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园艺技术毕业论文

园艺技术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园艺技术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园艺技术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职业竞争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对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毕业设计作为园林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就针对传统的论文撰写与答辩环节而言,形式还较为单一,且与就业岗位出现严重的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就应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确保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更多创新性、技术型以及应用型人才。而毕业设计指导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高效化指导,高职院校就应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才能保障设计指导工作的展开能够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确保促进学生良好就业。本文就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毕业设计指导构建模式研究

前期准备。论文题目的确定给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方向。而为了确保毕业论文题目的设置能够更好地符合当前企业单位的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就应深入企业展开调研,并建立相应的毕业设计题库,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高职院校还应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及时的征求企业和行业的意见,确保毕业选题的合理性。此外,对于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应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来培养更多园林技术方面的全面型人才。例如,可供学生选择项题目的题库主要有:(1)园林规划设计方面。(2)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方面。(3)园林工程施工方面[1]。制定编写毕业设计相关文档。毕业设计文档的编写,可给毕业设计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性指导和技术性支持。因此,指导教师、系部领导以及行业专家就应根据当前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编写学生实践手册,确保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指导教师则应将格式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实践报告范文等编制成文档,确保毕业学生毕业设计能够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制定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较为盲目,且抓不住设计的核心。而为了给学生毕业设计的展开提供更专业化的指导,就应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确保将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处。此外,还应规定学生在每一阶段和时间内必须完成的项目内容,促进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建立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制。为了确保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贴合岗位的发展需求,在第三学期开始,就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规划,制定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制。其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一个小组的毕业题目相似,而每位指导老师一般需指导3~5个小组。在指导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督,以此就能保障毕业设计工作开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

2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模式

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毕业设计往往依托实际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就应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相关工作流程展开,确保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选题。在毕业设计进行选题时,老师应指导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进行选题,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的展开,能够有效地符合未来的就业形势。此外,对于选题的时间不应过久,否则就会影响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资料收集。当选题完成以后,就应开展资料的收集工作。而对于资料的收集,学生可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完成对毕业设计的初步构思。此外,为了保证资料搜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老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现场展开对资料的调查,并对毕业设计所涉及城市的人文风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以此才能给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更多理论性依据。详细设计。在进行具体的毕业设计时,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必要时小组之间还应加强合作,以此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成果汇报。当学生完成一小节或者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后,需要向老师进行汇报。而指导老师就应针对毕业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专业化指导,确保给予学生更专业化的意见,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3-14]。

3结语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不断地做好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工作,对于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毕业设计指导构建模式,进而做好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督,保障毕业设计工作开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此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园林行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安琦.关于构建“校企联动”学生毕业设计创新指导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58-59.

[2]权国政,艾百胜,周杰,温彤,何乃军.构建交叉学科毕业设计新型指导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35.

[3]王湘平,王学斌.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5):227-228.

[4]李乾军.关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03):154-155.

[5]胡松梅,龚泽修,禹华芳.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过程监控模式研究[J].现代园艺,2018(07):150-151.

[6]温庆杰,东兆星,柳志军.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构建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6):110-113.

[7]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孙宇新.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01):110-113.

[8]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7):193-195+205.

[9]呼汉卫,刘正远,张茂仁,陈阿梅.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394-396.

[10]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04):88-91+114.

[11]李俊龙,胡锋,吉东风,李海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08):41-42.

[12]毛小庆,韩力.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33-136.

[13]李立新,田广增.“开放式”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6):54-55.

第2篇

1 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

1.1 管理体制

我院2003年7月成立了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各类实验室设备设施资源,实现了学院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由中心统一管理、统管共用,构建了“教学、科研、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缓解了扩招带来的本科教学实验设备和设施不足的压力,保证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总值2 780余万元,实验基地占地200亩。2007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1.2 运行机制

1.2.1 实验室建设及运行

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省部共建园艺学基础实验室与山东省高校第一、二期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等资助资金800余万元,购进了一大批实验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设施;利用“八五”“九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五”重中之重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资助资金2 000余万元,购进了以气-质联用仪、等离子质谱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保证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科教学经费、研究生教育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中的设备维修费,由学院统筹管理、统一使用。实验教学中心对科研项目收取一定的大型设备使用成本费,保证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1.2.2 实验基地建设及运行

