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开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开发论文

第1篇

首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是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舞蹈课程的内容资源开发同样符合教育事业发展对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对于其他学科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作为时尚、新兴的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有利于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为高校体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其教育内容,积极实现对教学范围的不断开拓。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对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建立在充分吸收社会与竞技体育精华与优势的基础上,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其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价值的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并未充分意识到教师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上的重要性。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开发意识更为强烈,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求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旧有教材、教学方式的束缚,能够以受教者需求及最终教学目标为具体标准进行资源采集,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相对于传授知识技能而言,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更为系统复杂,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巩固自身知识技能,同时也使其由单纯的实践者转为更具深度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有助于学生的进步发展。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作为教学工作主要对象的学生拥有参与到这一工作中的能力与愿望,而参与到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工作中,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思考并解决教学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受教者的创新实践、探究迁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受教者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以兴趣、爱好、能力等为依据进行学习方式、内容等的选择,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起受教者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开发的原则

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受资源价值、高校实际教学条件、受教者的接受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并非所有具有价值性的课程内容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和实际应用,这就意味着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体育舞蹈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并坚持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资源开发必须遵循体育舞蹈的客观发展规律,要充分合理。不同风格的体育舞蹈其伴奏音乐、节奏、速度各不相同,也因此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3]。以恰恰恰为例,其具有诙谐、俏皮、利落的艺术特点,而对这一类型的体育舞蹈进行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就需要符合其艺术特色。

2.针对性原则

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需要针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受教者的实际状况及具体特点,并结合课程目标进行实施。首先,有效达成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目的,因而这一开发过程应以课程目标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需要根据不同受教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体育舞蹈基础能力等进行针对性调整。再次,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要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经验及特长等进行,扬长避短,以取得最大的成效。最后,不同的高校应综合考虑本校的教学宗旨、培养目标、师生构成及硬件设施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切忌与实际脱离。

3.健康性原则

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需要严格遵循健康性原则,将受教者健康发展作为首要需求,充分考虑受教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健康性原则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呈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对于自我不断发展及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进一步追求。现实状况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个体对健康的追求随之拓宽并加深,教育事业在发展的同时也更为关注受教者的健康,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宗旨。因此,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需要遵循健康性原则。

4.时代性原则

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需要满足时展对体育舞蹈的要求,同时也要能够使体育舞蹈展示出时展下的艺术特征。体育舞蹈由社交舞蹈演变而来,其产生及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历史,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显示出时代环境下的社会需求。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舞蹈的性质和功能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成为当下具有表演价值且具有强身健体、释放压力、陶冶情操和建立友谊等多方面功能的体育舞蹈。由此可见,坚持时代性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开发方法

1.改造法

根据不同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不同教学对象及具体教学条件,对原始课程资源的构成要素予以适当修改及加工,这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常见方法之一。课程资源在高校内的应用较复杂,现实表明,高校无法实现部分资源在教学中提出的应用规则及有关要求,因而并不能被直接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必须进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调整改造。改造法的应用可以基于多种形式并针对多种目的,例如迎合受教者身心状况进行的改造,适应高校硬件教学条件进行的改造,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进行的改造,或者综合上述多种因素进行的改造等。改造法的应用使体育舞蹈课程在保留原有元素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性质的改变,这一改造过程本质上是对课程内容资源的重构或创新。

2.拓展法

从内容、形式及功能等多方面补充和拓展体育舞蹈课程即拓展法。这一方法能够对体育舞蹈课程进行补充,使其在各方面都更加丰富完整。例如在舞蹈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同时向学生传授关于这一类型舞蹈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等有关知识并播放竞赛、表演等相关视频,一方面使学生的课程知识获得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也激发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为学生课后的继续学习和深入探索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经由拓展法开发、丰富后的课程内容,并非全部适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这一资源开发方式需要与其他方式结合应用。

3.筛选法

筛选法指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主体按照特定标准,从大量、丰富的资源中筛选出适合本校、本课程、本阶段的内容。在所有体育舞蹈分类中,仅竞技类体育舞蹈就包含团体、拉丁、国际舞,上述三类舞蹈又各包含有五个舞种,在时间、器材、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将上述所有资源都作为教学内容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筛选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教育发展方向、社会人才需求、校内体育指导思想、硬件教学条件、师生能力、课程安排等。相对其他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方法来说,筛选法更为简便快捷、易操作。然而,由于其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之上的,因而实践中的灵活和适应性较低。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

