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遗产管理论文

遗产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40: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遗产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遗产管理论文

第1篇

主题词:社会信息化产品语义设计分类

产品语义学(ProductSemantics)是产品进入电子化时代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一方面,由于电子产品的"黑箱"化使产品失去了机械时代的产品外型结构对操作的指示性;(图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层次进一步细化,人们对产品的精神功能需求不断提高,这些都给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1984年Krippendoff与Butter为产品语义学给出定义:"一门研究造型在使用时的社会与认知情境下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之后,设计师就开始研究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它,在提高产品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产品语义学实际上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语言学中的语义学研究对象是文字语言,产品语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图形、图象与型态,与文字语言相对可称之为图形语言。我们现在都知道产品的形态、构造、色彩、材料等要素构成了它所特有的符号系统,从整体视觉感受到每个构成局部的细节,通过这个记号系统,设计师传达出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赋予产品以新的生命;通过这套符号系统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属性和它的使用操作方法,它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沟通的媒介。

产品语义学的提出曾对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提高设计品质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各种信息急剧膨胀近于泛滥的形势下,产品存在的社会背景发生重大变化,产品本身必须与之相适应,设计也随之调整。产品设计必须重新审视其发展的方向,语义学也应给以更有效的回应,在提高人-机沟通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差距,产品语义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面临着一些难题有待解决,比如:语义传达的准确性与消费要求个性化的矛盾,同类产品操作指示系统由不同符号体系构成造成的混乱和矛盾;追求寓意的丰富降低功能性而走向形式主义等。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完全的标准化带来准确的表意性,却缺乏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照;完全的个性化充分的满足了个体的精神需求,但从事物的整体来看会造成沟通的困难,带来极大的不便;所示,不同品牌的手机有着不同的操作系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更换不同品牌的手机时,必须重新熟悉它的各种功能和操作软件系统:它的菜单结构、图形含义、文字输入方法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这里,个性的要求与手机使用的通用性形成矛盾,我们面临着选择。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台式电话、打印机、洗衣机、电视机、各种电器的遥控器等很多产品上,如果真的如专家预测的那样: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将拥有100件以上的大小电器产品,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人们将如何面对这些机器呢。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身边的产品,就不难发现标准化与所谓个性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例如电话机的标准化部分与非标准化部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电话机只有0-9#*是被标准化了的符号,它保证了电话的基本功能的实现,是任何人都会操作的。这是标准化带给我们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厂家又表现出各自的不同个性:多功能、丰富多彩的装饰、夸张的造型,多数是华而不实的多余物。每个厂家有各自的一套想法,大量的"个性化"的符号只有仔细阅读厚厚的说明书才能操作,这时个性化带给我们麻烦的例子之一,设计者和生产者应该反思,应该如何把握标准化和个性化在产品中的度。一直以来语义学的研究与应用存在着笼统、概念、个体性强等弊病,一个产品设计中语义因素的确定依赖于设计师个人或个别企业对产品语义的认知理解程度,而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个体的经验,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其适应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强调个性的时代,如何有效的组织设计产品的符号系统使之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使产品更好的为人服务,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从语义学的概念出发,之所以引用语言学的概念说明图形语言其与文字语言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担负着将人的头脑中抽象的思维尽量准确的传递到另外一些头脑中的任务,但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汉文字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进化,才由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过度到今天的汉字,它有相对固定的字、词、构词法和语法,善于表达抽象复杂的事物和逻辑关系,可依赖视觉和听觉来传播;产品语义学研究的是图形语言,没有固定的字、词、构词法和语法,如果单个的图形或形态代表的符号作为产品语义的字和词的话,符号又因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得出不同的意义,这就给设计提出了问题。图形语义在产品设计中有意识的应用毕竟还是非常短的时间,与文字语言根本无法相比,仅仅处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丰富,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对于人-机沟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品语义学必然也必须进一步发展。

