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村庄调查报告

村庄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17 05:49: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村庄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村庄调查报告

第1篇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新晨:

第2篇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不及。甚至越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向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让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大曲村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手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的地给老少边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淡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种歧视成分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农村对知识的渴望,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慎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大曲村的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的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大曲村成功的经验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粮食,公路通到村公所,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更多的粮食,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项目之后。我们还参加大曲村旱灾的调查。自2010年10月以来,持续的干旱,无有效降水。使大曲村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在我和村委会成员参观过程中。我们主要调查了,旱灾对越冬作物的影响,如何应对特大旱情。目前为止,随着春灌的展开,小麦的干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第3篇

猛然间,人们发现,天府之国的成都,其实也蕴藏着蓬勃的创业和商业基因。《成都市2014年度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成都的创业者已经超过百万,每12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做生意”。由此延伸,在成都创业的是些怎样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在这个以“安逸”著称的城市里,多少是川籍创业者,又有多少人是从外地转战成都并在此扎根?留住他们的,除了青山秀水、人杰地灵还有什么特质?

为了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创业家》联手成都市科技局,对成都创业者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一个月的调研时间里,有95名成都创业者参与了调查。他们创办的公司涵盖了游戏、软硬件开发、O2O、文娱、体育、餐饮等成都各类创业领域。调查中,成都的各高新园区、孵化器也提供了大力支持,让我们得以从中勾勒出成都创业者的典型脸谱。

成都创业者群像素描

35岁以下,具有大专/本科学历,创业前是普通职员,女性比例很高

Q1:什么年龄和阶层的人在创业?

95位参与调查的创业者中,30岁以下的人最多,占52%,其中90后占28%。30~35岁的创业者比例是28%。基本上,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成都创业的主力,但创业没有早晚之别,成都的60后创业者同样不乏其人,他们在此次调查中所占的比例为5%。

阶层方面,有33%的参与调查者是以企业普通员工身份开始创业;同时,学生创业也逐渐成为主流,有32%的创业者在求学阶段就启动了创业之旅。还有14%的人创业之前是具有企业高管身份。全部参与调查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是首次创业。`

Q2 :什么学历的人在创业?

和年龄一样,学历并不是创业的主要门槛。成都参与调查的创业者中,有12%为高中学历,但是大专/本科学历仍占主流,占据了总数的76%。在受调查者中,还有8位硕士和4位博士。

Q3 :成都创业者男女比例?

这个问题的调研结果令人惊喜,在男性占主导的创业大军中,成都的女性创业者异军突起,受调查者中,女性的比例高达36%。同时,女性创业者的学历和职业起点普遍较高,基本均有本科学历,而在受访对象的8位硕士中,也有3位是女性。此外,有2位女性创始人是从企业高管的位置上开始创业的。

生活篇

每天睡眠6小时,休假时间能保证,平衡工作与生活

Q4:创业者一天能睡几小时?

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创业者们的生活相对轻松。21%的受访者能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为6小时的最多,占总数的33%;7小时和5小时的均为22%;只有2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

Q5:在成都创业,你能休假吗?

成都的“安逸”名不虚传。57%的受访者每年给自己留出了休假时间,10%的人还有规律性的休假,创业后完全没有休假的占33%。采访时,一位成都创业者表示:“选择在成都创业是因为这里能让我对工作和家庭兼顾。”看来,相当比例的成都创业者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上找到均衡点。

运营篇

从小团队起步,电商/O2O领域最集中,创始人忙着跑销售,招人最花钱

Q6:公司初创时是什么状态?

超过一半(58%)的受访对象是首次创业,17%的人经历了二次创业。在他们创办的企业中,75%的公司成立不满2年(包括2年),20%的公司成立3~5年,超过10年以上的企业未出现在调查中。71%的公司初创时是5人以下的小团队。

Q7:哪些领域创业最集中?

