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更偏向于对于硬件的发展,而轻视软件技术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计算机行业内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动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平等,软件行业面对的发展环境给软件技术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加上计算机行业本身就存在许多恶性竞争,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不够完善,现状无疑对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的发展笼上了一层阴影,知识产权不被重视,人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高端人才外流,产业发展乏力,阻碍了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2.1软件技术资源共享化
在将来,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所有的网络用户都能够在网络上分享软件。数据资源,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的移动终端电子设备,我国的软件产业必将走入网络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把整个网络组建成一台规模较大的计算机,在这台计算机上用户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的全面共享,这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2.2软件技术人工智能化
智能化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专门应用技术,人工智能化软件应用技术,在当前的各个行业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独立性强。从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就可见一斑。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人工智能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简单的说就是计算机软件的自动运行能力会逐渐加强,给人们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3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成熟,为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基础,日后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会逐渐提升,能够定制个性化服务的软件将会迅速占领市场,例如:不同行业需要是要不同的财务软件,例如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财务软件的重点在于成本控制,而大型企业的财务软件重点在于投资风险评估、投资决策、科学性评估可以预测,未来的软件服务市场可能出缺失软件供应商把应用软件统一放在自己的软件服务市场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区别的选择功能相似的同类型软件,并选择不同的附加功能,除此之外,软件市场也可能与硬件市场相结合,厂商可能根据软件的不同,向客户推荐不同的硬件呈现出服务一体化的趋势。
2.4开放化的发展趋势
1.1专业知识发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人文素养等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科知识;三是综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1.2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1.3专业创造发展
教师的专业创造是教书育人的拓展。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创造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社会化应用项目的开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探析项目流程,提高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分析
2.1内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等内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工科毕业,虽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但教育学科知识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教,努力掌握好教育规律。
(2)专业能力水平不扎实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或是企业引进人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专门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欠缺,课题研究能力不足。
(3)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
一些计算机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创造和奉献意识。一方面他们不乐于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参与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未能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2外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到知识更新快、评审规定严、学术资源少等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知识更新快,招生形势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2)评审规定严,职称晋级难。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下,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范围广,时间长,要求高、费用贵,职称评审规定严、要求多。这些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远比其他专业教师困难,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3)学术资源少,人脉圈子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步较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免费网络学术资源寥寥无几。同时,计算机青年教师处于“以电脑为伴”的环境,这使得他们的人脉圈狭窄,人脉资源匮乏。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根据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路径,努力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
3.1基于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使得计算机青年教师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独自学习方式,往往缺乏计划、目标、监督等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的“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协作平台,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并在学习、沟通、合作、共享、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基于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来源于教学,同时又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职称评审等要求严格,再加上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在课题研究上往往寸步难行。依据“共同愿景下的自愿组合”原则,将志同道合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合为一个有效实体。实体中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避免教师在独自研究中出现力量单薄、枯燥无味等现象。研究的情意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可大力促进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实现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3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若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那又何谈教育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更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但当前计算机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乏项目实践。依据“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研究为主打”的原则,将有着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构建基于项目实践的互动、交流、分享、总结的共同体。它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有意义的项目情境当中,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使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进而形成一种实践智慧,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探索。
3.4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校企合作的推行是这一方针实施的重要动力。但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却出现了企业参与意识冷淡、高职院校参与方式偏颇种种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构建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迫在眉睫。在共同体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使得校企双方融合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3.5基于网络协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网络优势资源服务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博、微信、QQ群等,构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位一体的“网络协作共同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相互的协作、交流、讨论、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强调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发展。
4结语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
