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构建和谐社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和谐家庭 子女 影响 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和谐家庭”的构建属于社会范畴,构建和谐家庭要将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放到首要位置,以民主协商的氛围为构建方式,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家庭新模式。由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构建,其中,和谐家庭是基础。

1 和谐家庭的构建对子女的影响

1.1 和谐家庭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基础

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家庭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孩子们在步入大学之前,除去学校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身边度过,家庭作为孩子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语言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处世方式对子女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就有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说法,家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基础,环境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孩子心理素质的养成和处世方式的变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长期处在矛盾家庭中的孩子的行为与长期处于和谐家庭孩子的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建立良好的家庭分为,制造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为人处世、非智力因素的提成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和谐快乐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合作能力、自控能力、适应能力都较强,性格明显开朗,外向,且生活的独立性、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也较高,社会责任意识也更强。

1.2 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情感保障

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开朗、正直、热情、进取的优良品质,此外,和谐家庭的沟通氛围较好,父母也较为开明,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烦恼时,都可以自由地与父母倾诉,父母就可以给孩子心理上的慰藉和烦恼化解方法的指导,因此,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情感保障,而在矛盾和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当遇到烦恼时无法向父母倾诉,只能自己寻求解决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和谐家庭的构建方式

2.1 重视沟通

重视沟通是和谐家庭构建的首要原则,在家庭中,父母的沟通不仅可以加强家庭成员的感情,也是合作教育孩子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沟通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沟通不仅要注意分担对方的负担,也要懂得分享内心的感情和感受,相敬如宾,重视礼数,尊重对方内心深处的信仰,建立好共同的人身观、价值观,在家庭成员之间培养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和谐家庭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基础,让孩子可以在有序的秩序下快乐地生活。除了父母之间的沟通外,构建和谐家庭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这也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为此,父母在子女年龄较小的时候需要坚持带孩子散步、做游戏,参加一些亲子活动,热情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与孩子站在同等的角度处理和思考问题,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在工作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与孩子参加共同活动,培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共同爱好,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2.2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各项行为对孩子行为和心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指导,孩子年龄较小,父母是其第一模仿对象,因此,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据调查表明,爱好学习的父母其子女一般学习兴趣也较强,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父母的以身作则不仅体现在行为的表现上,也体现在精神领域的影响上,有些父母可能文化程度较低,但是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这种精神就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们可以从父母身上继承这种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尊重老人

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有相应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家庭义务的承担中,最为基本的义务就是“尊老爱幼”,其中,又以尊重老人为主,尊重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和道德准则之一。据有关数据调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老人不尊重,那么在子女长大之后大多也缺乏尊重老人的意识,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尊重老人在构建和谐家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尊重老人可以让家庭成员充分的意识到自己的义务,不仅改变了老年人的弱势地位,对子女也有着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个和谐家庭的标准之一就是父慈子孝,因此,“尊重老人”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必然要求。

2.4 重视教育

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中的核心,也是提高孩子心理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在与孩子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后,要注意沟通方式,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关心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吵、指责,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此外,家庭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涉及面较广,父母必须建立系统的教育制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地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养成的主要场所,和谐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巨大,对孩子心理素质、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谐家庭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单位,只有千千万万的和谐家庭才能够到和谐稳定的社会。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孩子尊重和信赖的依靠,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尊重老人,懂得沟通,为孩子构建一个团结和睦、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深刻地体验到家庭生活中的爱心和亲情,懂得生命的真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有益贡献。

参考文献

[1] 姚海涛.论和谐家庭的内涵及其构建[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10(8).

[2] 杨雄,刘程.当前和谐家庭建设若干理论与实现路径[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8(9).

[3] 魏荣,黄志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人格的塑造[期刊论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第2篇

关键词: 社区文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社区文化工作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而居委会的一些工作人员认识并不到位,认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只是为了休闲、健身娱乐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上升到对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社区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去认识。他们能够做好一些常规工作,比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计,等等。而对于发展社区文化,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从而无形中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社区文艺活动多是由热心人自发组织开展,处于无序状态,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很弱,一旦遇到某些问题,如场地、组织等,他们便无力协调、解决,经常是不得不中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一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枯燥,内容缺乏吸引力,有的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更新,而没能从社区文化建设的品质上、内涵上下工夫。

