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2: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协同通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概述
研究背景
笔者经过文献分析,现有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理念设计已不能满足现有用户的需求,而且大多是个人或学校所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使用权归所在学校的教师、学生所有,其他人很难获取权限;而个人所有的知识管理系统居多,但由于个人能力和精力有限,往往所涵盖的知识深度、广度有限,功能不全面。因此,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知识覆盖面广、访问权限开放,能促进知识共享再造的系统非常急迫。该文围绕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对系统设计的需求,在分析现有案例的基础上设计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图,以期为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者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管理的书籍、文献分析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从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线学习活动行为、管理系统的特性、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等维度进行设计,以此来了解分析教育技术学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需求;笔者同时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知识管理系统,筛选出了内容丰富、功能全面的网站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进行发放,共发放29份问卷,收回29份,回收率为100%,其中24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2人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3人是非教育技术专业。
问卷结果显示,用户在知识搜集知识订阅、知识收藏、知识评论、知识学习等业务需求中主要的是知识学习、搜集(86.23%)、收藏(58.62%),而在知识订阅和知识评论等方面比较少。因此,预开发平台应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良好的知识搜集学习机制,同时加强订阅服务和知识共享评论鼓励机制。
在专业知识了解程度方面,只有13.79%的用户表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预开发系统应能为用户清晰地呈现教育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框架,专业的知识体系[2]。建议以学科基础、学科建设、学习资源为主,并对教育技术学所包含的知识模块进行综合系统开发。因此,后期开发中应注重对用户的引导,使其进行系统综合性学习;在知识共享分享机制方面:大部分用户愿意将自己所收集掌握的知识整理后通过网络与大家分享,占到62.07%,但仍有37.93%的用户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预开发平台将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持“无所谓”态度的用户进行知识分享。
在系统功能搜索开发方面,用户清楚自己需要的知识,但不能迅速定位,且查找及删选费时。因此,预开发平台需要为用户提供便捷、精确的高级搜索引擎、云服务、数据挖掘等搜索工具;用户在知识处理时,大部分用户都在计算机上进行知识处理,记录的用户比较多,但及时整理的不多,因此后续开发中需要提供良好的多维分类和多维标记对知识进行管理,并设计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对知识进行整理;在用户预期理想搜索方式方面,目录搜索/分类搜索与关键字搜索仍受到众多用户的喜爱,元搜索、知识地图、链接列表次之,最后是推送服务。因此,在该平台的设计中,应支持多种搜索方式,而推送服务不受欢迎的很大原因是因为用户跟踪数据处理不精细,导致为用户推送了很多垃圾信息,所以预设系统应加强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为用户推送更加个性化的信息。
1.创业教育理念观念落后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这样几种落后的理念和观念:“政府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机关为主体提供“钱粮政策”;“学校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校可以包办一切;“解决就业论”,急功近利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等;“企业创办论”,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创办企业或公司,受益面很窄;“第二课堂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创业类社团、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这一系列的落后理念和观念,导致了创业教育主体不明,活动目的不清,最终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脱节,难以形成合力。
2.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大多高校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补充,学校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指导的一个分支,既无专项经费也无专人指导,其教育内容单纯是创业方法和途径的教育;有的认为只有求职能力弱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才需要创业,将创业弱化为毕业生谋生手段和提高学校的灵活就业率的方式;更有甚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由于经济压力大、就业环境不好,为了甩包袱而让大学生去自谋职业一种教育形式。这些有关创业教育的定位都是不科学的。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3.创业教育网络化联动机制不畅
近来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家认识到创业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政府、市场、学校、社会和个人还没有真正联动起来,没有有机融合方方面面的优势共同服务大学生创业。目前还缺乏健全的全民创业配套制度、常态的长效机制和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的多方联动机制。具体表现在:各方对创业教育重大问题联合攻关的协作联动不畅;高校之间创业教育联动不畅;高校创业教育与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动不畅;高校与企业项目合作、技术推广等联动不畅;各方在资源整合、工作交叉、人员合理利用上联动不畅。因此,需要真正构建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为一体的创业教育立体网络化联动的有效机制。
4.创业教育利益风险分担不明