第3篇

摘要:心理学与航空安全关系密切,国外各大航空类院校均开设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为研究重点,从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针对课程的定位、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航安全心理学》;人为差错;课程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48-02

一、引言

航空运行系统本身具有层次复杂、技术密集的特点,飞行运行环境瞬息万变,“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国内外航空事故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一直是引发航空事故与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占事故致因的80%以上[1,2]。“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因素是人为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航空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特征和活动的一门科学[3,4]。由定义可见,“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操作者的心理对于航空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部分航空类院校开设了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典型的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包括《航空中的人为因素》、《航空安全心理学》和《飞行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等。然而,作为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在中国航空大学(简称中航大)本科生的教育中,除了安全工程专业外的其他各专业,都尚未开设具有航空特色的安全心理学课程。

因此,本文以《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讨论建设该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二、《航空安全心理学》内涵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差异,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心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基础和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应用心理学关注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显然,《航空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分支。《航空安全心理学》又有别于一般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其强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解决航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到航空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因此,《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内涵是研究航空这一行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各关键岗位中的“人”造成意外事故、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并从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措施。航空生产运行过程围绕飞机展开,根据飞机的生命周期进行。航空业的生产过程涉及飞机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到的影响航空安全运行的关键岗位包括飞机设计制造、飞机驾驶、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地面服务和飞机维修等,每个关键岗位中的“人”都和安全紧密相关,“人”的心理既是整个航空运行系统中应变能力最强、最灵活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最难以标准化的因素[5]。可以说,“人”的心理因素貫穿机的全寿命周期,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航空事故和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飞行机组因素占到事故致因的60%左右[6]。

三、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航空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对关键岗位中“人”的心理规律进行学习与研究,只有对飞行、管制、机务、乘务等特殊工作群体的感知、注意、信息处理、判断决策有清晰、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提升准航空从业者的自我心理意识,从而培养出航空合格的从业者,以便在日后的日常工作中防患于未然。开设该课程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必要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中航大学生毕业之后,80%进入航空业工作,成为飞行机组人员、空管人员、机务人员、飞机设计制造工程师和地勤人员,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航空业的安全水平。这些毕业生在学生阶段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心理学知识、是否建立了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否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该课程是通过研究航空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为学生全方面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航空安全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2)塑造学生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习该课程,除了有利于促进对航空安全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航空安全心理研究的基本能力,还便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从而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安全生产特点及人为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史为鉴,梳理出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下的心理隐患,使学生能够了解个人情绪与情感心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了解个性与航空安全的关系,掌握导致人为差错的心理因素,从而便于帮助学生将来在航空关键岗位塑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1.课程定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建议学生修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掌握《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其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掌控,因此,可以将该课程设计为航空类学生的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选课时,不局限于专业自然班,鼓励交叉专业组成课程班级,这一方面有利于交叉知识对创新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航空安全生产形成链条性思维。

2.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航空安全心理学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熟悉国内外航空生产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并掌握分析该类事件的方法,学会从特殊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下维护飞行机组人员、管理人员、机务维修人员等的身心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航空业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指的是各门学科定的事实、原理、观点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个核心问题。因此,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时,除了要考虑到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对学习者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它们能否为学习者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7]。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模块,其中围绕飞行、管制和机务主要包括五个模块:①航空安全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航空安全心理学概述、航空安全心理与伦理问题及对策、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业行为的神经与心理机制、心理过程与航空安全等。②飞行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飞行技能的形成与掌握、飞行中的视、听觉及前庭觉问题、飞行空间定向与定向障碍、飞行人员的应激及其管理、飞行人员的判断与决策、飞行中的情境意识、飞行员注意分配等。③管制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影响空管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管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管制员的注意分配优化、空管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④机务维修人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影响机务维修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维修人员的疲劳风险监测、机务维修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⑤航空事故/事件后的心理救援。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空难后心理救援的基本程序、事故后心理救援的基本方法、心理救援的技巧、空闹事件中乘客心理疏导、航班延误中的心理危机救援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航空运行各关键岗位中人员的心理因素和安全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中航大现有的航空安全心理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普及性差、重点不突出、未成体系化的缺点,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建议,并从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评价和课例方面进行了分析,该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栗牧怀,李敬.民用航空人为因素研究及应用[R].北京:中国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报告文集,2002.

