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元素化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抓好学生的思想品行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处于从“他律”到“自律”过渡的阶段,但大部分仍以“他律”为主,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制定合理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小红花、积分等,通过这一长期的奖赏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应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对精彩之处加以保留,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并提倡其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向“自律”发展,将学习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二)抓好细节,促成养成
有道是,细节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就应该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学校应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学生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细节意识,学会从细节中感悟人生的大道理。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学生中推广了“敬孝心、献爱心”实践作业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为父母、亲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些帮助,通过实践、体验、反思的方式凸显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该校还利用德育大讲堂、每周一大讲、每日一小讲,让学生切实学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多样化的主题班会
班会是学校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班级活动,学校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创设班会的主题,如母亲节时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劳动节时可开展“热爱劳动”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每次班会学校要求各班设计好黑板板书,写清楚班会的主题,鼓励同学们踊跃发言,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教师要对班会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如果发现了新问题,就要及时改正。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各班班会召开的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之中,以促进主题班会的积极、良性、持续开展。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班会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充分认可。
(二)正能量的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是庄严的、庄重的,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坚持每一周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每周安排一个班级选拔一名学生代表做主旨讲话,篇幅不宜过长,但应注重实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老爱幼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让这些正能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现在,笔者所在学校举办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渠道。
(三)媒体下的文化氛围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使用,学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如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最大化的发挥其宣传作用,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一定的保障。如,学校广播室每天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在不同时段进行不同主题的广播;学生在制作海报、黑板报时也可根据近日学校热点、专题教育活动等设计多样化的主题,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气氛,而且增加了校园文化的渲染力,为校园文化创建提供了方便。
(四)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文化则是学校的灵魂,笔者所在的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理念,由德育处、校团委牵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学校现拥有“琴书艺苑”艺术培训社团、创办了“沃土”校报,成立了校舞蹈队、篮球队、合唱队、吉他班、葫芦丝班、沃土文学社、航模表演的多个缤纷社团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基于这些社团的建设,开展了多个社团活动。总之,本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不仅净化了校园文化,引导了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发展,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如每年评选一次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尽管有些事例与我们联系甚远,但其蕴含的精神值得广大师生去学习。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相关事迹,通过深入学习榜样的精神,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该校还非常注重发现校园师生自身的优点,并将此行为作为榜样进行大力宣传,以期使榜样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如,就学校层面而言,可在文化宣传栏中将国家级、省市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作为教师队伍的榜样,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的提升;就班级层面而言,可将各方面均优秀的学生作为模范标兵,在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上进行公开表彰,以提高榜样的力量。榜样随处可见,学校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要学会认真、虚心向榜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四、结语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多文化元素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目的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职业英语教育也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和方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而当前随着企业甚至整个社会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却令人堪忧。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英语能力:机械设备专业的学生看不懂机器设备的英文说明书,无法顺利进行操作与维修;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何谈接待外国游客;文秘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英文信函,更不用说亲自书写。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为必修课甚至专业的英语课,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如此重视之下,我们学生的英语水平却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1.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容单一。虽然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英语课堂引入了音频视频及课件等各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最终呈现的依然是单一的课本内容,学生的兴趣也犹如昙花一现。同时,即使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一直在寻求突破,但始终是围绕职场这一学生尚未真正涉足的领域。不管教师多少遍不厌其烦地强调其重要性,依然是纸上谈兵,学生没有真正身临其境因而始终不得要领。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学校对学生英语水平有硬性的指标,导致英语的课堂教学出现应试教育的倾向,学生乃至教师为了满足学生毕业时对于英语水平要求的需要而增加练习以促成其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本来就稍嫌枯燥的英语课堂更归于沉闷。
2.学生英语基础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高专院校多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以理科生为主。这部分学生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过于平淡,教学内容与生活无关,缺乏与实际的联系,使他们兴趣缺缺。学生们希望教师的教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认为多文化的教学有利于英语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学好英语的想法,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缺乏自信;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少,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希望英语学习能融合多种文化元素,有助于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面对如此现状,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英语教学中应用多文化元素