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联动,但是由于利益和风险分担的职责不清,导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具体表现在参与创业教育组织的人员可能来自不同单位,他们代表的参与协同的各单位利益诉求和追求目标不尽一致,很容易诱发矛盾和分歧。如政府需要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企业需要经济效益,社会资本需要利益最大化,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等,这些利益分割问题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创业风险往往被美好的成功创业案例所掩盖,大家往往只看到创业者成功的一面,而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因此,创业教育组织各成员间需要根据职责合理承担风险,避免将风险直接嫁接在创业个体上,使得创业教育有风险机制的保障,让创业成功的小概率事件发挥其无限的覆盖作用。
二、构建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1.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一要更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培养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构筑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实践技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创新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成功创业。二要建立大学生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该模型由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自控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和机会能力11项能力构成。其中,处于锥状体底层、覆盖人群较宽泛的是通识能力,包括趋于隐性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居于锥形体中间的是以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和理财能力5方面显性的专业能力,这个层面的五边形面积较小,覆盖人群相对较窄;在“锥状体”顶端、引领创业活动方向的是机会能力,这表明在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必须把握机会且优先行动,最终实现优质创业。创新协同创业教育体系就是要以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为基础,以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两个锥度体建设为依托,以大学生自身发展诉求为出发点,潜心基础,精心谋划,提高大学生获取机会的能力,当机会出现时一举实现成功创业。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需着力打牢创业基本知识,培育创新意识,强化创业实训,谋划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增添内动力。
2.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差异推进,协同创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是提升创业通识能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大学生创业通识能力提升阶段,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协同,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协同人文社科类相关学院,开办“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协同教务和团委等部门,设置课外创新学分;协同教务、学工、科技和物资等部门加强创业通识能力实践课程的建设。二是提升创业专业能力,整合实践实训资源。在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时期,需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有效整合各类实践教育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协同学校和人社部门成立创业学院,建立起创业实践“可配置、可视化、可交互”的实训模块;协同学校、社会创业培训指导机构、科技部门等组织,重点构建SYB创业实训平台。三是提升创业机会能力,整合社会环境资源。协同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和各类产业园,分类引导有市场潜质的创业项目深度孵化;协同风险投资机构,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筹措资金;协同政府相关部门,为大学生争取、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创业项目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2)层级推进,资源整合,打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载体
遵循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规律,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主体,构建以“创新创业活动—创业训练营—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为主线的创业实践链,有序推进,环环相扣,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创业教育载体,培育创业知识。需加强建设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如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基础专业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设置课外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认定的各类学科竞赛、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统筹大学生素质发展特别是创业发展活动。二是打造创新训练载体,培养创业精神。将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使联通学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训得以实现。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模拟实训载体,提升创业技能。以各级大学生“挑战杯”赛事为牵引,通过立项支撑,构建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参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拟竞赛体系。引进ERP模拟沙盘系统,打造“创业训练营”“网络创业一条街”等平台,为学生创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高效模拟实训的机会。四是运行项目实验载体,选育创业项目。多媒介立体推荐大学生优质创业项目信息,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层次。全面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组织学生按照真实企业创办流程,模拟企业运营全过程。组织创业导师通过评审将可操作性强、效果优、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引入各类园区进一步孵化。