文字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比较完善的记号系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用到产品语义的研究与应用当中。文字语言的组成可分为名词性和修饰限定性两大部分,我想是否可以将产品符号系统同样进行分类处理的设想:就是将产品记号系统中的符号按不同的表达功能分成不同的性质,相当于文字语言中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在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对其在表达上的形式要求也不同,通过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调节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比例关系。

我们就典型产品进行分析,以手机为例,产品的符号系统依其所担负的功能可分为三个类型:1、各类功能键、外设连接孔及其相对应的说明文字和符号;2、构成外观的整体视觉与触觉感受的型态及色彩;3、支持手机功能的软件界面。针对不同的要求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来处理这三类符号以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第一种类型的符号的作用主要"达意",就是让使用者知道如何操作,对于这类符号不仅是单个符号的意义,还要进一步传达出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设计的重点是在满足基本的信息的传达和物理操作的基础上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化,以配合整体造型使之协调即可。第二类符号构成了产品外在的视觉与触觉的形态与线形特征,在满足人——机物理层面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必须能承载起传达产品的个性特征和产品精神内涵的功能,也是最能发挥形态语言感性魅力的领域,其主要功能是"传情"。第三类符号完全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功能,对于个性之需求并非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使之接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应该反思是否在所有的方面都需要个性化,或者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体现个性的方式,比如:就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做法那样,在一个公共的操作系统基础上,选择个人的配置方案。

第2篇

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论文: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两层 意义上看待生产,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也是在两层意义上提出的,但还带有浪漫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的背景,由此形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三重内涵,即:物质生产 制约下的精神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两层意义在本雅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 等人那里得到了发展,但又受到鲍德里亚等人的挑战。因此,恰当地厘定马克思说法的多重内涵与语境,有助于认识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大大刺激了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我国已经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即将大批涌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医疗险市场将是竞争的焦点之一。

一、区分不同因素开发医疗险产品

1.针对不同人群设计险种

一是基本医疗保险未覆盖的人群,如农民、学生等,他们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因此可以为这些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计划。二是拥有社会医疗保障的人群,可从两个方面对其增加保障,即超过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自负费用)和不属于社会统筹基金支付项目范围的医疗费用(自费费用)。前者需要一些高免赔额、高保障的产品,以解决特殊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支出,使保障更加完善;对于后者,例如社会保险范围之外的医疗费用、就医过程中的交通费、营养费、误工费等等,可以通过费用型或补贴型等多种形式的保险来补充。

2.针对不同地区设计险种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医疗保障基础以及人口、地域疾病等特点,提供适合现阶段该地区需求的医疗险种。

3.可将医疗保险分为几个层次低层次为费用补偿型险种,满足客户的医疗费用补偿需求;中等层次能在医疗费用补偿的基础上提供医疗津贴和收入损失补偿;更高的层次可以适应较高经济收入群体的需求,及时制定出全方位、多功能的医疗保险项目,特别是发展一些能够满足特需医疗服务和保健项目的综合医疗保险方案。

二、开发新型医疗险种

借鉴国外的医疗险经验,我们可以考虑开发下列几个新医疗险产品:

1.收入损失保险(或丧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险)

指的是当被保险人由于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工作,以致失去收入或收入减少时,由保险公司在一定期限内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它主要是保障被保险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仍能有一定的稳定收入。

目前市场上类似收入损失的险种仅是提供医疗津贴或残疾金,定期补偿其收入损失的险种极少见。因此,保险公司可开发此类险种,在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事故而丧失工作能力时,由保险公司按被保险人在丧失工作能力前的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定期给付保险金,以补偿其收入损失。这种保险可以采用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两种方式,保险责任期限也可以有长短期之分。

2.老年护理保险老年护理保险是为那些因年老患病或伤残需要接受长期护理的被保险人提供费用给付或护理服务的保险。

老年护理保险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新型分支,自西方国家开办以来,呈现出大力发展的势头。虽然目前我国太平洋等保险公司已推出老年护理保险,但其仅仅在规定年龄后定期给付一定数额的保险金作为护理费,与国际上的老年护理保险仍有较大差距。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大有裨益。

