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8 14:29: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加强劳动组织员工的组织建设,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组织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劳动组织、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对企业内的劳动组织人员进行规范化的队伍建设,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人力资源的安排做到合理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员工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要进行实时的培训,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企业劳动组织的设计实施措施
企业在优化劳动组织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劳动组织人员管理措施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必须方方面面以企业的发展为主,因此在优化劳动组织设计时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实施。1.加强企业劳动人员的操作技能众多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都是一样的,要想在众多企业中能够脱颖而后,靠的也就是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企业的生产效率主要是取决与劳动组织人员的操作技能。在这里就要求劳动组织人员能够掌握多种技能,以自己的专职为主,多种操作技能为辅的职业能力,对于工作中的一些小问题能够自己解决,避免了工作效率的低下,时间的浪费。培养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组织人员的人工成本的支出,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稳定发展。2.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得到发展的根本,所以对于劳动租住来说也要进行创新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减少重复的工作步骤,避免浪费工作时间,根据不同的发展、生产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流程。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增加劳动组织人员的操作技能。还有就是对于工作过程中安全措施也要重新进行规划和安排,以员工的人身财产为最大的工作基础;其次就是要加强检查的精细度,严格质量把关的力度,进行企业岗位分工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的操作能力;最后就是建立完善合理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劳动组织中的员工要进行奖励,有能力的劳动人员要进行相关的工资补偿和职位的提高,提高劳动组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争取加强劳动组织员工的专业性,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注意劳动组织优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进行企业劳动组织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点,可以结合不同的关键点结合,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劳动组织的人员数量庞大,其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就会出现劳动人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劳动人员的数量导致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在进行优化企业劳动组织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全方面的考虑企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问题。与此同时还有对员工的工作定位不明确、企业的商品生产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等一些问题。针对员工工作定位不明确的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高层的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的各方面,对劳动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人员定位,而且能够伴随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进行改变;企业商品生产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这一点,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生产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不全面,有的企业甚至盲目的跟随其他企业进行生产,严重脱离自身企业的生产实际。所以在优化企业劳动组织的设计中一定注意并处理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总结
论文摘要:改革英语教师基本技能练课程,使其成为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英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在必行。文章基于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新挑战以及教师专业化时代对英语教育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提出的要求,探讨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学英语师资的重要任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是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培养I1标的基本构成因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则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相继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版和高中版等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改革。高师英语专业如何与中学英语新课程接轨?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毕业生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高师毕业生的学科教学能力的高要求。因此,在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必须加强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我们在本专业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和教”的能力。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必须首先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科教学技能和教育能力。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比较过硬的英语教育技能;作为未来英语教师的高师学生,必须加强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国内学者吴一安的研究认为,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构成:(1)外语学科教学能力,(2)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3)外语教学观,(4)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英语学科教学法课程不应该是纯理论课,而应该“把培养学生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放在首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理论知识的传授要为培养学科教学能力服务。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根据何广铿提出的中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评估标准,外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组织课堂活动技能,使用教学手段技能和运用语言测试的技能。其中组织课堂活动技能又可由三种技能组成:1.备课技能,2.使用适当教学活动技能和3.课堂管理技能。结合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我们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英语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和读写技能三个方面。其中,口语技能包括英语听说技能、朗读技能、讲演论辩技能、教学13语技能,书写技能包括规范英语和汉字书写技能、三笔字书写技能、美术字书写和筒笔画技能,读写技能包括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