3.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协同社会各界,全力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服务,着力构筑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Center)、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Base)、大学生创业学院(Department)三大核心阵地,最终打造大学生创业CBD,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打造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争取人社、经信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重点为创业青年提供信息交流、资金对接、导师指导、项目推介等服务,开展青年创业BRT、青年创业融资“风险池”(由政府出资,以基准利率贷款帮助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导师“1+1”、大学生创业项目会等活动,打造以集聚创业青年和对接创业资源为主要功能的核心枢纽。二是建设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依托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工作坊、一条街等阵地,建立大学生创业苗圃,辅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圃加速培育;引进社会专业项目孵化机构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作为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扶持政策,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加速成长;引导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加速发展,实现对大学生创业项目从育苗、孵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三是开办大学生创业学院。协同人社部门提供创业培训资金,由高校免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入门、成长、加速三个层次的创业培训课程并穿插创业典型事迹报告、创业考察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凝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四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做到高校与政府共建的创业园获得政府经费扶持或各级荣誉利益共享,做到高校和风司扶持大学生创业收益获得利益共享,做好风险投资公司、担保机构、高校或政府、创业大学生之间风险防范预案工作。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4.协同创新,解决创业瓶颈问题
1.技术创新主体系统是开放系统
在职业教育视阈的理解范围内,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并不是在孤立的封闭的状态进行的,而是要与社会要素多内部、外部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创新主体对来自用户的市场需求信息的详细分析,对来自“准创造者(学生)”技术技能提升情况的准确把握,决定着创新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创新任务通过创新主体的活动不断向内部体系推出创新产品的过程。
2.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始终处于远离平衡状态
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处于开放的系统中,自然要面对众多的不确定性,内部要素包括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一般商业上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的不确定性。外部要素包括制度方面的不确定性、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等等。迫使技术创新主体系统不得不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交流,学校-产业-企业-政府多维度作用,主体系统内部不断地进行着输入与输出,将不断地打破即已形成的平衡状态而使之处于远离平衡状态。
3.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或不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适应与反应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同,获取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质量也存在差异。职业院校、政策部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企业发展要求超前。这种竞争一方面造就了技术创新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另一方面推动了技术创新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从而使创新过程具有最大的整体效益。
4.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存在着涨落作用
从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外部来说,一个开放的系统总要和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种交换本身就一定会打破系统内部原有的状况,造成内部的差异以至变异,这也是涨落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涨落所指的差异是对系统原有运动的偏离,或者说是对系统原有方向、轨道等宏观、整体运动的偏离。教育-实践-创新不同的变化涨落可以成为创新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二、依靠职业教育实现技术创新主体协同的必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0引言
本文就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选择网络通信协议的原则、TCP/IP通信协议的安装、设置和测试等,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网络通信协议
目前,局域网中常用的通信协议主要有:NetBEUI协议、IPX/SPX兼容协议和TCP/IP协议。
1.1NetBEUI协议①NetBEUI是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协议。在微软如今的主流产品,在Windows和WindowsNT中,NetBEUI已成为其固有的缺省协议。NetBEUI是专门为几台到百余台PC所组成的单网段部门级小型局域网而设计的。②NetBEUI中包含一个网络接口标准NetBIOS。NetBIOS是IBM用于实现PC间相互通信的标准,是一种在小型局域网上使用的通信规范。该网络由PC组成,最大用户数不超过30个。