园艺实验基地占地200亩,有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10 000余平方米,有果、菜、花、茶名贵品种资源300余种。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实验基地“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种运行体制”共存的运行模式。

一个平台是学校、学院投资搭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安保管理平台;两条主线是按照学校土地有偿使用的规定,实验教学和科研示范分别由学院教学、科研两条主线计划投入;三种运行体制是实行园艺实验基地教学用地由教学经费保障,科研用地由各科研项目保障,科技示范用地由承租园艺企业投资保障的运行体制。

2 保障措施

2.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2.1.1 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

明确了实验室使用与登记、实验设备使用与交接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了实验室的运行秩序。

2.1.2 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中心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实验室开放保障能力。

2.1.3 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实验室管理力量

发挥教师学历高、水平高的优势,根据各自特长,聘请相应教师担任大型设备技术指导。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实验室管理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室根据工作实际,邀请研究生协助工作,申请本科生勤工助学岗位。

2.2 拓展实验室开放内容

2.2.1 实验室实行多种形式开放

建立了时间、内容、实验器材的“三开放”模式,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积极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服务。每年相关专业50%以上的学生要借助中心的实验条件完成论文。2010年以来,在中心完成的论文中,12人获优秀学士论文奖励。

2.2.2 重点支持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将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起始时间前移到一、二年级,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三年来,共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6项、学校SRT项目12项、学院创业创新项目60项。

2.2.3 将学生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开放管理

相关专业的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多、参与学生多,依靠中心的条件支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茶文化协会自编自演的“谢师茶”“沂蒙干烘情”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茗风”茶学创业团队集茶叶生产、加工、审评及茶文化于一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每年惠及学生200余名。

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2.3.1 坚持本科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我校有上百年的办学经验,发扬光荣传统十分必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校传家宝之一,园艺专业在传承实训认知“模拟承包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青春创业竞赛”,为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搭建了平台。园艺学院有为学生提供土地搞专业实践的传统,最早是一个班一块地,院里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农业,热爱专业。近几年,为更好地锻炼学生,学院在实验站开辟了“青春创业基地”,面向大一学生组成模拟公司进行土地使用权竞标,试行“模拟承包制”,划片划地,划树种分品种,明确责任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与贴近社会生产的真实感,探索了本科生深度共享科研资源的新途径。

2.3.2 本科教育实施导师制

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即在本科一、二年级设由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的导师制。青年教师由学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素质,从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中选择。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提供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使学生管理从以“管& rdquo;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对学生学习、选课、第二课堂活动、就业等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辅导,结合专职政工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大三第一学期让学生和所有教学科研教师自由“双向选择”,一旦确定选择对象,教师则负责学生课程论文的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

导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实习培养方案,使导师因人而异、悉心施教成为可能;学生选择心目中的理想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室工作,深度参与教师及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大学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铺设了一条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建了一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构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

3 效果与效益

3.1 设备使用率高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实验室管理及运行状态良好,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效益均较高,深得学院内外师生的好评。2012年学校根据山东省统一要求进行了全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审计考查,中心在7项考查指标中有5项名列前茅。

3.2 教学成效显著

3.2.1 学生学业成绩优异

近三学年,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77.7分,毕业生中研究生考取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13年考研率高达59.2%,其中考取985和211工程等全国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比例达到58.7%。

3.2.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2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SRT、“挑战杯”等创新竞赛活动,2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57名学生组建了17支创新创业团队。茶文化协会学生2010年参加全国高校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个人二等奖各一项。

3.3 科研成果丰硕

课题档次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承担国家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100余项。近年来,学院年均研究经费4 000多万元,教师主编和参编全国通用教材和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SCI收录73余篇。2010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取各类国家专利32项。

3.4 社会影响力增强

近年来,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录取率逐年提升,2010年为44.1%,2011年为54.9%,2012年为58.7%,2013年为100%。本科毕业当年考取985和211工程等重点大学研究生录取率高,2010年为21.1%,2011年为16.1%,2012年为17.7%。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园艺专业毕业生谢思惠,坚持自主创业,2012年获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山东省2011年启动名校建设工程,2012年园艺专业被确定为首期应用基础型重点建设专业。普通园艺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建设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学院获得“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王玉法,梅兰兰.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3(1):118-121.

