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5:1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等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05-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灿烂文明的结晶,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中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孕育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应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高等学校贯彻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是人民群众在群体生活中的艺术创造,而且它并非仅仅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创造,而是反映了民间文化和民族文明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民间艺术建立在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是美术创作者对于自己内心心灵和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也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民间有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都是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年画、对联、刺绣、剪纸、香包、面塑、石雕纸牌、风筝等等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种类十分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却进入到了低谷期,很多的民间美术艺术面临着无人传承并逐渐消亡的态势,例如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等,有很多本地区的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他们的认识与发展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外来的美术理论和美术作品也为人所瞩目,中国的民间美术面临着新的威胁,并且显得十分无力。这其中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文化自身的原因,随着新的文明和社会观念的大量涌入,民间美术的创作者由于自身的心理原因对于民间美术的创作兴趣大减,创作的作品也日渐减少,这也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无力与妥协。鉴于目前这种形式,国家开始着手对很多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长远来看,比抢救更重要的是传承,民间美术不仅需要保护而且也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够保证民间艺术有更长远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宣传民间文化,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高等美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民间美术中也有很多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的大力保护。对于民间美术不仅要保护,而且要使更多的人接受并传承它。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地方,要在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学校承载着发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要使命,但从当下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来看,教学方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没有使民间艺术占有足够的教材内容与教学空间,更多的是一些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就算在教学中论及民间美术的内容也语焉不详,不能够充分地对某一地区的民间美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所以,从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中的民间美术所占比例来看,民间美术的学习和传承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对于地方的历史文化,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民间美术的具体特点延伸到美术课程中来,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积极从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化。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美术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只是单纯就美术理论和美术文化进行讲解,不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民间美术也是这些地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都有其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这些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间美术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的美术艺术,也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弘扬和继承民间美术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之举,它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三、做好高等教育与民间美术的对接

1、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

高等美术教育中应该设置专门的民间美术这一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使民间美术的教学有根有据。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进而继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使民间美术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设置专门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是保证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在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方针和课程标准方面抓紧建设,并设计出合理的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美术人才。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立足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水平,必须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鼓励高校教师根据专业的要求发表专著和学术论文,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美术教师要适应高校艺术教学的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民间艺术中的题材选择、色彩搭配、图形绘制以及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内

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民间传统美术带给他们的审美感觉和心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消化理解能力,真正从更高层面上加深对于民间美术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和美术创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

3、加强对民间美术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艺术创造都起源于民间,民间蕴藏着大量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例如建筑艺术、手工产品艺术等都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这些民间美术中的审美元素都值得纳入到高校民间美术的课程中来,在美术课程中渗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吸引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在课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明晰自己在保护民间艺术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在高校美术专业的图案课程上可以启发学生们对传统的剪纸等艺术的图案进行研究和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继承和发展当地的民间艺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民间美术这门课程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等学校要专门设置相关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并积极开发相关民间美术资源,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秦国防.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09.(13).

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广告中的传承与传播,分析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误用现象,对如何正确、规范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广告正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挖掘、呈现、展示出来,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创意,伴着与时俱进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优秀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解、传承中国文化。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源泉

我国悠久古老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广告的文化载体,将产品的信息与古老的中华历史积淀相融合,使其底蕴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康酒以其传承十三朝文化为视觉符号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指出其历经十三朝发展的白水杜康,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白酒典范,是“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文化内涵的体现。

2.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受到喜爱和礼遇

广告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与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诊释了品牌内涵的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例如: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她既代表着安全可靠(长城电脑广告语),又标志着科技、精美(长城汽车广告语),这种古典一与现代、文化遗产与科技产品、文化与广告的自然融合,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3.广告覆盖面大,受众多

广告的影响力、优美的文案、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她已经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民族文化亦可为国产品牌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时尚而不乏“内力”,从而彰显民族特色,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滥用

