orcausesthestudenttohavesomekindofemotionexperience.Theconstructionprinciplebelievedthatthestudyistheknowledgeacquisitionprocess,theknowledgeisnotteachesthroughtheteacherobtains,butisthelearnerundercertainsituation,withtheaidofotherperson’shelp,usestheessentialstudymaterial,obtainsthroughthemeaningfulconstructionway.

keyword:Mathematicssituationteachingestablishmentestablishmentquestion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教学者注意的: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情境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1:七年级下《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

生1:老师,我来!

……

生2:老师,我和您比一比!

……

生2:老师,再来一次,我不相信我赢不了您!

……

(一连几个学生都输了,学生心有不甘。老师又和一个学生耳语了几句。)

师:我收了个徒弟,谁愿意和我的徒弟比一比?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赢游戏的窍门)

生3:老师,您这个游戏不公平。

师:为什么?

……

此例中,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戏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因式分解》的引入

先用多媒体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杆的营养,介绍活性乳酸杆菌在0℃~7℃的环境中存活是静止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然后请学生思考下面问题:每升酸奶在0℃~7℃时含有活性乳酸杆菌220个,在10℃时活性乳酸杆菌死亡了217个,在12℃时又死亡了219个,那么此时活性乳酸杆菌还剩多少个?请列出算式,并化简结果。

此例中,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现出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简呢?学生不知所措。显然,这是三个整数的减法,可以把三个乘方先算出来,再相减,但这样做不合题意,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因式分解》后,我们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3: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如图),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又如,在讲授《旋转的特征》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结论。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四、“逐层以深入,循序而渐进”——探究

性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4:探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境1:让学生观察动画,讲述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故事;讲述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弦图作为会标。设问: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秘呢?

情境2:用几何画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量一量两条直角边,斜边的长度;改变直角边或斜边的长度,再量一量。多进行几次,并完成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情境3:展示格点图(1),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4:展示格点图(2),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5: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不得有地方重合),你能根据面积与恒等式的知识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此例中,情境1为引入情境,作用是提出研究对象,将学生注意导向新课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情境2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并对数据中可能的数量关系进行猜测。情境3,情境4是对情境2的猜测结果进行验证,后者相对前者,更具一般性和更高的思维要求。情境5是对猜测结果的数学证明,也是对由前面情境所得知识的归纳和肯定。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创设应追求高效益

情境的功能可体现为引入与过渡,吸引与调节,支持与促进。作为教学者,应使情境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即在注重情境有效性时,更要追求情境的高效益,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案例:错题的妙用

(分式的加减讲完后,开始练习。其中一题为:++

。老师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中生1,生2过程完整,结果正确。生3出现了问题)

生3:原式=

(显然错了。老师开始点评生3练习,学生轰笑)

师:错在哪里呢?

生4:原来的分母没有了。

生5:把分式方程的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张冠李戴”!

(生3眼睛不再看着黑板,低下了头)

师:很好!生3由于粗心,把分式的加减当方程来解了。解法虽然错了,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若将此题去掉分母来解,则其解法简洁快捷。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来解它?

(生3的头慢慢抬了起来)

(学生讨论,一个新颖的方法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A=

学生:真巧妙!

师:确实,生3的解法错了,但他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将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生3笑了,脸上荡漾着自信)

第3篇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虽然也应用情境教学,但却是有形无实,多数教师还是进行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和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长此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会消磨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小学又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对数学学习热爱与否,将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游戏情境是教师的不二选择。游戏情境创设是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玩数青蛙的游戏,游戏规则是由一名同学先数: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之后,再由第二名同学接着数,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以此类推。在游戏情境当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都踊跃的参加游戏。此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引入所要学习的知识,同学们,如果数到N只青蛙会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乘法吧!”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将游戏元素融入到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2.创设生活情境,教学结合实际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育阶段,其想象力和逻辑能力都是有限的,而数学又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和学生的经历,来进行知识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学习效率自然而然的就会提升。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时候,就可以挖掘生活素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来进行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减轻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让学生从另一个教学来观察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明白,知识并不只是存在于书本之上,而是存在于生活当中,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这样能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知识的眼睛,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我们生活的空间。创设生活情境是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连接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踊跃的投入到知识的海洋当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责任,而是一种幸福、快乐,进而让学生爱上数学,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