(二)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目前来看,各地对于社区文化发展常规的做法就是政府部门在中心区域内建造几个象征性的文化体育设施,提供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社区文化发展市场大,参加人数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社区本身是一个无收入的基层组织,平时的活动经费都是由财政拨付。这项经费本来就不足,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健身房、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的投入非常大,这些经费要靠社区自身解决是不可能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社区文化活动难以开展,这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很难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由于资金的缺乏,社区许多的活动难以开展,有些业余文艺团体要举办一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往往是被迫流产。

(三)缺乏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人才。

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关的人才,要使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深入、有效的开展,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几年,虽然说我国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无法胜任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致使大多数社区的文化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如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群体文化广场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视野不够开阔,组织不够深入,对各种能够利用的人员没有很好地发动起来,社区不能很好地组织建设文化队伍,有些社区甚至没有自己的活动队伍,连青年志愿者队伍要进入社区提供文化服务,都无人牵头协调,这些都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

社区文化具有服务性、娱乐性、无偿性的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离不开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而现实是社区成员的参与率不高,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老面孔”,这基本上是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使设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优雅,文体资源更加丰富,充分发挥现有图书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健身房、聊天室、乒乓球室等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社区成员积极广泛参与文体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人员应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活动内容、形式等,同时加强各社区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互相切磋、学习,扬长避短。

二、建设社区文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社区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政府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主体。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构建和谐社区的首要位置,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社区文化中应担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增强做好社区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建议组建专门的社区文化领导机构,使社区文化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形成协调机制,确保各个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真正负起责任来。

(二)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目前,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由财政拨款,资金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社区文化,政府投入固然重要,但社区自己筹集经费也是有必要的。如可以把社区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在不影响自己使用的前提下提供给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作为活动场所使用,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再如现在很多企业有拓展自己品牌和客户的需求,而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社区可以在年初制订工作计划之际,和社区内企业充分协商,争取由社区和企业联办文体娱乐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增加了社区所在企业员工对社区的认同感,又可以扩展社区的经费来源。

(三)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人员保证。

培育和建立一支具有社区特色、素质较好、文化业务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光依靠自己的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力量,如建立社区文化人才储备,吸收社区所属单位的文艺爱好者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壮大业余文化人才队伍。与社区文化志愿者联系,以自愿、义务的方式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吸收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社区工作,建立一支适应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四)充分调动社区全体居民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育社区意识,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社区。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这样可以大大吸引社区成员的参与,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

(五)多方努力,共同探索适合本地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目前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让社区文化得到社区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使社区文化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社区,面向群众,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发展繁荣社区文化的新路子,活跃社区成员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让社区成员在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注、关心这项事业,要确立政府带动、基层推动、民间联动、企业拉动的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鸣.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得可行性和艰巨性.上海市社区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2000,4.

[2]高春凤.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3]王丽华.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第3篇

【关键词】 居民素质;社区建设;居民管理

一、加强居民管理,为提高居民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综观社区现状,有些居民素质不高,自我约束意识缺乏,不注意邻里团结,不懂得爱护公物等,更严重的是有些居民语言粗俗,举止不雅,待人接物不当等等影响了社区对外的整体形象,也导致了我们所居住的小区内出现了侵占绿化带乱摆乱放、乱停乱放等等不文明行为的频频发生。为此,我们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将“网格化”管理与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网格长在居民管理中的引导、监督作用。实行网格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格管理各项工作:宣传企业、矿党政文件精神, 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为新住户和流动人口发放社区居住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情况;充分掌握本网格内所有住户的家庭信息、安装设施,及时了解居民家庭矛盾,提前帮助解决,让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促进家庭和谐;同时网格长对网格内职工进行登记,做好入户帮教工作,经常性组织职工家属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吹好安全“枕边风”。对网格内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即时解决,做好不和谐因素前期调处稳控工作, 确保矛盾纠纷不升级, 问题隐患不扩大, 力争将一般性的不和谐因素化解在网格内。以硬性管理、分区负责的形式做好规范居民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居民素质。