[2] 周林,陈雨海,孙建迎,张庚灵,钟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改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0(1):123-125.

第3篇

关键词: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27-03

近几十年以来,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利用离体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是当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在园艺植物方面这一技术进展尤为迅速。1960年,Morel用兰花茎尖离体培养脱病毒植株后,国际上相继建立了兰花工业,在兰花试管快繁高效益的刺激下,观赏花卉、果树和蔬菜等园艺植物以及稀有濒危植物的试管快繁和脱病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我校林学与园艺学院的全部园艺相关专业从1998年起均开设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奠定了较强的园艺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方面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了其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知识与日俱增。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然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保证学生熟练地掌握组织培养技术,该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因此,在保证学生掌握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其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学计划中“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为24个学时,实验教学部分为6个学时。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是科学地完善起理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这24个学时,尽可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关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书籍和教材比较多,有的偏重于基础性研究的内容,涉及具体操作技术较少;有的只涉及各类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技术操作,缺乏一些系统性、基础性的知识内容,总的看来还没有一本完全适合园艺专业的教材。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其教学内容应有一般性的基础理论,有一般的操作技术,更应有不断更新的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孰轻孰重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要在知识构成和技能培养两个方面寻找平衡点。

作为一门课程,应有其完整的体系。根据经验,学生认为的“有用、没用”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根据自己的认识、好恶作判断。所以有时学生认为没有用的部分往往对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教学内容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深度,又突出实践性方向。基于这些特点和要求,“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构建了以下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模块一为生物技术概论部分,包括生物技术的概念和组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植物生物技术等。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技术的构成及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内涵。

模块二为离体培养基础理论部分,分为9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所有理论知识点,从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各种组织、器官、细胞、原生质体等外植体的培养,直到植物种质资源的试管保存。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让学生了解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基础和细胞全能性在离体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以及脱分化、再分化在植物再生中的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在解决植物育种和生产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离体培养条件对生理生化、代谢机理、遗传等方面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方法;理解植物激素和其他培养条件对促进离体培养的作用和原理;理解离体培养中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和机制。

模块三为实践创新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实验技能训练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实验模块化管理,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该模块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基于教材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实验的宽、广、精、深,突出对基本理论的验证、对常见技术流程的熟悉,包括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参观及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环境消毒、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初代培养、继代增殖扩繁、生根培养、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等实验内容。第二层次为创新性实验,由任课教师给出创新性实验题目库,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做。通过接触、了解现代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第三层次为科研性实验: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到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并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实验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将研究结果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一举多得。

模块三为产业化生产,注重并强化产业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为教学材料,增加了相当一部分传统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例如组培苗生产工厂的设计及工厂化生产、组培苗挑苗分级及切割工艺、组培苗质量鉴定与运输、组培苗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等。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种苗产业案例(例如观赏花卉脱毒与快繁、果树蔬菜脱毒与快繁、药用植物的离体培养等),融入多年来外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积累的实践资料开展教学,重点阐述了大量元素及其他成分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巨大影响,不仅改变了同学们以为植物组织培养只是简单地调整激素配比的观点,而且可使同学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及改革

1.实验内容的构建。受学时缩减的限制,实验安排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1)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功能介绍和参观。这部分内容,早期在课堂上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组织培养实验室为专用实验室,实验室的设计、构造及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所涉及的功能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且直接影响快速繁殖的效果,所以“空对空”的讲解显得很苍白。而且,这部分内容与做实验时涉及的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需要重复、强调,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在做实验时再对实验室和设备进行逐一的讲解、演示,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基的配制和无菌操作的练习。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快速繁殖的技术基础,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其灭菌技术。由于在灭菌过程中有较长的空余时间,所以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无菌接种的练习,为下一个实验打下基础,提高接种成功率。学生可每人一支试管、一种材料,反复进行练习(不必在接种室进行),直至熟练为止。(3)外植体的接种及观察。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外植体的处理、消毒以及接种技术。