3.为企业提供基金式账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向客户企业提供一个单独的类似于基金的账户,用于该企业自办医疗保险的保费、赔款和资金运用收益的结算,同时保险公司附加相应的管理、精算和投资服务,还可以应客户要求对超过约定数额的医疗费赔付项目吸纳承保或代其办理超赔分保。保险公司根据提供的服务内容收取相应的手续费。这种形式既可以使企业不必自行投入人力物力,便可以享受“自保”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又可以将企业自保基金不便承担的高额风险及时转嫁出去,避免自保基金的剧烈震动,而保险公司也可以部分转嫁费率精算上的技术风险而拥有稳定的利润来源,保险双方可以在最大诚信基础上达到双赢。

4.现有医疗保险的发展和延伸(1)提前给付期权。客户在投保人寿保险的基础上,只需加缴少许保费,便可以获得一个提前给付期权,当客户在保险期间内被确诊患有合同规定范围内的几种重大疾病时(一般来说这些疾病要么属于绝症,要么治疗费用极高且若不及时医治可能危及被保险人的生命),则上述期权便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金请求权,保险公司可以依此向客户提前给付死亡保险金的约定比例部分,而寿险保单上的死亡保险金相应减少。应当说这种产品设计思想可以为已经投保人寿保险的客户比较经济地提供附加医疗保障服务。目前,我国有的保险公司在条款设计时采用了类似的延伸服务,比如平安公司在重大疾病保险中加入“生命尊严”给付条款。如何进一步将该设计思想运用到人寿险中,为人寿险增加医疗保障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加保选择权益。对于投保了给付型医疗保险的被保险人,如果其在未来某个时期内收入有所增加,则有增加保险金额的权利,而不论当时健康状况如何。被保险人在申请增加保险金额时,只需出示收入增加的证明。这实际是为客户在年龄渐大后提供的一个优惠投保的权利。

(3)医疗津贴调整给付。对于投保了给付型医疗保险的被保险人,可以在保险金给付期间根据生活费用的变动而调整给付金额。通常每年调整一次,调整的依据是通货膨胀率。它能够有效地保证被保险人得到的保险保障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受到很大影响。

三、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

1.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开发新产品首先从公司财务状况考虑。如果公司财力雄厚且准备金充足,可扩大医疗险业务领域;而对于规模小、财力较弱的公司,可先设计几个主要险种,不必求全。

其次从公司对医疗险的管理经验来看,如果公司经验丰富,可以开发一些综合性医疗险种,否则,可先开发一些功能单一、便于管理的医疗险种。

商业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战略应该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业务难以控制。从目前情况来看,门诊医疗费用较难控制,而住院医疗保险由于医疗费用数额大、发生率低、医疗方案相对较易于监控,因而保险公司应当优先开发住院医疗产品,谨慎开发包含门诊医疗的综合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给付方式来看,定额给付型产品要比费用补偿型产品管理控制成本低、操作难度小,更适合作为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险公司应当首先开发、推广重大病种的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暂缓开发费用补偿型的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期限来看,逐年续保的产品要比长期型或终身型产品对保险公司而言承担的经营风险小,对于试验性险种,保险公司可先设计逐年承保条件,掌握一定经验数据后再附加保证续保条款改造成长期险种。这一原则既符合医疗保险风险控制工作的规律,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的。

2.在产品中设置一些自我保护性条款商业医疗保险由于是自愿投保,逆选择风险较大,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加入一些自我保护条款。在商业医疗保险的产品开发阶段,除了对被保险人群的疾病风险进行准确地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准确的保险费率外,在条款设计时恰当地应用除外责任、规定合理的免赔额、自负比例、支付限额、等待期等进行自我保护,这是医疗保险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4篇