二、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对居民教育在社区的认识

居民教育的服务对象很广,从幼儿到老年人,从低学历者到高学历者,社区居民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社区居民教育的组织者可以是社区组织机构,也可以是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机构。居民教育就是运用社区现有资源:文化阵地、场所、形式等,对社区居民进行板报宣传和集中培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加强居民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对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矿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而社区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重在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三、加强社区教育,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就目前而言,居民素质从总体上看还是好的,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区教育。一是社区教育定位:居民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缔造者,品牌社区的创造,都是由社区员工、居民们来完成的。社区如何发展,能否打造成品牌与员工、居民的素质息息相关。提升社区整体实力素质先行,素质的可塑性要求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必须认识到居民后天素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二是教育内容: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进行阅读、学习等,甚至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百度一下”已成为流行趋势,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为引导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社区内设立“图书银行”,以居民自发存书、共享书籍形成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居民树立社区“主人翁”的观念,自觉参与到社区治安、文化等建设中来。借“图书银行”这一阅读平台,以安全帮教、青少年图书、生活时尚、“夕阳红”图书等多种书籍为主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有效引导社区青少年、待业青年等人群自主阅读、远离不良嗜好,还可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三是教育对象:社区内中小学生、青少年(沉迷网络)、待业青年(赌博酗酒)、老年人(时间多)和流动人口(急于融入小区)为重点,注重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提高阅读趣味性的同时,加大对居民的吸引力,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居民素质的目的。四是教育方式。1、针对青少年,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社区抓好学生家庭教育,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安全、向上的学习、成长环境;2、针对待业青年,除引导、介绍就业工作以外,社区重点抓好待业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学习、技能培训,以便更好的就业。3、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针对他们时间多、缺少儿女陪伴这一特点,以“图书银行”、台球室、象棋室、舞蹈排练室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娱乐的场所,使他们“老有所乐”。4、针对流动人口急于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中的心理需求,社区以抓好居民学校为重点,以文化宣传队成员带动的形式,引导他们进入排练室、“图书银行”等活动场所,为他们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拉近了他们和社区、邻里的距离,更好的适应社区生活。

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发挥好社区文化引领作用,抓好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好社区文化活动是彰显社区文化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文体设施是文体工作的基础,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新型社区组建后,职能部门、社区及小区共建单位形成合力,集中财力和物力,新建一批活动室、健身场地和文艺演出场所。群众文体活动设施日益齐全,居民的满意度不断增强。二是加强社区文艺团队建设。团队是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富有活力的主体,它能吸引和辅导居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特点和业余爱好,自由组建棋艺、书画、曲艺等艺术团队,组建乒乓球、太极拳等体育运动队伍,由文艺骨干统一管理。同时,社区还主动加强了与矿各单位、学校等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他们文体人才众多的优势,联手为社区文化建设出力。经常组织各支队伍和矿各单位的文体骨干开展比赛、表演和娱乐活动。充分地发挥社区文艺团队在群众性文体活动中的作用。三是精心设计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社区文化、社区体育、楼群文化和家庭文化活动,吸引居民群众参与,使居民群众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并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四是重点抓文化阵地建设,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载体。

(一)是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社区设置了宣传栏、LED显示屏、阅报厅、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定期更换宣传专栏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还经常举办法律、健康、科普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丰富文艺表演内容。每逢元旦春节和“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都举办不同专题的文艺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健身为目的,达到提高居民素质构建和谐社区的美好愿景。

总之,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发挥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当前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兴旺发达,离不开社区建设,要搞好社区建设就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黄序主编,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第4篇

明年全市妇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履行“维权、发展”两大工作职能,重点推进“家庭、社区”两大工作领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切实维护权益,优化和完善妇女儿童发展社会环境。

妇联组织要把维护妇女权益、关注弱势群体作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强化源头参与,推动政策维权,优化和完善妇女儿童发展社会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促维权,在维权中谋发展。

1、积极启动妇女儿童“”规划。明年是市妇女儿童“”规划制定实施的开启之年,市妇儿委办公室将在“”发展成果展示基础上,从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省、苏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加强前期研究,集思广益,努力使我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广泛宣传,扎实推动,努力提高我市妇女儿童工作的示范水平。

2、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广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优化《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举措,充分发挥反家庭暴力快速反应机制的作用,严厉打击伤害妇女儿童的暴力行为,进一步构筑反家庭暴力的坚固防线。继续开展以镇为试点的“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创建活动。针对我市外来流动妇女日趋增多的现状,依托市妇女权益法律援助站的资源优势,在乡镇、村(社区)设立新市民巾帼维权站(岗),全方位维护外来妇女合法权益。

3、以社区和家庭为支撑点和重要领域,大力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社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各级妇联要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融入社区,以家庭的和谐美满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市妇联将继续深化“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型”、“健康型”、“节约型”、“绿色型”、“廉洁型”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主动整合社区资源,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妇女工作在社区的影响力。大力开展巾帼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开展家政服务、家教指导、维权咨询等社区服务,服务群众,建设社区,奉献社会。依托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4、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市妇联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六一“庆祝活动、“妈妈爱心行动”、“新世纪巾帼扶贫帮困循环拉力赛”等活动,继续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儿童、爱护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培育家庭教育工作亮点。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主体,通过制定出台市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指导员培训、家庭教育工作研讨、家庭教育论文征集评比、知识竞赛和亲子教育现场推进会等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以“市民课堂”为依托,不断提升社区家长学校的教育内涵。