1.2IPX/SPX及其兼容协议①IPX/SPX是Novell公司的通信协议集。与NetBEUI的明显区别是,IPX/SPX显得比较庞大,在复杂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IPX/SPX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了多网段的问题,具有强大的路由功能,适合于大型网络使用。②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过“网络地址”来识别自己的身份。Novell网络中的网络地址由两部分组成:标明物理网段的“网络ID”和标明特殊设备的“节点ID”。其中网络ID集中在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节点ID即为每个网卡的ID号。所有的网络ID和节点ID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内部IPX地址”。正是由于网络地址的唯一性,才使IPX/SPX具有较强的路由功能。在IPX/SPX协议中,IPX是NetWare最底层的协议,它只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移动,并不保证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也不提供纠错服务。IPX在负责数据传送时,如果接收节点在同一网段内,就直接按该节点的ID将数据传给它;如果接收节点是远程的,数据将交给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的网络ID,继续数据的下一步传输。SPX在整个协议中负责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无差错处理,IPX/SPX也叫做“Novell的协议集”。③NWLink通信协议。WindowsNT中提供了两个IPX/SPX的兼容协议:“NWLinkSPX/SPX兼容协议”和“NWLinkNetBIOS”,两者统称为“NWLink通信协议”。NWLink协议是Novell公司IPX/SPX协议在微软网络中的实现,它在继承IPX/SPX协议优点的同时,更适应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WindowsNT网络和Windows的用户,可以利用NWLink协议获得NetWare服务器的服务。从Novell环境转向微软平台,或两种平台共存时,NWLink通信协议是最好的选择。
1.3TCP/IP协议TCP/IP是目前最常用到的一种通信协议,它是计算机世界里的一个通用协议。在局域网中,TCP/IP最早出现在Unix系统中,现在几乎所有的厂商和操作系统都开始支持它。同时,TCP/IP也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①TCP/IP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支持任意规模的网络,几乎可连接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但其灵活性也为它的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在使用NetBEUI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时都不需要进行配置,而TCP/IP协议在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复杂的设置。每个节点至少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和一个“主机名”。在WindowsNT中提供了一个称为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的工具,它可自动为客户机分配连入网络时所需的信息,减轻了联网工作上的负担,并避免了出错。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一样,TCP/IP也是一种可路由的协议。TCP/IP的地址是分级的,这使得它很容易确定并找到网上的用户,同时也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当需要时,运行TCP/IP协议的服务器(如WindowsNT服务器)还可以被配置成TCP/IP路由器。与TCP/IP不同的是,IPX/SPX协议中的IPX使用的是一种广播协议,它经常出现广播包堵塞,所以无法获得最佳的网络带宽。②Windows中的TCP/IP协议。Windows的用户不但可以使用TCP/IP组建对等网,而且可以方便地接入其它的服务器。如果Windows工作站只安装了TCP/IP协议,它是不能直接加入WindowsNT域的。虽然该工作站可通过运行在WindowsNT服务器上的服务器(如ProxyServer)来访问Internet,但却不能通过它登录WindowsNT服务器的域。要让只安装TCP/IP协议的Windows用户加入到WindowsNT域,还必须在Windows上安装NetBEUI协议。
③TCP/IP协议在局域网中的配置。只要掌握了一些有关TCP/IP方面的知识,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④IP地址。TCP/IP协议也是靠自己的IP地址来识别在网上的位置和身份的,IP地址同样由“网络ID”和“节点ID”(或称HOSTID,主机地址)两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用32位(bit)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1个字节)为一个段(Segment),共4段(Segment1~Segment4),段与段之间用“,”号隔开。为了便于应用,IP地址在实际使用时并不直接用二进制,而是用大家熟悉的十进制数表示,如192.168.0.1等。在选用IP地址时,总的原则是:网络中每个设备的IP地址必须唯一,在不同的设备上不允许出现相同的IP地址。⑤子网掩码。子网掩码是用于对子网的管理,主要是在多网段环境中对IP地址中的“网络ID”进行扩展。例如某个节点的IP地址为192.168.0.1,它是一个C类网。其中前面三段共24位用来表示“网络ID”;而最后一段共8位可以作为“节点ID”自由分配。⑥网关。网关(Gateway)是用来连接异种网络的设置。它充当了一个翻译的身份,负责对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翻译,使运行不同协议的两种网络之间可以实现相互通信。如运行TCP/IP协议的WindowsNT用户要访问运行IPX/SPX协议的Novell网络资源时,则必须由网关作为中介。如果两个运行TCP/IP协议的网络之间进行互联,则可以使用WindowsNT所提供的“默认网关”(DefaultGateway)来完成。⑦主机名。网络中唯一能够代表用户或设备身份的只有IP地址。但一般情况下,众多的IP地址不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给予每个用户或设备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如“HAOYUN”。
2选择网络通信协议的原则
2.1所选协议要与网络结构和功能相一致。如你的网络存在多个网段或要通过路由器相连时,就不能使用不具备路由和跨网段操作功能的NetBEUI协议,而必须选择IPX/SPX或TCP/IP等协议。另外,如果你的网络规模较小,同时只是为了简单的文件和设备的共享,这时你最关心的就是网络速度,所以在选择协议时应选择占用内存小和带宽利用率高的协议,如NetBEUI。当你的网络规模较大,且网络结构复杂时,应选择可管理性和可扩充性较好的协议,如TCP/IP。
2.2除特殊情况外,一个网络尽量只选择一种通信协议。现实中许多人的做法是一次选择多个协议,或选择系统所提供的所有协议,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协议都要占用计算机的内存,选择的协议越多,占用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就越多。一方面影响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另一方面不利于网络的管理。事实上一个网络中一般一种通信协议就可以满足需要。
