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30 23:52: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峡两岸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两岸高校 音乐教育 交流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陆与台湾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已进入和谐发展阶段,两岸高等院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正热切期望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而加强两岸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领域更广阔,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两岸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举措,也是两岸音乐教育工作者和两岸文化人应携手担当起的共同责任。如何实质性地启动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两岸音乐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音乐文化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萌芽,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进,中国音乐已形成各民族和地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同时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统一体,以此决定着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方向。同时,中国音乐的胸怀始终向世界敞开,吞吐吸纳,汇聚世界音乐文化精髓,使中华文化的乐章更加绚丽多彩。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过去千百年历史中,大陆居民不断迁过去定居,他们把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节日礼仪、音乐文化等传播到那里,使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在血缘、语言、文字等方面早已一脉相承、亘古未变。台湾同胞有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有着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和自己当家做主的朴素愿望。其独特的历史,成就了具有台湾浓郁特色的文化。台湾音乐,既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精髓,又发展本土特色,更借鉴和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使中华音乐文化内涵更丰富。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并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媒介,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交往日益频繁,海峡两岸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大融合,必然要求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因此,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
二、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需建立长效机制和规划实施步骤
据中国台湾网3月10日北京消息,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是2013年两会台湾团和政协界别组关注的话题之一。由此可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重要性。建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环节。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要结合海峡两岸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有超前意识,充分把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找出两岸共性,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要发挥两岸优势,适应国际化需求。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首先要明确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当中包括编写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渠道、协商重大问题、协调海峡两岸政策等。其次,要研究如何通过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让海峡两岸高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并最终形成一套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由海峡两岸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对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吸纳各方意见,形成可行性报告和工作步骤,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两岸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努力,尽早将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商讨议题提出,通过探讨和商议,一定能加快建立起对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并行之有效的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三、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初步设想
(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师资交流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要培育出国际化音乐人才,需要有国际化经验的优秀音乐教育师资。目前,台湾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学历普遍较高,其音乐与文化、科技产业的结合也比大陆早,有成功的案例,与国际接轨。虽然大陆音乐教育师资的国际化比台湾地区低,但音乐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和开设音乐专业的院校远多于台湾,师资力量宏厚,拥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因此,两岸高校的音乐师资队伍应积极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构建多种交流合作平台。具体做法是:可以组织开展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师交流与培训活动,彼此分享对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校音乐教师教育领域,可定期举办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教师教学技能或音乐学术论文培训或比赛。两岸教师还可以互相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彼此分享和借鉴对方的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待条件成熟后,两岸教师可互相参观考察、访问和访学,还可以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短期任教,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进。
两岸高校教师除了要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外,还应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国际化音乐人才,为两岸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贡献出各自的力量。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还可以通过文教基金会等团体运行,扩增老师与学生参访、交流、研讨机会,鼓励师资分享等,通过合作平台,为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带来更实质的帮助,共同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二)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合作研究课题
海峡两岸在平等互惠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为增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研究,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可以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学者,可依托中心或论坛这一平台,广泛吸收两岸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课题研究内容可以在充分契合当地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到两岸的全面交流合作,以有效推动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共同繁荣发展。
在合作研究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课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开展各个层面的教研交流活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开展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编写出版两岸高校音乐教学课例及评析等方面的教学参考用书,为弘扬传统音乐,突出地方特色,也可开发地方教材。
(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搭建两岸高校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两岸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均具有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因此,两岸的青少年应多交流和接触,加深了解和包容,加强互动和合作,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
两岸高校除了可多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活动的交流外,也可以尝试探讨异地教育见习、实习和艺术实践的模式,构建学生短期互换交流机制,学生可以分享各校电子图书馆资料,还可设计供两地学生共同选修的网络课程,探讨部分课程互认学分的可能性。此外,鼓励两岸本科毕业生异地报考研究生,并在这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引服务。
(四)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加强两岸信息交流
在资讯传播十分发达的今天,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搭建一个快捷、便利的交流平台,以便于两岸的音乐教育同行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分享成果。因此,创办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网站很有必要。创建网站的操作性强、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且随时可资源共享,如果顺利成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可以由该研究中心具体负责网站的设计和维护。
建立“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网”,可呈现音乐教育资讯、音乐课外活动交流、音乐教师学术交流或音乐课优秀教案展示等内容。网站中可开设两岸远程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由两岸高等院校优秀的音乐教师做主讲教师,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函授等多种不同渠道互助学习,充分利用两岸的教育资源,增加接触,增强互信。