2.实验内容的改革。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从上述可以看出,实验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但缺乏系统性以及相应技能的培养;而且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以致于学生上实验课不认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较严重。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吸引力。经过研究分析,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实现由“实验”到“试验”的转变。在保持实验内容相对稳定突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关键在于培养基配方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上。在进行“实验”时,全班学生使用同一个配方,实验的结果也仅仅是计算一下污染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交个机械的实验报告了事;而对于快速繁殖的核心理论基础――控制器官分化的激素模式(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的变化对器官形成的调控)缺乏系统的实践验证,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缺陷。在进行“试验”时,则是事先指定一种材料,说明其培养目的,要求学生按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对实验方案(培养基配方组合)进行初步设计;教师在对各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该次实验全班学生采纳的最终方案,由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个处理,数据共享。这突破了以往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实验结果仅仅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数字”的局面。得出“数字”后,实验还远未结束,学生还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把“数字”转化成相应的“数据”,完成论文(非实验报告)的撰写。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试验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材料的选取。根据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出关键的一点是选材要容易培养,容易成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大半学期)内有结果。更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改革教学手段,达到最优化教学技术

1.影像资料编制与播放。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影像资料相互结合、补充,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使“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教学更直观,信息量更大,学生学习激情更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教师自编自录组织培养操作技术视频,充分展示了组织培养基本技术的几个关键阶段:母液及培养基的配置、外植体消毒及接种操作、植物材料无菌培养、不定芽分离切割及生根培养、组培苗室内炼苗及移栽技术等。课堂上教师边播放影视资料边做讲解,特别讲解操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及注意点。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直观性,将抽象枯燥的课程内容具象化,传递更多的课程信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同学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互结合。利用多种软件综合制作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图文并茂,层次清晰,方便快捷。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图片、经典的表格、精美的录像和简洁的文字不仅能很好地展示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大量的外部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重点问题的阐述、难点问题的剖析,不再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明显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另外,传统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也是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如在讲解组培苗继代培养时增殖系数的变化与计算,工厂化组培苗生产时生长季节、车间库存、员工配备、种苗增殖系数等关键环节的调整等知识点,板书便是最好的媒介。

3.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学时少、讲解内容有限的客观事实,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均会提出一些与组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授课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组织培养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国内外经典教材在线阅读网站、组培苗工厂化育苗公司网站、组培苗木相关的科研单位与实习基地网站以及专业学术论文与专业论坛等供学生学习、讨论与交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及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课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提升了学习能力,同时使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由于课时的减少,我校的课程教学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进行。可是,实验接种后,还需要近1个月的时间才能取得数据,所以实验若安排在下半学期进行,可能数据还没有取得学生就临近放假或面临各科考试了,这将影响数据的收集(也有可能培养材料还没反应,无数据可收集)。因此,建议将实验安排在前半学期进行,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收集、分析、处理数据,完成论文的撰写;也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的评阅,完成实验教学的收尾工作。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今后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要进一步争取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实现多样化,做到每一实验小组有一种材料,每一实验小组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另一方面要逐步实施完全开放的实验,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霍学慧,王建华,郭风法,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78-280.

[2]刘清波,黄红梅,陈智勇,等.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取材途径[J].实验室科学,2013,16(1):190-192.

[3]钱善勤,覃逸明,蓝群.“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3,28(2):109-111.

[4]彭菲,鲁耀邦,雷思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7-119.

[5]汤青林,张洪,周志钦,等.园艺学本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231-235.

[6]朱雪云.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5):34-36.

[7]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117-118.

[8]钟字,张健,冯茂松.“园林植物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课程构建及教学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4-46.

[9]杨雪,刘春雷,王丁,等.植物组织培养及实验(实训)教学的几点心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65-67.

