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采购与供应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政策
竞争力研究先驱波特教授认为存在四种范围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或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桥梁,在提升各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如今,集群竞争开始代替企业竞争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范围内各种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及其在资源和市场上开展的争夺,使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认识的深入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展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明朗起来。到目前为止,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解释可归纳为三种观点。
1.因素观点
波特对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钻石模型。波特(1998)认为,如果将一个集群看作一个整体,其竞争力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的支持产业;要素状况,包括气候条件、劳动力供给和技术供应、薪资水平及生活费用、税收、研究机构、政府支持等方面。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李勇等(2004)对波特的解释进行了补充,认为产业集群的机构稠密性、根植性、创新能力、战略定位、文化和制度特征等六个方面才是构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朱方伟等(2004)提出了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围绕生产要素而演进的规律,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低层次的、基于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只具有静态比较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集聚的高级生产要素企业管理论文,具有强劲的动态竞争优势。“因素观”认为,各因素的质量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因而强调的是质量导向。
2.结构观点
横向结构观点认为,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生产、市场、技术、采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同时又存在基于声誉、友谊、相互依存和利他行为的竞合关系,因此产业集群是拥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自学习属性的网络组织(Ahuja,2000),功能差异化程度和网络密度以及网络凝聚力、网络集中化、网络基础设施质量等构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Kr-tke和Stefan,2002;Tracey等,2003)。而纵向结构观点(如Manuel,2001)则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集群内三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企业层面的竞争力来源于所有企业及其之间的关系作用;集群层面源自于集群的组织管理、联合行动、相互信任、经济外部性等的作用;国家层面来自于集群所能利用的宏观经济、政府支持行为、政策体系等的作用。Stamer(2003)将产业集群竞争力扩展为四个层次: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和兆观层次。前三个层次的竞争力与Manuel的划分类似,而兆观层次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集群面对全球竞争的区域品牌、应对外部竞争等方面的竞争力。集群纵向结构的层次性为横向结构提供了整体演进路径。结构观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
3.能力观点
Lynn和Fulvia(2000)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集群的能力,主要体现为集群的创新能力论文怎么写。张辉(2003)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两种能力:一是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是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Pekka(2004)强调从集群提高生产率和创新绩效、发挥正的专业化效应、推动正的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增强企业间协同作用、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观强调产业集群的功能导向,即强化集群与环境的关系能力,引导内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鼓励参与市场竞争,优化集群的整体绩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综合上述三种理论观点,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可以定义为:是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落脚到竞争优势,是因为竞争优势能概括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结构”和“能力”三个属性,而且最根本的是产业集群较强的竞争力在于其所拥有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政策与竞争力
产业集群政策是政府外加给集群的,集群政策的行为主体是集群所在地的各级政府。产业集群因其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而一直被政府作为繁荣区域经济的政策工具,但如何发挥集群政策的作用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却成为政府所面临的难题。产业集群的传统政策倒不少,归纳起来有表1所列的几种,但大部分产业集群政策都是在集群危机发生后作为补救措施实施的企业管理论文,或者与传统产业政策毫无区别,没考虑到集群政策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联系,也没有顾及集群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Gorman和Kautonen,2001)。
表1 传统的产业集群政策
政策种类
政策内容
以企业为导向
为企业提供融资、发展咨询服务和培训人才等
以增强集群吸引力为导向
鼓励集群内部投资,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
以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
物质设施、知识设施、特殊服务和技术中心的建设
以信息为导向
技术、市场、出口、业务等信息的收集、存储、流通和交换
以培训和研发为导向
支持教育、培训和研发项目
1.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突破与实践特征——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
2.中国企业成本管理趋势研究——基于文献数据的实证分析
3.宏观公益性医疗改革探索与微观医疗服务机构应对举措——基于公立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
4.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量表开发与验证
5.应计盈余管理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吗
6.组织环境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影响研究——基于中铁二局的案例分析
7.基于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知识库构建研究
8.基于环境经营的排污成本管理研究
9.价值链成本管理为基础的跨组织资源整合:一个实地研究
10.生态文明、大数据与财务成本管理创新——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4学术年会综述
11.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2.从KD纸业公司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13.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研究
14.基于研发项目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15.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许继电气与宝钢的成本管理实践与启示
16.基于价值星系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一个企业间的战略视角
17.成本管理系统解析:实务发展、制度变迁和学术研究
18.项目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19.我国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理论及应用分析
20.国外电网成本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电网企业的启示
21.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22.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3.供应链成本管理:发展过程与理论结构
24.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5.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
26.房地产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以龙信房产公司为例
27.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8.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29.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体系研究
30.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装配制造型企业采购成本管理研究——以星玛电梯为例
32.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应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33.我国与美国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34.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35.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研究综述
36.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
37.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
38.全面实施标准成本,实现电网企业成本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益化
39.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研究
40.战略成本管理在国有制造业企业中应用的探索——兼论作业成本法
41.成本管理的概念扩展与创新实践
42.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模式在我国汽车企业的运用及优化
43.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融合研究综述
44.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析
45.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46.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47.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48.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构建
49.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医院全成本管理研究
50.医院成本管理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51.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52.试述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3.1949-2009年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发展历史考察
54.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
55.浅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56.企业成本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57.成本管理新理念:价值链成本管理
