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面深化改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据《光明日报》报道 教育部、财政部近日在北京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袁贵仁强调,实施好“2011计划”,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2011计划”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一要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要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为导向,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二要准确把握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这个工作重点。要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三要准确把握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这个本质要求。大力推进高校深化改革,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坚持全面开放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坚持多元化推动方式。四要准确把握推动和引导相结合这个重要特征。推动高校在先期组建、充分培育基础上进行项目申报和认定;引导所有高校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踊跃参与协同创新。
袁贵仁要求,要稳步推进“2011计划”顺利启动,保证计划科学平稳可持续实施。一是加强领导,精心谋划,保证开局良好。各地各高校要稳步推进改革,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进度和时机,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和合理诉求。二是通盘考虑,远近结合,突出质量。各地各高校要择优遴选条件较成熟、前期基础较好并具有较强优势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不搞层层发动,不搞全面开花,不搞临时拼凑,坚决防止盲目申报、劳民伤财和不正之风。三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取得实效。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要找准重点难点,加大力度对开展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具体困难给予保障支持。四是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科学合理实施。要不断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尽快研究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及绩效评价等办法,完善细化第三方评审专家和评审机制。五是多方协作,明确责任,形成推进合力。各地各高校要争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资源,努力为计划的安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 资料室 图书馆 知识服务 特色资源数据库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Service Direction of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in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
YI Zhe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ge, libraries, library management theor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Issues and experiences encounter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actical work,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of University Library, trying to find the new era, especially in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environment, to play professional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optimal way, flexible service, convenience features such as. Proposed road in the future, the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s provide knowledge services,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ference room;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featured resources databas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我国的高等教育近五十多年的发展以来,由特定的需要产生和成长起来的院系资料室,在高校院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一直扮演着校图书馆无法替代的角色。在国家进入深化改革年的大环境下,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份子,院系资料室对自身特性和发展方向也需要步入新一层次的思考与探讨。
1 资料室的特性和新时代赋予的特点
1.1 室藏文献的专业性
尽管比起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分馆来说,院系资料室的室藏文献的总量并不算丰富。但是从专业性来看,院系资料室更具有针对性,并且文献类型更加丰富、资源更多。以本院资料室的地图学文献为例,不仅包括地图册、地图集、地图纸的纸质版及电子版等常见的类型,还有卫星影像图、遥感影片和自然地貌立体模型等不太常见,但专业性很强的文献类型。并且,由于内容有一定的敏感度,这些资料一般不参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目录编目。
另外,即便是非专业的文献,院系资料室的文献收藏也有普通学校图书馆所无法企及的程度。在院系发展历程中,院系资料室不仅是院系师生借阅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的场所,逐渐地,更成为了教学、科研成果的档案室,除了历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保存良好外,还保存了部分灰色文献,包括部分老师的纸质课件和科研项目报告,院系内部搜集整理的科技报告,专业教学、科研软件的使用手册,以及院系教授论文集等非正式出版文献,都是专业教学课题组数十年来的一代代教师继承积累的心血成果。
这些特色资料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研究价值较高,且由于非正式出版,一般渠道较难获得,因此,在院系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资料分类方式的灵活性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公共、高校图书馆及较大的单位资料室的正式出版文献基本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科图法)进行分类。
对于绝大多数正式纸质出版物来说,中图法和科图法是足以科学、全面地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资料室服务的专业特点,以及涉及到品类繁多的非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这两种分类法将面临一些困难:(1)无法满足院系师生科研、教学和学习的特殊需求;(2)未能涵盖所有文献品类;(3)仅顾及到文献的学科内容特点,难以顾及文献外形的特点。以最后一点为例,在本院资料室的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地图集的尺寸各有不一,而书库收藏条件有限,若按照中图法或科图法分类,将导致上架严重困难。
因此,多元化的分类方式在资料室的工作实践中渐渐形成了。根据院系专业特点和师生科研、教学、学习的不同需求,各个院系的资料分类方式也各有特色,并且不断发展,以求与实际需求更加贴合。
1.3 借阅服务的便利性