第4篇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农业依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目前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很多发达国家落后,但从绝对数量统计来看,我国的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文献,还是相当庞大可观的。如果能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利用、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新见解、新发明、新观点、新成果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课堂上、期刊著述中、图书馆内。广大迫切需要脱贫致富、走向市场的农民又苦于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拥有现代化设备、丰富藏书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承担起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文献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图从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入手,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具有内容新、传递快、周期短、信息量大的特点。从已收集的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期刊论文占绝对数量,达90%。地方性农业期刊形式灵活、面广量大、综合性、时效性、地区性较强,它是本地区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云南农大图书馆收集的3767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农学、植保、园艺三部分论文分布在79种期刊中,省农科院主办的《云南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占3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甘蔗科技》、《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热作》……载文量依排序递减。省内各地州发行的期刊如:《昆明科技》、《红河科技》、《曲靖科技》、以及省外期刊《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烟草》、《中国水稻科学》等也刊登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省的烤烟、甘蔗、茶叶、水稻种植资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论文多,研究范围广。文献发表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期刊文献,引导读者利用,对深化本省农业技术改革,科技兴农都具有重要作用。

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校著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上看,侧重于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表文献最多的是水稻病害研究、蚕豆病害研究、花卉病害研究等。这和省属重点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建在我校有关。近年来云南农大著者发表的《云南农业生态》、《滇型杂交水稻》、《植物病原菌》、《云南甘蔗》、《云南兰谱》等专著,以及多种自编教材都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了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著及科研成果,云南农大图书馆正在自建《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数据库》预计收录3000多条信息。我们认为要想持续性地补充数据库内容,必须有可行的地方农业文献呈缴制度作保障。 云南农大图书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专业,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对所收集的文献进一步深加工,撰写了《略述荞麦生产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述》等三篇综述性文章。以最实用的情报形式提供给用户,均被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其中《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还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农大图书馆还开展了跟踪本校重点科研课题,如:滇型杂交水稻及两系利用,云南烟草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综合研究,云南水稻、烟草、马铃薯病毒鉴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及其英国中部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保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云南高原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害虫防治研究等专题情报服务。将所收集的农业文献以文摘或题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还很注重情报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按照科学的编排方法,对地方农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浓缩,以目录、索引、文摘、综述、通报等形式,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利用。因此用户的情报意识和吸收情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情报产品的开发利用。

第5篇

关键词: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践

基地建设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教学、科研及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性场所;是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场所;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示范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我院对建设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育科研基地为学院自主建设基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距离普洱市区90公里,占地面积620亩。基地最高海拔991.1米,最低海拔863.8米,气候属于低纬山地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212毫米,年平均气温18.1℃。基地始于2014年10月,经过近六年的建设和管理,集教学、科研、种质资源收集、生产示范与科普为一体的现代热带农业基地已初步形成。该基地主要包括热带果树资源圃和示范种植片区、热带经济作物资源圃和示范种植片区、南方药用植物资源圃及热区特色蔬菜资源圃等,收集种植热区“名优特”作物100多种。主要种植园包括咖啡园50亩、橡胶园30亩、茶园50亩、林下药用植物和中草药20亩、热区野生特色蔬菜园15亩、热带果树园200亩。基地内机耕路、灌溉管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地已具备同时容纳120个学生到基地短期学习、生活和实训的基本条件,每年接纳近1500人次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为学院实践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较为系统性学习了园艺专业技能和一线实战能力,毕业生受到社会的青睐。

2.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功能

(1)教学功能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教学作物主要面向热带果树、热带经济作物及蔬菜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以较小规模进行集约化栽培,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施齐全的实习场所,可以满足园艺专业教学实践对热区植物生物学特性观察、树种品种识别、生长发育规律、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和整形修剪等内容的要求。“园艺植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苗圃学”“专业综合实践”等课程和专业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或全部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基地成了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2)科学试验与研究功能园艺专业的教师往往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平时教学实践内容的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科研活动,既拓宽了视野、激发了专业兴趣,又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试验技能及其科技创新能力。做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效果,使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

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要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如果校内缺乏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得不到系统的专业操作训练,就会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院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资金投人、制度建设、专任教师配置、规范性操作以及与各专业教学体系结合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第6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8

Abstrac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o the new college student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s carried ou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anning and knowledge of future career prospect of the themselves major . Analysis of the tentative ideas and plans of future occupation of this major and summary the opinions of them about how to develop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re done basing on data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 major that related wit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ianjin a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make it better service urban modern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Tianji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 reference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students are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career planning

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高等农业院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急剧增长,促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在向现代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就业率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出高等农业教育的成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各农口院校新开设的专业[1-3],是适应我国设施农业大发展形势而产生的。为了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就职前景的认知和规划状况,笔者对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做了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以后的职业观现状,调查在实践教学及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要求,以期能对当前相关专业在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农业高校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调查

