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药专业论文

中医药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17:4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药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药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研究生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不仅具有高素质学术水平,而且具有较强医疗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来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其国际化交流实践能力,应该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下文简称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纷纷对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学仍以公共外语为主导,没有突出专业性的特点,这显然不符合用人市场及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符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职场的需要。

根据一项对中医药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被访者认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不当,其中多数认为应当增加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和翻译课程方面的比例[1]。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学习英语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通过学习,能够查阅相关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中医药研究发展趋势,用英文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其职场竞争力。由此看来,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努力探索出符合毕业生职场需求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

1.2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应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近几年来,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中医药院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举办,在境外设立中医药教学点,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教育及中医药科技、文化、学术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急需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高层次的研究生责无旁贷将成为这股国际潮流中的生力军,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1.3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改革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仍然采取的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英语教学。以我校为例,目前研究生一年级英语课开设了英语精度、听力和口语课,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热情与主动性,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一议题在我校2013级的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学生普遍希望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专业背景更一致,因此在研究生中集中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

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2.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来源更复杂:有的是应届生,有的是往届生;有的来自农村,还有的来自大城市。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直接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有些学生,尤其是工作多年又重返校园的学生,由于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英语水平已经大大降低[2]。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明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目的。

中医药研究生职场需求的变化及中医药国际化的要求与英语教学现状的矛盾决定了英语教学改革应始终围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这一目标,这也契合了教育部的大纲要求。

3.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研究生群体,实施分级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和层次化,是各个院校普遍推崇的一项改革,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参考其他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建议实施如下分类分级教学:学生入学时,以听说读写水平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级,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以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为主,可选修部分专业英语课程;第二个层次为提高级,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同时,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3.2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宗旨,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部分经过十多年基础和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来说,英文是几乎贯穿始终的一门主课。以我校为例,研究生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多达108学时,平均占各个专业1/3学时。尽管如此,学生依然抱怨还是没能掌握英文这门语言,不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差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加以改革,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方法的指导,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多年学习语言的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第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这项改革应建立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之上。对于英语水平不高,处于基础级的学生,要侧重于强化基础,适当增加听说比例,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加大全外语授课比重,注重听说训练,引入外籍教师授课。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当代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报告,给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并组织学生讨论。第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广播电视资源,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原版电影、电视和广播,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和口语练习范本,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英语角、英语协会等,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3.3实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课程方面,可开设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外文文献检索、科技英语论文写作等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开设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供学生选修。通过这些课程,训练学生专业英语表达、翻译与写作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作用,制作内容充实、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和双语教学网站,作为对教材有益的补充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扩大专业英语阅读量,加强练习。教学中还可引入P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结合临床或科研实践,模拟学术论坛、视频会议等,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学生用口头或书面英语表达专业学科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3.4加快教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

中医药院校推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有配套的教材。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适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建议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组织力量,编写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听说、阅读、写译等系列教材。决定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师资,特别是双语教学队伍的素质。为此,应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开展公开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5充分发挥国际合作资源,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全国中医药院校与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扩大院校的国际国内影响,而且能够为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以我校为例,我校每年接受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短训生,学生临床见习需要配备一批过硬的翻译人员,这些人员大部分来自中医专业研究生,通过实践,学生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与境外院校合作的力度,建立海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借助这些平台,我校将试点在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中组建国际精英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实践,从更高和更广的层次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通过这些举措,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3.6建立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

考试方法不能与教学目标匹配,就会失去其监控作用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从根本上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单纯以四六级“一把尺”考量学生的英语能力显然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应拓宽考核范围,丰富考核形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除期末卷面成绩外,还应结合其平时表现,如课堂演讲、提交论文,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另外,考试中可以减小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摸索中医院校英语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才能抓住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华,宋红波.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探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474-475.

[2]张爽,赵栋,周茜.近十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4):131-133.

第2篇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在西班牙讲学期间对西班牙中医医疗和教育现状的调查,认为西班牙的中医医疗和教育目前存在7个方面的状况,文章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应提出了7方面的对策。

    西班牙是欧洲较早开展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的国家之一,也是在世界上中医药推广较好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医药在欧洲的不断发展,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与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签订了双方联合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关协议,由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定期派出教师赴西进行短期中医药教学工作。笔者有幸于2005年9月中旬受邀赴西,在西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讲学和考察工作。现将笔者在西期间对西班牙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状况的调查情况作简要介绍,并提出个人的意见。由于在西时间较短,调查不细,管窥之处,敬请斧正。

1现状和分析

1.1中医医疗没有法律的保护,政府支持管理无力

    中医药在欧洲及澳洲盛行已10多年,但至今,西班牙政府仍然没有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由于政府担心放开了对中医的政策、中医药进人西班牙后,这种传统的自然疗法有可能会影响他们长期使用的西医药疗法的利益,因而,西班牙政府不承认在西中医药教育的学历及学位,不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不承认中医生的“医师”资格,公费医疗只能享受西医医疗服务。

    尽管如此,西班牙政府也了解中医药在欧洲及本国的影响力,故只要没有医疗纠纷,政府对各种机构开设的中医学校及诊所不予以干涉,对市售的各种中成药及单味药颗粒剂不强行制止。

1.2中医药教育规模小,但专业尚全

    在90年代中期,我校曾与西班牙塔拉戈纳国家医师联合会合作,在加泰罗尼亚开办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与西班牙律师拉蒙合作在塔拉戈纳省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高等学校”,两校分别开设了针灸、推拿的硕士课程和5年制本科课程教育。上述两校于1996年合并重组为“欧洲中医基金会”,在西班牙多个城市设有教学点和医疗点,开展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

