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

第1篇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强调的是毕业生要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上的实际问题。现在的普遍情况是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命题。由于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都十分了解,使得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命题与就业岗位完全脱节。有些指导教师拟定的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的视野;有的题目过大,显然不是学生能够完成的;有些题目过于普通,历经多届,相关资料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学生照搬往届学生的方案和研究思路,应付了事。最为遗憾的情况是,学生虽已在实习就业岗位上工作数月,但其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却与岗位工作没有太大关联,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探讨改进的方法。

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答辩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在校答辩形式。答辩委员会通常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学校往往根据事先的安排,要求学生统一时间返校参加毕业答辩,答辩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周六、日。然而部分企业的周六、日并非是休息日,这就给部分学生和校外的企业专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麻烦,使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要么影响学校的教学,或者说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

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应以务实的态度以及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顺应社会的潮流,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提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工作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五学期中期之后进行。在期中到期末这段时间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选题的原则。要向学生普及论文文体和论文规范等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可用一些自己或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教学素材,评议论文的优缺点,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同时用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往届学生的常见错误,让学生有直接的参照对象和标杆,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学生要在第五学期结束之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获得批准即可开始启动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

2.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第六学期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期,同时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就业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已经顶岗实习的和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已经顶岗实习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类:正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和正在从事与本专业完全无关或基本不相关的工作。鉴于学生的个体情况各有不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也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鼓励其毕业选题来源于企业,侧重于解决企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要求实习单位给学生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学校也要安排指导教师从中协助。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或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找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切入点,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规范,用严谨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思维方式,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侧重于缜密思考和科学思维。

3.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要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初衷和目标。努力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对于部分学生因工作关系难以按照学校规定的统一时间回校答辩这一问题,学校应给予人性化的关爱和帮助。具体做法:由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进行考核。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需注意三个事项:一是校企沟通良好,企业愿意并且有能力进行考核。答辩委员会由2~3位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士或部门经理级别的人员组成。二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提问、答辩记录,提交学校审核、归档。三是为提高专家们的积极性,应支付给企业答辩委员一定的劳务费。

此外,如果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在答辩时间上难以达到学校的要求,而且路途遥远,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视频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分类指导

作者简介:吴巧琳(1963-),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51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62-02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是学生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后必须进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训练,也是一项专业技能的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1]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即第六学期)进行。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学生对找工作、找实习单位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热情,而对毕业设计则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动力,[2]对毕业设计的选题、资料的查阅、文献的检索、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等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完成。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就业岗位脱节,题目假、大、空,论文格式不合规范,从网上下载资料拼凑成文,根本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初衷和目标。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与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时间相冲突

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命题、审定方案、学生动员、课题选择、导师与学生见面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但是此后毕业生便忙于寻找工作。[3]在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不论是从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从整个社会来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总是放在第一位。因此,部分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学生只想尽早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一部分还未找到合适岗位的学生则继续做更多更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导致所有学生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或寻找工作上,似乎忘记了最后一个学期还有最后一项极其重要的学习任务——按学校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部分学生甚至等到毕业答辩前一、二周才动手,其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强调的是毕业生要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上的实际问题。现在的普遍情况是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命题。由于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都十分了解,使得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命题与就业岗位完全脱节。有些指导教师拟定的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的视野;有的题目过大,显然不是学生能够完成的;有些题目过于普通,历经多届,相关资料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学生照搬往届学生的方案和研究思路,应付了事。最为遗憾的情况是,学生虽已在实习就业岗位上工作数月,但其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却与岗位工作没有太大关联,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探讨改进的方法。

3.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答辩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在校答辩形式。[4]答辩委员会通常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学校往往根据事先的安排,要求学生统一时间返校参加毕业答辩,答辩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周六、日。然而部分企业的周六、日并非是休息日,这就给部分学生和校外的企业专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麻烦,使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要么影响学校的教学,或者说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

二、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应以务实的态度以及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顺应社会的潮流,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提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工作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五学期中期之后进行。在期中到期末这段时间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选题的原则。要向学生普及论文文体和论文规范等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可用一些自己或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教学素材,评议论文的优缺点,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同时用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往届学生的常见错误,让学生有直接的参照对象和标杆,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学生要在第五学期结束之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获得批准即可开始启动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

2.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第六学期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期,同时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就业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已经顶岗实习的和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已经顶岗实习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类:正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和正在从事与本专业完全无关或基本不相关的工作。鉴于学生的个体情况各有不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也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鼓励其毕业选题来源于企业,[5]侧重于解决企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要求实习单位给学生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学校也要安排指导教师从中协助。对于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或正在寻找工作岗位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找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切入点,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规范,用严谨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思维方式,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侧重于缜密思考和科学思维。

3.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初衷和目标。努力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对于部分学生因工作关系难以按照学校规定的统一时间回校答辩这一问题,学校应给予人性化的关爱和帮助。具体做法:由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进行考核。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需注意三个事项:一是校企沟通良好,企业愿意并且有能力进行考核。答辩委员会由2~3位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士或部门经理级别的人员组成。二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提问、答辩记录,提交学校审核、归档。三是为提高专家们的积极性,应支付给企业答辩委员一定的劳务费。

此外,如果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在答辩时间上难以达到学校的要求,而且路途遥远,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视频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三、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前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为了殊途同归的目标,需要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梦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2):45-46.