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我院临床资料分析,造成产后出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发生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在正常分娩情况下,胎盘从子宫剥离时少许出血是很常见的,但是当胎盘完全从子宫剥离并排出后,流血便会迅速减少。但一些产妇由于待产及分娩过程中精神过度焦虑或疲劳等,造成子宫收缩乏力,血管闭合不好,就可发生较大出血。多胎妊娠、巨大胎儿、产程延长、各种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以及多次流产后导致子宫纤维受损、羊水过多使宫腔压力增高导致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等,也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而发生产后出血。

(二)胎盘因素

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俗称“衣胞不下”,也是一种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最常见的是胎盘不完全剥离,即因部分胎盘未从子宫壁上剥离导致剥离面出血;二是胎盘剥离后不能及时排出,即胎盘已从宫壁完全剥离,但因子宫收缩乏力使胎盘不能排出导致出血;三是刮宫史产妇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导致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常会引起出血;四是使用催产素不当,使得子宫痉挛性收缩造成已剥离的胎盘嵌顿在子宫腔内,也可引起阴道出血。

(三)产道裂伤

多数发生在阴道手术分娩后,胎儿太大、使用产钳生产、产道明显水肿或静脉曲张、难产、急产等,都会增加产道裂伤的可能。我院近3年临床中有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妊高症,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组织缺氧,血管脆性增加,分娩时在软产道撕裂后引起阴道壁血肿;其他还有急产,外阴阴道炎,宫颈管坚韧等导致组织损伤和血管撕裂,接生者的不当操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如患有血液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贫血、缺乏凝血因子等,也易引起产后出血的发生,我院23例产后出血患者中,有8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急救对策

(一)坚持预防为先,对症采取预防措施

1、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预防

一是由于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异常产及时性有并发症的孕产妇,因此产前应认真筛选出高危孕产妇,做好监护,在分娩前做好产后出血抢救准备。二是分娩期间要加强监护,注意产妇休息与营养补充,关心产妇,加强心理护理,排空膀胱,防止产程延长,产妇衰竭导致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如果必须使用降压、镇静药的情况下,用药要适度,避免过量而影响子宫收缩。三是合并双胎、羊水过多、滞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经产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者等易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在胎儿前肩娩出后,可立即使用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

2、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

一是抓“早”,结合妇产科治疗、孕期检查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避免多次人流,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等产后出血诱因,动员产妇提前入院待产,在分娩前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急救措施。二是抓“准”,产程中,准确判断胎盘剥离征象,胎盘未剥离前耐心等待,避免过早挤揉子宫、牵拉脐带,胎儿娩出后可肌注催产素刺激宫缩,促使胎盘及时剥离排出。二是胎儿娩出半小时后胎盘仍未剥离者,首先给予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宫缩,胎盘仍未剥离,可重新消毒会阴,排空膀胱,实施人工剥离。四是发生胎盘嵌顿引起出血的,可实施麻醉使狭窄环放松,人工取出胎盘。需特别注意的是,不论以上何种情形,在胎盘排出或人工取出后,均应仔细检查有无胎盘、胎膜或副胎盘残留,如有,应及时清宫,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后期出血。

3、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

软产道裂伤所致的产后出血,有效的止血措施是及时准确修补缝合。胎儿娩出后仔细检查软产道,包括宫颈、阴道及会阴,特别是宫颈,有裂伤及时缝合。一是宫颈裂伤的处理。严重的宫颈裂伤可延及穹窿及裂口甚至伸入邻近组织,应该先实施消毒,然后暴露宫颈,用卵圆钳并排钳夹宫颈前唇并向阴道口方向牵拉,顺时针方向逐步移动卵圆钳,直视下观察宫颈情况,若发现裂伤即用肠线缝合,缝时第一针应从裂口顶端稍上方开始,最后一针应距宫颈外侧端0.5cm处止,若缝合至外缘,则可能日后发生宫颈口狭窄。二是阴道裂伤的处理。阴道裂伤需注意缝合至底部,避免留下死腔,注意缝合后要达到组织对合好及止血的效果,缝合过程要避免缝线穿过直肠,并采取与血管走向垂直则能更有效止血。三是会裂伤的处理。可按解剖部位缝合肌层及粘膜下层,最后缝合阴道粘膜及会阴皮肤。