人工智能理论进入21世纪,正酝酿着新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智能“制品”,并使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1.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提高效率,而是用计算机实现人们非常需要做,但工业工程信息技术是靠人工却做不了或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在《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刘玉然指出把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以数据管理和处理为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建立若干个主题数据库,而所有的应用系统应该围绕主题数据库来建立和运行。换句话说,就是将企业各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集成管理,搭建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使之成为企业管理与决策中的关键因子。
(2)智能教学系统(ITS)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主要形式,也是今后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推动人们综合运用超媒体技术、网络基础和人工智能技术区开发新的教学系统,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包含学生模块、教师模块,体现了教学系统开发的全部内容,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极大的吸引力。
2.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医学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理论和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具有极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医生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作为医生诊断、治疗的辅助工具。事实上,早在198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Miller就发表了著名的作为内科医生咨询的Internist2Ⅰ内科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成果,由此,掀起了医学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目前,医学智能系统已通过其在医学影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应用于内科、骨科等多个医学领域中,并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2)地质勘探、石油化工等领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作用发挥领地。1978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就研发制成矿藏勘探和评价专家系统“PROSPECTOR”,该系统用于勘探评价、区域资源估值和钻井井位选择等,是工业领域的首个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其发现了一个钼矿沉积,价值超过1亿美元。
3.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1)在超声无损检测(NDT)与无损评价(NDE)领域中,目前主要广泛采用专家系统方法对超声损伤(UT)中缺陷的性质、形状和大小进行判断和归类;专家运用超声无损检测仪器,以其高精度的运算、控制和逻辑判断力代替大量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减少了任务因素造成的无擦,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实现了超声检测和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
(2)人工智能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可谓由来已久。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安全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的改进和变更,大力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人工免疫技术等高效的AI技术,开发更高级AI通用和专用语言,和应用环境以及开发专用机器,而与人工智能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性。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1.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近年来,在“专家系统”或“知识工程”的研究中已出现了成功和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人类专家由于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才能达到优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计算机程序如果能体现和应用这些知识,也应该能解决人类专家所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人类专家发现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现在这一点已被证实。
2.智能信息检索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1)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模仿、延伸与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2)由于网络知识信息既包括规律性的知识,如一般原理概念,也包括大量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随机性、不可靠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进行推理,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
3.SOAr是一种通用智能体系结构,其始终处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已显示出强大的问题求解能力,它认为机器人的开发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在它的研究中突出4个概念:(1)所处的境遇机器人不涉及抽象的描述,而是处在直接影响系统的行为的境地。(2)具体化机器人有躯干,有直接来自周围世界的经验,他们的感官起作用后会有反馈。(3)智能的来源不仅仅是限于计算装置,也是由于与周围进行交互的动态决定。(4)浮现从系统与周围世界的交互以及有时候系统的部件间的交互浮现出智能。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机器人足球系统颇感兴趣,足球机器人涉及机器人学、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生命、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足球机器人系统本身既是一个典型的多智能体系统,是一个多机器人协作自治系统,同时又为它们的理论研究和模型测试提供一个标准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元慧.议当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状况[J].福建电脑,2008.
[2]刘玉然.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3.
[3]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3,(8).
[4]周明正.人工智能在医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
[5]张海燕,刘镇清.人工智能及其在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1,(8).
[6]马秀荣,王化宇.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4).
“人工智能”一词最早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人工智能其英文全称为ArtificialIntelligence,缩写为人所共知的AI,它主要是对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等进行研究讨论。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义众说不一,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即怎样对知识进行表示以及怎样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使用的科学;另一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是如何实现让计算机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够做的智能工作。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对于“人工”,争议性也不大。有时我们会要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总的来说,“人工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诞生对于“智能”,则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这涉及到了诸如意识(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维(mind)(包括无意识的思维(unconscious_mind)等等问题。人类唯一能够了解的智能就是人类本身的智能。但是我们对我们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有2种方法。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使系统呈现智能的效果,而不考虑所用方法是否与人或动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这种方法叫工程学方法(Engineeringapproach),它已在一些领域内作出了成果,如文字识别、电脑下棋等。另一种是模拟法(Modelingapproach),它不仅要看效果,还要求实现方法也和人类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类似。
2人工智能的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共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冷落,这个时间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这个阶段是人工智能的起始阶段,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相继涌现出一批科技成果,例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等。由于人工智能处于起始阶段,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缺陷,在加上对自然语言的翻译失败等诸多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度陷入了低谷。同时在这一个阶段的人工智能研究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问题求解的方法过度重视,却忽视知识重要性。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的出现将人工智能的研究再一次推向。其中比较著名的专家系统有DENDAL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T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Hearsay-11语言理解系统等。这些专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实际运用的阶段。同时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于1969年成立。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伴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日本为了能够使推理的速度达到数值运算的速度那么快,于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最终结果是以失败结束,但是它却带来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又一轮热潮。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的80年代末。1987年是神经网络这一新兴科学但是的年份。1987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并向世人宣告了这一新兴科学的诞生。此后,世界各国在神经网络上的投资也开始逐渐的增加。第五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网络技术的出现于发展,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从曾经的单个智能主体研究开始转向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不仅仅只对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解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进行研究,让人工智能有更多的实际用途。