第二板块,英语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灵活运用教材技能、教案编写技能、板书设计技能、引入教学恬动技能、讲授技能、操练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教学技能、听、说、读、写教学技能及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技能、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技能、语言测试技能、课后辅导及作业批改技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训练等。
第三板块,教育管理技能训练,包括班主任工作技能和课堂管理技能。其中,英语课堂管理技能又包括使用恰当语言和手段组织教学的技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计划的技能和、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错误的技能、英语学习策略指导技能和教学反思能力等。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在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要狠抓“三熟一练”,即熟悉英语教学法理论和方法;熟悉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熟悉中学英语新教材。练,是指实际授课训练。“练”,是指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亲自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演试,即试讲。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两次以上试讲才能下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但试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平时各项基本功的训练。
因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所以,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便是进行反复的练习。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职前教师(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有效的基本方法。
笔者任教的英语教育专业O2级、03级和04级学生都开展了微格教学活动,经历了前期准备,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实施教学,录像到课后分析讨论等步骤。前期准备包括教学见习,介绍有关微格教学理论,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教案设计和教学录像片断,分析中学英语新教材等。具体措施:首先让学生熟悉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中学英语新教材,教师指定初中或高中英语新教材为微格教学的内容;然后,分小组备课,每组7-8人,每组集体设计并完成一个单元的微格教学内容,如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分为warn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等八个部分的内容,备课时学生既分工又合作。课后要求上交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像和教学评议等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试教,学生自主录像,对录像进行语言使用和教学技巧的分析,在教学后对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使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使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三通过开展微格教学训练教师职业技能,其实施程序大致为
(I)确定训练目标
首先要把师范生应当掌握的教学行为和技能分为不同的单项技能,每次只集中训练一两项技能。
(2)观摩范例
在正式训练某项技能之前,被培训者必须观摩、见习优秀教师的实际教学,或者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如新课程初中和高中英语优质课竞赛课例VCD),以便明确自己所要训练的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感性认识,加深对训练技能的理解。要求师范生在观看和观摩时不仅注意课堂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师在课堂管理、处理学生反应、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活动顺利进行的。
(3)设计、编写教案
被训练者根据技能培训目标和教学范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详细设计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将如何展开,使其突显训练技能的要素,并阐明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当性。指导教师要对受训者设计的教案进行指导和审阅。
(4)角色扮演
由扮演教师角色(被培训的师范生)、学生角色(被培训者的同学)、教学评价角色(被培训者的同学或指导教师)和摄像操作等人员组成微型课堂。在微型课堂上,扮演教师角色的被训练者练习预先设定的教学技能,所用的时间依据训练的内容而定。教学的整个过程被摄制、记录下来,评价人员填写评价单。角色扮演实质上是师范生模仿优秀教师教学的过程。
(5)反馈、讨论和评价
重放录像,被训练者与微型课堂的其他人员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并围绕者训练的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肯定或有待于改进的意见或建议,教学者根据来自各方的反馈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检查教学实践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6)重教
如果没有达到训练的目标,被培训者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人的建议,精心准备后,进行第二次教学,矫正原有教学的不足,使教学技能趋于合理和熟练。
为了保证练习的实际效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六对辩证关系:
其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开课之初首先明确本课程的总体要求及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上第一节课时就知道除了要学习教学法的理论之外,还要使理论付诸实践。人人要准备上讲台。指导教师要精讲有关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同时,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I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可以结合英语语音课、英语口语课、英语书法课、英语教学法课、教学见习课以及教育实习等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各种专题练习,当堂完成各式各样的训练,但是,更多更经常的是课外的练习。学生在寝室里听教学录音,甚至节假日到教师家中看教学录像,在其他可利用的场地训练模拟教学,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
其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l训练职业技能固然需要集中进行,更需要分散活动,或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或组自为战,人自为战,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寝室、教室、食堂、休息室以及户外空坪隙地开展小型多样的练习。训练场景也不仅在校内,还可在校外。学生个人或小组到中学见习。另外,有的学生利用假日家教,自主训练教师职业技能。
其四,“互练与自练相结合,以自练为主。”『4训练职业技能需要高师学主相互合作,默契配合,因此,互练是必要的;然而,更多的还是自练,比如书写技能、简笔画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以及教师口语技能中的许多内容等,都需要加强个体的独立的严格的训练。