58.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59.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以及成本控制研究
60.战略成本管理在营销过程应用的探索
61.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探讨
62.BIM技术应用于总承包成本管理的优势分析
63.房地产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研究
64.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价值链分析与作业成本管理的融合
65.成本管理理论新进展及其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
66.论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67.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运用探析
68.宝钢精益成本管理应用案例研究
69.基于现代精益成本管理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70.精益成本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71.精益会计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研究综述及展望
72.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73.ERP环境下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
74.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研究
75.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76.浅谈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
77.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个案调查
78.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79.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框架
80.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81.中国成本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82.挣值法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83.电网企业深化成本管理的举措研究
84.我国高校应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85.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
86.战略导向的物流成本管理影响因素与实施
87.我国目标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以邯钢集团的目标成本管理为例
88.低碳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89.精益生产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90.关于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型的研究
91.关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探讨
92.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
93.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94.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95.浅谈企业的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96.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7.钢铁企业集团成本管理系统集成架构及应用研究
98.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前言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供电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电力需求。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输送能力,满足人民对电力的需求,供电企业物流部门必须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增加物流管理资金、技术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水平,使物流工作能够得到高效管理。
1现阶段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供电企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电力需求,需要供电企业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物流部门参与了物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审核上报需求完成物资采购,合理安排物资生产,严格把控物资进网质量关,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将电力物资配送到位,对于施工过程中剩余的物资进行调拨再利用等,供电企业应当高度地重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解决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问题,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1]。现阶段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在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层级管理,上级管理下级的方式开展工作。供电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设有物流中心,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导致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在对物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企业多个部门配合完成需求上报,物资采购,物资品質管控,物资供应及配送等环节,而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模式中,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沟通完成配合工作耗时长,导致供电企业的物流运输速度滞后,物流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第二,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管理流程存在问题。供电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按照物流管理的流程开展工作。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模式中,由于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属于传统模式,导致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耗时长,效率低。同时缺乏有效的物资供应链沟通管理机制,其中物资采购、存储、配送等各环节信息传递耗时长,信息强度弱。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流程,从而影响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缺乏信息化建设。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物流管理逐渐涌现无人化、数字化仓库的趋势,而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信息化建设,使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同时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采用原始的手工记录或人工信息录入等方式,极易发生信息记录错误、信息内容遗失等情况,无法有效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工作,使供电企业的运行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
第四,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缺乏人员建设。在供电企业物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先进的科学设备外,还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在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现阶段的发展中,缺乏专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使物流管理工作无法科学开展,从而降低了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供电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方向,选取适宜的工作人员,使物流管理工作能够符合供电企业的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新时期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2.1有效整合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质量,需要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通过物资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便于供电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提升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应当就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整理分析,将工作内容相近的层级进行科学整合,减少物流管理组织机构的部门类型,缩减不必要的人员配置[2]。其次,供电企业完成物流运输工作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物流管理组织机构应当增加各个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及时了解物流工作的运行情况,从而加强供电企业对物流管理的监控力度。最后,供电企业需要明确物流运输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各个岗位之间能够形成约束管理的状态。通过整合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的运输速度,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全面推进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
2.2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流程
供电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流程,使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开展工作,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质量。供电企业通过对物流管理中的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可以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反馈沟通,从而提升物流运输工作的工作效率。首先,供电企业建立采购工作的管理流程,通过建立采购标准,选取优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关系,进行统一采购工作,可以降低供电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供电企业建立储存工作的管理流程,工作人员将所需物品采购至仓库后,需要仓库管理人员对物品进行入库登记,定时盘点物品数量,合理分配仓库的储存空间,避免在仓库管理过程中出现破损问题。最后,供电企业需要建立运输工作的管理流程,在进行物流运输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对运输的方式以及车辆进行合理分配,选取科学的物流运输流线,从而减低物流运输的成本。