问题1 你选择上大学的理由是:A.学习知识技能来武装和提高自己;B.只为学历;C.想体验大学生活;D.为考研做准备。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89%,选择B的比率为2%,选择C的比率为3%,选择D的比率为6%。大学教育非常重要,而选择上大学的理由又都是什么呢?有将近89%的同学希望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真正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专业培养就要切合实际,使学生具备现代设施工程设计、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设施特色作物栽培和现代园区规划设计、设施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2 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学习计划:A.有,对学习已经作出规划;B.没有,顺其自然;C.及格就行;D.尚在考虑中。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1%,选择B的比率为18%,选择C的比率为11%,选择D的比率为40%。既然大部分同学还未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那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及早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不仅分专业纵向培养而且还可以横向培养[3],培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问题3 进入大学后你将如何规划业余时间:A.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B.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C.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或者睡觉;D.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业余时间的规划,有56%的同学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32%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11%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而没有学生选择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睡觉,反映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主观性。大多数同学将业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和阅读书籍,学校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推荐一系列的相关书目、学术期刊网站供学生参考阅读,其中包括不同国家的出版物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问题4 你是否有未来职业规划:A.有,并向此方向努力奋斗;B.没想过;C.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D.顺其自然。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31%的同学有规划并正向此方向努力;2%没有想过做规划;61%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6%表示顺其自然。在职业规划上,学校可帮助他们做一些实际的规划并提高自信,来实现规划的真实价值。还可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广泛、更具体的实习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真正和社会工作接轨的知识技能。

问题5 你理想的就业部门是:A.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B.设施相关企业;C.自己创业;D.到农村基层。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52%,选择B的比率为39%,选择C的比率为10%,选择D的比率为0%。调查显示有52%的同学希望到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就业,而没有同学想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相信这个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部门选择的大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人才的用武之地大部分在基层,培养的农业人才如果离开了基层,就会背离培养的初衷,这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当前,国外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企业界人士参与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企业界人士把企业界的建议、意见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高等学校,而高等学校则可以根据此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相应的教育课程,培养出企业适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可以说这是一种农科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问题6 关于大学毕业去向你的选择是:A.考研或考公务员;B.在天津发展;C.到其他大城市工作;D.回原籍发展。

调查显示,有44%的同学将在大学毕业后考研或考公务员;27%在天津继续发展(其中有21%的学生是天津市生源);6%到其他大城市工作;23%回原籍发展。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还是很不均衡的,依然有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那么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设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学农、爱农,为我国的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调查

问题7 毕业实习时,你希望在设施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时间的长短为:A.半年;B.3个月;C.1个月;D.半个月。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5%,选择B的比率为35%,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3%。调查显示75%的同学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实习,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和做好工作。因此在制定大学生实习时间上可以参考学生意愿,适当延长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从大学到单位完成更高效的转变。

问题8 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你认为最理想的是:A.二年级下半年;B.三年级上半年;C.三年级下半年;D.四年级上半年。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选择B的比率为32%,选择C的比率为35%,选择D的比率为29%。调查结果中,希望在三年级下半年开始毕业论文的比率最大,说明更多同学希望在三年级以后开始毕业论文是因为希望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再开始论文的研究和学习。而目前大学的课程安排是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要在大三甚至大四才能学到,大四的学生又面临着找工作和考研复习,所以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活会很充实很忙碌。因此如果可以适当地将一些专业知识学习提前,所有重要专业课程可以在上大四之前学完。这样即使三年级开始准备论文不会有还没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和四年级毕业实习有时间上的冲突。

问题9 你想从以下哪些方法提高设施专业技能?A.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B.放假期间(包括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习;C.自己深入设施基地实践;D.查阅文献资料从书中获取技能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中45%希望通过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来提高设施专业技能;23%想放假期间到公司或企业实习;31%希望自己能深入设施基地实践;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丛书中获取技能知识。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将企业管理引进教学中来,提供可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提供重点文献和相关资料等方面来帮助同学们提高设施专业技能。