其五,训练与考核相结合,以训练为主。我们出台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达标考核办法,建立了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标准,并尽可能使标准形成可供检测的量化指标,针对具体的训练项目,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达标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以此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并定期检测训练的效果,随时反馈调控,以确保训练的成功。因此结果性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训练中的过程性评价更重要。比如,每周布置2-3名学生上讲台作课。课后由讲课人自述个人的体会,同学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并有意识地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点评。有比如要求学生通读中学英语教材,并指定他们对实习时将要使用的几种教材精读,要他们熟悉每课书的内容,分析每课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可能使用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记好笔记,交老师批阅。以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老龄化问题是这两年世界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养老保险和人口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由此我们看到我国养老保险任务之艰巨,同时也看到世界各国都不容忽视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险基金它是百姓的保命钱。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到来,对与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在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必需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这也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口总体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达13.5%,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严重阶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老年型过渡,全球性的老龄化已以发生着。
二、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挑战
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整个21世纪,这两方面压力将始终交织在一起,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给养老金事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它对各国社会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可见,在社会已经呈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动因,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及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问题,则是来自于老龄化的首要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是指有关部门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运营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应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组织体系及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现状做出评价。
1.监管组织体系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层制养老保险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质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将基金的管理运营权交由各级全民事业单位(如养老保险经办中心等),进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资运营。这就存在着“政资不分”、“执监不分”等问题。另外,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使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没有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基金管理不公开,不透明,削弱了公众行使监督的激励。
所以,改革现有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初始委托人的利益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2.法律制度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涉及各方利益,为了保障基金监管有章可循,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建立了涵盖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原则、方式和管理程序。社保基金入市标志着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同时也给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和管理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问题在于,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统一的法典,或者是针对某一问题较为全面的法律规章。
四、加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改革建议
针对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强改革。保护好老百姓的保命钱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1.建立分权式管理制度。其要求是:第一,建立独立、高效、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实行委员会制。监管委员会按城市设立地方监管办事处(类似于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第二,建立专业性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省级社保部门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行政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养老基金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应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运营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第三,个人账户基金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承担,会遴选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据与各省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契约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收益最大化。
2.完善监督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违法、违规操作,损害所有人利益。(2)增设外部保管人。外部保管人原则对于限制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足够的保管安排下,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养老基金,以此限制骗取和盗窃基金资产的机会。(3)加强外部审计。在法律和制度环境下,外部审计提供一个精确的、独立的评估,向监管人报告有关基金的任何问题,而且成为监管的重要工具。(4)施行基金管理成本限制。成本限制在拉美和中欧国家基金管理监督制度中广泛使用,费用水平通过一般的谨慎要求和法律进行监管,可以控制将成本转移到未被监管的项目上。减少由于涉及到众多基金公司利益挪用基金的风险。