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

一是产前应及时询问病史,如有提前入院待产,进行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二是凝血功能障碍是一种较少见的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在排除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等原因后,即可确定为疑似凝血功能障碍。在明确诊断后,应积极输新鲜全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等。三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性产后出血是产后出血处理中最难治的特殊类型,除了按常规的产后出血处理步骤和方法进行外,要注重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第5篇

(一)效益管理系统

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一系列为全面满足船舶企业知识生产效益管理需要的子系统,包括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效益指标制定模块、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品质指标管理模块、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生产效益考核模块等七大模块。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1.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

根据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进行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的维护,包括订单类型、工艺维护及作业流程的制定。

2.效益指标制定模块

针对订单进行效益指标的制定,包括船舶产品类别、施工内容、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打好基础。

3.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

针对船舶订单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等。

4.品质指标管理模块

对订单生产中的品质指标进行管理,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等。

5.保障机制管理模块

按订单进行齐套管理。可以确认订单的物料是否齐备,设备负荷是否合理,模具状况是否良好,技能人员是否到位,工序汇报是否齐全,以此为依据计算人工的计件工资。

6.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

设置项目部、作业区、工段、班组、工人等各级生产组织,按生产性质形成的分配权重比例,设置各级之间的换算关系。

7.生产效益考核模块

根据以上模块所设置的各项效益考核指标,结合生产作业看板系统产生的实际数据,进行订单生产效益考核,具体包括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实际产值、实际物量、实际材料、实际总支出、结算信息、配备人员的实际工时、人员效率、人均产值、人均支出、质量信息、安全管理等。对订单生产效益进行分析比对,为使用者提供决策和改进的重要信息以及订单改进备案储存,为之后同类订单提供比对和参考。

(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

生产看板管理系统的内容涵盖了船舶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业务内容,如项目管理、作业管理、生产进度跟踪、生产统计等环节,其产生的数据是本次生产效益管理考核数据的重点来源。

1.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包含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等。

2.生产计划模块

包含主生产计划的编制、班组计划确认、外协计划确认等。计划包含的信息包括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重要指标。

3.生产调度模块

包含派工单、项目调度、生产进度跟踪等,对生产计划编制后形成的任务自动形成派工通知单下发,调度可以根据派工管理查询已经下达的任务和调配的任务清单;对因特殊原因在班组间进行调配的任务,确认完工比例之后形成生产调拨单。通过生产作业管理形成的实际进度单,形成生产进度信息,便于生产管理部门人员对生产进度进行跟踪。

4.作业管理模块

包含进度反馈、完工处理、结算管理等;质量安全监督模块包含质检管理、安全管理、工伤管理等。

5.生产区域订单看板管理

按照生产组织的不同层级反馈该层级目前所有订单执行情况,包括订单状态、结算情况、所在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信息的实时反馈。

二、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先进性

首先,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使用原理打破了现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从以船为单位进行线型管理,转向以中间产品为单位的区域管理,实现管理机构扁平化。船舶制造订单是系统运行的源头,通过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的功能,将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转变成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将中间产品的订单类型、工艺及作业流程形成规范进行下达。当订单转入效益指标制定模块,由生产管理部门针对订单制定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指标并录入系统,一方面针对每个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另一方面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做好基础准备工作。订单流转到安全管理部门后,安全管理部门对订单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质量部门对订单的品质指标进行录入,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以上指标的确定,诠释了对订单投入生产的各项指标与要求,对中间产品订单化的管理,使得船舶制造打破原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对诠释完毕的订单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包/派工单,才能在后续工作中完成对中间产品的订单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数据分析。其次,改进了生产组织方式,从原有的基础生产模式变更为知识生产模式,从设计源头以订单为载体,到利用工作包/派工单的形式编制生产计划。在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目的是完成效益管理系统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数据基础的统一,从效益管理系统中形成的订单可以无缝转到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效益管理系统诠释完毕的生产订单通过平台自动加工在生产看板系统的生产计划模块自动形成生产计划,由于订单包含产品物量和产品完成需要的计划工时,施工部门可根据工作包/派工单在生产调度模块进行派工,按计划工时分配人力,通过作业管理模块进行进度管理、完工处理、结算等,确保生产进度可控,在生产效益管理上通过工时/物量的统计、分析,充分实现对产品进度、作业效率、人力用场地资源的全面控制,使生产效益管理从生产计划和现场管理两个方面实现精细化。再次,通过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和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对包括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机制、生产计划、设备维护、消耗指标管理、品质管理、绩效管理、结算管理、工资分配制度在内的影响生产效益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管理。做到生产有计划、设备有维护、消耗有指标、品质有保证、绩效有考核、责任有落实、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部激活。最后,通过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建立知识生产绩效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知识生产的绩效,针对订单权衡其成本及收益,不断提升船舶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各种新挑战。