2.3注意协议的版本。每个协议都有它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的协议都有它最为合适的网络环境。从整体来看,高版本协议的功能和性能要比低版本好。所以在选择时,在满足网络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高版本的通信协议。
2.4协议的一致性。如果要让两台实现互联的计算机间进行对话,它们两者使用的通信协议必须相同。否则中间还需要一个“翻译”进行不同协议的转换,这样不仅影响通信速度,同时也不利于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3TCP/IP通信协议的安装、设置和测试
局域网中的一些通信协议,在安装操作系统时会自动安装NetBEUI通信协议;在安装NetWare时,系统会自动安装IPX/SPX通信协议。在3种协议中,NetBEUI和IPX/SPX在安装后不需要进行设置就可以直接使用,但TCP/IP要经过必要的设置。下面是WindowsNT环境下的TCP/IP协议的安装、设置和测试方法。①TCP/IP通信协议的安装:在WindowsNT中,如果未安装有TCP/IP通信协议,可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网络”,出现“网络”对话框后,选择对话框中的“协议/添加”命令,选取其中的TCP/IP协议,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系统会询问你是否要进行“DHCP服务器”的设置。如果你的IP地址是固定的,可选择“否”。随后,系统开始从安装盘中复制所需的文件。②TCP/IP通信协议的设置:在“网络”对话框中选择已安装的TCP/IP协议,打开其“属性”,在指定的位置输入已分配好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如果该用户还要访问其他WindowsNT网络的资源,还可以在“默认网关”处输入网关的地址。③TCP/IP通信协议的测试:当TCP/IP协议安装并设置结束后,为了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测试。笔者建议大家使用系统自带的工具程序PING.EXE,该工具可以检查出任何一个用户是否与同一网段的其他用户连通,是否与其他网段的用户正常连接,同时还能检查出自己的IP地址是否与其他用户的IP地址发生冲突。
【摘要】本文阐述了驱动桥齿轮机械闭式试验台对加载器功能的特殊要求,对现有加载器的诸多方案进行了对比、选择,最终研制出完全满足美国、日本驱动桥齿轮试验规范要求的新型加载器及其测控系统。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厂齿轮研究所产品试验室现有的驱动桥齿轮机械闭式试验台,已经不能满足主机厂驱动桥齿轮试验的规范要求。其别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引进美国、日本技术的吉普轿车驱动桥齿轮的试验规范对转速和扭矩的要求。为此我厂决定对现有驱动桥齿轮机械闭式试验台进行改造,改造后的试验台运行转速要达到20__ r/min.;加载扭矩要达到20__ nm。试验台为了达到这一技术指标,现有的液压加载器已不能满足试验规范的要求,于是研制一种新型加载器和测控系统便提到议事日程。二.加载器概述:在机械闭式试验台中,加载器是很重要的部件。这是因为封闭回路中的负荷要靠它造成,另外其性能还直接影响试验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多年来,人们对它所下的功夫很多。甚至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数十年来机械闭式试验台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加载器的发展。据统计,现今国内外经使用证实行之有效的加载器多达数十种。适用的加载器种类虽然多,但是按动力学原理可将加载器分为三大类:1.简式加载器;2.支反力式加载器;3.力矩式加载器。在每一大类里又有诸多结构形式的加载器,下面有代表性地列举一些,详见下表1:表1 加载器分类一览表种类分 类型别结 构 特 点备 注简式加载器非差动简式(联轴节式)ⅰa普通刚性联轴节见图-1ⅰb蜗杆传动付,壳和轮封闭,蜗杆施载见图-2ⅰc弹簧联轴节,螺钉施载ⅰd大导程方牙螺旋齿花键联轴节,液压轴向施载ⅰe扇型齿花键(或称叶片式摆动油缸)液压联轴节见图-3ⅰf带偏心重块的齿轮联轴节ⅰg滑轮绕绳式联轴节,砝码施载差动简式(离合器式)ⅱa普通盘状摩擦离合器ⅱb液力偶合器支反力式加载器支反力式ⅲa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箱,一齿轮轴向施载ⅲb两套螺旋相反参数相同斜齿齿轮传动箱ⅲc带惰轮直齿圆柱齿轮箱,惰轮平移动施载ⅲd为单级链传动ⅲe为两套相同链传动ⅲf蜗轮传动箱,轮和杆封闭,蜗杆轴向施载ⅲg带有悬挂重砣杠杆的平衡减速器,重砣加载见图-4皮带传动ⅳ平皮带(三角皮带)传动力矩式加载器非差动ⅴa同轴式啮合传动x[h],w[b] 为封闭端,y[a]施载见图-13(a)ⅴb同轴式啮合传动 为va方案封闭端对调,y[a]施载见图-13(a)ⅴc同轴式啮合传动 x[a],y[b]为封闭端,w[h]施载见图-13(c)ⅴd同轴式啮合传动 x[a],y[b]为封闭端,w[h]施载见图-13(e)差动ⅵa同轴式啮合传动 y[a],x[h]为封闭端,w[b]施载见图-13(a)同步传动ⅶa同轴式啮合传动a[h1 a1 ],b[b2]为封闭端, c[a1]施载见图-5ⅶb同轴式啮合传动a[a1b2],b[v2]为封闭端, c[h1]施载 见图-6ⅶc同轴式啮合传动 a[a2],b[b1b2]为封闭端,c[h1]施载见图-7ⅶd同轴式啮合传动a[b1b2],b[h2]为封闭端,c[a1]施载见图-8衡量一种加载器的好坏,可按如下各项性能要求满足情况来评定:1.结构简单;2.结构紧凑;3.冷加工工艺性良好;4.装配工艺性好;5.对零件材质及热处理无过高要求;6.维护保养简便;7.能在试验台运转中改变封闭端力矩的大小;8.能在试验台运转中改变封闭端力矩的方向;9.改变封闭端力矩大小操作简便;10.改变封闭端力矩方向操作简便;11.在试验台长期运转中封闭端力矩值能稳定维持;12.施载运动行程角允许值无限;13.具有力素放大能力;14.运转中能耗极小;15.运转中震动与噪音很小;16.通用性良好,可以方便地串入任何封闭回路中;17.施载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简单。其中1~6为结构性能,而7~16为使用性能。用这17项性能要求来衡量上表中所列26种加载器方案的优缺点,列表2如下:表2: 加载器方案性能对比一览表型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ⅰa√√√√√√×××××√×√√√√ⅰb√√√√√√×××××√√√√√√ⅰc√√√√√√×××/××√√√√√ⅰd√√√√√√√√√√√×√√√√√ⅰe×√×√×√√√√√√××0√√0ⅰf√√√√√√0/0/√×√√√√√ⅰg√×√√√√√/√/√0×√×√√ⅱa√√√√××√√√√×√××××√ⅱb×√×√×√√√√√√√××√×√ⅲa√×00×0√√√√√×√0××√ⅲb××00×0√√√√√×√0√√√ⅲc×××××0√√√√√××0××√ⅲd√×00×0√×√×√×××××√ⅲe√×00×0√×√×√×××√√√ⅲf×××0××√√√√√×××××√ⅲg√×00×0√×√×√×××××√ⅳ√×00√0√0√00√××√×√ⅴa×000×0√√√√√√√√××√ⅴb×000×0√√√√√√√√××√ⅴc0000×0√√√√√√×0××√ⅴd000××0√√√√√√√0××√ⅵa×000×0√√√√0√×0××0ⅶa×√××√√√√√√√√√√√√×ⅶb×√×0√√√√√√√√√√√√×ⅶc×√××√√√√√√√√√√√√×ⅶd×√×0√√√0√0√√√√√√0种类如此繁多的加载器之所以能够共存,是由于它们各自有其特点与适用范围。现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典型加载器,例如:1.扭杆式加载器是简式加载器的一种,其结构见图-1。在突缘处是一对普通刚性联轴节,通过扭杆使两个半联轴节相对扭转一个角度位移,然后将其锁紧,这样在系统内就施加了载荷。它的缺点是不能在运转过程在加载。由于结构简单,50年代~60年代初期,国内汽车变速器试验中应用较多。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尼曼教授所创建的齿轮试验室已把这种加载器所构成的试验台标准化,并用这种试验手段进行了30多年有价值的试验。 图-1 图-22.扭角调节器是也是简式加载器的结构之一,见图-2所示,其内部结构实际上是一套蜗轮传动付,其扭转角度不受限制,且可以自锁。缺点是只能靠人力在静止状态加载。
