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科技论文

建筑科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39: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科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科技论文

第1篇

1.课程内容的特点。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经济观点,较系统地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学会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并对建筑工程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该课程包含“三大特征”,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弱、跨度大。建筑学学生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设计是学习的核心,重设计、轻技术,在学习上表现为重视建筑构造、建筑设计等专业主导课程,忽视建筑结构、建筑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建筑学学生的高等数学和建筑结构基础相对较弱,对运用高等数学、建筑结构等知识来支撑的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跨度大,知识点琐碎,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转换能力。(2)理论精、实用强。地方性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场工程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用实际工程问题来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既要有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建筑经济在非专业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管理知识与多种专业发生关联,渗透到生活中的多个方面。(3)课时少,容量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厚基础、宽口径成为高校追求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各大高校开始尝试教育改革,实行“3+1”教学模式,即用三年时间完成共性教育,一年时间进行个性化培养,这就不得不压缩理论课教学的学时。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包括工程经济与管理两大部分内容,而课时安排仅为16个学时,形成课时少、容量大的突出特点。

2.教学对象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思维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主张“我就是我”。“建筑是艺术”的观念主导着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建造的技术和艺术的密切相关,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重设计、轻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理念”、“想法”胜于一切,过于重视“理念的创造”,过度追求“灵感”,重视图面的表达而忽视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以及经济合理问题。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为完成建筑设计作业而通宵达旦,在经济、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堂教学中经常缺席。

二、教学内容调整

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以及课时量较少,必须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建筑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联系,结合注册建筑师职业考试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课程内容还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政策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和补充。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安排应以应用为主,简明而实用是本课程内容的特色。对教学内容采取“需要、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与建筑学专业工作关系较小或无关的内容,着重选择与专业工作或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着重保留“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而且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也有调整。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章节,主要讲解建筑面积的计算、基本建设费用组成以及建筑投资估算和建筑概算文件的编制,建筑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等部分与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可简单介绍或不做讲解,删除“价值工程”、“工程承包合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与建筑学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师应改变“主宰者”、“统治者”的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

1.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主体,以讲授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不仅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任何的培养和提高,而且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讨论式教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孔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高等教育中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实现自身的个性展示。讨论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或集体推荐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将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充当教师的职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将学生之间的想法与能力进行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师生角色互换,感受教师工作的艰辛,自觉增强课堂纪律观念。教师也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长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才,共同进步。

2.案例式教学。

针对本课程实用性强、课时量少的特点,课堂教学采取少而精的授课原则,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就是把工程实践或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模拟成为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不仅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情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中做出是非判断,从而达到活跃思维、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住房贷款利息计算案例,其中不仅包含了利息、利率基本概念,还体现了复利的计算方法以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实质。案例分析和计算,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认识到课程学习的真实意义。

3.充分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学时少、内容多的课程改革趋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和更新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直观生动,动态过程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景模拟空间,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而逐渐被淘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第2篇

一、课程建设与相关课程紧密结合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与水力学、建筑概论、给排水工程CAD制图、工程制图、泵与泵站等多门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以上课程主要用于建筑内部给排水计算、圆管流体计算、给水当量及给排水工程施工设计等内容联系,是本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为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理论和设计原理奠定基础。建筑给排水课程中泵的选型、设备的选择、管线的绘制以及管道的敷设等均与基础课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还应参考注册设备、公用设备工程师的考试大纲等内容,为今后考取设计行业的执业证书打下基础。另外,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中宜补充或开设有关防排烟、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以利于设备专业各管线的相互配合及设计。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材多以理论为主,讲述的大多为原理,与实际工程相差太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一些工程实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对教材原理知识的拓展,方便学生记忆和掌握。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构建“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课程调研”等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走出教室,参观学习水泵房、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水箱间等建(构)筑物,对整个供排水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有着全局的认识,并通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以工程实践为出发点,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课程教学手段得到很大的改变。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借助多媒体教室播放照片、录像、动画等,缩短学生的实践认知过程,从而更加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思考和理解。收集工程实例并精心穿插到各教学章节中,将一些典型工程作为课外作业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现行规范有机结合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新技术以及新设备不断涌现。人民对供水的水量和水质要求也正不断提高,对建筑物的供水安全性以及消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一切都为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提过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重新划分了各建筑物的消防用水量,将消防水力计算等内容重新编写了《消火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程(GB50974-2014)》,对消防规范的理解更为简洁明了,删除了一些我国目前建设不适用的或与当前发展不协调的有关内容。目前国家规范出来之后,相应的教材很难紧随规范的步伐,及时更新新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新规范中的相关重要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现行规范相统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新规范的电子版拷贝给学生,并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下载预习,另外提供一些典型的网站,供学生下载资料和工程图纸。例如,中国水星、筑龙网、土木工程在线、中国水网、中国给水排水网等。