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考虑创办《海峡两岸音乐教育》期刊,收集两岸高等音乐教师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海峡两岸音乐教师学术交流。
为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海峡两岸可定期互派代表团,定期交换信息、资料和出版物,同时开展培训研修、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能加强两岸信息交流,以全方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及时而充分展现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成果。
(五)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与产业交流
综观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对经济的推动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更多新的机遇和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欧美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国支柱产业,如美国,其文化产业出口额已占其总出口额的30%以上,因此,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在文化产业中,娱乐产业占有很大比重,音乐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历来在中西方娱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网络科技和电信技术的发展,音乐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促成了新媒体TMT(Telecommunications,Media & Technology)产业的诞生和数字音乐的发展。音乐已经超越了艺人、唱片、媒体等传统产业端,向数字音乐、网络娱乐和信息影音等多元化的新媒体方向延伸,助推设计、包装、影视、动漫、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音乐与品牌的整合营销。成功的企业要将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给消费者,有着引领潮流作用的音乐无疑是重要元素,因此,音乐与社会和各产业息息相关,相互交融。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两岸高校与行业和产业协会、商会及企业共筑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两岸“课堂+舞台+岗位”的工学结合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出能为社会和产业服务的音乐专业实用优秀人才,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成果能在全球化舞台绽放光芒,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海峡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正翻开新的一页,为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我们应抓住契机,以高校音乐教育合作为切入口,推进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合作,实现两岸音乐教育双赢,与台湾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共同谱写海峡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让两岸都成为合作的受益者,从政府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两岸的音乐教育合作是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两岸高校均拥有各自优势,能否实现两岸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共享,成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两岸高校可以在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下商讨解决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计划,逐步推动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通过两岸高校的有效沟通和共同努力,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
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集思广益,不断提出新的看法和思路,在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下,增进两岸的互信和了解,互相取长补短,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水平,携手共建两岸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平台,为两岸文化产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注:本文为广东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参会论文)
参考文献:
[1]房晋.先行先试:拓展对台交流——加强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以社会为舞台,参政议政
最美的声音,听起来无声无息;最美的形象,看不见任何痕迹。大音希声,因此我们只能用心灵去感悟,大爱无痕,因此我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这时便会发现,原来慈善和爱心,就像身边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
对于一直低调行走在社会服务道路上的黎锦文先生来说,他的爱心和善举,及对于社会活动的关注,就像是每天需要空气和阳光一样自然,而又洒脱。慈在他心中,善自然能够行遍天下。而与之对应的,是他对社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热忱,是他于个人事业及公众服务方面锐意进取的精神。
实际上,对于社会服务和参加社会活动,黎锦文先生是抱着喜欢的态度的。当谈及服务社会时,他依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依然觉得自己时间很有限,尽管他一直走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如果要把事业和服务社会在他心里进行排位,毫无疑问,黎锦文先生会将服务社会摆在第一位。他担任多项社会公职,长期致力于社会服务,出入社团之间,甚至参政议政,所抱负的本心,就是希望尽自己的心力,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多做一点事情。
且看社会冠与黎锦文先生的荣誉与头衔: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会长,广州培正商学院校董,博爱医院董事局主席(辛酉年)及永远顾问,台湾大学香港校友会荣誉会长,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荣誉会长……人们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黎锦文先生已经走在了前面,在社会服务的道路上,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低调的奉献中,用爱心和真情谱写奉献的精彩乐章。
不必说他在香港崇正中学中,作为校董兼校监所付出的点点滴滴;不必说他在台北世界客属总会中(总会长是吴伯雄先生),做出多少奉献,才能够享受到荣誉会长的荣誉,令到同仁发自内心去尊重;亦不必说他在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作为会长是如何为两岸关系献智献力;单单是在全国政协这个位置上,就可以看到他在参政议政、为民生献力量,十年如一日的别样精彩和执着付出。
全国政协每五年一届,然而黎锦文先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一做却是三届,跨越了他生命中的三个五年,也伴随他走过了十五个富有故事的春夏秋冬。直到他因为年岁已高,才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的换届中退下来。在此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积极发出民众的声音,一言一行都彰显爱国情怀。他说,我所以参政议政,就是想对国家做点贡献。本着爱国的立场,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希望有利于国家的更好发展。
因此从台湾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黎锦文先生在往返之间,却不觉辛苦与劳顿。作为关注海峡两岸关系的政协委员,也作为在香港生活的市民、曾在台湾求学的学子,他乐于看到海峡两岸关系越来越融洽,乐于看到香港的不断良性发展,也乐于见证国家在短短时间内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尽管对于国家不好的一些现场仍存忧虑,但这些却正是黎锦文先生不断行走于社会服务道路上的初衷。于他而言,服务社会的过程首先是尽他自己的能力,通过自我的关系和能力,能够带动一部分有能力、而且能够服务社会的人走在一起,去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从律师到善长,人生精彩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黎锦文先生都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从不停歇服务社会和奉献自我的能量,不以名利为追求,不以金钱为目标。他的人生经历,反而因为那份低调和平实,而烙上了浓的色彩。
而在政界,律师行业和社会活动上数十年的人生历程,亦使黎锦文先生更显淡定从容。如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他给予笔者的印象,就是宠辱不惊,但同时内心深处却有着深深的坚持。他宠辱不惊,是因他不图名,不图利;他深深坚持,是因他希望,能够一直地为慈善事业去做点什么。
如果顺着时代的脉络去搜寻,揭开黎锦文先生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便会发现,他一切的爱国情怀和爱心慈善,都有了最初的能动力――这便是家学渊源。可以说,黎锦文先生对于社会活动的付出,对于慈善爱心事业的奉献,受到家庭影响颇多。他的父亲是新界原居民,早年在澳洲谋生,而他在十一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华侨的爱国情怀和家庭的熏陶,无疑都深深影响着他。
或许正因如此,热爱中国文化,所以在求学的选择上,黎锦文先生只身前往台湾求学,因为在香港读大学,是英文教学,黎锦文先生便到了台湾大学,从此也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随后的社会活动中,都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海峡两岸的发展。
然而,从台湾求学回到香港,因为台湾的学历在港英时代的香港不受承认,黎锦文先生不得不辗转前往英国学习法律课程,依然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英文。但源于对律师行业的喜爱,他却毅然努力挑战,以勤奋刻苦去面对一切困难,在律师行业一步一步走来,去实现自己心目中的梦想。而在今天,黎锦文先生从英国求学归来后和合伙人一起创办的黎锦文李孟华律师事务所,也已经走过50年风风雨雨,已经成为律师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黎锦文先生的名片上这样写着:英国、澳洲、新加坡、香港执业律师,国际法律公证人,中国司法部委托公证人。很简单的内容,但是却自然地透露出大量的信息,那就是,在律师行业,黎锦文先生是一个专业卓越的人,是一个在行业中有地位的人。能够成为中国司法部委托公证人,就是他在律师行业资历甚深的一种体现。
据悉,中国司法部委托公证人必须具有香港认可律师资格及执业十年以上的资深律师,由中国司法部集中组织有关业务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委任。在全香港,中国司法部委托公证人只有数百人。正因为专业,所以卓越,因为卓越,所以承担更多。在行业中,黎锦文先生在处理好法律事务的同时,也无疑对行业挑起了作为律师的责任。
而从黎锦文先生的谈话中亦可以得知,尽管其在地产行业亦有所发展,在香港、台湾和内地都置有产业,但更注重的依然是自己的律师专业。只因为律师,更具备国际视野,只因为律师所关注到的社会问题更多,而这一切,都更加促成他在行业的努力中,逐渐成为一个对爱心和慈善孜孜以求的长者。
慈在心中,善行天下。或许这便是对于黎锦文先生从事慈善爱心事业的写照。作为博爱医院董事局主席(辛酉年)及永远顾问,黎锦文先生在慈善事业上的付出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博爱医院作为香港的一个大型慈善机构,晋升机制是很困难的,只有在慈善事业中数十年如一日地付出,且赢得众人的认可,才能站到更高处,带领更多人去行善,去奉献。从博爱医院董事局总理到副主席,再到主席的位置,近二十年的跨越,也是黎锦文先生近二十年的尽己所能。