3.调整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的职能。一是立法职能,负责制定确保养老金系统健康顺利运行的法律法规。二是对养老金事务的动作实施监督,确保养老保险的经办管理规范化。三是接受有关个人和机构就养老金事务提起的申诉、举报、批评、建议,调解有关养老金事务的纠纷,受理有关养老金事务的诉讼。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然而却是一个品牌弱国。品牌国际化是中国品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字体设计承担着体现品牌价值内涵的重任,若过分洋化的模仿国际品牌而忽略本土文化特征,必然会导致品牌文化价值的缺失。老宋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起源于北宋,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老宋体继承了中国书法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正装。老宋体以其典雅的字形结构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品牌设计师的推崇。而在“世界与中国接轨”成为趋势的当下,在品牌维度下开展老宋体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二、老宋体在品牌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一)提升企业形象定位。企业品牌形象的构成是多维度的,而视觉系统是最直接的’。字体设计是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恰当地体现品牌特质的字体设计对于品牌形象的定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宋体可识性强,具有表现形式自然、易记易读的优越性,利于信息准确辨别和快速传播。老宋体名称所蕴涵的直接意义和其引申含义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老宋体笔画刚中带柔、结构丰富多变、形简意美,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和提升品牌品位起到推动效果。(二)增强品牌价值内涵。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设计师越来越将目光投向本土特色文化,设计了一些成功的老宋体品牌设计。这些设计作品不仅弘扬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也展现了东方人的聪明智慧。老宋体跨越数千年时空历史,至今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老宋体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形态的多变赋予了老宋体无限的创造可能性。在品牌设计中老宋体有图案性和意形双关的优势,增强了品牌价值内涵。(三)唤起受众购买欲望。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和审美需求。如果企业品牌形象平淡无奇,则无法吸引消费者的心智资源。而品牌形象富有特色,则能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三、老宋体在品牌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在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当下,老宋体在品牌设计中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具体表现如下:(一)局部大胆装饰凸显个性。以老宋体的基本字型为相食品牌形象设计中,设计师在老宋体笔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装饰与变形,将标志中的图形与“食”字的笔画巧妙的结合,增强的品牌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个标志和谐统一。(二)回归古老风格颇具韵味。一些品牌设计师偏爱于对手工艺时代字体设计和远古制作风格的回归,使老宋体表现出独特的韵味。设计师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可将老宋体的边缘处理粗糙,或将字与字之间排列成高低不一,力氨求在符合实用的基础上,使所设计的字体展现出独特的形式美。如在“印象灵州”标识中采用画像石般做旧风格,回归古老韵味,与古老灵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遥相呼应。(三)注重效果材质风格多样。在老宋字体的品牌设计中,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光泽和材质的表现,使字体具有光效应艺术、水滴效果或者其它特殊视觉效果。如在“惹香”品牌标识中,惹香二字在保持原有老宋体基础上运用º了喷溅和斑驳的效果,使整个标识在保持老宋体的基础上更加充满灵动感。(四)结合新媒体扩大传播领域。在未来的新媒体世界中,老宋字体的设计将更加强调其动态的效果、运动和声音的设计,那将是一个更有趣、丰富的设计与传播过程。“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多媒体逐步成为设计领域主要的制作表现工具,在此背景下老宋字体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处理方法,使老宋体向图形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使之产生全新的视觉效果,从而扩大品牌的传播领域。
首先,为效法水的善利万物的特征,老子提出了:“信”、“慈”、“勤”、“俭”、“知”、“行”等重要品德。“信”即是说话要善于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轻诺必寡信”,所以老子主张不要轻易许诺别人。人无信不立,如果诚信不足就会丧失别人对你的信任。老子甚至还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信这种品德的树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首要的是自身要信,以诚相待,别人亦会效法,这种的德行就会逐渐彰显开来;“慈”即是指内心慈爱、慈祥、慈悲。“慈”是老子持守奉行的第一大法宝,尤其对统治者或将帅而言,用“慈爱”之心作战,则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用“慈爱”之心防守,则会不断巩固、坚韧不拔。老子甚至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六十七章)可见“慈”是道赋予天地万物的本性之一,所以老子说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卫护他;“勤”和“俭”往往是联系在一起述说的,勤劳和节俭已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人也同样能够理解,此处便不再赘述。老子认为这两个品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知”与“行”也同样是被连用在一起的,中国古人也一向倡导人应该“知行合一”努力进取,方能造福百姓。“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第七十一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三十三章)这些都是老子关于“知”和“行”的名言,从而告诉人们要善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为效法水的柔弱不争的特性,老子提出了“谦”的概念。“谦”来源于《易经》,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从卦象上来看,上面是土下面是山,代表着高超与低调的完美结合,即是说一个人虽然有很大的能力却从不显露出来,这样难得的高贵的品德就是“谦”。换句话说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这里老子详细谈到了“谦”这种美德的具体体现: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鸣得意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才能把事物看得如此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不自吹自擂,所以才有功劳;不妄自尊大,所以才能做众人的首领。正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争。再次,为效法水的博大包容的特点,老子又同时提出了“朴”、“厚”等伦理范畴。“朴”即质朴、纯朴,其本意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楠木,在老子这里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就是讲“朴”的对立面就是人的私欲,私欲过重就会行失其常,忘掉本真的自我。老子主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三十七章)即用道的质朴来镇住、安定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能够保持自身的“朴”就会带来深“厚”的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具有这样深厚美德的人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一切美德具足,“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通过以上列举,不难看出老子的伦理思想就是以“上善若水”为核心,要求人们通过“信”、“慈”、“勤”、“俭”、“知”、“行”、“谦”、“朴”、“厚”等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效法水的“上善”之举,而具有这些品德的人可谓是“得道之人”即老子所谓的“圣人”了,而圣人所追寻的理想品格就是和谐美妙的“和光同尘”之境。与万物合而为一得“和光同尘”正代表着天道,是最深的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第一,道与德之所以尊贵是由于道对世界发挥了创作的作用,德则尽其蓄养的功能。第二,老子遵道的同时,又提出了贵德的思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就是“玄德”。第三,这与老子明确提出的自然无为思想相呼应,更加彰显了道家的人文精神。