2.3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供电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为了提升物流管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可以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首先应当建设符合社会要求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电力物资的采购、仓储、配送等内容进行信息化存储管理,确保物流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避免出现信息登记失误的情况。其次,供电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大型数据平台,通过将企业物流运输中的零散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可以使数据进行精准管理,增加数据管理的效率,为后期开展物流运输工作提供保障[3]。最后,供电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助新科技,采用移动终端及条形码等技术,通过扫码,实现物资数据信息录入,避免出现物资信息人工录入错误或缺失等情况,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2.4建设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降低物流管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促进供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熟悉各类电力物资,掌握供电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以及统筹协调的能力。通过建立高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队伍,可以提升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使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
总结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模式对供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提升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物流运输、仓储管理等各环节的支出成本,使供电企业的发展能够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电力建设提供坚实物资供应保障,促进供电企业的可靠性运行。
参考文献:
[1]蔡培浩. 我国供电企业供应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前言
为了提高铁道产品质量,减少铁道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强化铁道行业统一化和规范化管理,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欧洲铁道工业联盟组织颁发了国际铁道行业标准(简称IRIS标准)。p5RIS标准是在IS09001:2008的基础上,针对铁道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加了铁道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上的特殊要求,并集中体现了铁道行业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企业在引人IRIS标准过程中,重点使用过程方法,分析企业运营中各过程并适当加以管理。
一、质量管理现状
(一)过程方法应用
该企业建立、实施、保持以IRIS标准要求为依据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是为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提品和/或服务的一系列的增值活动,过程从输人开始,以输出为结束。该企业把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识别为三大类:顾客导向过程(C0P)5个、支持过程(SP)9个和管理过程(MP)5个,共有19个过程,包括其在整个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顾客导向过程中,C3“产品实现过程”是基本过程或者说是直接过程,其中包括产品实现的策划、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生产计划、关键或者特殊过程管理等子过程,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是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二)产品实现主要过程
根据该企业生产的某典型铁道轮对产品,分析该订单产品实现涉及的过程及各过程主要工作内容I如下:
1.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确定产品相关的要求;组织评审确保满足要求,确定是否有工序外包;将评审结果、订单信息反馈、订单处理或修订#内容与顾客进行沟通。
2.产品制造过程设计:组建项目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以顾客要求以、产品特性、公司人员设
备配备情况等为输人条件,并组织评审,确保输人的充分性和适宜性;组织本产品实现过程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并经授权人员批准后,产生设计输出,包括:工序作业指导书、产品检验规范、质量控制计划、成品图、资源需求、标识和可追溯性等。
3.采购过程:根据设计输出及库际情况,确定采购信息;从合格供货方名录中采购原材料;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确保满足设计输出的要求。
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订单为驱动,制定短期和中期生产计划;识别生产瓶颈,并制定改进措施;针对新产品,执行首件检验活动以验证生产过程;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特性,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技术/质量人员对关键/特殊过程进行监督控制,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对产品进行防护,以保持符合要求。
二、产品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
该企业考虑铁道轮对产品分类较少,各类产品加工工艺基本一致'制定了统一的框架式的工艺规程,对其中的操作规范和检验规范单独规定。但该订单工艺中存在如下问题:
1.设计和开发输人不全:由于各工序采用通用的操作规范和检验规范’未考虑不同订单差异性部分的规定。例如,该批订单主材来料为成品尺寸,通用的毛坯主材入厂检验不能充分验证主材质量。
2.设计和开发验证不足:由于该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产品检验人员在最终工序检测,各工序当班首件确认较为重要,即操作人员、操作工长、检验人员分别检测确认,但该订单中没有明确当班首件操作规范及人员职责,可能会出现批量不合格品。
(二)管理方面
体系的运行保持是体系管理的重要环节,体系运行保持是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运用客观公正的方式和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好坏。通过质量稽查、过程审核及最终产品审核等方式对该企业某一订单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体系运行不符合。该企业按照IRIS标准特殊要求,制定了《项目管理控制程序》,规定新产品必须组建多功能项目小组,执行项目管理过程。但实际稽查时发现该新产品订单加工过程中没有实施项目管理过程,反映公司管理体系中项目管理过程没有按照文件规定执行,即公司执行层面不到位,属于一般不符合。
2.沟通管理问题
1)相关方沟通问题
供应商沟通:企业在实现该批订单时’出现主材分批交付但都延期交付情况,最后出现企业派员常驻客户现场催要主材情况,且主材质保书也未能及时与主材一同提供,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产品实现和交付。
顾客沟通:该订单产品交付后,客户提出需要提供中英文版的主材质保书、组装曲线等资料要求,造成向客户提交资料延期情况。反映企业与客户沟通过程中,与交付相关的信息沟通在顾客合同要求中不充分。
2)内部沟通途径问题
该企业运行中主要通过召开周例会、日常协调沟通、职能部门发文等形式。周例会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决议事项通过参加会议的负责人传达到部门人员,参加会议人员没有转达会议决议事项或者传达错误造成办公效率低。此外,该企业使用了OA办公系统,但是人员沟通一般通过电话或者当面沟通,文件沟通一般通过QQ、外网邮箱等方式,没有形成一致的内部沟通平台。
(三)人力资源
1.人员配备。该订单生产期间,订单处于不饱和阶段,安排长白班生产,人员基本能够保障生产、检验需求。但该企业设计产能是以两班倒工作方式计算,企业后期必将会出现交货期紧、数量大的订单,则企业必然出现两班生产甚至三班生产情况,那么具备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能力的工作人员将严重不足。
2.培训问题。该企业各岗位人员按照岗位需求进行了培训’经过评定具备独立定岗能力。但是该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对培训的定位不清,不能满足该企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如企业投产至该订单生产期间,企业专职无损探伤人员只有一名,其余人员未经培训无独立操作能力,大大增加了企业风险。另外,该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用以保持和提升相关人员的资格,不利于该企业人才储备。
三、采取的改进措施及改善建议
(一)技术措施
1.工艺优化。企业在设计和开发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输人条件,如:半光轴和精轴入厂检验不同、铁标/欧标/印标/美标检验项目和控制范围不一致,建议针对各种类型及产品标准分类规定。此外,由于设计和开发工作的有效性需要验证和确认,所以需要工艺涉及的部门共同评审,并且通过产品实现情况,修订完善工艺。
2.不合格品预防。由于产品性质的特殊性,产品出现废品则质量损失相对较大。针对该企业认知不足导致的产品判废情况,建议成立专项小组收集国内各轮对组装厂家不同产品类型产生不合的情形、产生的原因、控制措施’如通过论文查阅、外请专家、外派学习等途径进行收集。
(二)管理措施
1.执行项目管理。按照IRIS体系项目管理要求,组建以完成订单为目的的多功能小组,确保各相关人员能力和意识能够胜任工作、小组成员和相关人员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以实现按照规划的时间节点交付成果。并重点注重以下两方面:
(a)完善制度:企业统筹规划修订体系文件,修订文件时应确保符合IRIS标准前提下并重点关注体系审核员抽査的重点,精简程序文件,做到:写人文件中的条款要求能落实到实处,确保程序文件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b)落实执行:通过绩效指标控制、内审、监督抽检等方式对核查文件落实情况,防止“两张皮”现象。
2.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利用0A系统为基础,大力开发信息平台功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并改进企业内部沟通制度加以约束。最终实现企业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打造信息沟通平台,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最终实现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无纸化”办公。利用信息平台对过程进行监控,实现不合格品预防、不合格品跟踪、生产计划的调整等功能。
3.使用质量管理工具。企业通过成立项目多功能小组、QC小组等形式,加强使用质量管理工具,有效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如:为预防设备突然停机,可以制定PDPC过程决策程序图以减少停机时间、保证生产;对出现的废品进行分析时使用因果图。
(三)人力资源措施
企业应确定和实施一个过程,以识别、获取、保护、应用和评估信息、知识和技术。并以知识管理活动的输出作为培训策划的输入加以考虑,以此开展的培训活动才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此外,企业应建立一个系统用以保持和提升员工的资格,并重点关注培训的评估。
结束语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术出版;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2-0160-04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library in Omnimedia era,expanded the field of library service,reshaped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publishing service.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holarly publishing,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case study method,collecting the library publishing service cas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Scholarly publishing digital revolu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library and the fusion path s of the two.Libraries should establish omnimedia publishing idea,develop information literacy on OA to the user,to promote scholarly publishing to digital publishing and OA publishing development through a variety of patterns,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library to participat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China.