二、坚持科学发展,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建设。

妇联组织要围绕经济中心,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提高团结动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列为妇联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坚持率先发展,打造创业平台。市妇联将在全市妇女中深入开展大创业行动,帮助女性实现创业和扩大创业规模。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妇女进一步鼓起敢为人先的勇气,发掘自主创业的潜力,争当巾帼创业带头人。推动知识女性、女科技人员在广泛参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创办企业,促进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潜质的妇女积极创办中小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女性就业招聘专场、女性人才洽谈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协调社会力量为妇女创业提供多方位服务。继续实施项目滚动计划,建立一批女性创业培训基地,扶持一批创业带头人,集中宣传表彰一批女性创业典型,积极组织创业观摩交流,不断提高女性创业能力,在全市推动新一轮女性创业热潮。

2、坚持统筹发展,打造致富平台。积极开展“双富”活动,促进“农村妇女大创业”行动深入推进。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女农民企业家、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规模经营大户、女经纪人和中高级女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和带动农村妇女开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富民合作社,引导她们在发展高效、生态、创汇农业中成为致富能手。同时充分发挥“三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作用。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自办、联办、能人领办、参股合办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发展和完善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面广的“三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普及和推广,为农村妇女提供直观的指导和示范,切实做到新品种在基地示范、新成果在基地产出、新技术在基地应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使基地建设向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科技示范网络。

3、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建功平台。“巾帼建功”竞赛活动继续以“巾帼文明示范岗”为载体,发动在职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才。市“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在考核、验收基础上,表彰十佳“优秀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命名一批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以服装服饰博览会、金秋经贸洽谈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及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活动,展示“巾帼文明示范岗”崭新风貌。在科教文卫、经济组织中拓展“巾帼文明示范岗”争创领域。结合行业特点,在窗口行业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服务型示范岗创建活动,激励妇女将才智奉献于发展,将文明奉献于社会。要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创建主题,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推动争创活动成为激励女性争先创优的有效载体。要围绕科教兴市目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一批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妇女在科教前沿出成果出人才。

三、加强教育培训,多层次多形式提升妇女整体素质。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各级妇联组织要采取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运用多渠道、多领域的资源,抓好教育培训,更好地发挥宣传妇女群众、教育妇女群众、引导妇女群众、提高妇女群众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全面提升妇女整体素质。

1、注重内容拓展。要扎实推进“女性素质工程”、“母亲教育工程”,培养“四自”女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妇女,用科学的知识教育妇女,用法律法规规范妇女,用文明的风尚引导妇女,不断激励广大妇女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促进女性人才成长和开发机制的形成,营造全社会帮助和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的良好氛围。要推动更多的女性成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突出方式创新。要紧紧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决策,要适应不同层次女性的发展需求,建立与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其它各类教育资源,千方百计为妇女教育创造条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办法,办好不同层次妇女的培训班。如科级女领导、机关乡镇中层女干部培训班、女性科技专业人才出国培训、下岗女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家庭教育知识培训等,帮助妇女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社会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妇女在参与社会、管理家庭、教育子女、促进事业、建设社会中的作用,使妇女同男性一道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共同分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3、强化阵地建设。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和网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妇女教育阵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当前,要以市妇女干部学校、妇女培训基地、妇女活动中心、社区和农村妇女学校为基地,加大工作力度和辐射面,对城乡女性进行培训,帮助广大妇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创新协调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女性劳动者。

四、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和完善新形势下妇联组织建设。

妇联组织要适应新时期妇女发展和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双重需要,把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妇联组织的潜能和智慧,为全面提升妇联组织的工作质量和能力水平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推动妇女工作向纵深发展。

1、进一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要抓住换届选举年的有利契机,会同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做好基层妇联换届选举的工作意见》,认真抓好妇女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干部“四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强、配齐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加强新经济领域和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妇女工作柔性组织的建设工作,通过女干部联谊会、女私营业主联谊会、台商家属联谊会等各类组织,畅通妇联与各界妇女、尤其是优秀女性群体的联系,巩固发展妇女工作的社会化格局。继续加强对女企业家协会的指导。