1.滥用象征中华民族的形象、标志

龙、石狮、长城等形象、事物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对这些元素的滥用,是一种侮辱行为,严重损伤了国人的感情。在耐克球鞋“恐惧斗室”篇中,具有中国功夫的老者、飞天形象的美女以及龙的形象,都败倒在西方运动员勒布朗的脚下,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同样,在立邦漆“滑落龙”篇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广告制作者安排从涂有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下来,广告激起了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不满。另一则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的户外广告,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遭到国人的不满,最后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这个广告。在以上的几个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方希望把全球化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破坏了象征中华民族尊严的形象,从而使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2.滥用传说、古典书籍中的典故或人物

中国古典书籍、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滥用典故或人物、篡改情境或人物性格,成为此类广告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步步高复读机的电视广告中,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外国,唐僧语言不通,悟空随即拿出步步高复读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唐僧的难题。广告虽然借鉴了电影《大话西游》的情节场景,但故事基本结构却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可以作为创意点,但情节本身与复读机的卖点结合得很牵强,而且用一种恶搞的形式,除了让消费者记住了类似熟悉的电影情节,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典籍的歪曲和破坏,无形中损害了原著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诸如许多白酒类的广告,一味追求历史悠久,便找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名人举杯畅饮,是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盗用现象。

3.滥用古成语、古诗词

古成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们具有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汉字发音、语义的特殊性,利用谐音、谐义、双关等手法,偷换字词、制造歧义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特效文胸的广告“丰胸化疾,一戴天骄”(逢凶化吉,一代天骄);止咳产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冰箱广告“制冷先锋”等等。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名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成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指出后,该生还强调“电视里就是这么说的”。滥用古成语、古诗词问题的后果己经很严重了。成语、诗句一般都有出处,或是出自名篇佳作,或是约定俗成,都不能随意篡改。虽然广告语运用要求新颖,但盲目求新、求押韵、求容易记忆,就有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引导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在广告中规范、正确使用

1.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

作为在商业经济领域有着特殊作用与影响力的广告行业,不能只是简单把她看作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还应以文化传播的发展眼光与思维将广告作品置于“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高度加以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服务。

我们知道文化的外延范畴非常宽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从古文、诗、词、曲、赋,到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这都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应善于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敏锐地洞察时代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用文化这根线牵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那条根,使广告的立意与受众的诉求产生共鸣,让广告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2.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欣赏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才,是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初级教育来说,可开设各种集教育、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例如可开设古代传说故事的阅读课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欣赏等。对中、高级教育来说,增加文史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专题、古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作为大众媒体,应刊播宣传民族文化的公益栏目或公益广告。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保证,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制作、使用、上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护。

(1)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版权、使用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使用细则,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确立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拥有及各项权利。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作用;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也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随着朝代的演变,流传到今天,为人们所熟知,孔子思想核心也为历代人所沿用至今。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精神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概括地说,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建设大学生精神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对于建设大学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体现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原因,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纸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它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各行各业都应用其中,小到产品包装、邮票设计,大到民族服饰,室内装潢。这便是一种继承与弘扬,从而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文化认同感。这就是传统文化最有成效的应用,实用且具有审美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在中国儒家体系中,孔子建立起了第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还提出礼、孝、悌、忠、恕等一系列德目。大学的精神建设源于大学生总体的道德精神构成,这一点毋庸讳言。同时,也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才铸成了大学精神,才使大学成为海上的灯塔,指引着社会向着更美好的地方前进。

在建设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大力弘扬“不断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将“创新”融入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涵养,外化为行动,优化为素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将思想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精神思想,塑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让我们不断进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特征。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够得到广泛的流传,不仅仅在于它本身复杂的观念,还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来生产创造的智慧结晶。它的继承是对于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最有力的传播。