〔Key words〕omnimedia era;library;scholarly publishing;scholarly communication
数字技术不断推进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技术环境的改变,媒体边界不断地模糊,不同媒体之间融合交错,由此引来了学术出版界的巨大变革。内容组织方式、书籍呈现方式、网络传播方式以及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都逐渐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在新旧范式转换期,跨界合作兴起,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数字出版日趋成为主流形态[1]。对于图书馆而言,资源建设已经涵盖虚拟资源乃至全媒体资源。随着资源生产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不同,图书馆馆藏建设也要相应地做出变革。尤其是学术出版的转型,催生着图书馆这一生长着的有机体各种自助出版、个性化出版、开放获取出版等延伸服务。数字出版激发了图书馆的责任,重塑着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全媒体时代着力探讨出版转型带给图书馆的变革,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
“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通过杂志、书籍、网站等多种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的家政公司,从此作为传播学的一个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图书馆学情报学可以借助全媒体泛指承载信息和知识的各种载体[2]。同新媒体一样,全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创造了多种新兴的媒体形式[3],基于互联网精神的融合媒体创造了多种出版形式,使得出版也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各种出版介质、出版形态,从单屏体验到多屏互动,从内容转化到服务创新,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导致出版业的结构转移和模式变革,引发学术出版的策略调整与范式转换。
1.1 学术出版的压力和学术专著的衰落
技术是出版转型的重要助推器,数字出版的多业态发展使得传统出版不断衰退,学术出版商为了自身发展和利益考虑,不得不进行内容资源的争夺和跨领域的迁移。学术专著出版不断被剥离,学术出版领域边缘化,学术出版商的压力越来越大,数量锐减,不得不通过增加书目选择和书目多样化的政策进行战略迁移以避免进一步衰落[4]。教科书市场和大众出版的利益驱动使得学术著作分离,书目日益多样化。图书馆是学术出版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学术图书出版的危机对图书馆采购和资源建设都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障碍。
1.2 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学术期刊的博弈
新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应用形态创新不同的媒介形态,多种媒介形态和多种信息终端的有效融合使得传媒产业结构发生巨变。万物皆媒,新旧媒介共存共融,纸质学术期刊和网络学术期刊有效衔接,微博、微信、开放获取APP应用程序,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形态借助网络介质进行传播和扩展[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中心主办、《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出版的纯网络学术期刊《知识管理论坛》就是推动研究成果公共利益最大化,实施完全开放获取出版,鼓励支持自存储的学术期刊典范。它不仅力图摆脱传统纸质出版的羁绊,充分展现新型出版(纯网络出版、开放出版、按篇出版等)的巨大优势,促进了学术期刊成果的快速、有效、广泛传播[6]。
1.3 媒介终端融合与受众阶层的细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介终端不断融合,数字出版改变了学术出版的空间和时间成本,多种媒介以用户为中心在一个平台上整合。用户在获得新的传播工具的同时,从书籍之民逐渐转化为屏幕之民。文字已经从纸浆里转移到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中[7]。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改变了用户的视觉阅读习惯,促成了信息的视觉化传播。一方面大众用户越来越不需要图书;另一方面精英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去关注自己的图书,学术出版的受众也因此得到了重新解构和阶层细分。
1.4 产业模式转型与学术出版的开放存取
出版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出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数字出版,这是出版产业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数字出版从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到传播发行整个出版流程都离不开二进制技术手段。手机出版、微信出版、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型数字出版形态不断涌现,信息载体不断丰富,内容组织形式变化多样,基于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迅速扩展和传播,原有产业链分崩瓦解。学术出版要突破瓶颈,必须首先开放自己的资源,彻底改变传统出版模式的弱点,积极融入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大潮中去[8]。开放存取改变了知识交流的传统模式,有效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共享和利用,是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新模式和新理念[9]。
2 学术出版数字化变革对图书馆的影响
学术出版泛指与学术相关的各种相关事物,从学术专著到学术教科书,再到学术期刊的出版,包括纸本期刊与网络期刊,都可以视为学术出版领域研究的内容。学术出版是出版组织和学术科研机构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国内以大学出版社为生力军,大学图书馆作为一种学术性机构,在学术出版数字化趋势影响下,在文献采访、资源建设以及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受到巨大的冲击。
2.1 数字出版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互联网使得数字出版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从怎么读到读什么,从传统印刷思维到在线思维,从所有权到使用权,从阅读到共享,整个流程的变化都是具体而鲜明的。阅读媒介多样化,阅读内容电子化,阅读节奏速度化使得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云出版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图书馆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也使得图书馆进一步摆脱了纸介质的束缚,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更加丰富并无限扩大。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快速获取,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2.2 数字出版改变了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方针原则
数字出版依托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出版技术不仅要增加阅读的便捷性,还要根据不同的移动终端设计不同的传播方式,以增强数字出版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对图书馆采访而言,读者决策采购日益盛行。学术专著在线出版成为可能,学术期刊通过一刊一网一微信等多渠道平台进行传播,可以大大简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编流程。例如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用PDA方式,预设图书馆文献采购的各项指标,读者点击阅读图书达到一定数量,就自动触发图书馆购买纸本书,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指令,一方面满足了读者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采访工作更加科学简便[10]。数字出版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针和原则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2.3 学术出版给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带来更大价值
全媒体时代,学术交流环境的改变促使图书馆知识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预出版和编辑出版支持服务来扩大其在学术出版和学术交流价值链中的作用。图书馆原来用于文献采购的费用还可以转换为开放出版服务费,SCOAP3就创造了将传统订购期刊转变为开放出版期刊,为图书馆介入所在机构的开放出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11]。图书馆利用自身经费支持开放出版,借助出版服务可以提升服务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服务。不仅起到了出版导向的作用,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价值。