与普通图书馆不同的是,资料室的借阅制度更加灵活便利,以最大限度满足师生对文献的借阅需要为服务宗旨。由于在院系中,师生联系的紧密度远远超过校级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图书馆,对读者的身份了解不仅仅局限于一张借阅证,因此可以做到除保密资料的借阅严格遵守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相关规定和保密文献借阅制度外,其他公开文献的借阅在一定条件下打破借阅制度。
此外,由于院系内部通讯的便利,院系资料室的借阅服务更是超越了工作时间的,一切以为师生服务为准则。
1.4 服务的直接性和深入性
随着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现代高校资料室工作由围绕文献为主逐步向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转变,出现了新的服务手段、服务对象和服务技能。
院系资料室的物理地址位于院系内部,人事关系紧靠院系,密不可分,是直接面对读者各种专业需求的阵地。利用与读者“面对面”和深入了解学科建设状况的优势,在资料室的日常服务工作中,除了借阅资料等基本服务外,还提供文献知识咨询、信息检索、信息素养培训、对文献资源利用价值进行深层次开发等增值服务。
2 资料室新的发展方向与服务特点
基于以上所讨论的院系资料室的特性,结合信息时代对科技信息传播的要求和高校教学评估等工作的开展,资料室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在高校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定位自身发展与服务的方向,是我们需要讨论和思考的重心。结合院系资料室的自身特点与服务要求,需要在知识服务、用户信息素养和辅助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重点培养。
2.1 提供知识服务,工作人员专家化
院系资料室的发展前景永远不可能是海量的室藏文献、数据库和高额的采购能力,而应该从资料室所掌握的优势入手,重点发展培养知识服务能力。
知识服务的特点有:(1)是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深化,是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综合集成的服务;(2)知识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注重与用户交互的服务,具有服务内容定制化、个性化特征;(3)知识服务是充分利用各种显、 隐性资源,采用一定技术工具,将知识提取、 挖掘出来的知识开发过程;(4)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强调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体现用户对知识的不同解释和充分合作的过程。
不同于过去常规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更注重为用户解决问题、着眼于解决效果,为用户提供主动、有效、集成的个性化服务。
为了能够为读者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要求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专家化,不仅要掌握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本院系的专业相关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随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且能够与院系师生讨论理论知识。
2.2 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加强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院系资料室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特色文献资料。想要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信息时代站稳脚跟,无疑需要利用好手上的这些特色资源,突出本专业特点,开发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院系教师在科研、教学过程中撰写的课件、已结题的科研项目成果等灰色文献数据库;第二部分为历年、历届学生毕业论文数据库,这部分资源在每年毕业论文开题和撰写毕业论文之前,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第三部分为资料室专业图书文献回溯资源库,在资料室长年运行过程中,通过专业采购、院内外友情捐赠以及图书馆内部流通等渠道,积累了大量经典图书文献,有不少在国内甚至亚洲都属于少见的精品。由于院系调整、场所变换、管理人员变更等客观因素影响,这些文献有的埋藏在书库深处,有的散落在资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的其他角落,应该将这些资料进行搜索、整理、编目,建成本院系无可替代的回溯资源库;第四部分为与图书馆学科馆员合作,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本院系专业相关的特色资源,定期跟踪、最新信息。
2.3 服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高校各项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建设,尤其在学校深化改革、大力加强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科建设更是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学科文献资源服务是院系资料室强化特色、彰显优势最有效的手段。
在学科发展建设方面,院系资料室具体可以做到:根据所服务专业学科的需要,发挥其服务直接性的优势,在深入了解本院专任教师、课题组研究课题目标、内容及其进展的基础上,在图书馆的协助下对馆藏文献、各种数据库及网络资源等进行分析研究,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信息重组,从而形成有序的二、三次文献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要确定图书馆牵头的一体化管理原则,资料室与其在规划、平台和业务上达到统一,利用图书馆藏书丰富、结构完整、设备齐全,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发挥资料室自身专业性强、小而精的特点,实现互补,共建校园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的多渠道、多层级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料室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李晓鹏,颜端武,陈祖香.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现状、趋势与主要学术观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0(6).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大多地方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要不要转,如何转这些问题把握不准,一些学校没有对自己的办学层次明确定位或者是定位不准,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年年改,年年变,没有固定的模式。专业规划设置如此,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开设,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如何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难题。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的要求对相应课程的总体规范与安排要求极高。特别是软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准模式和培育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从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铜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融合模式和两段两维的综合评价机制。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要求及考核内容。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4]。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总结