四、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作为本课程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这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选题,即充分考虑到设计时间、工程量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因素,又要统筹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完成任务又能梳理整个知识体系。通常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一般选择多层的民用建筑(如住宅或学生宿舍)为设计任务。在整个设计工作中,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掌握规范、方案布置、图纸绘制、水力计算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实现知识的转化。另外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鼓励学生在现行规范的要求下,提供多种方案布局以及技术分析,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设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作者:王健康 杨广 汤骅 孙志华 王亚茹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石河子博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伟英,高乃云,李树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给水排水,2007

第3篇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第一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第4篇

建筑电气工程是涉及到建筑行业以及电气行业的全新的发展领域,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重要作用也日渐突出,因此进行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与施工也就尤为重要。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在设计及施工的时候要以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才能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确保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2建筑电气工程简述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涉及到了控制技术、电工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诸多技术领域,并在电气设备以及智能建筑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建筑物的相关电气供电系统除了包括强电系统以及弱电系统以外,还是融合控制系统、电工系统与电子系统等的科学的应用系统。现代建筑的发展对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要求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电气设备依赖的程度随着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而增高。因此,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建筑物内部各类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可升级性以及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时候只有将电气、控制与电工等各项技术科学地统一起来,在设计施工的各方面都与国际接轨,对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及施工技术进行合理利用,才能使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高效地完成。建筑工程使用的寿命相对较长,而对建筑物内部电气工程的改造却十分困难,一旦对其进行改造就需要涉及到整个电气工程结构的改造或者重建,这些作业的进行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时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今后的发展及使用情况,以更好地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

3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

3.1强电系统的科学设计强电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线路、消防系统的控制线路、照明线路、生活以及实用的各种辅助线路等。在进行强电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预期内、预期外的可能需要的电路系统进行合理的增设,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现代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要求。对于取暖的电气能源、空调设备以及家用电气设备等,在建筑电气工程强电系统设计的时候都必须要将其纳入设计的考虑范畴。此外,在强电系统设计时还要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合理加上许多新内容,因而电路系统制约机制的精度及准度、复杂程度以及难度也逐渐升高。

3.2弱电系统的科学设计在设计弱电系统的时候,除了科学设计电话、直线广播、直线电视以及火灾系统以外,还要对多媒体系统线路以及电路电视系统线路等进行合理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弱电系统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相关需要增加某些电气工程线路的设计,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并促进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3电气接地系统保护装置的科学设计电气接地系统保护装置的线路设计要求有:要设计相应的屏蔽保护系统线路,建筑物的某些房间需要安装相应的屏蔽磁场或者电磁场的线路,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特殊要求的房间必定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时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考虑及安排;设计的时候要较好地满足电气工程防雷接地、引线均压环等的特殊要求,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总体质量。

4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主要因素

建筑电气工程中影响其施工的主要因素包括:

4.1防雷装置的安装施工不够科学电气设备接地干线与地排间不是直接连通的,防雷支架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大,在引下线及带间通常是用单面焊接或者对焊技术,焊接口的锈蚀现象也十分突出,这导致钢类装置难以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4.2电气工程施工的规范性不强相关施工人员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材料、设备不够熟悉,盲目地进行安装施工,因为建筑电气工程之中会涉及到许多资料及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设备也较为复杂,如果不按照操作标准进行规范施工,就会影响施工质量及进度,埋下安全隐患。

4.3管线选材及管线敷设不合理有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有的使用质量不达标或者不符合规格的材料,如缩小管线的管壁厚度、用其他管线材料代替镀锌管、管线的埋墙深度不够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质量的提高,并给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使用留下诸多隐患。

