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40: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药学类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考核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1]而考核方式具有导向、激励和指导高职教育教学的作用。目前,高职多数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合理的指标体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分析药学专业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职药学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
一、目前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性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实训课程在药学类各门课程中比例均较大。在培养药学类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而当前大多数药学专业实践考核都以结果考核为主,考核形式主要为抽签答题、现场提问的方式,结果的好坏往往由考核教师个人决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且不够全面和客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脱节,而老师对学生的平时印象也影响着评分的客观性,同时缺少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评价,导致评价不够实际合理,因此缺乏权威性。
2、评价内容片面性
当前药学类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多数以试卷加实训现场提问的模式,同时考核的内容在选择上多数集中在某一重要方面或知识点,例如药物制剂设备课程实训考核多数考察学生对设备原理的掌握,因此学生只需熟练记住设备的原理,而对其结构和操作掌握的较少,从而导致考核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药物制剂设备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的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评价方式缺乏实用性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应用知识、强化技能,为学生将来进入生产企业能够适应岗位操作要求做准备。而现有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缺乏与企业生产要求相一致的要求,缺乏实用性,以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考核为例,现有的考核基本是对某种制剂生产流程的考核,而对与企业相一致的岗位操作法和制剂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等内容的考核较少。因此,即使在学校学生考核成绩优秀,到了生产企业,也缺乏规范生产的意识,所学所训与企业生产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该考核方式缺乏实用性。
二、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1、考核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单纯的试卷考试、现场答题等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高职教育的步伐。而构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教师可通过其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例如,药物制剂实训课,学生可自行选择一种剂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训室条件,设计出合理的制备工艺流程。并在实训现场边演示边进行汇报答辩,通过这种答辩项目式+技能操作式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实现了整体性,又体现了联系性。
2、考核体系由一次性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
目前大多数实训课程考核都是“期末一次新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许多缺点,例如考核内容片面,范围窄等问题,很难讲进行全面考核。而过程考核是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药物制剂实训课,可以将考核分为平时 70%+期末30%,平时分的70%分别在每个模块平均分配,每个模块学完,教师对该模块进行考核,并打分。再结合最终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将实训过程的分阶段的考核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分。该方式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观念也不再是最后的考前突击复习,而转变成边学习边复习,更加注重平时技能训练,经过这种量的积累过程,达到职业技能要求。
3、考核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单一主体评价会导致评价不权威。在药学专业的药物制剂实训考核过程中,我们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每个模块考核中,都严格按照制剂生产的岗位操作法进行考核,学生分组完成生产前准备、生产操作和生产后清场三部分内容,而在每个内容完成过程中,小组内进行自评,然后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将评分进行平均,作为学生评价结果,随后教师进行评分,将学生训练视频传给企业技术人员,给予评分。三方的评分进行综合,最后得到每组的考核成绩。考核的指标包括学生熟练程度,设备操作规范程度,生产过程中技术关键点的掌握程度等。该方式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训练中,而不是依赖于成绩好的同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分析探讨能力。多元评价能够使得学生的技能和素养都得到提高,进而达到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4、考核方式从普通考试向竞争性考核方式转变
当前考核方式是教师出题,学生考试,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成绩也不能反应学生真实的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在校内搭建平台,模拟实训技能大赛,借赛促学,将职业技能大赛引进实践考核中,检验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水平,从而推动学生强化提高实训技能。[4]以药物制剂课程实训为例,按照药学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模拟比赛规则。教研室老师以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为依据,并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共同探讨评分标准。学生按照抽签方式决定分组,体现公平公正性。比赛结果计入学生实训成绩。该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为了考试而学习变成做一名“做好药”的药品生产技术人员。为学生走向生产一线奠定扎实的技能基础。
三、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高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把新的考核模式付诸于实践中,通过实训考核方式的改进,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观念,从行动上转变阻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发展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实践教学效果与职业岗位能力质检的无缝对接,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势在必行的有效手段。以上是对现有高职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并会在今后的实践课程中不断的检验和完善。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教育药学类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
仪器分析是药学类专业如中药学、药学、制药专业等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实际仪器操作技能和各种分析计算能力,是各专业后续核心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课程现状分析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精密仪器测定待测物含量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主要介绍仪器的结构、原理、操作使用及各种分析方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理论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脱节”
从目前大多数学校来看,高职教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其实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或与本科教学内容相同,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高职药学类专业的特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技能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使学生毕业后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同时企业也对高职学生不予认可。
1.2实验内容和教学形式过于陈旧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选择一些容易开展、成功率较高的实验,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岗位技能,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实验教师将实验内容在黑板上写好,然后按照现成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给学生讲解,学生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与步骤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毕业后在没有实验老师的指导下,一旦丢掉实验书本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根本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仪器分析这门课较为抽象难懂,特别是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不易掌握,教师口头描述起来也比较困难,多数教师还采用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单一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抱怨难教的教学局面,使教学效果欠佳。