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中目前的教学情况和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1.人才创新方面的需求与专业课程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快速更新的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都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要求,就是进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目的。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进行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不但要与目前的情形相适应,而且要足够完善,同时将课内外结合起来。但是大学中的课程不管是时间安排还是内容方面的局限性都比较大,因为课程的整体时间和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些新的知识全部规划课程中,人才需求创新性和专业课程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是这么产生的。
2.人才需求多样性和建设课程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如今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交叉综合特征,例如遥感这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在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同时遥感交叉综合也更深入。很多地理信息专业知识都从单一的技术服务发展成为了综合性的技术服务,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从单一的应用型需求变成了高素质复合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不相满足。但是教育型的地方高校受到体制限制、经费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难免有滞后的问题,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科的发展脱节,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到最先进的知识,也没有机会去进行实践等,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和科研联系不够紧密的现实与培养复合型人才之间的矛盾。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够重视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在科研教学方面投入较少,学生既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同时也不符合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部分教师只进行教学,缺乏课研成果导致讲课没有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堂上没有传递足够的信息量,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有课题的教师则会在科研方面投入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没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这样造成最终的结果就是科研和教学之间严重脱节或者科研超越了教学,科研并没有对教学进行服务,也没有发挥作用促进教学的发展,对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项培养目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关系
科研和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分离的部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教学可以传播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知识,而科研又是教学基础所在。高校要持续发展并且保持健康而稳定的状态,就必须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妥善地处理好。
1.树立正确的观念,进一步深化改革课程教学。地方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以在培养教育型地方高校人才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型地方高校自身来说教学的中心位置不可动摇,同时还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型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从学校的现状、地方特色和教学内容出发,树立科研育人相关理念,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化而科学地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有了这种理念的指导,就可以将具体的科研课题和课程建设融为一体,深化改革课程教学,教学开展的背景可以是科学研究,将传统而单一的研究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并且改革课程的综合过程,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且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将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作为主线来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成果成为目标。首先以大纲的要求为标准,以科研为依据来整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并且进行优化设计,将与时代不符合的陈旧内容删除;选取国内外其他的教材中对本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帮助的内容融合到主讲教材中,同时例如地理研究、地理学报、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等期刊也可作为参考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教师及时转化科研成果成为教材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科研成果在融入了教学内容中后可以充实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例如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典型绿洲景观动态变化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师生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教师自己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新技术、新理论或者新方法等产生,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引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修正。例如在教授地质遥感或者环境灾害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期间的遥感影像;在讲解热红外遥感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利用热红外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引入进来,开拓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对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将教学科研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丰富教学和互动的方式。如今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学会充分地利用这些技术,例如通过网站获取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科研数据。对于网络上的各种热点事件师生也可以共同关注并进行交流,例如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等。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将学生学习课程的空间扩展开来,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手段给学生。