二、老子伦理思想的践行方法:“涤除玄览”
而如何才能修身养性达至圣人的“和光同尘”之境呢,首先老子所说的“圣人”和儒家传统的“圣人”含义不大相同,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圣人”是指“悟道者”。中国历史上所评价的“十圣”大多都是各行各业的道德楷模,如孔子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杜甫为诗圣,王羲之为书圣,张仲景为医圣,杜康为酒圣,陆羽为茶圣等等。但是这些圣人以老子的观点来看有的是被神化的,令人遥不可及,总有些欠缺。“圣人”一词贯穿于《老子》一书,出现有30次之多。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是因为他们“惟道是从”,从而体现了道之德,德就是道赋予万物的自然本性和天然禀赋。圣人无私无欲,纯任自然,率性而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其次,要达到“圣人”的修身之境,需要不断除私去欲进行修炼,才能“复归于朴”达到本真的状态。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具体的修炼方法就是“涤除玄览”,这种方法就是让人静下心来,反躬自省,清洗杂念,摒除妄想。让人的心灵返回到清虚明镜的状态,这样就能够避免观物不正,行为失常。
“涤除玄览”的修养方法具体来讲,“涤除”的是私信杂念的欲望和外界纷纭的干扰,“玄览”的是道赋予人自如的本心本性,老子这种方法后来逐步演化为中国佛教的禅定功夫。老子是以其独特的直觉思维方式提出了“涤除玄览”的修养方法,这种修养方法也是一种体道、悟道的过程,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即是说人要少私寡欲,去知去欲即去掉一切违反自然的看法和欲望,使心灵空虚,入静养气,天人合一,这便是驭气导引之术的养生理论来源。对此,《道德经》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大意是,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保全天真的本性能像婴儿的状态一样纯朴吗?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一尘不染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通晓四方,明察秋毫,能不用心机吗?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像天地一样,能任万物之性而化生,因万物之性而长养。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己为主宰。这就是深刻广远至高无上的“德”。
新设劳务派遣制度规则
劳务派遣的基本立法精神是,限制性允许使用劳务派遣;确保使用劳动派遣的成本与其他用工形式大体持平;加强对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我国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基本是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来维持,而不是靠技术和质量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在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出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和高科技人员,如果任由劳动派遣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层劳动者会在这个制度下挤压的派来派去很难发展出终生技术和职业,不利于我国劳动关系机制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的使用。
和谐劳资关系背景下的《劳动合同法》运用
(一)资金筹集方面的问题资金筹集是养老保险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环节。当前在筹资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三方筹资比例不尽合理。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公民养老的保障,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意识,但仍以国家、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为主体。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却不是如此,更多地强调了参保人员的自我保障,个人缴费的比例几乎超过了投保额的一半,却忽略和淡化了政府和集体的责任,没有对集体补助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最低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2.基金征收范围比较单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还是没有考虑9亿多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需要,适用对象仍是城镇居民。这种制度安排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范围狭窄,大大降低了养老保险的制度效率,还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3.立法滞后。养老保险筹资立法的滞后性,表现为有些养老保险的争议、纠纷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无法进行仲裁和诉讼。目前城镇养老保险筹资的法律依据是《社会保险费用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由于其规定的抽象性和原则性,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这种现状显然与养老保险应有的法律地位不相符合,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基金运营方面的问题
1.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我国近几年养老保险基金总数增长较快,基金的规模扩大。但是如此庞大的基金数额,却只能按照国家规定购买国债和转存银行,严禁投入其他金融业或经营实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自行决定基金的其他用途。投资渠道单一。
2.保值增值绩效较差。从银行存款来看,养老保险基金不仅受到通货膨胀风险的侵蚀,而且近年来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调,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增值速度极其缓慢,从国债方面看,我国部分国债由于不能上市流通,所以流动性较差,保值增值难。而对于可流通的这部分国债,其利率水平在近几年来也呈现下降趋势,使得国债收益率低。
3.挤占挪用缺乏法律约束。在法制方面,现行法律法规中缺乏明确的执法权限划分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责任。这导致基层征集主体往往凭自行的经验或理解去执法,一旦出现行政诉讼,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实施运行机制也较薄弱,社保机构集收缴、管理与监督、制定发放标准的权力于一身,难以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负完全的法律责任。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常常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惩处,这必然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处于不安全状态。
(三)基金支付方面的问题
1.给付系数不合理。目前养老金的给付系数未考虑到男女平均余命的差别,无论缴费期限的长短都采用相同的给付系数,缺乏缴费的激励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会延长,由此带来的长寿风险对目前的给付系数设计会带来制度风险。虽然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但是在计算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尚未建立待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意见》中规定要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但是缺乏待遇调整机制的实施办法。因此,待遇计算缺乏弹性,没有建立适当的待遇调整机制,使制度的责任风险刚性化,降低制度本身的自动免疫能力。