2、进一步提高妇女干部队伍素质。继续在全市广大妇女干部、妇女群众中开展争做“学习型干部”和“学习型女性”活动,以丰富知识、提高素质为目的,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加大学习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妇女干部轮训班、报告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各级妇女干部研究解决妇女发展实际问题的动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魄力,帮助妇女拓宽视野、创新发展的能力。要努力拓宽干部交流渠道,不断优化妇女干部队伍结构,凝聚各界优秀妇女人才,积极培养输送优秀女干部。

第5篇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国外,美国、日本是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国家,其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水平较高。日本政府在地域社会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凡市、町、村必建公民馆,凡有公民馆处则必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公民馆主事。在美国,社区教育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又讲究效益、相当有序,这一切都归功于其已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热爱社区教育事业,熟悉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善于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捕捉社区教育需求,长于组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方面,美国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对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老师,采用公开招聘、从优选拔、考核录用的方式,所有社区学院的自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3,社区学院的教师岗位是硕士和博士求职的热门岗位,除学历要求比较高外,社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等。美国对于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同时还积极寻求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的途径。因此,国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及实践已相当成熟,对我国开展同一领域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与国外相比开展得较晚。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从“学校的第二课堂”发展到今天,特别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和城镇,已初步构建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村的社区学校教学点和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然而,纵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开展,无论从观念、行动还是实效来说,都存在着很多困难与矛盾。而作为社区教育组织者和推广者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紧密相关,他们肩负着推广终身教育思想、实施社区教育培训和管理及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等重要使命。因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只有数十年的时间,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还处于探索时期。工作者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职业教育部门或民政等其他部门“转行”来的人员,没有或很少接受过有关社区教育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存在着专业师资规模不大、专业素质不高、自我发展意识不够等问题,均与社区教育活动本身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从而阻碍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我国学者对社区教育的研究日趋成熟,成果丰富,尤其在关注社区教育的内涵、理念、发展模式及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研究上。但是,在队伍研究上,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忽略了对社区工作者中专职从事教育工作队伍的研究,社区教育开展到现在,对于社区教育工作者概念的界定及工作职责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其专业化、职业化的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

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13年3月14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通知,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分类、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为理论研究者关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界定及能力要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因而,为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在当今显示出其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重要性。

2.研究的意义

其实践地点为澄江街道,地处江阴市城关,是江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市之首。2012年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调整,2013年是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关键之年。3月,又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现有28个社区,区划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街道以社区优化调整和争创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推进社区建设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在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的大背景下,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江阴市社区教育工作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能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

其理论价值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会教育和管理提升的必然要求。

(2)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推广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迫切需要。

(4)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5)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专业化理论入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要素,解决“什么是专业化”的问题。

(2)从实践层面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阐述“为什么专业化”的问题。

(3)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解决“怎样专业化”的问题。

(4)整理初步实践的研究成果,形成报告,案例分析。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社区教育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2.研究的重点

(1)立足专业化理论、人才素质结构理论、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人才激励理论的内涵,对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构,探索出适合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理论要求和标准。

(2)立足实践,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3)立足人才的心理需求出发的激励理论,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培训方式的再设计。

3.研究的主要观点

(1)终身教育思想的推广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发展目标。社区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起主导和骨干作用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需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具备全新的能力。因而,研究街道层面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显得特别重要。

(2)社区教育工作者是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者素质的要求也应当视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的一般要求,但同时社区教育工作又有其教育属性,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要求又有别于社区工作一般岗位。

(3)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岗位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胜任素质要求的过程就是构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胜任素质模型的过程。

(4)促进专业认同,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同时,本课题倡导实践者成为反思者,强调发挥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一种更为开放、更为灵活、更加富有弹性的专业化方式。

(5)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区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形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按照社区教育项目实施的方式,依据设定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愿望,实现组织创新。

4.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本课题是对乡镇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2)本课题立足城市化进程角度积极探索培育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新机制、新方式、新途径。

(3)本课题将形成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实践个案。

三、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进度

1.研究思路

由校长亲自主持,培训办部门主要负责,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课题组,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总结,边总结边修正,加强课题组各成员之间的互动研讨,全面推进本课题研究,促使社区教育工作有新的思路和进展。

2.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2013、4——2013、5)。

①从实际出发,运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文献检索资料,逐步清晰明确课题研究的定位与思路,纂写课题研究申报书。

②在专业化理论、人才素质结构理论、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人才激励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构建课题研究网络,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3、6——2014、8)。

①将课题研究方案目标分解到位,制订研究计划,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深度研讨,学习相关理论并开展研究。