[2]Harris,D.Theinfluenceofhumanfactorsonoperationalefficiency[J].AircraftEngineeringandAerospaceTechnology,2006,78(1):20-25.

[3]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郑林科,张乃禄.安全心理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5]霍志勤.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刍论[J].中国民用航空,2008,(02):33-35.

[6]于和青,焦志安.民航飞行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2):113-115.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6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2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怎样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3.1 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是依纲照本,逐课、逐单元、爬楼梯式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3.3 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应该说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

①班级布置,一片清新的天地。

班级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我校各班教室的墙壁上设置了“成功起跑线”、“作品赏析”等专栏。黑板上开辟“词语积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则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人人参与。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生物角”、“玩具角”。这样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②专用室开放,一本丰厚的书籍。

经济的发展,使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学校已有了一些专用教室。我校是尽量盘活各种专用教室资源,并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和使用效率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如在下午第三节课开设“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到图书室、标本室、校史室、电脑室等地方去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人类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本校的办学历史,切实提高校本资源价值。

③景点设置,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园内的景点设置我们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诗歌名句来设计安排。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同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了艺术化的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中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4 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①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

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我们曾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

我们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就经常组织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开门办教育,学生开门学语文。学校与社区应建立稳定的联系,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③研讨交流,融入精神生活。

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责贪任感和使命感。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化工厂对农田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能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课程 开发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35-02

作者简介:吴玉祥(1979―),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所谓微课程(Microlecture),指的是利用建构主义原理方法化而形成的实际的教学内容,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多、效果好等优点,主要用于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或者是下载后实现移动学习。微课程从传统教学的“一对多”式改变为“一对一”式,让学生更有自,能够凸显学生的个人存在感,敦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应该敢于面对,勇于尝试,勤于学习,专于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到目前为止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经历,提出几点有关高中语文微课程开发和实践的建议。

一、PPT式的微课程

PPT式的微课程比较接近真实授课的讲授方式,它与平常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PPT授课的方式很类似。这种微课程一般是录制老师讲课的声音作为背景音频,主要屏幕显示的是相关内容的PPT幻灯片,最后转换为视频形式传播。PPT幻灯片由图片、文字、音乐、表格等构成,以所讲授的课题为主要内容。教师在开发这类微课程时,要注意制作PPT时内容要相对精练、集中,录制音频时注意语言简短内敛,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微课程开发中还要注意通过语音、语调、语气来凸显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思想。高中语文的PPT式的微课程开发常用于诗词歌赋的讲授。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关于这一课的PPT,笔者首先解释“意象”的含义,在课前埋下伏笔,要求学生在此后的微课程学习中注意词中的意象。接着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之后播放朗诵音频,鼓励学生小声跟读,并勾画生词,并对生词做一次系统的注音、认读、解释,让学生一边看微课程一边记笔记,通过动笔来熟悉生字生词。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找出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紧接着深究词中的关键字,比如上阕的“看”是领字,从“万山红遍”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七句的视角变化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再到由静到动,通过远眺、仰望、近看、俯瞰的视角进行景物描写。上阕中的意象有: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笔者带领再体会其中的意境:生机勃勃、壮阔绚丽,之后从中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并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下阕的“恰”是中心字,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早期的革命青年青春年少、热情奔放、才华出众、关心国家、无畏无惧、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从中体会作者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最后,通观全词,诗人用词既形象又精确,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开发本课的PPT式的微课程时,笔者注重结合全词的特点,在读例句时注意语调和语速,并且在PPT中插入一些相关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对本词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感情有直观的体会。

二、讲课式的微课程

讲课式的微课程是三类微课程中最接近传统讲台式授课的讲授方式,主要以录制教学视频为主,一般可以结合板书授课,由教师遵循该种形式的微课程的要求,将讲授内容模块化,再按照所分模块进行录制,最后经过剪辑、编排、转换,变成成熟的微课程。在录制之前,教师应先备好课,并且将所要录制的教学内容模块化,录制时要清楚每个模块的讲授思路,要有计划。录制过程中,教师要将镜头当作学生,多以手势、表情、板书、提问的形式来增强观众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微课程的主要缺点就是镜头和屏幕阻碍了课堂互动,教师在录制时大方地做一些互动会有效降低师生间的距离感。另外,教师在录制视频过程中增加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微课程的效果更佳。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的讲课式的微课程开发。笔者首先对作者朱自清进行简要介绍,再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用电子板书的形式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并对其注音、解释。接着带领学生品味几个句子,让学生指出通感的用法和艺术效果,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之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剖析,提出问题:本文写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作者为何半夜的时候去呢?本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心里不宁静?细读全文,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通过提问这种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忙起来,这种互动也拉近了由镜头隔开的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带领学生将全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最后结合文中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本类微课程的主线还是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一样,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镜头前不要害羞,注意互动。