2.4 信息服务商知识垄断对图书馆造成巨大冲击
图书馆作为一种公益机构,在管理和服务中还要同各种信息服务商争夺用户。图书馆自身订购的各类数据库商,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公司,亚马逊、京东等各种电子资源的平台商,都在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致使图书馆用户大量流失,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发挥学术机构的社会功能。图书馆经费捉襟见肘,数据库服务商垄断并且不断涨价,近期中国知网提价引起国内各高校图书馆热议,中国知网拥有许多独家期刊和独家网络信息传播权,版权成本是中国知网提价的主要原因。知识财富的垄断对知识交流造成极大的障碍,图书馆需要建立更多的公益数据库,特色资源机构知识库来对抗信息服务商的冲击。
3 学术出版与图书馆的融合路径
3.1 图书馆自主建立出版社
图书馆自建出版社,是开放出版的一个主要途径。国外有些大学已经将出版社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部门,出版学术著作或者出版期刊,对电子图书馆藏和机构典藏知识库进行开放出版,这种方式在欧美大学的图书馆已经非常普遍。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于2007年创建了研究在线这一机构典藏库,成功创办数字期刊,探索开放出版的各种可能[12],也是一个很好的个案。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NPP(New Prairie Press)出版社,其目的是出版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开放获取期刊,强调和传播本机构师生的研究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以此作为图书馆的战略任务[13]。国内不少大学的硕博学位论文库,为避免数据商垄断,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就拒绝同万方,知网及维普数据库合作,仅采用机构知识库典藏,图书馆自主建立出版社,可以对本馆特有的学术成果进行有限或无限的开放出版,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成果的交流和共享。
3.2 图书馆与大学出版社合作
我国的大学出版源头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从南洋公学译书院、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山西大学堂译书院都可看作大学出版的源头[14]。大学图书馆与大学出版社合作,因为共同隶属教育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校内资源协同创新,开拓高等学校学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的新渠道。牛津大学出版社图书馆为耶鲁大学图书馆提供专著的印刷版和电子版来促进大学教学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15]。图书馆对学者的成果进行学术托管,投稿推荐,机构典藏和开放出版,致力于开放获取大学的学术记录和研究成果,与出版社发展伙伴关系是图书馆数字出版战略的重要一环。
3.3 图书馆参与多机构出版联盟
与出版社合作之外,图书馆与学术协会,在线平台和新型期刊等建立出版联盟也是参与学术出版的一个重要举措。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建立的Highwire出版社,为多个出版商,多个学术协会架起了学术出版的合作项目和聚合平台[16]。美国SPARC作为非商业化的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自1998年成立以来,重点致力于开放期刊文献以及各种开放存取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开放信息门户,促进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和共享[17]。大规模多机构的出版联盟在非赢利的基础上合作,为学术出版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图书馆参与多机构间出版联盟,探索新的学术出版路径,可通过各种有利条件提供定制出版,自助出版和个性化出版,促进学术出版与图书馆融合发展。
4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在学术出版转型中的责任
4.1 培养用户开放出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能否有效地管理和信息,开放出版的信息素养是全媒体时代数字学术素养的有力体现。图书馆员利用专业知识对开放出版进行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学术出版革命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科研人员提供出版支持,是开展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学术出版支持服务,提供期刊影响因子、期刊评价以及按学科建立期刊投稿指南,为科研人员筛选投稿期刊以及投稿地址等,就是图书馆培养用户开放出版信息素养的最好实践。
4.2 基于大媒体大出版理念建立图书馆出版联盟平台 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媒介理论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大媒体、大出版的理念应运而生,大媒体就是媒介多层次、多种类、多机制的有效整合[18],大出版则是以现代出版的视角审视出版形式、出版要素及其传播方式。图书馆是学术出版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图书馆出版的联盟平台,促成图书馆、学术出版与信息服务商之间合作共赢,平衡互利是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的重要责任。澳大利亚85%的大学参与了开放获取出版,大多通过与出版社整合的方式致力于将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免费开放给全世界[12]。
4.3 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和出版经济转型
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趋势使得教育出版机构和教学服务平台在未来的学术出版中面临着越来越边缘化的困境,MOOC课程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教育数字化变革。在线免费课程需要构建相应的学术出版发行平台。图书馆要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和出版经济转型,对MOOC教材、大众及长尾教科书及教辅资料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用户需求,调整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策略,成为跨平台的教育资源出版服务商。
4.4 助推学术出版去中介化和许可外包
在学术出版的产业链条中,版权归属和数字开发是影响其开放出版的主要因素。学术出版的去中介化需要用户对开放出版的尝试和对CC协议的认同。图书馆作为一种中介机构,在学术出版中要抢占先机,控制出版内容,培养自己的读者、作者,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与之交换价值,对于非核心的出版环节可以通过许可外包实质性缩短出版编辑周期,降低出版成本,在学术出版中争取主导地位。
4.5 促进学术出版向数字出版与OA出版发展
学术出版的危机与变革引发了图书馆界对学术期刊、学术图书数字出版、OA出版的探索与思考。结合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典藏与开放获取服务的经验,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与开放获取运动的推进,促进学术出版向数字出版与OA出版发展[19]。图书馆可开展基于专业学术出版的定制服务支持学术出版,挖掘图书馆独特的内容资源,建立特色出版资源,实现内容资源和机构知识库出版双同步。实现学术出版的开放转型,需要重构图书馆学术交流的业务流程,拓展图书馆社会功能,将信息资源与出版服务有机融合,探索众筹出版和个性化出版的渠道与路径,发挥图书馆在学术出版开放转型中的引导作用。
5 结 语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知识呈现和共享方式都有了深刻变革,基于技术的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在出版领域和图书情报领域都逐渐进行开放出版的理论探讨,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思维和视域的障碍。图书馆在学术出版转型中要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以内容带动出版,实现出版产业链延伸与扩展。建立联盟出版平台,参与各方利益共赢,平等协作。明晰全媒体时代出版转型的趋势与途径,身体力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升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学术出版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孙波,刘万国.基于环境扫描的“十三五”高校图书馆转型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6,(3):5-11.