②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社区教育机构现状入手,深入实地调查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和特点,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区教育工作者个例,有目的有计划地跟踪研究,建立个体发展档案,并在此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总结阶段成果,深化实践研究。

③收集整理课题组在课题实施中的一些案例及心得,对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观念、新理论进行汇总,形成我校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素养内涵及途径的再认识。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4、9——2014、12)。

①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②汇总整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资料。

3.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实践,如此循环,并辅以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等,解决和突破课题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包括国内外专著、期刊、论文及互联网资料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澄江街道28个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的调查,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

案例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区教育工作者个例,有目的有计划地跟踪研究,建立个体发展档案。

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社区教育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四、研究基础

澄江街道自2001年起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探索与实践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路径,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制订了社区教育实施方案和社区教育工作条例,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了覆盖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城乡企事业的社区教育网络。多年来,我们确立了社区教育理念,加强了社区教育基础建设,完善了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每年初召开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当年度工作,表彰上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论文,下发年度工作意见、表彰决定、目标任务书、研究课题等文件。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取得了丰富、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支社区教育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建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和理论探索水平,对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资源保障:社区建有五大教育资源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街道健身娱乐中心、街道体育活动中心、三大中心(街道现代党员、人才、农民服务中心)、文化阅览中心。

2.人员保障: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由校长、教科室主任、部分教育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科研能力较强,专业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强,是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与精细化,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制度保障:本校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研究工作和各条线的配合工作,保证研究定时、定点、定人员,使各项研究任务能落到实处。

4.经费保障:本校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项奖金,保证课题研究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丹海,汪明骏.我国社区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1.

[2][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3]马定计,应一也.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人专业化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09(10):22-25.

[4]高卫东.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12.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 服务业 运行机制 改革

论文摘要: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以及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行业,仍存在诸如服务资金不足、服务工作者素质不高以及社区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在国外社区服务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改革的设想和重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模式下具体路径选择。

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努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以及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行业,加强社区服务的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的沟通,扩大社区居民就业,发展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何搞好城市社区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和谐社区”的构建成为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性课题。

一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力量开展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业”是社区服务的延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区服务事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依托街道和居委会,为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城市基层工作。二是社区服务产业,随着人们水如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消费观念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和街居行政组织包揽的部分社区服务工作,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来完成,从而形成一种以满足社区生活需求为对象的新兴行业,如“保洁公司”“保安公司”、“物业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等。自20世纪8O年代后期民政部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构建和谐社区重大任务的提出,各地对社区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社区服务的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日渐丰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

社区服务设施是发展社区服务业的物质保证,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快速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截至2005年底,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479个,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9.5万个,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网点66.5万个,初步建立起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以提供综合和覆盖广泛为特点的社区服务站(所);以街道和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据民政部门初步统计,全国至少80%多的居民委员会建立了社区警务室,6o%多的居民委员会建立了社区图书室,85%的社区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点(站。2004年,上海市成立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指导全市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并提供大量的文娱活动,借此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2.社区服务范围有了新的拓展

社区服务的对象由单纯地为民政救抚对象扩展到了全体社区居民,服务范围也从特定的政策帮助转向了社区居民需求,从单纯的生活服务拓展到精神文化服务。目前,社区服务内容包括养老、助残、优抚、青少年教育、医疗康复、居民生活、家政、信息及治安防范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系列化服务.

3.社区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社区服务队伍有了一定的专业化。许多城市对选举或应聘上来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培训,如北京、南京、重庆、青岛等地。有的地方像江苏省还组织全省制定统一的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才可以作为社区聘用工作者的候选人,这有助于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出现了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一些家政服务业将钟点工、保姆介绍、租赁业务等多种服务扩展开来,把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员纳入服务队伍网络,根据需要统筹安排,随时调遣,使社区服务更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4.社区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区服务突破传统的无偿、低偿服务的框架,创造出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形式。根据社区成员生活需求和市场服务需求确立服务项目,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对民政救抚的对象实行福利,只服务不收费;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实行低偿服务,只收取成本费;对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居民和单位则实行有偿服务。

5.社区服务向网络化发展

社区服务利用网络来实现社区服务资源的共享,提高社区服务产业规模化水平。上海、天津等地通过设立覆盖全社区或全城市的服务求助系统,把各经营网点连接起来,在交流信息、调剂余缺、平衡供需等方面实行网络化经营,促使社区服务业从分散型、个体化向集团化、群体化方向发展。例如,一些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水、电、气等的服务也开始实行网络化收费和管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单位办社会”逐步瓦解,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社会的到来,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社区服务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资金短缺