三、情景剧式的微课程

情景剧式的微课程主要是借鉴电影电视片的制作过程,由企业组成微课程开发研究团队,对所要录制的微课程进行情景短剧的编写、设计和策划,接着撰写剧本,请来专业的导演、演员到合适的场地进行拍摄,最后由制片人进行后期的制作、剪辑,最终形成成熟的微课程。这种微课程一般较少用于学校的微课程开发,常用于公司企业和课外辅导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就高中语文的情景剧式的微课程开发而言,可以用于剧本、小说等的学习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文,更适合使用情景剧式的微课程模式。

第6篇

关键词:隐性课程;教学资源;英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35-03

隐性课程的思想早在20世纪初杜威的著作中就已出现。杜威认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即“附带学习”,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生活具有根本性的价值。这种思想实际上已经触及了隐性课程的问题,那就是概指学习过程中自发或自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往往对文本中的单词、短语、句法、语法等显性的内容关注很多,而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藏在文本内容之后的现象,教师却很少去关注。但这些内容对语言习得的最终效果却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力,甚至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学到了真正的语言。教师通过挖掘和渗透文本“背后”的内容,也就是隐性课程内容,增加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可以使课堂不再仅仅是语法词汇的集散地,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学习平台。

课堂上对教材文本的文化资源开发要在哪些领域进行,要达到什么样的深度,这些必须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根据教材提供的平台,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补充,可以最大化地进行英语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培养文化意识,建构文化理解

文化意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于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英语课堂上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英汉之间的思维差异。英语中的思维意识有其很特殊的一面,会在许多语言现象上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在涉及英语语态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比较,在汉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是很少的,而在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的情形很多。这是因为英语民族注重逻辑、注重客观,而中国人的思维中还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为重。如果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类似于此的英语思维意识渗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困惑。如果熟悉、适应了这种文化思维差异,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英文中,时间、地点的表达都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表达的,和汉语的表达方式迥异。这是因为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总是习惯于从局部到整体,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理解了这种文化思维差异,英语中介词in和at的使用区别这一难点就不再抽象。比如“在电影院”,英语中表达为at the cinema, 而不习惯表达为in the cinema,正是因为我们习惯将电影院看成是一个整体,而英美国家的人习惯于把这看成是一个点。在整体内部我们用介词in,在某一个局部用介词at。

有了一定的文化意识为基础,更有利于我们进行相关的文化理解。“Dutchtreat”这个表达在英语中较为常用,但从字面上理解却很让人不可思议。“Dutch”意指“荷兰的,荷兰人的”,“treat”的字面意义为“对待、处理、处”,“款待、治疗”等,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荷兰式请客”,但这个解释比较牵强,是不能领会的。原来在英语中,荷兰人比较精明小气,连请客也是精打细算的。所以这个词是指自己付钱的聚餐。可见,只有消除文化意识差异,才能达到文化理解。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宠物饲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人趋向于将宠物视同家庭成员,和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文化意识趋于认同,对于“Love me,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表达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二、革新教学目标,凸现文化地位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从这一目标来看,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将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训练基本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对待教材文本的处理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教材无用论”,认为现在的高考重能力,轻知识,高考试题和教材文本内容相关度不大。另一种观点是“唯教材论”,认为教材文本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催生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前者脱离了教材文本搭设的平台,课堂教学目标中就不能有效凸显英语文化的地位。后者尽管重视教材,但“唯教材”会忽视语言使用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挖掘和传授,而不能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全面理解运用,尤其是文本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得不到有效的深化。例如在模块六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中,教学目标就不能仅仅定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而更应该对于文本背后的文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拓展。结合本课话题,除完成知识传授目标外,如果还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就能激发学生的文化思维意识。1.Talk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taboos. 2.Write a letter of apology. 3.Make a reference book about the culture of a country.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从而实现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综合运用,凸显文化的教学目标。