三、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社会效益

第6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思考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73-01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进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的认知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这些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层次,事实上,它具有自己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保护它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在联合国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另外公约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1.通过口头流传和表述,这其中包括了用来传播的交流语言;2.各种各样的肢体表演的艺术;3.不同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节日礼仪等;4.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各种知识,包括自然界和宇宙;5.通过各种活动总结得到的手工艺技能等。而在我国,又在原有公约的基础上,补充上了“文化空间”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在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理论,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的理解,总结出其具有的以下几个典型的特点。

(一)本土性。所谓的本土指的是生存的空间、根基。从本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从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而是在这一空间地域内土生土长的,具有这一地域特点的。它的产生受到该地区历史环境的影响,是本地区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生活习惯形成的,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可能产生不同。

(二)民族性。人的生存与活动都是一种以历史为前提的实践方式,不同民族人的生存方式与实践活动都有着各自的差异,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所以作为不同民族创造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时间和地域的文化差异,即鲜明的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整体性。这一点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结构来说的,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包含历史环境、传承载体和精神内涵这三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种都无法称之为文化遗产,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特定的历史环境、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文化整体,从而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必须注意的。

(四)传承性。相比较于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正在,而且以后还会继续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它在特定的群体、时间、地域依然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而这些是物质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在群体中传承并且不断改变着,这里的改变是基于特定的文化主体的前提下,原有的内在精神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比如说传承中的民族语言、歌曲、舞蹈等。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遵循的原则

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保护才能达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呢?通常情况下为了很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生命原则。作为一种人类精神创造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的存在包含很多条件的存在。所以如果想要不断维持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调研等手段,寻找到这一生命的存在根本,把握其精神灵魂。即贯穿其中由特定民族精神(心理)凝铸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源头和根本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

(二)创新原则。从逻辑上说,这是第一项原则的必然延伸。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其负向为畸变――走向扭曲变形,导致自身基因谱系的损伤以至断裂;其正向便是创新――它是非物质文化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同化,自我调节变革的结果。这种积极创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三)整体原则。有两重意思:一是生态整体――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特征决定的。二是文化整体。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她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虽然在具体内涵、形式、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该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同源共生、声气相通的文化共同体。我们所要保护的,正是这样一个文化整体。

总之,如果保护工程能在这样的原则下进行,可以肯定,保护力度越大,就越有益于对象生命力的恢复与发扬,同时避免新的破坏,真正实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余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10(9).

第7篇

关键词产权会计交易费用产权会计理论

1产权理论

1.1产权的定义

产权是为了界定人们利用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在经济学界,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研究产权的角度不同、时期不同,赋予它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产权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认为,产权就是财产所有者的行为权利,即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显然,科斯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的。产权经济学家德姆赛茨认为,产权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来自于以下事实,即产权帮助人形成那些当他与他人打交道时能够合理持有的预期,这种预期通过法律,习俗和社会道德表达出来。以菲吕博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综述现代产权理论时,对产权下了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等。

