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素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树立人文价值信念
要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人文价值信念。“所谓人文价值,就是崇尚人文的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人文的核心就是“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因此,教师要树立人文价值信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新的教师观和课程观,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地备每一个“人”的课。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学生质疑,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交流,自由沟通,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2.提高人文知识水平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有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通过提高人文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诫人们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着其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知识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内在的气质,丰富内心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无上的一部分,教师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要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使师生之间建筑起信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作为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热爱、虔诚和敬畏。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4.展现人文行为教师的人文素养
不仅表现为教师内在的人文价值、人文品格,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人文行动。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身为教师要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一视同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要志存高远,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说的就是志向远大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最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教师准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对学生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挖掘蕴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他坚持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但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从另一个意义来看,他是一个胜利者,虽败犹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虽然描述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总是永无止境的,是顽强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生命的长河中前行。这些都告诉人们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质,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2.挖掘蕴含胸怀阔达的宽容意识的作品
如今中学阶段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爱,没有阔达的胸襟、缺乏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华民族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这种精神在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如“管鲍
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的本钱比管仲的多,赚钱后管仲却多拿了一份。旁人对此说三道四,鲍叔牙替他解围,说他家里比较贫困,应该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总是躲在众人后面,撤退时他却跑得最快。别人对他很不满意,鲍叔牙仍为他辩解,说他家里有老母亲,是出于孝心。管仲对此感激不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蔺相如阔达的胸襟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宽以待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挖掘蕴含
博大精深的仁爱精神的作品“仁者,爱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经过无数哲人先贤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贾谊的《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权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见,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4.挖掘蕴含浓浓深情的亲情、爱情的作品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结论
一般情况下,人们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工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文知识的培养提升,第二部分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在进行人文知识培养提升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人文艺术及学习相关的文史哲学等相关的人文科学来实现人文知识的培养和提升。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工作,应主要体现在对于我国拥有的五千年的光辉文明历史及世界范围内部的各种优秀的多元文化,主要反映内部应侧重在全面实现主体意识的反映及相关创造性思维责任感的培养方面。具体应包含:生命的相关价值、文化的主体精华、人间的具体真情、生活的激情以及做人做事的相关真谛等较多方面。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其中的为自身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具体的人文素养精神全面的有效地教授于小学生,使其真正理解到其中的真谛所在。再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蔺相如表现出的那种宽宏大度的情怀以及博大的胸怀全面地分析告诉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优秀的人文素养。此外,小学语文在进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当中也应当注意到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以及礼仪方面的素养工作也是整个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定位于让小学生全面的实现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而是在全面掌握小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整体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坚定的民族自豪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具体健全的人格魅力,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首先教育小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求知”。
二、强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提升和培养的相关策略
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课本内部的人文素养知识,提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我国拥有着非常优秀的历史,很多经典的故事都已化作各种名篇表述到小学语文课程当中,其中包含有非常浓郁的历史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平台。例如,在进行小学课本内部优秀诗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逐步实现小学生诗文的朗读背诵,这对于提升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小学课本中的相关诗文,特别是其中比较优秀的诗文,其传送到现在并且印刷到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说明其为我国优秀文化文明的代表,是非常经典的,其中包含的韵律、节奏以及相关精美的词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小学生非常好的人文素养美感。例如,在对《百家姓》这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地体会到我国优秀的文化积淀以及我国优秀的历史,长期下去,小学的整体人文素养必然会提升很大一个台阶,其在今后的与人交流中必然文如泉涌,展现出现非常高的人文素养水平。
2.增强小学语文实践工作,提升小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定的早间语文朗诵活动,如果条件容许,可以亲自领读或者让朗诵技巧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领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够起到提升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年级内部开展一定范围的小学语文比赛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起到激励小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自我探索的作用。可以首先在每个班级内部开展小学语文书画比赛、故事讲演比赛及作文大赛等,这对于营造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在组织相关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请一些较为著名的人士到活动的现场进行现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讲座等,并对学习相关的参赛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不断提升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环境的整体质量。
3.情感熏陶,迁移人文素养