促进两岸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关系正常化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作为自由贸易协议的一种初级形态,其本意就是降低关税或实施零关税,消除贸易障碍,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扩大服务市场准入与开放程度,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以及实施投资贸易便利化。长期以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使两岸经贸关系呈现失衡局面,影响两岸贸易发展与经济合作。两岸推动并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就是要“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实现两岸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两岸贸易与投资的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率先通过制订“早期收获”,对两岸合计806项商品实施关税减让,并在3年内实现零关税:相互开放26项金融服务贸易项目,以及大陆对台湾18项农产品实施零关税。
依据协议规定,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后6个月内,在实施“早期收获”基础上,两岸将就“货物贸易协议”与“服务贸易协议”等“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显然,“早期收获”只是两岸自由贸易与服务市场开放的前奏,是一种临时性措施,其主要目标则是在此基础上尽快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与“服务贸易协议”,在更大范围内,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两岸货物贸易的零关税,大幅开放服务市场,降低限制与准入门槛,实现两岸自由贸易与服务领域的广泛合作。
不过,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与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性,尤其是考虑到台湾经济的困难与处境,在推动两岸自由贸易与服务市场开放过程中,大陆对台湾采取了诸多特殊照顾措施,即大陆“让利”举措。这些“让利”举措主要表现在早期收获清单中大陆单方面对台湾部分农产品实施零关税,台湾对大陆不增加新的农产品开放项目,维持现行的高关税:台湾对大陆工业产品降税项目只有大陆对台的一半:台湾对大陆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远较大陆开放的范围与程度要小。这正是两岸经济合作的“两岸特色”所在,既遵守与符合世贸(WTO)规则,又超世贸规则,充分体现两岸经济合作的务实性与灵活性,体现两岸特点与两岸特色。
开创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新局
长期以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主要是市场机制主导与推动。制度化合作滞后,影响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发展与经济合作进程。近两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大幅改善,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取得了新进展,两会在经济领域的制度化协商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确立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框架、目标、原则、程序与内容,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将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运行与发展。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与机制化发展做出安排。并在序言中提出,“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是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发展的制度性保障,也只有制度性保障才能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有序发展与实现互利双赢。
目前涉及各个领域的两岸两会协商机制,已逐渐不能适应未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两岸经济制度化发展需要,而要求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协商与运作。对此,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专门制订了“机构安排”条款。确定双方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可召开临时会议:委员会由双方指定的代表组成,负责处理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关的事宜,并提出5项所承担的任务。同时规定,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小组”,处理特定领域中与ECFA相关事宜。可以说,ECFA文本确立了未来ECFA的协商机构与运作功能,目前对两岸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协商、推动与落实这一设想,尽快建立制度化的协商机制,以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与机制化的发展。
开启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之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国际经济领域基本发展趋势与时代的显著特征,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开端。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国家或地区),依据关税减让与商品自由流动程度、共同对外关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及经济政策协调情况,逐步建立经济联合体,其一般发展进程是从签署优惠贸易协定、启动自由贸易区、打造关税同盟、形成共同市场直到最终建立经济联盟。海峡两岸签署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既有优惠贸易的性质,也是自由贸易协议的雏形,其实质目标就是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为未来更高层次的两岸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可以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开启了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之门。
根据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2008年6月在北京达成的《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首批600多名大陆游客,于7月4日乘坐首次实施的两岸周末包机航班,踏上近60年来始终让大陆同胞感到神秘而向往的台湾,并尽情享受了为期约10天的难忘之旅。
“宝岛,我们来了!”
7月4日,伴随两岸周末包机的启动,首批游客搭乘不同航空公司的包机,陆续由大陆的北京、上海、南京等5个城市飞抵台湾,揭开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大幕。
“今天是两岸关系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今天也是两岸同胞交往史上的新起点。”办、国台办主任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暨两岸周末包机(北京)启动仪式上说。
中国荣誉主席连战说,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实现,不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伟大目标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兴盛发展写下了新的一页。
中国主席吴伯雄则表示,周末包机和赴台游有利于推动两岸互利双赢,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一步。
正是由于被赋予了如此众多而深厚的历史和情感内蕴,“赴台游”从启动之初便让两岸同胞们兴奋不已。
7月4日,随着两岸周末包机在台湾次第降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的成员个个都难掩兴奋之情。抽中率先入境名额的25岁女大学生陈婷婷成为第一个踏上台湾土地的大陆游客,幸运获赠别致的“见面礼”――就职邮票。包机甫抵台北,跑道两旁消防车向飞机喷水致意时,身旁一位北京游客轻声说:“这是在为我们接风洗尘呢!”
美丽的宝岛和台湾同胞敞开怀抱喜迎首批大陆游客。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会长赖瑟珍表示,这是海峡两岸历史性的一天,而大家有幸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
这历史性的一刻,在两岸媒体中也引发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新闻大战”。赴台采访大陆游客首游台湾的大陆记者总数达到60人,是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大陆记者同日抵台人数最多的一次。大陆各主要网站均在首页设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专页链接,从最新消息到旅游资源,从相关政策到台湾美食,从旅游线路到机票价格,图文并茂、信息全面。
台湾媒体同样来了一次“井喷式”的热烈报道,并纷纷给予积极评价。“这一刻等了60年!”“台湾航空业有春天!”“串起两岸一日生活圈!”……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发表社评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象征两岸关系从此跨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亲临日月潭、阿里山
耳熟能详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无疑是大陆游客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
海拔748米的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泊。全潭水域面积逾8平方公里。湖面以拉鲁岛为界,北半部形如日轮、南半部状似月钩,因而得名。
7月6日中午突降的一场急雨,延缓了大陆游客们迫不及待的脚步,却一点也未减弱他们“终于圆梦”的喜悦和兴奋。
一对70多岁的老两口操着浓重的大陆乡音说:“以前的日月潭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书本上的一个梦,而现在终于来到这梦中的胜境,心中的欢喜实在难以形容。”
到了日月潭,自然要泛舟水上。大陆游客分乘几条游船,领略山色湖光。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下雨而对向往已久的日月潭风景产生几分失望,来自北京的一位女游客笑着回答:“感觉很好啊!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日月潭。”
7月7日,大陆游客又来到了阿里山。
阿里山海拔2000多米的莽莽群山,浸在茫茫云海中,于峰回路转间,向远道而来的嘉宾敞开深广宽厚的怀抱。
由北京来的一位退休地理女教师感慨:百闻不如一见,书本上、想象中的阿里山只是一个平面,今天走进它的怀抱,才真正为它的壮美,为这里物种的包罗万象而震撼。
时逢雨季,阿里山在半日晴朗后便开始用如注的大雨为客人“接风洗尘”。大陆游客除了为阿里山的壮丽风景而陶醉,更为这里参天的珍稀树种――桧木而倾倒。目前,全球仅有7种桧木,多分布在北美、日本等地。而台湾拥有其中的两种:红桧与扁柏,其品质又可称得上世界桧木之冠。
由于其珍贵和罕有,日本殖民者期间,对这里的原始桧木林进行了疯狂砍伐,并把它们运往日本充作修筑皇宫、神社之用。迄今仍在使用的由嘉义至阿里山的登山森林铁路,就是当年殖民者为了抢运桧木而建。
沿着林间的栈道行走,途中有许多因日本殖民者砍伐而留下来的巨大桧木树基。大陆游客焦勇说,看到这样的场
景,不禁想起中华民族共同遭受的历史磨难,“那是我们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
山好水好人更好
“这是一次美妙难忘的旅行,最大的收获就是亲身感受了这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沐浴在宝岛南端恒春半岛绮丽的热带风光里,来自大陆的旅游英语作家朱歧新老先生如此诉说自己此行的所感所想。
朱老先生曾编写出版题为《中国名胜》的旅游英语书籍。他告诉记者,这本著作里收录了中国绝大多数风景名胜的资料,而这次到台湾旅行后,自己终于可以把在台湾观光的实地感受补充进去,从而使这本有关祖国名胜的旅游书籍更加完满。
谈起宝岛的风光,朱老先生的眉宇间满是兴奋。“这里不愧是祖国的宝岛,风光秀丽,再加上特殊的历史亲切感,特别的骨肉同胞情,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不虚此行!我自己也写了好多旅游笔记。”
一路环岛漫游,首发团的680位大陆游客以满心的兴奋和欢喜,拥抱“梦里的江山”。而台湾同胞也一路热情拥抱来自远方的亲人。大陆旅行团所到之处,接待地一般都会送上代表本地特色的纪念品,笑称“这是伴手礼,友谊随手伴”。
在日月潭边一家名为翔喜的餐饮店,老板张水源一家子为招待大陆客人忙得不亦乐乎。面对记者的采访,在这里开店已40多年的老张乐得合不拢嘴,“我们盼大陆游客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终于等来了!欢迎你们!”