[2]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3.
[3]田海明,卢玲.学术视域中的现代出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7.
[4]约翰.B.汤普森.数字时代的图书[M].张志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65-167.
[5]杜敏.不同媒介形态下学术期刊的共生与变革[J].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11-120.
[6]知识管理论坛编辑部.《知识管理论坛》开放获取出版政策声明[EB/OL].http:∥/paperView?id=0,2016-05-06.
[7]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董理,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92.
[8]李忠孝,闫晓宇.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传统出版社应着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J].科技与出版,2014,(8):7-12.
[9]黄肖俊,吕肖庆.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30.
[10]董涛,张静,张茵.“读者决策驱动”(PDA)应用视阈下的图书馆角色重申与转型[J].图书馆,2014,(6):110-112.
[11]曾燕,郑建程,赵艳,等.SCOAP3:开放出版新模式及其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3,(1):37-42.
[12]王雅菲,范军.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的开放获取出版新模式[J].现代出版,2015,(5):72-76.
[13]Bolick,J.Getting the Word Out:Academic Libraries as Scholarly Publishers[Book Review].Muccie,Mary Rose.Portal:Libraries andthe Academy15.4,2015:769-770.
[14]范军.略论民国时期的大学出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6-144.
[15]邹美辰.耶鲁大学图书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就数字内容问题达成协议[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15,(8):24.
[16]程文艳,王永芬,王珉.大学出版与图书馆的协同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11)128-133,91.
[17]吴林娟.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的开放存取实践研究[J].出版广角,2014,(12):115-117.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营销中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一、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现状较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战略管理实践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较为落后,战略研究成本管理平台不够完善造成的[1]。且迄今为止,专门针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数据分析是少之又少,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更是凤毛麟角。但也有一些研究对企业战略成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比如美菱集团就曾经实施科技驱动型成本战略管理,在企业改革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效。事实证明,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降低企业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进入21世纪,我国加大了对企业营销过程中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坚持以定性、定量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优化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框架。
二、营销管理中的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与我国现行的成本管理有很大不同,它最大的特征是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竞争地位,也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对成本管理进行定位,以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2]。它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描述企业产品或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它的表现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整个活动的结合。在价值链理论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包括设计、生产、销售都是企业活动的集合体,正是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活动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价值链理论将这些企业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种,其中基本活动有五个一般种类,分别是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内部与外部后勤;而辅助活动表现在企业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采购这四个环节。
(二)战略定位分析
企业战略定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要做好战略定位分析,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基本战略方式来进行完成: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营销,同时影响着企业的预算与控制。这三种企业战略定位也是各不相同的,成本领先战略追求的是控制生产成本,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控制使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他厂商,在行业中获得成本领先,这种企业战略营销体系的本质是降低营销费用以求获得成本领先。而标歧立异战略更注重品牌、技术和服务等方面,通过人无我有的服务来获得更高的报酬,因此此种战略更加注重保持企业自身品牌和特色,允许在某一方面加大战略投入。目标集聚战略是通过对某个特定的消费群进行主攻,让产品的某一个细分在市场上处于领先,目标集聚战略需要企业为保持局部领先增加一定的营销活动预算。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与传统观念中将产品数量作为成本高低的因素不同,它主要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的集合。通过对企业成本动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营销企业的营销费用因素不仅是人员营销活动的开展,同时还有企业产品结构、人力资源的支出、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外部市场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四)作业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的本质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实现的,而市场营销则是围绕市场目标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活动,它反映的是一组可控制的战术营销手段。作业成本分析是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分析,其方法也有很多中,在这里我们具体介绍两种分析方法:
1.从作业动因角度进行作业分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将作业分类为四种:分别是:单位级、批量级、产品级和维持级。这四种作业不同于制造过程的特点,但是也可以将营销过程中的作业划分到这四类中,而且我们都可以用作业成本法的模式进行解析和讨论,对优化成本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从作业功能角度进行作业分类。作业功能角度的作业分类主要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开展的影响活动,它也可以分为三类:
(1)定法货类作业,主要是指接受顾客订单,统计好货物的数量,做好包装、签发票据等发货前的准备;
(2)保持与顾客良好关系作业,这类成本的动因有增加与顾客的沟通和售服时间,对客户的各种资讯意见等作出良好的处理;
(3)占领市场类作业,它是企业为保证市场份额进行的促销作业,主要内容有广告、举办展览会、新产品上市等。
三、营销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及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一)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强化营销管理的过程
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其实是企业完善的过程,它在企业活动环节中具有导向作用。企业价值是企业的核心,创造价值的思想必须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来。企业再通过分析营销活动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来优化和改进营销策略,通过不断的评价与改进,最终让保证企业价值升高,从而提升市场份额。其实价值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强化营销管理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到了连接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作用,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营销策略。价值链的升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业营销的优化,而企业营销过程作为价值链的环节,二者也是紧密相连的,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营销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费用的产生,这不仅反应的是企业营销成本作业的信息,也反应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信息。比如说可能与售服的费用太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需要返修、退货等有关,又或是要改进设计和管理的质量等,这些费用的发生对优化企业战略经营有着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的改进意义远远大于降低企业的成本质量,这对提高客户心中的产品形象是极为有利的,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说,在有关营销过程中费用的分析和处理有利于提高营销活动的管理,甚至对调整企业战略部署也有着深远影响。
(二)通过战略定位获取企业文化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定位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通过各项业务对企业内部能力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战略方案,然后进行市场定位,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要求。战略定位必须立足于市场,先确定企业应该开发何种产品,然后在通过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的立足性,最后打败竞争对手,获得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利润[3]。当企业采取了战略成本定位之后,企业的整个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过来,接下来的营销过程中,企业就是根据战略及成本定位来完善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展开技术创新的运用,这也是战略营销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重大超越。通过战略定位,企业对市场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对企业的竞争成本管理战略也做出了如下的规划,分别是成本领先战略管理和差异化战略管理。成本领先战略管理旨在通过加强对生产、销售等产品内部成本的控制,将产品降到最低从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生产出区别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这对提高企业文化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借鉴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改进企业营销成本管理体系