三、强调课程意识,促进教材开发

袁振国教授说:“所谓课程意识,最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显然,以往我们太注重怎么教,而忽视了教什么,或者自以为知道教什么。“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对教材思想方向的准确把握,既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所以,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处理上要注重自主开发,从语言入手,进行文化渗透,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达到语言熟练,文化精通,这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何进行教材的自主开发呢?这其实也并不完全是教师的事。《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牛津英语教材每个unit后面都有project部分,教师应该根据project的要求定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来完成,题目可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名人轶事、重大科技发明、重要事件等,形式可以是海报、文字介绍、话题讨论、宣传册、新闻角等等,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把自己融入英语文化中。完成任务之后的presentation过程就是对文化资源的交流、学习和吸收过程。

当然,任何教材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足之处。重视课程意识,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挖掘出教材后面的精髓,放大、加深、扩展、联系。这样所开发的内容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挖掘潜力,举一反三,获得厚实、立体的语言知识。

四、利用情感策略,达到文化理解

情感策略指外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的情感因素,使自己融入到异文化学习的氛围中,从而促进文化的习得。所谓移情(empathy),就是设身处地体味别人的苦乐与境遇,将自己代入他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理解就是这样一种“移情”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充分认识异文化差距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寻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方面的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珍珠港》(Pearl Harbor)、《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勇敢的心》 (Brave Heart)、《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等等。

第7篇

关键词 2011版新课标 初中语文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2011 New Curriculum Version

HAO Yi

(Xi'an Aizhi Middle School, Xi'an, Shaanxi 710003)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and formation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plays a positive rol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In this paper,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clear nature of Chinese curriculum, emphasize the motherl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highlight the mother tongue curriculum value, carry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pirit, such as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the wak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achieve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concept "of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dea. Combined with the 2011 vers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guidance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rom"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form the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etc. Put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ed on raw, curriculum guide, multiple subject, harmonious and unifie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target, design plan,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projects, activitie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ype and "countr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approach, such as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2011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Chinese course, exploitation of school-based course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由于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所扮演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发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也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们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

“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了“实验版课标”的正确理念下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突出母语课程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给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宏观上的理念指导。“2011版新课标”中多处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突出母语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写字教学方面,强调在能写、会认的基础上,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美感,注重书写的育人作用。从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来看看,初中生的书写水平普遍偏低,一个班就那么几个,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电脑的普及,纸笔被键盘所取代,导致书写能力变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导致初中学生的书写较差。陕西是书法大家汇集的地方,颜柳二人的书法艺术值得初中生们,甚至是小学生们去学习。

其次是阅读方面,注重优秀诗文的学习和诵读,在学习先贤们的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过程中,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更要接受美好情感和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温儒敏指出:“语文教育加强育人作用,必须立足于通过渗透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那些优秀的诗篇是用心情写出的历史;是用文字演绎的生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对优秀古诗文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的学习,也是和诗文的对话,是自我情感的表达。母语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道德审美,获得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断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2011版新课标”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修订之后新加入的内容,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责任。巢宗祺指出这一点“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平白阐述,简单机械地告知灌输让学生去接纳,而是将思想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原有校本课程新编,三是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类型大体上分为专题类、活动类与综合类三大块,以不同的开展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发展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属于广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即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拓展或删改更换。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对语文课的补充和拓展、删改更换,可以根据教材的变化,较多地选择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陕西省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改版之后,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减少了一半,加入了写作单元,课内很难再有时间充分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校本课程可据此作适当调整。

其次,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一些老牌名校的学生基础都较好,会觉得有些内容太过简单,需要进行深入学习,老师就可以增加相应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兴趣特别浓厚的课文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或开展相关活动。

(2)整合原有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可以是对学校原有语文活动进行整合。例如,学校经常举办的朗诵比赛,手抄报、板报的制作,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校刊校报的创办等等 。这里,要注意区别语文校本课程和语文活动的区别。语文活动一般是短时间的,或者是一次性的,没有连续系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有那些保证一定学习时间,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学习内容,经过调研――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反思的语文活动才可以成为校本课程。