1.音乐元素的应用。欧美经典流行的歌曲,经久不衰,毕竟经典的歌曲总有它永恒的魅力,同时学生也大多喜欢欣赏甚至模仿经典的英文歌曲,在一些学生活动中总有学生选择演唱一些经典的英文曲目,而大多数学生都会偶尔冒出一两句英文歌词。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课前放一首英文歌曲,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课间得到放松,同时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语课上来,提醒他们为英语课做好准备。如果不考虑英语歌词中英语单词的节奏与发音,歌词中还有一些有助于英语教学的精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借助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抓住学生记忆歌曲旋律和模仿歌词较快的特点,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或词组。
2.新闻元素的应用。学生都是新闻的敏感者,而如今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每个人包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新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现状,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由新闻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新闻的主动评说者。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展示其事先准备的与话题相关的新闻,并进行评说。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最新时事,学习英语单词,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于新闻的评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引入新课的话题,有助于新课的学习。
3.影视元素的应用。影视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出现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立体、直观、仿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其中的角色。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精准优美的遣词造句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所在。当他们对某一片段或某一章节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记忆、加工、模仿、利用,语言学习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交流、交际,因此要强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和听力强化训练,这也是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而原版的影视则最能带来地道的语言输入,让学生沉浸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中,促进语言学习记忆的深加工,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这一元素可以在新课进行中,结合话题适当穿行。教师也要作出正确的引导,使影视元素在课堂的应用中真正达到帮助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只起到娱乐作用。
总之,英语教学中多文化元素的应用,是以教师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为中心来营造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从有声、有形、有情的课堂中获取知识信息,从而学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潮流的文化元素来组织课堂进行英语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不仅记得牢,而且学的活,对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文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
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才。素质教育亦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旺发达。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发展空间。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并不太理想,很多问题和缺憾渐渐凸显出来,渐渐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关于解决途径的讨论也愈来愈多,能够形成共识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课堂学习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感染,在这一点上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人文素质的定义
关于人文素质的定义在各类文献中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说法本质是基本一致的。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1.2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一、人文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概括的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前者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后者注重的是指导这种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二、人文素质是时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出现了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等,这使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参与。三、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1.3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改革开放以后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进行了大力的建设。总体来说,高等学校大都已经具有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的意识,也都采取了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有一下几个方面:一、重视专业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辅地位。有些院校唯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就可以顺利就业,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二、软硬件设施不完备。硬件方面特别是一些偏科性的学校人文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图书馆人文资料匮乏,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资料和人文知识的需求。软件方面,管理者和教师人文素质缺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引导。三、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素质差,不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审美能力低。
2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良好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而且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引导青年一代追求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
校园文化的这些作用和特性表明其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手段,而校园文化建设历来被认为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
(1)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审美的关注,提高审美能力。
3 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堂教育和软的环境必须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且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软的环境教育方面来看,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应从一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在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道路命名等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设立固定的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场所,方便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不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标志。
(2)建立和建设一些高校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
(3)加大对学校优良传统、校风、校训、以及在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的宣传,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一个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并且让学生在此间担当主体,将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4)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 深圳大学学报,2007(9).