    现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仍有一所中医药高等学校,该校招收全日制学生,专业设置有中医、中药、针灸、自然医学等,学制有4年制及5年制,有学士学位和大专学历。而“欧洲中医基金会”所举办的学校随着学员的减少和教学成本上的上升,教学机构逐渐萎缩,该基金会现已无学历教育课程,仅在马德里、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3个城市开设有3个集教学、医疗一体的小型学校,学校设有4一5年制周末班和函授班,一般有1一2个教室,教室最大者仅有50一60时,仅能容纳60名左右学员,相应的诊所也设在学校内。

    此外也还有一些私立机构举办的中医药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主要从事短期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工作,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培训班的开班时间不定期,学习时间多少不等。

1.3教师魔乏,没有规范教材,教学时间偏少

    目前,在西班牙讲授中医药的教师中,大多数是在本国接受了中医药培训的当地人,也有少部分中国赴西班牙定居的中医药工作者;教师中以兼职者居多。由于中医药学校的教学时间少,故兼职者平时在诊所中进行中医医疗;教师中多数只具有中级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教学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今为止,欧洲还没有一套符合当地中医药工作实际的统一的中医药学教材,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有的使用自行翻译的中国不同版本的本科或专科教材;有的使用我院于90年代中期为西班牙编写的中医药系列教材。毕竟经历了10余年时间,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

    从教学时间看,4, 5年制的周末班或函授班由于教学周期不短,学习的时间及效果相对有保障;许多短期培训班的学员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课堂所学的内容极其有限,学时过少,只能把握中医大致的要领,难得精要。西班牙的学员大多重实用而轻理论,他们一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予重视,但对实际治疗方法尤为注重。如笔者在给学员进行的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专题讲座时,在讲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内容时学员们似懂非懂,不予提问,一旦讲到具体治疗方法时,则学员们集中精力听讲,相应的问题增加,当介绍到针灸疗法时,则问题各种各样,问题要求具体并具可操作性,比如进针的角度、深度等等。这一现象与西班牙中医药教育程度不高、但针灸在西推广较好有关。

1.4缺乏中医医疗机构,执业规模太小,但就诊及治疗环境较佳

    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内,一般没有中医药专科。但在部分医院中设有“疼痛门诊”,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本国学习过针灸的医生为诸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西班牙的中医治疗大多在诊所内进行。中医诊所在西班牙的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其规模较小,大的诊所有100多扩(含教室),小的仅有20余m2。诊所内的设施大多简单而实用,除了就诊桌外,有进行针灸治疗所必需的治疗床,有银针、艾条、梅花针等器械和针灸经络挂图,有中医药书籍、经络人等治疗常用的工具,还有部分外用的中成药。

    西方很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在诊所内,一位医生一个诊室,治疗室内各个治疗床之间有隔离板和隔离门帘,床单整洁干净,这样,便于患者坦诚向医生诉说病情,有利于治疗的隐蔽;患者使用治疗床时采用一次性床单,一人一换,让患者在诊所内感觉舒心、安全,毫无顾虑,能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1.5中医治疗以针灸为主,难用汤药

    由于西班牙政府不承认中药为“药品”,故不允许中药饮片进人本国,禁止在其国内使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现在西班牙国内仅有由其他国家生产的100余种单味药颗粒剂,50余种中成药,这使得以汤药为主进行治疗的内、儿、妇等科的医师们显得无力施展才华。当然也有少数中国籍或本国精通中医药理论的医生在适当的时候会给患者开具汤药,服用单味药颗粒,或从法国等欧洲国家配方用药。

    相较之下,非药物的针灸疗法在西班牙推广较好。在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绝大多数是针灸专业的,针灸治疗的病人主要有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腰腿痛等慢性病,还有一些疑难疾病患者。

1.6中医师业务知识欠缺,辫证论治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西班牙行医的中医师们,少部分是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取得了学士学位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公派到西讲学或工作,掌握了一定的西班牙语后,滞留或重返西班牙的中国针灸医生;大部分是在本国经过上述培养方式或其他培训方式培养的医生。

    由中国培养的医生赴西后由于从业范围较窄,仅能接触部分轻症患者,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多,又无适宜的临床基地,故缺乏高水平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仅能处理简单的病症;而在西班牙本国或其他国家培训出来的中医医生,则因学习时间太短、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实践的空间,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难以把握。所以,西班牙的中医生大多只能运用针灸的简单疗法为患者治疗。

    西班牙中医药爱好者职业涉及面较广,年龄覆盖面大。比如笔者在西讲学的学员中,有中医(针灸)工作者,也有药师、护士、制药企业员工、医疗设备生产商、教师等;就年龄而言,有二三十岁者,也有六十多岁的人。学员中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名曾到中国学习过中医的学员尽管辨证论治的水平不高,但还会使用“桂枝附子汤”;而有的学员连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尚不知晓。

1.7缺少宣传报道,民众知之甚少

    西班牙的许多民众知道有“中医”这一传统医学疗法,由于政府不倡导,在公众媒体不能对中医药进行宣传,因而中医药知识不普及,不只是一般的民众盲目,就是中医药爱好者,许多人还不知道中医为何物,也不懂得怎样用中医药的知识对自己进行医疗和保健。