3.退休条件不合理加重了支付负担。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而我国的人均寿命已从建国之初的35-50周岁提高到70岁以上,这就导致养老保险的费用负担加剧。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非正常的提前退休现象增多,也导致了我国退休人员大量增加,造成了赡养比的不断增高,基金的支付风险加大。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的优化
(一)建立科学的养老金筹资机制
1.采取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在筹资模式上,实行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制和基础养老金账户的现收现付制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账户中归集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部分,而统筹账户归集政府财政补贴部分。
2.合理规划三方所占筹资比例。各筹资主体在筹资额中的比例关系合理。一方面要在各筹资主体实际负担能力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个人、集体和政府的出资比例,另一方面要对各级政府的出资比例进行合理界定。以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为主、集体补助及社会捐赠为补充。在筹资主体上,确立以个人和政府为缴费主体,集体补助和社会捐赠为补充。
3.扩大养老保险基金征收范围。在保证城镇居民参保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参保力度,我国是农业大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劳动力的有效资源配置。
(二)建立高效的养老基金运营机制
1.逐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专业化的养老保险我国投资运营的实践,基金应在运营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且保证基金安全性和流动性,逐步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市场化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投资渠道一方面可以逐步投资于房地产,二方面可以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公司,参与实业和证券市场投资。至于这些机构的运营监管,可考虑由保监会代行职能。转变目前的政府运营模式,推行委托投资运营模式,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基金的增值率。
2.审慎选择投资工具,合理确定投资比例。我国可采取“分层划块”的方式来确定投资结构和比重,把养老基金分为应对现期支付要求的基金和用于保值增值的基金。对前一部分,因为要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支付需求,这部分资金具有高流动性、低收益性的特点,可以投资于收益较低但便于随时领取的活期存款和短期债券以及各种商业票据等,这部分的金额可占全部基金数额的5%-10%;对后一部分,因为主要是用于保值增值,要求实现较高的收益,用于未来的养老保险支付,因此可进行合理组合、分散投资,大都投资于长期存款和债券,优质股票和住房抵押贷款等,还把部分基金用于国外项目投资。总的来说,这部分基金数额应占全部基金的90%-95%。
3.实现省级统筹管理。要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并在管理流程上实行省级垂直式管理,这样,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全省范围内由省级管理机构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支付标准,统一待遇水平,统一管理和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有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垂直管理,才能在全省范围内充分整合基金管理机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来高效地管理基金运作,这样既可减少管理和改革成本,又打破了各市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弊端。加快省级垂直管理步伐,可以保证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畅通,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能更有效地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各部分的矛盾;只有在体制上垂直领导,才能维护省级统筹权威,为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奠定基础。
(三)建立动态的养老基金支付机制
关键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账结构,费税之争,资本市场
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在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但新制度还未定型,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郑功成,2002)。鉴于此,学术界关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养老保险基金问题更是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目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基金究竟如何营运,只有在对以往的研究作一综述,甄优汰劣,才能有所把握。
一、关于基金运行模式:统账结构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城镇,下同)运行模式的选择问题,理论界分歧还非常大,远未达成一致认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主张实行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模式。何樟勇、袁志刚在深入分析两种有代表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认为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引入并不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而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引入却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因此,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时机并不成熟,现收现付制仍是当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朱青认为应付人口老龄化趋势,关键是要选择一种有利于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还没有必要进行这种转轨。
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实行养老金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模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0)通过一个宏观增长模型比较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的差别,认为从经济增长与福利角度看,基金制优于现收现付制。卢元认为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构养老基金筹集模式,变部分积累制为完全基金制。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实现个人账户“实账化”。
第三种观点是主张实行“部分积累”制,在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王开发认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决定于其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和现实性三个方面。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些特性,我们应该选择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赵曼则指出,部分积累模式在保留部分社会统筹前提下,因引入个人账户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激励相容性。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积累”是一个在解释上存在明显歧义的概念。其中一种解释和设计思路是,建议将养老金收入和支出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现收现付,提供最低养老保障,实行互济;另一部分则存入个人账户,形成实在的基金积累。这一观点的竭力推崇者当属世界银行,中国目前的制度就是在世界银行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也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与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多支柱模式”也基本一致。