[2] 王德勋,韩同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 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96-01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最终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如今知识爆炸、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不同渠道。作为教师,如果仍然抱残守缺,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在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持续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并形成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在笔者所在的东部地区也同样存在教学思路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很多年,但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然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大量重复、无用的知识点,却不分区别地强迫所有学生进行背诵、抄写,为的仅仅是所谓的尽快出成绩。教师喊累、学生叫苦、家长焦心、学校无奈,看似短期有效果,实则在学生进入中学后其综合素质不足的软肋已暴露无遗,成绩迅速下滑。教师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引下,也会出现教学程式僵化、课外拓展不足、过分围绕教参等问题,长此以往出现储备弱化、知识老化等现象,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使教学形成恶性循环。
最近几年,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教师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二 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教学探索的优势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如今的小学课堂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九门课程,而许多学科之间往往存在大量知识点的交叉,从而出现教师重复布置、学生重复完成,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无效学习所占据,减负和素质教育都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则可以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整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师生课内、课外的互动进行延伸,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实现对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对部分关联学科进行了整合,笔者兼任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学科的教学,进而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笔者对三门学科的异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最终以一门大语文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增,而在校学习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而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确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客观上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大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本真正的大百科全书。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小学生,当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其获取的知识量也是惊人的,所以教师要有被学生问倒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日常的知识储备以及课前的充分准备都将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立足现实,在目前的教改实践中,完全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在实现上还有许多需要逾越的高山,其教学成果也有待于更多的检验,但这不妨碍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借鉴这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多地将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向临近学科延伸,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四 新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每天都在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在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实施了大语文的教学模式后,教师教给学生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碗水,这势必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将在教学中显得捉襟见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运用者,而且也应当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者、传授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关键词】地球化学模式;成因分类;原生模式;次生模式
0.前言
所谓地球化学模式指的是元素在地球表面或者地下分布的一种样式,从当前对于地球化学的研究发展水平来看,已经能够很轻松的发现不同类型的地球化学模式但是却很难对地球化学模式进行准确详细的解释,这也是困扰许多从事勘察化学研究的学者、专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篇论文主要从地球化学模式的成因角度对地球化学模式分类进行探讨,简单的叙述不同成因下的地球化学模式。
1.按照成因不同对地球化学模式进行分类
按照成因不同可以讲地球化学模式分为原生模式与次生模式,所谓原生模式指的是在原固结岩石中存在的地球化学模式,而所谓的次生模式则指的是在原生模式在地表风化的作用下转移到各种地表介质中的一种地球化学模式。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类型的化学模式进行叙述。
1.1原生地球化学模式
由于原生地球化学模式定义及实际应用中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本篇论文中的原生地球化学模式指的是各种岩石中的化学元素,而原生地球化学模式又可以分为同生模式和后生模式。同生模式是指与围岩同时形成的分散模式,后生模式指的则是元素以一定的方式进入基质岩石中所形成的分散模式。而从地球化学模式形成的原因来看,同生模式是在火成岩浆的群儒、沉淀作用或者是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同生异常通常是表现为大到与整个矿源层相当的地球化学省或者地球化学域,小到和局部岩体相当的局部异常。后生模式指的是在热液分散作用下所形成的分散模式。其中而形模式与围岩模式在我国的研究中被统称为扩散模式。这种后生模式的异常通常是变现为局部原生晕。此外渗滤模式对于矿体勘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渗滤模式是原生晕组成分带与几何形态建立的基础,因此对渗滤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寻找隐伏矿床带来帮助。
1.2次生地球化学模式
次生异常指的是岩石中的矿体以及原生异常在风化作用下其含有的元素受到浸蚀而从原地点分散出去并进入到表生环境介质中。
与原生地球化学模式相同的是次生分散模式也分为同生模式和后生模式。所谓同生模式是指与介质同时形成的分散模式,而后生模式指的是晚于介质形成的分散模式。在同一种介质当中,同生分散模式与后生分散模式可以同时存在。同生模式与后生模式的分类是根据时间而进行的,次生模式又可以根据其形成的方式进行分类,按照形成方式不同次生模式在最初的研究中可以分为水生模式、碎屑模式及生物成因模式三种,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人数,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次生模式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单纯的用最初划分的三种类型已经很难全部概括,因此气成模式与物理化学模式也被人们纳入到次生模式的成因中来。