在岛内知名佛教道场禅寺,80多岁高龄的老方丈惟觉法师亲自迎接来自广东的首发团游客。他说,大陆居民来台旅游和周末包机是两岸交流新的开始,代表新的希望。
在阿里山,拎着刚买的金萱茶,一位北京来的游客说:“虽然我不太懂茶,但我能喝出茶里的那一股同胞友爱和热情,所以感觉格外地香!”
“我们通过在台湾的旅游,全面理解过去的历史,这是旅游之外的收获。”北京游客乔海燕说,理解这些历史,可能仅仅只需要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因为“我们和台湾同胞的血脉里有共同的东西”。
相见时难别亦难
7月13日,在完成了短暂而难忘的宝岛之旅后,大陆游客分别搭乘两岸周末包机返回大陆各地。
10个日夜竟是如此短暂。为了包机直航和赴台旅游,两岸同胞等待了太久。要说“再见”,也因眷恋不舍而难开其口。
临别之际,谈起宝岛之行,来自北京的王秀云老师深有感触:“这次旅游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两岸同胞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所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南京女孩胡艳看台湾是“景美、人美,水果甜,人更甜”。她说,这次家里只有4个人来,下次要实施大规模的“家族旅游”。
台北假日旅行社的导游谢宗龙表示:能作为首发团的导游,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经历。“帮助大陆同胞圆梦,我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感到荣幸。”
大陆游客满载而归,行李几乎都超重了3到5公斤。除了沿途收到的各种“友谊随手伴”的纪念品,他们还购买了大量台湾各地的土特产如茶叶、玉石、食品以及工艺品等。航空公司临时提高了乘客行李托运的重量标准。在机场候机时,大陆游客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购物,而最受欢迎的则是台湾产的长寿牌香烟。
据岛内旅游界人士初步估算,首发团全体成员在8至10天的旅程中,约让台湾收获4000万新台币。台湾学者分析认为,按每年开放100万大陆游客赴台旅游计,1年即可为台湾创造500亿元新台币的观光产值,加上周边产业则将高达上千亿元新台币。
“周末包机首航和大陆游客首发团来台,意味着两岸关系一个新的开始,虽然只是一小步,但意义重大,对台湾经济的复苏,对增加两岸人民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了解,对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名誉教授张麟征评论说,未来两岸还有进一步共同努力的空间,包括实现包机常态化和海、空全面直航。
北京知名学者徐博东说:“两岸理应从这个新起点再出发,抓住机遇,不断推动两岸商谈进程,不断取得更多积极成果,使两岸交流交往能开大门、走大路。”
“边防官兵功不可没!”
个头不高、为人和善的王世哲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如今他投资开发的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已成为大陆对台农贸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闽台农产品市场的建立,成就了两岸农业“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良好局面。对此,王世哲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说,石井的对台贸易业务与交流合作能有今天的局面,离不开“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国家的政策引导、两岸同胞加强交流的共同愿望,“小环境”是石井是郑成功的故乡,两岸人员往来频繁,贸易更为方便。说到“小环境”,王世哲说不能不提石井边防工作站,“地理位置再优越,如果地方社会风气不好,治安环境差,边防管理不到位,台商照样不来做生意。”
王世哲颇为得意地说:“现在从台湾果农摘下水果到进入大陆消费者口中,整个过程用不到20个小时,如此高速的两岸贸易,简直是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边防官兵功不可没!”每次直航货轮一进港,船上人员第一个看到的准是前来监护的大陆边防民警。为了使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尽快上岸分销各地,该站主动靠前服务,指定专人负责监护工作。直航货轮受潮水影响,每次进港时间都不一样,有时到深夜才进港,考虑到水果等农产品容易腐烂,监护警力实行24小时服务,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货轮进港,保证能在半小时内监护完毕。
“他们从来不是旁观者!”
今年2月16日,石井港迎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实施后的第一艘台轮。石井边防工作站李锴锋站长身着迷彩服早早就赶到码头,带队清理监护区周边船只,为货物的顺利通关提供服务。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到泉州从事小额贸易的台轮逐渐增多,为更好地服务两岸直航,该站将提高民警综合素质视为“基础工程”。专门组织外地民警学习闽南话,规范服务用语,熟知石井和金门的历史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史迹。
形象上去了,工作措施也要跟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该站联合地方外经贸、海关等单位,建立码头现场联合办公制度,针对货物快速通关需求,实行了预归类、“提前报关,船边验放”、“移仓监管”、“担保放行”等便捷通关措施。同时,为靠岸的台轮提供修理、补给、避风等服务,受到台胞、台商的一致称赞。
去年一年来是石井对台交流较为频繁的一年,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台胞参访团参拜郑成功活动等等,每次活动边防官兵不仅出色完成安全保卫任务,没出一点纰漏,还主动做好服务台胞的工作,替驻地党委政府分忧解难。“服务两岸经贸往来,他们从来不是旁观者!”石井镇分管政法综治工作的副书记黄保林这样评价边防官兵。
“台胞就是我们的亲人!”