1.4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工学结合无法开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实际岗位技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虽然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但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或尚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离深度合作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使工学结合其实无法真正进行。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有必要探索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落实到位。
2.改革方法和措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始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使我们的教学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和所需技能相联系?怎样才能满足就业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企业调研的结果提出以下改革方法和措施:
2.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优化理论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笔者仔细研读了常见的几个版本高职仪器分析的课本,内容大多与本科院校的仪器分析相似,均出现了在内容设置上没有针对高职教育需求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内容的遴选而把所有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无疑最后的结果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面对着“丰富”的内容而感到不知所措。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重点选择高职高专药学类学生毕业后所能用到的仪器和分析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比如在药品检测中常用到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而对于一些不常用的红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可以少讲或不讲,这也是很好的贯彻了教育部[2006]16号文精神,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这一要求。
2.1.2教学内容应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技能为依据
传统的仪器分析教材都是以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分类方法来设置教学内容,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科学但没有针对药学类专业就业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笔者认为如果能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技能为驱动来设置教学内容,无疑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使学生为以后的工作岗位和技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比如中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中药饮片厂的QC(药品质量控制)岗位工作,那么测定中药材的灰分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这就必须要用到马弗炉(高温炉),而传统的仪器分析书本里并没有讲到这一仪器,所以这就要求从事仪器分析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技能的基础上重新整合编写更适用的教材。
2.1.3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的后续相关课程相联系
仪器分析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相关后续课程服务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一定要了解与该课程关联较大的后续课程,比如《药物分析》、《制剂分析》、《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最好能熟悉这些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前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上的实例。比如在讲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时要向学生介绍该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例如氢化可的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等的含量测定,这样仪器分析教学内容不致于“干瘪”,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该课程与后续课程连贯性增加。
综合上述三点,笔者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仪器分析教师要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后续核心课程的内容重新编制出新的仪器分析理论教学大纲和理论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
2.2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实验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式实验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岗位技能只给某次实验的“任务”,先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步骤,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的步骤,提醒学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教师给定“任务”――维生素B12吸收光谱的绘制,先让学生经过思考理清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步骤,如果学生制定的步骤不完全正确这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即要采用启发式使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或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比如该实验应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先配制某一浓度的维生素B12溶液从某一波长开始每隔一段波长测出该溶液的吸光度,记录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值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将测得逐点在坐标纸上连成光滑曲线,即得吸收曲线。在这些实验步骤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为了不偏离郎伯-比尔定律所配的溶液要是稀溶液即一般小于10-2mol/L,另外要告诉学生维生素B12溶液的吸收波长大于200nm,所以让学生从200nm开始每个10nm或20nm测量一次。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实验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加深对实验的认识。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会自己主动尝试解决以后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类似的问题。
2.3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仪器分析这门课较为抽象难懂,特别是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不易掌握,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精密仪器不能随意拆卸给学生讲解这一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融合起来,把抽象难懂的问题变的形象易懂,比如在讲解色谱法原理时就可以利用Flas演示植物色素在装有碳酸钙的色谱柱中分离过程,从而将抽象的描述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动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讲到每种分析方法时有时又牵涉了大量的计算,而此时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又显得特别重要了。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4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即学校要经常请企业有经验的技师走进学生的课堂和实验实训的场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传授学生实际生产中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走出去”即学校联系生产企业,让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的一线进行参观学习,提前感受企业生产的氛围,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积极探讨一条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只有找到了利益的共同点,合作才有基础,才有正确的方向。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和暑寒假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给企业提供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的划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校企合作透明化,做到事事有据可依。总而言之学校要想尽各种办法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结束语
笔者相信,在高职药学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真正从理论内容,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校企合作方面进行改革,那么我们一定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一定能使高职高专的教学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一定能为高职教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刚,张雁南,彭欣莉.“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28-29.