    至今,西班牙尚无一部中医药专业期刊或报纸。几年前,由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与中国《中医杂志》社合作,在西班牙出版发行了《中医杂志》西文版。该杂志除了全文或摘要翻译《中医杂志》中的部分论文外,还自办栏目,宣传报道中医药在西的医疗、教学情况。这对扩大中医药在西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思考和建议

2.1尽快立法,获得政府支持

    法律的保障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在西班牙的中医药立法对于西班牙的中医药教育及医疗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拉蒙先生的介绍,由于中医药“回归自然”的优势及其神奇的疗效使得其在欧洲日益盛行,加之在西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目前西班牙政府已有建立中医药法律法规的意向。估计在2一3年内,有望使中医药在西班牙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认可。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发来的最新消息,今年3月18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卫生部门负责人正式宣布:该大区官方正式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是西班牙政治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地区,故中医药在该区的合法化将会推动该国对中医药的立法。

2.2加大全日制小规模中医药院校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中医药学术内涵博大精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以及临床各科的知识,任何断章取义、试图走捷径的做法都会违背学习的自然规律,都会把握不了要领,导致无的放矢。

    当前,西班牙应该在原有中医药学校的基础上,在马德里、瓦伦西亚等地建立全日制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专业方面可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骨伤、中医美容、中药、康复医学等,方可使中医药的教学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不断提高本国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水平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2.3注重师资培养引进,编写适宜教材,保证教学时间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个学校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故西班牙应加大中医药学校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专职教师的比例。可采取从中国国内引进或在本国选拔后外送到中国培养等方式,使教师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方面,应该重新组织欧洲中医药专家总结多年来使用的教材的优势及不足,同时聘请国内到西班牙讲学或工作过的中医药高级职称教师,共同编写出适合欧洲及西班牙实际的新教材。教材要突出中医针灸、推拿、中药、中医康复、中医内科等科目,并全面兼顾其他学科。

    在有较好的教师队伍并有适宜的教材后,适当增加全脱产学习专业学员的招生比例,增加周末班及函授班学员的面授时间,才能保证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

2.4设立正规医疗机构,有规模合法执业

    如果西班牙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则可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设立中医科室,下设中医内科组及针灸推拿组,不仅对疼痛病症,还可对内科疾病及肢体经络的病症实施中医治疗。

    散在于各地的各个小诊所,在得到法律认可后,应履行报批手续,获准后由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要设立诊所条件标准,如诊室、治疗室,如果有内科诊室的,必须设置中药房;还应有必要的设施、设备要求。

2.5引进中药饮片,发挥中医内服汤药的优势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引进中药原生饮片,至少有300一400种饮片供临床使用。中药的矿物药及动物药在许多急重病及疑难病中能发挥奇特的疗效,应解除对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禁忌,让中药饮片进药店;同时,放开对单味药颗粒剂的限制,在正规的药店内凭医师处方配方。

    中药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非药物疗法,只有应用了中药,才能体现中医的精髓,整体发挥中医的优势,让西班牙广大的患者受益。

2.6加强对从业中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要使中医药真正在西班牙有较大的发展,除进行初期专业培训外,对已经在西从事中医治疗的医生,也应进行相应的在职培训,如参加个人爱好的专题讲习班,并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强化学习等,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和针灸诊治疾病能力。我校派往西班牙进行专题讲学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基础理论欠缺的特点,讲课中有重点地讲解理论,并了解学员对针灸实用技术需求较具体之实际,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针药结合。即使是非针灸专业的教师,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介绍针灸知识。

    只有将现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大夫们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西班牙民众切实体会到中医药神奇的疗效。

2.7采用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介形式,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

第3篇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误区

杨金生委员说,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多停留在普法宣传阶段,科技界、企业界对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巨大价值和潜在效益认识不足,还不能做到从维护国家发展主动权和市场竞争主导权的高度来认识知识产权的战略意义。国家没有从资金上支持和政策上引导,存在现行中药品种保护代替专利保护、商标保护和技术秘密保护的现象,致使中药产品申请专利难以获得有效的保护,重论文、轻专利的管理体制和一些制度也不利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流失比较严重,创新性的专利还不够多,专业人才匮乏,以文科知识结构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律师队伍难以胜任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外国注册知识产权保护威胁国家利益

杨金生委员介绍说,据最新统计,国外公司为了抢滩中国天然药物市场,在中国抢先申请的中草药专利已经有1 000多件。中国相关部门如果不积极应对,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则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如:牛黄清心丸是我国传统的中成药,然而据报道,该产品的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已由韩国向中国专利局申请,致使我国不能自主生产;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由美国抢先申请,主要用于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而我国申请的专利市场空间极为有限;在关于银杏的专利中,外国人申请的虽然只有4件,却几乎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吉林生产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也被抢先申请了专利,导致中国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变成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

杨金生委员说,国际上一些制药公司一方面利用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然后再通过侵权赔偿来打垮中国企业,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占有,强占国内的中药市场份额,这对我国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要全面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

杨金生委员说,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卫生资源,优势的科技资源,特色的农业资源,也是有潜力的经济资源。保护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不仅仅关系国内中药企业的利益,更是关乎整个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的大事。开展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发挥我国传统中药产业优势和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开展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有利于保护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利益,有利于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鉴于国内现状和国际趋势,杨金生委员认为,建立以创新、保护、应用和人才为主体的国家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已迫在眉睫。

第一,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创新战略。国家应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鼓励创新,维护竞争优势。国家科技部应着重制定有助于中医药技术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和企业制定具体激励政策、措施,激发中医药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逐步理顺机制,注意避免和创新相矛盾,避免妨碍竞争,提供培养中医药创造力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