3.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强化科研,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实验教学对于很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验教学中也需要将科研成果引入,对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进行不断的强化。学校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可以在综合性和设计性方面更加重视,学生一边完成了学习过程,一边锻炼了自身分析综合问题并且将其解决的能力,对教师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活动的过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有热情和兴趣进行自主探索。
尽可能实现本科毕业论文和科研课题的结合,真正将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科研课题的研究性很强,一般都是对专业知识领域最近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而毕业论文对于本科生来说非常重要。将毕业论文结合科研课题,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来完成毕业论文,这相当于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还能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样产生的论文也是独一无二的,不用担心抄袭问题。教师可以吸收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或者介绍学生去相应的单位实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科研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多毕业生都是在导师的项目中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论文的学术价值也都比较高。
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科研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的创作和发表,或者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相关知识的学科知识大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将科研成果在这些活动中转化成为教学内容,并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信以及更好的综合能力。例如:安徽省大学生GIS技能大赛以及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GIS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等。
三、以《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为例进行专业课程建设
一、组织学习活动,宣传贯彻党有关国资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
年初以来,为了让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了解国有资产管理知识和工作动态,扩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会想尽一切办法,不错过任何宣传机会。一是借助各类刊物刊登一些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研讨文章,着力介绍了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报纸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三是组织会员学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
二、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深入发展,全力促进10个国有资产流动项目,实现国有资产有效流动。
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框架。
按照《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专项推进工作方案》要求,积极配合市编办、研究室完成市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时组建鞍山市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委员会工作,构建起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框架。研究设计我市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起草《鞍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等方面汇报稿,完善国资委人员构成,履行出资人职能,力争做到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统一,以出资人的身份继续调整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通过存量吸引增量,存量融资、存量收益、存量置换等手段,对城市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
2、围绕政府经济工作中心,积极推进国有资产有效流动,促进我市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
年初,为遵循这一原则,研究会组织全体会员,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资产不流动,必然失去生命力。利用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对城市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的新思路,通过以存量吸引增量,存量融资、存量收益、存量置换方式盘活市政设施、公益设施的国有资产,为城市发展获取资金的建议。市国资办通过多方论证,起草了《鞍山市国有资产流动项目实施方案》,经市重大专项推进组审议后报市政府批准印发《关于印发鞍山市2005年国有资产流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建立目标责任体系,明确时限和责任人,确保国有资产有效流动。国有资产流动工作被确定为政府重点经济工作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引进市场机制,推动国有资产流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城市发展规模,这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市国有资产管理的创造性实践。无论是国有独资的企业,还是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从大的方向、目标和战略上讲,国有资产都要有效的流动和逐渐地退出。
3、制定政策,完善措施,确保国有资产流动、退出有序进行。
按照《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专项推进工作方案》要求,在3月底前完成了《国有资产在改制过程中保值增值若干意见》或《市财政局、国资办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
起草了《鞍山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效绩评价办法》。
依据国家《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等法规政策,与市改制办、研究室重新研究调整和规范我市企业改制、国有产权转让的工作程序,将规范和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制方案的制定、批准、中介机构的委托、决定价格、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等几个方面。
三、组织参与有关学会举办的论文征集、研讨活动
年初以来,研究会始终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研究重点,号召广大会员围绕工作中的难点和棘手问题开展研究,力求研究内容有针对性,研究成果有实际意义,撰写文章对推动我市企业转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研究会先后2次参加上级或同级学会组织的论文征集、研讨活动,推荐10余篇文章参加,有10篇获奖,4篇文章被有关刊物刊发。
半年来,在上级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学会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赢得省、市社科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为研究会做好今后的工作增加了百倍的信心。
四、下半年研究会工作打算