[2]万艳春,戚.高职药剂学理论与技能同步教学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2008,(18):78-79.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关键词:大学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4-02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常表现出自学自治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这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对于药学类专业,化学类课程学习显得格外重要,而“化学学困生”占相当大的比重。我校药学院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化学知识摸底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试成绩高的可得90多分,大约占20%;低的只得20来分,不及格率约30%。通过了解高中实验课发现,有的学生来自省重点高中,化学实验开得全,实验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同学来自偏远地区,高中三年只做过几个实验;还有的同学只靠观看演示实验或实验录像了解实验操作,实验基础很差。因此,搞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衔接,降低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就成为大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
中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通常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所承担的任务[1,2]。也有学者[3]主要关注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然而,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一些大学化学知识被纳入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体系,相关知识点广泛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课程[4]。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开始执行。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为全体高中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而“选修”部分则包括6个模块。如果在高考中,学生不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选修“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如果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须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2~3个。
这样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但是,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点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因此,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
一、大学化学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中,有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没有涉及的,主要集中在化学原理的相关章节,总结如下:四大平衡部分:质量摩尔浓度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部分: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的概念、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上述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在介绍酸碱理论时,高中化学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的酸、碱、盐的概念,大学化学是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酸碱质子理论,拓宽了酸、碱的定义,提出了两性物质的概念,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概念,大学化学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氧化值;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高中化学用平均速率来定义,而大学化学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概念的基础上以瞬时速率来表示。
高中化学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追求严格的定义与解题训练。大学化学则要求对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化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5]。比如不能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交错,还应明白该现象是由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造成的;不仅应了解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等性杂化的结果。
三、大学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不独立设课,大多数实验为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和安装一些最基本的仪器,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从而帮助学生揭示有关化学现象和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因为每个实验都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好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实验记录表格是设计好的,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教师来做,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低,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大学化学实验是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先自学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仅起主导作用,讲解实验的重难点,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于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写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在实验前要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原理,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出合格的预习实验报告,以便实验时能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信息,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时间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要求进行简明扼要的串讲,而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之后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着重注意仪器的布局、调节及正确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认识,就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组织现场讨论,耐心帮助不合格学生分析原因,并给予他们重做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前学生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并挫伤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吃不消”,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应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类型转变。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参考文献:
[1]杨华.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2):106.
[2]黄双路,蒋智清.浅论大学医学化学课与中学化学课的衔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3-355.
[3]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2010,13(1):5-6.
[4]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5]曹琼方.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 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 化学基础课 课程整合 药用化学基础
我院药学类各专业化学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有机、分化、仪分、生化五门课程,是动物药品生产与营销、中药制药、药品生产与质量检测、动物医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课程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我院也将分化和仪分两门课程合并入药物分析,同时考虑到另外三门化学基础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将无机、有机、生化三门化学基础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药用化学基础》。近年来,我们对新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整合的原则和指导思想[1]
课程整合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满足专业课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用原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突出实验课的地位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药学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以后续专业课和生产过程的需要为目标,把化学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而将与生产过程、专业课无关的内容简化,使整合后的新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为生产过程服务。
二、课程整合的过程
首先我们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相互重复的部分和衔接点,并联系专业教师对后续专业课程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岗位及后续课程对三门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课程标准,建立了《药用化学基础》学科新体系,编制了校本教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见表1)
由于无机和后两门课程有机、生化之间联系较少,故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有机和生化之间联系较多,故三门课程的融合主要是后两门的融合。由于对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有机部分较生化部分更为重要,且物质代谢过程中涉及的生化反应都是有机反应,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都是有机物,因此,整个章节的编排上仍以有机物为主线。