次生模式中的水生模式是一种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元素的液体搬运而此形成的一种异常模式。碎屑模式则是由水、冰、风的机械搬运以及重力作用下所形成的模式。生物成因模式则是由植物代谢将元素从土壤中积累,在植物体中形成的一种模式。
上面说到次生化学模式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下面就简单的叙述一下次生模式形成的过程。一般而言次生化学模式的形成需要经历元素释放、元素结合、元素搬运及元素固定这几个过程。
在此生化学模式形成的最初就是元素释放,元素从原生矿体后者原生晕中被释放出来这些释放出来的元素为之后的搬运的实现奠定基础,在元素释放的或承重有些可以直接形成次生异常。通常来说在元素释放过程中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的碎块会对元素的释放产生影响。物理风化对于元素释放的影响一般是出现在干旱、高寒及地形切割地区。温差变化所引起的岩石收缩及膨胀、冰川摩擦、河流冲刷和风的侵蚀等都是风化的过程。而化学风化则是一种通过水、生物、气体对岩石进行氧化剂溶解从而使元素释放出来的过程。而生物风化可以之间通过产生微生物、有机物的方式来对元素进行溶解释放又可以通过植物的根部来加速岩石的物流风化从而实现元素的释放。
经历了元素释放之后就进入了元素结合的过程中。那些被释放出来的元素可以直接形成独立矿物而进入元素搬运的阶段,也可与其他的介质进行结合然后进入搬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元素结合的形式可以使吸附、溶解也可以是吸收。这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吸附属于物理形式,溶解属于化学形式而吸收则是属于生物形式。物理形式的元素结合主要是胶体的吸附、粘上吸附和微气泡表而的吸附。化学形式的元素结合则是元素通过在地下水、地表水中的溶解,与水中存在的离子等形成可溶性的溶液。生物形式的元素结合则是依靠植物对元素的吸收来实现的。
元素被释放之后可以呈现出独立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结合,此后就进入了元素的搬运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元素会被各种物理营力,化学营力和生物营力所搬运。此后就是元素的固定过程,但是这个固定也只是暂时稳定的一种状态。元素的固定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主要有水动力减弱、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氧化物及硫化物等的吸附、有机物结合、生物累积。
2.结论
对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矿体受到风化剥蚀时,从矿石中分散至周围介质中,使其在周围介质中的含量增高的现象或者是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矿石沉积后,残余热液继续向前缘的围岩中分散,导致围岩中元素含量增高的现象是勘察地球化学家所致力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指的就是元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浓度、变化梯度、均匀度及存在形式有别于四周广大范围内的元素分布特征。对地球化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追索找寻矿床,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地球化学模式的分类及成因对于研究异常的此乃构成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球化学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类型,本篇论文研究的是按照成因不同进行分类的地球化学模式,对原生模式及次生模式的成因进行探讨,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谢学锦.走向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1999.
(安顺学院数理学院,安顺 561000)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Anshun University,Anshun 561000,China)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稀土的概念、应用及其研究意义,其次通过CNKI对我国近十年来稀土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统计,最后得出我国稀土研究层次较高,研究领域重点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机构主要是“211”和“985”工程大学等特点。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rare earth, and then searches and counts the rare earth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e recent years in China by CNKI, and 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rare earth research level is high, the key research area i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the "211" and "985"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关键词 : 稀土;CNKI;篇数;趋势
Key words: rare earth;CNKI;article number;trend
中图分类号:O61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319-02
0 引言
素有“工业维生素”美誉的稀土金属又称稀土元素[1],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很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顺磁性强、中子吸收截面大、可塑性大、低熔点高蒸气压、高硬度等等[2]。所以,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冶金、石油钻探、轻工业、高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现代尖端科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我国的稀土储量丰富,为主要稀土出口地,约占世界97%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等原因,中国出口的稀土主要以铅、锌、高岭土等初级品为主,价格极其低廉[4]。同时,稀土的开采需大量挖掘后再予以过滤处理,副作用大,如损失大量土方及飞尘污染[5]。所以,研究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大力推进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深加工技术,不但是高效利用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前提,也是我国限制稀土出口规模和保护珍贵自然资源的法宝。
1 我国稀土研究的概况及趋势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学者对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研究领域不但涉及基础科学研究,也涉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本文通过在CNKI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在输入内容检索条件检索项“篇名”中输入“稀土”后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为2014年8月9日晚上23:00。通过“分组浏览”分别统计“来源数据库”、“学科”、“机构”和“研究层次”等,检索出我国研究稀土的概况及趋势统计情况。
1.1 我国研究稀土的概况
1.1.1 “来源数据库”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图1来看,通过“分组浏览”统计“来源数据库”篇数,不难得出:一是研究文献来源最多的库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共34130篇;二是优秀硕士论文,总数排名第三,总体研究层次水平较高。
1.1.2 “研究层次”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表1来看,通过“分组浏览”统计“研究层次”篇数,特点为:一是研究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自科)”为主,共31668篇,占9类总数的72%;二是科普类文献非常少,只有74篇,占总数0.17%。
1.1.3 “学科”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图2来可知,“分组浏览”统计“学科”的篇数特点为:一是研究文献最多的是“工业经济”,共9905篇,占总数的24%;二是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文献都属于化学学科大类,如:化学、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等。
1.1.4 “机构”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图3来看,通过“分组浏览”统计“机构”组的篇数可知:研究文献排名15名的高校全是“211”和“985”工程大学,其中浙江大学发表相关的文献最多,共计17908篇,占总数的11.13%。