图-33.液压加载器是我厂研制,使用已有30多年的另一种简式加载器。其结构由液压箱、摆动油缸及控制器构成。见图-3所示,摆动油缸的扭矩由液压推动叶片产生,叶片数一般为2~4片,当叶片数为3时,转角为100°。扭矩范围为500~6000nm,其扭矩随液压变化的规律比较稳定,适用于程序控制,载荷可以精细调节,也可以反向加载,缺点是扭转角受限。它在简式加载器中应该是一种操作轻便、性能较好的加载装置。4.摇摆箱式加载器是属支反力式的一种加载器,在国内早期应用较广。其结构见图-4,带有悬挂重砣杠杆的平衡减速器,在重砣q作用下,驱使齿轮1和齿轮2按箭头所示方向转动,但是齿轮3、4阻止其转动,遂使齿轮互相咬紧。这样,封闭系统内就被施加上了载荷。这种加载方式结构简单,可以在运转过程中调整和测量施加的载荷。但是增大扭转角度,改变载荷方向困难;且在运转中发生明显的抖动,影响试验的准确性。
图45.如图-5所示是一种美国格里申公司在50年代研制的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同轴力矩式加载器,它是由两套同轴式啮合传动系统串联而成[见图-13(d)、(f)]],施载装置为双向作用控制式微电机,传递扭矩方向可以任意改变。6.如图-6所示是前苏联60年代研制的另一种同轴力矩式加载器,它是由两套相同的同轴式啮合传动系统串联而成[见图-13 (g)],施载装置为双向作用控制式微电机。后由全苏建筑与道路研究所对 这种加载器作了系列化设计,极限封闭端力矩为250~10000nm;封闭端转速达1400~2500r/min;施载电机功率为0.093~0.6kw;两级传动比达13300:1。7.如图-7所示是某大学研制的目前国内通用性较好的一种同轴力矩式加载器。它也是由两套同轴式啮合传动系统串联而成[见图-13 (g)、(f)],施载装置为双向作用控制式微电机,封闭端极限扭矩为±25000nm;封闭端极限转速达6500r/min。8.如图-8所示的同轴力矩式加载器是国内为解决国产船用齿轮箱(内有液压式多盘摩擦离合器)的耐久试验而提出的,它也是由两套相同的同轴式啮合传动系统串联而成[见图-13 (a)]。所使用的施载装置为小型(或微型)水力测功机。
三.新加载器方案的选定:我厂驱动桥齿轮机械闭式试验台改造前的结构原理,见图-9所示,采用叶片式液压加载器方案,其缺点是即使叶片数选最少为2时,这时的扭转角也只能增加到127°。由于系统内有4根半轴,系统的刚性比较低,当时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加一个扭角调节器。在每次试验开始前,先将扭角调节器调整出一个初始角度,然后再用液压加载器加载进行试验。该试验台使用的扭矩一般不大于1000nm,转速一般不高于750r/min。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主机厂试验规范要求的试验转速越来越高,加载扭矩也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将新加载器设计转速定为3500r/min;设计扭矩定为2500nm。由于扭角调节器不容易动平衡,上高速时会抖 转接箱 加载齿轮箱 扭角调节器 减速器 皮带传动 试验样品 转矩转速传感器 液压加载器 转接箱 电机 图-9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取消扭角调节器,这样要使液压加载器增大扭角,就要将叶片式液压加载器方案改变为螺旋式液压加载器的方案。其结构见图-10所示,由液压推动活塞往复移动,活塞不转动,在活塞心部的大导程螺母就迫使螺杆转动,活塞移动一个导程,螺杆就转动360°,这样在系统内就施加了载荷。但是螺旋式液压加载器设计、制做,不是我厂的技术优势。于是我们委托某大学液压教研室设计、研制这种加载器。这种加载器的工艺难点:一是配磨螺旋副;二是主轴心部的深孔加工(配压阀对活塞a面供油时,液压油从主轴心部走,供油孔深度较大)。最终因此深孔无法加工,不得不改变配压阀原设计方案:将原配压阀仅在b方向供油,改为两个配压阀在a、b两个方向供油,这样在a方向的配压阀密封圈内径就由原来φ60mm增大到φ170mm。由于液压加载器供油用的配压阀,不能随主轴旋转,这样配压阀高压密封圈由于工作线速度的限制,试验台主轴转速要达到1500r/min以上就比较困难,于是试制工作中止。但是我们认为如上图所示的原设计方案仍然不失为一个好方案。在广泛调研中,我们又发现某大学与某厂共同研制的滚珠螺旋加载器,其结构原理见图-11,实际上是表1中ⅰd型方案的改进。图中螺旋轮3、4旋向相反,外装滚珠套筒5,当电机经蜗杆减速器驱动加载螺旋8,由横键7和拉杆6使套筒5产生轴向移动,驱使螺旋轮3、4向相反方向转动,于是在系统内产生载荷。这种加载器转速能达到3000r/min,只要螺杆足够长,就能使扭转角满足使用,能动态加载,载荷精度高,但因价格高未谈成。
图-11最后,我们决定自己研制一种比其价位偏低,但是性能更好的加载器。通过多种方案对比选择,我们将新加载器的设计方案锁定在同轴力矩式加载器的方案上。为了通用性好,加载器方案的工作型式定为水平支架式,两端由法兰盘输出扭矩,其结构原理见图-12所示,加载器本身实际上是一个能高速运转的旋转体,其内部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电动机、制动器和减速器。这样就要求电动机和制动器体积尽量小,其中电动机要求三相交流380供电。
图-12以便容易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按载荷谱加载;制动器要求工作在失电制动状态,以便能在不耗能状态下保持载荷精度,于是我们选择了yej系列带盘式制动器的微电机。不难看出减速器设计是加载器的核心技术,在我们研究了诸多同轴力矩式加载器的方案后,认为应该吸取它们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其设计原则是:1.减速器结构要紧凑,回转半径要小,轴向要短,重量要轻;2.结构要尽量简化、优化,要轴对称,以便容易动平衡、上高速;3.力素放大能力要尽量大,以便实现使用微电机输出大扭矩。根据设计原则,减速器经过设计计算,减速比要大于10000才能满足加载速度和扭矩放大的要求。这样大的减速比,其内部啮合传动系统宜选为两级串联。据有关资料介绍,常用的同轴啮合传动结构基本型式有如下十种,见图-13所示,其中(a)~(f)及(i)、(j)为2k-h型行星和谐波传动;(g)为k-h-v型行星或摆线传动;(h)为3k型行星传动(注:k为齿轮,h为行星架,v为转轴)。一般的同轴力矩式加载器采用的内部啮合传动结构无非是这些基本型式的一种或者两种的串联组合,或改进而成。我厂新加载器方案的减速器内部结构采用的啮合传动型式也不例外,只不过是进行了精心的优化设计,满足了设计原则的要求。
图-13四.新加载器的测控系统:在新加载器机械图纸设计完成后,又进行了测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其功能要求是:1.通过工控机按试验规程自动控制过程,能实施自动等幅加载,随机加载或按载荷谱加载,使试验条件能逐步逼近和模拟产品使用的实际工况进行试验,提高试验水平。2.在试验调试和试验过程中能观察到载荷曲线、峰值、加载时间和扭矩角度位移,便于监控。 自动测控系统实现原理为: (1)微电机―――控制卡等―――软件(控制部分):通过工控软件实施模拟或数字量控制,起动加载器实现同步加载和自动加载,自动补偿功能、等幅及载荷谱加载等。 (2)测速传感器―――数据采集卡等―――软件(测量部分):1.扭角显示―测速传感器测量出微电机转速,软件记录加载时间,再根据减速器的减速比,转换成扭角值。2.载荷显示-转矩转速传感器获得信号由计算机显示转矩值。五.新加载器的研制实施:目前新加载器已经研制成功,命名为bc*j-25/35型电动式机械加载器。经过试验验证额定扭矩为±2500牛米,额定转速为3500转/每分钟,在短时间内扭矩、转速允许超过额定值的一倍半;工作时正常耗电量不会超过一千瓦,达到了原设计要求。已经安装在驱动桥齿轮机械闭式试验台进行使用。其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技术更先进,结构更合理,性能更优良,运行更可靠,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本研制成果属一项技术创新工程,其具有独特的经过优化设计的内部啮合传动系统——比同类产品结构简单而紧凑、轴对称性好、体积小、质量轻,实现转速更高。已经申请获取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该加载器产品外观,见图片一所示;其测控系统计算机界面,见图片二所示:
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在京揭晓。44岁的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与邓中翰、吴曼青一起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刷新了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记录,成为新增选的48名院士之一。这一消息不仅让于全的九江家乡人为之骄傲,更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
出人意料的选择
对熟悉他的人来说,于全当选为院士这一消息并不意外,自幼天资聪颖的他,求学与科研之旅可谓一路坦途――
1982年,于全17岁时以九江市高考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成为其母校同文中学和九江市三中的荣光。1986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物理系电波传播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6月30日,作为该校唯一入选的国家公费研究生,被派往在欧洲通信界大名鼎鼎的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
初到法国,按法国规定必须首先取得攻读法国博士的资格(即DEA),一年后,不服输的他以全优的成绩在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同学中名列前茅。此后3年,在集光纤、通信、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于全苦心修炼,先后取得了多功能光纤传感器、光纤网络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3项重要科研成果,撰写的6篇学术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创造的可调式光纤藕合器获得法国专利,出色的科研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1992年5月11日,于全顺利地通过了博士答辩,《多模光纤效应的研究及在光纤网络CAD中的应用》作为一等论文,被列为里摩日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范本,专家评判“非常出色”。尤为人称道的是,于全在论文中解决了法国巴黎地铁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光纤网络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时间,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外诸多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纷纷邀请于全加盟,他却毅然谢绝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优越条件与丰厚待遇,在1992年6月30日即他出国4周年这一天回到祖国,成为同期70多位留法中国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成归国的博士。
“4年留学生活,开拓了我的思维,也给了我自信。我受不了西方人居高临下的同情与怜悯,不甘于做发达国家的‘二等公民’,选择回国创业就是希望能在祖国这块土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求一种在科技创新上与西方列强精神平等的途径。”在于全心中,国家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祖国送我出国深造,4年就得花费50多万元人民币,相当于5000个农民1年的农业税,这是人民的血汗钱呀!”留学4年,承载着祖国消息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成为他了解祖国的窗口,这种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在1400多个日夜中深深浸入他的血液。
彼时,像于全这样的人才,在国内也是“宝贝疙瘩”。在首都机场,于全就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给“预订”了,很快航天部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有意请他加盟的单位络绎不绝。与于全同期回国的学者,不少选择了高等学府,成为了行业领军者,保持着在全世界行走的高度自由。那时,中关村已经出现了收入高达5万元的年薪,像于全这样的“海归”精英,可以拿得更多。
这时,一位好友给他介绍了总参某研究所。所领导和于全促膝长谈,谈的不是条件,不是待遇,而是我军目前的通信现状及其与国外的差距。于全感觉自己的血管里有一股热流在奔涌,他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多个国内知名学府与大型企业的邀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部队。这个选择,意味着月薪300多元,而且,要受到部队高度的组织纪律约束。
在当时,于全的选择太出人意料,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回答为什么回国、入伍这两个问题,只因为好奇、不解的人实在太多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于全含笑谦称:“像我这样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但是有我这样机遇的人不是很多,是部队给我提供了干大事的条件。要说起来,我当时的选择也是一种思维上的创新。那时,国内洋博士不多,军队里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到军队后很受重视。正所谓,别人不太容易想到的,往往是机会最多的;不随大流,机会概率才会高。”
1992年9月4日,于全穿上国防绿,成为总参某研究所通信研究中心工程师,17年间,他历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中心主任、总工程师,200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一。
洋博士的自适应
许多人都以为于全在部队顺风顺水,实际上,这位留法4年的“洋博士”曾经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自适应过程――
初进军营,部队并不因为于全是一名特殊的新兵,就给他特殊的照顾。几个月封闭的新兵训练,让于全感觉丝毫不比搞科研轻松,但这也锻就了他作为军人的刚毅与坚韧。
在山西完成新兵训练后,于全回到北京。当时各种舆论都将于全“举得很高”,媒体的轮番“轰炸”与重压,让他感觉压力很大。“最痛苦的不是后来睡实验室吃方便面做项目的日子,而是那段找不着北的日子。”
一次与同学聚会时,同学跟于全开玩笑说:“在法国,你好比‘人头马’,是高档货;刚回国,你好比‘五粮液’是抢手货;当了兵,变成了‘二锅头’,是大路货。怎么样,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想吃后悔药了?”于全表面上嘿嘿一笑,心头却是沉重的,怎样尽可能快地完成自适应过程成为他那段时期重点考虑的问题。