(一)营销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即企业成本,它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需求,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上,企业必须紧扣营销战略和需求,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营销成本管理的直接目标是为战略管理提供各种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具备质量特征,同时还更加强调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合理配置企业的经济资源,调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评价销售业绩的方式。
(二)营销成本管理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成本概念,他们大多是将营销成本控制作为成本控制中的一个组成,并没有将其定位到独立操作的层次,这点就导致了成本管理概念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和短期缺陷。事实上,营销成本管理与分析不仅应该独立出来,更应该借鉴战略成本的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其管理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1.外向性。管理思想的外向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者要从外部环境着手,加大对顾客需求度的研究,发掘更多潜在顾客。具体是指向对产品的设计、营销环节扩散,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并将之纳入成本管理中来,只有管理思想具有外向性,才能够将整个市场纳入掌控。
2.广泛性。广泛性不仅表现在经营渠道,更表现在企业所属环境,包括财务、非财务信息,企业要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客户的需求反映到企业内部中,因此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成本优势从而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体现出管理思想的广泛性。
3.长期性。营销成本管理的长期性是通过控制企业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在战略目标上也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发展。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战略改进。
(三)营销成本管理方法
传统营销成本管理是将销售成本作为计算成本的主要依据,而忽略成本预算,只是简单的将当期间接费用计入损益,然后按销售量进行分摊,并没有对成本预算加以重视,从而为了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但是在营销成本管理中,成本预算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通过成本运算完成对市场的分析。为此,企业营销中的成本管理可以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进行探讨。
1.战略成本规划层面。战略成本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模式,帮助企业在实施战略初期做好成本控制,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其来源是通过研究价值链分析而得出的,对制定产品目标和周期有着重要意义。
2.经营改进层面。经营层面的改革是指从企业的经营活动出发,将成本规划积极落实,改善经营思路,加强对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在分析竞争对手成本的同时也要改进自身,优化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成本管理。鉴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营销成本管理受到了实践的质疑,不管是目标还是方法都与市场现状脱离,因此必须要进行新的战略管理研究。首先要将营销成本与战略管理结合,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改善营销面临的困境。其次要进行营销过程中的战略定位,从顾客的需求点出发进行设计和管理,最后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实现管理目标。
五、结语
总之,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寻找的一种突破成本的最新方法,企业通过战略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对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进行优化,提升产品竞争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形势,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下的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
各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该如何定义的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英国首相布莱尔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术语,却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迄今为止,从2003年开始英国开展的用以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战略计划基金,可以看作是英国政府目前对低碳经济这一涵义的解读。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为《低碳经济论》中所做的序言中谈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前提,通过技术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制度法规方面的创新完善,对相关产业进行合理转型,以及积极开发新资源新能源等一系列手段,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使低碳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本质究竟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单纯的绿色发展模式,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仍没有明确共识。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期望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保护并存共生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
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家管理会计学者提出了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理念,成为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形成的标志。战略管理是为了保持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为顾客创造的超额价值,对企业来说就是超额利润,而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通过管理成本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做出相应改变,站在战略的角度,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以求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各国政府颁布各种政策规章,例如,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倡导低碳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碳减排。也因此,企业许多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在企业管理成本中,在低碳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以碳成本为引导的新的价值链体系,在成本动因分析中出现了碳成本动因。低碳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向低碳导向的转变。首先,从全局性和战略性出发,企业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除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因素,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因素外,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和企业所在行业产生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有关低碳环保措施的实施成为一种普遍的约束力,低碳经济下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成本投入降到最低,做到最完善。这就使得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实施尤为重要,企业要想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和保障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达到双赢,就必须在战略管理发面加大管理力度。其次,实际生产生活中,低碳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各个企业自身,还有各国家政府,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各阶层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且,在企业选择成本模式时,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广泛,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再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带来日新月异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在工业化、科学化的进程中,人类是通过不断掠取自然界资源的方式,甚而超出大自然的再生能力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很多资源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破坏。所以各国经济学家提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提倡应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而作为企业,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重视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最后,低碳经济下,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最大变数之一,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涸泽而渔;当然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影响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难苟安,毕竟生存和发展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政府也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不但能对企业一些敏感行为进行监督,还能对企业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三、低碳经济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低碳经济给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衍生出了新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它是一种在低碳理念指引下,借助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将碳因素融入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之中,充分考虑碳成本,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战略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业绩评价及必不可少的环境分析等基本步骤中,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范围。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传统战略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三个主要方面,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战略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分析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像一条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每一环节必不可少,又环环相扣,这一链条被称为作业链,而从价值的角度反映即为一条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两者均需考虑。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出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的机会,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确定企业在产业链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低碳经济下,赋予了企业价值链分析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一,出现了低碳价值维度,企业的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链条,而产品的价值维度取决于顾客,低碳经济下,顾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性和低碳化,产品的价值不再仅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还包括顾客对产品低碳化给予的期望。