(3)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结合现有资源进行自主研发是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利用学校和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西安爱知中学结合学校和地区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指充分发掘西安乃至陕西地区的人文资源,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4)专题型。专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或以某一类型为中心进行开发”。陕西地域文化下试以以下专题为例:①文学专题类:《史记》《诗经》,杜诗;②名人专题类:秦皇汉武评价、人物传记;③艺术专题类:秦腔与秦风,书法与碑林。

这些专题内容可以作为演讲辩论的素材,也可作为阅读写作素材或者欣赏交流素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表达与交流,或读或写或表演,在这一过程中与经典对话,和名人谈心,与艺术交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扎实语文功底,开阔语文视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5)活动型。活动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在开展活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以最直接的人文环境影响,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中感受语文世界的多姿多彩,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与柔情;艺术海洋的浩瀚与深沉;历史文化的广博与厚重。从而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①文化考察:阿房宫古今、红色延安;②自然采风:山林河溪;③艺术欣赏:碑林、历史博物馆;④学校活动:朗诵、书法大赛等。

活动类型的语文课程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教室、学校为学习场所的学生,对室外、校外而且是风景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所十分向往。在山川河流上,蓝天白云下,看雾霭霓虹、听鸟语虫鸣、赏柳绿花红,怡然身心;在人潮人海中,雕梁画栋前,观众生百态、感历史沧桑、悟人生理想,涤荡心灵。这些都是学生们学习语文重要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学生学好语文最为潜在也极为重要的感受力的源头。这些课程资源,最能体现语文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的优势,但实施起来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6)综合型。综合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对课程内容的多样选择和综合,可以选择语文学科内的多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开发,或者是结合临近的人文学科进行开发;二是对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的综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力,以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凸显学校特色为目标进行开发的,不同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紧抓校本课程的这一基本属性,使其与国家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所应有的基本功能。

(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14页)

“2011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性质,并强调了汉字书写、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凸显母语教育的价值所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将校本教材的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象。语文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直观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来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通常来讲,教材是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审议通过才能够投入使用的,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来看,教材的开发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没有太多成体系的教材,课程的开展多以大纲、课件和讲义作为实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1999.1.

[2] 余建三.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专论平台・课改讨论,2006.

[3]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3.

[5] 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53-5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43.

[7]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2.

第8篇

1.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大规模增加,给高校学生的求职择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求职带来一些实际项目经验,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多学生选取了软件开发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然而,在各高校实际当中,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已经下降,软件开发类论文与实际完全脱节,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可以从头到尾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模式,主要存在下面几个不足之处。

1.1 学生问题

学生设计能力低,编程水平差,无项目实际经验,既不知道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不知道程序语言代码编写和开发工具界面操作,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准备毕业论文,成为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普通课程一样,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努力开发软件,总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成为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1.2 学校问题

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般只是简单地开设各科课程,并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结合起来,直接导致出现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低与开发水平差的现象;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技照各种材米斗上交的日期进行,普遍是最后答辩时上交补交所有材料,甚至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怠慢的态度;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毕业论文相关制度中管理最混乱的一部分。既没有一套规范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中间过程进行监控,就连最后的论文答辩也只是流于形式。

1.3 教师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项目开发实际经验,只知道软件设计理论基础,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更加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本文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要求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四个阶段进行,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3.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

3.1 构思阶段

毕业论文是从学生的选题开始,一般是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情况,利用各种参考资料主动搜索与查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范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指导老师提供软件开发类参考资料,并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搜索课题相关文献,确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下达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接收到的任努书,利用软件工程专业书籍、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论文相关的Web网站,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开发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幵发中的关键问题,撰写论文幵题报告,完成软件开发的构思阶段。

3.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查阅、市场调查和企业要求等形式分析软件产品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功能设计、模块划分、模块接口规范、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库逻辑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然而,在软件开发设计阶段,学生论文还没有开始写,软件程序也没有完成,指导老师无中期检查依据,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发设计。因此,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形成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等相关说明书,作为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材料,纳入论文考核的范围。

3.3 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点,也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直接决定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学生需要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的功能模块、接口规范等进行数据库的实现、程序代码的编写,并反复运行与测试。此阶段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第二次中期检查材料。在这个阶段有了指导老师的督促,能够完全确定系统功能,不至于在后期阶段又需要反复修改。

3.4 运作阶段

根据前期产生的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和开发好的软件系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总结阶段,不仅着重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情況,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文档和论文、答辩情况一起评分,获得毕业论文成绩。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