煮汤圆、叙乡情……今年元宵节晚上,石井边防工作站官兵来到辖区的台胞张稿迪老人家中,陪伴他一起欢度元宵佳节。老人开心地说,以前在台湾和家人过元宵也这样,大家聚在一起,好不热闹,现在有阿兵哥陪伴,就如同和家人一起过节。
90岁高龄的张稿迪祖籍南安,年轻时前往台湾谋生,晚年回到家乡,其子女仍在台湾。虽然在南安单身一人,但他并不感到孤单,石井边防的官兵们就给他带来了很多的欢乐。5年前,老人不懂大陆相关的法律政策,入住时间超出规定期限又没有办理延期手续,边防官兵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为老人补办了相关手续,从此便与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日里,官兵们隔三差五都会来探望老人,每逢节假日,官兵们总是提着大包小包与老人家共度。
像这样的例子在该站还有很多。仅2010年,官兵共为辖区台胞提供法律咨询82人次,解决台胞实际困难32个,帮助台胞维权2次。有人说,服务台胞是党和政府的事,你们跟着瞎忙活啥?官兵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台胞就是我们的亲人,关心他们不需要任何理由。”
石井每年都有四五百艘台轮进出,台胞们经常要与恶劣的天气、汹涌的海浪、肆虐的台风作斗争。然而,往来两岸10多年的“泉盛号”船长薛先生却“底气”十足,他说:“我们不怕,只要有事一个电话,边防官兵马上就到!”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遵循平等互惠、循序渐进的原则,达成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意愿。
双方同意,本着世界贸易组织(WTO)基本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通过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
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章总则
本协议目标为:
一、加强和增进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
二、促进双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
三、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
双方同意,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一、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二、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
三、提供投资保护,促进双向投资。
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贸易与投资
一、双方同意,在本协议第七条规定的“货物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货物贸易协议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
二、货物贸易协议磋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关税减让或消除模式:
(二)原产地规则:
(三)海关程序:
(四)非关税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
(五)贸易救济措施,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保障措施协定》规定的措施及适用于双方之间货物贸易的双方保障措施。
三、依据本条纳入货物贸易协议的产品应分为立即实现零关税产品、分阶段降税产品、例外或其他产品三类。
四、任何一方均可在货物贸易协议规定的关税减让承诺的基础上自主加速实施降税。
一、双方同意,在第八条规定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服务贸易协议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
二、服务贸易协议的磋商应致力于:
(一)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
(二)继续扩展服务贸易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三、任何一方均可在服务贸易协议规定的开放承诺的基础上自主加速开放或消除限制性措施。
一、双方同意,在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针对本条第二款所述事项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
二、该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项:
(一)建立投资保障机制:
(二)提高投资相关规定的透明度:
(三)逐步减少双方相互投资的限制:
(四)促进投资便利化。
第三章经济合作
一、为强化并扩大本协议的效益,双方同意,加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合作: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
(二)金融合作:
(三)贸易促进及贸易便利化:
(四)海关合作:
(五)电子商务合作:
(六)研究双方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推动双方重大项目合作,协调解决双方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七)推动双方中小企业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八)推动双方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
二、双方应尽速针对本条合作事项的具体计划与内容展开协商。
第四章早期收获
一、为加速实现本协议目标,双方同意对附件一所列产品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早期收获计划将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开始实施。
二、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双方应按照附件一列明的早期收获产品及降税安排实施降税:但双方各自对其他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普遍适用的非临时性进口关税税率较低时,则适用该税率:
(二)本协议附件一所列产品适用附件二所列临时原产地规则。依据该规则被认定为原产于一方的上述产品,另一方在进口时应给予优惠关税待遇:
(三)本协议附件一所列产品适用的临时贸易救济措施,是指本协议第三条第二款第五项所规定的措施,其中双方保障措施列入本协议附件三。
三、自双方根据本协议第三条达成的货物贸易协议生效之日起,本协议附件二中列明的临时原产地规则和本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临时贸易救济措施规则应终止适用。
一、为加速实现本协议目标,双方同意对附件四所列服务贸易部门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早期收获计划应于本协议生效后尽速实施。
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一方应按照附件四列明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对另一方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减少或消除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二)本协议附件四所列服务贸易部门及开放措施适用附件五规定的服务提供者定义:
(三)自双方根据本协议第四条达成的服务贸易协议生效之日起,本协议附件五规定的服务提供者定义应终止适用:
(四)若因实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对一方的服务部门造成实质性负面影响,受影响的一方可要求与另一方磋商,寻求解决方案。
第五章其他
本协议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妨碍一方采取或维持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一致的例外措施。第十条争端解决
一、双方应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以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
二、在本条第一款所指的争端解决协议生效前,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应由双方通过协商解决,或由根据本协议第十一条设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
一、双方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由双方指定的代表组成,负责处理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包括但不限于:
(一)完成为落实本协议目标所必需的磋商:
(二)监督并评估本协议的执行:
(三)解释本协议的规定:
(四)通报重要经贸信息:
(五)根据本协议第十条规定,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
二、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小组,处理特定领域中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并接受委员会监督。
三、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可召开临时会议。
四、与本协议相关的业务事宜由双方业务主管部门指定的联络人负责联络。
基于本协议所进行的业务联系,应使用双方商定的文书格式。第十三条附件及后续协议
本协议的附件及根据本协议签署的后续协议,构成本协议的一部分。
本协议修正,应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本协议签署后,双方应各自完成相关程序并以书面通知另一方。本协议自双方均收到对方通知后次日起生效。
一、一方终止本协议应以书面通知另一方。双方应在终止通知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开始协商。如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则本协议自通知一方发出终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终止。
二、本协议终止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就因本协议终止而产生的问题展开协商。
本协议于六月二十九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四份文本中对应表述的不同用语所含意义相同,四份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附件一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及降税安排
附件二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临时原产地规则
附件三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双方保障措施