因此,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低碳价值,例如,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时,应尽量研发低碳化产品,满足顾客低碳化期望,同时也能够树立行业技术领先形象和绿色品牌形象,如格力电器推出了利用太阳能的中央空调,这一举措既树立了格力电器在家电行业的绿色技术领先地位,又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二,碳成本控制,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不仅是生产低碳化产品或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能够降低碳排放,对碳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碳成本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二是,能够追踪碳足迹,减少企业的碳排放。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碳足迹需要从价值链的起点进行最终,直至价值链的终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也包括生产环节原材料的采购、运输、装卸和仓储,还包括售后环节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每一环节都需要对碳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其三,低碳价值链的联动性,价值链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的环节,因此既应该注意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上的低碳化,也应该注意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例如,新能源产品或低碳产品的研发必然要求高额的投入,但他却可以带来销售环节成本的节约、环境治理费用的节约。
(二)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成本发生的原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低碳经济下,碳成本已经融入企业价值链之中,因此,对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即是决定碳成本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多少的因素,它既包括决定资源耗费大小的因素,也包括哪些决定因环境污染或碳排放高而支付的成本大小的因素。碳成本动因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碳成本,例如,运输作业的碳成本取决于运输的历程和次数,可以通过减少运输历程和次数来控制碳成本。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资金风险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政策、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政策风险指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包括产业政策、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等。在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中,商业做为流动不确定组织来给予压制和管理。国家宏观调控中法律和政策往往交织并用,由此带来了宏观调控的稳定性问题,近年来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调整就非常频繁,不同行业、产业的市场主体经常要面对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利率的变化有可能会使企业产生债务融资风险,通货膨胀会使企业资金供应容易出现短缺,如果决策不当,将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的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最优的资本结构客观存在时,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达到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采用负债经营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已成为许多国有企业的普遍做法,但高负债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高风险。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造成负债比重加大,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环节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企业资金匮乏、资产损失等风险。财务风险与资产的流动性紧密联系,如果企业不能以低于收益率的成本随时获取所需资金,必然给企业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给企业增加财务负担。
3.财务决策失误。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内容单一、层次较低。尽管优化财务决策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决策并未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上来。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决策的认识不够准确,财务管理就变成了以具体经济核算、日常资金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有的企业领导仅仅凭以往的经验,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就盲目进行企业财务决策决策,盲目投资,造成企业不良资产过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资金风险。有的企业监督制度执行不严格,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财务风险极易发生。在决策时缺乏真实的信息,对决策事项未来变化无法掌握,不能获取充分有用的信息。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造成巨大的财务资金风险。
4.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职业道德有待加强。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资金回收、利益分配等财务活动,都会使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该进成本不进、该摊费用不摊、该提折旧不提,人为调节利润、未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就盲目赊销等现象在很多国有企业内部普遍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缺乏足够了解,风险意识薄弱,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由于风险意识淡薄,大量潜亏挂账的现象,人为制造财务风险,致使财务风险时有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各种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现象屡见不鲜。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降低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的良好职业道德建设是事业提升的基石。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违约及债权债务关系严重扭曲等方面,这些都会降低企业信用度,使企业的经济合同履约率和偿债能力降低,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营,造成资金占用过量,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二、国有企业财务资金风险防范的对策
1.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风险监控意
识。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下,认真分析研究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根据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调整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来实现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思想是先导,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人始终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在人员思想上存在的风险,则是最大的风险。目前,财务风险突出集中于人财物管理上,具体为:重要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重大资金支出方面的风险、重要人事任免方面的风险和大宗物品采购方面的风险。国有企业领导者也要加强风险意识,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企业的风险监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流程,优化风险监控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财务风险进行有线监督。我们要大力开展风险防范教育,切实提高防范廉政风险的意识。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防范廉政风险的力度。落实岗位职责,建立科学有效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坚持从严执纪,充分发挥查办案件对风险防范的保障促进作用。
2.健全财务组织机构,注重财务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对一个国有企业集团而言,要实现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监控,必须有健全的、科学的、具有较强执行力的财务组织机构。国有企业应成立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下设各专业风险防范小组,通过不同层面制度的设计,形成了互相牵制的管理体系,制定与企业愿景相适应的战略目标,保证企业的各项财务符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分析评价潜在的财务资金风险可能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企业规避财务资金风险。财务资金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它需要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当企业全体成员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分解到各自的实际工作中时,并通过工作流程、制度、考核等反应到他们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就能用明确的职能来保障目标的实现。总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国有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对规划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细化财务内部控制岗位作业流程。为防范国有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财务内控岗位职责作业流程要以IS0标准格式编写,岗位标准流程的编写应以熟悉业务的骨干为主,并吸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财务风险指标,测定平均值为风险点,并且通过财务指数进行量化。
4.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应控制风险因素,预防风险的发生,对内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减少因交易对象违约、投机取巧等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恪守这道底线,最主要的是必须自觉做到“五个坚持”:第一必须坚持学习和修养;第二必须自觉坚持廉洁自律;第三必须坚持依法规范用权;第四必须自觉坚持接受监督;第五必须自觉坚持履行双责。会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培养实他们事求是、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总之,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资金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风险的不确定性,正确评价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正确分析和防范财务风险。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分析的原则,这样才能到防范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宋金良.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营管理者.2009(17)
[2]徐春荣.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J].南方论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