成都是昔日的“手游之都”,但现在游戏业的风潮正在退去。电商/O2O是受访对象最集中的行业,占比达到15%;餐饮零售类占据第二,比例为8%;移动软件开发、线下培训并列第三,均为7%;消费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文娱、广告营销、智能硬件等名列其后。这里还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在受访的创业公司中,仅有2家属于游戏行业,同时有7%的创业者在进行微信创业。

总体上看,受访公司所处的行业比较分散,涉及文娱、游戏、软硬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金融、交通运输、媒体、餐饮等众多领域,没有出现严重“扎堆”的现象。我们期待这是一个健康创业生态的开端,但是这也说明,成都的创业者还在多个细分领域内进行探索,很多领域还存在很大的未知 性。

Q8:创始人每天主要做什么?

把产品卖出去最重要!受访对象中,35%的人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拉人脉、跑销售上;20%的人专注技术和产品研发;15%的人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11%的人忙于找投资人;只有7%的人主要做公司内部管理。

Q9:你的企业赢利了吗?

36%的受访公司尚未赢利,32%的公司略有盈余,28%的公司基本持平,只有4%的公司已经实现大规模赢利。

Q10:公司在哪一方面投入最大?

36%的受访者把资金投入到了人力资源方面,用于新项目研发的有23%,再其次才是场地租金。虽然O2O也是成都创业的热点,但补贴用户显然并不是成都创业者们所热衷的,仅有3%的受访者把钱花在了这上面。显而易见,他们最看重的还是“人”。

竞争篇

没有巨头的威胁,彼此相处融洽,创业圈子正在形成

Q11:产品原型有借鉴吗?

创业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不可避免会借鉴他人,但成都创业者具有更强的原创精神,只有46%的受访者表示产品是有海外原型的。

Q12:存在大公司的竞争威胁吗?

尽管已经有巨头进驻成都,但是成都的创业公司并未感受到威胁。受访者中,51%的人表示没有感受到大公司的竞争,其中30%的人还期待能与大公司合作。同时,恶意竞争虽然存在,但并非主流,有55%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恶意竞争。

Q13:创业的困惑和问题如何解决?

调查显示,成都的创业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在遇到困惑时,49%的受访者会采取和圈子里的朋友、同行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方法;17%的受访者选择在微信朋友圈和社群里求助;12%的人有创业导师作为求助对象;9%的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培训课程,会和课程里的老师、同学探讨解决问题;信任投资人从而寻求帮助的有7%;只有4%的人愿意向创业类媒体和机构求助。

融资篇

一半人用自有资金创业,种子天使轮居多,对风投态度谨慎

Q14:创业的启动资金来自哪里?

在这方面,成都创业体现出了鲜明的早期特点:50%的受访者用自己的钱创业;亲友资助在主要渠道中排名第二,占总数的29%;金融贷款占8%;仅有8人接受了天使和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众筹和获得政府与孵化机构资金支持的都是5人。

Q15:融资属于哪个轮次?

受访公司中,只有21家获得过风险投资,占总数的22%。其中绝大多数还处于种子天使阶段,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11%;仅有3%的受访者融资达到B轮;在没有获得融资的受访者中,大约1/3的人表示从未考虑过接受投资,他们最大的理由是担心投资人对公司的业务进行干涉。

Q16:成都今年的融资环境如何?

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成都的创业者认为今年融资更加困难的人数,还是略微超过了认为“融资环境更好了”的人。

创业环境篇

人才供给令人满意,创业补贴较易获得,创业活动请来得更凶猛点吧

Q17:成都人才供给能满足公司需求吗?

大多数受访者对成都的人才供给表示满意,仅有22%的人认为人才需求难以满足;17%的受访者认为招聘比较轻松;而O2O和移动软件开发是人才比较稀缺的领域;只有5家公司表示还需要到外地招聘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

Q18:你怎样选择办公地点?

45%的受访者选择租赁民居或商住两用房办公;16%的人入驻了成都当地的创业园区;另有12%的人在普通写字楼办公。相比而言,选择成都的民营孵化器办公的人占比最少,低于在家创业和在高校里创业的人数,仅占4%。

创业者选择办公地点的理由中,“便宜”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交通条件、物理环境、办公设施等因素,最后才是对于周边环境的考虑。

Q19:税收是在成都创业的负担吗?