研究会将继续团结和组织广大会员,紧紧围绕国有资产管理的中心工作、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多下功夫。
1、加快研究会的组织建设步伐,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会员队伍。研究会是社团组织,会员来自四面八方,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热衷于国有资产管理人士的支持与关注,才能越办越红火。因此我们今后要加大工作力度和辐射面,把研究会的工作延伸到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同他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2、扩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范围。今年国资办被授予社会科学院公共资产管理研究所,又给我们研究课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理论研究在不断加宽加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3、结合实际在更宽的领域探索国有资产流动方式。基本思路是以鞍山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为主线,在管好国有资产投资方面,将研究重点放在国有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上,扩大企业法人投资决策权,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建立完备的投资责任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在管好国有资产产权方面。将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同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相结合,研究制定国有产权代表的受托权利与责任,使国有产权管理同私有产权管理处于同一市场经济规则之下,发挥产权人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促使现有企业健康发展。在转好国有资产方面。认真研究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如何以平等的产权主体身份,搞好国有资产的有效流动,通过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获得源源不断的国有资产投资来源。
论文摘要: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面对外来企业的竞争和内部机制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摆脱这种困境,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对企业流程再造的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企业流程再造是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并对企业流程再造的设计、实施步骤作了说明。
企业流程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已成为一种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经营管理理论思想。
一、企业流程再造的原理
(一) 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
企业流程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麻省理工学院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认为,“我们把业务流程定义为一系列业务活动,其中包括将某种或多种东西投入并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任何企业的存在都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或者产品,为此所做的各种有序的运营活动就构成了企业的业务流程。
从哈默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尝试,企业流程再造的内涵得到了更广泛的延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业务流程再造扩展到企业能力再造
在过去,我国许多企业将业务流程再造当作是一个项目来完成,这种观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企业能力的竞争,我们要将企业流程再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来加以重视,包括如何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的结果以及再造后对企业未来带来的影响等,这就需要企业不光是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更需要企业对各种能力进行深入的再造,通过对企业能力的再造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得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 从业务流程再造扩展到企业文化再造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文化的阻力往往会造成业务流程再造的失败。当前我国企业过分满足渐进式的变革,不能很好地把成果全面扩展到企业的发展中去,新的业务流程要求员工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这种转变是向传统观念的挑战,而业务流程再造往往忽略了人的因素,缺少了企业文化的相应配合,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改革效果。因此,企业流程再造不仅要对业务流程的运作方式进行再造,更应该对企业文化进行再造,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应用与评价
企业流程再造是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它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的局限,适应了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足。
1.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应用价值
企业流程再造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业务流程本身,而是在于它所形成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支撑着企业在同质市场上所特有的优势,使企业能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流程再造的根本目的有两点:一是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就是通过调整和改革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以节省运营的时间。二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比如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时,原来需要500元的成本,经过企业流程再造后,现在只需要400元,这就是企业流程再造的应用价值所在。
2.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局限性
企业流程再造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还没有完全成熟,还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企业流程再造倡导的是激进的变革,一切从头开始,但这对企业来说是具有相当的困难和风险的,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也有很大的干扰,一时间员工很难适应新的流程,导致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率很高。
其次,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传统的企业分工进行全盘否定存在着片面性。当前在我国企业组织的结构中,分工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将来也是一样,而企业转向以流程为核心后,虽然取消了职能部门,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分工,它们之间也必然存在分工协作,因此全盘否定传统的企业分工是不现实的。