3.结语

第4篇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又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北京。生2:我去南京。生3:我去红碱淖公园了……师:就是我们榆林的红碱淖公园吗?榆林除了红碱淖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三、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七巧板是学生儿时的玩具,学生都玩过,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觉得有趣,在玩时,让学生从用两块拼到用三块拼在到用4—6块拼,最后用7块拼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建议学生把书后的纸图形剪下来,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把你用七巧板创造的图形粘在一张16k的白纸上,在班级评出创意奖,从学生的上交的作品看,有部分模仿书上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对台秤的学生有认识,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第5篇

(一)课堂提问更生动有趣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问题创设的有趣性,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活跃的课堂和有趣的问题掌握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牢固,而不像以前的教学模式一样,课堂上刚记住,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考虑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的图形,而不是只局限于书面上那些轴对称图形,可以问学生:“教师今天有一个圆形的手帕,为什么不管怎么对折都是一样的呢?或者是天安门从它的正中线划开,左边和右边是否一样呢?这是为什么呢?”用类似有趣的提问引进今天要讲的知识点,这样从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那学生对接下来的讲授也会更加专注地听讲。

(二)课堂提问更接近现实使问题更现实一点,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不那么抗拒,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有这种意识后才能把数学知识学好,才能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概率的简单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需要理解概率的事情。如可以讲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故事:“一天下午,小明和小红在玩抓阄,谁抓到写有糖的字谁就可以吃糖,因为他们两个都想吃到糖,所以他们都不肯第一个抓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第一个抓肯定抓到的是不好的,最后留的那个才是有糖的,他们的这种做法对吗?”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行为进入到数学概率中,这样学生估计对概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的。

(三)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数学问题有时候比较复杂,直接把知识点给他们灌输,学生有可能一时半会接收不了这种复杂的概念,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再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进而引进到今天需要讲授的数学知识上,这样学生在接触新的概念时,对他们来说就不会那么突兀。例如,在讲授“中心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可以先问问学生:我们平时见到的三角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呢?学生也许会根据自己的认识观念,认为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对折去发现自己的回答到底正不正确。这样他们在否定自己答案的同时,也直观地记住了什么才是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应该具备什么性质。

(四)提高学生由已知向未知的思考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比较强,后一章节的内容一般以前一章节的内容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由已经学过的知识过渡到现在要讲的内容上,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才不那么陌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例如,在学习“图形与证明”这节内容时,可以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图形的相似”,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图形的相似是怎么回事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眼睛就看出来两个图形是否相似,但是一个学术型的问题是需要有根据的,我们应该怎么证明这两个图形确实是相似的呢?”这样使学生从一个已经解决了的数学问题中,过渡到一个未知的数学问题中,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也可以使课堂氛围更活跃。

(五)由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课堂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总感觉教师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这样就拉远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去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从心理上就跟这个教师接近了,讲课的时候就没那么刻板了。例如,在讲授“数据在我们周围”这节内容时,可以讲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熊出没大家都看过吧,在熊出没里面有几只熊呢?有几个猎人呢?还有他们居住的森林里大家知道一共有多少棵树吗?”然后再引入到:“数据存在与整个熊出没动画片里面,那我们周围存在数据吗?”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讲授今天的新内容时,学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以前的数学教学生硬死板,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一堂课下来很多学生不是云里雾里地听着就是已经走思了,这样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了,该掌握的知识学生都不能正确的掌握。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从而对知识内容有一个牢固的记忆和认识。在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会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数学知识不会是以前那种抵触的心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第6篇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第7篇

基于改变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不少教师和专家建议通过情景的创设进而将数学和专业相结合,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情景创设的教学就是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故事、探究、游戏等情景,将学习融入到情境之中,以使学生更好地与教师互动,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情景教学模式的特征包括:主观能动性。创设情景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好地,并将生活实践引入到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主动联想到生活,主动思考知识的运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动性。创设情景教学可以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同时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可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高效率性。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减轻教师的课程的压力,促使课堂高效率地运作。