作者在文章内部想要表达的人文素养,往往隐含较深,需要小学生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到内部隐藏的相关人文素养知识。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实现对于文章内部人文素养的全面挖掘,并给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全面的利用好情感教学的方式,以情施教,将情感教学全面的深入到小学生人文素养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必要的迁移,并以之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总体目的,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束语
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这就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受到种种原因所限,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课文,有时候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偏离了文本主题,导致学生所学有限,还有些学生误认为语文教育等同于理解词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明显不利于他们真正领悟课文语言的魅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时高职生落入“一叶障目”的尴尬境地中。要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三、结语
当前教育的首要地位是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使得课程教学主要关注对知识的传授,“灌输”式的教育观念也只能让学生被动服从与接受,特别是在结构主义的制约下,体育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甚至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也被纳入模式。天真活泼的学生被管理在一个安静与井井有条的课堂秩序上,标准、规范、客观的教育,教师为学生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学生的教育被带到到一定的程序和模式中,刻板的知识失去了其应用价值。当然这样的灌输不可缺少,但这不是主张教条主义的教育方法。
2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优势
2.1体育课程能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塑造人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应变性、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此外,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机体得到锻炼,还能舒缓学习上的紧张压力,对生活充满信心。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爱人,以完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造就人格之美。
2.2体育课程能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体育课堂关注学生生命,灌输学生生命意识,是尊重学生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真正体现[3]。正因如此,体育课程要发挥自身特有优势,通过体育课堂建立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树立学生健康意识,给学生提供认识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健康”。同时体育课程的体验性决定了与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存在着必然联系,要担负起树立学生生命意识的职责,科学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3体育课程能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树立公平、公正观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处”,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运动中的竞争与对抗,不仅体现竞技上的交锋,更是对手间情感与思想上的交融。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协调合作与公平竞争并存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否则体育运动的规则与标准将变得毫无意义,竞技场上将会毫无秩序,竞技风气也会失去正义和诚信。因此体育课程中要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人文意蕴之构想
3.1“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追求“以人为本”为灵魂,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完整性发展。体育来源于人文精神,又反过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体育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4]。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不仅只关乎学生“健康第一”,而且更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原则,尊重学生主体,丰富学生内在,重视学生自身修养,最终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确立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重视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强调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
3.2倡导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目标的融合,不要局限在科学教育层面,而更要重视精神层面,体现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当然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也离不开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加以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更好地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奋斗。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强调科学性,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性,这就需要体育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彰显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3.3呼吁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目标因为有生命的存在,教育才具有意义,生命教育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然而我国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吸毒、自杀、自残等对自身生命的漠视;施暴于他人等对他人生命的轻视;虐待动物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等[5]。这些不良行为都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折射出我国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当代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体育课程表现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正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具体途径。因而要培养学生懂得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救护知识,提高生命认识,加强生命意识,增强生命活力,领悟生命之美,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3.4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儒家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素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是促进全民族人文素养提升的选择,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核心思想,既要学会爱人、学会尊重人,又要有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还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要树立起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所以学生要从中汲取营养,滋养中寻觅人生存在的价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升华自身价值,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所带给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4结语
领域分别是:(1)植物种植领域。让学生自己在学校的生态馆大棚中,去亲手种植蔬菜,体验蔬菜种植的过程,结合科学课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2)动物养殖领域。让学生在学校生态馆的动物培养池中,自己动手养殖金鱼、鲤鱼、蚕等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了解动物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知识链。(3)物理力学领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力学模型和游戏。如搓制纸绳,在科学课了解纸的植物纤维韧性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力学的奥秘,通过动手实践,实现一张报纸搓制的纸绳能拖动一百千克重物的目标。(4)化学实验领域。让学生利用活动课上的化学试验箱,了解500余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液体变颜色的奥秘,知道在铁上镀锌的方法,学会制作液体电池等等,争取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实验,做出新的产品。(5)电学制作领域。让学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化特性,制作各项利用太阳能的电子产品,如太阳能竞速小车、太阳能音乐贺卡等。在校外辅导员的大力协助下,我曾经辅导学生参与制作风光互补智能发电系统和全自动太阳能红绿灯的制作过程。(6)磁学利用领域。让学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制作简单的科技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技比赛。如制作磁悬浮乒乓球、磁吸纽扣等。(7)木工设计领域。让学生利用学校木工活动室中的科技操作台,认识各种木工工具,亲手操作各种木工器械,动手制作承重木梁、框架等各类木工作品。(8)模型制作领域。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学习简单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制作橡皮筋弹射式航空模型,体会航空模型的奥妙。通过这领域的动手探究,将科学课上所学的理论常识应用于动手实践中,既有了丰富的探究体验,又在动手制作、操作、竞赛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分学科