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因此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的思想体系。我们大学生的课程包括:知识教育、人文教育与大量的科学课程,也许恰恰告诉我们,我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中国的大学并不缺乏处于“泛化”状态的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随着人们不断的认知和提高,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大学生的课堂上。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儒学文化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文化认同感、文化价值度,在世界各地已流行甚广。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担负着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从文化中汲取精华,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丰富精神文化。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方面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3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文化教育产生的影响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千百年来它负载着我们民族自我认同的群体意识 ,影响和规范了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首先应该是从老师开始,从老师和家长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礼教才能使学生更尊重知识、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自己。现代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历高,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学历不代表有文化、有教养、会做人,而是要学会爱人、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父母,学会感恩、学会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学校全体人员共同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的文化环境,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各高校因传统风气,学科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正确引领人们行动的风向标,大学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知识作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 ,应该认识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价值和宝贵的借鉴意义 。

我们也得出了问卷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近八成的人,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认为这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以及精神文化的高度认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艺的不断革新,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吸收融合着,衍生出现在具有多面性、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独特文化思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诠释传统文化可以使面临文化困境的中国人找到重建中国文化的依据和武器,也是当代大学生务必学习精神文化内涵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琦.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大众文艺.2012.305期.12.

[2]杨雅丽,王凤荣,同晓荣.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2003.25期.

[3]徐治山.浅谈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时代文学.2009年.04期.

作者简介

第4篇

[论文摘 要]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解决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历史课题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近代科学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关键在于理性地对待近代西方主流科学文化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新目标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规定了中国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新模式。作为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与我们所讨论的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直接相关。这里包含着两个侧面:一是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完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型,因此有一个在思维方式上的“补课”问题;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当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现代思维方式的缺陷转向古代(特别是中国)辩证思维时,这种补课如何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从主流文化角度,人们正在努力对之进行匡正。就我国当前科学文化的建设来说,必须做好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由此应该处理好以下双重关系:

一、实证性和领悟性的统一

西欧文艺复兴以来,以建立“永恒的理性王国”为目标的理性主义诉求,和自然科学建立实验基础相适应,特别发展了实证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近代西方哲学文化的另一个导向则是唯理论,所谓大陆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唯有人的理性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主张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衡量。莱布尼茨则明确地提出,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在西方虽然不断出现各种批判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但理性在人们的观念中,仍是不可替代的主旋律。

然而,在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中,这样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却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我们强调的是自己的直观觉察力,单凭直觉就悟出许多堂而皇之的大道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正在大力普及,但非实证性传统,在公众中依然根深蒂固,成为伪科学和孳生泛滥的土壤。“神医”、“开天目”、“意念转移”等等离奇现象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还没有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负面导向就是盲目崇拜权威(“唯上”)和过分相信感性直观(“眼见为实”),这些都与忽视人的理性力量有关,理性没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很容易陷入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容易被主观经验所蒙蔽。因此,补上这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现代主文化中,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被推向极致,其片面性早已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注意,出现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弹和匡正。这种新的思潮动向有两个支脉。一个是知识论支脉,强调非理性因素,如直觉、体认、领悟、感性、灵感等等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许多科学家把这些非理性因素视为科学发现的必要的,甚至是有绝对意义的环节。另一个是文化学支脉,主要是批判传统理性主义抛弃人文关怀,倡导唯逻辑主义,主张将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集合起来,这是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方向。

我国传统文化中,恰恰蕴涵了这两个支脉的文化因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直觉领悟。道家哲学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学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周易传略·明象》),这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观点。中国思维方式的这一传统已经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极大兴趣,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专门写了一部题为《创造力和直觉》的著作,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在评论作者时说:“他受到日本——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了解逻辑严密性和直觉及幻想在科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之间的差别。逻辑推理与直觉思维的关系,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中国式的思维强调直觉的成分——灵感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性。”