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大家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位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时,我联系“2008年5月,中国荣誉主席连战、中国主席吴伯雄先后访问大陆,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12月15日,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等现实事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分分离离、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对抗不断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白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利益于我党实行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了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加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目前我国已出现较明显的经济区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都先是若干个有关联的地理单元因经济发展协作需要而自然集聚在一起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协作体,再由政府推动明确界定经济区范围并各自对本经济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协调。海峡经济区是以血脉相连的东岸台湾、西岸福建为主体,还要联合与闽台文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峡西岸的几个地区,例如要联合在广东有边缘化趋势的潮汕地区和长三角之外的浙江温州地区以及赣东南地区,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些地区与福建接壤,由于地缘人缘关系,自古以来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就比较密切。闽南与潮汕文化语言、风俗相近,闽北与温州相近,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畲客话等,这几个地区历史上就与福建省内和其相邻地区有紧密联系,随着沿海高速公路及在建沿海铁路、通往山区的高速公路网及铁路的贯通,这些地区与福建的经济关联度更加增强,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具有不可多得的人和地利,有利于促成海峡经济区。待时机成熟、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海峡经济区也必将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
海峡东岸台湾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通往西太平洋的门户,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台湾位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和进入大洋深处的最近踏板。海峡西岸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赣、皖、湘广阔内陆腹地,毗邻港澳,同三高速公路穿过海峡西岸沿海把两大三角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将修建的时速20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更会增加人员的相互往来,海峡西岸独具联接的区位优势。这两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神奇的土地,组合成一体,构筑海峡经济区,无疑将为绚烂多彩的中国经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将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战略地位。
基于闽台两岸血缘、亲缘、语缘相通,亲情、民情、风情相近,人民、人口、人文一脉相承,闽台两地血浓于水的深厚关系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天然纽带。基于两岸岸线资源丰富,海峡西岸有6990公里海岸线与台湾相望,福建海岸线中大陆线332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沿海可建港岸线467.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48公里;福建已建成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等5个对台直航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2个,厦门港、福州港已进入全国十大港行列,已形成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台湾岛海岸线1139公里,已建成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五大港口,两岸天然良港众多为两岸合作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海上通道。基于两岸紧密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近在咫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福州距东岸基隆仅149海里,厦门距高雄165海里,距嘉义仅120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区域,两岸合作时空成本最低。基于福州港、厦门港1997年已成为大陆对台(高雄港)“两岸试点直航”口岸,福建沿海地区2001年初与马祖、金门实现直接往来,马尾与马祖、厦门与金门(“两马两门”)开通了海上直航,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人流、物流等要素流通道。基于两岸中心城市交流、联盟的深入,两岸经济重心区将逐渐对接,台湾西海岸由南北高速公路、纵贯铁路、机场等大动脉组成的西部走廊发展轴联结着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的29座大小城镇、构成了台湾经济的重心区,集中了台湾80%以上的人口和GDP;海峡西岸的东海岸也逐渐形成同三高速公路联结着福州、厦门、泉州、汕头、温州五大中心城市的沿海经济发达区,海峡两岸城市带组成的海峡城市圈区位优势明显,在东南沿海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的主体,应着眼于海岸线长、深水良港众多、面对台湾、毗连港澳等区位优势,发挥80%多台胞祖籍地在福建、123万香港同胞和1100万海外华人是福建乡亲的人文优势,以快速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通讯网络为纽带,以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为动脉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待海峡两岸三通条件完全成熟时,就可促成海峡东岸和西岸形成海峡经济区。
海峡经济区是以海峡东岸的台湾、西岸的福建为主体,范围涵及台湾海峡两岸区域,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战略重要的区域经济体,包括台湾、福建、浙南温州、浙西南丽水衢州地区、赣南赣州、赣东抚州、赣东北鹰潭上饶地区、粤东汕头潮州梅州揭阳地区,以两岸沿海中心城市为主轴,发挥台北、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温州、汕头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和辐射所用,依托海峡东岸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经济圈和海峡西岸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及所形成的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经济发展区、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经济发展区、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经济发展区、以温州为中心的瓯江口城市经济发展区、以汕头为中心的韩江口城市经济发展区,形成海峡两岸两大城市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推进扩散至山区次中心城市,分别辐射带动台湾东部山区、闽东北和赣东赣东北、闽西和赣南、闽中内陆地区、浙西南地区、粤东地区,内联皖湘鄂,构筑地域分工明显、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全面繁荣的我国东南部重要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经济繁荣区和增长极。
二、海峡经济区形成的现实基础与现实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西岸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缩小了与海峡东岸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的聚集功能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这是关键的打基础时期,为海峡两岸创造合作的物资基础,已初步具备了形成海峡经济区的现实基础。福建的经济总量在80年代是台湾的1/40,90年代是台湾的1/13,现在约为台湾总量的24.12%,比80年代缩小了约10倍的差距,差距越来越小,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2004年福建GDP为6053.14亿元(人民币,下同),台湾为25495.6亿元,约为台湾总量的23.74%,海峡西岸GDP达到10680.03亿元,约为台湾总量的41.89%。2004年福建经济总量也已从1980年居全国第22位跃居到全国第ll位,人均GDP跃居全国第7位。2005年福建GDP为6560.1亿元、台湾为27203.3亿元(为福建的4.14倍)、粤东GDP为1674.38亿元、赣东南GDP为1259.37亿元、浙南GDP为2226.02亿元,海峡西岸GDP达到11719.87亿元,接近东岸的1/2,为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物质基础。
海峡西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已形成比较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沿海形成了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
群,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汕头港、温州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枢纽港;高速公路北承长三角、南联珠三角,同三线已建成通车,沿海大动脉贯通,京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连接闽浙粤赣,纵横福建的5条国道都已改造为二级以上公路;铁路路网日臻完善,除鹰厦铁路、横南铁路、赣龙铁路联通闽赣连接京福线、京九线,梅坎铁路连通闽粤外,沿海铁路大动脉正在兴建,温福铁路、福厦铁路正在动工建设,厦深铁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沿海铁路将贯通连接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福州、泉州、厦门、温州与汕头,赣龙铁路连接京九线后使厦门从龙岩、赣州延伸到贵州,大大拓展了厦门口岸的腹地,另一条重要的拓展腹地的铁路――向莆铁路2006年底动工,既为海峡经济区拓展了腹地,也为内陆地区在海峡西岸找到出海口;空港拥有福州、厦门、汕头3个国际机场和武夷山、泉州、温州、连城4个国内机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随着一批新的能源、交通、通信、水利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海峡西岸基础设施将有更大改善。海峡西岸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轻工、纺织、服装、鞋帽、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都形成了一批上下游配套、带动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日趋明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闽台、温州、潮汕梅、抚州、赣州等海峡两岸地区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人民重教尚贾,爱拼敢赢,为促进海峡经济区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注入了发展活力。通过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协调。所有这些,为建设海峡经济区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形成海峡经济区的经济条件已初步具备。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海峡西岸的投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福建进出口总额达54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2005年对台贸易额48.7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2亿美元(含第三地转投)。截止2006年5月闽台贸易额424.53亿美元,逆差314.43亿美元,其中对台小额贸易4.54亿美元;福建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653项,合同台资173.1亿美元,实际到资111.38亿美元(不含第三地转投),福建实际利用台资金额在祖国大陆约占2/7,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达600多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9家,超亿美元以上项目15家,形成以冠捷、中华映管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东南汽车为龙头、近百家配套台资企业为骨干的机械制造业,以翔鹭化纤为龙头的石化产业,以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为龙头的农艺产业,闽台经济在合作中双双受益,闽台经贸合作在不断深化中有了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海峡经济区就为扩大合作提供了有效载体。