在赞同统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了评价。一是分解说。郑功成认为要在现有基础上,将统账结合中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帐户部分分解并发展成为普惠式国民养老金与差别性职业养老金。刘贵平和戴卫东则认为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分离开来,将个人帐户放到退休保障制度的第二个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中去,“个人账户”逐渐变成实帐户,即有实物货币相对应。
二是并重说。李珍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并重的“统账”养老制度。社会统筹有它的缺点,个人账户制度也有其缺点。在中国,较好的办法是折中道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各占一半,社会统筹部分的收入实行工薪收入累进税,使终生低收入者能从中得到较多的获益。作为最基本的养老金筹资方式,现收现付制与个人帐户制的特征与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但并不能简单地由此分出两者谁优谁劣,不是由现收现付制完全转为个人帐户制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张松等认为,未来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上佳选择是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前提下,现收现付制与个人帐户制相互协调,共同存在较之相互替代更有助于缓解不可避免的养老金支付困难。
三是转换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仍然采用现收现付制的DB计划。1995年中国政府已决定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其中第二层次为FDC计划。但目前的情况表明,上述改革思路面临重重困难。从很多方面来看,NDC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现收现付DB模式和FDC模式的混合物。类似于现收现付DB模式,NDC模式的资金源于工薪税,用于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但不同之处在于,NDC模式建立个人账户,并将其缴费计入账户,但是没有真实的资产,这点更类似于FDC模式。相对于现收现付模式而言,NDC强化了缴费和待遇之间的联系。NDC计划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更为合理的选择(约翰·威廉姆森、孙策,2004)。
二、关于筹资模式:费税之争
筹集足够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实现国民社会保障权利的物质基础,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可以缓解政府财政风险,同时大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可以调节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
第一种观点主张开征社会保险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70%的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在一些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已成为收入最多的税种。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不规范,统筹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导致社会保障负担不公平,也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一些人提出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路,主张建立社会保险税的专家(财政部门)认为,将现行各项社会保险以社会统筹收费的方式改为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险税,这样可脱离目前在“统账结合”框架中“空账”与“实账”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停滞阶段,提高强制性和收缴率,实现费率统一和最终制度统一,改变目前的基金分散状况,实现高度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的实证研究认为:用征收社会保障税模式取代现行社会保障统筹办法是最佳选择,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也有利于公平负担。他们对某大型老工业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论证,通过实证分析,方案是可行的。
第二种观点反对“费改税”。汪泽英认为社会保障费改税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相矛盾:一是税收的公用性与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的私有性冲突;二是税收的不直接偿还性与社会保障的专用性冲突。李绍光也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解决收费难和融资问题,将使政府陷入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境地。
第三种观点对目前社会保险费改税存在质疑。其观点有三:一是还应当有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二是税与费在强制性上的孰优孰劣,不完全取决于“税”或“费”的名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规范、执法的力度和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三是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税率能否实现自然走向统一仍成为问题。而费改税后,国家财政成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直接责任人,不再存在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作为收费机构中间层,国家财政的责任被放大,政府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
三、关于基金营运模式:公营、私营与资本市场的选择
1.关于基金公营、私营
由于养老保险是积累性保障项目,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便构成了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对养老保险基金需要采取既审慎又积极、既封闭又开放的管理政策。郑功成等认为,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组织,可以设置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担管理责任。李珍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进行国际比较,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这样的构想:由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来经营管理个人帐户上的基金。
殷俊等认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应采取分权制衡式的政府监管体系,以适应我国的国情。统筹账户资产经营权交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养老保险基金信托委员会;个人账户资产经营管理权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其遴选指定投资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基金的投资;统筹账户的负债管理权交给财政部门,由其按社保部门的指令按时足额划出给付资金入职工在商业银行的个人退休金账户,以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权式管理制度。另外职工退休后其在个人账户上积累节余的资金,可由其自行选择并决定由基金管理公司继续经营或向保险公司购买养老保险年金。
2.关于基金入市
第一种观点是入市时机尚未成熟。但养老金基金最终要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在理论上,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实际部门以及相关学者对此已基本形成了公开性共识。但是即使支持这一改革取向的人们也有一种担心:以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的现状,很可能会使人市后的养老金基金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如李绍光就并不主张养老金基金可以立即进入资本市场,其短期的融资不足问题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征收一般性税收的办法来解决。