二、分析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近现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方法论是分析主义。对整体进行要素分析,把整体性质还原为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对宏观客体的属性用微观组成要素进行解释,这是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基本方法论模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百多年来的哲学走上了一个主流方向——分析的方向。怀特(Morton White)在解释他那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分析的时代》的书名时说:“我认为有用的是抓住本世纪一个最强有力的趋向来标志这个世纪,而不必试图去捕捉这一世纪的本质。” 的确,感觉经验分析、逻辑语言分析、知识结构分析始终是当代西方科学的主流方向。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却缺乏分析的传统。中国古代盛行的是唯象的、整合的、总体的思维方式,而不去进行结构要素的分析,因而难以把握事物内在的深层本质,以致不能形成概念建构,没有公理——定律体系的抽象系统,停留在描述性结论性的非逻辑的现象学层面,这是中国未形成现代科学的重要认识论原因。在科学文化第一次进入时,国内虽有人触及这一问题,但并未引起普遍重视,因而分析的思维方式没有在中国文化中确立起来。所以,当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时期,我们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但是,分析主义的急速发展也走向了极端,对整体的辩证思考应当主导对部分的认识,而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还原主义倾向却模糊了对整体突现(emergence)的把握。这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突现论、协同论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更加暴露了传统分析主义的不足,一些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的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这样看来,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转型必须解决“补课”和继承的关系问题,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接受现代科学成功的认知框架,重构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方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

参考文献:

[1] 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M].河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

[2] M·怀特.分析的时代[M].商务出版社,

1964:5.

第5篇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第6篇

走进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你会发现教学班的名称各不相同,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层级的留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而设立的。无论你是没有学过汉语的,还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无论你是想学与专业有关的汉语,还是想学日常汉语口语;无论你是想拥有汉语学历,还是想接受非学历的一般汉语培训;无论你是亚洲人、欧洲人还是非洲人,在这里,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汉语课程。因为速成学院针对留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了三种教学模式:短期强化教学即速成班教学、汉语进修教学和汉语短期教学。“众口难调是不用心的借口,速成就是要用心烹制出不同的美食来关照每个人不同的口味。我们在针对来华外国留学生的短期、强化、速成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教学模式的开拓方面、短期强化系列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学的管理制度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全国汉语速成教学领域发挥着示范作用。”说起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速成教育,汉语速成学院迟兰英院长侃侃而谈。这并非是迟院长自夸。2010年,韩国SK集团大中华地区总裁李胜权社长、SK集团培训中心常务集团代表曹敦铉和11位集团高管集体正在汉语速成学院参加4个月的培训学习,这已是SK集团来北语的第二期学员了。而此次的培训只是在北语速成学院诸多外企培训的一个,韩国三星、LG、现代、SK,日本三菱、伊藤忠商社、富士施东,丹麦马士基航运、法国航空公司等20多家着名跨国公司的董事、高层都相继成为了这里的学生。

研究生教育:打造汉学家的摇篮

2005年,波兰籍博士研究生帕维尔在北京语言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成为首位在中国连续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欧洲人。他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间一直得到北语校级来华留学奖学金的全额资助,其博士学位论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充分占有亲身调查温州方言的丰富资料,并且较好地把西方语言学理论融合进去,受到该领域一些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多年来,北语把培养高层次的汉语教学型人才作为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目标,同时在培养目标上也强调要追求高端。在北语,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要立足于培养汉语教学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则更要立足于培养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把培养未来汉学家作为来华留学博士生教育的宗旨之一。对于汉语教学类来华留学研究生,北语历来安排他们与中国研究生同堂上课。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以使那些素质优秀的外国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在专业学习上冒尖,学到真本事。与此同时,允许其选修中外学生本科阶段的中文主干课程,并为其专门开设中国国情、中国历史、中国当代社会等人文类课程,加深其对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日后从事汉语教学及研究的综合能力。