[2] 吴志峰.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评价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1):28-29.

[3]孙志东.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100-102.

第3篇

杜时忠教授在其著作《人文教育论》中指出:“人文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1]扩展到人文教育,既可以代表文、史、哲等具体的学科教育内容,也可以代表一种教育改革举措,比如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核心都是人文精神,且目标都是完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人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1]。与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科学(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职业)教育,目的是传授给人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其获得具备社会生产的能力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如果我们简单把人文教育概括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完善“三观”的教育,是不断追求“善”的教育;那么,科学(职业)教育就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职业技能与人文教育二者统一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应“突出强调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和革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面向生产和劳动世界。”[2]高职的人文教育受到各国教育家的日益关注,使人们意识到高职教育不仅只是传授某种技能或生存手段,为就业服务,更是为了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它对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3]因此,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会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2加强高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单一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应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也应具有敏锐的思维力和观察力,强烈的团队精神以及一定的创造力。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不是通过技能培训本身就能实现的。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当前高职教育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的人才发展失衡现象,有利于培养对象向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一种社会公民的养成教育,旨在培育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其性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加强职业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片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显然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从“器”向“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焕发人文关怀的教育本质的应然选择[4]。

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受到功利主义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人文课程课时数偏少且分布不均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修业年限都是3年,而且大三的大部分时间还都用于实习、写毕业论文或者做课程设计、考证、找工作、专升本等其他事情。但是,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依然很高,要求毕业生具有“双证”———即毕业证以及某岗位从业资格证。因此,大量的课程被压缩至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内修完。以我校机械工程系机制专业某班2012-2013年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这个班在一个学期内要修完8门课程(不含选修课),最多一周要上36节课,甚至在周末还有课。在这36节课即36学时中,安排了大量的具有相当难度的专业课,涉及人文修养教育的课程只有2~4个学时(课程分单双周)。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把学生的课堂时间排得非常满,而且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在钻研专业课的问题,需要花大量时间真正吃透专业知识。很少有学生在有限的课外时间还会自觉地学习人文知识,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之一。

3.2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文素质制约人文教育的实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教师,基本每年都会资助这些老师进修;而人文社科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因而人文、基础类教师相应的培训与进修易被忽视。长此以往,难免造成这部分教师的懈怠,在教学上缺乏激情,在科研上缺少动力。此外,专业课教师多出身于人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理工科大学或者因自身知识结构所限,要么对人文知识不重视,要么,即使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力不从心,无法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即使有部分文理双全的老师有此意向,也往往因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被迫放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欠缺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瓶颈。

3.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与本科院校的在校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客观上高考分数较低,而且心态较为功利与浮躁。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报考目的都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都在专业课上,而对公共课和人文课则不太用功。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热衷考取各种证书,比如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证,各种从业资格证等,而疏忽对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业余时间也都热衷于上网玩游戏、打工挣钱。在心理素质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的比例也居高不下。“据抽样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30%,这些带着不完善人格的学生走入社会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人文教育内容缺失、措施不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自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4.1明确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过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教育的时代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教育理念。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才素质的关键举措。技能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把学习和日常行为规范统一起来,课堂与课外统一起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般来讲,科学的知识技能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人文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集体主义、关心帮助他人的品格等。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着眼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致力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感、人性等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保障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4.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突出、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人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当的高,真知、真信、真行、真情这“四个真”,是通识课教师的必备条件[5]。高职院校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比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时,可加入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于在岗多年的老教师,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其制订适宜的人文素养学习计划,采取自学、培训、同行交流等形式,并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考核和培养计划,最终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人文教育。第二,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把人文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其中,可以有效地推动人文教育的开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6]。

4.3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映形式。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责任和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不仅要考核学生人文课程的成绩,还应把学生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相关人文课程考评体系,通过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其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评价建设,搭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统一的评价组织系统,建立科学灵活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学生在不同场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素养更具有真实性,更能说明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实际水平;再次,实施素质拓展证书制度的评价方式。培养拥有毕业证、从业技能证书、素质拓展证书的“三证”人才,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持有素质拓展证书走向职场。

4.4加强学校第二课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