成都的税收相对宽松,60%的受访者表示税收完全不是问题,只有19%的人认为税收仍然是沉重的负担。还有6%的受访者因为拿到了政府补贴,因而能够轻松应对税务压力。

Q20:你申请过创业补贴吗?

成都近两年鼓励创业,推出了多项鼓励和优惠措施。51%的受访者申请过政府的各种创业补贴,其中1/3的人表示申请和获得补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仍有49%的受访者对此完全没有了解,几乎占到一半。

Q21:办理公司注册和其他创业所需手续上花的时间多吗?

在对创业公司的监管上,成都也是比较严格的。60%的受访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办理经营牌照和许可证等,但在办理各种手续问题上,54%的受访者都能在3个月内办理完成,还是比较顺畅的。

Q22:当地的创业孵化器和创业活动对你有帮助吗?

虽然不少受访者入驻了当地孵化器和园区,但是仍有69%的人没有参与过任何孵化计划。有33%的受访者表示,当地的创业活动还比较少,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还有16%的受访者参加过外地举办的创业活动;在本地经常参加活动的创业者,占总数的26%。

调查小结

北上广深的房租涨了又涨,沿海城市的竞争一波比一波激烈,高昂的消费水平、日益恶化的环境,都把创业者们搞得焦头烂额。而位居内陆的成都,以其远低于一线城市的创业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逐渐浓厚的创业氛围,正在吸引着其他地区甚至一线城市的创业者迁移至此。“蓉漂”正在成为一种现象。

成都的高校资源不仅为创业公司提供了人才,也带动了成都学生创业的热潮,而女性创业者在成都创业圈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在手游的热潮逐渐消退之时,电商/O2O、移动应用开发,以及餐饮、线下培训等传统行业,正在获得成都创业者的大量关注。但是,成都的创业者在众多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和成熟的创业生态。

第4篇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第5篇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户384人,**年总纯收入**元,人均纯收入**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是因疾病损伤致贫,20**是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1、73**的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10**的人选择是私人诊所,9**的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的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的人选择不足1公里,39**的人选择在1-2公里,1**的人选择在2-5公里。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4、19**的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71**的人基本满意,8**的人不满意,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5、47**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1**的人认为过高,10**的人认为过低,3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是村卫生室,**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调查前半年,22**的农户没有家人患病,59**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农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农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后及时就诊,共花费医药费121743元,按照规定能报销或减免***元,实际报销或减免**元。没有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有病轻,自己治疗,经济困难,能拖则拖,医药费不能报销等。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在**年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调查显示,实际报销或减免仅占全部医药费的17**,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因此,农民在缴纳费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医疗补偿,导致农民认为付出多,回报小,不划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身体健康、没有患过大病的农民不太愿意参加。调查显示在**年仅17**的农户得到补偿,表明绝大部分农户近期并没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在问卷上写上了他们的困惑:“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报销?”。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所调查的100户中,有51**的农户患病选择经常就诊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在这些医疗单位中,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的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在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5、医务人员的素质差。调查显示患大病的农户有超过50**的人给医生送过红包,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欠佳也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能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资金支持的责任。没有政府出面组织,合作医疗就会失去组织基础,政府的适当(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资金支持能够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产生很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及时调整补偿标准,扩大报销范围。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4、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在全市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并根据成熟一家扩大一家的原则,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5、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服务模式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改进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快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市、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乡、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7、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7%。尽管经过几次医改,药价几度下调,但高昂的医药费用仍是农民进医院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因此,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医德医风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让困难群众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降低药价,更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

8、继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监管,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学习业内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舆论引导,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建设,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6篇

(被调查站长中,其网站黏度最高的是导航类网站)

(被调查站长中,其收入最高的是电子商务网站)

据中国B2B研究中心获悉,本次调查共有1062名个人站长参与投票。数据还显示,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个人网站的收入,有超过50%的站点受此影响导致收入下降。但个人站长对整体经济环境和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仍有49%的个人站长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网站的投入,而投入的主要方式为加强宣传推广和对网站程序进行优化。

第7篇

1.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情况。乡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2050万元,主要为村民自筹、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主要包含:集体林地1.2619.08万亩、土地706.2亩、农业种植机械设备4套,流动性资产约302万元。