第二,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国家科技部应采取知识产权制度措施,着重建立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中药发明专利“三性”的界定,确保专利审查和审判的及时和高质量,创立真正的“中医药专利法庭”功能,强化中医药反假冒和盗版产品的措施,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强化面向世界的专利授权制度,强化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和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侵权救济的途径和程序。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19

0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科的纵深不断拉长,科技教育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医药改革、万众创新的政策加速了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知识、自主意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等中医药人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创新的基础来源于扎实的专业训练。秉持这一培养理念,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06年正式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简称SRT),迄今批准立项1000余项。“十一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十二五”期间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2013年,我校加入该计划,截至2016年,获批国家级大创立项300余项。在SRT管理的基础上,山东中医药大学从学校层面上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构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奠定了有力基础。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围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我校突破传统的制式教育,采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和实践了以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化科研训练(SRT、大创)和综合型实验教学平台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开放为保障,以实验课程动手能力培养、实训项目开发、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建设为抓手,多课堂联动、“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体系。

(1)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加强思维和技能训练。构建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设立“科研与思路”、“实验室基本操作技术系列课程”、“实验动物基本操作”等实践创新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求学生获得SRT立项后,必须参与相关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在实验实训平台上完成对专业知识链条的延伸拓展。

(2)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科技新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主动作为,促进“科技整合”和“资金整合”,加强资源关键要素的协同创新。将原隶属于各学院、教研室的近30个实验室按功能重组,创建了以中医药为主体,融合文、理、医的中医药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平台由12个功能模块组成,实行一体化运行,是省内第一个集约化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

(3)构建服务型管理队伍,严格规范项目管理流程。通过设计科学的制度安排,引导各类主体加强协同创新。纵向建立“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制度,横向整合学校各机构资源,构建了“全面、全程、全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服务。

与此同时,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把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规范化、制度化,完善SRT和大创课题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指导、经费监督、结题验收等管理制度。

2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2.1提升科研训练实践性和培优性,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

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项目三个层次,分类(或分专业)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对中医药专业,根据其特点建立了以实验与工艺操作为基础,以实验设计为主线的训练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基于导师科研项目或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论证以及实验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期间,学生亲手操作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和学术论文、参加结题答辩。

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依托SRT和大创项目,把学科创新竞赛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设计和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2.2实行开放式管理和动态管理,打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构建“学生、教师、管理队伍”三向评议机制,形成统一管理、自主研学的管理体系;建立由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备选信息数据库,召集各学院指导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结合自身科研情况报送SRT备选课题。

学校统筹课内、课外学习空间,组织开展了“灵岩论坛”、“鹊华讲堂”、“科研能力攀登计划”、“岐黄之术,革故鼎新”论文大赛等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的科研思维,完善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工作创造了条件;制定激励保障措施,提高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重视结果与重视过程相结合,构建发展学生潜质的测评指标,考核过程着重强调创新能力、创新办法和创新环境等要素。

2.3加强资源共享和多元交流,搭建多模式的“校-企-研”大平台

联合教务处、科研处、后勤处、设备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营造“全员育人、全员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建立集项目管理、项目监控、师生交流和职教协作为一体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合作模式,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开展创新讲座或担任校外导师,专门开辟企业需求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实验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综合实验实训大平台的优势,面上覆盖、点上突破,面向全校学生课外创新研究实行全天候开放。将每一个SRT和大创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创新训练平台,由创新训练平台负责对学生项目进行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技术培训指导、实验耗材管理等。以“百草园”平台为例,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展示野生中药材,并进行药用植物的研究和栽培试验,以供另一创新平台“GMP”车间进行进一步的药材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之间相互支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机会。

3探索与创新

3.1实践理念创新――“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实践创新”

(1)实行“项目导师+实验导师”的双导师制,双管齐下,全面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顶层设计,从培养科研思维入手,对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行系统培训。

(2)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进一步挖掘、整合教学及科研实验室资源,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平_,线上线下一体,打造学生专属的创新训练实验室和实践活动基地。

3.2培育机制创新――“长期培养、内部流动、课题贯穿、精英培育”

(1)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创新教育导师库,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2)利用创新平台实现创新培育的长效机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创新平台交流新思路新方法,分享心得,选择合作伙伴。

(3)建立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交流平台,加强导师学生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引入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和学生可根据自身研究需要和专业特长,互相选择。

(4)以课题为抓手,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苗子,根据学生特长着重培养,打造精英团队,强化传帮带,系统培育高质量创新成果,为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第5篇

我校在坚持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药学专业人才为广西及邻近省份的农村基层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药人才做了重要的贡献。但作为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办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与科技经济脱节等问题。目前的教学的现状及存在以下的问题:①招生逐年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长不同步的突出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差,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②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扼杀,很多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有效应用,如很多的案例讨论课的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是形式化。③教与学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使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开展的课外创新活动,学生大多在老师限定的框架中进行的。④管理意识过强,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选修课;不仅有本专业的课,还要选修外专业的课。除了必要的体系,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基本没有,学生处于严重的束缚之中,允许选修———外专业的课程开放度很低。⑤教学管理办法不够规范,对教学质量尚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⑥严谨的学风———还未能完全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还不够浓厚,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适应社会需求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1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每所高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层次和专业结构的需要。以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来定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即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环节等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及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过程中,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研究。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体现鲜明的市场导向,再根据所确立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着手,梳理各课程的相关性,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把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等三大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能力拓展等四大模块,利用必修、选修和辅修等课程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