二、企业流程再造是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已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已进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阶段。企业改革是一项多任务的系统工程,既要完善企业的结构,改善企业的经营模式,更要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改革的需求。尽管企业改革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但就我国企业目前的状况来看,要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不仅要解决企业的制度问题,还要改善企业的结构和管理权限问题,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一次彻底的改造,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达到深化改革的目标。
企业流程再造是深化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企业流程再造作为现代企业提升竞争力,减员增效的有效管理变革,它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推广,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它不仅适用于一般的企业,也适用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造,对我
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流程再造的设计
企业流程的重新设计是整个企业流程再造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对具体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注意流程中活动与活动间的“动态逻辑”,掌握流程再造的设计方法。
(一) 企业流程再造设计的起点
企业流程再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流程设计的起点应该是顾客的实际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固然重要,顾客群体的选择更为重要,一个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因此企业流程再造设计的起点除了考虑顾客的需求之外,还应该确定企业本身的战略方向(定位)。
企业定位是企业在分析了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之后确定的,它实质上是企业流程的产物。企业定位就是企业把市场需求转换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出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确定企业需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二) 企业流程再造设计的准备
企业流程再造是为企业在业绩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是为加快企业改革的进程,因此流程的设计更需要在思维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创新来自于永不知足的求知态度,也来自于对企业自身潜力和目标的深入理解。
(1) 态度。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来讲,坚持永不知足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在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上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本所在。在企业业务流程失调的情况下,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勇于设问,勇于发现事物内部相关联系,对症下药。
(2) 深入理解现有的业务流程。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理解,不仅是绘制企业的业务流程图,更为重要的是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顾客的需求和企业的战略需要。要从两个方面去审视:一是从企业的角度去审视顾客的需求;二是从顾客的角度去审视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去审视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流程的内容和由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流程再造服务。
(三) 企业流程再造的设计方法
企业流程再造是为企业消除流程中低效的活动,使流程运行更为有效,同时也是为了企业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流程再造的设计有两种方法,分别是:系统化地改造现有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全新设计。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是为了让流程运行得更好。
1. 系统化改造现有企业流程
系统化改造是在对现有企业流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现有流程进行清理和重塑。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风险小、见效快,对企业现有的经营活动的干扰也很小。
(1) 简化活动。流程再造应尽可能简化活动,主要简化的领域有:表格,砍不掉的表格是不是简明适用;程序,是否在理解和执行上有困难;沟通,是否简明扼要,清晰易懂;技术,是否操作起来方便;物流、信息流,是否畅通,有没有走弯路。
(2) 任务整合。企业业务流程经过简化之后,要对剩下的任务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保证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畅通连贯。
(3) 自动化。企业流程自动化是在对企业业务流程任务进行简化和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原有的流程上加快运行。
经过上面3个步骤,企业现有的流程可实现流程再造,虽然这个工作看起来是标准化、程序化的,但在现实中,要实现企业流程再造,就必须对现有企业流程深入了解,认真执行每个步骤才能成功。
2. 业务流程的全新设计
业务流程全新设计要抛弃企业现有流程,从根本上重新确定企业开展业务的方式。它能大幅提高企业的绩效,但相对风险要高一些。它的设计思路是从目标入手,逐步倒推,设计出符合本企业要求的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全新设计需要解决以下5个问题:① 企业的任务是什么?服务对象是谁?② 企业为什么要满足顾客的要求?是否与企业的战略一致?③ 顾客何时需要我们的服务?企业在什么时间范围内经营最为有效?④ 企业提供服务的地理范围?⑤ 如何处理上述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业务流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企业流程的全新设计就基本完成了。
总之,企业流程再造是深化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应从企业自身整体结构优化出发,将企业体制改革与企业流程再造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危重症医学;进修医生;理论教学;临床实践;专业拓展;教学模式
危重症医学专业飞速发展,却面临着基层医院危重症专业缺口断层[1],基层危重症专业人员“非专业”的尴尬[2]。继续教育--危重症专业进修医生培训无疑成为基层医疗结构青年骨干们提升专业知识最好的捷径[3]。因此加速危重症医学专业医生的高效培养,是目前解决人才资源短缺的有效可行方法。作为一家大型教学医院,怎样让进修医生满载而归、学有所得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2017年在我科进修的学员中开展理论—临床—专业拓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已取得不菲的教学成绩。
1具体教学方案
1.1教研组成员
所有教学组成员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重症医学科主治级别以上医生。具备重症教学师资要求。
1.2学员组成
全体2017年度危重症医学专业进修医生。
1.3教学方式
多媒体理论教学,仿真模具实践技能操作练习。
1.4教学内容
总教学时长为半年,进修医生进入临床后,以临床一线医生身份参与管床及科室倒班。并在前两月时间内利用下班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系统培训,要求掌握重症患者早期识别、评估与转运,及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每周一次新进展理论报告会(外文综述或文献新进展研究),使学员了解最新学科研究进展及新技术临床开展情况。每周一次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要求学员熟练掌握病理生理基础理论,学会索引及目录,学会文献查阅及制作PPT病例展示,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并指导临床科研及论文书写。使用仿真模具进行心肺复苏、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深静脉置管等技能教学,要求学员能熟练进行紧急临床抢救。