2.九环沿线的3个村主要以旅游观光产业为主,村民建立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采用股份制管理模式,年底合作社和公司按比例分红,高半山的2个村主要以蔬菜种植产业为主,党员干部带动村民建立合作社,统一购买和销售。

3.5个村均为合作社代村民管理集体资产。

4.经验启示

2012年起,各村积极落实松潘县委县政府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战略部署,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源,纷纷成立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发展的实施载体,采用“支部+农户+公司”模式,规范旅游市场,降低经营风险,拓宽就业渠道,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的“三个一点”现代农村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党支部带动引领

近年来,各村党支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以党的组织建设理念抓合作社管理和人才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管理能力提升,为以党建促发展找到了契合点,为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搭建了平台,村支部的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管理有序。

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看组织,越是在发展集中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发动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在建设过程中坚决服从组织领导,在半农半牧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服务产业主导,实现了干部有为。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战略

依靠产业支撑,突出基础先行,为重构产业发展秩序,围绕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做好推进服务工作,带领全村群众坚定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项目、民族团结进步中药材种植项目、安全饮水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基础先行。

坚持强化村民综合素质能力

为走好乡村生态旅游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规范村民议事规则和各项管理制度,所有重大事项均召开班子会议或村民大会一致通过决定。合作社还通过带动部分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石。注重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巩固发展成果,多次组织外地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厨艺、家政、礼仪培训,按照“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收入、统一宣传、统一培训”的管理模式,提升川盘整体形象。注重维护团结稳定局面,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全村和谐稳定,近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及涉稳事件,实现了社会和谐。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村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但与经济发展需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受气候影响,高原地区各项基础建设使用寿命有限,后期管理维护往往难以跟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在当前全国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下,对乡村旅游服务业的规范和监管存在一定真空,受发展规模影响,各村难以开展民族传统食品和酒类的文化体验等经营活动。

第8篇

【关键词】开平民歌;生存;传承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95-01

广东开平是著名的“中国曲艺之乡”,其中开平民歌是开平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种之一,它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本地乡土民族音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一块民间文化瑰宝。它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由于开平民歌拥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关于其生存、传承和保护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一、开平民歌的概况

(一)开平民歌的历史渊源

开平民歌是在长期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性的民间艺术种类。远古的开平民歌缺乏可供考证的资料,但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和民间文艺形成可看出其发展的轨迹。二十世纪初,开平民间歌谣中的木鱼、夹房歌、童谣、女嫁歌、哭丧歌等已颇为流行,后来又在南无(道士)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卖鸡调,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小卖鸡等曲种。初期多为民间的口头创作,人们信手拈来,随口而唱,广泛流传,作为当时主要的民间艺术活动。到了时期,开平民间创作、改编的木鱼书有《桑园试妻》、《唐龙光抢亲》、《背解红罗》、《金钢钻》、《金丝蝴蝶》等。共和国建立后,开平城乡不少业余文艺团体都演出民歌节目,还成立了一批民歌剧团。自1955年起,文化部门开展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普及和改革工作,使开平民歌从乡间田野走上了舞台,从内容到形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演唱活动最普及、最兴旺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民歌手。开平民歌由演唱单首曲目逐渐发展到把多种曲调综合一起,编成民歌表演唱和民歌剧演出,现收录的此类民歌小戏剧目达百多个。

(二)开平民歌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从内容上说,开平传统的民间歌谣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从生活题材上说,有耕田歌、季节歌、睇牛歌、劝世歌、女嫁歌、贺郎歌、哭丧歌、山歌、南无歌等。从形式特点来说,有木鱼、卖鸡调、小卖鸡、禾楼歌、夹房歌等。

开平民歌曲调明快,旋律简朴优美,悦耳动听。一般由二个乐句、四个乐句构成。其唱法大体是“问字取腔”或“按字取音”。对于大多数的曲种,演唱者可灵活地按二句词、四句词或多句词为一段,在原来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用不断重复、压缩变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调唱得自然宛转。在节拍上,多为“强、弱”二拍子(2/4),还有散拍子如夹房歌。除夹房歌等个别曲种外,一般都有固定的“引子”和“过门”,末句有一个拖腔,在音阶调式上,大部分由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组成。小部分由四声音阶组成。此外,还有一种特殊调式叫“乙反”(7 4)调,这种调式相当于广东音乐和粤曲中的“乙反”(苦喉)曲调,很有特点。