博雅教育:让中华文化处处开花

听着传统的京剧名段,跟着专业的京剧演员学动作,还参观了京剧发展的图片展,北京语言大学百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走进了北语湖广会馆实践教学基地,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的魅力。几名留学生还装扮成生、旦、净、丑,亲自粉墨登场,体验了一下当“名角”的感觉。近年来,北语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了“博雅教育”,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来提升对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北语以文化接触、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推介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特质,探索在中华文化地缘优势中开展留学生博雅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贯彻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及首都人文特色的感知。另一方面,发扬中外博雅文化传统的实践性特征,传播中国博雅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体味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1978年开始,学校先后在北京、绍兴、杭州、西安、曲阜、深圳、重庆、兰州、厦门等地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形成了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开展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近30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近4000万人。北京语言大学始终坚持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精心打造一艘对外汉语教学的旗舰,扯起汉语的风帆,使中华文化从这里传遍天涯海角。近半个世纪以来新老几代北语人呕心沥血,他们的辛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北京语言大学走出的毕业生,有2人担任了国家总理,1人曾担任议会议长,14人担任过驻华大使,30多人担任驻华使馆的参赞,更多的是在从事着中外交流或与中华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他们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友谊使者。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办公空间、元素、融合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每天都有较为繁重的工作,都市里的人们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而努力打拼着。很多人都在两点一线之间生活,家和单位几乎组成了生活的全部。所以人们越来越在乎自己所在的单位的办公条件,因为我们每天至少有8小时要在这个空间中停留。办公空间环境的好与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热情,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公司的发展前景,所以,每一个公司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办公环境。这也就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更多的设计任务和挑战,如何让空间更加合理,如何让功能更加完备,怎么才能让冰冷的建筑有人文的关怀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来解决,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传人,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历史文化用一种新的形式传承和融合到我们现代的生活空间中。笔者认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的办公空间设计当中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和探索的关键性问题。

办公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从远古时代到18世纪人们一直都处于农业社会中,那时候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作业,家即使生活场所也是工作区域,通常都是“前店后宅”以店为家。生活和办公的场所经常混杂在一起。但是随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就逐渐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现代办公场所的空间,比如古代的商会等,而且很多人把自家的书房独立出来,成为了独立对外的办公场所。这也就算是办公空间的雏形吧。随着工业的大力开展,办公空间也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产生了,但是此时的办公环境还是如遇简单的功能服务阶段。并没有很明确的功能分区。而且使用的办公用具也都极其的简陋,19世纪中后期,随着电报,电话和打字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的出现,办公空间也随之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空间形式逐渐多样化。而且也开始了空间装饰的萌芽。很多办公空间已经出现了采光的中庭空间,并且还引进了空调系统。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放式办公空间的出现,使得大多数的室内空间都能按照职员在公司的地位进行标准化的划分,从空间的单位大小来反应企业的阶级制度。20世纪60年代景观式办公空间的出现,让企业的员工更加注重交流的重要性,突出了人员的平等性。而且将绿化用于室内,不但起到了装饰的点缀作用也能形成较好的室内生态换环境。20世纪70年的单元式办公空间,使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办公空间,突出个性化。整个建筑的室内空间构成了一个个面积和形式一致的正方形“单元细胞”。每个单元和相邻的单元之间由走道相连接。这个单元自身以矮隔断形成半开敞式的围合空间,这样每一个单元空间都能在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有增强了每个单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当今办公空间已经发展成了电子信息化的现代办公空间。现代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的外在形象,很多企业都将树立企业形象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企业办公空间也正是展示企业实力与文化的一个最好的承载平台。而且现代的办公空间设计都个性,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企业必须有鲜明的特色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所以更多的个性办公空间纷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运用的都十分的大胆,空间形态越来越自由,颜色也越来越趋向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但是有的时候也会物极必反,我们太注重外在的夺目,反而忽略了企业真实文化的体现和人性化的关怀所在,反观中国传统观的室内空间,却在文化上更具内涵,所以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研究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它的内敛和大气等精髓注入到现代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空间环境风格营造上的影响和应用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崇尚中庸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为天人是相通的,有“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道教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禅宗有“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室内设计融合着和谐、自然、庄重、优雅等多重品质。如中式装饰材料以木质为主,讲究雕刻彩绘、造型典雅,多采用酸枝木或大叶檀等高档硬木,经过工艺大师的精雕细刻,每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对过去产生怀念,对未来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空间上讲究层次,多用隔窗、屏风来分割,用实木做出结实的框架,以固定支架,中间用棂子雕花,做成古朴的图案。家具陈设讲究对称,重视文化意蕴;配饰擅用字画、古玩、卷轴、盆景,精致的工艺品加以点缀,更显主人的品位与尊贵,木雕画以壁挂为主,更具有文化韵味和独特风格,体现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等等。当然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融合与共生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元素,例如图案,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人们审美的趣味。基本都是用来体现吉祥的观念和寓意,以抽象的或者具象的装饰图案和造型来祈求祝福和上天的庇佑。壁画也是一种我们经常使用的传统元素。壁画首先就是一种古来的艺术表达形式。壁画可以再现中古五千年文明中流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和真实的生活状态。能够弘扬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文化,而且壁画的其实也比较雄伟,能给企业带来一种正能量的气场。好的装饰壁画可以很好的增强办公空间的环境气场。很多传统的陈设在现代的室内办公环境中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装饰色彩丰富,纹饰华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特色。有得能体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霸气,有得能将传统的文化底蕴,充分的展现出来。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职学生 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50-0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人才,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然而,当前部分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问题亟须解决。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文化自信培养,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格品性,不断提升高职学生文明素养。这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丧失进取心,得过且过,无心向学,遵纪意识淡薄,缺乏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文明素养水平亟须提高,这是文化自信缺乏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现代社会市场观念和价值多元的影响,特别是外来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潮不时侵蚀、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加上高职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了解不够,出现自我文化迷茫甚至否定,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自然盲目跟从,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现对新的价值的追求,道德人格出现了趋于功利、崇尚享乐、责任感丧失等问题。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等文明素养,这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文化自信培养,增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中华文化滋养中深度发展。