随着闽台直航不断拓展,闽台往来进一步密切。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间接集装箱班轮运输有明显进展,截至2006年5月福州、厦门港对高雄港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运营累计达15784航次,运输中转集装箱408.8万标准箱;2006年4月开辟福州新港到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试点航线;间接集装箱班轮运输进展顺利,福建有4家船公司5艘集装箱船参与经营福州、厦门至台湾的弯靠航线,累计营运9357航次、243.98万标准箱。福建沿海与金马澎海上直航有新进展,已开辟厦门―金门、福州马尾―马祖、泉州石井―金门三条常态化客运班轮航线,开通了湄洲岛、宫口码头至金门的不定期客运航线;开通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港和莆田对台专用码头至金门,以及福州、厦门、泉州港和宁德城澳港区至马祖的9条货运航线,直航客、货运逐年增长,累计客运12267航次、149.06万人次,货运3513航次、405.9万吨,台胞来闽经“两门”、“两马”航线人数超过经港澳来闽人数。
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据台湾“行政院陆委会”统计,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由1982年的0.88%上升到2004年的25.83%;进口依存度由1982年的0.44%提高到9.93%;总的贸易依存度由1982年的0.68%提高到18.03%。据祖国大陆海关统计,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出口依存度由1982年的0.36%提高到2004年的2.28%,进口依存度由0.99%提高到11.54%,贸易依存度由0.67%提高到6.78%。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若将香港包括在内,台湾对祖国大陆市场依赖度由25.83%提高到37%,对祖国大陆产品进口市场的依赖度达到9.7%。台湾贸易顺差512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对祖国大陆51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台湾总体外贸顺差60亿美元的8倍。由于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力70%~80%靠出口,而目前台湾出口的1/3靠大陆,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因此,两岸贸易关系对台湾十分重要。
祖国大陆还是台湾最大投资地,近年来,台湾对外投资超过60%都投到祖国大陆,台湾60%的上市公司在祖国大陆都有投资。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经台湾核准的对祖国大陆投资已从1991年的1.7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9.41亿美元,占台湾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9.5%大大提高到67.2%。据国家商务部统计,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从1991年的4.66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31.2亿美元,占祖国大陆全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已从1991年的9.99%下降到5.15%,比重的下降表明实际利用台资相对而言下降。这一升一降说明祖国大陆是台湾越来越重要的投资地,显得对台湾而言更重要。综合两岸的贸易投资趋势可见,海峡两岸的贸易投资合作趋势将不可逆转,为海峡经济区形成打下了现实基础。
台湾近年经济形势也迫切需要和海峡西岸合作,从2000年至2003年台湾经济衰退率达到了-3.07,在亚太地区衰退率中位居第一位;同时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出现衰退,主要是近两年台湾的外来投资减少了大约1000亿新台币,同时还面临经济边缘化等问题,需要在海峡经济区中找到合作发展的空间。
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海峡西岸的资源积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福建与浙南、浙西南、粤东、赣东、赣南、赣东北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已全面展开:东面有闽浙赣皖14市经济协作区,西面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南面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北面有闽浙赣皖9方经济协作区;中部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这表明海峡西岸内部的协作已有较
扎实的基础,为海峡经济区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海峡经济区形成的现实性还在于海峡西岸主要的海空港和城市群集中在沿海一带与台湾相对,便于海峡两岸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盟和互动协作发展,为海峡两岸的经济整合和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合作平台。
三、海峡经济区形成的整合期
综合分析现阶段闽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体制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建立海峡经济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较明显。在这一阶段,海峡经济区尚未形成之前,海峡西岸要加强合作,加快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整合,取长补短,协作双赢,促进区域内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进一步提升经济区发展水平,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进步、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互促进的经济繁荣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四个重要增长极。
在这一时期,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整合十分重要,是关系到海峡经济区能否形成的战略。一般地,经济整合是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过程,涉及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诸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经济政策的统一协调等等。目前的世界经济整合按其组织形式和整合程度,大致分为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经济共同体等多种类型。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整合是指相隔台湾海峡两个地缘相近的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结合的经济区域结构调整过程,在区域内共同废除彼此的某些经济壁垒,进行适度合作与协调,优势互补,发挥双边的整体优势,以推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在经济整合过程中,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现有保税区区港联动基础上,设立两岸自由贸易区试点,在局部区域推进闽台货物直接往来,再逐渐将试点扩大到海峡西岸的福州、厦门部分港区,在福州琅岐岛或江阴半岛或平潭岛设立对台经贸特区,再进一步扩大至西岸沿海的主要枢纽港区,扩大两岸货物的往来。第二步是先进行部门经济整合,在海峡东、西两岸一些产业部门、经济领域或产品类型中排除交流壁垒和贸易障碍,进行某些领域的合作,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多领域、多部门直至覆盖各领域的经济整合;第三步是全面经济整合,待时机成熟时,推进海峡东西两岸在全部产业、领域、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作,实现区域内投资贸易完全的便利化,真正形成中国东南沿海繁荣的海峡经济区。
四、海峡经济区形成的发展期
海峡经济区发展期采取环状开发模式,即在点状开发和条带状开发的基础上,随着“点”的不断渐进扩散和“条”、“带”的不断经纬交织,海峡两岸城市间的交流、联盟所产生辐射作用,逐步在空间上形成城市经济发展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这需要集中力量培植和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区。一般地,城市经济发展区是指,由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或周边城镇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随着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吸引和辐射效应的提升而扩张其半径。海峡经济区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区的发展模式是:通过港口、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手段,海峡西岸以城市经济发展区的经济中心城市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来辐射宁德、莆田、漳州、南平、三明、龙岩、赣州、抚州、上饶、鹰潭、丽水、衢州、揭阳、潮州、梅州等次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海峡东岸以台北、台中、高雄等中心城市来辐射基隆、台南、台东、宜兰等次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发挥台北、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温州、汕头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辐射作用,推进海峡东、西两岸生产体系一体化、产业链条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市场机制趋同化、经济政策协调化,以此为基础扩展海峡西岸腹地乃至整个大陆腹地。福建沿海、浙南、粤东、台湾今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联系更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与腹地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海峡经济区将通过区内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区的发展带动以福建为主体的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对接东岸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的发展与成熟必将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使之成为未来大中华经济区的重要一环。