二、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情景创设研究

高职阶段是学生连接学习时期和社会工作时期的桥梁,发挥着让学生从学习阶段过渡到社会上的角色转变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为高职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要求知识结构达到大专的水平,专业技能和岗位的实践能力较强。然而,在现实中发现大多数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是普遍较差,或者只知道数学的意义,却不能与专业课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专业课中常涉及数学的部分似懂非懂甚至没有学习,给学生的知识架构带来了硬伤,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且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因此,教师在五年制的高职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专业的数学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很好地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构建完整的数学教学体系,融入专业,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将数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

数学是学习其它各类学科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日后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之一。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很多采用稍低于中学和专科的教材,教师也大多注重讲解数学教材,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在数学的课堂上融合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将教材和课堂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营造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在数学课堂上将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注重强调其实用性和工具性,让数学成为专业课的工具,如,将数学渗透机械自动化课堂中,如绘图、定位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在专业中运用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又如,在经济学的领域中,经济学家就要对数学很精通,尤其是统计学和微积分的知识,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边际效益、需求弹性等专业知识。同时,在教材的运用方面,教师应选用实用性强的教材,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选用部分教材甚至制作单独的数学课件,将教材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更有针对性的教材,既符合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要求,又适合专业的需求,并在习题中可选用专业课程中的相关问题,强调数学的工具性,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使用数学。

2.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贴近专业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教学内容,精选课本知识,使得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将抽象的科学性知识具体化,转化为实用的专业性知识;打破传统的固定在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如,对于财经商贸类的学生,在导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专业课例题,已知甲产品的产量为q件,总成本为C(q)=1500+(1/1200)*q(百元),求当q为1200件时的边际成本。这道题目应该先求出边际成本MC的算式,又边际成本为总成本函数的导数,边际成本MC就是关于q的总成本C(q)的导数,则MC=d(C(q))/dQ=d(1500+(1/1200)*q)/dQ=q/600。然后,将q=1200带入边际成本MC的算式求边际成本,得到MC=q/600=1200/600=2(百元),因此当q=1200时,q每改变(增加或者减少)一个单位时,成本要随之改变(增加或者减少)200元。在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成本的变化量,也就是总成本的函数的导数,而边际收入则是收入函数的导数,同理边际利润是利润函数的导数。将学生的专业课知识引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还可以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促进其有意识的运用数学。

3.在情景创设时要注意体现其目的性

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体现其目的性,就是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质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情景表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课堂中感受和思考数学知识,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不能将创设情景做样子,过分地讲究其趣味性,忽略了知识的学习,而是将知识充分融入到情境中;也不能过分地追逐情景的创设,导致学生对情景的兴趣多,而对学习知识兴趣不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有问题,问题因情景而活化课堂的气氛。否则,情景将失去其意义。同时,在情景设置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引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数列相关知识之前,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创设入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某人从银行得到买房贷款50万,计划20年还清,假设贷款的年利率为5.58%(折合月利率4.65‰),问采用“等额本息还款”与“等额本金还款”那种利息低?通过这样一个分期付款的例子,在学生分析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醒,告知学生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当学完数列这部分知识时就能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创设就比较有目的性,从学生所学专业中选择问题让学生分析,学生既能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复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情景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多媒体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几何形状的变化,在几何体的三视图中就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其形状,在体验中得出零件的不同的三视图。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情境创设中的应用,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积极影响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实际上就是把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教学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1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情境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需要把教材内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下,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创设生活情景:很多高中生都觉得数学是一门学习难度比较大的学科,甚至部分学生还出现了厌学的心理。事实上,数学教材内教学体系比较复杂,而且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新课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要求。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情景教学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情景教学方案,实现有效教学。

2.2发挥出多媒体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离不开的教学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教材内枯燥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或者影像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完善教学体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在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在课上与大家分享,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2.3组织数学竞赛活动:高中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实施情景教学,高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多组织数学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对数学竞赛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3.1教师的角度:高中数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是以课堂为关键场所展开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情景教学可以把数学教材内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学生真正融入到情景教学中,情景教学才能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情景教学的开展不能盲目,必须有计划的开展,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情景教学方案。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化培训,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高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2学生的角度: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比较低,学习质量也比较低。在情景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合理的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学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情景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把全部的静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3学生和教师之间: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即将进入大学,而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情景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也要配合学生的学习,以实现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