以上产权的概念都是来自于西方学者,他们基本上是以私有产权为出发点,而我国学者大多是以公有产权或国有产权为出发点。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产权观点有:产权就是所有制权利;产权是反映经济主体对财产的权力关系的概念;产权包括两层含义即所有权与债权;产权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者说人们使用资源时的适当规则;产权是以财产权为基础所形成的权力集合体,这个权利集合体由一组权利构成,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享有的所有、占有、使用、处置、收益等权利。

尽管上述有关产权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学术界对产权的理解已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产权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人与外界稀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产权不只是所有权,也是一组权利束;第三,产权作为一种人造的社会工具或制度安排,在协调和规范人们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社会的强制实施。这三点共识是对产权基本性质的界定,其他一切分歧主要是源于研究的视角不同。

1.2产权的种类与功能

产权一般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两大类。产权的功能是指产权对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的作用。产权一般具有资源配置功能、激励功能、减少不确定、外部性内部化功能、效率及效益功能的基本功能。

1.3产权与交易费用

谈到产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交易费用概念。尼汉斯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把交易费用看成是起因于产权的转移,即由于产权的分散和交易才导致交易费用的存在。这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虽存在生产费用,但因无产权,无需交易,也就不存在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看,交易费用产生于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摩擦。在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是没有交易费用的,是科斯在1937年首先把交易费用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他把交易费用主要概括为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和签订合约的成本,但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趋向于把交易费用作更宽泛的理解,认为交易费用就是一切制度运行的成本,是除生产费用以外的一切成本。如果这样,交易费用就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笔者赞同马修斯对交易费用所下的定义,他认为,交易费用是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约而支付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约而支付的费用。

虽然交易费用起源于产权交易,但是,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直接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产权作任何安排都是无所谓的;但在交易费用为正时,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张五常极而言之,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引起交易费用的多少,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产权与会计

2.1任何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的

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五个社会形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所有制形态和政治体制不同,相对应的会计也不同。这种不同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产权关系所致。在原始社会,财产属于公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一时期出现的会计是建立在朴素的公有产权关系基础上,其主要职能是简单地反映生产活动。从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私有产权,即排他性产权的出现,会计明显地表现出了双重性,即一方面要达到生产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维护产权主体的利益。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最大限度地被财产所有者利用。如果说会计的产生是一种必然,那么会计也就是为特定的产权服务的,并建立在必要的产权关系上。

2.2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

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会受产权的影响,并表现为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同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法律体系是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所以会计模式更直接的是与一个国家的产权结构相关。由此可见,会计与产权的关系是密切的。

3产权会计理论

3.1产权会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产权会计理论在学科渊源上起源于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的交叉与融合。会计学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借鉴相邻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的新思想与新概念。产权会计理论则正是会计界在借鉴产权经济学的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一个研究成果。在产权经济学产生之前,中外会计界普遍奉行的是“技术主义至上”的研究思想,关注与研究的焦点主要是会计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等纯技术的问题,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会计界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以产权制度的合理配置为基础对会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其完全适用于会计领域。因为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在信息的接受、加工与传递的过程中,充满着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而行为选择是否适当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也应该产生着影响。按照产权经济学观点,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它远远大于某项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的改进所带来的结果。于是从20世纪70~80年代产权经济学形成之后,会计研究人员广泛借鉴产权经济学的思想、概念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会计领域中所遇到的理论与实务问题,使得会计理论研究越来越经济学化。

3.2产权会计理论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观点

3.2.1产权会计理论的主要特征

产权会计理论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来研究思考与解决会计领域中的一切问题.与传统会计理论相比,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从研究对象来看,传统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假设、会计计价和会计计量方法等问题,而产权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信息的产权制度与会计制度问题。从研究思想来看,传统会计理论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计量问题,而产权会计理论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生成时所依据的一系列制度和制度背后所体现的各种产权利益以及围绕这种产权利益所进行的制度博弈。从研究范式来看,传统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计量程序—计量质量—信息反映;而产权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制度效果。