2.3加强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以“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为原则来制定和优化教学计划,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和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改革、调整和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为培养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积极地、充分地把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使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2.4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的评价体系所谓中医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是否具有中药从业者所必须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质进行鉴定和考核的过程。由“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我校中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为我校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备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中、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首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考核中,制定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参考现代的教学及考试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实施质量控制。以课程评价为例,避免只注重笔试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考查成绩和技能性考核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笔试的卷面成绩为依据外,增加毕业生的实习报告、论文写作及答辩、现场操作、实习单位鉴定等面试考核的比重。

2.5加强中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我校中药专业是顺应我国、我区医药事业发展,适应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新办的学科专业。我校的药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早,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较好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平台、药物分析、药理实验平台和“学生建设、学生管理、教师指导”的模拟药房等,在校外有百色市、河池市、南宁市和自治区药检所等药物检验分析机构,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和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地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科,广东大参林、青海益欣、云南健之佳、康哲和四川科伦等众多医药企业,百色市内的桂西制药有限公司、广西伟健药业及市外的广西万寿堂药业、广西中医药大学百年乐制药厂和广西维威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都与我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我们可以借助学校里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再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建设一些中药专业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草药种植园、标本馆、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的满足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

2.6实施校内和实习单位双导师制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并把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我们对药学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半年把愿意指导与药学相关专业具有中级经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的名单列出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进行选择作为指导老师,每位老师可指导3~5名学生,经双向选择后由系里下达聘请书,由这些校内导师先期进行相关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由实习单位指定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对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校内教师可通过QQ、飞信、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远程指导。我校自2001年起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在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指导他们进行科研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让他们掌握科研的思路及基本方法;学校设有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让学生通过申报课题获得立项,资助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我们药学院的教师中符合条件的老师基本上都报名招收本科生导师制学员,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根据此情况,制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的政策,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

2.7举办与就业相关的五项知识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导学”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因此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和、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够,因而造成许多的大学对大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以致出现厌学弃学,在学校时没掌握任何就业技能,到毕业因为缺乏规划而出现各种就业难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参加各式各样的竞赛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通过举办“知识和技能竞赛”可以对大学生起到“以赛促学”和“以赛导学”的积极作用,对课程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基于我校药学各专业的学生主要到医院和社会药房、制药企业的药检岗位、医药流通行业等岗位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每年都举办与各种就业岗位相关的竞赛:①药品营销策划与技能竞赛;②药房岗位知识与技能竞赛;③药品食品检验知识与技能竞赛;④中药鉴定与栽培知识与技能;⑤药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8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我校药学专业是在西医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的教学及教学设施都是依托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来办学,所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得很不完善,学生缺乏实训场所,达不到教学要求。为了解决由于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由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院及附属医院药剂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可应用在诸多药学领域,从药学科研、教育、临床到药品营销,这些领域几乎涉及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主要有:①精选药学信息资源网站,为药学学习者和工作者推荐方便快捷的有价值的药学信息;②建立为药学教育、科研、培训机构提供药学服务的网络平台;③考研及药师考试指导;④把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等制作成flas、视频等的仿真实验平台;⑤药典的最新版本、中草药图谱等药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的电子版的工具书平台;⑥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医院药品动态、药学信息、用药常识等药学服务内容的药学服务平台。

3结论

第6篇

关键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现状;对策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018-05

Statu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or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G Sheng-yan, GENG Li-dong, OUYANG Xue-yu (Patent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Center of the Patent Offic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R.C, Beijing 100096,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treasure of five-thousand-year civilization of China, with systemic theory and reliable clinical efficacy. As the origin of TCM, China shoul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CM beyond any doubt.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as a whole is far from optimistic currently. Targeting the differences in number and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discussed the reasons and offere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ed that the work focu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should shif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t also argued that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using reasons, and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TCM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etiveness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multi-aspect and multi-department cooper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status; countermeasure

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中药专利申请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但是,专利申请数量并不能反映专利水平的全貌。在巨大申请数量背后的另一个沉重的事实是,中药申请的整体质量并不乐观[2]。专利申请质量不高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缺少技术创新,专利将无法产业化,继而无法创造预期的经济价值,而且不合适的保护范围还会阻碍正常的科技创新,导致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许多低质量申请实际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发明,该申请不能被批准,但其技术内容已被公开,公众均可检索到这些技术内容,无形中造成我国中药信息资源的惨痛流失。因此,要提高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竞争力,加

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鼓励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更要引导其把真正优质的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予以保护,以期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国知发管字〔2013〕87号)指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专利申请质量提升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鉴于此,笔者从实际审查经验出发,对当前中药专利质量现状加以分析,并就提高中药专利申请质量进行探讨。

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开发的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patent search and service system of SIPO)中的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统计,采用分类号A61K36(植物药)、A61K35/78(动物药与植物药,现已转入A61K36/00)为入口进行检索,对其结果进行逐一阅读与手工筛选,分析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比例很小,因此,本文分析的数据只包括发明)。

1.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及授权概况

2004-2013年,我国中药专利申请总量为99 926件(根据现有法律,我国专利申请在申请人没有要求公开的情况下于申请日18个月后才公开,故统计结果2013年的数据少于实际数量)。近10年来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的总体数量保持上升趋势,10年间专利申请数量翻了3倍多,期间2004-2008年申请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申请量略有下降,2009-2012年申请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4年内申请数量增加了近1倍。与迅速增长的申请数量相比,专利授权数量并未同步增长,除2012-2013年部分申请尚未授权而使数据不具备统计意义外,2005-2011年授权数量始终维持在3000件左右。见图1。