5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

5.1传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暗配管选材对于传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进行暗配管选材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选用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钢管。根据强电系统以及弱电系统网络的相关物理要求,在选择并行、交叉以及重叠线路暗配管的时候除了要对暗配管的实用、坚固问题进行考虑以外,还要对其化学以及物理性能的适用性、科学性等进行考虑。为了较好地保证所选材料的有效性,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凭借相关试验、科学论证来保证暗配管选择的最佳方案。除此以外,在浇筑建筑物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以新工艺的相关要求为基础,采用适合的非金属质料的暗配管,并认真进行暗配管的固定,以避免出现管路阻塞、脱落的现象。

5.2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各个电路给予科学配置是保证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首要前提。电气工程涉及到的接地保护系统、弱电以及强电系统等都应该在建筑物的墙壁之中有相应的指定空间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对于各电气系统线路的并行、交叉等要在科学、规范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管位位置的合理设置,特别是网络线路设置的过程中更是要对各线路之间的互相感应、物理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关电学现象等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其可能引发的后果同样要给予准确的计算、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完成。

5.3在施工前以相关设计要求为依据对电气材料质量给予严格检查要实现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还要在施工之前以相关设计要求为依据对电气材料质量给予严格的检查,从供货商到相关材料的验收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并加强材料的认证,以免用错材料,从而影响到工程的施工。除了对材料质量严格控制以外,还要对材料进行妥善的保管,按照材料的保存标准进行科学保存。有的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还不牢靠,因而未对电气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最终导致各种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频繁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企业要对材料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建立起完善的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以为材料质量的控制提供监管依据。还要根据电气工程的质量标准,制定出有效的质量监管目标,以完成对电气材料规格、外观以及数量的有效控制,进而为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6结语

第5篇

总的改革思路是,传统大纲确定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1周课时量远远不足,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其延长为2周,并且针对课程设计内容做了大胆的改革。由学生单独设计一幢建筑的传统模式改为一个班级按照校园建筑类型分成若干组,每组完成一类校园建筑的测绘、制图、局部设计。其中1周时间穿插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用于完成收集、整理任务资料,建筑室内外测绘,建筑立面速写、建筑平、立面的确定;另1周时间集中完成图纸修改汇总和建筑设计图绘制。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实际建筑出发,结合测量、制图、构造、设计各课程知识循序渐进地动手完成图纸,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和建筑类型的单一,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开始前的准备和要求

合理分组,任务到人,全班参与。在分组时依据校园建筑类型分6~7人为一组。素质较好的小组负责图书馆、餐厅等功能造型复杂的建筑,而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小组负责教学楼、宿舍楼等功能相对简单的建筑。从建筑测绘、记录数据、核实尺寸到收集资料、分析方案、绘制建筑图纸等工作,每组任务落实到人,安排好分工协作的具体细节。重温建筑测量、建筑制图与识图知识,强化建筑设计与构造知识。学生通过回顾以前课程的重点知识和自己动手测量建筑,加深、巩固测量、制图的应用技能,深入了解建筑设计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教师还可在课程设计期间讲解、播放一些优秀建筑和类似建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现场教学环境,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施工、构造过程和现场的理解,使学生不仅把设计、施工与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了解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多收集自己负责的相关建筑类型资料,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上课组织讨论其功能特性等,并与学校里的建筑进行比较分析,这也是学生间互相交流,开拓思维,扩大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指导教师应提供设计时必需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醒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具体实施方法

1.建筑测绘。

每幢楼都没有原图纸,学生必须在测绘中确定建筑及细部尺寸,最后依据测出的尺寸绘制成平、立、剖面,因此,测绘是制图的基础。在测绘过程中学生发现比原本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不但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测量知识测得又快又好,还要发挥空间想象力。他们碰到困难,一起动脑筋、想办法,通过细心琢磨,巧妙运用知识技巧,省时省力地解决了测绘中碰到的难题,形成了集体的凝聚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在确定立面尺寸时,学生先站在合适的位置纵观建筑,再利用相机或快速表现图记下全貌,掌握建筑整体形象,然后通过立面测绘确定建筑立面。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深入思考、讨论分析,或经教师指导,最终结合平面画出满意的立面。这些使学生深深地感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益处,不但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增添了就业的自信心。

2.绘制草图。

每个小组确定了建筑平、立、剖尺寸后结合校园建筑设计原理即可绘制建筑设计草图,教师指导时按照一个组一套图纸结合实物进行指导,并与学生交换意见。绘制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探讨中解决各种疑问,小组间的竞争也促使他们不断完善各自的设计,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得以充分激发。