问题10 你对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支持吗?如果支持,那么订单式培养开始时间适合在什么时候?A.支持,适合在大二就开始;B.支持,适合在大三开始;C.支持,适合在大四开始;D.不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13%,选择B的比率为60%,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11%。学生中有89%支持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其中13%希望在大二就开始,60%希望在大三开始,16%希望到大四在开始。大学三年级,在整个大学四年的过程中算得上是真正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开始将企业管理等的培养引入到学校中来是最合适不过的时间。因此从大三开始,加强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和眼界,将企业的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广大同学更真实、更直接、更高效地了解、认识企业需求,提升就业率。

1.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

问题11 通过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学习,你希望学到哪些技能?A.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B.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C.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管理技能;D.设施生产技术推广。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4%,选择B的比率为24%,选择C的比率为26%,选择D的比率为6%。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对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管理技能以及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其中希望学到“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最大。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1]。根本原因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缺乏、现有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科技素质较低。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解决生产中工、农结合人才的需求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问题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农工结合的特点,你认为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是:A.农、工各占50%;B.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C.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D.根据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

调查显示,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的问题,有21%人选择农、工各占50%;16%认为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45%认为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18%认为可以按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这三个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农、工所占比率要能体现专业设置的定位,并能更好地适应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 结 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大学四年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还是受到青睐,而农村基层则备受冷落,说明农业高等教育还要加强学农、爱农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学以致用。对于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并且学生绝大多数赞成订单式培养,并希望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半数学生支持农工各50%的比率,并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4]。据资料统计,我国设施园艺栽培主要以花卉、蔬菜和果树为主体,到2011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00万hm2 [5]。为与其相适应,部分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天津农学院2011年正式成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批准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新专业建设初期通过调查,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相关农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使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设施农业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 高洪波,张广华,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4):112-115.

[2] 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3] 李政红,兰海波,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2010(1):29-31.

第7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思路;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0-0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总体发展思路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培养为重点,控制规模,优化结构,调整目标,创新模式,提升规格,带动设施农业学科全面发展,提高园艺学科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水平,增强培养高层次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更新培养目标,实现设施农业一、二、三产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步伐的加进,尤其是都市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设施农业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还需注入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集生产经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于一体。因此,我们设施农业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从事设施农业科学相关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推广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外,还需掌握信息科技、管理科学、规划设计等知识,熟悉产品包装加工等知识,具有新时代的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实施宽口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和专业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导向。创新实验给予学生学分,其学分可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部分高校,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学科科研条件未能同步发展,加之部分研究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难以达到高标准要求,必须加以改进。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构建设施农业学科梯队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为重点,加强学科交叉,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竞聘教学、科研带头人岗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与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各校设施农业学科教师交流等。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忠于设施农业学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在实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方面抓好三个梯次:第一,继续发挥好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大胆使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可选派继续深造。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此外,还可在农科院、农业局聘请具有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士作为长期的外聘教师。

四、夯实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进一步调整和合理设置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多方筹措经费,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重视本科实践基地建设,成立专业实验中心,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辅人员,实现资源与仪器设备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完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之成为设施先进的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重视并加强学科图书资料的网络资源建设,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凝炼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形成各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学的教育和办学应该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以社会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办学规模,在现有的设施农业及相关专业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增设新的设施农业专业研究方向,寻求学科增长点。

六、产学研合紧密结合,加大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拓展国内外农业教育资源,引进或利用国内外师资和相关软件,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来提升设施农业专业,在学科建设上顺应现代农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并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为农服务的学科新特点。加强设施农业专业与农业产业、行业企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加强与农业厅、农科院、各地、市、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必要时聘请上述这些单位一些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工作,听听他们对设施农业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高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七、创新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规格