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中,进行各学科间的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达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十余门课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有机渗透科学理念,在注重学科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采用感知质疑的问题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学科间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如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科学课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感知——质疑——探索——延伸”。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重点疑问,抓住实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学生的积极互动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地辨析,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践,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科学天地里不断探寻、验证。如课文《新型玻璃》(你还能想象或设计怎样的玻璃)、《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好办法?)、《乌鸦喝水》(还可怎样能喝到水?)、《跳水》(船长的办法最好吗?)、《詹天佑》(自己用泥土做一个隧道进行开凿,设计“人”字形铁路)、《捞铁牛》(你还有什么办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刻意培养的学生素养,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在各学科都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下,科学课的教学因此大受裨益,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升。语文课让学生们练习了严谨的科学现象的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之后能够用语文的标准来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在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过程中,写出好的观察日记等;美术课渗透了科学教育的意识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们在描绘科学实验的草图时更加准确,而且开发了科学思维,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图纸绘制,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在各学科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分级别
在新课改教学改革的实施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在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革新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规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学为工作新规范,严格贯彻高职教学理念,以培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基础。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科学性,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突出素质教育新方法,找到有效的对策完善教学。
(一)健全科学有效的与高职院校学生相适应的艺术素养教育制度
顾名思义,艺术素养是一个人从内心散发的,对艺术内涵的深层次了解,可以将其归纳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认知,通过这些感受来鉴别欣赏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将这种艺术感染力、感受力,。自觉的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一种素养。想要切实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就一定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而又完整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适应,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计划,并组织开设新形式选修艺术课程,合理设置艺术素养教育门类,并利用学分制方式开展测评,完善评价策略,将艺术课程的全面性向外扩展。
(二)结合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完善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战场,其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相对于许多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艺术门类不够健全,理工类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另外,艺术类学生教学开设的教学课时也较短,不利于长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方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来说文化成绩偏低,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更是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按照学生艺术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分出初级、中级、高级班。既避免了老师备课中对知识“难与易”的纠结选择,又保护了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条件且多样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及交流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单一教育,在学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建立多样的教育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文化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重视校园博物馆、艺术馆的建设,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优秀的文化与艺术。同时,加强校园的艺术环境建设,除了校园的绿化、净化外,可多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美化、艺术化校园。建立健全艺术素养教育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在要求学生完成专业的技能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选修至少一门艺术类公选课程,使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结语
是人们学习知识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整洁优雅的环境,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背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提高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读者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图书馆也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总之,图书馆宁静的阅读环境、优越的文化设施、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质的服务质量,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对策和建议
图书馆是为教育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硬件支撑,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积极履行教育职能,大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1、建立多元化的馆藏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方向。图书馆在坚持以传统的纸介质文献、光电磁介质文献为主体的同时,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比例,优化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完善虚拟文献资源,加强数据库、电子文献与多媒体文献的建设,建立和组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提高馆藏质量,使馆藏结构向多类型、多载体的方向转化,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
2、提高馆员素质图书馆担负着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图书馆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其自身信息素养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图书馆员要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熟练的服务技能,促进学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提高,从而满足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3、开展独具特色的多样化教育和服务图书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举办信息素养专题讲座,开展网上用户教育,组织数据库推广活动,组织信息会,建设图书馆网站,开展深层次的文献检索教学和参考咨询服务,通过宣传栏、信息导航、参观等多种活动丰富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使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4、构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信息素养教育是以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活动,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素养的有机结合,所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因此,图书馆在教育实践中,要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和有步骤、分层次、长期开展的教育体系,达到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准。总之,图书馆要更新服务理念,加强自身建设,拓展服务空间和内容,优化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从而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顺利与有效地开展,使人们具有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及有效获取、处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