五、海峡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以闽台为主体形成核心区、以浙南粤东为两翼形成紧密区、以赣南赣东北乃至皖湘鄂为腹地形成拓展区,以闽台经济整合对接为重点,推进两翼紧密区和腹地拓展区主动融入闽台核心区;以两岸沿海中心城市为主轴,发挥台北、高雄、台中、基隆、宜兰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辐射所用,依托海峡东岸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和海峡西岸沿海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所形成的城市经济发展区,形成两岸两大城市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推进扩散至山区次中心城市,分别辐射带动台湾东部山区、闽东北和赣东赣东北、闽西和赣南、闽中内陆地区、浙西南地区、粤东地区,内联皖湘鄂,构筑我国东南部重要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1、核心区。以闽台为主体形成核心区。海峡东岸城市经济发展区以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为中心,由南北高速公路、纵贯铁路、机场等大动脉组成的台湾西部走廊发展轴联结着三大都市经济发展区的20多座大小城镇,随着两岸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海峡经济区将促成三大都市发展区连成一片,形成纵贯南北400公里内的大城市带和多功能中心,进一步强化台湾西部走廊经济重心区的地位。台北是全岛的金融、科研机构的聚集地,新竹科学园早负盛名;台湾东部山区一向落后,人口稀少。预期台湾将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轴,北部为金融、高科技创意发展中心,中部是高科技、文化观光中心,南部发展高科技农业、生物技术、航运中心,东部发展观光中心。预期台北县、基隆市与台北市联合,台中市与台中县联合,高雄县与高雄市联合,把大都市和周边县、乡镇结合成一个大都会区。海峡西岸将发挥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闽台经济整合对接,着力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三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漳州、莆田、宁德、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作为三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区域,应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加强与中心城市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壮大区域次中心城市规模和实力。由海峡两岸两大城市带经济发展区所组成的特大型海峡城市经济发展区将成为海峡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和核心区域,有力推动海峡两岸经济的融合。
2、紧密区。浙南、粤东等福建的两翼地区,应主动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区域政策等方面加强与福建相互间的协作联系与对接沟通,同时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与福建的分工合作,实现联动发展,以进一步完
善海峡西岸的经济功能,壮大海峡经济区的实力。温州南邻宁德等地区,已主动提出融入海峡西岸建设,汕头紧邻闽西南,与闽南金三角联系比较密切,近期应抓紧建设沟通区际联系的汕头―漳州沿海铁路、梅州―漳州、梅州―赣州高速公路、粤东至厦门国际集装箱铁海联运等。丽水、衢州、潮州、梅州、揭阳等地区作为核心区和温州、汕头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区域,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接受辐射,在规划、项目、产业、政策上推进对接,共同推进海峡西岸发展。
3、拓展区。赣南、赣东、赣东北地区以及吉安中间连接地带、皖湘鄂等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福建)的腹地拓展区,在产业、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应加强与福建的双向沟通、联系与对接合作,同时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与福建分工协作的合作关系,主动接轨海峡经济区的发展。一是赣南地区。赣州市东邻福建三明市和龙岩市,西靠湖南,北连吉安、抚州,处于承接、扩散核心区辐射的作用,应主动融入海峡西岸,接轨海峡经济区,增强地方的经济活力,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次中心城市。二是赣东地区。抚州东邻福建省,与福建交接的边界较长,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福建的联系和合作,应主动接轨海峡经济区,壮大机械制造业、医药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建材工业等五大产业。三是赣东北地区。鹰潭、上饶地区位处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与福建南平地区相邻,鹰厦、横南铁路及公路将赣东地区与福建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后应主动承接福建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的辐射和合作,合作发展冶金、食品、建材、纺织、机械等产业。四是吉安等中间连接地区。吉安有自北向南纵贯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319国道及“三南”公路,海峡西岸上可溯赣江沟通中部地区,是海峡西岸的前沿腹地,连接海峡西岸与内地中部地区承东起西的中介地区,可作为福建拓展腹地的重要二传手。五是皖湘鄂地区。作为海峡经济区的广阔腹地,重要的腹地拓展区。
六、海峡经济区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两岸目前没有全面“三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闽台经济合作的发展。近期在“试点直航”和“金马直航”的基础上,以闽台直接“三通”为突破口,适当放宽某些政策,包括扩大“小三通”的范围、建立闽台特殊运输航线、建立闽台CEPA、在福建和台湾之间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等,对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做出某种类似CEPA的贸易优惠和投资便利化的安排,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福州、厦门海关可试行作为台商农产品及其它货物以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入大陆的指定关区。台湾的产品就能以最短的运输距离运到福建后予以加工或贴牌。以大陆产品销往东盟,得以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同样,东盟的产品也可由福建转销台湾,让台湾的消费者受益。促进闽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银行、保险、电信、旅游等第三产业交流与合作。
2、近中期目标:以福建为界线,通过建立某种经济联系机制,协调经济政策,闽台货物直接往来,在两岸自由贸易区(在闽试点)或海峡两岸共同市场福建先行区免税。通过特殊政策,实现两岸更自由的贸易往来,能够促进福建与台湾行业之间分工协作,逐步实现人员和资金自由流动,在实现福建自身再发展的同时,实现两岸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再发展。通过自由贸易区对接的形式,可以在两岸经贸方面产生较大的创造与扩大效应,以提高闽台经济合作水平,实现闽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的经济交流。
3、中期目标:两岸自由贸易区(在闽试点)拓展至整个海峡西岸,发挥浙南温州、粤东汕头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区的作用,实现海峡经济区东、西两岸全面、直接、双向的经济往来和经济整合。
4、远期目标:通过建立海峡东、西岸自由贸易区和两岸统一的市场,取消海峡经济区内的海关关卡,形成海峡经济区共同市场,逐步实现海峡经济区经济一体化,从而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七、海峡经济区的发展对策
1、以“区港联动”为契机,扩大闽台经贸往来。-是以厦门“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扩大福州港、厦门港与高雄港之间试点直航成果和“两门两马”对开成果,促进福厦―马祖、金门―高雄海上航线定期化,试办福州经马祖落地后直飞台北与高雄、厦门经金门落地后直飞台北与高雄空中航线,在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中增加福州、厦门航点,方便两岸往来,努力扩大直航营运量,实质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实现新突破。二是以厦门“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深入挖掘和发挥两岸现有的福、厦、泉、漳、莆等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试点直航的潜力,拓展客运直航,增加货运直航口岸,推进港口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和福州、厦门、泉州、基隆、高雄等临港物流园区的对接,在两岸次区域层面上先行一步,建立可对接的单边自由贸易区。三是在福州、厦门、泉州率先以WTO非歧视原则消除经贸活动壁垒,实行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动,争取在闽先设立“境内关外”模式,集研发制造、国际贸易、物流分拨、仓储展示、过境转运、国际金融、休闲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以便与台湾当前正在实施中的高雄等自由贸易港区对接。四是抓住福州、厦门作为国共开展政党交流首批参与城市的契机,进一步强化福州、厦门对台通商口岸的地位,积极争取福州、厦门成为两岸客货运包机的直航定点口岸,着力推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城市与台北、高雄、基隆、台南等城市建立城市联盟等城际联系机制,形成对口合作交流的城市协作体,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在两岸之间率先实质性地启动两岸直接、双向“三通”。五是整合并充分发挥福州、厦门、高雄、金门等地的海港、空港优势以及其他经济发展资源与条件,使之成为海峡两岸的国际贸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加工制造中心,成为国际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并具备区域的辐射功能,从而在两岸经贸特区之间率先实质性地启动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
2、扩大台商投资区、保税港区范围和提升功能,建立闽台投资贸易区和对台经贸特区。一是扩大福州、厦门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范围,马尾台商投资区扩大到江阴半岛(或琅岐岛、平潭岛),厦门台商投资区扩至同安区,新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并提升功能,拓展贸易功能,将这些台商投资区提升为闽台投资贸易区。二是完善厦门象屿保税区和厦门港的区港联动试点,扩大现有保税港区的功能区域,福州马尾保税区比照厦门象屿保税区试行区港联动,并扩大至福州江阴港区(或琅岐岛、平潭岛)开展区港联动试点。三是在福州、厦门、湄洲湾等港口密集地区增加保税区数量,并逐步实现区港联动。四是扩大直航口岸的功能与范围,增加沿海一类海港口岸中未开放对台经贸直航的其他四个口岸和具备口岸监管条件的部分二类口岸,开展对金、马、澎的货运直航。五是建议将厦门港、福州港江阴港区列入特殊海关
监管的政策倾斜试点地区,推动福州、厦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功能。六是在福州的江阴半岛(或琅岐岛、平潭岛)设立对台经贸特区,开办包括产品加工、贸易中转、保税仓储、金融合作在内的相关业务,实现与台湾“经贸特区”的对接。