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表示方法后,分别介绍各类有机物的结构,使学生熟练识别各种类型的有机物,并举例说明生化部分常见的有机物,以及和专业相关的药物结构,使学生知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机物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含有多个相同或不同官能团,学习时要注重识别其中包含的官能团。紧接着列举各种类型的构造异构和构型异构,进一步说明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介绍有机物的命名方法,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命名有初步认识。在学生认识了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规律后,介绍重要的有机反应、常见官能团的检验方法,以及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由于官能团对化学性质的影响,教学中,要强调反应发生的部位及特点,并指出含多个官能团的复杂化合物,除具有各单个官能团的性质外,由于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往往还表现出某些特有的性质。最后进一步介绍三大营养物质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四、课程整合后的优势及效果
1.课程整合后,更好地融入了专业知识,也大大节省了课时。
整合后的内容合并了原三门课程中相互重复的部分,不求知识的系统性,淡化了无机化学的内容,化学平衡部分仅讨论溶液中的平衡,对有机化合物也只简单介绍各类烃的结构,淡化烃的性质,重点介绍与生化和专业相关的有机物的性质,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提前渗透,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如在介绍重要有机反应时,融入了常见的生化反应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反应。如介绍取代反应时,融入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的制法;介绍加成反应时,融入油脂的硬化、生物合成中的加氢还原、Vc含量测定中加丙酮的原理、葡萄糖链状和环状结构的互变等;介绍氧化反应时,融入生物氧化的知识、血糖的测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等;介绍脱羧反应时,融入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的生成;介绍分子内脱水消除反应时,列举生物氧化过程中的脱水消除;介绍分子间脱水缩合反应时,融入葡萄糖膦酸酯的生成、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硝酸甘油、糖的成苷反应、氨基酸的成肽反应等;介绍有机物酸碱性时,融入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电点、普鲁卡因常用其酸化的盐酸盐;介绍水解反应时,融入油脂的水解、多糖、蛋白质的水解,以及一些药物的水解性质;介绍重氮化反应时,融入芳香族伯胺的检验方法和定量测定原理等。在介绍常见重要有机物的检验方法时,融入了药典上水杨酸盐、醋酸盐、芳香族伯胺、乳酸盐、酒石酸盐、枸橼酸盐等的鉴别方法。
不仅如此,整合后的实验内容也同样紧贴专业,如药用氯化钠的提纯与检验参考《中国药典》中氯化钠杂质检验方法;溶液酸碱性的测定除安排酸度计的使用和相关试纸的使用外,还增加了常用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及其变化过程,为学生学习滴定分析打下基础;氧化还原和配位化合物性质实验中选用了与药物分析密切相关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其氧化还原反应、与专业相关配合物的生成实验;有机物的性质实验中增加了水杨酸、芳伯胺等的鉴别。同时在学生学习了溶液配制的理论知识、掌握了一般溶液的配制技术后,要求学习自主设计缓冲溶液的配制;学习了重要有机物(含糖、蛋白质)的性质后,自主设计实验鉴别几组常见化合物。
2.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更好地与高中课程衔接,避免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
整合后的生物有机部分内容以有机物为主线,打破了常规的体系编排方式,避免了各类有机物以“分类命名理化性质重要代表物”为主线的多次重复循环的内容体系,与高中内容更好地衔接,避免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院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课程整合后较整合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且专业教师反馈良好,可见课程整合极大地增强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整合的思考
整合后的部分课程内容,如重要的有机反应一节,虽更好地融入了专业知识和生化知识,但该部分内容难点也相对集中了,因此可考虑将部分与物质代谢过程紧密联系的有机反应转并入物质代谢部分,将难点分散。
课程整合是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药用化学基础课程今后要在现有基础上使课程内容更进一步融合、简化,使内容更贴近专业需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开设吸引力强、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索性实验,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Kai
(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Abstract】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the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are closely related. Pharmaceutical students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future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ir pharmaceutical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he pharmaceutical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sis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ng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 professional ethic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dicine professionals have a good work ethic.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harmaceutical students;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日益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我们要加强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医药人才。
1 职业道德和医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医药职业道德不仅是医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医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目前,对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社会价值,使他们增强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无私奉献的医德意识,进而在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上加以贯彻,并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
2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医药类专业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做到辨别是非和坚持原则。
2.2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医药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第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目标定位和职业道德要求出现脱节。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视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无关,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少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待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甚至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学人员也错误地认为,职业道德只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实践相关联[1]。
2.3 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存在问题
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目前,在医药类专业学生中主要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两大误区:第一,学生更重视就业时的各种考证培训,而忽视人文素养。当前,医药类学生更加重视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获得,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无暇顾及,这也间接导致其忽视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部分医药类学生的伦理知识储备与未来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实践要求存在差距。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其他专业应有所区别,应侧重传承救死扶伤精神和无监督的自律精神。然而,目前课程教学担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教学中存一定的实效性问题。
2.4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是指就职后大部分毕业生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被弱化,而功利观、个人利益意识则被强化。有的学生把选择的职业和单位作为找到个更有“钱途”的工作的跳板,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马上跳槽。这种现象说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文化成绩上的话,那么,在当前功利观的诱惑和影响下,这样的书面教育将不能产生良好的职后影响力和延续性。
3 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重视程度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类学生
从医药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己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恰恰是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教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建议在各类医药专业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思政课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传播具有单向性,学生仅为被动接受,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趣的、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可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辩论、考查调研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性质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才能驾轻就熟地传授好知识。其次,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果教师对自己讲授的思想观念都不信服,或者课堂上和生活中言行表现不一致,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模范给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了解医药行业,热爱医药事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药职业道德观。
3.2 加强法制教育 熟练掌握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拥有多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大量的医药部门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规范,在医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教育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恪守医药职业道德。