在全日制设施农业专业高等教育之外,应当保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等。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设施农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层次主要有:高职(专科)、本科(学士)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合理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设施农业高职(专科)主要培养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设施农业专门人才。设施农业本科(学士)培养具备生物学和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设施农业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设施农业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设施农业学科不同方向(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和设施作物生理生态)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设施农业学科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或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八、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改革传统的板书和挂图的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专业课程比例达到100%,使教学生动、直观,改善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业实践教学逐渐形成“实验、实践―课内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生产实习―技能测试”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教学实习分为校内实验基地栽培和管理、实验室分析研究、校外基地实习等方向。推行“毕业论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师科研项目”捆绑的实践教学模式。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与校外签订的“校外产学结合协议”单位和企业中完成。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一是打造教学团队。初步建立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制度,教学团队至少由一名具有正高职称或副高职称的教师负责,同时至少配备1-2名副高职称以及中级职称人员。二是坚持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三是加强停调课监管力度,制定详细的调停课制度和审批程序。四是坚持严格的领导听课和信息反馈制度,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五是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督促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九、推行本科教学学分制,实施“2+1”学期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实施学分制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多规格、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学分的最小计量单位可以设定为0.5。所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可以设定为每16个学时计为1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可设定为每周计为1个学分。根据学生所修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普通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3~6年。实施“2+1”学期制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2+1”学期制将一个学年可分为各为18周的秋季与春季两个传统学期和一个6周的选择性夏季学期。选择性的夏季学期可主要安排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实验课程、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重修课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短期培训、学生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

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研究任务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科学研究是所有大学需要完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大任务。只有正确理解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才能保证不会厚此薄彼,正确处理两者的协调发展。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资源分配与评价机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将教学、教材等专业建设成果与科研项目评奖同样看待,特别是要建立以成本核算,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价为基础的高校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

十一、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设施专业发展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起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短期留学生。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邀请专家讲学。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选派学科中青年骨干参加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定期邀请本学科或相关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交流讲学。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茶产业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十二、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专业招生优惠政策,试行设施农业人才“免学费”教育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设施农业因其产品为人们一日三餐所需而成为“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元素,备受人们关注。设施农业既是一门涉农的艰苦行业,又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特殊行业。需要广大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其中,并为之默默奉献。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许多单子家庭的父母不愿意孩子从事这门特殊而又艰苦的行业。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包括设施农业专业在内的涉农专业一度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招收不满需调配”的局面。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有必要效仿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人才免费教育政策”,并适当降低高考录取线,鼓励和吸引学生将智慧和才华奉献于设施农业行业。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JY1102018)。

第8篇

一、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出路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1]。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各专业能否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质量。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弱在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也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就园林技术专业而言,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看大都处于一种松散型的合作状态,合作层面还比较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带着解决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的单一目的去寻求与企业合作,学生就业了或找到顶岗实习岗位了,校企合作也就终止了,这种因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长此下去,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要多站在企业的立场,深入挖掘服务企业的潜能,强化服务企业能力,多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真正形成互惠互利的校企共赢局面。如学校可开辟企业信息或企业承接园林工程项目的实时更新宣传栏,帮助企业宣传他们所承接的项目或推销所种植的园林园艺产品;师生也可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承接的园林设计、施工项目或新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术指导,等等。总之,让企业尝到“甜头”后,开展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全方位校企合作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要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可操作的法制保障机制是必然之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法律形式明确政、校、企、生四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突出所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实践应用性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上与本科教育的本质性区别,也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宝。实践出真知,加强实践性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而高职实践性教学体系要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安排各项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环节。首先,要加强基本技能培养层面的实践性教学。主要由军训、专业认知、习题课、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社团公益活动等构成,旨在培养、锤炼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第二,要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层面的实践性教学。重点深化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三大教学改革[2]。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毕业论文(设计)到生产第一线去。植物栽培养护模块的核心技能培养学校要尽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花卉苗木生产、培育管理与销售全过程;而园林设计模块与施工模块方向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学校校园绿化建设项目来安排,当然如果能够“引起入校”,引入当地一家中、小型园林设计或工程公司最好,这样学生参与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园林绿地设计与现场施工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当然,也可将学生分散安排到校外合作企业实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师德作风、教学方法等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没有好的教师质量就很难有好的学生质量。因此,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于园林技术专业而言,主要要多鼓励专职教师走出教室,深入园林绿地设计或施工现场中去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典型岗位或岗位群的生产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才能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同时,要积极推行“引进来”战略,聘请园林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也要鼓励教师带项目、带技术与园林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甚至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产学研合作。总之,学校要为千方百计鼓励与鞭策专业师资团队整体“战斗力”的提高。

四、建设开放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