3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3.1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
从哲学上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在最初,人工智能只具有简单的模拟功能,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具备了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这已经表明人工智能在不断量变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质变。有人认为有人会说人工智能不会超过人类的智能,理由是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但是现实中很多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已经在某一些方面超过了人类本身的能力,例如起重机的力气超过人类很多;汽车速度也远超过人类的速度。人类之所以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具,其目的就是希望自身的能力能通过这些工具进行延伸和突破。人类研究人工智能就是希望人工智能帮助人类实现人类某些无法实现的东西。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一定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也因此人的智能优于人工智能。但是殊不知人类与机器相比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弱点,例如人类所需要的生存条件比机器更加的严格,人类思维会受到人的情绪所影响,而机器只是受到程序的影响,它们没有情绪的起伏。就目前的人工智能而言,它们在某一些领域比人类更强。但是目前我们必须正视人工智能的一些还没有办法改变的缺陷,那就是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的知识获取大部门都是人为的进行灌输,而无法像人类自身那样进行主动的学习。同时人工智能只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却还不能够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新的东西。
3.2对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困惑
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过比较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虽然这只是科幻作家所提出的一家之言,但是也代表了人类对与人工智能发展的一种期望与担心。人们害怕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伤害人类自己。但是阿西莫夫所提出三大定律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而忽视了人工智能本身。或许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应该围绕人类自身来定义、发展。就好像人类自以为掌控了能够改变大自然的力量,最终却被大自然反噬一样。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不单单需要逻辑思维与模仿,同时还应该将情感赋予人工智能。因为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和精神系统的研究的深入,已经愈来愈肯定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了情感之后,人类的自我中心又是否会伤害到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
3.3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思考
人工智能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经过了很多年,但是这也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继续研究下去在很多方面都会有重大的突破。自动推理是人工智能最经典的一个研究分支,它的基本理论是人工智能其它分支的共同基础。一直以来人工智能最热门的研究内容里面就有自动推理,同时在该知识系统中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可行性推理的研究是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内容,很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机器学习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是许多新的学习方法相继问世,并且已经有了实际的应用,这充分的说明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经过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之后,在该领域中已取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成果,许多产品已经进人了众多领域。智能信息检索技术在Internet技术的影响下,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而且已经成为了人工智能的一个独立研究分支。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发展;分析
中国企业在面临网络化生存的同时,还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伴随e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置身于国际大市场的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善其经营管理。财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如何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去建立一个处于企业管理系统核心的财务系统,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1.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性
目前的电算会计是为替代手工记账,从以会计核算对外报告为目的传统会计中产生的,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体系封闭,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传统的电算会计由于产生的技术背景落后,只能支持局部应用,难以协同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1.2过分强调中国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所依据的基础是中国会计制度,从某种角度讲,正是中国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给中国电算化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空间。然而,中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闭封自守不是它应有的特性。
1.3会计信息单一、滞后且缺乏前瞻性。一方面,由于传统会计核算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计价方法多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其软件也只是核算已经发生的历史会计信息,而忽视了前瞻性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传统财务软件无法做到会计信息的实时动态处理,事前的预测并提供前瞻性信息无法实现。
1.4单币种、单语言。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计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而企业使用财务软件主要以"甩账"、对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报告为目的,这就决定了传统财务软件单币种和单语言性。
1.5对管理会计考虑甚少。财务软件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监督会计的束缚,强调的是遵循会计准则,以对外报告为主要目的。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不断融合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越来越关注于通过财务软件获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真正有用的信息财务软件不单单是一个核算的工具而已,在功能上应突出管理的作用如企业计划、预算、控制、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等,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2.会计电算化发展特点分析
面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冲击,我国会计电算化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这里的“国际化”特指参照国际会计理论及架构管理会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和全面支持电子商务应用的一种全新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
2.1从技术角度看,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应具备如下特征:
2.1.1基于网络计算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实现由文件服务器系统(F/S)向客户机/服务器(C/S)方式的转变现在Internet/In tranet技术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优越的资源管理平台,不仅能处理结构化的数据如各类关系数据库,又能处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象、声音等。Internet/Intranet技术具有开放性、标准化、分布式、使用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它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这一技术为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基础。
2.1.2通过大型数据库技术实现会计信息的海量处理。为适应竞争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将由分散走向集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处理、会计信息处理实时动态化显然,小型数据库如ACCESS等无法达到数据海量处理、高速运行及安全性的要求,因此新的会计软件必须采用如ORACLE等大型数据库,使得企业的业务处理如企业采购、销售等完全不受限制。
2.1.3多层结构技术和组件开发技术的采用,实现软件的N层分布式计算模式,从而为企业建立全面信息系统,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2.1.4开放性技术的全面采用,包括对各种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的开放。其中跨平台技术指对各种数据库平台的支持开放以及对各种网络操作平台的支持。
2.1.5网络安全技术。新的会计软件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必须从技术上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安全防范体系。
2.2从功能角度看,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应具备如下特征:
2.2.1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比较会计。软件应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和多币种核算,可将会计信息按照不同国家会计准则或者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相互转换、翻译,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
2.2.2全面网络化管理,增强集团控制力。国际财务软件从设计到开发应用都定位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网络环境不但包括常规的以客户/服务器(C/S)计算模式为基础的环境,而且还包括WWW、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络技术在内的环境。集团企业可通过国际财务软件这一网络化管理平台,利用各种远程通讯方式轻松实现下属机构与集团网络的互联,集团总部可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各分支机构的运营情况,从而全面增强整个集团的控制力。
2.2.3全新架构管理会计,加强内部监控。国际财务软件的开发设计应在财力会计基础上全新架构管理会计,软件各模块高度集成。一方面,它满足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需要,达到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运作,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集成统一。另一方面,国际财务软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扩展和发展,为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服务,软件更加注重管理功能,如决策分析、预算管理等,使软件能充分发挥预测、决策等功能。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1计算的本质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论/文/网LunWenNet/Com]
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无论量子计算的本质是否被发现,也不会妨碍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是计算科学本身的一次新的革命,也许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将会随着量子计算机工具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它将“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引向量子时代,并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论*文*网]
参考文献
[1]M.A.NielsenandI.L.Chuang,QuantumComputationandQuantumInform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此,笔者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汁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第二,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多数单位电算化部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只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只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上较强,而对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没有进行没汁,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第三,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传统审汁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第四,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但却没有几家软件厂商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由于许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
第一,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且可以被辩别与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做处理,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第二,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第三,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保密,要做到:一是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二是实施必要的内部控制。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三是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四是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做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第四,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素云:建立顺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3):12~14
[2]王存祥:会计电算化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8):26~28
[3]崔纪利:对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34~36
[4]王奇杰:再谈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39~42
1.知识经济要求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知识经济下,要求信息高速的传递,信息科学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单位要提供更为标准、及时和相关的信息,以利于知识经济下投资者的决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将是确定无疑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会计信息的需要。
2.时代进步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之会计的计算方法更为复杂,计算量更大。显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手工核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会计工作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
3.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中枢地位。如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那么管理所需的大量会计信息就需手工操作,降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实行会计电算化,大量的会计信息无需手工操作,有利于推动各单位管理手段的进步。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我国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缓慢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且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汉化的工具软件,专业人员也不够完备。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达到了。然而,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进行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
(1)我国的会计软件正由简单的以事后核算为主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
(2)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帐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仍在相当多的单位中并存,真正实现甩帐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①树立电算意识,转变观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②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关键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软件包的评审、会计软件功能、会计电算化培训等建章建制,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保证会计软件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③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力度。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加大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力度。避免培训工作只流于表面,华而不实。④加强会计软件的管理。首先要加强会计数据的保护。除了要设置用户权限、用户口令外,在一些重要部门还应考虑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高科技手段。要实行专机专用、专机专管,对数据定期手工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网上处理、传载信息以及上网使用的方式是知识经济下的最为普通的财务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绝大多数的公司对外提供财务信息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将缺乏竞争力。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的高校多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同时也要求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业务,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高的培训费用,而在硬件上的投入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3.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4.面对WTO、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冲击,企业应重新定义新经济时代生存、发展的全新规则。以前那种缺乏前瞻性、国际可比性、闭关自守的会计信息,已经跟不上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具有透明度、更加可靠,并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国际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提出与推行,将对传统会计观念、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彻底改变中国原有财务软件的形象,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发展,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我国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要不懈努力,锐意进取,采取各种方法、政策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并使之日益成熟完善。21世纪,将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的会计电算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