在授权率趋势方面,2004-2011年授权率呈下降趋势(见图2),这与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专利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专利意识,授权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利质量。申请量大幅上升但授权率反而下降,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专利保护意识有所提升,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也反映出中药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并未给中药的专利保护带来成比例增长,庞大专利申请的背后包含了不少低质量的申请,这些低质量申请最终以未获得专利权而结案。我国申请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停留在追求专利的绝对数量上。

1.2 申请人情况

按照申请人不同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来自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申请量基本持平,二者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和企业。其中,国内来源个人申请超过50%,企业申请仅占不到30%;而国外来源企业申请占80%。国内的个人申请数量多,说明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高,很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希望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保护,但与企业相比,个人申请往往受到资金、研究手段、专利申请水平等条件限制,其质量较低,这可能是造成我国中药专利数量很大而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见图3。

2004-2013年职务申请量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说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近几年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专利研发和专利保护,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有所提升。而个人申请量增长同样迅猛,并在2012年出现申请量的激增,这可能是导致中药申请量2012年整体增加的原因,与图1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药申请总量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质量不高的个人申请。见图4。

1.3 授权量和失效量情况

维持授权专利需要缴纳专利年费。对于无收益或无潜在收益的专利技术,专利权人并不愿长期维持,因此,专利的存活率可以很好地反映专利质量。笔者针对2005年的中药专利申请,以8年存活率作为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存活率计算公式为ζp=Sp/Bp,其中ζp表示发明专利第n年的存活率,Sp表示自申请日起第n年仍然有效的发明专利数量,Bp表示某年发明专利申请中最终获得授权的数量[3]。

从2005年中药专利8年存活率来看,国外来源的专利存活率将近90%,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差别不大,这说明绝大多数国外来源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并在授权后的较长时间占据我国市场。见图5。

与国外相比,国内不同类型申请来源的中药专利在存活率方面差异很大。个人专利的存活率仅为32%,说明大量个人申请在授权后由于缺乏潜在收益而被申请人放弃,这进一步印证了前面得出的个人申请质量不高的判断。这些专利申请既增加了专利审查工作的成本,又增加了申请人的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存活率为50%,介于个人与企业之间。原本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大量创新技术,但其专利存活率却低于企业,原因可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未将市场需求同自己的科研目的有效联系,加之与企业互动性不够,造成大量专利成果无法产业化而遭到搁置。专利实施率低,不能产生相应效益,必然导致其在专利权维护方面较为薄弱。

相比之下,企业的专利存活率高达81%,说明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不高,但质量较理想,且专利授权后能充分挖掘市场价值,并很好地维护其权利。此外,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已与国外企业基本持平,但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仅占总体数量的不到1/3。

1.4 专利申请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页数

美国《企业技术评论》援引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杜达斯的报告宣称,随着技术的发展,专利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导致说明书页数不断上升[4]。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权利要求项数是专利高价值的一致显著性指标[5]。可见,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包括附图)页数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利申请的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平均权利要求项数、说明书和附图页数分别为3项和8页,而国外来华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8项和25页。表明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和技术复杂程度与国外差距明显。

1.5 聘用专利情况

人在专利申请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我国专利行业起步较晚,人又属新兴行业,公众对人的认知程度不高[6]。是否聘用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人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不同的申请人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聘用人情况进行了统计。由图6可以看出,个人申请聘用人的比例最低(39%),企业次之(55%),高校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最高(67%)。个人聘用人比例低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专利申请经验,也未意识到专利申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能获得专利授权,加之资金有限,因而更愿意选择自行申请的方式。相比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较高,可能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大多为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有科研经费作为支持,且多年专利申请经验使高校意识到聘用人的重要性。

企业聘用专利的比例高于个人但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笔者对中药申请量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进行了粗略研究,发现企业大多在内部设立了专门负责专利事务的法律部门,因此,虽然企业专利在申请时并未聘用人,但同样为专业人士。

结合授权率分析可知,聘用专利人比例最低的个人申请的授权率同样最低,而企业和高校聘用专利人或专业人士比例较高,其专利授权率同样较高。说明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2 中药专利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专利的质量意识淡薄

当前,政府和高校在政策与评价考核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应用”的倾向。政府将专利数量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政绩加以标榜,企业以专利数量作为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或获得税费减免政策的条件,而高校以论文和专利申请的数量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标准,由此滋生出许多不以保护创新成果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专利申请。其结果是,企业为了获取国家给予企业的优惠条件而申请大量低质量专利,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申请专利时也未将市场需求与自己的科研有效联系,导致专利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些专利申请者申请专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此外,笔者在专利实质审查工作中发现,有些申请人为回避现有技术而一味追求药物“大复方”,或在复方中加入较生僻的中药组分,但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足够验证。这些申请即使最终获得授权,也会因无法产业化而缺少实际价值。

另外,许多专利申请者不了解专利申请知识,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获得高质量专利,而未意识到专利申请书撰写的重要性。这导致部分申请者撰写专利申请书较为随意,如出于保密的目的而未充分公开其技术内容,导致无法获得专利保护;不懂得在充分公开的基础上要求合理的保护,虽然最终获得授权,但因保护范围非常小,很容易被他人在生产中加以规避;另外,由于技术研发后首先选择将技术成果发表为论文或将药物上市,导致不少有益的发明因技术方案率先公开而丧失新颖性。总之,由于缺乏专利的质量意识,原本可以形成高质量专利的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应有的专利保护[7]。