1.5教学评估
包括进修结业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了解学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结业晚会PPT汇报及论谈会了解学员对进修期间教学安排认可程度。
2讨论
随着教学体制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改革,阶段性分专业的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医疗行业对基层医生业务水平的要求日益逐高,学习成为一线医生永恒的话题。基层医生们参加学术会议[4]、前往上级医院接受系统、专业、精细化的业务培训等受教育方式称之为继续教育[5]。是基层医生们就业后提升业务水平最重要的方式之一[6],为基层医院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是上级医院向基层渗透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也为普通百姓接受更好、更精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宝贵机会,为搭建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更好造福社会奠定了基础。为将继续教育最大利益化,关于进修医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深化改革在各大教学医院逐步开展[7-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每年将接收专业大量来自全国各省市及县级单位进修医生,对如此大批的进修医生们进行集中、规范的教学管理充满了挑战性[9]。实现选派单位、进修医生与教学医院三方之间合作共赢,共同进步既是教学单位的教学初衷,也是教学单位与选派单位、进修个人的行动目的[10]。危重症医学专业起源较短,即使目前关于危重症领域先进治疗理念及专业技术已得到飞速发展,但现对于危重症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仍然相对较贫乏。尤其是基层医院,危重症医学专业医疗人才凤毛翎角。这使得基层对于危急重症处理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不足,而这种细小的差别对危重患者的打击却可能是致命的。危重症医学专业的继续教育能培养基层医院危重症医学学科骨干人才,为医疗资源向基层输送及再分配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医学教学模式发展演变至今,多种教学模式百花齐放,并各自取得了可观的教学成就。目前广为认可的有PBL[11-12]、CBS及PBL联合教学[13]、CBL[14]等教学方法。基层医院危重症专业组成来源混杂,其危重症医学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学员结业将回原单位成为科室的中流砥柱,然而受进修时长限制,无法再像基础医学理论及毕业后继续教育一样享受漫长的求学旅程,半年之内必须快速成长、独当一面。因此其教学应该更全面、系统,才能达到教学要求与进修初衷。系统规范的理论教学能提高进修医生专业理论知识,危重症医学是一门以病理生理为基础的学科,了解疾病发展的病生机制,更有助于加深对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案的理解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的应用。患者到ICU病房来,往往是疾病导致了器官功能障碍,需要强化的监测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以急性肾损伤[15]为例,急性肾功能损伤大致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其中肾前性肾损伤多为血容量不足所致,此时往往补液解决休克问题可改善肾血流供应,而肾性肾损伤多有肾脏基础疾病,此时应关注肾脏本身。而肾后性肾损伤多为尿路梗阻所致,解决尿路梗阻、通畅尿液引流可能对治疗更为获益。由此可见即使是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了相同的后果,但我们处理的原则却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准确的将书本理论熟练应用于临床及根据个体化差异恰当调整更是一线医生征服临床的关键。而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仅靠闭门造车是没有办法获得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专家教授临床上的亲授是医学路途的捷径,更是通向罗马的大路。医学这条漫漫长路,要想达到目的的彼岸。一个人的摸索与探寻,任重而道远,继续教育给小医生提供了插队的机会,而我们已开展的理论—临床—专业拓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光让学员们接受系统全面专业的理论培训盛宴,通过一线管床、值班与病例讨论、文献分享,让学员们直面临床问题,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同时,文献查阅既锻炼了学员们查阅、索引的能力,也提升了专业英语水平。此外,引申而来的论文与临床研究方面的指导对学员们的职业生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04-02
科技期刊出版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如报刊体制的改革走过了推进内部制度创新、创建多种经营格局的过程,正朝着以资本运营为助推剂迅速实现媒介规模扩张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未来五年将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用“改革、发展、创新”六个字概括了“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科技期刊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近几年来,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由点到面地持续推进。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评价“十一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是发生了大改革、大发展、实现了大变化、大跨越。
截至2010年底,全国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组建,45家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1]。相比之下,科技期刊的改革步伐则明显滞后。
二、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技期刊是科学评价、学术交流、科学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积累和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之一。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虽然从数量上我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但还远不是期刊强国,总体实力偏弱,科技期刊发展仍面临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落后,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拥有期刊总量9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将近5000种,占了半壁江山。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以编辑部形式存在,是为主办单位科研发展服务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发展结构上表现出散、乱、小的局面。编辑部作为主办单位的一个小部门甚至一个小组,人员多则七八人,少则三五人,所出版的期刊一般都是单打一。虽然我国科技期刊的种类较多,但由于这些期刊大都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而且没有严格的定位,所以重复办刊的现象严重,不同的刊名,但是其内容与形式上却大同小异。
(二)发行量小,市场认知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种类在5000种左右,种类与数量虽然不少,与其他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总体水平较差,市场发行量较小,整个科技期刊市场呈下滑趋势[2]。