多年来,资金缺乏一直是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棘手问题。首先,政府的投入不够,社区服务是一项带有社会福利性的事业,政府是社会福利的谋求和代表者,发达国家都是以政府经费的投入为主。但是我国政府对社区的投入非常有限。以湘潭市雨湖区平政街道新景社区为例,上级政府每年对该社区拨款的财政总额是3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各种费用,真正用于社区服务的不足1万元,而社区每年的费远大于政府的拨款。

该社区负责人侯锡华书记表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居委会不得不向居委会的成员下任务来进行创收,因此居委会80%的时间放在应付上级的检查和业务方面,而真正放在为居民服务的时间不足20%,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区的环境卫生所需要的费用大部分是靠居民集资来维持的,这也在某种程度加深了社区居民和居委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其次,民间资金注入有限。由于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力量薄弱,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资金缺乏,用非营利组织所得的收入来反哺社区服务的情况相当少。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影响,社会团体和其他民间组织投资社区服务的意识性和积极性也较差,这必然影响到社区服务业的开展;最后个人的投入有限。由于社区服务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个人对社区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捐助主动性不强。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社区服务投资主体的一元化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社区服务的接受者不再完全是弱势群体,一些高消费、高收入的群体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一些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活服务。但是我国现行社区服务体系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的,政府作为社区服务业的主要提供者,财力和物力毕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增加和提高。社区服务业长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总是在低水平上运行,难以满足全体社区成员多元化、个性化以及现代化的需求。

3.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社区服务水平有限

虽然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工作者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随着社区服务业的不断深入,社区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难以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英国,从事社区照料的管理人员、关键工作人员和照顾人员均受过水平不等的专业训练。然而,我国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主要由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等组成,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应采用的服务方式,一些服务设施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服务质量也不尽人意。虽然我国也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但社区工作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很低,全国119万社区服务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分别仅占10%和6%。

4.志愿者队伍薄弱。无法推动社区服务的自觉发展

志愿服务既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又是培养社区志愿文化、形成社区信念共同体的社区文明的基石。由于志愿服务的范围很广,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但是我国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与日本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资料显示,日本约50%的国民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美国每年有9000千万人参加社区服务工作;人口仅3000万的加拿大,也拥有1300万志愿者,而到2002年我国志愿者服务组织为9万个,志愿者人数为540万。造成我国志愿者队伍相对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我国的社区服务业长期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公众只是简单的接受服务,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自觉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不高;--是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及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的行政化色彩太浓,过多的政治动员降低了服务的自愿性;三是相关的政策不完善,志愿者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致使志愿者服务活动无法持久的开展。

5,我国非营利组织力量薄弱难以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投资主体

社区服务业在发展初期由政府起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国外的经验表明,开展大量、具体的社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应由民问团体或组织来实施。因为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团体对完善和发展社区服务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团体及其活动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减轻政府投资社区服务的负担,并可以扩大社区居民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提供的各种社区服务,如就业培训、抚养贫困儿童、成人教育等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加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但是在我国却忽视了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培养。据资料显示,中国每万人拥有的社团数量为1.45家,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法国的每万人非营利组织数是l1O.a5,日本是97.19,美国是51.79,印度为lO.2l,巴谣是l2.66。这就使得社区基本不具备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进行经济活动的能力,自我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有效地开展社区活动。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力量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不重视,在政策上尤其在税收政策上没有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帮助,在立法上没有明确界定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二是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不是社会选择,而是政府选择的结果,多少还存在着对政府的依赖,致使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服务意识不强。三是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也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6.社区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区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服务业法律法规的空缺。例如我国非营利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非营利组织法》;我国也没有相应的《慈善法》和《捐助法》,捐助者在捐助的同时还要担心被税务部门盯住,以免查税和征税;另外政府部门也没有出台企业向志愿服务组织捐助的税收优惠法规。

(2)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够细化、缺乏操作性。1993年民政部与中央13个部委局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中的经营提供营业执照、税收减免和用房优惠等政策支持,但在具体落实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对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不少便民服务挂社区服务的名就享受优惠不挂就没有优惠。另外对有偿服务或经营养无偿服务的标准和比例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使得社区服务中大量开展的便民利民服务与有关职能部门的登记、审批、缴税、许可等管理规定发生冲突,使优惠政策落实不下去。