3.3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新载体,必须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掌握网络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及规律[3]。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新时代,要求建立网络管理他律系统。健全网络教育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加强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3.4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
在校大学生基础品格已经基本定型,这个时期更应该注重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符合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规律,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观医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同时,要努力争取让医药类学生进入一些具有优秀人文氛围的企业中实习,并担任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感悟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习惯。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调整教材 案例教学 促进就业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在人才的需求方面,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录用职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医药领域,不论是医疗、医护的辅助岗位和药品生产、营销的生产操作岗位都需要计算机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样过硬的基础型人才。因此,如何使得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尽快占领这一领域,并且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则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前就业市场对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医药类辅助型人才需求增大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等学历医学生的大量产出,使得医药人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导致众多没有学历优势的医药类中专毕业生丧失了应有的选择权,“双向选择”也近于“单向选择”。当然,这些指的是医药领域的高中级应用型人才岗位,但是对于医药领域中的各类辅助型技术岗位,却对既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型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缺口。
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工作手段,已经深入到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医药辅助型岗位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医学图像检索和文本资料、图像信息数据的管理;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案,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服务;药品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药品网上营销商务;药品生产车间流程控制以及质量鉴定;加工和交流护理
服务以及管理领域内外的资料和数据等。以上这些技能都应用在医药基础岗位上,既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医药学专业知识,又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2目前中专医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等医药类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药类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1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年级公共基础课之一,目前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以上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接触,从内容上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职业要求上也难以满足岗位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远程医疗到虚拟手术,计算机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工具。而目前医药类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无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同步,并且“医学”特色也不突出。这就带来了教学与实际相对脱节的问题,且未能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2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对教学要求各异
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有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indows和Office软件以及网络的使用,但有的同学仅停留在会打字的水平。如仍按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则有的同学“跟不上”,有的同学“吃不饱”。
2.3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黑板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远远落后,而且,仅仅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也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2.4毕业生计算机水平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许多考试优秀的学生不会用word制作患者体征信息检查表和患者病历,不会用excel进行药品库房的进出数量的统计汇总,甚至不会上网查资料,更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能胜任一个医务室助理、药房库管、营销开票的工作。针对学生就业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我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应该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就业。
3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突出医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便于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很快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投入工作,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医药类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研究,希望对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适当修改,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医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些更为适用的教材或讲义。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就业,就应该注重符合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贴近就业岗位,以训练学生实操能力为主,贯穿计算机文化知识为辅的原则,减少教师讲的内容,增加实训的内容。如:尝试将计算机理论知识集中在第一章节,其余各章节各知识点以参考的形式列出,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数据库以及医药领域中常用的应用软件等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发编撰成各种任务和专业岗位操作案例,分布于整个教材。特别是一些新问世的优秀的工具软件,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这些优秀的工具软件,实用性较强,而且简单易学,便于掌握。教学实践证明,从简单原理人手,讲解应用性强、见效快的软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了给毕业生在就业上增加更多优势,可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机考证的过关率,培养双证型应用人才。
3.2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目前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或者以教师演示学生跟着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只是教师讲授而学生不接受局面,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听,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听懂,大多数学生跟不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挫伤。学生学了知识后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将来如何跟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就业,如何胜任工作岗位,如何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宗旨。
笔者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
项目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以行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学法,它是将这门学科知识结合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多个项目。将课程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并以答辩和实践报告的方式交流汇总,最后将出现的问题和重点由教师突出讲解。任务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专业岗位,如:病历的排版与制作,患者的生理体征的跟踪检查表的制作,收集和存储、处理患者信息的数据库软件使用,药品营销系统的应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整理医药相关资讯,各种常用外设的使用,操作系统的修复和安装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各个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它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应用并不完全是学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用出来的。大量运用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内容要轻理论知识重实践操作。教学中尽量对难理解的理论不做太多的解释,尽量把理论知识的程度降到最底。
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开始不理解或不完全明白的理论问题随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理解掌握。所以先实践探索研究后理论体会升华,对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探索能力、适应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3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笔试;对具有一定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采用笔试或上机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尝试采取完全上机考核的方式;也可以设计医药类专业岗位计算机操作项目,通过学生完成自选项目情况,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考核,注重学生对项目总结报告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得如何,特别是综合能力如何,除笔试、口试、上机考核外,最好能再通过对岗位模拟操作和计算机课程设计进行考查和评价。