2.2 技术创新水平低

专利申请质量与发明本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密切相关。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流传了很多优秀经典名方,但这些药方的作用机理、有效组分并不明确,而且不少复方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公开而失去了新颖性[7]。许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掌握着疗效优异的中药复方,但这些复方通常源于临床经验总结,仅能提供临床有效性数据,缺少系统而规范的研究和试验对比,不利于专利授权。相比之下,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研究手段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并阐明作用机制,这样的技术更容易得到国际认可,但该部分专利申请数量较少。

2.3 专利文件撰写质量差

专利申请文件是一种法律文件,其撰写需要高度的法律和技术方面的技巧,撰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技术方案能否得到授权及授权后的稳定性。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者长期专注于实验研究,对专利法不熟悉,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撰写的经验。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既懂法律又懂技术,可以从技术、经济、法律等多个角度维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弥补科研工作者对专利法不熟悉及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经验的不足。然而,当前通过国内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数量较少,既有中医药专业背景又懂专利知识的专门人才稀缺。而且,专利行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内部不够规范等问题,相当一部分申请是由对中药专利特点缺乏了解的人所撰写的。由于缺少高水平的撰写技巧,使很多原本有重要技术价值的技术缩减了其本应获得的保护范围,甚至失去专利保护。

3 对策

3.1 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意识

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宣传专利质量的重要性,使申请人充分认识到只有高质量的专利才能使创新技术最大限度实现其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还应建立奖励政策,将专利申请质量指标纳入奖励指标,对专利质量、技术价值、市场效益进行评估,评选高质量核心技术专利,提高其奖励额度。对那些为套取专利资助和奖励资金而弄虚作假的申请人应严肃惩处。

专利申请目的是获得授权,而我国目前中药专利审查的标准低,授权要求过松,会使申请人产生中药专利容易授权的假象,导致产生大量低质量申请的出现,并进一步对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国家专利审批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提升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手提升中药专利申请的审查质量,以督促申请人提升科研水平和专利申请技巧,促进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3.2 提升中药的技术创新水平

国家应积极推动中药科技研究,不仅要加大中药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激发广大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还要积极制定中药质量管理规范,通过提高行业标准,夯实中药的创新基础。中医药研究者应调整研发思路,视情况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发策略。经典名方在长期使用中失去了新颖性,建议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寻找复方中的有效成分,阐明作用机制,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从而实现对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对临床经验方,建议结合现代研究方法,用现代技术和研究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使药物获得充足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提高专利法对中药复方创造性的认可程度。而以有效成分提取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研究也要改变传统的技术含量低、制备工艺简单的现状,借助现代先进的工业技术,提高产品和配方的技术含量,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对中药的有效保护。

3.3 提高专利文件的撰写质量

学校和企业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在医药院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专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科研院所可以定期举办专利法基础知识、专利申请撰写技巧等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申请高质量专利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申请人聘用人申请专利。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提升申请质量。人协会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介绍和宣传,鼓励和引导申请人选择正确途径申请专利,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从而有效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3.4 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挂钩

高校和科研院所本应是创新技术的密集产出区域,但因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核心技术并未以专利形式得到保护,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无端浪费。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专门平台,使市场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专利情况,也使高校认识市场的需求。必要时,可通过特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配套政策刺激高校成果知识产权迅速转化为产品,从而形成科研与市场的互动。还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对高质量专利的奖励额度,鼓励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针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必要时对疗效确切的西药进行引进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将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构建中药专利研发和申请的国际市场合作平台。

4 小结

近年来,我国中药专利在研发和保护方面得到了加强,但专利(申请的)质量尚待提高。对企业而言,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可得到丰厚的回报;对国家而言,专利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则是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因素很多,提高申请质量需要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行政部门要提高全社会的专利质量意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创新技术投入;立法部门要完善专利制度;社会人士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实施专利战略;人和审查员要提高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专业技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真正实现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胡明悦,杨媛.浅谈中药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1):15-18.

[2] 李林,傅晶,张溪,等.外国企业在华中药专利申请及其申请策略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39-41.

[3] 黄庆,曹津燕,瞿卫军,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18(5):25-28.

[4] 黄鲁成,张静,吴菲菲,等.基于专利的北京动漫游戏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2,25(6):101-105.

[5] TONG X E, FRAME J D. Measuring national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with patent claims data[J]. Research Policy,1995,23:133-141.

[6] 宋铁军.一项好的发明最好请[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8):83.

[7] 宋江秀.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成效及引发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91-92.

第7篇

【关键词】 孙思邈;中医师;知识结构;《千金要方》;医德医风

在中医界,有许多人士认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了著名的医论“大医精诚”。其实,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的是“大医习业”,其次,才是“大医精诚”。只有首先懂得怎样“习业”,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初步拥有学医的基础,才有可能达到“大医精诚”。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首列“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道者矣。”并指出“涉猎群书”的必要性,即“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1]