(3)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之间责、权、利的关系,使得三者权责不明,发生问题时存在相互推逶的现象。例如政府没有明确规定每个物业小区都要成立业主委员会,一些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在收费、服务等问题发生纠纷闹上法庭时,法院难以解决2005年6月北京市石景山区某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将小区内要求缓交物业费的业主告上法庭,法院至今还没有作出判决。由于没有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业主委员会也无法参与制定、修改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无法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有效监督,进而影响到物业管理公司为社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革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的

设想基于社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社区服务业,就必须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运行模式,改变过去由政府统一包办的模式,走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相结合的道路,走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一)重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运行模式的设想由于社区服务产业包含社区服务事业和社区服务产业两部分,它们都以社区生活为服务对象,但两者在性质和运行模式上具有本质差别,前者是社会行政事业,其运行注重社会效益,后者是新兴的社会经济产业,其运行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构想我国社区服务业运作模式可以从两个层次去考虑。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

社区服务事业主要以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维对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于社区服务事业,应采取强化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拥有者,应加大对社区服务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服务的投资力度,应担负起对困难群体的救扶工作,这样对于保证社区服务事业社会效益方向和整合社会资源,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社区服务业仅仅依靠国家的努力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人士应该作为政府职能的补充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事业中来,这样有利于改革社区服务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通过社会集资、公众捐款等来拓宽资金来源;社会积极参与服务设施的建设还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内容,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因政府管理不善而带来的资源损耗,减轻政府办社区的负担;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基础的庞大服务队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居民互帮互助服务意识,促进和谐社区发展。

2.社区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的运行模式

这是就社区服务产业而言的,社区服务产业化,是指社区服务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居民组织体系为载体,经过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社区服务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区服务产业化,首先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其次可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产业化的社区服务不只具有无偿的性质,它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是否营利。社区居民与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提供与被提供关系而是一种双向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从事社区服务的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得更多的利润;此外政府将这些企业上缴的税收用于公益性、福利,还可以增加社区服务的资金。

(二)我国社区服务业运行模式实施的路径选择

1.多渠道筹集资金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服务资金的投入。政府是社会资源的最大所有者,是社会福利的最大投资者,因此政府一定要在“社区服务社会办”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社区的发展状况区别对待,对一些经济发达的社区少拨款或不拨款,对一些经济落后的社区加大拨款力度。其次,动员社会捐助。比如利用一些节假日如“六-)L童节”等发动和鼓励社会人士向社区的特殊儿童捐款、捐物;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等来筹集福利基金,专项用于社区福利事业。

在英国和德国,社会募捐是社区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渠道,宗教组织和慈善机构也会给予资助。第三,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吸收社会资金。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建设,使社区与社区企业的关系向合作伙伴方向发展。社区请企业作为出资合伙人,当社区盈利时,按比例分配收益。社区服务的设施和项目也采取企业式经营,一方面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区服务资金的筹集。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投资主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单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继续走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办福利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然要从单纯的“行政化”向“行政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状态转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转变职能,将一些社区服务的经营权交给社会团体和个人来经营,政府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在宏观层面上对社区企业进行调控和监督。

特别是政府的基层组织要改变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社区横向联系为主的服务网络,理顺地方政府与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让社区居民和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构建规模不同、形态各异、功能明确的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的新模式。政府通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法则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将服务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积极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的提供,从而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投资主体,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

3。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社区服务工作并不是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服务工作,这就需要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社区服务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它需要有一定的服务技能,讲求技巧和文化素质,讲求服务质量和服务艺术(如维修、家教等)。首先要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力进入社区服务行业,特别是要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充实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员工素质培训、专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推动社区服务业不断向前发展。另外政府通过制定社区服务专业化队伍、组织培育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将社区服务工作纳入正规的职业范畴,并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称评定等制度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4。发展和壮大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国外的经验表明,发展和壮大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将可改变现行社区服务的某些被动状态,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因此我国政府要大力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首先制定有关税收政策,对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活动,分别给以免税、减税、先征后返、税收抵扣等政策性扶持,加强对社区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监控管理;其次应配合制定以政府指导价格、协议价格为主的价格政策,保证社区服务能在低成本基础上快速发展;第三,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

5.加强相关社区服务立法,依法管理

社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我国的政府应该在法律法规上为它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完善社区服务立法,使社区服务发展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细化各项法则。只有细化现行相关社区服务法律法规,才能保障社区服务主体健康有序运行。比如对便民利民服务的项目作出明确界定,明确那些项目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对提供社区服务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同时明确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三者责、权、利的关系。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居民法制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推进社会监督。

6.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