放下“洋博士”身价,虚心向“老人”学习,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原来学的是物理专业,读博时学的是光纤通信,进入总参某研究所后,转攻无线通信。而且,军事通信与民用通信之间存在差异,我对军队的特点、需求完全不了解,因此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学起。”半年时间,他所阅读的书籍与资料,摞起来比人还高。
那段时间,于全每天清晨7时就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去几百米外的食堂打来开水,然后拖地、擦桌子。“我想通过这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告诉大家,洋博士没什么了不起。同时,也想看看,从无拘无束到纪律严明,自己的自适应能力究竟怎样。”就这样坚持了三四个月,于全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所里的“老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脚踏实地的“洋博士”。
这段自适应心得,后来被于全总结为“打扫卫生理论”,成为其所在单位人所周知的信条之一。在于全看来,扫地、拖地、打水、擦桌子,这些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却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处事心态与精神格调,只有脚踏实地干事、真正融入团队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如果只看外表,没人知道他是海归。”于全的战友们说。他经常会穿着作训服,与野战部队最基层的战士们混在一起。“只有这样,我才知道部队需要什么样的通信装备。”于全解释说。
凡是蹲过点的部队,于全都能叫出每一名通信士官的名字。在他的带动下,课题组的同事都爱上了基层蹲点试验,正是在这种深入接触与调研中,于全与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耐得大寂寞,才出大成果
接到第一个课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加快项目进度,于全与他的两名助手放弃了休息日,加班加点查资料、编程序,每天都干到深夜,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凑合着在实验室睡一觉,500多个日日夜夜,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计算机程序枯燥而又繁琐,他们反复地编写、修改,再编写、再修改,光编制的程序就达几十万条,打印出来足有几公里长……
1994年12月,于全主持设计的野战通信网计算机仿真系统研制成功,并荣获1995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有10多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研制时间之短、质量之高,令专家们惊叹,更让人惊叹的还是它的神奇功效,如今,这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无线通信、保密通信、电子对抗等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已成为掌控战场物质和能量流向的关键因素,制信息权成为决定战争胜负新的战略制高点,军队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世界新军革和各国军队转型的核心内容。多年来,协同通信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军队通信畅通的一大难题。这一世界性难题引起了于全的关注和思考。
“软件无线电”这项刚刚萌芽的新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研究所领导全力支持他的大胆设想,筹备60多万元人民币,从全所选调精兵强将,组成一个包括2名博士、5名硕士在内的课题组,协助于全一起攻关。
“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野战电台运行数据来支持,在立项后一年多时间里,于全和他的团队从青藏高原到天涯海角,从辽东半岛到东海之滨,跋山涉水,战严寒,冒酷暑,深入陆海空通信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仅搜集、归纳的各类数据就有数百万条。
1998年11月,于全和他的团队以最少的经费和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成功地实现了我军不同频段、不同体制电台的互连互通,较好地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难题,被誉为“自模拟过渡到数字之后无线通信领域的又一场革命”,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
荣誉接踵而至,“耐得大寂寞,才出大成果”,为排除干扰,于全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成果不急于报奖,不急于出专著,不接受媒体采访。他淡泊名利,多次在报奖时划去自己的名字,还常把自己所得奖金悉数分给他人。他常说:“泰戈尔说得好啊!鸟儿的翅膀绑上了黄金,怎能飞得远呢?”
正是在这种清醒与淡定下,于全率领他的团队继续瞄准世界军事信息技术发展前沿,马不停蹄地创新,先后完成了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成功研制出我军第一代战术通信网,实现了通信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7年来,于全刻苦攻关,不断创新,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科技奖一求是工程奖;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全军通信系统优秀科技骨干;总参青年标兵;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总参优秀科技干部;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奖项。一批科研人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成为我军通信领域的中坚力量,而他自己也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军事通信学科带头人,是当代青年景仰的偶像之一。
文理兼备的“交联”式读书与学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全来说,惊喜之外,更是责任。“它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今后,我将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与更大的舞台上,为自己所钟爱的军事通信事业而奋斗。”
在一般人眼里,于全是一个传奇,他的人生写满精彩,充满创新。前辈称赞他“思维不拘一格”,学生说他“善于出奇制胜”,而于全自己却谦逊地说这得益于“交联”式的读书与学习。“交联”本是物理和化学领域的一个专业词语,于全借用过来,旨在强调一种互联互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虽然工作繁忙,但他至今依然保持平均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工作再忙,也不能放松学习;不学习,就意味着放弃明天。”这是于全给自己的忠告。
于全经常阅读的书基本上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通信行业的专业书籍,第二类是作战理论方面的军事类书籍,第三类是涉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图书,第四类则是小说、散文、艺术之类怡情养性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