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有关单位的岗位进行实操考核和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医药行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也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考核方法,灵活应用多种考核机制的结合,对培训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防震减灾 遥感地质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5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 the of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through updating instruction content,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content system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form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This paper also propose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uristic teaching, using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latform,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mote sensing geology;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防目萍佳г菏侵泄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新升本科院校,学院2008年开设地质学专业,该专业于2012通过教育部本科专业合格评估。地质学专业是我院培养防御地震与地质灾害专门技术人才,以防震减灾为特色的专业。“遥感地质学”是一门将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①目前国内各地质类院校纷纷开设了此课程,教学内容由遥感原理理解、遥感图像分析和遥感应用三部分组成,学院自2010年开设“遥感地质学”课程以来,教学内容设置和其它地学院校毫无差异,没有突出防震减灾专业特色。为防震减灾类专业设置的遥感地质学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都应该和其它院校的该课程有所区别,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遥感技术在基础地质中应用,还要求学生深入地了解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应用,包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活动构造与地震构造的解译识别,利用红外遥感、InSAR在地震监测的应用以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地震灾害应急和快速评估。遥感地质学作为防震减灾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在传统遥感地质学教学上有所改进,才能适应防震减灾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来阐述防震减灾类专业遥感地质学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知识系统性的总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表1统计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该门课的教材出版情况,从表1可看出专业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而遥感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也向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方向发展,从而使教材中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很多最前沿的新技术方法和新知识应用案例没有实时写入教材。学院2010年开设遥感地质学课程以来,根据当时教材出版情况,选用1994年朱亮璞编写的遥感地质学。随着20多年遥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高分辨率卫星的频繁发射,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高精度遥感数据以及相应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和方法,致使教材中的第三章遥感图像类型和特性和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都明显不适用于直接教学,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补充教学。2015年底遥感地质学作为校级重点课程来建设,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商议决定从2016学年开始更换为最新出版的2013年田淑芳主编的遥感地质学。即使是更换了新教材,随着航空业的发展,每年都新增不少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及新的应用,需要授课老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2 科学构架以防震减灾为特色的教学内容
由于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学发展的历史较短,没有专供防震减灾专业使用的《遥感地质学》教材,前几年的课堂教学也基本按照教材的前八章来讲授,没有突出防震减灾的特色教学内容。因此今后的教学应从国内外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应用相关的重要的学术期刊、研究项目等参考资料中精选出遥感图像分析和遥感应用两部分教学内容,从而构建出服务于防震减灾专业的科学合理的遥感地质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课下时间主动查阅在防震减灾研究领域中遥感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我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为原则,选取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地震遥感发展前沿动态的教学素材,倡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讨论与防震减灾相关遥感地质学问题。
1.3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遥感地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②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们真正掌握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地学问题的工作原理、方式和流程等。我院地质学专业从2010年开设“遥感地质学”课程,2013年建成地貌第四纪与遥感实验室,同年秋季学期开设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是参照其他院校同类课程所开设的,现阶段教学体系只包括10学时的实践课,内容包括立体镜的使用(1学时)、典型航片的地貌解译(1学时)、ENVI软件的使用(4学时)、岩性和断裂的解译(4学时)。由于没有结合本校的地质学专业服务于地震行业的特色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因此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2016学年课题组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实验学时由现阶段的10学时增加到16学时,在原有的实验内容上了增加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活动构造与地震构造的解译识别(2学时),利用红外遥感、InSAR在地震监测的应用(2学时),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震害调查、应急和快速评估(2学时)。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学内容是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依据,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内容集传统理论文字知识和大量现代遥感图像为一体,针对理论文字进行阐述应选用传统教学方法,而针对现代遥感数据应用于防震减灾专业则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需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两者互相结合,互相补充。
2.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在课堂中采用讲授法和师生专题研讨法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了实施启发性教学,教师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时可以提出“遥感图像上的颜色和地物是一一对应关系吗?”“为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遥感的基本原理去思考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基本抓到问题的要点,最后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把第四节地物波谱特征、第三节遥感常用波段设置和第五节遥感图像色彩三节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理解这三者的关系也就为后面遥感目视解译打下基础,在后续的遥感解译中学生就能轻松掌握遥感影像上地物的颜色不仅和地物自身的性质有关也和所选数据的波段有关,通过这种创造性的设置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应利用多媒体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来进行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针对遥感地质学中的遥感理论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方案设计时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外还可采用现代动画技术进行展现;针对遥感在地质上应用部分,应设计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计算机解译分析专题,取代当前简易的纸质卫星影像的手工解译。应利用一些免费的高分辨率卫星图片例如Google Earth来获取教学数据,同时收集与活动断层研究、地震震害评估、区域调查及地震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的遥感地质学教W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丰富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对具有防震减灾特色遥感地质学的兴趣和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理解的重要途径。
2.3 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观念,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突出能力本位,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③遥感地质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并重的课程,理论是基础,实验是重点,传统的卷面考试对理论内容部分考核效果较好,而实验部分笔试却很难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考核。因此,在课程考核方面,考虑从原来的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变到采取“平时成绩30%+实验技能30%+期末考试40%”相结合,在考试内容上注重基础理论和能力的结合。通过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考核促教学,形成“教、学、考”的有机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遥感地质学作为防震减灾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其内容应实时更新并突出防震减灾特色,同时应加强实验教学和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此外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高清晰度的航片卫片资料的使用,激发学生对遥感技术理论学习的兴趣,自主地参与各个教学环节,改变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培养空间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地震监测预测和应急救援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防灾科技学院2016年度院级教研项目:地质学专业活动构造遥感信息分析实践模块建设研究(JY2016B01)和防灾科技学院第九批重点建设课程项目共同资助
注释
① 张雷,张学娟,柳波.石油特色专业《遥感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232-233.