二、调查报告

(一)歌手反应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情况

2012年暑假期间,课题组走访了开平三埠、长沙、赤坎、月山等村镇,采访了10位歌手。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5-60岁,女歌手3人,男歌手7人,歌手的职业有农民、教师、退休工人等。他们传承的传统曲目有《十八相送》、《十二日见夫》、《金三婆自叹》、《衣笺记》等,传承的现代曲目有《碉楼之乡欢迎您》、《欢迎你到开平来》、《伏牛勇士》、《懒婆娘》等。歌词内容大多反映生活的各种场合的情况。歌手们都认为现在无论是演唱还是写作开平民歌都后传乏人,歌手数量在减少,歌手难以传承,面临断演。

(二)曲艺社反应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情况

同时我们也走访了开平开华音乐曲艺社等3间曲艺社,他们成立的时间都有10年以上,社团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自费或者群众赞助。他们先后演唱《开平风光好》、《农村新景象》、《开平曲艺之乡》、《阿兰买猫》等曲目。他们主要掌握了木鱼、小卖鸡等技法。社团在传承民歌方面主要通过参加一些下乡演出、到港澳地区演出以及群众在婚庆、生日的日子花钱请他们演出等方式推广开平民歌。他们认为缺少年轻人入门,社团也没有收生授艺,期盼培养传承人,将开平民歌普及。

三、地方政府对开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开平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在开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好评。据了解,地方政府对开平民歌做了以下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建立开平民歌的保护机制

开平文化部门一直以来致力于收集民间的传统民歌史料和作品(包括木鱼节、女嫁歌、哭丧歌、南无歌等和手抄本、油印本),整理归档,且保存好录音录影资料。录制出版《开平传统民间歌谣专辑》、《谭国本民歌演出专辑》、《开平民歌小戏专辑》等。2012年,“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成立开平市传统民间文化基金会,用于开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二)保护传承人,做好传承工作

开平市文化部门全面普查健在的重点民歌传承人,从生活、保健等方面给予政策性补贴,并采录其经验及了解保存的史料,并加以系统整理,做好电子文档保存。定期举办开平民歌写唱常识培训班,包括普及班和提高班。文化、教育部门建立教学机制,联合举办民歌培训、创作、表演和比赛活动,由教育部门组织教师把开平民歌开发成校本教材,走进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培养传承人。

(三)建立社会宣传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对群众民歌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介

开平市文化部门于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市民歌创作演出大赛;自2004年以来每年举办曲艺社团调演,规定有开平民歌节目参赛;开平市民间艺术团送戏下乡,开平民歌是必演节目;开平市文化馆的馆办刊物《开平文艺》,每期均刊登一定篇幅的开平民歌作品;2003年成立了开平民间乐团(民间曲艺团),组团后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演出活动,在市内外和香港、澳门共演出了20多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问题分析

(一)现代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少有闲下心去欣赏开平民歌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写唱人匮乏,乡村业余民歌剧团也大都解散。

(二)外来文明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

开平人数百年来都以看大戏(粤剧)和听民歌、唱民歌作为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开平民歌很少能吸引年青人的兴趣。

(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导致人们艺术观念的转变

不少人认为“新音乐”、“港台流行歌曲”才是科学时尚的,而开平民歌这种民族民间艺术是落后、守旧的,难登大雅之堂,由于这种意识、观念的存在,使开平民歌生存空间逐渐变得狭小。

(四)城乡人口的流动,导致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

开平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长期农耕时代的产物,而今,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散居各地,不少人告别了田园生活,也告别了开平民歌。

通过对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情况调查,现存开平民歌生命力仅仅依附于民间曲艺社、民间歌手的活动,大量的民歌还处在失传状态,缺少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怎样从专业的角度来保护欲传承民歌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尽力而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