3.鼓励创新,保留学生的个性化设计。

在建筑形式与平面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保留每个学生对细节的个性化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于有些建筑尺寸条件限制不能准确测出,允许学生做合理的改动,但是一定要在满足平、立、剖对应的前提下正确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保证了有一定的自主创新的设计空间。

4.按照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图纸。

最后学生在汇总制图时,又会出现一些细小问题,此时学生再次找出建筑制图书和参照规范,重新温习,修改错误,正确绘图,最后再绘制成建筑CAD图。学生不但重复记忆和整理前面累积的内容,而且又把建筑CAD完整实战演习了一遍,也算是额外的收获。

(三)教师在本次课程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在学生绘制草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图纸与实物进行对比中检查、完善图纸。在这个绘图阶段,教师应展示一套标准设计图样,并指明图纸绘制的要点,防止学生犯一些常规错误。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照标准及时找出各自图纸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学生因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图纸的正确性。教师不应为学生准备得过细,否则就会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采用互动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教育启发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很好的评图形式。在设计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出一个分数,而不帮学生分析图纸中的问题,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

二、新的课程设计改革的优点

第一,这样的课程设计避免了学生对建筑设计不甚了解下的盲目设计,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同时,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尺度概念有了较深的体会,形成了牢固的记忆,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建筑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本次课程设计锻炼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制图能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会直接从事建筑工程领域的设计与施工工作,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设计与制图能力影响深远。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依然是工程实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本次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不但绘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建筑设计和细部构造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第三,采用这样的课程设计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培养要求,提高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课本到实物,从细部到整体,从分部到分项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对待建筑与构造设计。学生把测绘的数据变成了图形乃至图纸,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第四,本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配合意识、团队精神,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学生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整体意识。第五,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学生熟练掌握了建筑识图、制图的能力,一般建筑的设计原理及应用,建筑构造设计能力和CAD制图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第六,这样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建筑测量、制图、构造、建筑CAD等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前后课程的链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七,本次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耐心乃至恒心。学生普遍反映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学习,专业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增添了今后就业的信心。

三、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的配套措施

在教学方面的配套措施:(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CAD等前序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内容紧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2)学院硬件配套合理,确保学生观赏视频、测绘、制图、电脑绘图等工作顺利进行;(3)图书馆的书籍丰富翔实,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素材与资料。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课程设计改革提供便利条件和导向作用。学院与系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与管理,指导教师注意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内容。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建筑施工;教学

教育评价这个术语多年来一直被狭义地理解为教育测量,又进而被限定为教学测试。在教学实践中,只重视测试形式,忽视非测试形式的现象更为严重。其实,教育评价的对象十分广泛,教育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过度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等诸多弊端。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能够为师生提供促进发展的信息,其目标在于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及提供决策依据。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的元化,适合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特点。

1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价理论是综合人文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从而设计出的一种评价方式。

人文主义将动机描述为可以使人成长发展及实践其潜能的内在动力。学习者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好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看作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可以自我学习,并且鼓励他们自觉地做到行为一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的驱动下,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学习和评价的观点都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从评价具体的、孤立的技能转变成整体和跨学科评价。

认知心理学已接受了一种构建主义的哲学,也就是当学生们构建自己的学习时,他们学的最好;运用自我评价时学的最好;目标明确时学的最好。

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盲目的,以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及进步。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就是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的过程,认为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人的潜能及其社会价值并无矛盾,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

人文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在过去的四十几年中已对如何使学生们学习得更有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综合上述理论成果来设计评价方式,可以创建出更有效的评价模式供教师借鉴,这些评价方式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机会,使其能知道自己了解了哪些,可以做些什么。

2建筑施工教学中引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大土木工程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工艺原理、施工方法,以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因此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考核的方式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学生具体学到什么程度,将来工作中能利用多少都不清楚。而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主动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弥补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3形成性评价在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由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形式改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使学生从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将施工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例如施工技术中的混凝土浇筑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到的情况,并与实际工程相对应,同学间互相评价,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忧虑,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可以弥补教师评价等外部评价的不足,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2评价方法和内容的多元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试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施工技术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形成性评价方式有座谈、访谈、测试、生产实践、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