【关键词】药学类;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探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和理论的一门科学,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是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和中药学等各个学科学习的必备基础。在药学的各专业方向教育中,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
药学专业中的药事管理、医药情报学和医药贸易等方向的本科教育中,分析化学是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这几个方向学科分别属于医药专业与管理学、信息情报学和贸易学的交叉学科,所开设课程具有更多的文科管理性质,因此又被称为药学类的文科性质专业。受学科性质和生源的影响,针对这些文科性质专业方向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具有一些独特之处。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对这几个方向学生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经验,就如何做好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提高成绩谈几点体会。
1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生源现状 我院每年招收的药事管理、医药情报和医药贸易等方向的本科生中有相当部分是从其他招生方向调剂过来的,像物理、数学、生物等方向,甚至还有部分文科方向的学生。这种有别于药学其他方向的学生生源的现状,决定了其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1.2 教学现状 药学专业中的药事管理、医药情报和医药贸易等方向的本科教育,分别是培养既具有药学基础,又兼具有关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有关医药情报和文献资料管理知识、以及有关医药贸易和营销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与药学其他方向的不同。分析化学课程在其培养体系中虽然仍旧是专业基础课,但全部内容安排在一个学期讲完,而且只开设理论课而没有实验课。其总课时数达到72个,对于仅讲授分析化学理论而言绰绰有余。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分析化学课程缺乏兴趣,面对大量的理论、公式感觉枯燥、难以理解。文科学生由于理科基础较差,在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更是有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在仪器分析部分的教学中更为明显,很多学生对仪器分析内容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学习抓不住重点,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
2 教改体会
鉴于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分析化学教研室对这几个专业方向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在确保教学大纲完成前提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较好地完成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2.1 教学内容
2.1.1 适当增设实验课内容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一过程反过来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分析化学的相关理论。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要动手操作,还要动脑思考,这种与理论课程不同的学习形式也为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增添了乐趣。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次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本专业方向的分析化学课程未开设实验课表示遗憾,对实验课表现出浓厚兴趣。受学科性质影响,这几个方向的本科分析化学原本没有开设实验课程,但如果在教学内容方面开设一些实验课教学内容不仅能增加学习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亦有帮助。
在化学分析部分的教学中,酸碱滴定分析法耗用的课时数最多,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说掌握了酸碱滴定部分的内容,随后的配位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内容学习起来也会相对容易。在化学分析部分的酸碱滴定理论授课结束后,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尝试增设了强酸强碱滴定练习实验,加深学生对酸碱滴定理论的理解,以使他们通过切身的体验来理解分析化学中“定量”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具体了解基本的滴定操作要领。实验课结束后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同步布置相关思考题作为作业,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从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让学生了解实验报告的写法、如何作分析讨论等;通过对相关思考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考虑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何将有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等。这样做使学生经历了认真、细致工作作风的熏陶,也培养了他们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设实验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适当性原则,即开设的实验课程要有代表性,数量不宜多。开设实验课程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要领、程序,进而理解基本的分析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调动他们对分析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要确保整个分析化学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正如上文所述,酸碱滴定法在整个化学分析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常定量分析的所有操作要领也全部在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中学习,所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强酸强碱滴定操作练习实验作为教改增加的内容。仪器分析中的高效液相色谱和薄层色谱在药学专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考虑到教学进度要求,则分别选择实物教学和给学生播放实验录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种热情甚至在以后的理论课程学习中也有体现,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这说明适当开设实验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确有裨益。
2.1.2 偏于应用,顾及基本理论、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意做到偏于应用,兼顾基本理论的原则。药学专业中的药事管理、医药情报和医药贸易等方向的本科教育目标更倾向于应用、管理性质,这也是其分析化学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教学的原因之一。考虑到这几个方向的学生生源较为复杂,甚至有部分文科方向调剂过来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增加趣味性,在讲清楚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多联系实际,而不要过多涉及繁复的理论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多列举分析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应用案例,也可以适当列举一些分析化学科研的前沿热点、以及有关分析化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酸碱滴定法时,可以提前介绍一些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对于不同类型的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可以直接给出计算最简式,而不必花过多精力介绍其公式的推导;对于紫外-可见光度分析、色谱分析等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适当列举药典中的一些分析案例。