孙思邈在这篇医论中,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基础

1.1 习医者要刻苦学习,钻研以《内经》为核心的医学经典著作 中医实践,需要强大而精深的中医理论支撑。没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作指导,在复杂多变的临证实践中就会如盲人夜行,危机四伏,束手无策[2]。《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假如把中医比作一棵大树,《内经》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只有根底深厚,才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2 系统学习仲景学说及本草学方面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在继承了《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上,编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全书共16卷,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自古“医药不分家”,习医者必须熟知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有毒无毒、优劣精粗,乃至药物的炮制、贮藏、煎服、禁忌等,为临证论治方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浏览诸家方书以吸取前人经验 在广泛浏览古今历代著名医家方书的基础上,学习方剂的组方原则,并掌握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对于前人的应用经验,做到灵活地、有选择性地吸收运用,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自汉至今,中医方书可谓汗牛充栋,除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之外,还有《普济方》、《圣惠方》、《局方》等。金元至明清时期,许多著名医家的著作也是理法方药俱全,颇多经验之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中医专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读的古医籍,指导撰写读书笔记、心得、研究论文等。

2 旁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做到“于医道无所滞碍”

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应该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外,还要涉猎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中医治病是中国古代承传下来的专业技术手段,中医理念是中国古代贤者的哲思,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通过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如果学医者文史知识匮乏,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无所知,在学习中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也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精深的内涵,更谈不上继承发扬中医了。因此,丰富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医珍贵宝藏的钥匙。可以说,文、史、哲、医,四位一体,反映了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3 重视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医德

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要读经史,懂得“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培养医者以救治病人为己任、淡泊名利、济世救人的人生观。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苍生大医”的理想境地,才能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中医的继承。

孙思邈关于医学教育的主张,是极其高明的,也是非常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要求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同时,应当接受医德教育的观点,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值得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8.

第8篇

随着我国中医药在科技、教育、医疗、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中医药因其具有的特色和优势,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民众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不断增强。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面对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的有利形势,中医药国际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日益为重。

1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定义

中医药国际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国际理念与国际合作意识,拥有国际背景,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精深中医药专业知识或较高专业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精通外语的特殊人才。

2目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当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利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和英语强化培训为主的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2.1国际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培养层次不高培训的国际人才的数量和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人才资源总量很大,但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一份对某中医药科研单位人员的随机调查显示拥有国外生活、工作或其它方面的经历的只占40%,而没有的占60%。出国目的依次为学术会议32%,短期学术交流占30%,访问学者25%,留学占13%。

2.2国际人才培养缺乏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形式单一在许多中医药研究院所或大专院校内,较缺乏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统一规划,这样容易造成内部培训资源的重复和浪费。此外,还缺少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而设立的培养计划。在接受培训的个人中,更多的是侧重外语和中医药专业外语的学习。

2.3缺乏有效机制对培训进行激励和评估从目前的培养情况看,从培训前、培训中到培训后,对于人才的选拔、内容设置和培训效果还缺少激励和评估机制,所以说培训的结果不明显。

2.4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意识普遍薄弱虽然中医药国际人才奇缺是个比较突出,甚至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尽管政府部门从宏观上制定了有利于国际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但在许多基层单位或部门的工作计划或规划中,还没有把国际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提出,多认为和自己工作关系不大。

3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3.1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国际发展的需要中医药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发展机遇。我国已经与世界上76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了96多个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间协议,48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服务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广泛宣传。要应对机遇,最关键的是要依靠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人才

3.2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是推动世界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逐渐成为各国民众可选择的医疗保健手段之一。许多国家已经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部分国家建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有些国家还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开展了中医药学历教育。随着人类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疾患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正在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和接受,并在积极寻求与我国开展更多中医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卫生组织陆续制定和促进传统医药发展的战略、政策及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已通过在中国建立中医技术委员会,确立了中国在全球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推动中医药的世界发展,使中医药造福全人类,要求中医药领域拥有大量的、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

3.3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全方位走向世界,是对我国中医药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我国中医药的自身发展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技术、手段和医疗管理理念,需要创新科研思路与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医药要通过国际化完善自身,最重要的是要靠具有国际视野和才能的人才。

3.4培养目标和原则目标:培养能够具有国际视野、开拓能力、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从数量、素质、竞争力和结构等方面加以提高。原则:普遍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3.5培养方式(1)依托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实行“项目+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和到合作方所在国进行合作研究,造就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国际人才,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与海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与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每年选派优秀人才送到海外基地深造,进行定向培养;(3)选派业务精干、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骨干人员到境外机构做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或医疗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加国外经历;(4)鼓励各类人员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考察访问等活动;(5)鼓励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类涉外培训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提高外语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6)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国际化课程,营造国际化氛围,或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7)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实习,增加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增加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认知度,提高与国际组织有效开展合作的能力;(8)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帮助掌握先进的理念,熟悉国际惯例,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4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要求

4.1思想道德和民族自豪感教育国际人才应该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国际人才必须根植于祖国文化土壤;

4.2运用外语的能力教育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专业外语能力能够满足对外学术交流、阅读外文专业文献、撰写外文学术论文的需要;

4.3业务能力、外事常识教育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所在。涉外工作涉及很多方针、政策、程序、规则、纪律、注意事项等等,需要了解并遵从;

4.4国际理解教育了解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理解国际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和多元文化的礼仪、风俗。

5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

5.1外事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管理人才的出国培训工作外事部门负责出国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和对外联络,教育部门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提出出国培训计划,负责教学管理。

5.2成立“中医药国际人才管理小组”该小组可挂靠在外事部门,负责日常行政工作,人员可由外事部门、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组成。

5.3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或规划外事部门聘请专家,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实际需求,出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或规划。

6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6.1制定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政策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出台针对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选拔政策、评价政策和保障政策等具体政策,以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针对培养效果建立评估机制。将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纳入工作规划中,并进行年终考评。

6.2建立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健全有关组织机构,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由外事部门、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成立国际人才培养专家组,指导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