二、文化自信培养对高职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作用

一个能不断发展前进的民族和国家,一定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更需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格品性。

(一)文化自信培养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建立优秀品质的前提条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懂得自觉地把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社会服务当中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尽忠、为民尽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宝贵财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应在高职学生中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他们在历史上那些尽忠尽责的壮美篇章中接受心`洗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文化自信培养可以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仁爱、重义、守信精神,所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人无信不立”,等等。应在高职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美德的营养成分滋养心灵,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传承中华民族重视修身养性、注重通过实践提升道德境界的优良传统,学会在身边小事中一点一滴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自信培养可以强化高职学生的文明行为,提高道德水准。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反对把人理解为“孤独的个体”,这点和中国历来重视通过文化教化以社会规范“化”人的行为思想同出一辙。中华传统文化中把礼仪作为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是人们文明水准的展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中华民族也因此成为“礼仪之邦”。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吸收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结合社会实际和发展方向提出的,通过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社会舆论等文化手段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从而激励高职学生知荣求善,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径

(一)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给予高职学生人格修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要继承创新中华文化,基础是了解和认同。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加上部分高职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文明修养的关注不够,影响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真正实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如中国历史、国学、古诗文鉴赏等,让学生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意把政治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文化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精忠报国、诚实守信、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以理性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树立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学校利用如胜利纪念日、胜利纪念日等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宣传传统文化,激发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建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通过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和理解;结合高职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学习和生活中高度依赖网络的心理,利用网络媒介传播快、影响广的特点,在网络文化的宣传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红线,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在W生中的认知度;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通过言传身教,以正确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同时大力宣传学生中的先进榜样,以身边的典型示范激发学生知荣求善之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学会对多元文化批判性地学习借鉴,从而推动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三)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践环节中。以工作项目、岗位体验活动、岗位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实训实习,学生深入厂矿、公司等单位,在锻炼专业能力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行为规范,体会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就业困难、增强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应该自觉地以企业文化对照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一致。高职院校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具有职业特色的各种活动,如开展各种专业技能比武、科技文化节、企业文化专题讲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相渗透,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积极认同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加快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慈善公益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尝试,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从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为文化自信形成提供巨大的动力。

综上,高职院校需要长期关注并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基础和动力,从而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红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J].广西教育,2015(3)

[2]曾红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构建[J].学园,2013(22)

[3]李忠伟.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维度[J].中国青年研究,2015(9)

[4]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

[5]黄启红.论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个维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