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对实际应用案例兴趣浓厚,尤其是涉及当前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件案例、以及学科研究前沿有关情况等,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等事件、以及“人类基因测序研究计划”,介绍有关分析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讲授光学分析法中有关设备构造时,插入关于国际知名分析仪器公司情况介绍,介绍光栅制作的有关知识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仪器分析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分析技术的应用情况,使其知晓分析化学的重要性,促使其提高对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达到改善学习效果目的。
2.2 教学手段、方式 以往授课多采用老师讲授、辅以PPT演示的方式。在长达72个学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味采用这种方式就显得有些单调,缺乏变化,再加上经过了开学初期的新鲜感之后,面对大量枯燥的分析化学理论、公式,学生上课难免有乏味之感,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对教学手段与方式做出一些变化,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
2.2.1 增加实物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反映仪器分析的内容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学习效果差。考虑到仪器分析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多种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方法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明白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例如,在电位分析法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将一台pH计带到课堂上,采取了实物教学法讲授pH计的使用。在讲授色谱分析内容过程中,将学生带到实验室,现场观摩教师示范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让学生当场记下有关实验数据,计算有关色谱柱塔板数、板高、色谱峰的保留因子、分离度等参数。学生通过亲眼目睹仪器操作并参与实际的数据计算,对那些抽象、枯燥的色谱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了有形象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
2.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具有提供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图文并茂等一系列优势,而且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手段的这些优势,通过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可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和直观,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种类型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声、视等多角度提供大量信息,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授配位滴定一章中的金属离子指示剂显示原理以及指示剂封闭等现象时,利用动画显示整个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情况,给学生如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在重量分析法中则以动画显示整个分析天平操作过程,并结合分析误差和有效数字理论详细讲解具体操作要求;在讲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具体仪器构造时,以动画方式向学生展示光线从光源一直到检测器的整个光路历程,将抽象的仪器构造和光学测量过程形象而又具体地展示给学生,方便其理解。此外,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播放自己录制的实验操作录像,同步结合理论进行讲解,以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一元强酸强碱滴定原理时,辅以酸碱滴定实验操作关键步骤的录像;在讲授薄层色谱时同步播放薄层色谱操作录像。这样不仅能起到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解抽象理论知识的效果,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使学生因产生上课枯燥感觉而影响学习效果。
2.2.3 灵活采用多种讲课方式 在课堂讲课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始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争取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思考。为此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授课、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模式,灵活采用多种讲课方式,做到张弛有度、控制课堂节奏,努力调动学生思维、使其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授方式外,根据各章节内容的具体特点还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联系式、探究式、提问式、案例式等多种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始终牢固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并将其集中到授课内容上。例如,在讲完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主要内容后,及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比较这四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进行总结,从原理、光路、定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以加深其理解。在学习配位滴定一章时,讲授完有关配位反应形成常数有关理论后,以血清中钙离子含量的测定为案例,详细讲授配位滴定法有关原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配位滴定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培养其归纳、总结、演讲等学习能力,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各小组指派一定理论课内容,让学生课下自己学习、讨论、总结,然后推举一人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或在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指定一些小组对前面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找出学习重点,并让其派代表在课堂上将总结结果向大家讲授。这些措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督促他们在平时就自觉进行预习、复习和总结,改变其以往平时仅是上课听讲、课下做作业,不注意及时总结复习,仅是到了学期末才开始集中突击复习的不良学习习惯,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总结
经过几年的教改举措实践,可以明显发现学生们学习注意力显著加强,很多学生反映平时就能做到及时对有关内容进行总结、抓住重点,到了期末可以轻松复习考出好的成绩,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这表明教改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有关教师也反映,个人教学能力在教改实践中有了明显提高。由于教改的实施,他们比以往更加注意备课,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环节、授课方式,更加注意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不再像以往一样“满堂灌”式讲课,提高了自己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分析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将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已有教学成果,改善不足,为培养合格的药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