3.2.2产权会计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

目前产权会计理论学派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按照它们间的关联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会计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从最根本上讲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会计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使命在于反映产权结构、体现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

(2)会计制度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制度是一份公共合约,是一份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3)会计制度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各方利益同等的制度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为了使得制度对自己最有利,有关各方围绕着会计规则制定权而展开博弈活动。

(4)会计制度可复制或可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会计制度中,正式契约性的制度具有可复制性,并且移植制度的成本比创立新制度的成本低。

(5)会计制度变迁理论。会计制度与制度环境具有一定适应性,制度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会计制度出现僵滞,进而引起它走向变迁与创新,而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意味着新一轮的博弈活动的开始。

(6)企业剩余计量是靠会计系统来完成的会计对剩余的计量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各主体的产权利益。

第8篇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是医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更多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错误思想严重。医院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固定资产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医院现金及存款等流动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却忽视了对实物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在错误的管理观念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其财务部门及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明。导致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资产移交、账务核算等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信息数据失真、账实不符的现象产生,致使固定资产流失严重。还导致使用部门忽略对设备的维护及保养工作,经常使设备带病工作,使得医疗风险增加。

2.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制约机制。

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医院希望通过显示其医疗设备优势提高竞争力,因而竞相购买高端设备。然而,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中,医院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未进行科学论证和效益的可行性分析,采购过程中也未严格编制采购预算,导致出现随意购置、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结果导致区域内的医疗设备过多,很多设备不得不闲置下来,大大降低了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有的医院在购置大型仪器前,对其设备操作使用的性能不了解,甚至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还未达到规范使用设备的要求,医院就购置仪器,导致利用率不高,长时间的置放,使得仪器性能弱化失去使用价值,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不规范、报废处置随意。

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医院的资产管理体制流于形式,未发挥出体制规范与约束的作用。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方法,医院在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中缺乏统一的账目审核,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与管理部门存在对使用设备的数量及型号方面不相同的问题,有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甚至未入账。有些医院对于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分摊给不同使用部门,没有统一的数量及账目管理,不按规定登记、变更、核对。与此同时,在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理问题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有的医院对于资产的维修情况缺乏了解,对于有些还未达到报废程度的固定资产人为地进行报废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在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中,对于其毁损、报废、调拨等缺乏规范办理,尤其在报废审批及备案环节上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科学合理购置医院的固定资产。

合理购置医院固定资产,能避免出现盲目购置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优化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医院购置固定资产,必须使其满足技术型、功能强及价格优的标准;采购前,医院需要对市场进行调研,并上交可行性报告和审批。对于可行性报告的分析与论证是较关键的工作,在分析其报告时,需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避免大量的设备闲置问题。在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中,则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在资产购入后,要落实验收入库工作,并按照出入库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保管,杜绝漏报、漏记现象。

2.落实固定资产核算工作。

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固定资产的核算结果直接反应固定资产价值。因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其核算工作,资产管理部门要设置固定资产的明细项目,对资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要对各部门的设备配置情况明确记载,以此对医院固定资产总额核算数据清楚的掌握。医院各部门在领用和调换固定资产时也要及时的记录资产的增减情况,并定期对使用情况进行和核对,保证账实相符。新医院财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中增加累计折旧项目,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医院每月增加的计提折旧进行核算,使会计报表直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

3.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医院固定资产品种、数量及规模的增加,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单纯的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医院要不断引进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固定资产信息化、标准化管理,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为此,医院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平台,构建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存储量大和运行速度快的优势实现固定资产购置全程管理,并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医院财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以增加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和独立的固定资产理软件,实现网络化的对账,确保账实相符。还可以引进时下较为流行的现金条形码技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领用、盘点、清理、维修及报废进行监管,使固定资产管理透明公开、准确快捷。

4.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需要工作人员认真遵守和执行,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成绩也需要其管理人员付出努力与责任而达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首先,医院要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与严肃性,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医院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专业交流讲座、外出进修与技能考核等方式,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并使其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的管理知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充分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使医院每一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