例如布置实际工程情境作业。将在施工现场常见到的问题设置成情景作业,布置在课堂上,并且将大家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即培养了同学们交流学术问题的习惯,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进行几项施工实习操作,如施工技术中讲到绑扎钢筋的方法时,可以直接带学生到校内实习工厂进行绑扎钢筋的实践操作。在绑扎钢筋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了解绑扎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满足规范的要求。并对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认真领会其中的要领。

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举办专题讲座,主要讲授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同时也可聘请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使学生了解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前沿知识。同时讲座结束后,让学生自由提问,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2]。

加强生产实践的考核,生产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整个实习过程仍是在指导教师控制下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工地的巡视检查与指导,分期递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检查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鉴定,在组织实习答辩和认真审阅学生实习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考核[3]。

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作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也是为培养学生日后从事施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必要手段。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际中的一部分,力求课程设计的最后成果达到施工的要求。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对课程设计内容的考核,有效的促进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4]。

第7篇

一、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应注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指布置教室、净化心灵等工作。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布置教室时,既要注意室内各种设施在颜色上的搭配,又要注意学习园地、团的生活等板 报所反映的内容。室内颜色搭配得当,会使教室呈现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显现 一种和谐的美。如学习园地,要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团的生活要体现学生的积极 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走进教室时,顿觉舒畅,好像到了一个最佳的学习地方。

为广开言路,更好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和净化心灵,还可设立文化长廊,使其作为班 集体面向学校的一个窗口。

二、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要注重加强班级人际关系建设

1.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 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 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 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 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 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由 此可见,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并不都那么简单。班主任若要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并起主导作用, 不仅要始终如一地关怀和爱护学生,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 艺术,要有庄重的仪表和高雅的举止等,并做到无私和没有偏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和信赖。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 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可以想见,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 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 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

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做呢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公道正派,起表率作用,带领班级干部、 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核心力量,自然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 爱、信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三、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还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班风

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否形成正确的舆论、 树立良好的班风是衡量这个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 手段,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例如,可以经常给学生讲师范生守则,开展有关 道德问题的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等,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主任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这一常规管理对形成良好的班风会起到巨大的作 用。既表扬好人好事,也要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抵制歪风邪气,形成人人要求进步,争做 好人好事的风气,把班级引向正确的方向。

班内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会使班级在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等方面都能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就会养 成习惯,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风就形成了。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建设;发展策略

一、学报基本情况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创刊于1984年,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学术期刊,2005年由《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开始由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共同主办。办刊宗旨是秉承科学精神,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主要报道建筑结构、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桥梁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学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开设“专家论坛”和“院士讲座”。 主办单位长安大学对《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编辑出版高度重视,在办公条件、人员配备、出版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目前有3名专职编辑,并计划在今后几年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增强编辑力量。

二、期刊发展策略分析

1.注重编校质量

自2005年更改刊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狠抓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期刊在连续几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优”中均获得编辑出版优秀奖。

2.提高学术质量

面对新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通过调整工作重心,加大约稿力度,树立了“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组稿意识,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优秀稿件,以期全方位提高学报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期刊的投稿量不断增加,学术水平及影响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5年到2011年共出版28期,刊发学术论文520篇,其中:院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22篇,占4%;教授、副教授论文260篇,占50%。与同行业其他学术期刊相比,作者群体学术层次较高。发表的论文中,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在90%以上,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论文数量达到了322篇,接近年发稿量的62%,其中不乏“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863”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论文。

3.扩大影响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积极与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数据联系,争取被更多的数据库收录,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已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十余种重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2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标志着《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数据,《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7年起,影响因子排序一直居行业前列,2012年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314。

4.加强特色期刊建设

编辑部一直把打造特色期刊作为期刊发展的宗旨,并一直努力创办特色栏目。编辑部不断向行业内的名家、大家进行约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并以此为突破口力争将《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设成为建筑行业内的名牌特色期刊。在2006年9月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中,《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8年、2011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两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

5.建设数字化平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依托长安大学杂志社自主开发了稿件查询系统及审稿专家库,已稳定使用多年,现有审稿专家1700余名,且审稿专家库动态更新,保证了审稿质量。同时,长安大学杂志社已购买了期刊采编系统,编辑部正在调试系统,争取实现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编辑部内部办公及文档管理统计网络一体化,为期刊下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数字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