由于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发行受众范围较小,所以发行量普遍不大。据有关统计(见表1),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在1000~3000册/期,约占总数的41.6%;发行量在万册以上的科技期刊仅占总数的4.5%。
(三)学术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
英国《自然》杂志2004年的被引频次36万次,影响因子32;而我国的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最高的也只有5000次,其中多数还是自引,影响因子最高的仅达到2。[4]我国科技论文年发表量有几十万篇之多,虽然近年来被SCI和EI收录的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约80%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也就是说,发表的论文并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科技期刊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仍普遍偏小,由此导致大量高学术水平的稿件流向国外。
三、对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分类推进体制市场化
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市场化是指在开放的科技期刊出版市场中,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实现科技期刊出版资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的一种机制。从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的情况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已经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他们已经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国家文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他们将如鱼得水,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二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拼搏多年,只是没有取得市场经营主体资格的科技期刊,通过体制改革,确立这些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使其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完全行为能力,改革的形势将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三是由各类事业机构或直接由政府支持运作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目前占大多数,并且多为学术期刊,生存基础薄弱,直接转企改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即使将科技期刊出版定性为经营性活动,多数已也不具备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应分步推进,对这些期刊可由各行业集团组织出版实体,也可由学会组织出版实体,而不搞一刀切,不划时间节点。因为条件成熟的、具备实力的必定会借改革的大好形势主动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经营集约化
所谓经营集约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经营要素的重组来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的经营方式,包括质量经营、规模经营和人力资源经营等[5]。大力量推进经营集约化就是要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的集团,通过调整、重组,把出版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6]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对非法人单位的科技期刊,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集团组建自己的传媒实体,主管单位将属下的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定位,搭建组稿、发行、广告等资源平台,打造行业的科技期刊品牌和出版实力。如卓众出版公司就是一个典型实例。2003年他们成为新闻出版总属的改革试点单位,将分散的期刊和报纸资源整合,成立了杂志社,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目前国内多种品牌期刊,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期刊也可根据期刊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按照自愿组合、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行业内有市场发展潜力,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期刊进行集约化的组合和多媒体的整合,向科技期刊集团化方向发展,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如中华医学会作为中国的期刊航母群,属下有100多种期刊。
(三)重点打造国际化期刊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需求的不断加强和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国际范围内学术期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期刊编辑和期刊管理者广泛的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曾经感言,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它的影响可能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重要得多,还要大得多。如果我们国家有很好的实验室,有很好的科学研究,却没有相应有影响的期刊,是不全面的,也是令人遗憾的。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科学技术竞争中,我们国家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要把学术期刊办好难度就更大。目前看来,用五年或十年时间在我国建成几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实验室是可能的。但是,要办好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使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也许还远远不够。
影响国际化对大多数期刊来说是遥远的、甚至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很多科技期刊目前的生存问题都难解决,高品质的稿源匮乏;另一方面处于保密问题,很多科技期刊只是在国内发行,稿件的保密审查非常严格。因此打造具有国际化影响的科技期刊应有重点、有目标,不能盲目国际化。比如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许国期刊一般应立足国内,而对基础科学来讲,特别是主流学科期刊必须国际化,要面对国际作者和读者群体,这些期刊从发行、编委组成、作者、衡量标准等都应国际化。
目前,我国下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的阶段,尽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已明确,但是面对科技期刊的复杂性,改革还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加强思想观念转变,把握期刊定位,打造品牌期刊,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风格,灵活转变内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有效的机制运行下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
[2] 赵恒.论科技期刊运营发展改革思路[N].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2010.
[3] 孙明.武夷山.国内科技期刊业应用竞争情报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
[4] 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