第二种观点是赞同基金人市。目前虽然因种种原因养老保险投资采取购买国债这种方式,但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方式与途径。养老金要与资本市场“理性结合”。1993年,吴敬琏提出,应当允许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来支付社会保障开支,而且,购买股票是基金投资的重要形式。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情况看,按照商业化方式运作社保基金,并引导其投资于证券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和理性选择。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认为,社保基金入市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对改善市场结构、稳定股票市场和促进金融创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个人账户“空账”
1.“空账”成因与问题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构成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制度因素与管理因素。除了历史债务外,养老金替代率难以降低到规定水平,个人账户储存额记账利率与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不确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困难,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与地方财政困难及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等困难,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转制成本一方面使现有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代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空帐显性化”。另一方面迫使政府不得不加大养老保险的确保性支出,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大。王诚认为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为了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以职工工资总额计算的总缴费率必须等于失业率、离退休率、综合患病率等项之和。以国有资产切块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归还欠账思路有诸多欠妥之处。通过“发行特种国债、提高缴费率或征税率、征收国家土地地租”的统筹解决办法有望建立起一个稳定、规范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偿付社会保障债务的手段有很多,可以用国民财富的增量来偿债,也可以用存量来偿债,也可以是增量偿债法和存量偿债法并用。李珍认为,最后一种方法可能是上策:其一,将一部分住房商品化,将其收入作为“老人”的退休金。其二,考虑出售房产以外的其他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其三,对“中人”发放一部分“认可债券”。其四,也可以考虑到借用一部分个人账户上的基金偿债,这里的债务人是政府。
2.做实个人账户与建议
郎立研坚持认为中国应继续完善试点,积极探索做实个人账户的有效方式,着力解决个人账户的隐性负债问题。名义账户制作为一种过渡安排,并不能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问题。郑功成认为,对旧制度下的养老金赤字(或历史欠账)需要明算账、细分账,一方面应当通过对中老年职工养老金历史欠账进行精算,尽快查清需要补偿多少钱才能真正完成制度的转型;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企业和个人分担的原则,采取分账负责的办法来解决上述历史欠账。李绍光认为,解决“空账”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这一问题本身不再扩大。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必须首先切断“空账”的传导机制,将其隔离起来单独处理。总之,多数学者都认同养老基金账户要从空账转为实账,以便移交市场管理。
3.空账运行,保持“名义账户”
该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郑秉文,他认为采取“名义账户”制对于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是非常适应的:它既可以避免天文数字的转型成本,又可以避免资本市场不发达而导致投资损失。而且建立名义账户是人市的理性化前提。
五、综合评价
在理论界、学术界的共同研究下,政府经过综合考虑,目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有了明确的决策:基金运行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筹资模式仍是征收社会保险费;基金与资本市场结合初步用来购买国债,基金的公营、私营问题仍在探讨之中;个人账户“空账”的做实正在试点。
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本身来说,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经验借鉴上过多地看好智利的私营化,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方面对新加坡、香港的经验也关注得较少。第二,对基金征缴缺乏实证研究。基金征缴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应从实证角度研究征费与征税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究竟有多大差别。第三,基金管理主体研究空缺。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它们的关系如何都很少研究。投资主体的研究也过多地放在资本市场上。第四,没有基金平衡项目方面的研究。最后,对个人账户“空账”缺乏充分的精算研究。空账数目有多大,要多少年才能化解,通过什么方式怎么分担这笔债务。
以上都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亟待加强的方面,期待着更多这样的成果奉献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敬琏著:《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何樟勇.袁志刚:《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
[4]朱青著:《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卢元:《论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6]王开发:《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选择》,《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7]赵曼著:《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8]刘贵平著:《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版。
[9]戴卫东:《虚与实: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中国社会保障》2004年第6期。
[10]李珍著:《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张松、王怡:《论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
[12]约翰·威廉姆森、孙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FDC层次向NDC层次转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1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14]汪泽英:《社会保障基金不可纳入财政预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期。
[15]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16]李珍、辜胜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1998年第2期。
[17]殷俊等:《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研究:国外模式及中国的政府监管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18]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课题组:《社会保险资金人市问题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11期。
[19]王诚:《当前社会保障突出问题的理论探讨》,《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2期。
[20]郎立研:《名义账户制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