1.1.5 “作者”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通过“分组浏览”统计“作者”组的篇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倪嘉缵、林河成和徐光宪,篇数分别为106篇、102篇和68篇。其中倪嘉缵先生和徐光宪先生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见研究作者的学术地位都很高。
1.2 我国稀土研究的趋势 为准确了解我国稀土研究的总体趋势,本文从CNKI检索统计近十年来(2004—2013年度)研究稀土的文献总数、学科领域和基金来源三个维度(表2)并分析如下。
①近十年“文献总数”论文篇数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4-2013年度研究“文献总数”篇数变化趋势来看,一是总体趋势逐年上升,2011年度篇名含“稀土”二字的文献最多,共有3379篇;二是以篇名含“稀土”二字的文献从2012年开始有所下滑。②近十年“学科领域”论文篇数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4-2013年度研究“学科领域”篇数变化趋势来看,一是“基础学科”研究的文献远少于“工程技术”研究的文献,例如:2012年度,“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文献分别为223篇和1542篇;二是“基础学科”研究文献总体看有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③近十年“基金来源”论文篇数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4-2013年度研究“基金来源”篇数变化趋势来看,一是该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文献最多,十年共计2088篇,获得国家863计划基金支持的最少,十年共计才288篇;二是从历年文献的变化趋势上看,不管是获得哪类基金的论文篇数都保持相对稳定。
2 结论
本文通过在CNKI平台进行检索,得出我国研究稀土的概况及趋势统计结果。从结果中得出几点信息:①从文献总体分布情况看,论文来源硕博论文占有一定的比重,多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自科)为主,研究文献最多的是工业经济学科领域,研究机构前15名高校全是“211”和“985”工程大学,论文篇数作者排名前三的有两位院士院士;②从2004-2013年历年文献总体变化趋势看,总体趋势逐年上升,基础学科研究文献少而工程技术研究文献较多,但基础学科研究有稳步上升趋势;③我国研究稀土的文献主要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baike.baidu.com/view/89624.htm?fr=aladdin.
[2]白秀丽,于鹤.稀土元素的研究与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3]翁国庆,孙晋伟,张长鑫.稀土纳米材料及应用(Ⅰ)[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5(03).
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是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的本质[1]。目前,各高等院校不断优化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优化组合,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
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
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
(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
(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
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
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自学性选修课程。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以便学生顺应社会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而提高生存能力。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人才。所以,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营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舆论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内容,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使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
目前,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完全可以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优化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中应有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一些内容,还应有自学性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建重视自学,提高自学能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培养合格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理念提升的产物。我们主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有兴趣的材料科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的半独立实践活动的条件。采取上述无机化学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自学性选修课程的优化措施,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材料化学专业问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33):216-220.
[2]张婧,孙建三.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4):130-132.
[3]高等院校材料化学规范讨论稿[EB/OL].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6,9.
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带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两手空空,学术讨论进行了三天,三天来讨论会场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只有门捷列夫一个人一直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有时皱皱眉头想想。
眼看讨论就要结束了,主持人躬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也不说话,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右手从口袋里取出,随即一副 纸牌甩在桌子上,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门捷列夫爱玩纸牌,化学界的朋友已早有所闻,但总不至于闹到这种地步,到这么严肃的场合来开玩笑吧?
只见门捷列夫将那一把乱纷纷的牌捏在手里,三下两下便整理好,并一一亮给大家看。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的是一种元素 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门捷列夫真不愧为玩纸牌的老手,一会儿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 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词地讲着每一个元素的性质,滚瓜烂熟,如数家宝。周围的人都傻眼了。他们在实验室里钻了 十年、几十年,想不到一个年轻人玩玩纸牌就能得出这番道理,要说不服气吧,好象有理,要说真是这样,又有些不甘心。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胡子气得撅起来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以师长的严厉声调说道:“快收起你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 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要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随便摆布吗?……”老人越说越激动,一边还收拾东西准备离去,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这场讨论就这样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